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3 年下半年全国自考(公共关系学)真题试卷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是【 】(分数:2.00)A.个人之间的传播沟通B.公众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沟通C.公众与传媒之间的传播沟通D.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2.公共关系的主体是【 】(分数:2.00)A.组织B.公众C.传媒D.个人3.被称为“公共关系之父”的人是【 】(分数:2.00)A.巴纳姆B.伯尼斯C.艾维.李D.格鲁尼格4.公共关系作为一般职业和学科,最早产生于【 】(分数:2.00)A.英国B.美国C.德国D.中国5.国际公共关系联合会
2、成立于【 】(分数:2.00)A.1948 年B.1955 年C.1975 年D.1978 年6.下列关于公共关系发展的新特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分数:2.00)A.公关理论整合化B.公关实务专业化C.公关教育通才化D.公关地位战略化7.从管理作用上看,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在组织总体中扮演【 】(分数:2.00)A.中介的角色B.核心的角色C.无足轻重的角色D.基础的角色8.中国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准则草拟及实施草案的提出时间是【 】(分数:2.00)A.1988 年B.1089 年C.1990 年D.1991 年9.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可以把公众划分为【 】(分数:2.00)A.临时公众、周
3、期公众和稳定公众B.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边缘公众C.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D.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10.下列公众对象中,与组织自身相关性最强的是【 】(分数:2.00)A.政府公众B.社区公众C.顾客公众D.内部公众11.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称为【 】(分数:2.00)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作用12.马斯洛认为,决定人们行为的需要是【 】(分数:2.00)A.高级需要B.低级需要C.优势需要D.长远需要13.下列关于流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分数:2.00)A.流行涉及的范围很狭小B.流行是少数人随从和追求某种生活方式C.流行是一种长期不变的社
4、会现象D.时髦是流行的一种表现14.下列各项中,属于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传播技术因素系列的是【 】(分数:2.00)A.社会的发展水平B.组织的机构设置C.印刷媒介D.工作方法选择15.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是该组织的【 】(分数:2.00)A.信誉度B.美誉度C.知名度D.可信度16.在组织的开创阶段,适宜采用的公关方式是【 】(分数:2.00)A.进攻型公关B.防御型公关C.建设型公关D.维系型公关17.公共关系工作的一般程序是【 】(分数:2.00)A.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调查公关检测B.公关调查公关检测公关策划公关实施C.公关检测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D.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
5、实施公关检测18.提出“两级传播论”的美国社会学家是【 】(分数:2.00)A.拉斯韦尔B.麦克卢汉C.拉扎斯菲尔德D.麦库姆斯19.具有显著的双向交互式特征的公共关系传播媒介是【 】(分数:2.00)A.报纸B.杂志C.因特网D.广播、电视20.公关调查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 】(分数:2.00)A.公众代表座谈会B.资料分析C.民意测验D.利用新闻媒体21.因组织行为不当引起的危机类型是【 】(分数:2.00)A.劳资矛盾引起罢工B.地震引起大楼倒塌C.重大盗窃事件发生D.有意诬陷引起报导失误22.公共关系广告的主要目的是【 】(分数:2.00)A.推销产品B.提供服务C.赢利D.推销组织
6、形象23.下列沟通形式中,具有明显随意性特征的是【 】(分数:2.00)A.口头语言交流B.报告C.谈判D.演讲24.在 VIS 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多的要素是【 】(分数:2.00)A.标准字B.象征图案C.标志D.企业广告25.广告策划的基础是【 】(分数:2.00)A.市场调查B.广告定位C.广告创意D.广告效果测定26.在整合营销传播的发展层次中,最基础的形式是【 】(分数:2.00)A.形象的整合B.关系管理的整合C.功能的整合D.认知的整合27.政府公关首先要面对的客体是【 】(分数:2.00)A.机关内工作人员B.国家权力机关C.各社会阶层和团体D.广泛的国际公众28.政府
7、开展公关活动的最终目标是【 】(分数:2.00)A.促进公众的认知B.提高政府的知名度C.提高社会效益D.提高政府的美誉度29.以下各项不属于政府公共关系职能的是【 】(分数:2.00)A.信息交流职能B.沟通协调职能C.决策指挥职能D.形象塑造职能30.政府公共关系的宗旨是【 】(分数:2.00)A.与邻国建立友好的关系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提高行政透明度D.树立政府形象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31.组织的公共关系状态包括【 】(分数:2.00)A.社会发展状态B.社会关系状态C.社会阶层状态D.社会舆论状态E.社会结构状态32.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有【
8、】(分数:2.00)A.人性文化的兴起B.军事技术的突飞猛进C.民主政治深入发展D.市场经济高度发达E.大众传播技术的日趋普及33.树立组织形象的意义在于【 】(分数:2.00)A.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B.组织形象是组织的无形资产C.良好的组织形象能够激励士气D.良好的组织形象是组织的有形资产E.良好的组织形象,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组织社区环境34.培养公共关系人员应坚持的原则有【 】(分数:2.00)A.科学理论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C.因人施教D.因材施教E.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相结合35.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包括【 】(分数:2.00)A.需要和动机B.兴趣C.性格D.
