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大学生村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7及答案解析(总分:4.00,做题时间:90 分钟)资料 1 2014年 12月 22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特别提到,目前不论是在生产成本方面还是在资源环境方面,我国农业发展都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唯一的出路就是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此,“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被列为 2015年五大经济任务之一。 2004 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粮食生产能力迈上了 6000亿公斤的新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59,农业发展总体上跨人现代农业的门槛
2、。但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农业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将进入深度调整期,要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了“脱胎换骨
3、”的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在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不仅素质不合要求,而且大量劳动力转向了城市,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成为“空心村”。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已普遍认识。由于体制原因,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普遍存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部分流失,技术人员存在着非农业化、专业化,且严重缺乏推广经费;现有的技术人员推广手段和推广方法落后,在推广农业技术上。只限于举办一些季节性技术培训,发放一些技术资料,无法开展新技术推广、指导服务工作,由于
4、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是政府直接来管理,大部分的技术人员从事的不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指导服务工作,而是政府抽来做其他工作,还有个别乡镇农技人员借口乡镇中心工作任务繁重,放松甚至放弃了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如 2006年晚稻良种补贴是 80万元,只使用了不到 35万元,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我国农业发展基本是沿用“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排放”单线流动的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这种高消耗、高排放、资源利用率低的经营方式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问题。例如,我国每年有5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 万吨的米糠、1000 万吨的玉米芯、2000 万吨的稻壳,这些农业副产品被视作农业废弃物,堆积在田头、路边或者进行焚烧,这不仅
5、是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妨碍交通、污染环境。 除了资源浪费,我国大多数地方没有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一镇多业、一业多品多的品种不好,好的品种不多,没有好的主导产业。X 县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大多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后劲不足,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还不到30。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缺少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全县 3个省级、4 个市级龙头企业中,没有一个是种植业企业,都是养殖业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不足 25,与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70左右还有较大差距。农产品资源多,适宜加工的少:普通产品多,专用产品少;低档产品多,优势产品少;
6、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大路产品多,品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据统计,2009 年全国耕地面积为 1353846 万公顷,2012 年则变为 1351585 万公顷。而 2013年全国净减少耕地面积 802 万公顷(1203 万亩)。据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在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每公斤平均含量 267 克,与 30年前相比降幅达 31,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 80厘米至 100厘米下降到 20厘米至 30厘米,很多地方已露出黄土。同时,南方土壤酸化、华北耕层变浅、西北耕地盐渍化等土壤退化问题日益突出,耕地质量下降给粮食稳定生产造成一定威胁,也给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
7、警钟。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徐明岗介绍,粮食产量 70至 80应靠基础地力,20至 30靠水肥投入,而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为 50。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认为,化肥长期不合理施用,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降低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直接影响耕地质量。 资料 2 伴随着 2014年“三农”工作稳中有进的脚步,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鼓舞了全社会对“三农”工作更上层楼的热情与期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鲜明主题,勾画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在于农业现代化,指明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创新。这是党中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三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8、、新挑战、新机遇高瞻远瞩的深刻认识与全面准确的战略部署。 新世纪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取得了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十一连快”,同时主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大幅提高的巨大成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这些年,虽然粮食持续增产,但粮食供应紧张的格局并没有彻底改变,制约粮食产能提高的新旧因素还有很多。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
9、要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对农业生产来说,有没有效益、效益高不高是决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最终因素,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好坏、快慢的直接检验。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改变这一格局,必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水平。但是,这种调整不能像过去那样一调整就把粮食调下去,而是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合理安排农业产业产品发展优先顺序。“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富裕农民要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完善农
10、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面对这种新老问题交织、新旧矛盾交汇的格局,需要我们有新思路、新视野与新手段,根本的办法和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资料 3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强调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并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任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整个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是顺应经济发展新
11、阶段的战略抉择。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设计,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不能因为农业现代化慢半拍拖后腿,不能让短板误了大局。必须继续高举农业大省这面旗帜,正视农业发展面临的危机,念好“减、退、转、改、治、保”六字经,挣脱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道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紧箍咒”,通过提质增效、节本降耗,打破粮价“天花板”封顶和种粮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挤压。必须切实稳住农业,让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农村成为新的投资增益股,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稳固支撑。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从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看。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从稳定
12、经济增长看,农稳天下安,有了现代农业的持续增产增效,就有了社会稳定的基础和改革创新的基础;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看,在农业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农业现代化是应对各种挑战、坚持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申论要求:(分数:4.00)(1).请根据“资料 1”,概括中国发展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字数不超过150字。(分数:2.00)_(2).有人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你对资料的思考和对这句话的领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
13、 1000字左右。(分数:2.00)_浙江省大学生村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 7答案解析(总分:4.00,做题时间:90 分钟)资料 1 2014年 12月 22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特别提到,目前不论是在生产成本方面还是在资源环境方面,我国农业发展都面临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唯一的出路就是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此,“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被列为 2015年五大经济任务之一。 2004 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粮食生产能力迈上了 6000亿公斤的新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5
14、9,农业发展总体上跨人现代农业的门槛。但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农业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将进入深度调整期,要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
15、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可谓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但现在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不仅素质不合要求,而且大量劳动力转向了城市,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成为“空心村”。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已普遍认识。由于体制原因,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普遍存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部分流失,技术人员存在着非农业化、专业化,且严重缺乏推广经费;现有的技术人员推广手段和推广方法落后,在推广农业技术上。只限于举办一些季节性技术培训,发放一些技术资料,无
