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公务员(申论)361 及答案解析(总分:99.99,做题时间:150 分钟)一、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总题数:1,分数:100.00)材料一 2006 年 2 月以来,中国北方地区已经出现了 8 次沙尘天气过程,仅 4 月上旬,就有 3 次沙尘天气过程“光临”中国北方。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昨日通报说,近日发生的大范围的强沙尘暴,在部分地区造成了严重损失,给当地交通、环保、卫生等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赛汉镇都呼木嘎查韩姓牧民家 216 平方米砖木结构的棚圈全部倒塌,压死大羊 113 只,羊羔 91 只,直接经济损失 8.2 万元。牧区的部分网
2、围栏被破坏。市区内大型广告牌、商家牌匾被刮飞。 沙尘暴是我国北方春季较为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沙尘暴的形成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沙源;二是沙源的土壤要干松;三是要有较强的冷空气入侵,即具备产生强风的环流条件。为什么 2006 年春天北方会出现如此多的沙尘天气呢?乔林分析说,2006 年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为上世纪 50年代以来第二少,温度高导致蒸发量大,使得地表沙土无法固定,地面状况较差。同时,冷暖空气较活跃,大风天气较多,风吹沙土,沙尘自然频繁出现。 此外,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起风的地方就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
3、能发生沙尘暴。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不高,一些过度掠夺性的开采破坏行为加剧了这些地区的沙尘暴灾害。专家表示,“收服”沙尘暴绝非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一方面应当科学地植树种草,尤其是在沙尘暴的源头地区进行绿化。以北京为例,影响北京的沙尘大多是外地沙尘,只在北京等城市的周边种树还阻止不了沙尘,重要的是锁住风沙源头。另一方面,在西北等生态条件脆弱的地区,推行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减少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让脆弱的地表环境逐渐恢复,才有可能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沙尘暴天气到底是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果,还是主要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引起的?这个问题在学术界的认识目前基本一致,即
4、沙尘暴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气候的干燥,人类活动通过干预陆地表面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我认为近年来沙尘暴次数不断增多,强度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既有大气候变化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荒漠化和沙尘暴是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复合作用的产物。”学者向明分析说,从人的因素来看,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大量开采地下水,使植被缺水而无法生长,土壤沙化。 材料二 据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所做的调查,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大范围、深层次的恶化是近几十年来才出现的现象。 阿拉善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地。我国沙尘暴的北方路径和西北路径均通阿拉善地区 阿拉善高原四周群山环绕,大部分地区被以流动沙丘
5、为主的沙漠覆盖。全盟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 82.3%。在风力的作用下,乌兰布和沙漠以每年 8-10 米的速度前移,巴丹吉林沙漠也以每年 20 米的速度扩展。 “这次沙尘暴是近年来阿拉善地区遇到的最大的一次。”昨晚,向明对,记者说,“我在阿拉善生活了 50 多年,和年轻的时候相比,沙尘暴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差。” 调查显示,在历史上,阿拉善境内虽然多沙漠,但仍不失为一块水泊汪汪、草丰羊肥的栖息地,因为它始终受到三大生态屏障的保护,即东部贺兰山原始次生林带、西部黑流域以胡扬林为主体的额济纳旗绿洲林带和北部梭梭林带。 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副秘书邓仪对记者说,“遗憾的是,
6、近几十年来这三大生态屏障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直接导致河流、湖泊干涸,生物多样性锐减,沙漠化加剧,由此酿成的沙尘暴天气波及华北、华东等地区,并对全球气候状况造成恶劣的影响。” 材料三 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的调查显示,草场每年以 2.6 万亩的速率递减,退化面积达 334 万公顷以上,原有的 130 多种植物物种现仅存30 多种;植被覆盖度降低了 30%-80%,大面积的草场已无草可食;180 余种野生动物(包括国家一、二、三类珍稀动物)或迁移他乡、或濒临绝迹,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挑战。 “现在养 500 只羊,也没有过去养300 只羊的收入高。”当地牧民赵文志说。其人为原因就在于推行了不适合当地