9、气质E.经验知识36.一般说来,构成态度的要素包括【 】(分数:2.00)A.认知B.情感C.意图D.知觉E.需要37.组织自我形象分析一般包括【 】(分数:2.00)A.组织实态的调查分析B.组织拟态的调查分析C.员工阶层的调查研究D.管理阶层的调查分析E.决策阶层的研究分析38.受众选择“3S”论中的“3S”是指【 】(分数:2.00)A.选择性标识B.选择性记忆C.选择性注意D.选择性理解E.选择性分析39.社会公益活动的公关意义体现在【 】(分数:2.00)A.公益活动体现了组织的社会责任感B.公益活动促进了社会对企业组织的了解C.公益活动增进社会对企业组织的好感D.公益活动有助于企业
10、组织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E.公益活动有助于净化组织的灵魂40.公共关系广告的类型包括【 】(分数:2.00)A.形象广告B.公益广告C.观念广告D.促销广告E.响应广告三、名词解释(总题数:4,分数:8.00)41.危机处理(分数:2.00)_42.社区公众(分数:2.00)_43.公关社会效益评价(分数:2.00)_44.主题线法(分数:2.00)_四、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45.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是什么?(分数:2.00)_46.公关人员应具备哪些公关意识?(分数:2.00)_47.如何树立现代公众意识?(分数:2.00)_48.简述企业内部公共关系实务的内容。(分数:2
11、.00)_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2.00)49.论组织建立良好的名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分数:2.00)_六、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2.00)50.某大型商场开业在即。为使企业开业伊始便有较高的知名度,企业策划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活动,以期引起当地媒体的关注。开业当天,在商场外搞抛发礼券活动,每张礼券 500 元,共抛发 1000 张。活动当天,先后有数万人参加了争抢礼券活动。受活动影响:商场周围交通被迫中断,结果导致市政当局和部分市民的不满。同时,活动本身秩序失控,导致一些人被挤伤。对此,当地几家媒体对活动所带来的问题进行了报导。尽管活动的开展客观上使企业有了知名度,但知名度带给
12、企业的却是企业不希望看到的结果。问题:用所掌握的公关知识对该商场的开业活动加以评析。(分数:2.00)_2003 年下半年全国自考(公共关系学)真题试卷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是【 】(分数:2.00)A.个人之间的传播沟通B.公众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沟通C.公众与传媒之间的传播沟通D.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 解析:2.公共关系的主体是【 】(分数:2.00)A.组织 B.公众C.传媒D.个人解析:3.被称为“公共关系之父”的人是【 】(分数:2.00)A.巴纳姆B.伯尼斯C.艾维.李 D.格鲁尼格
13、解析:4.公共关系作为一般职业和学科,最早产生于【 】(分数:2.00)A.英国B.美国 C.德国D.中国解析:5.国际公共关系联合会成立于【 】(分数:2.00)A.1948 年B.1955 年 C.1975 年D.1978 年解析:6.下列关于公共关系发展的新特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分数:2.00)A.公关理论整合化B.公关实务专业化C.公关教育通才化 D.公关地位战略化解析:7.从管理作用上看,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在组织总体中扮演【 】(分数:2.00)A.中介的角色 B.核心的角色C.无足轻重的角色D.基础的角色解析:8.中国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准则草拟及实施草案的提出时间是【 】(分数
