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级网络工程师上午试题-2-1 及答案解析(总分:75.00,做题时间:90 分钟)如图 3-1 所示为曼彻斯特编码,表示的数据可能为 (1) ,这种编码适用的网络是 (2) 。为了在广域网上高速传输数字信号,一般可用的编码方式是 (3) ,其编码效率为 (4) 。设某编码体制的编码方法为:输入数据(m=1,2,),发送时首先计算 bm= (aM+bm-1)MOD2,发送的编码为 Cm=bm-bm-1,收到的编码为Cm,其译码方法可表示为 (5) 。(分数:5.00)A.B.C.D.A.B.C.D.A.B.C.D.A.B.C.D.A.B.C.D.在一个带宽为 3kHz、没有噪声的信道,传输二进
2、制信号时能够达到的极限数据传输率为 (6) 。一个带宽为 3kHz、信噪比为 30dB 的信道,能够达到的极限数据传输率为 (7) 。上述结果表明, (8) 。根据奈奎斯特第一定理,为了保证传输质量,为达到 3Kbit/s 的数据传输率,需要的带宽为 (9) 。在一个无限带宽的无噪声信道上,传输二进制信号,当信号的带宽为 3kHz 时,能达到的极限数据传输率为 (10) Kbit/s。(分数:5.00)A.3Kbit/sB.6Kbit/sC.56Kbit/sD.10Mbit/sA.12Kbit/sB.30Kbit/sC.56Kbit/sD.10Mbit/sA.有噪声信道比无噪声信道具有更大的带
3、宽B.有噪声信道比无噪声信道可达到更高的极限数据传输率C.有噪声信道与无噪声信道没有可比性D.上述值都为极限值,条件不同,不能进行直接的比较A.3kHzB.6kHzC.2kHzD.56kHzA.1.5B.3C.6D.3 log23ATM 网络采用 (11) 多路技术传送信元,典型的数据速率为 155.5Mbit/s,这样每秒大约可以传送 (12) 万个信元。采用短的、固定长度的信元,为使用硬件进行高速数据交换创造了条件。ATM 是为 B-ISDN 定义的传输和交换方式,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特性的电信业务,CBR(Constant Bit Rate)模拟 (13) 业务,适用这种业务的 ATM 适配
4、层是 (14) ,用于 ATM 局域网仿真的 ATM 适配层是 (15) 。(分数:5.00)A.统计时分B.同步时分C.频分D.码分A.24B.36C.56D.64A.报文交换B.分组交换C.电路交换D.时分交换A.AAL1B.AAL2C.AAL3/4D.AAL5A.AAL1B.AAL2C.AAL3/4D.AAL5对一路信号进行 FSK 调制时,若载波频率为 fc,调制后的信号频率分别为 f1 和 f2 (f1f2),则三者的关系是 (16) 。当对多路信号进行调制时,调制后各信号的频谱 (17) 。信号到达接收端后通过 (18) 分离各路信号。WDM 与 FDM 工作方式相似,但 WDM
5、调制的是 (19) 。ILD 是 (20) 使用的设备。(分数:5.00)A.fc-f1=f2-fcB.f2-f1=fcC.f2+f1=fcD.f1f2=fcA.相同B.部分重叠C.连续D.不重叠且不连续A.解调器B.带通滤波器C.载波发生器D.终端软件A.时间B.频率C.波长D.相位A.TDMB.FDMC.WDMD.ARDM在使用路由器 R 的 TCP/IP 网络中,两主机通过一路由器互联,提供主机 A 和主机 B 应用层之间通信的层是 (21) ,提供机器之间通信的层是 (22) ,具有 IP 层和网络接口层的设备 (23) ;在 A 与 R 和 R 与 B使用不同物理网络的情况下,主机
6、A 和路由器 R 之间传送的数据帧与路由器 R 和主机 B 之间传送的数据帧 (24) ,A 与 R 之间传送的 IP 数据报和 R 与 B 之间传送的 IP 数据报 (25) (分数:5.00)A.应用层B.传输层C.IP 层D.网络接口层A.应用层B.传输层C.IP 层D.网络接口层A.包括主机 A、B 和路由器 RB.仅有主机 A、BC.仅有路由器 RD.也应具有应用层和传输层A.是不同的B.是相同的C.有相同的 MAC 地址D.有相同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A.是不同的B.是相同的C.有不同的 IP 地址D.有不同的路由选择协议IPv6 是下一代 IP 协议。IPv6 的基本报头包含 (26
7、) B,此外还可以包含多个扩展报头。基本报头中的 (27) 字段指明了一个特定的源站向一个特定目标站发送的分组序列,各个路由器要对该分组序列进行特殊的资源分配,以满足应用程序的特殊传输需求。一个数据流由 (28) 命名。在 IPv6 中,地址被扩充为128bit,并且为 IPv4 保留了一部分地址空间。按照 IPv6 的地址表示方法,以下地址中属于 IPv4 地址的是 (29) 。 (30) 是 IPv6 的测试床,实际上是一个基于 IPv4 的虚拟网络,用于研究和测试 IPv6 的标准、实现以及 IPv4 向 IPv6 的转变过程。(分数:5.00)A.16B.32C.40D.60A.负载长