7、的农耕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当地生产方式由牧业转变为农业后,种植了玉米等大量耗水作物。大肆开荒种地的后果是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1972 年的时候需要用人推着钻打四五十米深的机井。而现在大部分的机井都在 100 米到 120米深。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除了风的影响之外,地下水位的下降是罪魁祸首。邓仪认为,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目前在阿拉善地区,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的农牧民,都意识到沙尘暴的严重危害了。”向明告诉记者,政府所采取的做法是让草场严重退化地区的人迁移出来,实行严格的封闭措施,依靠自然之力,修复土地。 向明说,另一个办法是实施人工小
8、范围的治理,已经通过国家科委立项,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着手进行“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不过,对当地政府恢复生态的逻辑,邓仪认为并不妥当。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草场单纯地闲置,也容易导致草场的鼠害和火灾隐患。人畜对草场的破坏力并不是那么明显,生态环境破坏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水。记者所采访的大多数牧民都认为,如果没有水,退牧还草以后草场也恢复不了。 “决不能把移民当作万灵丹。移民之后如何恢复生态,同样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邓仪认为。 材料四 “北方荒漠化地区建立一种科学的灌溉方法十分必要。”昨日下午,国家科技部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生态环境建设、
9、水土资源开发与节水灌溉首席专家邱为铎与记者一起在阿拉善地区走访,他告诉记者,只要改变当地“大水漫灌”式的用水方式,充分发挥日照时间长、土质好的优势,阿拉善地区也能发展特色农产业。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研究表明,过去几十年里,国家对沙漠化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显示,仅有约 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近几年我国继续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了防沙治沙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但这些项目规划决策的主导思想一直是“以林治沙、以林防风”,对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
10、没有“因地制宜”,而是笼统地以“植树造林”一种措施应对,基本没有在认识沙漠化成因和过程的基础上去制定和实施防治战略。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陈广庭告诉记者,我国 90%的沙漠化地区年降雨量在 400 毫米以下,除局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外,都达不到“植树造林”所需的条件。 国家防沙治沙办主任刘拓也证实,我国是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沙化形势依然严峻,呈现出明显的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不平衡性和艰巨性等特点。土地沙漠化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极大危害,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540 亿元。刘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形成沙尘天气需要有两大条件,一个是强
11、劲的气流,一个是干燥裸露的沙尘源。从沙尘暴形成的两个条件来看,对于气流条件,这是自然力,人类不可能有大的作用。但沙源也是形成沙尘暴的基本条件,人类可以在此上做文章,有所作为。人类可以通过防沙治沙来改善下垫面状况,增加适宜治理地区的沙质土壤的地表覆盖,减少裸露沙源,以减轻危害,减少沙尘暴发生频率和强度,降低灾害损失。 材料五 为什么 2006 年春天北方会出现如此多的沙尘天气呢?专家分析说,2006 年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为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第二少,温度高导致蒸发量大,使得地表沙土无法固定,地面状况较差。同时,冷暖空气较活跃,大风天气较多,风吹沙土,沙尘自然频繁出现。
12、 与一般人的印象相反,专家告诉记者,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在总体上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向记者解释说, 目前,有利于形成沙尘天气的风力条件正在发生改变。通常,温度低的地区气压高,温度高的地区气压低,气压的差别产生了风。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北方升温较南方快,南北方气压的差别变小,大风相应减少,沙尘天气也随之有所减少。 有关的监测结果也验证了同样的结论: 目前沙尘天气出现的次数较上世纪 50 年代有明显下降。 虽然风力条件改善了,但沙源的存在仍让沙尘天气的发生成为可能,近期沙尘天气频发就是明证。专家称,荒漠化和沙尘暴是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复合作用的产物
13、。地表沙化很大程度上与人类活动有关。防治沙尘应该人沙兼治。 具体来说,一方面应当科学地植树种草,尤其是在沙尘暴的源头地区进行绿化。以北京为例,影响北京的沙尘大多是外地沙尘,只在北京等城市的周边种树还阻止不了沙尘,重要的是锁住风沙源头。另一方面,在西北等生态条件脆弱的地区,推行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减少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让脆弱的地表环境逐渐恢复,才有可能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材料六 据新华社兰州 2006 年 1 月 15 日电“目前,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民勤绿洲西北边缘风沙口上的沙丘,正以每年 8 米的速度移动着!”1 月 14 日,参加甘肃省“两会”的省政协委员屈建军担忧
