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二级 VF 机试(数据库设计基础)模拟试卷 4 及答案解析(总分:5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28,分数:56.00)1.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分数:2.00)A.操作系统的一部分B.在操作系统支持下的系统软件C.一种编译系统D.一种操作系统2.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分数:2.00)A.数据模型B.数据库管理系统C.数据库D.数据库管理员3.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负责数据模式定义的语言是(分数:2.00)A.数据定义语言B.数据管理语言C.数据操纵语言D.数据控制语言4.数据库技术的根本目标是要解决数据的(分数:2.00)A.存储问题B.共享问题C.安全问题D.保护问题5.下
2、列描述中错误的是(分数:2.00)A.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物理结构必须与逻辑结构一致B.数据库技术的根本目标是要解决数据的共享问题C.数据库设计是指在已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数据库D.数据库系统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6.在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数据共享最好的是(分数:2.00)A.人工管理阶段B.文件系统阶段C.数据库系统阶段D.三个阶段相同7.数据独立性是数据库技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所谓数据独立性是指(分数:2.00)A.数据与程序独立存放B.不同的数据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C.不同的数据只能被对应的应用程序所使用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对8.在下列模式中,能够给出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与物
3、理存取方法的是(分数:2.00)A.外模式B.内模式C.概念模式D.逻辑模式9.在数据库系统中,用户所见的数据模式为(分数:2.00)A.概念模式B.外模式C.内模式D.物理模式10.在 E-R 图中,用来表示实体的图形是(分数:2.00)A.矩形B.椭圆形C.菱形D.三角形11.一间宿舍可住多个学生,则实体宿舍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是(分数:2.00)A.一对一B.一对多C.多对一D.多对多12.一个教师讲授多门课程,一门课程由多个教师讲授。则实体教师和课程间的联系是(分数:2.00)A.1:1 联系B.1:m 联系C.m:1 联系D.m:n 联系13.若实体 A 和 B 是一对多的联系,实体 B
4、 和 C 是一对一的联系,则实体 A 和 C 的联系是(分数:2.00)A.一对一B.一对多C.多对一D.多对多14.用树形结构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是(分数:2.00)A.关系模型B.网状模型C.层次模型D.以上三个都是15.在关系数据库中,用来表示实体间联系的是(分数:2.00)A.属性B.二维表C.网状结构D.树状结构16.设有表示学生选课的三张表,学生 S(学号,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课程 C(课号,课名),选课 SC(学号,课号,成绩),则表 SC 的关键字(键或码)为(分数:2.00)A.课号,成绩B.学号,成绩C.学号,课号D.学号,姓名,成绩17.在学生管理的关系数据库
5、中,存取一个学生信息的数据单位是(分数:2.00)A.文件B.数据库C.字段D.记录18.从关系模式中指定若干个属性组成新的关系的运算称为(分数:2.00)A.联接B.投影C.选择D.排序19.在下列关系运算中,不改变关系表中的属性个数但能减少元组个数的是(分数:2.00)A.并B.交C.投影D.笛卡儿乘积20.有三个关系 R、S 和 T 如下: (分数:2.00)A.并B.自然连接C.笛卡尔积D.交21.有三个关系 R、S 和 T 如下: (分数:2.00)A.自然连接B.差C.交D.并22.有三个关系 R、S 和 T 如下: (分数:2.00)A.选择B.差C.交D.并23.有两个关系 R
6、 和 S 如下: (分数:2.00)A.自然连接B.并C.选择D.投影24.有三个关系 R、S 和 T 如下: (分数:2.00)A.笛卡尔积B.交C.并D.自然连接25.一般情况下,当对关系 R 和 S 进行自然连接时,要求 R 和 S 含有一个或者多个共有的(分数:2.00)A.记录B.行C.属性D.元组26.有两个关系 R 和 T 如下: (分数:2.00)A.选择B.投影C.交D.并27.将 E-R 图转换为关系模式时,实体和联系都可以表示为(分数:2.00)A.属性B.键C.关系D.域28.数据库设计的四个阶段是: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分数:2.00)A.编码设计B.测试阶