8、度B.数据流标记C.下一报头D.8h 数限制A.源地址、目标地址和流名称B.源地址、目标地址和流序号C.源地址、端口号和流序号D.MAC 地址、端口号和流名称A.0000:0000:0000:0000:0000:FFFF:1234:1180B.0000:0000:0000:1111:111t:FFFF:1234:1180C.0000:0000:FFFF:FFFF:FFFF:FFFF:1234:1180D.FFFF:FFFF:FFFF:FFFF:FFFF:FFFF:1234:1180A.6boneB.6bedC.6backboneD.6plane基于 TCP/IP 的互联网服务中,IP 协议提供
9、主机之间的 (31) 分组传输服务。 TCP 协议提供端口之间的 (32) 报文传输服务;为了实现可靠的服务,采用超时重传、确认捎带技术。传输中的协议规定,在确认信息中捎带 (33) 的序号以减少通信量。TCP 使用 3 次握手协议来建立连接,设甲乙双方发送报文的初始序号分别为 X 和 Y,甲方发送 (34) 的报文给乙方,乙方接收报文后发送 (35) 的报文给甲方,然后甲方发送一个确认报文给乙方便建立了连接。(分数:5.00)A.可靠的面向连接的B.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C.可靠的无连接的D.不可靠的无连接的A.可靠的面向连接的B.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C.可靠的无连接的D.不可靠的无连接的A.上一
10、个已接收的报文B.下一个希望接收的报文C.正在发送的报文D.下一个将要发送的报文A.SYN=1,序号=XB.SYN=1,序号=X+1,ACKX=1C.SYN=1,序号=YD.SYN=1,序号=Y,ACKY+1=1A.SYN=1,序号=X+1B.SYN=1,序号=X+1,ACKX=1C.SYN=1,序号=Y,ACKY+1=1D.SYN=1,序号=Y,ACKY+1=1(注:ACK 的下标为其后的序号)在 TCP/IP 协议分层结构中,SNMP 是在 (36) 协议之上的 (37) 请求/响应协议。SNMP 协议管理操作中,管理代理主动向管理进程报告事件的操作是 (38) 。在 ISO OSI/RM
11、 基础上的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公共管理信息协议(CMIS/CMIP)是一个完整的网络管理协议族,网络管理应用进程使用 OSI 参考模型的 (39) 。CMOT 是要在 (40) 实现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协议(CMIS)的服务,它是一个过渡性的解决方案,希望过渡到 OSI 网络管理协议被广泛采用。(分数:5.00)A.TCPB.UDPC.HTTPD.IPA.异步B.同步C.主从D.面向连接A.get-requestB.get-responseC.trapD.set-requestA.网络层B.传输层C.已表示层D.应用层A.TCP/IP 协议族B.X.25 协议族C.帧中继协议族D.ATM 协议族IE
12、EE 802.11 定义了无线局域网的两种工作模式,其中的 (41) 模式是一种点对点连接的网络,不需要无线接入点和有线网络的支持,用无线网卡连接的设备之间可以直接通信。IEEE 802.11 的物理层规定了 3种传输技术,即红外技术、直接序列扩频(DSSS)和跳频扩频(FHSS)技术,后两种扩频技术都工作在 (42) 的 ISM 频段。IEEE 802.11MAC 层具有多种功能,其中分布式协调功能采用的是 (43) 协议,用于支持突发式通信,而用于支持多媒体应用的是 (44) 功能,在这种工作方式下,接入点逐个询问客户端,被查询到的客户端通过接入点收发数据。最新提出的 IEEE802.11
13、a 标准可提供的最高数据速率为 (45) 。(分数:5.00)A.RoamingB.AdHocC.InfrastructureD.DiffuselRA.600MHzB.800MHzC.2.4GHzD.19.2GHzA.CSMA/CAB.CSMA/CBC.CSMA/CDD.CSMAJCFA.BCFB.DCFC.PCFD.QCFA.1Mbit/sB.2Mbit/sC.5.5Mbit/sD.54Mbit/s题 1:公钥密码是 (46) 。常用的公钥加密算法有 (47) ,它可以实现加密和数字签名,它的一个比较知名的应用是 (48) ,这种应用的协商层用公钥方式进行身份认证,记录层涉及到对应用程序提供
