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哲学 (三 )及答案解析 (总分: 100.00,做题时间: 90 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 lilist-style-t(总题数: 20,分数: 40.00)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 _。 A.社会物质财富和成果 B.社会文化财富和成果 C.社会一切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D.社会政治文明成果 (分数: 2.00) A. B. C. D. 2.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_。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否认运动的存在 D.否认静止的存在 (分数: 2.00) A. B. C. D. 3.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
2、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这说明 _。 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B.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C.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客体提供的 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分数: 2.00) A. B. C. D. 4.19 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观念外化或异化的结果 。黑格尔的观点属于 _。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分数: 2.00) A. B. C. D. 5.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_。 A.概
3、念、判断、推理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C.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D.客体、主体、客体 (分数: 2.00) A. B. C. D. 6.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 _。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可知 论与不可知论 C.“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D.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 (分数: 2.00) A. B. C. D. 7.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 _。 A.客观存在 B.认识的客体 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D.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 (分数: 2.00) A. B. C. D. 8.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 _。 A.由感性到理性的
4、过程 B.由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C.在理性认识阶段达到理性具体的过程 D.由抽象概念到具体事物的过程 (分数: 2.00) A. B. C. D. 9.关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_。 A.它们是真理的两重属性 B.它们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不相联系的 C.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D.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分数: 2.00) A. B. C. D. 10.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_。 A.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分数: 2.00) A. B. C. D. 11.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
5、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_。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分数: 2.00) A. B. C. D. 12.“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句话的实质是 _。 A.唯 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辩证唯物主义 D.相对主义 (分数: 2.00) A. B. C. D. 13.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_。 A.量变质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
6、规律 C.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分数: 2.00) A. B. C. D. 14.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不包括 _。 A.向唯一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坏向好的方向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分数: 2.00) A. B. C. D. 15.主要矛盾是指 _。 A.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D.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矛盾 (分数: 2.00) A. B. C. D. 16.唯物史
7、观和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_。 A.人的意识在历史活动中有能动作用 B.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突出作用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知识分子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 (分数: 2.00) A. B. C. D. 17.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 2000 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_。 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分数
8、: 2.00) A. B. C. D. 18.马克思说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_。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分数: 2.00) A. B. C. D. 1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_。 A.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分数: 2.00) A. B. C. D. 20.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
9、按规律熄灭着的一团永恒的活火。”这是一种 _。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分数: 2.00) A. B. C. D. 二、多项选择题 (总题数: 20,分数: 60.00) 21.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 DNA 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 _。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 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 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分数: 3.00) A. B. C. D. 22.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
10、_。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B.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C.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 D.历史有时会向后做出巨大的跳跃 (分数: 3.00) A. B. C. D. 23.有人说:“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四座二十五的,也可以 摆成十座十个的。”这段话的错误在于 _。 A.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B.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 C.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D.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分数: 3.00) A. B. C. D. 24.1989 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
11、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然而, 20 多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就在柏林墙倒塌 20 年后的 2009 年 11 月 9 日 , BBC 公布了一份对 27国民众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 1989 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 _。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B.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
12、进性 C.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D.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 整个过程 (分数: 3.00) A. B. C. D. 25.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_。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分数: 3
13、.00) A. B. C. D. 26.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_。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分数: 3.00) A. B. C. D. 2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 系的内涵包括 _。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分数: 3.00) A. B.
14、 C. D. 28.认识运动之所以要经过“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 _。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D.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分数: 3.00) A. B. C. D. 2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 本上说,是因为 _。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
15、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分数: 3.00) A. B. C. D. 30.传习录记载,先生 (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 )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 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_。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分数: 3.00) A. B. C. D. 31.列宁说:实践高于 (理论的 )认识,因为它
16、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是说实践之所以高于认识是因为 _。 A.实践包含着认识,而认识不能包含实践 B.实践是实现 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D.实践可以离开理论认识的指导 (分数: 3.00) A. B. C. D. 32.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做“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例说明 _。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
17、观内容 (分数: 3.00) A. B. C. D. 33.“谎言重复千次,就会变成真理”,这就是说 _。 A.真理和谬误有确定界限 B.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界限 C.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 D.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 (分数: 3.00) A. B. C. D. 3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_。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 认识 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分数: 3.00) A. B. C. D. 35.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 _。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
18、一切从国情出发,在实践中学习、探索、提高 B.抛弃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 C.抛弃那些对社会主义的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 D.抛弃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 (分数: 3.00) A. B. C. D. 36.“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 _。 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 (分数: 3.00) A. B. C. D. 37.承认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就是承认 _。 A.正确
19、认识含有错误的部分 B.正确认识的全面性 C.正确认识的进程性,有待发展 D.正确认识的有限性,有待扩展 (分数: 3.00) A. B. C. D. 38.“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 _。 A.颠倒了理论和 实践的关系 B.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 C.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肯定了理论应走在实践前面 (分数: 3.00) A. B. C. D. 39.“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以真理的美名。”这句话的观点是 _。 A.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 B.有用的就是真理 C.能为主观需要服务的是真理 D.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真理 (
