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软件水平考试(中级)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上午(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29,分数:58.00)1.选择题()下列各题 A、B、C、D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此选项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答在试卷上不得分。(分数:2.00)_2.系统评价就是对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的(49)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价。(2009 年 11 月试题 49)(分数:2.00)A.社会效益B.技术性能C.管理效益D.成本效益3.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50)和价值工程方法。(2009 年 11 月试题 50
2、)(分数:2.00)A.净现值法B.投入产出分析法C.盈亏平衡法D.利润指数法4.计算机操作中,导致 IT 系统服务中断的各类数据库故障属于(51)。(2009 年 11 月试题 51)(分数:2.00)A.人为操作故障B.硬件故障C.系统软件故障D.相关设备故障5.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是(52)。(2009 年 11 月试题 52)(分数:2.00)A.企业资源计划系统B.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供应链管理系统D.知识管理系统6.面向组织,特别是企业组织的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产品与服务的管理,(53)信息
3、资源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标准、规范、法律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2009 年 11 月试题 53)(分数:2.00)A.信息资源的效率管理B.信息资源的收集管理C.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D.信息资源的损耗管理7.在系统用户管理中,企业用户管理的功能主要包括(54)、用户权限管理、外部用户管理、用户安全审计等。(2009 年 11 月试题 54)(分数:2.00)A.用户请求管理B.用户数量管理C.用户账号管D.用户需求管理8.分布式环境中的管理系统一般具有跨平台管理、可扩展性和灵活性、(55)和智能代理技术等优越特性。(2009 年 11 月试题 55)(分数:2.00)A.可
4、量化管理B.可视化管理C.性能监视管理D.安全管理9.配置管理作为一个控制中心,其主要目标表现在计量所有 IT 资产、(56)、作为故障管理等的基础以及验证基础架构记录的正确性并纠正发现的错误等 4 个方面。(2009 年 11 月试题 56)(分数:2.00)A.有效管理 IT 组件B.为其他 IT 系统管理流程提供准确信息C.提供高质量 IT 服务D.更好地遵守法规试题 125 分析10.COBIT 中定义的 IT 资源如下:数据、应用系统、(57)、设备和人员。(2009 年 11 月试题 57)(分数:2.00)A.财务支持B.场地C.技术D.市场预测11.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政策法
5、规体系包括信息技术发展政策、(58)、电子政务发展政策、信息化法规建设等四个方面。(2009 年 11 月试题 58)(分数:2.00)A.信息产品制造业政策B.通信产业政策C.信息产业发展政策D.移动通讯业发展政策1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不是把资源整合起来就行了,而是需要一个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61)。(2009 年 11 月试题 61)(分数:2.00)A.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B.有效、强大的市场分析C.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D.信息资源的标准和规范13.IT 系统管理工作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在按系统类型的分类中,(62)作为企业的基础架构,是其他方面的核
6、心支持平台,包括广域网、远程拨号系统等。(2009 年 11 月试题 62)(分数:2.00)A.信息系统B.网络系统C.运作系统D.设施及设备试题14.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成本支出项目多且数额大。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支出项目中,系统切换费用属于(63)。(2009 年 11 月试题 63)(分数:2.00)A.设备购置费用B.设施费用C.开发费用D.系统运行维护费用15.外包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形象和信誉、相关行业经验丰富的外包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因此,对外包商的资格审查应从技术能力、发展能力和(64)3 个方面综合考虑。(2009 年 11 月试题64)(分
7、数:2.00)A.盈利能力B.抗风险能力C.市场开拓能力D.经营管理能力16.为 IT 服务定价是计费管理的关键问题,“IT 服务价格IT 服务成本X”属于(65)。(2009 年 11月试题 65)(分数:2.00)A.价值定价法B.成本定价法C.现行价格法D.市场价格法17.企业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作业处理、管理控制、决策计划 3 类,(15)属于管理控制类系统。(2011 年 5月试题 15)(分数:2.00)A.管理专家系统B.事务处理系统C.电子数据处理系统D.战略信息系统18.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16)。(2011 年 5 月试题 16)(分数:2.00)A.信息系统可以是人工的,也