14、的信息的分段、压缩、数据认证和加密。题 2:CMM 作为软件过程改进的一个指导,向软件开发者指出了软件开发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告诉软件开发者应该“What to do“,但是并没有告诉人们“How to do“。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EI 随后推出了两种模型, (49) 是个体软件过程改进,用于提高软件开发者的素质。而 (50) 描述了经过前者培训的工程师团队如何作为自我管理的团队,根据进度表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分数:5.00)A.对称密钥技术,有 1 个密钥B.不对称密钥技术,有 2 个密钥C.对称密钥技术,有 2 个密钥D.不对称密钥技术,有 1 个密钥A.DESB.IDESC.三元
15、DESD.RSAA.SSLB.SOCK5C.安全 RFCD.MD5A.PSPB.TSPC.EVMD.IDEALA.PSPB.TSPC.EVMD.IDEALATM 网络中使用信元作为传输数据的单位,当信元从用户端进入网络中第一个交换机后,信元头中修改的部分是 (51) 。信元传输采用 (52) 。当进行 VP 交换时,VPI 和 VCI 的变化情况是 (53) 。当需要传输压缩的视频流数据时,采用的服务类别最好是 (54) 。当 AAL 层采用 AAL5 协议传输数据时,可以达到的有效数据传输率(除去开销)为 (55) 。(分数:5.00)A.VCIB.CFCC.CLPD.PTA.TDMB.FD
16、MC.WDMD.ATDMA.VPI 变化,VCI 不变B.VPI 不变,VCI 变化C.VPI 变化,VCI 变化 D,VPI 不变,VCI 不变A.CBRB.ABRC.UBRD.rt-VBRA.85%B.87%C.89%D.90%在自治系统内部的各个路由器之间,运行的是内部网关协议 IGP。早期的 IGP 叫做 (56) ,它执行 (57) 。当网络规模扩大时,该算法传送的路由信息太多,增加了网络负载,后来又出现了执行最短路径优先算法的 IGP。按照这种协议,每个路由器向网络中的其他路由器发布 (58) ,当路由信息改变后,路由器按照 (59) 算法更新路由表。在不同自治系统的路由器之间,运
17、行外部网关协议 EGP,典型的 EGP 是 (60) 。(分数:5.00)A.RIPB.GGPC.BGPD.OSPFA.路由选择算法B.距离矢量算法C.链路状态算法D.内部网关算法A.它连接的所有链路的状态信息B.它的路由表C.与它相邻的路由器的地址D.所有目标结点的 URLA.DiikstraB.Ford-FulkersonC.FloydD.WarshaHA.RIPB.GGPC.BGPD.OSPP题 1:引入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目的是 (61) 。题 2:某节点。(路由器)存放的路由信息如表 3-1 所示。表 3-1 路由信息节点 邻节点 至邻节点开销A B 4A E 5B A 4B C 3B
18、 F 6C B 3C D 3C E 1D C 3D F 7E A 5E C 1E F 8F B 6F D 7F E 8则该网络使用的路由算法最可能是 (62) 。节点 A 根据当前的路由信息计算出的到节点 D 的路由可能为 (63) 。将路由信息发送到其他节点所采用的基本算法是 (64) 。为避免路由信息被重复发送,需要给路由信息包编号。设想每秒钟传送一次路由信息,为确保路由信息包的编号在 1 年内不重复使用,则编号的最短长度应为 (65) 位。(分数:5.00)A.增强系统的用户友好性B.提高系统实时性C.充分利用处理器资源D.扩充内存容量A.扩散算法B.热土豆算法C.随机法D.层次法A.A
19、-B-FB.A-B-C-E-F-DC.A-E-CD.A-E-C-B-F-DA.扩散法B.定向法C.距离向量算法D.链路状态算法A.18B.25C.30D.32In the following essay, each blank has four choices.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one from the four choices and write down in the answer sheet.A socket is basically an end point of a communication link between two application
20、s. Sockets that extend over a network connect two or more applications running on (66) computers attached to the network. A socket (67) two addresses: (68) . Sockets provide a (69) communication channel between one or more systems.There are (70) sockets separately using TCP and UDP.(分数:5.00)A.unique
