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年 10 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总分:9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主张“道法自然”的古代先贤是 ( )(分数:2.00)A.孔子B.老子C.孟子D.荀子2.分为春秋、战国前后两期的朝代是 ( )(分数:2.00)A.西周B.东周C.东汉D.东晋3.宋仁宗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 ( )(分数:2.00)A.蔡伦B.鲁班C.李耳D.毕昇4.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 )(分数:2.00)A.王叔和B.陶弘景C.李时珍D.孙思邈5.古代“西南夷”杂居的地区是 ( )(分数:2.00)A.青藏高原B.云贵高原C.黄
2、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6.宗法制度下,周代社会的基本单位是 ( )(分数:2.00)A.宗族B.家庭C.村落D.合作组7.不属于古代婚制“周公六礼”的是 ( )(分数:2.00)A.纳采B.问名C.加冠D.亲迎8.“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 ( )(分数:2.00)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9.就商贸方式而言,钱庄、银号属于 ( )(分数:2.00)A.行商经营B.坐商经营C.农商兼营D.工商兼营10.在中国,“仁、义、礼、智、信”被称为 ( )(分数:2.00)A.五德B.五伦C.五常D.五礼11.提出教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的经典著作是( )(分数
3、:2.00)A.论语B.中庸C.大学D.易经12.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 ( )(分数:2.00)A.九歌B.天问C.离骚D.阳春13.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 ( )(分数:2.00)A.以石结构为主B.以砖结构为主C.以木结构为主D.以土结构为主14.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中的是 ( )(分数:2.00)A.诗情画意B.诗言志C.乐以教化D.文以载道15.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 )(分数:2.00)A.蔡伦B.毕昇C.张衡D.仓颉16.对联的演变来源于 ( )(分数:2.00)A.古代的诗歌B.古代的“桃符”C.古代的巫术D.古代的赋17.主张“己所不欲,
4、勿施于人”的是 ( )(分数:2.00)A.老子B.庄子C.孔子D.孟子18.在汉代,大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 )(分数:2.00)A.汉武帝B.汉景帝C.汉文帝D.汉元帝19.魏晋时期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 ( )(分数:2.00)A.儒学的兴起B.黄老之学的兴起C.玄学的兴起D.墨家学说的兴起20.在宋代,已经成为“天下瓷都”的是 ( )(分数:2.00)A.洛阳B.景德镇C.开封D.扬州21.“安史之乱”发生于 ( )(分数:2.00)A.汉朝B.唐朝C.宋朝D.清朝22.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农业盛世是在 ( )(分数:2.00)A.西周以后B.秦代以后C.汉代以后D.唐代以后2
5、3.中国家族伦理的核心是 ( )(分数:2.00)A.忠孝B.修身C.孝悌D.友善24.在历史上享有“佛画之祖”的大画家是 ( )(分数:2.00)A.吴道子B.顾恺之C.张萱D.曹不兴25.“文以载道”这一艺术命题的提出者是 ( )(分数:2.00)A.周敦颐B.王安石C.苏轼D.欧阳修26.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形成于中国长期的 ( )(分数:2.00)A.农业社会中B.文明社会中C.工业社会中D.原始社会中27.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是 ( )(分数:2.00)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28.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自然科学、古典哲学、美术最有影响和贡献的是 ( )(分
6、数:2.00)A.郎世宁B.利玛窦C.汤若望D.孟至德29.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的融合造就了新儒学,即 ( )(分数:2.00)A.宋明理学B.阴阳五行学C.魏晋玄学D.禅宗心性学30.先秦时期,曾修建过长城的三国是 ( )(分数:2.00)A.秦、赵、齐B.秦、赵、燕C.赵、燕、楚D.秦、赵、楚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31.中国文化又称为 ( )(分数:2.00)A.中华文化B.炎黄文化C.华夏文化D.大汉文化E.中原文化32.属于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有 ( )(分数:2.00)A.儒林外史B.红楼梦C.长生殿D.西游记E.聊斋志异33.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是
7、 ( )(分数:2.00)A.农业的出现B.陶器的制造C.狩猎D.石器的磨制和钻孔E.采集34.对“知行”观提出过重要观点的先贤有 ( )(分数:2.00)A.孔子B.荀子C.朱熹D.王阳明E.王羲之35.我国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有 ( )(分数:2.00)A.泰山B.黄山C.武夷山D.长白山E.峨眉山和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三、名词解释(总题数:5,分数:10.00)36.文化政策(分数:2.00)_37.物质文化遗产(分数:2.00)_对偶_社日_40.科举制(分数:2.00)_四、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41.汉语的主要特点。(分数:2.00)_42.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文化
8、的基本特征。(分数:2.00)_43.我国古代利用自然、改造环境方面的成就与教训。(分数:2.00)_44.简述“十恶”的内容。(分数:2.00)_45.简述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分数:2.00)_46.简述儒家、道家、墨家的主要思想。(分数:2.00)_五、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47.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主要有哪些?你怎样理解?(分数:2.00)_48.举例说明语言崇拜的表现,并做简要评述。(分数:2.00)_2016 年 10 月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真题试卷答案解析(总分:9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主张“道