8、可以是计算机化的B.信息系统就是计算机化的信息处理系统C.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库和远程通信等组成D.信息系统计算机化一定能提高系统的性能19.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阶段化的过程,一般包括 5 个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规划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运行阶段;系统实施阶段。其正确顺序为(17)。(2011 年 5 月试题 17)(分数:2.00)A.B.C.D.20.原型化方法适用于(18)的系统。(2011 年 5 月试题 18)(分数:2.00)A.需求不确定性高B.需求确定C.分时处理D.实时处理21.软件开发过程中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子过程。软件的总体结构
9、设计在(19)中完成。(2011 年 5 月试题 19)(分数:2.00)A.需求分析B.概要设计C.详细设计D.编写代码22.采用 UML 对系统建模时,用(20)描述系统的全部功能。(2011 年 5 月试题 20)(分数:2.00)A.分析模型B.设计模型C.用例模型D.实现模型23.(21)属于 UML 中的行为图。(2011 年 5 月试题 21)(分数:2.00)A.用例图B.合作图C.状态图D.组件图24.软件生命周期中时间最长的阶段是(22)阶段。(2011 年 5 月试题 22)(分数:2.00)A.需求分析B.软件维护C.软件设计D.软件开发25.在结构化分析活动中,通常使
10、用(23)描述数据处理过程。(2011 年 5 月试题 23)(分数:2.00)A.数据流图B.数据字典C.实体关系图D.判定表26.模块设计时通常以模块的低耦合为目标,下面给出的四项耦合中,最理想的耦合形式是(24)。(2011年 5 月试题 24)(分数:2.00)A.数据耦合B.控制耦合C.公共耦合D.内容耦合27.(25)不是面向对象分析阶段需要完成的。(2011 年 5 月试题 25)(分数:2.00)A.认定对象B.实现对象及其结构C.组织对象D.描述对象的相互作用28.软件项目管理是保证软件项目成功的重要手段,其中(26)要确定哪些工作是项目应该做的,哪些工作不应该包含在项目中。
11、(2011 年 5 月试题 26)(分数:2.00)A.进度管理B.风险管理C.范围管理D.配置管理29.安全管理中的介质安全属于(28)。(2011 年 5 月试题 28)(分数:2.00)A.技术安全B.物理安全C.环境安全D.管理安全软件水平考试(中级)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上午(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29,分数:58.00)1.选择题()下列各题 A、B、C、D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此选项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答在试卷上不得分。(分数:2.00)_解析:2.系统评价就是对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的
12、(49)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价。(2009 年 11 月试题 49)(分数:2.00)A.社会效益B.技术性能 C.管理效益D.成本效益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系统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系统评价就是对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的技术性能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价,是对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延伸。评价的目的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了设计的要求,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是否理想,并指出系统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系统的改进和扩展提出依据。3.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50)和价值工程方法。(2009 年 11 月试题 50)(分数:2.00)A.净现值法B
13、.投入产出分析法 C.盈亏平衡法D.利润指数法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的基本内容。 信息系统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和价值工程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用一定的价格分析预算系统的效益和成本,计算系统的净收益,以判断该系统在经济上的合理性。投入产出法采用投入产出表,根据系统的实际资源分配和流向,列出系统的所有投入和产出,并制成二维表的形式。价值工程法的基本方程式可以表示为:一种产品的价值(V)等于其功能(F)与成本(C)之比。4.计算机操作中,导致 IT 系统服务中断的各类数据库故障属于(51)。(2009 年 11 月试题 51)(分数:2.00)A
14、.人为操作故障B.硬件故障C.系统软件故障 D.相关设备故障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故障及问题管理中故障监视的基础知识。 故障是系统运转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系统本身的问题,或者是任何不符合标准的操作、已经引起或可能引起服务中断和服务质量下降的事件。 根据美国权威市场调查机构 Gartner Group 的报告,故障原因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技术因素、应用性故障和操作故障。为了便于实际操作中的监视设置,将导致 IT 系统服务中断的因素由三类扩展为以下七类,其中软件和人为操作因素为主要因素。 (1)按计划进行硬件、操作系统的维护操作时引起的故障。 (2)应用性故障:包括应用软件的性能问题、应用缺陷及系统应
