1、专升本大学语文-199 及答案解析(总分:101.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三、词语解释题(总题数:4,分数:8.00)1.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分数:2.00)_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分数:2.00)_3.(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分数:2.00)_4.寡人将谁(朝)而可? (分数:2.00)_四、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15.00)5.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什么? (分数:3.00)_6.郭隗所说的“古服道致士之法”是指什么?郭隗为什么要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 (分数:3.00)_7.文中郭隗讲了一个用五百金买千里
2、马头的故事,有何寓意?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分数:3.00)_8.试分析“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这段话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分数:3.00)_9.燕昭王怎样求士?给予我们的启迪是什么? (分数:3.00)_五、填空题(总题数:1,分数:2.00)10.燕昭王求士记叙了郭隗帮助燕昭王定计 1、振兴燕国的故事。 (分数:2.00)八、阅读题(总题数:3,分数:27.00)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
3、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4、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
5、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分数:15.00)(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分数:3.00)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盟。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赞美。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次:排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_(分数:3.00)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
6、不见保,为不用恩焉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故论卑而易行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分数:3.00)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政绩D.管仲通货积财,富可敌国,国人不以为奢侈,这是因为他善于治理
7、国家,在他死后,齐国不改变他的政策,保持了强国地位(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_(分数:3.00)A.司马迁为管仲作传,重在论其轶事,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霸”的具体情形,多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这是史记一书运用互见法的一个实例B.管仲辅佐桓公,“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名卓著,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对此,司马迁对一代名相管仲给予高度评价C.“管仲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然而,孔子轻看管仲其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费,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节俭精神不相吻合D.司马迁认为,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管仲治国的突出之处在于“将顺其
8、美,匡救其恶”,恰当处理了君臣关系(5).把课文中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分数:3.00)_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分数:6.00)(1).如何理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
9、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这句话?(分数:3.00)_(2).“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这句话反映了管仲的什么思想?(分数:3.00)_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分数:6.00)(1).孔子为什么小看管仲?(分数:3.00)_(2).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是什么?(分数:3.00)_九、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9.00)11.鲍叔牙在与管仲的交往中,为管仲做了哪些事情?你如何评价鲍叔牙? (分数:3.00)_12.管仲从政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是什
10、么? (分数:3.00)_13.作者为什么要将管仲和晏婴合传? (分数:3.00)_十、词语解释题(总题数:6,分数:12.00)14.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分数:2.00)_15.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分数:2.00)_16.管仲贫困,鲍叔(终善遇之)。 (分数:2.00)_17.鲍叔既进管叔仲,以身(下之)。 (分数:2.00)_18.岂管仲(之)谓乎? (分数:2.00)_19.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分数:2.00)_十一、填空题(总题数:2,分数:4.00)20.“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 1 的评价。 (分数:2.00)21.我国第一部
11、纪传体通史是 1。 (分数:2.00)十二、翻译题(总题数:2,分数:4.00)2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固亲。 (分数:2.00)_23.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分数:2.00)_十五、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10.00)24.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分数:2.50)_25.卫律和李陵劝说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分数:2.50)_26.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有什么不同? (分数:2.50)_27.简析苏武传中苏武的形象。 (分数:2.50)_十六、词语解释题(总题数:2,分数:10.00)28.不平心持正,反
12、欲(斗)两主,观祸败。 (分数:2.00)_29.解释下面句子中古今异义的文言词,并予以解释。 (1)稍迁至栘中厩监。 (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3)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4)汉亦留之以相当。 (分数:8.00)_专升本大学语文-199 答案解析(总分:101.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三、词语解释题(总题数:4,分数:8.00)1.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买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一周年3.(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分数:2.00)_正确答案:()
13、解析:委屈自己的旨意4.寡人将谁(朝)而可?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拜见、拜访四、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15.00)5.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什么?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6.郭隗所说的“古服道致士之法”是指什么?郭隗为什么要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郭隗认为,君主要像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14、。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7.文中郭隗讲了一个用五百金买千里马头的故事,有何寓意?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用了比喻。郭隗将自己比作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其作用有二:一是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二是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8.试分析“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
15、,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这段话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9.燕昭王怎样求士?给予我们的启迪是什么?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要想求得贤士,首先必须要有个谦虚恭敬的态度“礼贤下士”。因为这关系到前来效劳的“士”的质量问题。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这里有个双向选择问题,不仅国君要选择贤士,而贤士也要选择投奔什么样的国君;而贤士选择国君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能否礼
