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刑法)模拟试卷 1及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2,分数:44.00)1.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属于( )。(分数:2.00)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不构成犯罪2.下列不属于附加刑的是( )。(分数:2.00)A.罚款B.没收财产C.驱逐出境D.剥夺政治权利3.甲因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在审讯期间,甲主动交代曾实施过抢劫,甲的行为属于( )。(分数:2.00)A.立功B.坦白C.自首D.悔过4.甲因犯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在审查期间,甲又主动交代曾实施抢劫犯罪。甲交代
2、出抢劫案件的行为属于( )。(分数:2.00)A.自首B.坦白C.立功D.悔改表现5.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且数额较大的,应以( )定罪处罚。(分数:2.00)A.受贿罪B.贪污罪C.职务侵占罪D.徇私枉法罪6.一般来说,以下犯罪行为不属于腐败犯罪表现的是( )。(分数:2.00)A.遗弃罪B.权钱交易犯罪C.滥用职权罪D.以权谋私犯罪7.犯罪未完成形态存在于( )。(分数:2.00)A.某些直接故意犯罪中B.所有直接故意犯罪中C.某些直接故意犯罪和某些间接故意犯罪中D.所有直接故意犯罪和某些间接故意犯罪中8.下列犯罪中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
3、罪是( )。(分数:2.00)A.诬告陷害罪B.强迫职工劳动罪C.非法搜查罪D.侮辱罪9.赵某乘一女工深夜行走至无人处时,大喝一声“放下包”,该女工听到喊声,扔包便跑,赵某的行为构成( )。(分数:2.00)A.抢劫罪B.抢夺罪C.诈骗罪D.不构成犯罪10.下列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分数:2.00)A.武大饮酒过量神志不清,暴打妻子致其重伤B.刘二见胡同里有一人强暴妇女,于是拿砖头将其打昏,事后鉴定为重伤C.张三 15岁,盗窃珠宝店财物价值 20余万元D.李四精神病发作砍死其父11.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 )。(分数:2.00)A.犯罪结果没有发生B.犯罪行为没有实施完毕C.犯
4、罪目的没有达到D.行为没有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12.李某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2年,缓刑 3年。缓刑考验期满后,司法机关查获李某在缓刑考验期内,曾经伙同他人盗窃财物价值达 3万元,对李某应当如何处理?( )(分数:2.00)A.不撤销缓刑,以累犯从重处罚B.撤销缓刑,以惯犯从重处罚C.不撤销缓刑,以盗窃罪从重处罚D.撤销缓刑,前后罪数罪并罚13.下列不适用减刑的是( )。(分数:2.00)A.死刑B.无期徒刑C.有期徒刑D.管制14.王某因其弟被人打伤而纠集几名同事将打伤他弟弟的人打成重伤,王某的行为构成( )。(分数:2.00)A.无罪B.正当防卫C.故意伤害罪D.一般违法行为15.