14、地说,河西走廊正逐步成为我国西部主要的风沙源地,沙尘已影响到东部地区。 据介绍,甘肃境内分布着腾格里、巴丹吉林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在新疆、内蒙古和青海之后列全国第四位。其中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风沙线东西延伸长达 1600 公里,仅风沙口就多达846 个。 来自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屈建军委员说,从整体上看,甘肃省治理沙漠速度跟不上沙化速度,沙化仍呈扩展之势。甘肃沙漠化土地面积 14 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 30%,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河西走廊一带。 民勤县地处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是我国沙尘暴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之一。屈建军说,民勤县 8886 公顷耕地受到风
15、沙危害,绿洲被迫逐步退缩,倘若其消失,沙尘暴将会更加肆虐。 材料七 新华网呼和浩特 2006 年 3 月 28 日电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五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25 亿元,治理沙源 1500 万亩、退耕还林 233 万亩、生态移民 4.5 万人。昔日的风沙源头又恢复了绿色生机。 锡林郭勒盟是距北京最近的大草原,由于多年来草原建设投入严重不足,长期超载过牧,又遭受特大干旱,使草原曾沦为风沙源头。 2000 年,国家扶持锡林郭勒盟相继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实施了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通过围封禁牧、春季休牧、划区轮牧
16、等措施,保护和恢复草原植被。同时,辅以草原灭蝗、人工增雨、草场改良等措施,进一步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恢复草场植被。目前草原重点治理区的生态开始好转,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首次出现双减少。据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测设计院监测显示,锡林郭勒盟休牧区与非休牧区相比,草群高度增加 6.520 厘米,盖度提高 8.2%口 50%,亩产鲜草增加35.6229 斤。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面积由 2001 年的 7120 平方公里减少至目前的 4053 平方公里,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场植被平均盖度由 17%提高到 41%;全盟浮尘、扬沙、沙尘暴天气由 2001 年的 28 天减少到 2005 年的 6 天。 (分数
17、:99.99)(1).请用不超过 200 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分数:33.33)_(2).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对策建议。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不超过 350 字。(分数:33.33)_(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 1200 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分数:33.33)_国家公务员(申论)361 答案解析(总分:99.99,做题时间:150 分钟)一、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总题数:1,分数:100.00)材料一 200
18、6 年 2 月以来,中国北方地区已经出现了 8 次沙尘天气过程,仅 4 月上旬,就有 3 次沙尘天气过程“光临”中国北方。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昨日通报说,近日发生的大范围的强沙尘暴,在部分地区造成了严重损失,给当地交通、环保、卫生等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赛汉镇都呼木嘎查韩姓牧民家 216 平方米砖木结构的棚圈全部倒塌,压死大羊 113 只,羊羔 91 只,直接经济损失 8.2 万元。牧区的部分网围栏被破坏。市区内大型广告牌、商家牌匾被刮飞。 沙尘暴是我国北方春季较为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沙尘暴的形成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沙源;二是沙源的土壤要干松;三是要
19、有较强的冷空气入侵,即具备产生强风的环流条件。为什么 2006 年春天北方会出现如此多的沙尘天气呢?乔林分析说,2006 年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为上世纪 50年代以来第二少,温度高导致蒸发量大,使得地表沙土无法固定,地面状况较差。同时,冷暖空气较活跃,大风天气较多,风吹沙土,沙尘自然频繁出现。 此外,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起风的地方就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不高,一些过度掠夺性的开采破坏行为加剧了这些地区的沙尘暴灾害。专家表示,“收服”沙尘暴绝非易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一方面应当