7、段C.运行阶段D.物理设计国家二级 VF 机试(数据库设计基础)模拟试卷 4 答案解析(总分:5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28,分数:56.00)1.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分数:2.00)A.操作系统的一部分B.在操作系统支持下的系统软件 C.一种编译系统D.一种操作系统解析:解析: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的机构,它是一种系统软件,负责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数据操纵、数据维护、控制及保护和数据服务等。2.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分数:2.00)A.数据模型B.数据库管理系统 C.数据库D.数据库管理员解析:解析: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数据库的机构,它是一种系统软件,负责数据
8、库中的数据组织、数据操纵、数据维护、控制及保护和数据服务等。所以,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系统的核心。3.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负责数据模式定义的语言是(分数:2.00)A.数据定义语言 B.数据管理语言C.数据操纵语言D.数据控制语言解析:解析:数据库管理系统一般提供相应的数据语言,它们分别是:数据定义语言,负责数据的模式定义与数据的物理存取构建;数据操纵语言,负责数据的操纵,包括查询及增、删、改等操作;数据控制语言,负责数据完整性、安全性的定义与检查以及并发控制、故障恢复等功能。4.数据库技术的根本目标是要解决数据的(分数:2.00)A.存储问题B.共享问题 C.安全问题D.保护问题解析:解析:数据
9、库中的数据具有“集成”、“共享”之特点,即数据库集中了各种应用的数据,进行统一地构造与存储,而使它们能被不同的应用程序所使用。因而数据库技术的根本目标是解决数据的共享问题。5.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分数:2.00)A.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物理结构必须与逻辑结构一致 B.数据库技术的根本目标是要解决数据的共享问题C.数据库设计是指在已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数据库D.数据库系统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解析:解析:在数据库系统中,物理独立性是指数据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式等)的改变,如存储设备的更换、物理存储的更换、存取方式改变等都不影响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从而不致引起应用程序的变化。6.在
10、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中,数据共享最好的是(分数:2.00)A.人工管理阶段B.文件系统阶段C.数据库系统阶段 D.三个阶段相同解析:解析: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和数据库系统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无共享,冗余度大;文件管理阶段共享性差,冗余度大;数据库系统管理阶段共享性大,冗余度小。7.数据独立性是数据库技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所谓数据独立性是指(分数:2.00)A.数据与程序独立存放B.不同的数据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C.不同的数据只能被对应的应用程序所使用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对 解析:解析:数据独立性是指数据库中数据独立于应用程序而不依赖于应用程序,即数据与
11、程序间的互不依赖性。也就是说数据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与存取方式的改变不会影响应用程序。数据的独立性包括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两级。物理独立性:数据的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式等)的改变,如存储设备的更换、物理存储的更换、存取方式改变等都不影响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从而不致弓 l 起应用程序的变化。逻辑独立性:数据库总体逻辑结构的改变,如修改数据模式、增加新的数据类型、改变数据间联系等,不需要相应的应用程序改变,这就是数据的逻辑独立性。8.在下列模式中,能够给出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与物理存取方法的是(分数:2.00)A.外模式B.内模式 C.概念模式D.逻辑模式解析:解析:数据库有三层模式结构,
12、逻辑模式是数据的全局逻辑结构的描述,外模式也称为子模式,是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描述,而内模式也称为存储模式,是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的描述。9.在数据库系统中,用户所见的数据模式为(分数:2.00)A.概念模式B.外模式 C.内模式D.物理模式解析:解析:用户所见到的数据模式是外模式也称用户模式。它是用户的数据视图,它由概念模式导出。一个概念模式可以有若干个外模式,每个用户只关心与它有关的外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屏蔽大量无关信息,而且有利于数据维护。10.在 E-R 图中,用来表示实体的图形是(分数:2.00)A.矩形 B.椭圆形C.菱形D.三角形解析:解析:在 E-R 图中,用矩形表示实体集