5、甲乙共同盗窃,乙在现场望风,甲窃取丙的现金 3000元。丙发现后立即追甲乙,甲逃脱,乙被丙抓住后对丙使用暴力,致丙轻伤。甲和乙构成什么罪?( )(分数:2.00)A.甲与乙只构成盗窃B.甲乙均构成抢劫C.甲构成盗窃,乙构成抢劫D.甲构成盗窃,乙构成故意伤害罪16.王某为了躲避持刀抢劫犯张某的追赶,在一胡同拐弯处踹开一住户大门进入躲避,不幸将房中老太太撞倒在地上,致其受重伤。王某的行为属于( )。(分数:2.00)A.正当防B.紧急避险C.意外事件D.疏忽大意时的过失犯罪17.下列情形中,哪一项不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从而不可能构成挪用公款罪?( )(分数:2.00)A.国有公司经理甲将公款供
6、亲友使用B.国有企业财会人员乙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国有单位使用C.国家机关负责人丙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但谋取个人利益D.国有企业的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将公款给私有企业使用18.党和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有关规定,在对内对外活动中接受礼品应当上交而不上交的,以( )论。(分数:2.00)A.私分国有资产罪B.侵占罪C.贪污罪D.受贿罪19.( )是徇私枉法犯罪的客体。(分数:2.00)A.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以及国家司法机关的威信B.司法工作人员C.人民群众D.公安机关20.甲自称得道高僧,路遇一村民,告其家中必有灾难,让其拿 5000元消灾,这位村民一向迷信,就听信了甲。甲的
7、行为构成( )。(分数:2.00)A.抢劫罪B.敲诈勒索罪C.盗窃罪D.诈骗罪21.某晚,田某加班回家路上遇到刘某抢劫,被逼到墙角后用砖头拍在刘某头上,刘某死亡。田某的行为构成( )。(分数:2.00)A.紧急避险B.正当防卫C.防卫过当D.故意杀人22.下列行为中构成故意犯罪的是( )。(分数:2.00)A.甲对好友在自己家中吸食大麻的行为视而不见B.乙将小偷追到河边后看到小偷往对岸游,没想到小偷不会游泳溺亡C.丙急于回家,行驶时闯红灯,把马路上的行人撞死D.丁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丁跳楼而亡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6,分数:12.00)23.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但次日甲
8、因腹泻未能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死丙。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分数:2.00)A.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B.甲与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C.甲承担故意杀人预备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D.甲与乙均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24.成立不作为犯罪所要求的特定义务来源为( )。(分数:2.00)A.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B.职务上、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C.道义上的义务D.行为人先行行为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时所引起的负有防止危险结果发生的义务25.在下列情形中,应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终止的是( )。(分数:2.00)A.不法侵害已经完结B.不法侵害人自动中止
9、侵害C.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D.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26.处断的一罪包括( )。(分数:2.00)A.结果加重犯B.吸收犯C.牵连犯D.连续犯27.下列情形中,可以认定为自首的有( )。(分数:2.00)A.犯罪嫌疑人甲主动向司法机关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B.乙故意重伤他人,被家人扭送到司法机关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C.犯罪嫌疑人丙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D.丁贪污公款,在贪污行为被发觉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28.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的,不以共同犯罪论处B.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
10、犯罪集团的全部罪行处罚C.事前与盗窃犯罪人通谋、事后为其销赃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D.实行犯的实行行为超过了共同犯罪故意范围的,其他共同犯罪人对超出共同故意范围的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三、判断题(总题数:2,分数:4.00)29.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分数:2.00)A.正确B.错误30.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 )(分数:2.00)A.正确B.错误山东省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刑法)模拟试卷 1答案解析(总分:6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2,分数:44.00)1.已经着手
11、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属于( )。(分数:2.00)A.犯罪预备B.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 D.不构成犯罪解析:解析:刑法第 23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故本题答案选 C。2.下列不属于附加刑的是( )。(分数:2.00)A.罚款 B.没收财产C.驱逐出境D.剥夺政治权利解析:解析:刑法第 34条规定,附加刑的种类如下: (一)罚金; (二)剥夺政治权利; (三)没收财产。第 35条的规定,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 故本题答案选 A。3.甲因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在审讯期间,甲主动交代曾实施过