21、B.separateC.sameD.dependentA.is made ofB.composed ofC.is composed ofD.is consisted ofA.Email address and IP addressB.MAC address and port addressC.MAC address and IP addressD.port number and IP addressA.full-duplexB.half-duplexC.simplexD.complexA.message and packetB.packet and frameC.stream and data
22、gramD.flow and blockIn the following essay, each blank has four choices. Choose the best answer and write-down on the answer sheet.Microwave communication uses high-frequency (71) waves that travel in straightlines through the air. Because the waves cannot (72) with the curvature of the earth, they
23、can be (73) only over short distance. Thus, microwave is a good (74) for sending data between buildings in a city or on a large college campus. For longer distances, the waves must be relayed by means of “dishes“ or (75) . These can be installed on towers, highbuildings, and mountain tops.(分数:5.00)A
24、.opticalB.radioC.electricalD.magneticA.reflexB.distortC.bendD.absorbA.transmittedB.transformedC.convertedD.deliveredA.materialB.equipmentC.mediumD.channelA.repeatersB.radarsC.telephonesD.antennas中级网络工程师上午试题-2-1 答案解析(总分:75.00,做题时间:90 分钟)如图 3-1 所示为曼彻斯特编码,表示的数据可能为 (1) ,这种编码适用的网络是 (2) 。为了在广域网上高速传输数字信号,一
25、般可用的编码方式是 (3) ,其编码效率为 (4) 。设某编码体制的编码方法为:输入数据(m=1,2,),发送时首先计算 bm= (aM+bm-1)MOD2,发送的编码为 Cm=bm-bm-1,收到的编码为Cm,其译码方法可表示为 (5) 。(分数:5.00)A. B.C.D.解析:A.B.C. D.解析:A.B.C.D. 解析:A.B.C.D. 解析:A.B.C. D.解析:分析 曼彻斯特编码就是一个数字信号值在每一个比特位周期内作高、低电子之间切换。前半周期低电子后半周期高电平表示数字 0,而先高后低表示数字 1,如图 9-1 所示。*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指
26、在一个广泛范围内建立的计算机通信网。广泛的范围是指地理范围而言,可以超越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及于全球。因此对通信的要求高、复杂性也高。在实际应用中,广域网可与局域网(LAN)互连,即局域网可以是广域网的一个终端系统。组织广域网,必须按照一定的网络体系结构和相应的协议进行,以实现不同系统的互连和相互协同工作。在一个带宽为 3kHz、没有噪声的信道,传输二进制信号时能够达到的极限数据传输率为 (6) 。一个带宽为 3kHz、信噪比为 30dB 的信道,能够达到的极限数据传输率为 (7) 。上述结果表明, (8) 。根据奈奎斯特第一定理,为了保证传输质量,为达到 3Kbit/s 的数据传输率,需要
27、的带宽为 (9) 。在一个无限带宽的无噪声信道上,传输二进制信号,当信号的带宽为 3kHz 时,能达到的极限数据传输率为 (10) Kbit/s。(分数:5.00)A.3Kbit/sB.6Kbit/s C.56Kbit/sD.10Mbit/s解析:A.12Kbit/sB.30Kbit/s C.56Kbit/sD.10Mbit/s解析:A.有噪声信道比无噪声信道具有更大的带宽B.有噪声信道比无噪声信道可达到更高的极限数据传输率C.有噪声信道与无噪声信道没有可比性D.上述值都为极限值,条件不同,不能进行直接的比较 解析:A.3kHzB.6kHz C.2kHzD.56kHz解析:A.1.5B.3C.