20、科学地植树种草,尤其是在沙尘暴的源头地区进行绿化。以北京为例,影响北京的沙尘大多是外地沙尘,只在北京等城市的周边种树还阻止不了沙尘,重要的是锁住风沙源头。另一方面,在西北等生态条件脆弱的地区,推行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减少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让脆弱的地表环境逐渐恢复,才有可能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沙尘暴天气到底是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果,还是主要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引起的?这个问题在学术界的认识目前基本一致,即沙尘暴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气候的干燥,人类活动通过干预陆地表面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我认为近年来沙尘暴次数不断增多,强度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既有大气候变
21、化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荒漠化和沙尘暴是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复合作用的产物。”学者向明分析说,从人的因素来看,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大量开采地下水,使植被缺水而无法生长,土壤沙化。 材料二 据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所做的调查,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大范围、深层次的恶化是近几十年来才出现的现象。 阿拉善地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地。我国沙尘暴的北方路径和西北路径均通阿拉善地区 阿拉善高原四周群山环绕,大部分地区被以流动沙丘为主的沙漠覆盖。全盟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 82.3%。在风力的作用下,乌兰布和沙漠以每年 8-10 米的速度前移,巴丹吉林沙漠也以每年 20 米的速度扩展。 “这次
22、沙尘暴是近年来阿拉善地区遇到的最大的一次。”昨晚,向明对,记者说,“我在阿拉善生活了 50 多年,和年轻的时候相比,沙尘暴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差。” 调查显示,在历史上,阿拉善境内虽然多沙漠,但仍不失为一块水泊汪汪、草丰羊肥的栖息地,因为它始终受到三大生态屏障的保护,即东部贺兰山原始次生林带、西部黑流域以胡扬林为主体的额济纳旗绿洲林带和北部梭梭林带。 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副秘书邓仪对记者说,“遗憾的是,近几十年来这三大生态屏障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直接导致河流、湖泊干涸,生物多样性锐减,沙漠化加剧,由此酿成的沙尘暴天气波及华北、华东等地区,并对全球气候状况造成恶劣的影响。”
23、材料三 阿拉善 SEE 生态协会的调查显示,草场每年以 2.6 万亩的速率递减,退化面积达 334 万公顷以上,原有的 130 多种植物物种现仅存30 多种;植被覆盖度降低了 30%-80%,大面积的草场已无草可食;180 余种野生动物(包括国家一、二、三类珍稀动物)或迁移他乡、或濒临绝迹,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挑战。 “现在养 500 只羊,也没有过去养300 只羊的收入高。”当地牧民赵文志说。其人为原因就在于推行了不适合当地的农耕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当地生产方式由牧业转变为农业后,种植了玉米等大量耗水作物。大肆开荒种地的后果是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1972 年的时候需要用人推着钻打四五十米深的
24、机井。而现在大部分的机井都在 100 米到 120米深。 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除了风的影响之外,地下水位的下降是罪魁祸首。邓仪认为,阿拉善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目前在阿拉善地区,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的农牧民,都意识到沙尘暴的严重危害了。”向明告诉记者,政府所采取的做法是让草场严重退化地区的人迁移出来,实行严格的封闭措施,依靠自然之力,修复土地。 向明说,另一个办法是实施人工小范围的治理,已经通过国家科委立项,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着手进行“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不过,对当地政府恢复生态的逻辑,邓仪认为并不妥当。阿拉善 S
25、EE 生态协会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草场单纯地闲置,也容易导致草场的鼠害和火灾隐患。人畜对草场的破坏力并不是那么明显,生态环境破坏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水。记者所采访的大多数牧民都认为,如果没有水,退牧还草以后草场也恢复不了。 “决不能把移民当作万灵丹。移民之后如何恢复生态,同样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邓仪认为。 材料四 “北方荒漠化地区建立一种科学的灌溉方法十分必要。”昨日下午,国家科技部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生态环境建设、水土资源开发与节水灌溉首席专家邱为铎与记者一起在阿拉善地区走访,他告诉记者,只要改变当地“大水漫灌”式的用水方式,充分发挥日照时间长、土质好的优势,阿拉善地区也能发展特色农
26、产业。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研究表明,过去几十年里,国家对沙漠化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显示,仅有约 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近几年我国继续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了防沙治沙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但这些项目规划决策的主导思想一直是“以林治沙、以林防风”,对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没有“因地制宜”,而是笼统地以“植树造林”一种措施应对,基本没有在认识沙漠化成因和过程的基础上去制定和实施防治战略。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陈广庭告诉记者,