16、法开展新技术推广、指导服务工作,由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是政府直接来管理,大部分的技术人员从事的不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指导服务工作,而是政府抽来做其他工作,还有个别乡镇农技人员借口乡镇中心工作任务繁重,放松甚至放弃了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如 2006年晚稻良种补贴是 80万元,只使用了不到 35万元,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我国农业发展基本是沿用“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排放”单线流动的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这种高消耗、高排放、资源利用率低的经营方式导致了一系列的农业问题。例如,我国每年有5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 万吨的米糠、1000 万吨的玉米芯、2000 万吨的稻壳,这些农业副产品被视作农业废弃物,
17、堆积在田头、路边或者进行焚烧,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妨碍交通、污染环境。 除了资源浪费,我国大多数地方没有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一镇多业、一业多品多的品种不好,好的品种不多,没有好的主导产业。X 县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大多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不大、水平不高、后劲不足,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覆盖面还不到30。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缺少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全县 3个省级、4 个市级龙头企业中,没有一个是种植业企业,都是养殖业企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不足 25,与发达地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70左右还有较大差距。农产品资源多,适宜加工的少:普通产品多,
18、专用产品少;低档产品多,优势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大路产品多,品牌产品少,市场竞争力不强。 据统计,2009 年全国耕地面积为 1353846 万公顷,2012 年则变为 1351585 万公顷。而 2013年全国净减少耕地面积 802 万公顷(1203 万亩)。据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在东北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下降,每公斤平均含量 267 克,与 30年前相比降幅达 31,黑土层已由开垦初期的 80厘米至 100厘米下降到 20厘米至 30厘米,很多地方已露出黄土。同时,南方土壤酸化、华北耕层变浅、西北耕地盐渍化等土壤退化问题日益突出,耕地质量下降给粮食稳定生产造成
19、一定威胁,也给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研究员徐明岗介绍,粮食产量 70至 80应靠基础地力,20至 30靠水肥投入,而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仅为 50。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认为,化肥长期不合理施用,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降低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直接影响耕地质量。 资料 2 伴随着 2014年“三农”工作稳中有进的脚步,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鼓舞了全社会对“三农”工作更上层楼的热情与期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鲜明主题,勾画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在于农业现代化,指明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创新。这是党中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
20、我国“三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高瞻远瞩的深刻认识与全面准确的战略部署。 新世纪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取得了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十一连快”,同时主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大幅提高的巨大成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这些年,虽然粮食持续增产,但粮食供应紧张的格局并没有彻底改变,制约粮食产能提高的新
21、旧因素还有很多。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对农业生产来说,有没有效益、效益高不高是决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最终因素,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好坏、快慢的直接检验。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改变这一格局,必须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水平。但是,这种调整不能像过去那样一调整就把粮食调下去,而是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合理安排农业产业产品发展优先顺序。“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富裕农民要优先保证农业农
22、村投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面对这种新老问题交织、新旧矛盾交汇的格局,需要我们有新思路、新视野与新手段,根本的办法和出路只有一个,就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资料 3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强调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并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任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整个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
23、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是顺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抉择。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四化同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设计,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不能因为农业现代化慢半拍拖后腿,不能让短板误了大局。必须继续高举农业大省这面旗帜,正视农业发展面临的危机,念好“减、退、转、改、治、保”六字经,挣脱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两道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紧箍咒”,通过提质增效、节本降耗,打破粮价“天花板”封顶和种粮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挤压。必须切实稳住农业,让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农村成为新的投资增益股,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提供稳固支撑。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从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看。没有农业
24、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从稳定经济增长看,农稳天下安,有了现代农业的持续增产增效,就有了社会稳定的基础和改革创新的基础;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看,在农业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农业现代化是应对各种挑战、坚持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申论要求:(分数:4.00)(1).请根据“资料 1”,概括中国发展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字数不超过150字。(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缺位,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现有劳动者素质不高。 二是技术推广体制不健全,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不到位,出现人力财力两大脱节。 三是农业资源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污染
25、环境。 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少带动性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 五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质量下降。)解析:(2).有人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你对资料的思考和对这句话的领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 1000字左右。(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激发了全社会对“三农”工作更上层楼的热情与期望。文件提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鲜明主题,为我们勾勒出
26、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蓝图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顺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抉择。新世纪以来,我国“三农”工作战绩彪炳。不仅粮食生产连增。农民增收连快,就连农产品保障和科技支撑水平也大幅提高。然而,欣欣向荣的发展背后,却是我国农业从传统改造向现代发展的过渡。小农耕作虽然精细,但难以媲美规模化经营效果,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业污染“防不胜防”等诸多问题,更令农业发展“内忧重重”。同时,我国粮食出口频频遇险,虽然原因复杂,但难掩“质量伤疤”。面对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我们只有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确保农业生产提质增量,才能符合当今农业经济发展
27、的基本要求。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美国斯坦福大学对现代化国家有一条基本的标准,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 3000美元以上”。虽然我国城镇化工作推行多年,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二元问题依旧明显。发展现代农业,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匹配产业化规模的生产格局与流通渠道,可以最大化削减成本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我们只有以此为抓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才能满足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本条件。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尚不发达,且贫困群体中绝大多数都是农民。但人口众多的农村市场还未全面打开,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村发展潜能不断显现。可以说
2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潜力也在农村。因此,把农业现代化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依靠科技与创新的结合,努力实现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有利于加快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脚步。 农业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改革方方面面,必须把握方向、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新时期,既要保障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又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改革和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汉书有云:农,天下之大本也。作为生产生活的基础,农业对国家的影响毋庸置疑。因此,要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只有这样,改革发展才有坚实的根基,国家现代化才能早日实现。)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