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模拟试卷5 及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分数:2.00)A.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2.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引用中国谚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祝福两国,放眼未来。下列名言与该谚语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分数:2.00)A.B.C.D
2、.3.堵车现象并非只存在于个别国家,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对策,德国消除“高峰”时段,以色列让自行车取代汽车,西班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这种现象说明(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分数:2.00)A.B.C.D.4.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分数:2.00)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不可知论D.二元论5.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分数:2.00)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思想上层
3、建筑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分数:2.00)A.辩证形式B.趋势和道路C.不同状态D.源泉和动力7.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论断是( )。(分数:2.00)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经验论的观点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关系问题。(分数:2.00)A.物质与意识B.认识与实践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D.真理与实践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的关系是( )。(分数:2.00)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人与自然、人与
4、人的关系10.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则破解了“人是什么”之谜,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分数:2.00)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所有人属性的综合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D.社会角色的总和11.关于社会进步的评价标准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单纯的人的尺度B.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C.个人的发展D.自然人的本质12.“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
5、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分数:2.00)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非决定论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13.“有信路路畅通,无信寸步难行”,主要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分数:2.00)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B.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4.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大大增强,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打好改革攻坚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之所以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是因为( )。(分数
6、:2.00)A.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15.我们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30 年来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这一认识程表明( )。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正确的认识中包含有错误,错误的认识里也有正确的成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不断地深化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获得真正正确的认识(分数:2.0
7、0)A.B.C.D.16.从哲学上看,“虚报浮夸、欺上瞒下”违背了辩证唯物论( )的原理。(分数:2.00)A.意识对于物质具有反作用B.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D.物质决定意识17.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所蕴涵的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分数:2.00)A.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C.江山易改,秉性难移D.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18.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这是一种( )。(分数:2.00)A.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8、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6,分数:12.00)19.蒙娜丽莎这幅画,在儿童眼里看到的是母爱,在情侣眼里看到的是甜蜜,在朋友眼里看到的是真诚,这说明( )。(分数:2.00)A.人的理性指导着感性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C.理性认识可以离开感性认识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20.下列论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分数:2.00)A.理念生万物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展开C.万物归于理D.物是观念的集合21.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是( )。(分数:2.00)A.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B.人类世界不断改变着自在世界的界限C.自在世界可以转
9、化为人类世界D.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区分和统一的基础22.“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分数:2.00)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D.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23.每一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 DNA 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 )。(分数:2.00)A.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B.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整体等于部分之和D.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2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
10、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下列选项中对第二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B.思维能否认识世界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C.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三、判断题(总题数:3,分数:6.00)25.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重要特征。( )(分数:2.00)A.正确B.错误26.真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分数:2.00)A.正确B.错误27.否定之否定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周期性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的整个进程,是一个“循环往复”“原地
11、踏步”的过程。( )(分数:2.00)A.正确B.错误湖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模拟试卷5 答案解析(总分:5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1.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分数:2.00)A.是客观的B.是有限的C.是可知的D.是相对的 解析:解析:题干中用“洞中方七日”与“世上已千年”来对比,意在说明时间是相对的。故本题答案选D。2.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引用中国谚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祝福两国,放眼未来。下列名言与该
12、谚语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是管子权修中的经典名言,意思是种粮食是为当年打算(一年的打算,就种粮食);种树是为十年后打算(十年的打算,就种树);培养人才则是为长远打算(一辈子的打算,就培养人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多用来形容善于谋划未来的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指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只有这两句与其蕴含的哲理相同。故本题答案选 B。3.堵车现象并非只存在于
13、个别国家,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对策,德国消除“高峰”时段,以色列让自行车取代汽车,西班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这种现象说明(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分数:2.00)A.B. C.D.解析:4.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分数:2.00)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不可知论 D.二元论解析:解析: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键;是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查世界是区分辩证法和形
14、而上学的标准;是否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是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分标准: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 C 选项。5.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分数:2.00)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思想上层建筑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对于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的决定作用,强调人们的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但这决不意味着人们的意识和精神生活过程只是人们
15、的社会存在和现实生活的被动的、消极的派生物;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生活应该反映、说明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现实生活,应该通过人们的行动去能动地作用于现实生活。社会意识的根本性质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其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反映。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 选项。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分数:2.00)A.辩证形式B.趋势和道路C.不同状态D.源泉和动力 解析:解析: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最终源泉和动力。7.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论断是( )。(分数:
16、2.00)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经验论的观点解析:解析:真理与谬误是人类认识中一对普遍存在的矛盾,二者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真理与谬误是人类认识中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认识,真理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特征,谬误则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的违背,主观性是谬误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真理与谬误又是人类认识中一对永恒的矛盾,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情况。属于典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故选 A。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关系问题。(分数:2.00)A.物质与意识B.认识与实践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D.真理与实践解析:解析