13、,在矩形内写上该实体集的名字;用椭圆形表示属性;用菱形(内部写上联系名)表示联系。11.一间宿舍可住多个学生,则实体宿舍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是(分数:2.00)A.一对一B.一对多 C.多对一D.多对多解析:解析:两个实体集间的联系可以有下面几种:一对一的联系、一对多或多对一的联系和多对多的联系。由于一个宿舍可以住多个学生,所以它们的联系是一对多联系。12.一个教师讲授多门课程,一门课程由多个教师讲授。则实体教师和课程间的联系是(分数:2.00)A.1:1 联系B.1:m 联系C.m:1 联系D.m:n 联系 解析:解析:一个教师可讲授多门课程,一门课程可由多个教师讲授,则实体教师和课程的联系是多
14、对多的联系。13.若实体 A 和 B 是一对多的联系,实体 B 和 C 是一对一的联系,则实体 A 和 C 的联系是(分数:2.00)A.一对一B.一对多 C.多对一D.多对多解析:解析:由于 B 和 C 有一一对应的联系,而 A 和 B 只间有一对多的联系,则通过关系之间的传递,则A 和 C 之间也是一对多的联系。14.用树形结构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是(分数:2.00)A.关系模型B.网状模型C.层次模型 D.以上三个都是解析:解析:层次模型的基本结构是树形结构,这种结构方式在现实世界中很普遍,它们自项向下、层次分明。15.在关系数据库中,用来表示实体间联系的是(分数:2.00)A.属性B
15、.二维表 C.网状结构D.树状结构解析:解析:在关系数据库中,实体问的联系由一个二维表来表示。16.设有表示学生选课的三张表,学生 S(学号,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课程 C(课号,课名),选课 SC(学号,课号,成绩),则表 SC 的关键字(键或码)为(分数:2.00)A.课号,成绩B.学号,成绩C.学号,课号 D.学号,姓名,成绩解析:解析:关键字是指属性或属性的组合,其值能够惟一地标识一个元组,而在 SC 中学号和课号的组合可以对元组进行惟一的标识。17.在学生管理的关系数据库中,存取一个学生信息的数据单位是(分数:2.00)A.文件B.数据库C.字段D.记录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
16、关系数据库中,数据单位的相关概念。文件是指存储在外部介质上的数据的集合。数据库是存储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结构化的相关数据集合。它不仅包括描述事物的数据本身,而且还包括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数据库中,表的“行”称为“记录”,“列”称为“字段”。由此可得,题中存取一个学生信息的数据单位为记录。18.从关系模式中指定若干个属性组成新的关系的运算称为(分数:2.00)A.联接B.投影 C.选择D.排序解析:解析:从关系模式中指定若干个属性组成新的关系称为投影。 从关系模式中找出符合条件的元组的操作称为选择。 连接运算是对两个关系进行的运算,其意义是从两个关系的笛卡尔积中选择满足给定属性一定条件的那些元
17、组。19.在下列关系运算中,不改变关系表中的属性个数但能减少元组个数的是(分数:2.00)A.并B.交 C.投影D.笛卡儿乘积解析:解析:关系 R 与 S 经交运算后所得到的关系是由那些既在 R 内又在 S 内的有序组所组成,记为RS。形式定义如下:RStRtS=R-(R-S)。所以不改变关系表中的属性个数,但能减少元组个数的是关系表之间的交操作。20.有三个关系 R、S 和 T 如下: (分数:2.00)A.并B.自然连接C.笛卡尔积D.交 解析:解析:关系 R 与 S 经交运算后所得到的关系是由那些既在 R 内又在 S 内的有序组组成的,记为RS。21.有三个关系 R、S 和 T 如下:
18、(分数:2.00)A.自然连接B.差 C.交D.并解析:解析:由三个关系 R、S 和 T 的结构可以知道,关系 T 是由关系 R、S 经过差运算得到的。22.有三个关系 R、S 和 T 如下: (分数:2.00)A.选择B.差 C.交D.并解析:解析:由关系 T 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其数据由属于关系 R 但是不属于关系 S 的数据组成。所以关系T 是由关系 R 和 S 通过差运算得到的。23.有两个关系 R 和 S 如下: (分数:2.00)A.自然连接B.并C.选择 D.投影解析:解析:关系 S 是由关系 R 中的一行元组组成,应通过选择运算得到。24.有三个关系 R、S 和 T 如下: (分
19、数:2.00)A.笛卡尔积B.交C.并D.自然连接 解析:解析:在实际应用中,最常用的连接是一个叫自然连接的特例。它满足下面的条件:两关系间有公共域:通过公共域的相等值进行连接。通过观察三个关系 R,S,T 的结果可知关系 T 是由关系 R 和 S 进行自然连接得到的。25.一般情况下,当对关系 R 和 S 进行自然连接时,要求 R 和 S 含有一个或者多个共有的(分数:2.00)A.记录B.行C.属性 D.元组解析:解析:自然连接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两关系之间有公共域。二是通过共域的相等值进行连接。26.有两个关系 R 和 T 如下: (分数:2.00)A.选择 B.投影C.交D.并解析:解析:由关系 R 和 T 所包含的元素可知,关系 R 经过选择操作就可以得到关系 T。27.将 E-R 图转换为关系模式时,实体和联系都可以表示为(分数:2.00)A.属性B.键C.关系 D.域解析:解析:将 E-R 图转换为关系模式时,实体和联系都可以表示为关系。28.数据库设计的四个阶段是: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分数:2.00)A.编码设计B.测试阶段C.运行阶段D.物理设计 解析:解析:数据库设计目前一般采用生命周期法,即把整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分解成目标独立的四个阶段。它们分别是需求分析阶段、概念设计阶段、逻辑设计阶段、物理设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