28、6 D.3 log23解析:分析 作为信号处理,和频谱分析最直接相关的是傅立叶(Fourier)变换即 FT。人们已经熟知,离散傅立叶变换(即 DFT)和数字滤波是 DSP 的基本内容。目前,DFT 已有许多实用有效的快速 DFT 算法即FFT 算法和软件,其性能主要决定于采样(实际上还包括模/数转换)率和 CPU 的运算速度。将任意信号(主要是反映客观物理世界的各种变化量,而且多半是连续变化的模拟量)转换为能够由 CPU 处理的数字数据这一过程称为“数字化”,它包括采样和量化两个步骤,量化即通常所说的模/数转换。采样的速率和被处理的信号有关。为了保证数字化后的信号数据不丧失原信号的特性,采样
29、频率应大于或至少等于信号截止频率的两倍。这就是著名的奈奎斯特(Nyquist)采样定理,或称奈奎斯特采样率。ATM 网络采用 (11) 多路技术传送信元,典型的数据速率为 155.5Mbit/s,这样每秒大约可以传送 (12) 万个信元。采用短的、固定长度的信元,为使用硬件进行高速数据交换创造了条件。ATM 是为 B-ISDN 定义的传输和交换方式,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特性的电信业务,CBR(Constant Bit Rate)模拟 (13) 业务,适用这种业务的 ATM 适配层是 (14) ,用于 ATM 局域网仿真的 ATM 适配层是 (15) 。(分数:5.00)A.统计时分 B.同步时分C
30、.频分D.码分解析:A.24B.36 C.56D.64解析:A.报文交换B.分组交换C.电路交换 D.时分交换解析:A.AAL1 B.AAL2C.AAL3/4D.AAL5解析:A.AAL1B.AAL2C.AAL3/4D.AAL5 解析:分析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顾名思义就是异步传输模式,就是国际电信联盟 ITU-T制定的标准,实际上在 80 年代中期,人们就已经开始进行快速分组交换的实验,建立了多种命名不相同的模型。欧洲重在图象通信,把相应的技术称为异步时分复用(ATD)。美国重在高速数据通信,把相应的技术称为快速分组交换(FPS)。国际电联经过协调研
31、究,于 1988 年将其正式命名为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技术,推荐其为宽带综合业务数据网 B-ISDN 的信息传输模式。ATM 是一种传输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信息被组织成信元,因包含来自某用户信息的各个信元不需要周期性出现,这种传输模式是异步的。ATM 信元是固定长度的分组,共有 53 B,分为两个部分。前面 5 B 为信头,主要完成寻址的功能;后面的48 B 为信息段,用来装载来自不同用户,不同业务的信息。话音、数据、图象等所有的数字信息都要经过切割,封装成统一格式的信元在网中传递,并在接收端恢复成所需格式。由于 ATM 技术简化了交换过程,去除了不
32、必要的数据校验,采用易于处理的固定信元格式,所以 ATM 交换速率大大高于传统的数据网,如X.25、DDN、帧中继等。另外,对于如此高速的数据网,ATM 网络采用了一些有效的业务流量监控机制,对网上用户数据进行实时监控,把网络拥塞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对不同业务赋予不同的“特权”,如语音的实时性特权最高,一般数据文件传输的正确性特权最高,网络对不同业务分配不同的网络资源,这样不同的业务在网络中才能做到“和平共处”,如图 8-2 所示。*如图 8-2 所示就是 ATM 的一般入网方式,与网络直接相连的可以是支持 ATM 协议的路由器或装有 ATM 卡的主机,也可以是 ATM 子网。在一条物理链路
33、上,可同时建立多条承载不同业务的虚电路,如语音、图象、文件传输等。如图 8-3 所示是简化的 ATM 协议分层示意图。*ATM 采用了 AAL1、AAL2、AAL3/4、AAL5、多种适配层,以适应 A 级、B 级、C 级、D 级 4 种不同的用户业务,业务描述如下:A 级固定比特率(CBR)业务:ATM 适配层 1(AAL1),支持面向连接的业务,其比特率固定,常见业务为 64Kbit/s 话音业务,固定码率非压缩的视频通信及专用数据网的租用电路。B 级可变比特率(VBR)业务ATM 适配层 2(AAL2)。支持面向连接的业务,其比特率是可变的。常见业务为压缩的分组语音通信和压缩的视频传输。