1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体现的关系是( )。(分数:2.00)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解析:解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方面。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选项。10.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则破解了“人是什么”之谜,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18、上是( )。(分数:2.00)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所有人属性的综合C.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D.社会角色的总和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关于社会进步的评价标准的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A.单纯的人的尺度B.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 C.个人的发展D.自然人的本质解析:解析:社会进步的评价标准是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在马克思看来,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有两个:一个是生产力尺度,一个是人的发展尺度。生产力尺度,是一种客观的尺度,它标志人类认识、利用、支配、改造自然和维护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能力。人的发展尺度。是一种综
19、合的尺度,它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四个方面的关系之中,包括人利用、改造自然及维护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能力;社会的公正合理程度及社会对人的发展提供平等机会的程度:人与人之间在平等、互助、友好基础上的竞赛发展程度;人的丰富个性的发展程度,等等。其核心内容则是人的个性的发展程度,包括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的发展程度。前一种尺度,使马克思区别于一般的人道主义和乌托邦空想;后一种尺度,使马克思与经济决定论区别开来。两种尺度,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马克思科学主义视野和人文主义关怀的有机融合。12.“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
20、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分数:2.00)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C.非决定论的观点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解析:解析:本题中的观点坚持用物质世界本身具有的某种特性来解释自然界,但是它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查客观事物,看不到自然界的一切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所以是机械决定论的观点。13.“有信路路畅通,无信寸步难行”,主要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分数:2.00)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B.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C
21、.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解析: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题干中的“信”可理解为诚信。诚信作为一种意识,做人诚信,就会赢得尊严、朋友,就会路路畅通。诚信缺失,就会丢掉为人之道,立身之本,就会寸步难行。是否诚信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这体现出意识的反作用。14.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当前我国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大大增强,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打好改革攻坚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之所以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是因为( )。(分数:2.00)A.矛盾的主次方
22、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解析:解析:在事物的矛盾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的地位,起次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学会区分主次矛盾,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打好改革攻坚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寻求突破是这一观点的体现。15.我们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30 年来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23、制”阶段。这一认识程表明( )。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正确的认识中包含有错误,错误的认识里也有正确的成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不断地深化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获得真正正确的认识(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选项中表述属于不可知论。16.从哲学上看,“虚报浮夸、欺上瞒下”违背了辩证唯物论( )的原理。(分数:2.00)A.意识对于物质具有反作用B.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D.物质决定意识 解析:解析:“虚报浮夸、欺上瞒下”都是人们在实际工作中不尊重客观事实的表现。而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主
24、观符合客观,所以 D 选项是正确的。17.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所蕴涵的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分数:2.00)A.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C.江山易改,秉性难移D.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解析:解析:题干表述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道理,只有 B 项符合。18.有的哲学家说,在大风扬起的尘土中,每一粒尘土的运动状况都是纯粹必然的。这是一种( )。(分数:2.00)A.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解析:解析:机械决定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必然的原因决
25、定的,把必然性等同于有原因,把偶然性等同于无原因,把必然性绝对化。题干中的观点即属于机械决定论,故本题答案为 C。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6,分数:12.00)19.蒙娜丽莎这幅画,在儿童眼里看到的是母爱,在情侣眼里看到的是甜蜜,在朋友眼里看到的是真诚,这说明( )。(分数:2.00)A.人的理性指导着感性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理性认识可以离开感性认识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解析:解析: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
26、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CD 两项明显错误,理性认识不能离开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故本题答案为 AB。20.下列论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分数:2.00)A.理念生万物 B.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展开 C.万物归于理 D.物是观念的集合解析:解析: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意识变成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本题 A、B、C 都符合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所以都选。而 D 主张物质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21.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是( )。(分数:2.00)A.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B.人类世界
27、不断改变着自在世界的界限 C.自在世界可以转化为人类世界 D.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解析:解析:自在世界一是指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世界;二是指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世界。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而所谓人化自然就是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的自然。 首先,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其次,天然自然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并在人化自然、人类世界中延续了自己的存在;同时,人化自然仍要参与整个自然的运动过程,要受自然规律支配。 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人们在从事生产实践
28、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主体特征、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成人类世界。22.“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分数:2.00)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D.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解析:解析: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
29、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23.每一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 DNA 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 )。(分数:2.00)A.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B.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整体等于部分之和D.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解析:解析:四个选项中,A、B、D 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法,应予以选择。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总和”,而是各部分的有机统一,所以选项 C 应予以排除。2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下列选项中
30、对第二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B.思维能否认识世界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 C.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解析: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世界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三、判断题(总题数:3,分数:6.00)
31、25.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重要特征。( )(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解析: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重要特征。故本题判断错误。26.真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真理所反映的内容却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故题干说法正确。27.否定之否定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周期性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的整个进程,是一个“循环往复”“原地踏步”的过程。( )(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解析:否定之否定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周期性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的整个进程,是一个无限前进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循环往复”“原地踏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