9、法自然”的古代先贤是 ( )(分数:2.00)A.孔子B.老子 C.孟子D.荀子解析:解析:在人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在政治上则崇尚“无为而无不为”。它的准确含义是,以“无为”的状态达到“无不为”的效果。“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是天地自然,所以老子说“道法自然”。2.分为春秋、战国前后两期的朝代是 ( )(分数:2.00)A.西周B.东周 C.东汉D.东晋解析:解析:公元前 771 年,西周的最后一代王幽王被犬戎所杀,西周结束。第二年周平王率众迁都雒邑,开始了历时 500 余年的东周时代。以公元前 476 年为界,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前后两期;战国结束于秦朝统一。3.宋仁宗时期
10、,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 ( )(分数:2.00)A.蔡伦B.鲁班C.李耳D.毕昇 解析:解析:早在唐代初年,我国已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宋仁宗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既节省了工料,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加速了我国印刷业的发展。4.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 )(分数:2.00)A.王叔和B.陶弘景C.李时珍 D.孙思邈解析:5.古代“西南夷”杂居的地区是 ( )(分数:2.00)A.青藏高原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解析:解析:青藏高原曾居住过吐蕃和羌人。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黄土高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内蒙古高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6.宗法制度下,
11、周代社会的基本单位是 ( )(分数:2.00)A.宗族 B.家庭C.村落D.合作组解析:7.不属于古代婚制“周公六礼”的是 ( )(分数:2.00)A.纳采B.问名C.加冠 D.亲迎解析:解析:古代婚制有“周公六礼”,仪礼士昏礼中记述了贵族婚礼的六道仪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8.“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 ( )(分数:2.00)A.夏朝B.商朝C.西周 D.东周解析:解析: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西周时代,诗经大雅烝民据说是周宣王时的作品。诗中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大意是说民的善良德性来自天的赋予。这是关于天人关系的最早表述。9.就商贸方式而言,钱庄、银号
12、属于 ( )(分数:2.00)A.行商经营B.坐商经营 C.农商兼营D.工商兼营解析:解析:坐商经营是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坐商经营有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相对稳定的劳资关系,有钱庄、银号、商行等规模较大的贸易集团。10.在中国,“仁、义、礼、智、信”被称为 ( )(分数:2.00)A.五德B.五伦C.五常 D.五礼解析:11.提出教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的经典著作是( )(分数:2.00)A.论语B.中庸C.大学 D.易经解析:解析: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
13、代教育的三大目标。为了实现这三大目标,大学还提出了教育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2.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 ( )(分数:2.00)A.九歌B.天问C.离骚 D.阳春解析:13.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 ( )(分数:2.00)A.以石结构为主B.以砖结构为主C.以木结构为主 D.以土结构为主解析:14.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中的是 ( )(分数:2.00)A.诗情画意B.诗言志 C.乐以教化D.文以载道解析:解析:“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的诗歌创作中,而作为一个艺术命题,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15.有历史记载的从事
14、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 )(分数:2.00)A.蔡伦B.毕昇C.张衡D.仓颉 解析:16.对联的演变来源于 ( )(分数:2.00)A.古代的诗歌B.古代的“桃符” C.古代的巫术D.古代的赋解析:解析:对联是由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的。古人认为桃木具有避邪的作用,过年的时候就将桃木做成木板置于门两旁,上画神像用以驱邪,后来人们在桃板上写上一些吉利话,两块桃板上的吉利话往往采用对偶句,造成对称和谐的效果,于是桃板和对偶句合流,形成了对联。17.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是 ( )(分数:2.00)A.老子B.庄子C.孔子 D.孟子解析:18.在汉代,大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 )(分
15、数:2.00)A.汉武帝 B.汉景帝C.汉文帝D.汉元帝解析:解析:公元 134 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年。19.魏晋时期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 ( )(分数:2.00)A.儒学的兴起B.黄老之学的兴起C.玄学的兴起 D.墨家学说的兴起解析:解析:魏晋最重要的学术现象是玄学,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20.在宋代,已经成为“天下瓷都”的是 ( )(分数:2.00)A.洛阳B.景德镇 C.开封D.扬州解析:解析:唐代前期陶瓷制造业中心在北方,逐渐南移,到宋代景德镇已经
16、变为天下瓷都。21.“安史之乱”发生于 ( )(分数:2.00)A.汉朝B.唐朝 C.宋朝D.清朝解析:22.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农业盛世是在 ( )(分数:2.00)A.西周以后B.秦代以后C.汉代以后 D.唐代以后解析:23.中国家族伦理的核心是 ( )(分数:2.00)A.忠孝B.修身C.孝悌 D.友善解析:解析:“百善孝为先”,孝悌是家族伦理的核心,家训族规首倡孝悌。24.在历史上享有“佛画之祖”的大画家是 ( )(分数:2.00)A.吴道子B.顾恺之C.张萱D.曹不兴 解析: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佛教绘画美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三国东吴的大画家曹不兴,在历史上享有“佛