12、抢劫,甲的行为属于( )。(分数:2.00)A.立功B.坦白C.自首 D.悔过解析:解析:刑法第 67条第 2款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故本题答案选 C。4.甲因犯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在审查期间,甲又主动交代曾实施抢劫犯罪。甲交代出抢劫案件的行为属于( )。(分数:2.00)A.自首 B.坦白C.立功D.悔改表现解析: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67条第 2款规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5.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
13、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且数额较大的,应以( )定罪处罚。(分数:2.00)A.受贿罪B.贪污罪 C.职务侵占罪D.徇私枉法罪解析: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39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 382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 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
14、论。6.一般来说,以下犯罪行为不属于腐败犯罪表现的是( )。(分数:2.00)A.遗弃罪 B.权钱交易犯罪C.滥用职权罪D.以权谋私犯罪解析:解析:遗弃罪,是指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遗弃罪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的一个罪名,应选。7.犯罪未完成形态存在于( )。(分数:2.00)A.某些直接故意犯罪中 B.所有直接故意犯罪中C.某些直接故意犯罪和某些间接故意犯罪中D.所有直接故意犯罪和某些间接故意犯罪中解析:解析:首先,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之中,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其次,间接故意需要危害结
15、果的发生才能认定间接故意,而危害结果一旦发生就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状态,所以间接故意中也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状态。 最后,并不是所有的直接故意中都有未完成状态。举动犯只要行为人一实施犯罪行为,就达到既遂,所以也不可能有犯罪的未完成状态。 故选 A项。8.下列犯罪中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是( )。(分数:2.00)A.诬告陷害罪B.强迫职工劳动罪C.非法搜查罪D.侮辱罪 解析:解析:侮辱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9.赵某乘一女工深夜行走至无人处时,大喝一声“放下包”,该女工听到喊声,扔包便跑,赵某的行为构成( )。(分数:2.00)A.抢劫罪 B.抢夺罪C.诈骗罪D.不构成犯罪解析:解析:赵某构成抢劫罪
16、,因为在深夜无人处对一单身女工大喝已经对其人身安全形成了实质的威胁,所以应定抢劫罪。10.下列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分数:2.00)A.武大饮酒过量神志不清,暴打妻子致其重伤 B.刘二见胡同里有一人强暴妇女,于是拿砖头将其打昏,事后鉴定为重伤C.张三 15岁,盗窃珠宝店财物价值 20余万元D.李四精神病发作砍死其父解析: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18条第 4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A 项当选。B项属于正当防卫。C 项未满 16周岁未成年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故张三不应负刑事责任。D 项精神病人在不能控
17、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不负刑事责任。11.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 )。(分数:2.00)A.犯罪结果没有发生B.犯罪行为没有实施完毕C.犯罪目的没有达到D.行为没有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解析:解析:所谓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区分标准,其实就是犯罪既遂的标准。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判断犯罪既遂的标准是构成要件说,即犯罪实行行为是否符合特定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凡符合特定犯罪构成全部要件的,即为既遂,否则为犯罪未遂、犯罪预备、犯罪中止等犯罪未完成形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12.李某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2年,缓刑 3年。缓刑考验期满后,司法机关查获李某在缓刑考验期内,
18、曾经伙同他人盗窃财物价值达 3万元,对李某应当如何处理?( )(分数:2.00)A.不撤销缓刑,以累犯从重处罚B.撤销缓刑,以惯犯从重处罚C.不撤销缓刑,以盗窃罪从重处罚D.撤销缓刑,前后罪数罪并罚 解析: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77条第 1款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13.下列不适用减刑的是( )。(分数:2.00)A.死刑 B.无期徒刑C.有期徒刑D.管制解析:解析: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
19、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故 A为正确答案。14.王某因其弟被人打伤而纠集几名同事将打伤他弟弟的人打成重伤,王某的行为构成( )。(分数:2.00)A.无罪B.正当防卫C.故意伤害罪 D.一般违法行为解析:解析: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伤害他人身体并达成一定的严重程度、应受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王某纠集他人重伤他人,触犯故意伤害罪。故本题答案选 C。15.甲乙共同盗窃,乙在现场望风,甲窃取丙的现金 3000元。丙发现后立即追甲乙,甲逃脱,乙被丙抓住后对丙使用暴力,致丙轻伤。甲和乙构成什么罪?( )(分数:2.00)A.甲与乙只构成盗窃B.甲乙均构成抢劫C.甲构成盗窃,乙构成抢劫 D.甲构成盗窃,乙构成故