15、用变更等。 (3)人为操作故障:包括人员的误操作、不按规定的非标准操作引起的故障等。 (4)系统软件故障:包括操作系统死机、数据库的各类故障等。(5)硬件故障:如硬盘或网卡损坏等。 (6)相关设备故障:如停电时 UPS 失效导致服务中断等。 (7)自然灾害:如火灾、地震和洪水等。5.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是(52)。(2009 年 11 月试题 52)(分数:2.00)A.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B.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供应链管理系统D.知识管理系统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系统运行中系统管理分类的基础知识。 信息系统是企业的信息处理基础平
16、台,直接面向业务部门(客户),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数据仓库系统(Data Warehousing)、知识管理平台(KM)等。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6.面向组织,特别是企业组织的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产品与服务的管理,(53)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标准、规范、法律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等。(2009 年 11 月试题 53)(分数:2.00)A.信息资源的效率管理B.信息资源的收集管理C.信息资源的
17、安全管理 D.信息资源的损耗管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企业组织的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面向组织,特别是企业组织的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1)信息系统的管理,包括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信息系统评价。 (2)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标准、规范、法律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3)信息产品与服务的管理。 (4)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 (5)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7.在系统用户管理中,企业用户管理的功能主要包括(54)、用户权限管理、外部用户管理、用户安全审计等。(2009 年 11 月试题 54)(分数:2.00)A.用户请求管理B.用户数量管理C.用户账号管 D.用
18、户需求管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企业用户管理功能的基础知识。 在系统用户管理中,企业用户管理的功能主要包括用户账号管理、用户权限管理、外部用户管理、用户安全审计等。8.分布式环境中的管理系统一般具有跨平台管理、可扩展性和灵活性、(55)和智能代理技术等优越特性。(2009 年 11 月试题 55)(分数:2.00)A.可量化管理B.可视化管理 C.性能监视管理D.安全管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分布式环境下系统管理的基础知识。 分布式环境中的管理系统在下面几个方面表现出优越特性:跨平台管理、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可视化的管理、智能代理技术。9.配置管理作为一个控制中心,其主要目标表现在计量所有 IT 资
19、产、(56)、作为故障管理等的基础以及验证基础架构记录的正确性并纠正发现的错误等 4 个方面。(2009 年 11 月试题 56)(分数:2.00)A.有效管理 IT 组件B.为其他 IT 系统管理流程提供准确信息 C.提供高质量 IT 服务D.更好地遵守法规试题 125 分析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资源管理中配置管理的基础知识。 IT 资源管理可以为企业的 IT 系统管理提供支持,而 IT 资源管理能否满足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IT 基础架构的配置与运行情况的信息。配置管理是专门负责提供这方面信息的流程。配置管理提供的有关基础架构的配置信息可以为其他服务管理流程提供支持。 配置管理作为一个控制
20、中心,其主要目标表现在以下 4 个方面。 (1)计量所有 IT 资产。 (2)为其他 IT 系统管理流程提供准确信息。 (3)作为故障管理、变更管理和新系统转换等的基础。 (4)验证基础架构记录的正确性并纠正发现的错误。 通过实施配置管理流程,可以为客户和服务提供方带来诸多效益,如有效管理 IT 组件、提供高质量的 IT 服务、更好地遵守法规、帮助制定财务和费用计划等。10.COBIT 中定义的 IT 资源如下:数据、应用系统、(57)、设备和人员。(2009 年 11 月试题 57)(分数:2.00)A.财务支持B.场地C.技术 D.市场预测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资源管理中 COBIT 中定义
21、的 IT 资源的基本内容。 COBIT 中定义的 IT 资源如下:数据、应用系统、技术、设备和人员。 (1)数据: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对象、结构化及非结构化的图像、各类数据。 (2)应用系统:人工处理以及计算机程序的总和。 (3)技术:包括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多媒体等。 (4)设备:包括所拥有的支持信息系统的所有资源。 (5)人员:包括员工技能、意识,以及计划、组织、获取、交付、支持和监控信息系统及服务的能力。11.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包括信息技术发展政策、(58)、电子政务发展政策、信息化法规建设等四个方面。(2009 年 11 月试题 58)(分数:2.00)A