17、画之祖”的美誉。25.“文以载道”这一艺术命题的提出者是 ( )(分数:2.00)A.周敦颐 B.王安石C.苏轼D.欧阳修解析:解析:“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在周子通书文辞中提出来的。26.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形成于中国长期的 ( )(分数:2.00)A.农业社会中 B.文明社会中C.工业社会中D.原始社会中解析:解析: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部分,是一个国家的集体文化和日常文化。它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形成,成为中国人历史智慧的宝库。27.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汉字是 ( )(分数:2.00)A.甲骨文 B.金文C.小篆D.隶书解析:解析:汉字有悠久的历史
18、,从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甲骨文算起,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28.向中国广泛传播西方科技、文化、自然科学、古典哲学、美术最有影响和贡献的是 ( )(分数:2.00)A.郎世宁B.利玛窦 C.汤若望D.孟至德解析:29.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的融合造就了新儒学,即 ( )(分数:2.00)A.宋明理学 B.阴阳五行学C.魏晋玄学D.禅宗心性学解析:解析:儒、佛、道的融合造就了新儒学宋明理学,此学把佛、道二教的许多思想内在化了,因而具备了一定的宗教功能。30.先秦时期,曾修建过长城的三国是 ( )(分数:2.00)A.秦、赵、齐B.
19、秦、赵、燕 C.赵、燕、楚D.秦、赵、楚解析:解析:先秦时期,秦、赵、燕三国都曾修建过长城,秦朝主要工程是将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10.00)31.中国文化又称为 ( )(分数:2.00)A.中华文化 B.炎黄文化 C.华夏文化 D.大汉文化E.中原文化解析:解析: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32.属于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有 ( )(分数:2.00)A.儒林外史 B.红楼梦 C.长生殿 D.西游记E.聊斋志异 解析:解析:儒林外史是清朝吴敬梓的作品。红楼梦是清朝曹雪芹的作品。长生殿是清朝洪昇的作品。西游记是明朝吴承恩的作品。聊斋志异是
20、清朝蒲松龄的作品。33.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是 ( )(分数:2.00)A.农业的出现 B.陶器的制造 C.狩猎D.石器的磨制和钻孔 E.采集解析:34.对“知行”观提出过重要观点的先贤有 ( )(分数:2.00)A.孔子 B.荀子 C.朱熹 D.王阳明 E.王羲之解析:解析:孔子在尚书说命上提出了“知易行难”的观点;而荀子则认为“知轻行重”;朱熹提出了知行 “并进互发”说;王阳明对知与行的关系也有明确的说明,他提出了“知行合一”说。35.我国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有 ( )(分数:2.00)A.泰山 B.黄山 C.武夷山 D.长白山E.峨眉山和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 解析:解析:我国被列
21、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有:泰山(1987 年)、黄山(1990 年)、峨眉山和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1996 年)、武夷山(1999 年)。三、名词解释(总题数:5,分数:10.00)36.文化政策(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文化政策:是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拿今天社会来说,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均属于此。)解析:37.物质文化遗产(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物质文化遗产:即有形文化遗产。根据世界遗产公约的定义,它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
22、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样式、分布均匀或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解析:对偶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对偶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格式,诗歌、散文中都有运用,对联更是对这种修辞格式的独特运用。对偶的修辞方式在总体上可以达到整齐对称的效果,给人以语言文字美的享受。)解析:社日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社日:是古代调节乡社关系的重要节日,时间分别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一般以春社为重。)解析
23、:40.科举制(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科举制:是指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科举制度不仅造就了中国的官僚阶层,而且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士人文化。人们一般以隋代大业三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唐朝将其规范化、制度化。在科举制度之下,古代中国建立起稳定的文官体制。它在人类制度史上有着重要的开创意义,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解析:四、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12.00)41.汉语的主要特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从语音来看,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 (2)从词汇来看,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
24、(3)从语法来看,汉语借助于虚词和词序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 (4)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于多个词(语素)。)解析:42.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文化的基本特征。(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天时、地利、人和的重农经验。大农业是按照季节变化周而复始地从事种植业劳作和相关生产的社会群体活动。主张通过多种经营,充分利用土地,讲勤抓早,争取丰收。 (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民心理。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并不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括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多种经济成分。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观念虽非主流,但仍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精细而知足