14、:2.00)A.1988 年B.1089 年 C.1990 年D.1991 年解析:9.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可以把公众划分为【 】(分数:2.00)A.临时公众、周期公众和稳定公众B.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边缘公众 C.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D.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解析:10.下列公众对象中,与组织自身相关性最强的是【 】(分数:2.00)A.政府公众B.社区公众C.顾客公众D.内部公众 解析:11.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称为【 】(分数:2.00)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作用 解析:12.马斯洛认为,决定人们行为的需要是【 】(分数:2.00)A.高
15、级需要B.低级需要C.优势需要 D.长远需要解析:13.下列关于流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分数:2.00)A.流行涉及的范围很狭小B.流行是少数人随从和追求某种生活方式C.流行是一种长期不变的社会现象D.时髦是流行的一种表现 解析:14.下列各项中,属于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传播技术因素系列的是【 】(分数:2.00)A.社会的发展水平B.组织的机构设置C.印刷媒介 D.工作方法选择解析:15.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是该组织的【 】(分数:2.00)A.信誉度B.美誉度C.知名度 D.可信度解析:16.在组织的开创阶段,适宜采用的公关方式是【 】(分数:2.00)A.进攻型公关B.防
16、御型公关C.建设型公关 D.维系型公关解析:17.公共关系工作的一般程序是【 】(分数:2.00)A.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调查公关检测B.公关调查公关检测公关策划公关实施C.公关检测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D.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检测 解析:18.提出“两级传播论”的美国社会学家是【 】(分数:2.00)A.拉斯韦尔B.麦克卢汉C.拉扎斯菲尔德 D.麦库姆斯解析:19.具有显著的双向交互式特征的公共关系传播媒介是【 】(分数:2.00)A.报纸B.杂志C.因特网 D.广播、电视解析:20.公关调查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 】(分数:2.00)A.公众代表座谈会B.资料分析C.民意测验 D
17、.利用新闻媒体解析:21.因组织行为不当引起的危机类型是【 】(分数:2.00)A.劳资矛盾引起罢工 B.地震引起大楼倒塌C.重大盗窃事件发生D.有意诬陷引起报导失误解析:22.公共关系广告的主要目的是【 】(分数:2.00)A.推销产品B.提供服务C.赢利D.推销组织形象 解析:23.下列沟通形式中,具有明显随意性特征的是【 】(分数:2.00)A.口头语言交流 B.报告C.谈判D.演讲解析:24.在 VIS 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多的要素是【 】(分数:2.00)A.标准字B.象征图案C.标志 D.企业广告解析:25.广告策划的基础是【 】(分数:2.00)A.市场调查 B.广告定位C
18、.广告创意D.广告效果测定解析:26.在整合营销传播的发展层次中,最基础的形式是【 】(分数:2.00)A.形象的整合B.关系管理的整合C.功能的整合D.认知的整合 解析:27.政府公关首先要面对的客体是【 】(分数:2.00)A.机关内工作人员 B.国家权力机关C.各社会阶层和团体D.广泛的国际公众解析:28.政府开展公关活动的最终目标是【 】(分数:2.00)A.促进公众的认知B.提高政府的知名度C.提高社会效益 D.提高政府的美誉度解析:29.以下各项不属于政府公共关系职能的是【 】(分数:2.00)A.信息交流职能B.沟通协调职能C.决策指挥职能 D.形象塑造职能解析:30.政府公共关
19、系的宗旨是【 】(分数:2.00)A.与邻国建立友好的关系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提高行政透明度D.树立政府形象解析: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31.组织的公共关系状态包括【 】(分数:2.00)A.社会发展状态B.社会关系状态 C.社会阶层状态D.社会舆论状态 E.社会结构状态解析:32.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有【 】(分数:2.00)A.人性文化的兴起 B.军事技术的突飞猛进C.民主政治深入发展 D.市场经济高度发达 E.大众传播技术的日趋普及 解析:33.树立组织形象的意义在于【 】(分数:2.00)A.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B.组织形象是组织的无形资产 C.