34、该业务具有传递介面延迟特性,其原因是接收器需要重新组装原来的非压缩语音和视频信息。C 级面向连接的数据服务:AAL3/4。该业务为面向连接的业务,适用于文件传递和数据网业务,其连接是在数据被传送以前建立的。它是可变比特率的,但是没有介面传递延迟。D 级无连接数据业务:常见业务为数据报业务和数据网业务。在传递数据前,其连接不会建立。AAL3/4 或 AAL5 均支持此业务。值得注意的是:(1)由于 AAL3/4 协议技术复杂,于是提出 AAL5 用来支持 C 级业务。(2)对于每级的业务还可细分,这里不一一赘述。对一路信号进行 FSK 调制时,若载波频率为 fc,调制后的信号频率分别为 f1 和
35、 f2 (f1f2),则三者的关系是 (16) 。当对多路信号进行调制时,调制后各信号的频谱 (17) 。信号到达接收端后通过 (18) 分离各路信号。WDM 与 FDM 工作方式相似,但 WDM 调制的是 (19) 。ILD 是 (20) 使用的设备。(分数:5.00)A.fc-f1=f2-fc B.f2-f1=fcC.f2+f1=fcD.f1f2=fc解析:A.相同B.部分重叠C.连续D.不重叠且不连续 解析:A.解调器B.带通滤波器 C.载波发生器D.终端软件解析:A.时间B.频率C.波长 D.相位解析:A.TDMB.FDMC.WDM D.ARDM解析:分析 改变模拟信号的某些参数来代表
36、二进制数据的方法叫做调制。在通信线路中传输的模拟信号是经过调制的正弦波,它满足以下表达式:u(t)=Um*sin(t+ 0)式中,u(t)为对应于任意确定时刻的正弦波的幅度值,U m是正弦波的最大幅度值, 为正弦波的频率值,单位是弧度/秒,t 为时间,单位是秒。 0是当 t=0 时,正弦波所处的相位,也叫初相位角,单位是弧度/秒。一个正弦波有 3 个参量可调,它们是幅度、频率和相位,所以可以得出三种数字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振幅键控方式(ASK)这种调制方式是根据信号的不同,调节正弦波的幅度。移频键控方式(FSK)这种调制方式是根据信号的不同,调节正弦波的频率。移相键控方式(PSK)这种调制方式
37、是根据信号的不同,调节正弦波的相位。其中移相键控方式包括绝对调相和相对调相两种。同时,移相键控方式还可以实现多相相移键控,例如,将相位移动单位从 180变为 90,就可以出现 0、90、180、270其 4 种情况,用数字表示就可以表示为 00、01、10、11 等。为了提高线路利用率,总是设法在一对传输线路上,传输多个话路的信息,这就是多路复用。多路复用通常有频分制、时分制和波分制 3 种。频分制(FDM)是将传输频带分成 N 部分,每一个部分均可作为一个独立的传输信道使用。这样在一对传输线路上可有 N 对话路信息传送,而每一对话路所占用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频段。频分制通信又称载波通信,它是模拟
38、通信的主要手段。时分制是把一个传输通道进行时间分割以传送若干话路的信息。把 N 个话路设备接到一条公共的通道上,按一定的次序轮流给各个设备分配一段使用通道的时间。当轮到某个设备时,这个设备与通道接通,执行操作。与此同时,其他设备与通道的联系均被切断。待指定的使用时间间隔一到,则通过时分多路转换开关把通道连接到下一个要连接的设备上去。时分制通信也称时间分割通信,它是数字电话多路通信的主要方法,因而 PCM 通信常称为时分多路通信。在模拟载波通信系统中,通常采用频分复用方法提高系统的传输容量,充分利用电缆的带宽资源,即在同一根电缆中同时传输若干个信道的信号,接收端根据各载波频率的不同,利用带通滤波
39、器就可滤出每一个信道的信号。同样,在光纤通信系统中也可以采用光的频分复用的方法来提高系统的传输容量,在接收端采用解复用器(等效于光带通滤波器)将各信号光载波分开。由于在光的频域上信号频率差别比较大,一般采用波长来定义频率上的差别,该复用方法称为波分复用(WDM)。WDM 技术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单模光纤低损耗区带来的巨大带宽资源,根据每一信道光波的频率(或波长)不同可以将光纤的低损耗窗口划分成若干个信道,把光波作为信号的载波,在发送端采用波分复用器(合波器)将不同规定波长的信号光载波合并起来送入一根光纤进行传输。在接收端,再由波分复用器(分波器)将这些不同波长承载不同信号的光载波分开的复用方式。由
