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2006 年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注意事项/B(总题数:3,分数:100.00)1.假如你作为本次座谈纪录员,请归纳参会人员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政府面临的困难(150-200 字)(分数:20.00)_2.通过所给资料分析和理解,用 300-400 字左右篇幅,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解决发展农村生产力问题(分数:30.00)_3.就给定资料反映问题,用 1000-1200 字篇幅,字拟题目进行论述(分数:50.00)_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2006 年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
2、间:90 分钟)一、B注意事项/B(总题数:3,分数:100.00)1.假如你作为本次座谈纪录员,请归纳参会人员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政府面临的困难(150-200 字)(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目前大多数村的经济状况不乐观,村级集体往往经济薄弱、无钱办事,这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难题。没有村级经济,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一个重要支柱。虽然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缺乏长效投入机制,使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滞后。2.通过所给资料分析和理解,
3、用 300-400 字左右篇幅,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解决发展农村生产力问题(分数:30.00)_正确答案:()解析: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摒除形象工程和花架子,依靠农民,合理利用财力,扎扎实实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城市对农村的支持程度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工程。 第二,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之一。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创造性的实践一整套崭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第三,加大农业和农村投入,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完善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将政府投入与农民的辛勤
4、劳动相结合,同时要调动企业和社会的力量投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适当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 第四,加强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现象财政管理体制的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改革与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民的合作能力和基层的组织建设,对接国家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投入。 第五,借鉴国内外经验,合理有效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3.就给定资料反映问题,用 1000-1200 字篇幅,字拟题目进行论述(分数:50.00)_正确答案:()解析:全社会共同参与 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
5、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社科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抓好以下工作。 首先,参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各地区各部门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要更多地关注和支持新农村,把工作重心逐步地转向农村,把掌握的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
6、目、增加资金投入时都要向农村倾斜。各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大支农资金些调整和的力度,提高使用效率,集中力量办大事。各类金融机构也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切实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 其次,要重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目前,城市经济实力和财力大为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改善。但是,城乡差距在明显拉大。今后,个大中城市都要切实履行市带县、市帮县的责任,通盘制定城乡发展规划,加大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对郊区和所属县乡的投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同时组织城市有关单位和企业帮扶农村,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然后,要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
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财政要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鼓励,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最后,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掌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要抓住重点、积极推进,坚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不强迫命令,更不能高形式主义,不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