22、.信息产品制造业政策B.通信产业政策C.信息产业发展政策 D.移动通讯业发展政策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的基本内容。 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包括信息技术发展政策、信息产业发展政策、电子政务发展政策、信息化法规建设等四个方面。(1)信息技术发展政策。信息技术是信息化的第一推动力,信息技术政策在信息化政策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进信息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国家的科技计划发挥了重大作用,并成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包括通信产业政策、信息产品制造业政策。 (3)电子政务发展政策。电子政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一种重要
23、领域,也是信息化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4)信息化法规建设。在制定信息化政策时,信息化立法是基础。我国的信息化立法已有成效,在电子身份认证等方面立法也在加紧进行。1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不是把资源整合起来就行了,而是需要一个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61)。(2009 年 11 月试题 61)(分数:2.00)A.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 B.有效、强大的市场分析C.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D.信息资源的标准和规范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 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不是把资源整合起来就行了,而是需要一个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人
24、才队伍建设。其次是架构问题,在信息资源建设阶段,规划是以建设进度为主线,在信息资源管理阶段,规划应以架构为主线,主要涉及的是这个信息化运营体系的架构。13.IT 系统管理工作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在按系统类型的分类中,(62)作为企业的基础架构,是其他方面的核心支持平台,包括广域网、远程拨号系统等。(2009 年 11 月试题 62)(分数:2.00)A.信息系统B.网络系统 C.运作系统D.设施及设备试题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系统管理工作分类的基础知识。 信息系统管理工作的分类可按照系统类型或流程类型进行划分。若按照系统类型划分可以分为信息系统管理、网络系统管理、运行系统管理和设施及
25、设备管理,其中网络系统作为企业的基础架构,是其他方面的核心支持平台,包括广域网、远程拨号系统等。14.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成本支出项目多且数额大。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支出项目中,系统切换费用属于(63)。(2009 年 11 月试题 63)(分数:2.00)A.设备购置费用B.设施费用C.开发费用D.系统运行维护费用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系统管理中成本管理的基础知识。 系统成本大体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两种。固定成本是为购置长期使用的资产而产生的成本,主要包含建筑费用及场所成本;硬件购置、安装成本;软件购置、开发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外包服务成本等。根据题意,在企业信息化
26、建设的成本支出项目中,系统切换费用属于系统运行维护费用。15.外包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形象和信誉、相关行业经验丰富的外包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因此,对外包商的资格审查应从技术能力、发展能力和(64)3 个方面综合考虑。(2009 年 11 月试题64)(分数:2.00)A.盈利能力B.抗风险能力C.市场开拓能力D.经营管理能力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第三方外包管理中外包商的选择的基础知识。 企业应将外包商看做一种长期资源,对企业具有持续的价值。因此,必须选择具有良好社会形象和信誉、相关行业经验丰富、能够引领或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外包商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对外包商的资格审查应从技术能力、
27、经营管理能力和发展能力三方面进行。经营管理能力主要包括领导层结构、员工素质和社会评价;项目管理水平;是否具备能够证明其良好运营管理能力的成功案例等。16.为 IT 服务定价是计费管理的关键问题,“IT 服务价格IT 服务成本X”属于(65)。(2009 年 11月试题 65)(分数:2.00)A.价值定价法B.成本定价法 C.现行价格法D.市场价格法解析:解析:本题考查 IT 服务价格的基础知识。 IT 服务的价格等于提供服务的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可以表示为“IT 服务价格IT 服务成本X”,其中 X是加成比例,这个比例由组织设定,可以参照其他投资的收益率,并考虑 IT 部门满足整个组织业务目
28、标的需要情况适当调整。17.企业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作业处理、管理控制、决策计划 3 类,(15)属于管理控制类系统。(2011 年 5月试题 15)(分数:2.00)A.管理专家系统B.事务处理系统C.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D.战略信息系统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系统类型的基础知识。 根据信息服务对象的不同,企业中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面向作业处理的系统。是用来支持业务处理,实现处理自动化的信息系统。主要有办公自动化系统(OAS)、事务处理系统(TPS)、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DAMS)。 (2)面向管理控制的系统。是辅助企业管理、实现管理自动化的信息系统。主要有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
