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信用社招聘公共基础知识(政治)模拟试卷 23 及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毛泽东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作出理论概括,将之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统一起来的文章是( )。(分数:2.00)A.实践论B.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C.改造我们的学习D.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2.明确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会议是( )。(分数:2.00)A.中共五大B.中共六大C.中共七大D.中共八大3.有人说“那座山在那里,即使你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山还在那里,实实在在存在”;拜恩的吸引力法则认为“
2、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过去思想的结果”,这两个观点分别属于( )。(分数:2.00)A.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4.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党的领导首先是( )。(分数:2.00)A.思想的领导B.组织的领导C.经济的领导D.政治的领导5.“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是指( )。(分数:2.00)A.以社会发展为中心B.以改革开放为中心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以人民利益为中心6.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从政治自由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分数:2.00)A.
3、自由与法律是完全对立的B.公民享有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C.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不受约束D.公民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享有自由7.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体现了( )。(分数:2.00)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B.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8.“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就是大道理。”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分数:2.00)A.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B.要抓事物的主要矛盾C.要尊重客观规律性D.要发挥主观能动性9.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从信息的角度看,反
4、映的发生就是( )。(分数:2.00)A.信息的产生过程B.信息的传播过程C.信息的刺激过程D.信息的接收和保留过程10.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 )。(分数:2.00)A.事物的发展需以条件为前提B.事物的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C.事物的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D.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1.“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论依据是( )。(分数:2.00)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原理B.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原理C.认识是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原理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原理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 )。(分数:2.00
5、)A.研究生产力技巧发展规律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C.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D.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13.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因此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这是( )。(分数:2.00)A.唯意志论的观点B.历史唯物论的观点C.机械唯物论的观点D.宿命论的观点14.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 )。(分数:2.00)A.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B.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C.工农民主专政的共和国D.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15.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分数:2.00)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二
6、、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 )结合起来。(分数:2.00)A.中国实践B.中国历史C.中国文化D.中国改革17.实践结果是人的目的在客观事物中的凝聚和体现,是实践过程中各种要素的融合。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有( )。(分数:2.00)A.对实践效能的评价B.对实践目的的评价C.对实践效果的评价D.对实践效率的评价18.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分数:2.00)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党的十八大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充满自信。
7、其中“自信”是指( )。(分数:2.00)A.道路自信B.理论自信C.思想自信D.制度自信20.物质运动的规律具有如下的共同特点( )。(分数:2.00)A.规律具有稳定性B.规律具有普遍性C.规律具有可重复性D.规律具有不可重复性21.“言而不行,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这对我国各级政府的启示有( )。(分数:2.00)A.要在社会诚信方面起表率作用B.着力建设社会信用机制C.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D.加强党风建设,严惩腐败22.对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这一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有( )。(分数:2.00)A.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
8、上的科学B.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C.哲学是研究特定领域问题并揭示其特殊本质和规律的科学D.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23.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 )。(分数:2.00)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24.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包括(
9、 )。(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25.有人将社会人口分为“高端人口”与“低端人口”。这种带有明显歧视导向的论调,抹杀的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普通劳动者的社会贡献,以及他们的尊严。而承认普通劳动者的尊严实际上是承认( )。(分数:2.00)A.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B.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C.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地位D.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三、判断题(总题数:5,分数:10.00)26.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分数:2.00)A.正确B
10、.错误27.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分数:2.00)A.正确B.错误28.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分数:2.00)A.正确B.错误29.“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论依据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原理。 ( )(分数:2.00)A.正确B.错误30.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最本质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 )(分数:2.00)A.正确B.错误农村信用社招聘公共基础知识(政治)模拟试卷 23 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
11、,分数:30.00)1.毛泽东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作出理论概括,将之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统一起来的文章是( )。(分数:2.00)A.实践论B.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C.改造我们的学习D.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解析:解析:1943 年,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巾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地统一起来。1945 年,
12、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又从党的性质和宗旨出发,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2.明确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的会议是( )。(分数:2.00)A.中共五大B.中共六大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解析:解析:中共七大于 1945 年 4 月 23 日至 6 月 11 日在延安召开。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3.有人说“那座山在那里,即使你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山还在那里,实实在在存在”;拜恩的吸引力法则认为“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过去思想的结果”,这两个观点分别属于( )
13、。(分数:2.00)A.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解析:解析:第一个观点认为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因为人的到来与否而有所改变,表明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观点认为的“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过去思想的结果”体现了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4.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党的领导首先是( )。(分数:2.00)A.思想的领导B.组织的领导C.经济的领导D.政治的领导 解析:解析:十八大新修订的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的领导首先是政治领导。5.“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
14、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是指( )。(分数:2.00)A.以社会发展为中心B.以改革开放为中心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以人民利益为中心解析:解析: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198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这一概括。6.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从政治自由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分数:2.00)A.自由与法律是完全对立的B.公民享有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C.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不受约束D.公民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享有自由 解析:解析:自由与法律是对立统一的
15、关系,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任何自由只能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本题限定范围是从政治自由的角度分析“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话。很显然讲的是自由与法律的关系。A、B、C 选项说法本身有误,故选 D 项。7.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体现了( )。(分数:2.00)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B.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解析:解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间的协调发展,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在社会有机体中,经济