20、良好的组织形象能够激励士气 D.良好的组织形象是组织的有形资产E.良好的组织形象,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组织社区环境 解析:34.培养公共关系人员应坚持的原则有【 】(分数:2.00)A.科学理论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C.因人施教 D.因材施教 E.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相结合 解析:35.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包括【 】(分数:2.00)A.需要和动机 B.兴趣 C.性格 D.气质 E.经验知识 解析:36.一般说来,构成态度的要素包括【 】(分数:2.00)A.认知 B.情感 C.意图 D.知觉E.需要解析:37.组织自我形象分析一般包括【 】(分数:2.00)A.组织实
21、态的调查分析 B.组织拟态的调查分析C.员工阶层的调查研究 D.管理阶层的调查分析 E.决策阶层的研究分析 解析:38.受众选择“3S”论中的“3S”是指【 】(分数:2.00)A.选择性标识B.选择性记忆 C.选择性注意 D.选择性理解 E.选择性分析解析:39.社会公益活动的公关意义体现在【 】(分数:2.00)A.公益活动体现了组织的社会责任感 B.公益活动促进了社会对企业组织的了解 C.公益活动增进社会对企业组织的好感 D.公益活动有助于企业组织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E.公益活动有助于净化组织的灵魂解析:40.公共关系广告的类型包括【 】(分数:2.00)A.形象广告 B.公益广告 C.观
22、念广告 D.促销广告E.响应广告 解析:三、名词解释(总题数:4,分数:8.00)41.危机处理(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危机处理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处理公共关系危机,二是用公共关系的策略和方法来处理危机。前者是危机事件的一种特殊形态,后者是指处理危机的一种方法。)解析:42.社区公众(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指组织所在地的区域关系对象,包括当地的管理部门、地方团体及居民等。)解析:43.公关社会效益评价(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是借助于“费用效益分析”,就企业组织与社会公众有关的活动事项做出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报告,用一定货币量来反映和衡量公
23、关的社会效益。)解析:44.主题线法(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作为整合营销传播方案的一种实施方法,主题线法是使用非广告的传播形式提示消费者进行广告回忆,以提高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记忆质量。)解析:四、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8.00)45.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首先,从主体上看,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际关系的行为主体则是个人;(2)其次,从对象上看,公共关系的对象是与组织相关的公众及其舆论,而人际关系则包含许多与组织无关的私人关系对象;(3)再次,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处理的是组织事务与公众事务,而人际关系处理的许多
24、私人事务与公众没有关系;(4)最后,从方式上看,公共关系强调用公众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方式做远距离、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人际关系则比较局限于面对面、个体对个体的交流方式。)解析:46.公关人员应具备哪些公关意识?(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塑造形象意识;(2)服务公众意识;(3)真诚互惠意识;(4)沟通交流意识;(5)立足长远意识;(6)创新审美意识。)解析:47.如何树立现代公众意识?(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组织无论制定目标和政策,还是从事管理和经营活动,都必须高度关注公众利益,倾听公众意见,满足公众需求,加强与公众沟通,争取公众理解、赢得公众支持。)解析:4
25、8.简述企业内部公共关系实务的内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企业内部公共关系实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办好企业公共关系内刊;(2)完善合理化建议制度;(3)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传播媒介,组织发动企业内部的传播沟通活动;(4)重视企业内部的非正式沟通;(5)培养企业文化。)解析: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2.00)49.论组织建立良好的名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名流公众是指社会中有较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他是社会组织的重要公众。建立良好的名流关系的目的,是借助名流的知名度扩大组织的公共关系网络,扩大组织的公众影响力,丰满组织的社会形象。
26、其意义和作用包括:(1)借助于社会名流的知识和专长;(2)借助于社会名流的关系网络;(3)借助于社会名流的社会声望。因此,任何社会组织都必须关注自己的名流公众,努力与名流公众建立起良好关系,这是组织现代公关必不可少的内容。)解析:六、案例分析题(总题数:1,分数:2.00)50.某大型商场开业在即。为使企业开业伊始便有较高的知名度,企业策划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活动,以期引起当地媒体的关注。开业当天,在商场外搞抛发礼券活动,每张礼券 500 元,共抛发 1000 张。活动当天,先后有数万人参加了争抢礼券活动。受活动影响:商场周围交通被迫中断,结果导致市政当局和部分市民的不满。同时,活动本身秩序失控,
27、导致一些人被挤伤。对此,当地几家媒体对活动所带来的问题进行了报导。尽管活动的开展客观上使企业有了知名度,但知名度带给企业的却是企业不希望看到的结果。问题:用所掌握的公关知识对该商场的开业活动加以评析。(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l)该商场的本意是通过抛发礼券这种形式,来满足消费者特定心理,引发消费者兴趣,吸引消费者参与;同时,这一形式又富有新闻价值,可以引起媒体的关注,从而扩大企业的知名度。(2)策划新闻事件要想成功,应以不损害公众利益为前提。该企业所策划的活动尽管有新闻价值,但由于活动组织不当,加之此类活动自身的局限性,活动的开展不可避免地给公众利益带采伤害。(3)策划新闻事件的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知名度,但不应以损伤组织的美誉度为代价。该案例的问题恰恰在于背离了这一基本要求。)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