29、)、知识工作支持系统(KWS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3)面向决策计划的系统。主要有决策支持系统(DSS)、战略信息系统(SIS)、管理专家系统(MES)。 根据题意,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属于面向管理控制的系统。18.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16)。(2011 年 5 月试题 16)(分数:2.00)A.信息系统可以是人工的,也可以是计算机化的 B.信息系统就是计算机化的信息处理系统C.信息系统由硬件、软件、数据库和远程通信等组成D.信息系统计算机化一定能提高系统的性能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 按照试题 32 的分析,信息系统从概念上来看是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
30、户和信息管理者 4 大部分组成的。信息用户是目标用户,信息系统的一切设计与实现都是围绕信息用户的需求。或者简单来说,信息源是信息的输入,信息管理者为核心,负责管理和控制信息的处理,信息用户代表着信息的输出处理。信息系统可以是人工的,也可以是计算机化的。19.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阶段化的过程,一般包括 5 个阶段:系统分析阶段;系统规划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运行阶段;系统实施阶段。其正确顺序为(17)。(2011 年 5 月试题 17)(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基础知识。 按照试题 3 的分析,信息系统的开发阶段一般可以分为系统规划阶段、系统分析阶
31、段、系统设计阶段、系统实施阶段和系统运行阶段。系统规划阶段进行初步调查和可行性分析,建立信息系统的目标;系统分析阶段进行用户需求分析,最后结果是系统规格说明书,它通过一组图表和文字说明描述了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而系统设计阶段进行总体设计、详细设计,最后结果是系统设计人员提交的系统设计说明书;系统实施阶段实现信息系统;系统运行阶段进行日常操作与维护。20.原型化方法适用于(18)的系统。(2011 年 5 月试题 18)(分数:2.00)A.需求不确定性高 B.需求确定C.分时处理D.实时处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系统开发中的软件过程模型的基础知识。 软件原型是所提出的新产品的部分实现,建立原
32、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的需求不确定的问题,其目的是:明确并完善需求,探索设计选择方案,发展为最终的产品。因此,原型化方法适合于用户没有认可其需求的明确内容的时候,即需求不确定性高的时候。21.软件开发过程中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子过程。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在(19)中完成。(2011 年 5 月试题 19)(分数:2.00)A.需求分析B.概要设计 C.详细设计D.编写代码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软件开发过程的基础知识。 软件开发过程中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子过程。 各个子过程的工作重点说明如下。 (1)系统需求分析:确
33、定系统应该具有什么功能;主要涉及如何获得用户的需求、描述需求和评审需求。 (2)系统分析与设计:一般系统设计是在需求分析之后实施的,其中的系统分析则主要是明确应该解决什么问题,重点在于理解问题并对理解的结果加以分析;系统设计则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平台,达到完成整体软件的功能,又主要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 (3)系统实现:重点在于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并采用什么技术和手段来实现上述的设计方案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4)系统测试:此阶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测试思想、方法和工具的具体应用,从而找出系统中各种隐藏的缺陷,最后使得软件的 bug 数量降低到最低。一般包括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等形式。 (5)系统部署、交付
34、和维护:需要得到程序员或者技术支持人员的支持,同时维护工作占了整个软件生命周期总费用的大部分,具有较高的代价。 根据上述分析,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在概要设计中完成,概要设计还要完成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文档、评审等。详细设计则是在概要设计的基础上,对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详细的描述。22.采用 UML 对系统建模时,用(20)描述系统的全部功能。(2011 年 5 月试题 20)(分数:2.00)A.分析模型B.设计模型C.用例模型 D.实现模型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统一建模语言的基本内容。 UML 的目的是建模。建模的三要素分别为事物、关系和图。在需求分析阶段,可以使用 UML 中的用例图来
35、捕捉用户需求,并描述对系统感兴趣的外部角色及其对系统的功能要求。其用例模型的建立是系统开发者和用户反复讨论的结果,表明了开发者和用户对需求规格达成的共识,即用例模型描述了系统的全部功能,等价于传统的系统功能说明。23.(21)属于 UML 中的行为图。(2011 年 5 月试题 21)(分数:2.00)A.用例图B.合作图C.状态图 D.组件图解析:解析:本题考查 UML 中图的基本知识。 UML 中的图分为以下几类。 (1)用例图。 (2)静态图:包括类图、对象图和包图。 (3)行为图:包括状态图和活动图。 (4)交互图:包括顺序图和合作图。 (5)实现图:包括组件图和配置图。 显然,题中的