16、、政治、文化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8.“事情有大道理,有小道理,小道理都归大道理管着,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就是大道理。”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分数:2.00)A.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B.要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C.要尊重客观规律性D.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析: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要求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中心,是主要矛盾。9.认
17、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从信息的角度看,反映的发生就是( )。(分数:2.00)A.信息的产生过程B.信息的传播过程C.信息的刺激过程D.信息的接收和保留过程 解析:解析: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对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人们接收信息,并形成对信息的认识,换言之,从信息的角度而言,反映的发生是信息的接收和保留。10.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 )。(分数:2.00)A.事物的发展需以条件为前提 B.事物的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C.事物的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D.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解析:解析:“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18、合久必分”说明的是事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自然变化,这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事实上,事物的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跟时间推移没有必然的关系。条件达成,即使时间很短也会发生变化,条件未成,即使时间很长也不能发生变化,将事物变化简单地归因为时间推移,是一种错误的哲学观点。11.“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论依据是( )。(分数:2.00)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原理B.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原理 C.认识是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原理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原理解析:解析: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认识、再实
19、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原理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党的群众路线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因此选择 B,其他选项皆与题意不符。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 )。(分数:2.00)A.研究生产力技巧发展规律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D.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解析:解析: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即经济规律。故 B 项正确。13.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因此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这是( )。(分数:2.00)A.唯意志论的观点 B.历史唯物
20、论的观点C.机械唯物论的观点D.宿命论的观点解析:解析: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可确定这是唯心主义观点中的唯意志论观点。历史唯心主义认:勾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4.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建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 )。(分数:2.00)A.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B.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C.工农民主专政的共和国D.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解析:解析: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本题 D 选项具有干扰性,社会主义革命所建立的是人民民主专
21、政的共和国。15.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分数:2.00)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解析:解析: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20.00)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 )结合起来。(分数:2.00)A.中国实践 B.中国历史 C.中国文化 D.中国改革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
22、,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的、观点来指导革命、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并且在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并进一步根据实践的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选项 ABC 正确。17.实践结果是人的目的在客观事物中的凝聚和体现,是实践过程中各种要素的融合。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有( )。(分数:2.00)A.对实践效能的评价 B.对实践目的的评价C.对实践效果的评价 D.对实践效率的评价 解析:解析: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包括三种:对实践效能的评
23、价、对实践效果的评价和对实践效率的评价。18.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分数:2.00)A.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解析:解析: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皆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9.党的十八大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充满自信。其中“自信”是指( )。(分数:2.00)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思想自信D.制度自信 解析:解析: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24、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0.物质运动的规律具有如下的共同特点( )。(分数:2.00)A.规律具有稳定性 B.规律具有普遍性 C.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D.规律具有不可重复性解析:解析: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21.“言而不行,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这对我国各级政府的启示有( )。(分数:2.00)A.
25、要在社会诚信方面起表率作用 B.着力建设社会信用机制 C.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D.加强党风建设,严惩腐败解析:解析:从政府的角度看,孔子的这句话要求我们要加强诚信建设,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同时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因此 A、B、C 三项正确,D 项是从党的建设的角度分析问题的,与题意不符。22.对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这一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有( )。(分数:2.00)A.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B.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C.哲学是研究特定领域问题并揭示其特殊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D.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解析:解
26、析:选项 A,哲学是一门科学,但不能说它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选项 C,具体科学提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选项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选项 A、C、D 均符合题意。选项 B,科学之科学,是指哲学是对具体科学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选项 B 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23.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 )。(分数:2.00)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解析:解析: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
27、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0 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30 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4.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包括( )。(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
28、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解析:解析:此题的题干表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正确地把握事物。因此,B、D 两项的表述符合题意。A、C 两项的表述并无错误,但并非题意本身所包含的意思。25.有人将社会人口分为“高端人口”与“低端人口”。这种带有明显歧视导向的论调,抹杀的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普通劳动者的社会贡献,以及他们的尊严。而承认普通劳动者的尊严实际上是承认( )。(分数:2.00)A.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B.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C.劳动者在社会主义
29、国家的主人翁地位 D.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条件 解析:解析:承认普通劳动者的尊严实际上是承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对个人的尊重。所以 C、D 项的观点是正确的,应选;A 项观点错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才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B 项观点错误,割裂了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的联系。三、判断题(总题数:5,分数:10.00)26.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解析: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27.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 )(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
30、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8.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29.“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论依据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原理。 ( )(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解析: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原理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党的群众路线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正确途径和方法。30.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最本质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 )(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解析:生产关系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最本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