20、意伤害罪解析:解析: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实施的犯罪。在本案中甲乙共谋盗窃,甲实施了盗窃行为。而乙为了抗拒抓捕,随后对被害人丙实施暴力,转化为抢劫行为。甲、乙二人就转化前的盗窃罪成立共犯,但乙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已经转化为抢劫罪。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抢劫罪。故本题答案选 C。16.王某为了躲避持刀抢劫犯张某的追赶,在一胡同拐弯处踹开一住户大门进入躲避,不幸将房中老太太撞倒在地上,致其受重伤。王某的行为属于( )。(分数:2.00)A.正当防B.紧急避险 C.意外事件D.疏忽大意时的过失犯罪解析:解析:正当防卫就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他人或本人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的对不法
21、侵害者造成一定损害的自卫行为。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正当防卫的对象是不法侵害人,紧急避险的对象是第三者的合法权益。故本题答案选 B。17.下列情形中,哪一项不属于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从而不可能构成挪用公款罪?( )(分数:2.00)A.国有公司经理甲将公款供亲友使用B.国有企业财会人员乙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国有单位使用C.国家机关负责人丙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但谋取个人利益D.国有企业的单位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将公款给私有企业使用 解析:解析:刑法第 384条规定,国家工作
22、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其中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是指: 将公款供本人、亲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以个人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的; 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将公款供其他单位使用,谋取个人利益的。其中“个人决定”相对于单位决定而言,凡不属于单位决定的就是“个人决定”。 对照法条可知
23、,A、B、C 三个选项构成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D 选项不构成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情形。故本题答案选 D。18.党和国家工作人员违反有关规定,在对内对外活动中接受礼品应当上交而不上交的,以( )论。(分数:2.00)A.私分国有资产罪B.侵占罪C.贪污罪 D.受贿罪解析:解析:刑法第 39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依照本法第 382条、第 38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故本题答案选 C。19.( )是徇私枉法犯罪的客体。(分数:2.00)A.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以及国家司法机关的威信 B.司法工作人员C.人民群众D.公安
24、机关解析:解析:徇私枉法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刑事诉讼中徇私、徇情枉法的行为。该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司法工作人员,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过失不构成该罪。故本题答案选 A。20.甲自称得道高僧,路遇一村民,告其家中必有灾难,让其拿 5000元消灾,这位村民一向迷信,就听信了甲。甲的行为构成( )。(分数:2.00)A.抢劫罪B.敲诈勒索罪C.盗窃罪D.诈骗罪 解析:解析: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25、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强调以虚假事实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自己的财产。因此,甲的行为构成诈骗罪。抢劫罪需要当场使用暴力,敲诈勒索侧重于使被害人陷入恐惧而处分自己的财产,盗窃罪强调被害人不知晓的状态。故本题答案选 D。21.某晚,田某加班回家路上遇到刘某抢劫,被逼到墙角后用砖头拍在刘某头上,刘某死亡。田某的行为构成( )。(分数:2.00)A.紧急避险B.正当防卫 C.防卫过当D.故意杀人解析:解析: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给另一较小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正当防
26、卫,是指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刑法第 20条第 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故本题答案选 B。22.下列行为中构成故意犯罪的是( )。(分数:2.00)A.甲对好友在自己家中吸食大麻的行为视而不见 B.乙将小偷追到河边后看到小偷往对岸游,没想到小偷不会游泳溺亡C.丙急于回家,行驶时闯红灯,把马路上的行人撞死D.丁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丁跳楼
27、而亡解析:解析:A 选项中的行为属于容留他人吸毒的行为,所谓容留他人既可以是有偿提供,也可以是无偿提供。甲明知好友在自己家中吸食大麻并且放任其行为,系间接故意。B 选项中乙追小偷仅想追回其财物,主观上没有犯罪故意,不构成犯罪。C 选项丙对于行人的死亡主观上是出于过失的心态,并非持有故意,不构成故意犯罪。D 选项围观者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故本题答案选 A。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6,分数:12.00)23.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但次日甲因腹泻未能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杀死丙。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分数:2.00)A.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B.甲与乙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28、C.甲承担故意杀人预备的刑事责任,乙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D.甲与乙均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解析:解析:所谓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要成立共同犯罪,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行为。共同故意犯罪不仅是共同实施故意犯罪行为,共同实施犯罪预备行为也构成共同犯罪。本题中,“甲与乙共谋次日共同杀丙”,这就表明甲与乙在犯罪预备阶段有共同的故意和共同的行为,因此甲和乙是故意杀人的共犯。可以排除 B选项。在共同犯罪中,共同的行为意味着各个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是共同犯罪行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将单个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和共同犯罪行为割裂开。如果共同犯罪中的一个行为人的犯罪行