25、,也是中国生产文化的一个特点。它不单指的是安排生产生活计划的周密,使用资源的节制,而且包括长远规划的思想。)解析:43.我国古代利用自然、改造环境方面的成就与教训。(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土地的开垦。我国历朝历代,都极重视土地的垦殖和深度利用。汉武帝时期,曾有“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大幅度提高了亩产量。 (2)水利的兴修。水利的兴修,不仅关系着农业的兴衰,而且关系着环境的美恶,这在北方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大量兴建水利工程,江南农作物产量才大幅度提高。在西北地区的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过郑国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还起着保护环境的作用。 (3)运
26、河的开凿。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昊国、齐国等,都有运河的修建,历史悠久。到了隋唐时期,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已经形成。元朝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使运河沿岸的城市得到了繁荣。 改造自然的失误主要是土地的过度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侵扰,曾将大量内地农民迁居黄河流经的一些地区,由于破坏植被,促使了当地的沙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黄河流域的植被破坏,固然与自然方面的气候变化有关,但无视自然规律“自作孽”的人为因素还是主要的。)解析:44.简述“十恶”的内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十恶”是古代社会中最严重的犯罪。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维护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
27、治,打击危害封建国家和危及皇帝人身安全与尊严的行为。二是维护以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家族制度,严厉打击危害家族伦常的犯罪行为。)解析:45.简述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礼记大学关于“大学之道”的论述中。大学一开篇,就明确提出了当时大学教育的三大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明德”,实际上是要求人们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始终保持向善之心;第二个目标是“亲民”,即将向善之心推广开去,去亲爱广大的民众;第三个目标是“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8、这是儒家对教育提出的最高目标。)解析:46.简述儒家、道家、墨家的主要思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就是用仁道、仁心善待他人。主张人生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积极入世,对后世影响巨大。 道家讲究超然物外,其影响在超脱、在艺术。老子主张“清虚自守,卑弱自持”的人生观,政治上推崇“无为而无不为”,主张“道法自然”。而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最高表现是“逍遥游”。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乐”等。)解析:五、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47.中国古代教育的教学思想主要有哪些?你怎样理解?(分数:2.00)_
29、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教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所在,主要包括: (1)因材施教。它是指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才。最早的实践者是孔子。 (2)启发诱导。这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从古至今一直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用启发式教学教育学生,要求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孟子、朱熹等也十分推崇、注重启发式教学。这些思想对后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3)学思结合。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它是孔子最早提出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
30、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对学思之间不可偏废的关系的恰当概括和总结,成为后世教育者一直尊奉的法则。后代的朱熹、王夫之等也都在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上有进一步的主张。 (4)教学相长。它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的一大贡献。)解析:48.举例说明语言崇拜的表现,并做简要评述。(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因此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它起源于语言
31、巫术,在巫术中,用咒语就可以降妖除魔,这样语言就有了特殊的魔力。 (2)趋吉避凶是每个民族都有的习俗,而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则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崇拜。汉民族有重含蓄、忌直言的文化心态,人们往往利用同音词进行谐音取义,委婉表达自己的心愿。如人们希望“年年有余”,因“鱼”和“余”同音,因此“鱼”就特别受宠爱。 (3)人们也利用谐音,避开一些与凶险意义相关的词语,这就是语言禁忌。它产生于人类对语言灵物的崇拜与信仰,因此人们常用谐音的方式避免忌讳的内容。 (4)语言崇拜源于巫术,是一种迷信,这是我们对这一事项的本质的认识。但因它已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并形成了许多民间俗信,成为了一种礼仪,因此我们又要“入境问禁”“入乡随俗”,尊重和理解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和习惯,以便与人更好地交往。)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