36、状态图为 UML 中的行为图。24.软件生命周期中时间最长的阶段是(22)阶段。(2011 年 5 月试题 22)(分数:2.00)A.需求分析B.软件维护 C.软件设计D.软件开发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软件生命周期及其各生命周期阶段的主要特点。 软件生命周期由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安装、实施及维护等阶段组成。其中,软件维护阶段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时间最长的阶段,维护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微型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同时,软件维护的费用也占了整个软件生命周期总费用的大部分,也即软件维护具有较高的代价。25.在结构化分析活动中,通常使用(23)描述数据处理过程。(2011 年 5 月试题 23)(分数
37、:2.00)A.数据流图 B.数据字典C.实体关系图D.判定表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系统分析阶段数据流图的基本知识。 数据流图是一种最常用的结构化分析工具,它从数据传递和加工的角度,以图形的方式刻画系统内数据的运动情况。对数据流图的改进,包括检查数据流图的正确性和提高数据流图的易理解性。26.模块设计时通常以模块的低耦合为目标,下面给出的四项耦合中,最理想的耦合形式是(24)。(2011年 5 月试题 24)(分数:2.00)A.数据耦合 B.控制耦合C.公共耦合D.内容耦合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软件模块化的基本概念。 软件设计中划分模块的一个准则是“高内聚低耦合”,即提高聚合程度、降低模块间
38、的耦合程度是模块设计的重要原则。同时,聚合和耦合又是相辅相成的,模块内的高聚合往往意味着模块之间的松耦合。 软件结构内模块的耦合度表现了模块之间互相关联的程度,分为 6 级。耦合度从低到高分别是:无直接耦合、数据耦合、标记耦合、控制耦合、公共耦合、内容耦合。根据题意,数据耦合是 4 项耦合中,最理想的耦合形式。27.(25)不是面向对象分析阶段需要完成的。(2011 年 5 月试题 25)(分数:2.00)A.认定对象B.实现对象及其结构 C.组织对象D.描述对象的相互作用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面向对象开发过程的基础知识。 面向对象开发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依次是面向对象的分析(OOA),面向对
39、象的设计(OOD)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OOP)。 (1)OOA(面向对象的分析) 任务为:用面向对象方法分析问题域,建立基于对象、消息的业务模型,形成对客观世界和业务本身的正确认识;生成业务对象的动态、静态模型和抽象类。 (2)OOD(面向对象的设计) 任务为:针对 OOA 给出的问题域模型,用面向对象方法设计出软件基础架构(概要设计)和完成的类结构(详细设计),以实现业务功能;生成对象类的动态、静态模型(解决域)。 (3)OOP(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任务为:用面向对象的语言实现OOD 提出的模型。 根据题意,面向对象分析包含认定对象、组织对象、描述对象间的相互作用、定义对象的操作、定义对
40、象的内部信息 5 项活动。面向对象分析的关键是识别出问题域内的对象并分析其相互间的关系,最终建立起问题域的正确模型。28.软件项目管理是保证软件项目成功的重要手段,其中(26)要确定哪些工作是项目应该做的,哪些工作不应该包含在项目中。(2011 年 5 月试题 26)(分数:2.00)A.进度管理B.风险管理C.范围管理D.配置管理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软件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 软件项目管理的对象是软件工程项目,它是为了使软件项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质量顺利完成,而对人员(People)、产品(Product)、过程(Process)和项目(Projiect)进行分析和管理的活动。它所涉
41、及的范围覆盖了整个软件工程过程。为了使软件项目开发获得成功,关键问题是必须对软件项目的工作范围、风险、需要资源、要实现的任务、经历的里程碑、花费工作量、进度等做到心中有数。 项目范围管理项目要保证项目成功地完成所要求的全部工作,而且只完成所要求的工作,知识领域主要包括:项目启动、范围计划、范围定义、范围确定、范围变更控制等。项目进度管理要保证项目按时完成,知识领域主要包括:活动定义、活动排序、活动时间估计、制定时间表、时间表控制等。项目成本管理要保证项目在批准的预算内完成,知识领域主要包括:资源计划、成本估算、成本预算、成本控制等。项目质量管理要保证项目的完成能够使需求得到满足,知识领域主要包
42、括:质量计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等。项目风险管理是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响应的系统化的方法,包括使有利的事件机会和结果最大化和使不利的事件的可能和结果最小化,知识领域主要包括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识别、风险定性分析、风险量化分析、风险响应计划、风险监视和控制等。项目配置管理是一组用于在计算机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管理变化的活动,可以认为是应用于整个软件过程的软件质量保证活动,知识领域主要包括:配置管理计划、配置标识与建立基线、变更管理、版本控制、配置审核等。29.安全管理中的介质安全属于(28)。(2011 年 5 月试题 28)(分数:2.00)A.技术安全B.物理安全 C.环境安全D.管理安全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安全管理中运行管理的主要特点的内容。 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物理安全、技术安全和管理安全。其中的物理安全是指在物理介质层次上对存储和传输的网络信息的安全保护。物理安全是信息安全的最基本保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环境安全、设施与设备安全以及介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