29、为达到了既遂状态,也就意味着所有共同行为人的犯罪行为也达到了既遂状态。本题中,甲和乙共同实施了犯罪预备行为;在犯罪实施阶段,甲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没有参与,乙继续在甲和乙的共同故意的支配下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并达到了既遂状态,甲作为共同犯罪人,其行为也自然达到了既遂状态。因此可以排除 C选项。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D。24.成立不作为犯罪所要求的特定义务来源为( )。(分数:2.00)A.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B.职务上、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 C.道义上的义务D.行为人先行行为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时所引起的负有防止危险结果发生的义务 解析:解析: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
30、是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前提。特定义务不能只是普通的道德上的义务。如果不存在这种特定义务,则根本不可能构成刑法的不作为犯罪。特定义务一般有三个来源: (1)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并非法律规定的任何一种义务,都可以作为刑法中的不作为犯罪的根据。只有其他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义务且为刑法所承认,才是不作为的法律义务的根据。 (2)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这一特定义务以行为人具有某种职务身份或从事某种业务并且正在执行为前提,否则,不发生履行该类义务的问题。 (3)行为人的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由于行为人先前实施的行为(简称先行行为),使某种合法权益处于遭受严重损害的危害状态,该行为人产生采取积极行为阻止
31、损害结果发生的义务,这就是由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BD。25.在下列情形中,应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终止的是( )。(分数:2.00)A.不法侵害已经完结 B.不法侵害人自动中止侵害 C.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 D.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 解析:解析: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指可以实施正当防卫的时间。理论上认为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阶段。法律基于正当防卫的立法目的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防止合法利益受到损害,故对防卫时间加以严格限定。不法侵害尚未结束,是指不法侵害行为或其导致的危害状态尚在继续中,防卫人可以用防卫手段予以制止或排除。
32、在实践中,不法侵害已经完结、不法侵害人自动中止侵害、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不法侵害人已经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被认为是不法侵害已经终止,所以,本题答案是 ABCD。26.处断的一罪包括( )。(分数:2.00)A.结果加重犯B.吸收犯 C.牵连犯 D.连续犯 解析:解析:处断的一罪,是指实质上构成数罪,但因其所具有的特征而被司法机关作为一罪处断的犯罪形态。处断的一罪包括连续犯、牵连犯和吸收犯三种,故本题答案是 BCD。27.下列情形中,可以认定为自首的有( )。(分数:2.00)A.犯罪嫌疑人甲主动向司法机关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B.乙故意重伤他人,被家人扭送到司法机关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C.犯罪
33、嫌疑人丙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D.丁贪污公款,在贪污行为被发觉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解析:28.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的,不以共同犯罪论处 B.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犯罪集团的全部罪行处罚 C.事前与盗窃犯罪人通谋、事后为其销赃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的共同犯罪 D.实行犯的实行行为超过了共同犯罪故意范围的,其他共同犯罪人对超出共同故意范围的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 解析:解析:刑法第 25条第 2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故选项
34、A正确。刑法第 26条第 3款规定,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故选项 B正确。一般地,若事前通谋,事后按照约定对犯罪分子犯罪所得赃物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应按犯罪分子所实施的特定犯罪的共同犯罪处理,故选项 C正确。在共同犯罪中,实行过限行为,由实行该种行为的人独自承担刑事责任,其他共同犯罪人对此不负刑事责任,故选项 D正确。三、判断题(总题数:2,分数:4.00)29.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分数:2.00)A.正确 B.错误解析:30.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 )(分数:2.00)A.正确B.错误 解析:解析: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故本题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