16、贤下士,恭敬待人。诸葛亮之所以肯改变初衷,出山辅佐刘备,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态度非常谦恭。这不仅是“古服道致士之法”,也是我们今人求贤的一个先决条件。 由于燕昭王能真心诚意地求士招贤,再加上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与秦、楚、三晋联合等方法策略得当,故“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天下有才能的人都争先恐后赶到燕国来,燕昭王终于报仇雪耻。 燕昭王虚怀求教,尊敬贤者的行动,一向传为礼贤下士的佳话。即使在今天,对我们应当怎样寻求人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推进改革开放,振兴中华,依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教育作用。要振兴国家就必须任用贤人,要任用贤人就必须尊重贤人、礼贤下士。五、填空题
17、(总题数:1,分数:2.00)10.燕昭王求士记叙了郭隗帮助燕昭王定计 1、振兴燕国的故事。 (分数:2.00)解析:报仇雪耻八、阅读题(总题数:3,分数:27.00)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
18、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
19、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分数:15.00)(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20、项是_(分数:3.00)A.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合:会盟。B.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贾:做买卖。C.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赞美。D.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次:排列。 解析:解析 (“次”意为“编次、编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_(分数:3.00)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C.以区区之齐在海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故论卑而易行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解析:解析 (以,介词,一作“凭借”,一作“因为”。A 为,介词,替;B 见,介词,被;D 而,连词,就)
2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分数:3.00)A.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而管仲辅佐公子纠,公子纠死后,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尽心竭力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B.鲍叔牙知道管仲穷困且有年老的母亲需要供养,就经常给他财物接济,鲍叔牙给处在逆境的管仲以理解和支持,管仲亦视鲍叔牙为知己,二人友情,世称“管鲍之交”C.管仲相齐,能够顺应民心,利用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取得了突出政绩D.管仲通货积财,富可敌国,国人不以为奢侈,这是因为他善于治理国家,在他死后,齐国不改变他的政策,保持了强国地位 解析:解析 (“通货积财”是指治理国家,不是说
22、管仲自己聚敛财富)(4).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迁一段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_(分数:3.00)A.司马迁为管仲作传,重在论其轶事,关于管仲辅佐“齐桓公以霸”的具体情形,多见于史记齐太公世家,这是史记一书运用互见法的一个实例B.管仲辅佐桓公,“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内政、外交功名卓著,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一代霸主。对此,司马迁对一代名相管仲给予高度评价C.“管仲富拟于公室,齐人不以为侈”,然而,孔子轻看管仲其人,主要原因是管仲奢侈浪费,与孔子一贯提倡的节俭精神不相吻合 D.司马迁认为,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治理国家的道理。管仲治国的突出之处在于“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恰当处理了君臣
23、关系解析:解析 (孔子轻看管仲,主要是认为管仲不勉桓公辅周室而佐桓公争霸权)(5).把课文中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我被囚禁而忍受耻辱,鲍叔不认为我是无耻之徒,他知道我是不因小节失误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感到耻辱。 难道是因为周室衰微,桓公贤明,管仲不勉励他扶持周室却辅佐他称霸吗? 管仲既被任用,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因此称霸,多次盟会诸侯,安定天下,这全是管仲
24、的谋略。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分数:6.00)(1).如何理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这句话?(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发展经济,说明管仲充分认识到了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上服度则六亲固”强调统治者守法是国家团结安定的关键。(2).“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这句话
25、反映了管仲的什么思想?(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强调国家法令、政策要顺应民心,表现了管仲的民本思想。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分数:6.00)(1).孔子为什么小看管仲?(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孔子是儒家,提倡“王道”,反对“霸道”。在“王道”衰微的情况下,管仲不帮助齐桓公实行“王道”而实行“霸道”,这不符合孔子的政治理想,所以孔子小看管仲。(2).司马迁对管仲的看法是什么?(分数:3.00)_
26、正确答案:()解析:司马迁否定了孔子的观点。他引用孝经里的话赞美管仲,认为管仲能对齐公“顺美去恶”,使齐国上下团结,国富兵强,称霸天下,功勋卓著。九、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9.00)11.鲍叔牙在与管仲的交往中,为管仲做了哪些事情?你如何评价鲍叔牙?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不谈论管仲在经商时对自己的欺瞒行为,不认为管仲贪心、愚笨、不才、胆怯,极力举荐管仲,把自己置身于管仲之下。 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以国家利益为重,爱惜人才,保护人才,无私、高尚。12.管仲从政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1)鲍叔牙知贤、荐贤、让贤;(2)管仲
27、自身才能;(3)齐桓公宽宏大量和知人善任。13.作者为什么要将管仲和晏婴合传? (分数:3.00)_正确答案:()解析:可从以下三方面阐述:首先,两人的事迹中都体现了知人善荐的思想。管仲因得到鲍叔牙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其次,管晏二人都曾“相齐”,都对齐国发展立有显赫功绩。最后,从作者本身的遭遇来分析。十、词语解释题(总题数:6,分数:12.00)14.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认为他渺小15.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为公子纠死16.管仲贫困,鲍叔(终善遇之)。 (分数:
28、2.00)_正确答案:()解析:始终好好地对待管仲17.鲍叔既进管叔仲,以身(下之)。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位置在管仲之下18.岂管仲(之)谓乎?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助词,无意。用在提前宾语“管仲”和动词“谓”之间19.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赞美十一、填空题(总题数:2,分数:4.00)20.“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 1 的评价。 (分数:2.00)解析:史记21.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1。 (分数:2.00)解析:史记十二、翻译题(总题数:2,分数:4.00)22.仓廪实而知礼节,
29、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固亲。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统治者的作为合乎礼节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23.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分数:2.00)_正确答案:()解析:他当了齐国宰相,每顿吃饭时只吃一个肉菜,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十五、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10.00)24.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分数:2.50)_正确答案:()解析: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 1 自然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 28 自然段,重点记述了
30、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25.卫律和李陵劝说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分数:2.50)_正确答案:()解析: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
31、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的,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
32、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26.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有什么不同? (分数:2.50)_正确答案:()解析: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