40、于不同波长的光载波信号可以看作互相独立(不考虑光纤非线性时),从而在一根光纤中可实现多路光信号的复用传输。将两个方向的信号分别安排在不同波长传输即可实现双向传输。根据波分复用器的不同,可以复用的波长数也不同,从两个至几十个不等,一般商用化是 8 波长和 16 波长系统,这取决于所允许的光载波波长的间隔大小,图 9-2 给出了其系统组成。*WDM 本质上是光频上的频分复用 FDM 技术,每个波长通路通过频域的分割实现。每个波长通路占用一段光纤的带宽,与过去同轴电缆 FDM 技术不同的是:(1)传输媒质不同,WDM 系统是光信号上的频率分割,同轴系统是电信号上的频率分割利用。(2)在每个通路上,同
41、轴电缆系统传输的是模拟信号 4kHz 语音信号,而 WDM 系统目前每个波长通路上是数字信号 SDH2.5Gbit/s 或更高速率的数字系统。在使用路由器 R 的 TCP/IP 网络中,两主机通过一路由器互联,提供主机 A 和主机 B 应用层之间通信的层是 (21) ,提供机器之间通信的层是 (22) ,具有 IP 层和网络接口层的设备 (23) ;在 A 与 R 和 R 与 B使用不同物理网络的情况下,主机 A 和路由器 R 之间传送的数据帧与路由器 R 和主机 B 之间传送的数据帧 (24) ,A 与 R 之间传送的 IP 数据报和 R 与 B 之间传送的 IP 数据报 (25) (分数:
42、5.00)A.应用层B.传输层 C.IP 层D.网络接口层解析:A.应用层B.传输层C.IP 层 D.网络接口层解析:A.包括主机 A、B 和路由器 R B.仅有主机 A、BC.仅有路由器 RD.也应具有应用层和传输层解析:A.是不同的 B.是相同的C.有相同的 MAC 地址D.有相同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解析:A.是不同的B.是相同的 C.有不同的 IP 地址D.有不同的路由选择协议解析:分析 TCP/IP 是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的缩写。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 DARPA 为了实现异种网络之
43、间的互连与互通,大力资助互联网技术的开发,于 1977 年到 1979 年间推出目前形式的 TCP/IP 体系结构和协议。1980 年左右,ARPA 开始将ARPANET 上的所有计算机转向 TCP/IP 协议,并以 ARPANET 为主干建立 Internet。为推广 TCP/IP 协议,ARPA 以低价出售 TCP/IP 的使用权,还资助一些机构来开发用于 UNIX 操作系统中的 TCP/IP 协议。TCP/IP 协议使用范围极广,是目前异种网络通信使用的惟一协议体系,适用于连接多种机型,既可用于局域网,又可用于广域网,许多厂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网络操作系统产品都采用或含有 TCP/IP
44、协议。TCP/IP 协议已成为目前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TCP/IP 协议也是一个分层的网络协议,不过它与 OSI 参考模型所分的层次有所不同。 TCP/IP 协议从底至顶分为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应用层等 4 个层次。TCP/IP 协议各层功能如下:(1)网络接口层。这是 TCP/IP 协议的最低一层,包括有多种逻辑链路控制和媒体访问协议。网络接口层 的功能是接收 IP数据报并通过特定的网络进行传输,或从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取出 IP 数据报并转交给网际层。(2)网际网层(IP 层)。该层包括以下协议:IP(网际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45、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向地址解析协议)。该层负责相同或不同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主要处理数据报和路由。在 IP 层中,ARP 协议用于将 IP 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RARP 协议用于将物理地址转换成 IP 地址,ICMP 协议用于报告差错和传送控制信息。IP 协议在 TCP/IP 协议组中处于核心地位。(3)传输层。该层提供 TCP(传输控制协议)和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