27、我国 90%的沙漠化地区年降雨量在 400 毫米以下,除局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外,都达不到“植树造林”所需的条件。 国家防沙治沙办主任刘拓也证实,我国是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沙化形势依然严峻,呈现出明显的脆弱性、不确定性、反复性、不平衡性和艰巨性等特点。土地沙漠化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极大危害,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沙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 540 亿元。刘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形成沙尘天气需要有两大条件,一个是强劲的气流,一个是干燥裸露的沙尘源。从沙尘暴形成的两个条件来看,对于气流条件,这是自然力,人类不可能有大的作用。但沙源也是形成沙尘暴的基本条件,人类可以在此上做文章,有所作为
28、。人类可以通过防沙治沙来改善下垫面状况,增加适宜治理地区的沙质土壤的地表覆盖,减少裸露沙源,以减轻危害,减少沙尘暴发生频率和强度,降低灾害损失。 材料五 为什么 2006 年春天北方会出现如此多的沙尘天气呢?专家分析说,2006 年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为上世纪 50 年代以来第二少,温度高导致蒸发量大,使得地表沙土无法固定,地面状况较差。同时,冷暖空气较活跃,大风天气较多,风吹沙土,沙尘自然频繁出现。 与一般人的印象相反,专家告诉记者,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在总体上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向记者解释说, 目前,有利于形成沙尘天气的风力条
29、件正在发生改变。通常,温度低的地区气压高,温度高的地区气压低,气压的差别产生了风。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北方升温较南方快,南北方气压的差别变小,大风相应减少,沙尘天气也随之有所减少。 有关的监测结果也验证了同样的结论: 目前沙尘天气出现的次数较上世纪 50 年代有明显下降。 虽然风力条件改善了,但沙源的存在仍让沙尘天气的发生成为可能,近期沙尘天气频发就是明证。专家称,荒漠化和沙尘暴是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复合作用的产物。地表沙化很大程度上与人类活动有关。防治沙尘应该人沙兼治。 具体来说,一方面应当科学地植树种草,尤其是在沙尘暴的源头地区进行绿化。以北京为例,影响北京的沙尘大多是外地沙尘,
30、只在北京等城市的周边种树还阻止不了沙尘,重要的是锁住风沙源头。另一方面,在西北等生态条件脆弱的地区,推行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减少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让脆弱的地表环境逐渐恢复,才有可能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材料六 据新华社兰州 2006 年 1 月 15 日电“目前,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民勤绿洲西北边缘风沙口上的沙丘,正以每年 8 米的速度移动着!”1 月 14 日,参加甘肃省“两会”的省政协委员屈建军担忧地说,河西走廊正逐步成为我国西部主要的风沙源地,沙尘已影响到东部地区。 据介绍,甘肃境内分布着腾格里、巴丹吉林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沙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在新疆、内蒙古和青海之
31、后列全国第四位。其中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风沙线东西延伸长达 1600 公里,仅风沙口就多达846 个。 来自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屈建军委员说,从整体上看,甘肃省治理沙漠速度跟不上沙化速度,沙化仍呈扩展之势。甘肃沙漠化土地面积 14 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 30%,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河西走廊一带。 民勤县地处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是我国沙尘暴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之一。屈建军说,民勤县 8886 公顷耕地受到风沙危害,绿洲被迫逐步退缩,倘若其消失,沙尘暴将会更加肆虐。 材料七 新华网呼和浩特 2006 年 3 月 28 日电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五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25 亿元,治理
32、沙源 1500 万亩、退耕还林 233 万亩、生态移民 4.5 万人。昔日的风沙源头又恢复了绿色生机。 锡林郭勒盟是距北京最近的大草原,由于多年来草原建设投入严重不足,长期超载过牧,又遭受特大干旱,使草原曾沦为风沙源头。 2000 年,国家扶持锡林郭勒盟相继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实施了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通过围封禁牧、春季休牧、划区轮牧等措施,保护和恢复草原植被。同时,辅以草原灭蝗、人工增雨、草场改良等措施,进一步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恢复草场植被。目前草原重点治理区的生态开始好转,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首次
33、出现双减少。据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勘测设计院监测显示,锡林郭勒盟休牧区与非休牧区相比,草群高度增加 6.520 厘米,盖度提高 8.2%口 50%,亩产鲜草增加35.6229 斤。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面积由 2001 年的 7120 平方公里减少至目前的 4053 平方公里,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场植被平均盖度由 17%提高到 41%;全盟浮尘、扬沙、沙尘暴天气由 2001 年的 28 天减少到 2005 年的 6 天。 (分数:99.99)(1).请用不超过 200 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分数:33.33)_正确答案:( 由于气候的日益干燥,以及
34、我们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2006 年春,沙尘暴这一高强度风沙灾害在北方地区大范围盛行。沙尘暴给我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灾害,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防沙治沙方面的力度仍然十分不够,效果也十分有限。对于北方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大范围、深层次的恶化问题,如果不及时而有效地加以治理,后果将十分严重。)解析:(2).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对策建议。要求:有针对性,有条理,切实可行。字数不超过 350 字。(分数:33.33)_正确答案:( 防沙治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人沙兼治,重点是治理沙尘源区,锁住风沙源头,在西北等生态条件脆弱地区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在具体的
35、防治措施上,要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有机结合,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土地沙化。要强化以下措施:一是要采取封禁的办法,保护自然生态,促进植被的自然修复,保护沙漠的结皮层;二是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突出对重点沙尘源区的治理,增加林草植被覆盖;三是要通过强化执法的手段,严格禁止滥樵采、滥放牧、滥开垦,保护治理成果,恢复自然植被。 (2)防沙治沙要依靠科学,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既要治沙,又要治穷;既求生态效益,又求经济效益,实现协调发展,长治久安。 (3)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活化政策机制,调动一切有利于防沙治沙的积极因素,激发社会各界参与防治工作的积极性。 )解析:(
36、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 1200 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分数:33.33)_正确答案:( 满天沙尘的警示 真是害怕都市里汽车的喧嚣,敲击自己脆弱的耳膜,也害怕它扬起的尘土,一阵阵地吹进自己鼻孔和嘴巴里去。真想尽量减少外出的次数,可是为了生存的缘故,总得要出门去办理种种的事情,每一回都紧张地瞪着左右前后排成了长龙似的汽车,无穷无尽地挤压过来,只好躲在马路旁边,忧心忡忡地快步奔跑。 有一回走在路上,望着太阳躲进灰暗的云层背后,又被高耸的楼房遮挡得瞧不见踪影。阴沉沉的天空,使我的心里觉得冷飕飕的。刚担心会有大风刮来时,迎面就卷起了
37、滚滚的沙尘,吹进我的眼睛,灌入我的领口,满头的白发,也在狂风中颤抖。这浑浊的风沙,弥漫在整个城市的上空,笼罩着昏沉的雾气,蒙住了明亮的阳光,多么的幽暗、凄凉和肮脏。这飞卷的尘埃,不仅会让人们感觉十分的难受,最可怕的是还会传染种种惹人烦恼的疾病。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令人惊恐的景象,都是因为碧绿和肥沃的大地,青葱和挺拔的森林,被长期糟蹋与破坏的结果,于是就再也挡不住风暴的侵袭了。此情此景似乎在呼啸着警诫和昭示大家:必须从此刻开始,顿然地觉醒起来,必须以更大的决心与毅力,去保护早就已经遍体鳞伤的大地母亲!千万要爱护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神圣的土地,千万要爱护生长在这里的庄稼、草地、花卉、树木和森林。盲目
38、和任意地砍伐的行径,都是不可饶恕的犯罪。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多少河流的干涸,多少土地的荒芜,多少田园的凋零,正是那些发号施令去倒行逆施的寡头,给众生百姓所造成的灾难。 土地荒芜了,树木枯萎了,空气恶浊了,于是在我们许多人居住的城市里,就很少能够看见翩跹起舞的鸟儿和听到它们嘤嘤鸣啭的歌唱了。我们每天瞧见的是,在马路上飞速奔驰的各种汽车,还聆听着无数车轮滚动的轰隆声和按住喇叭发出的阵阵怪声怪气的号叫,整个昼夜都把大家吵闹得昏昏沉沉。 多么聪明和善于思考的人类,为什么在建筑自己居住的城市时,把许多迎风招展的树木,纷纷地砍伐了,也很少留下一块迷人的草地?于是在眼前看到的道路,都变成了灰蒙蒙的一片,再加
39、上汽车喷出的尾气,把天空也熏染得暗幽幽的,漫步在这样单调和阴霾的色彩之间,生活的情趣是否会大大地降低了? 我们应该时刻都提醒自己,不仅要爱护广漠的大地,而且在城市里建筑屋宇的时候,也应该保存和栽种更多的树木和铺上更多的草坪。这样既可以让大家在赏心悦目之中,欢欣鼓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还能够吸引来飞翔与歌唱的鸟儿,让这种天籁般的神韵。冲淡喧嚣的噪音,让杂沓和忙碌的城市,增添许多来自大自然的情趣和诗意。主张“要善良和纯真”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过的那一句很精辟的话语,“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之上”,也正是意味着对于土地的深沉眷恋,并且把这种爱心扩展开去,从而期待着完成对于自己道德的升华。一个始终涵养着自己高尚情操的人,在辽阔、浑厚、深沉和绚丽的大地上,和谐地相处,不息地奋斗,这自然是一种最高意义上的诗了。人类能否像这样更好地生存下去呢?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赶快拿出自己明朗和响亮的答案来。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