46、报协议)两个协议,它们都建立在 IP 协议的基础上,其中 TCP 协议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服务,UDP 协议提供简单的无连接服务。传输层提供端到端,即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主要功能是数据格式化、数据确认和丢失重传等。(4)应用层。TCP/IP 协议的应用层相当于 OSI 参考模型的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它向用户提供一组常用的应用层协议,其中包括 Telnet、SMTP、DNS 等。此外,在应用层中还包含有用户应用程序,它们均是建立在TCP/IP 协议组之上的专用程序。IPv6 是下一代 IP 协议。IPv6 的基本报头包含 (26) B,此外还可以包含多个扩展报头。基本报头中的 (27) 字段指
47、明了一个特定的源站向一个特定目标站发送的分组序列,各个路由器要对该分组序列进行特殊的资源分配,以满足应用程序的特殊传输需求。一个数据流由 (28) 命名。在 IPv6 中,地址被扩充为128bit,并且为 IPv4 保留了一部分地址空间。按照 IPv6 的地址表示方法,以下地址中属于 IPv4 地址的是 (29) 。 (30) 是 IPv6 的测试床,实际上是一个基于 IPv4 的虚拟网络,用于研究和测试 IPv6 的标准、实现以及 IPv4 向 IPv6 的转变过程。(分数:5.00)A.16B.32C.40 D.60解析:A.负载长度B.数据流标记 C.下一报头D.8h 数限制解析:A.源
48、地址、目标地址和流名称B.源地址、目标地址和流序号 C.源地址、端口号和流序号D.MAC 地址、端口号和流名称解析:A.0000:0000:0000:0000:0000:FFFF:1234:1180 B.0000:0000:0000:1111:111t:FFFF:1234:1180C.0000:0000:FFFF:FFFF:FFFF:FFFF:1234:1180D.FFFF:FFFF:FFFF:FFFF:FFFF:FFFF:1234:1180解析:A.6bone B.6bedC.6backboneD.6plane解析:分析 现行的 IPv4 自 1981 年 RFC 791 标准发布以来并没有
49、多大的改变。事实证明, IPv4 具有相当强盛的生命力,易于实现且互操作性良好,经受住了从早期小规模互联网络扩展到如今全球范围Internet 应用的考验。所有这一切都应归功于 IPv4 最初的优良设计。但是,还是有一些发展是设计之初未曾预料到的:(1)近年来 Internet 呈指数级的飞速发展,导致 IPv4 地址空间几近耗竭。IP 地址变得越来越珍稀,迫使许多企业不得不使用 NAT 将多个内部地址映射成一个公共 IP 地址。地址转换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共 IP 地址匮乏的压力,但它不支持某些网络层安全协议以及难免在地址映射中出现种种错误,这又造成了一些新的问题。而且,靠 NAT 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 IP 地址匮乏问题,随着连网设备的急剧增加,IPv4 公共地址总有一天会完全耗尽。(2)Internet 主干网路由器维护大型路由表能力的增强。目前的 IPv4 路由基本结构是平面路由机制和层次路由机制的混合,Internet 核心主干网路由器可维护 85000 条以上的路由表项。(3)地址配置趋向于要求更简单化。目前绝大多数 IPv4 地址配置需要手工操作或使用 DHCP(动态宿主机配置协议)地址配置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