20、分数: 3.00) A. B. C. D. 40.以下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_。 A.宗教、 哲学等思想观点 B.政党 C.道德、艺术 D.法庭、监狱 (分数: 3.00) A. B. C. D. 党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 -哲学 (三 )答案解析 (总分: 100.00,做题时间: 90 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 lilist-style-t(总题数: 20,分数: 40.00)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 _。 A.社会物质财富和成果 B.社会文化财富和成果 C.社会一切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D.社会政治文明成果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21、 所谓社会文明,从总体上说就是社会一切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A 项是物质文明的内容; B 项是精神文明的内容; D 项是政治文明的内容,所以 C 项是正确的选项。 2.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 _。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否认运动的存在 D.否认静止的存在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3.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这说明 _。 A.认识是主体的反映 B.认识是客体的反映 C.认识的内容和模式是客体提供的 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分数:
22、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们不仅能认识自然界,而且能改造自然界。 4.19 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观念外化或异化的结果。黑格尔的观点属于 _。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客观唯心主义虚构出某种独立于人类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这种客观精神主体的派生物。 5.人类意识产生的历史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决定性环节
23、 _。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C.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 D.客体、主体、客体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意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 6.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 _。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C.“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D.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 (分数: 2.00) A. B
24、. C. D. 解析: 解析 认识论中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所以要排除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而能动的反映论与直观的反映论则是唯物主义哲学内部的分歧,选项 C 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中对立的具体体现,故选 C。 7.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 _。 A.客观存在 B.认识的客体 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D.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所谓客观真理指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指人的正确认识中的客观内容,所以本题选 D。 8.认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 _。 A.由
25、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B.由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C.在理性认识阶段达到理性具体的过程 D.由抽象概念到具体事物的过程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由理性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在理性认识过程中,具体是指理性具体而不是指具体事物。所以 A、 B 两选项与命题要求不一致,故可以排除。D 项错误,所以,本题选 C。 9.关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_。 A.它们是真理的两重属性 B.它们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 上性和非至上性是不相联系的 C.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D.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分数: 2.00)
26、 A. B. C. D. 解析: 解析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和方面,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界限,而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其次,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中。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与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的。 10.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_。 A.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的基本范畴。认识的主体指在实践中从事认识的人,即认识活动的承担者;认识的客体是主体
27、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二者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11.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 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_。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8、。”马克思认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人类社会存在两 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 12.“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句话的实质是 _。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辩证唯物主义 D.相对主义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这句话是形而上学的典型名言,体现了形而上学思想的实质,即把对立的东西绝对对立起来,在对立中看不到统一,在统一中看不到对
29、立。 13.唯物辩证法的 核心是 _。 A.量变质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14.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不包括 _。 A.向唯一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坏向好的方向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15.主要矛盾是指 _。 A.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
30、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D.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矛盾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本题中,命题 A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是主要矛盾,命题 C 是次要矛盾,命题 D 是根本矛盾,只有命题 B 揭示的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存在于矛盾体系中,即在较多矛盾的情况下,对众多矛盾起支配作 用的矛盾。 16.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_。 A.人的意识在历史活动中有能动作用 B.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突出作用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知识分子在历史上起决定
31、作用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根源于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正因为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所以生产方式的主体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 造者。杰出人物不能取代人民群众而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代表,杰出人物的作用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作用。 17.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 2000 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_。 A.当
32、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人的认识能力受自身能力、认识手段和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响,这是它的局限性。但从人类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它又是无限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自身实践能力和深度的发展而发展,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也推动认识的发展。 18.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_。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
33、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原理,出自马克思哲学的贫困。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造成的,就是说,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社会分工、人们在实践中的不同地位、领域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长期从事某项实践活动的人,相应的特定才能就得到突出发展。故选 B。 1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_。 A.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 B.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3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里的“思维”是指精神或意识,“存在”是指物质。因而,哲学的基本问题也可以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0.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一团永恒的活火。”这是一种 _。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 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根据题干,可知 D 项符合。 二、多项选择题 (总题数: 20,分数: 60.00) 21.每一复杂的生物个
35、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 DNA 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 _。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 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由 于整体高于部分、大于部分,故而 B 为应选项, A 为干扰项。按照矛盾同一性的法则,整体与部分作为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据此, C、 D 也为应选项。 22.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一事实表明 _。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B.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
36、帆风顺的 C.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 D.历史有时会向后做出巨大的跳跃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根据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不是一 帆风顺的,而要经历曲折,甚至暂时的倒退。这也就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表现。因此,既要反对直线论和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循环论和盲目悲观主义。社会主义在前进道路上所出现的困难、挫折,正是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的表现,同时也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据此, ABCD 为应选项。 23.有人说:“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四座二十五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
37、这段话的错误在于 _。 A.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B.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 C.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D.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题意为个人意志可能影响、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但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的发展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不是偶然事件的堆积。 24.1989 年,时任美国国务院顾问的弗朗西斯福山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形态进步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然而, 20 多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终结的不是历史,而是西方的优越感。就在柏 林墙倒塌
38、 20 年后的 2009 年 11 月 9 日, BBC 公布了一份对 27国民众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受访者不满资本主义制度,此次调查的主办方之一的“全球扫描”公司主席米勒对媒体表示,这说明随着 1989 年柏林墙的倒塌资本主义并没有取得看上去的压倒性胜利,这一点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 _。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力量起作用 B.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C.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D.人们对社 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 (分数: 3.00) A. B. C
39、. D. 解析: 解析 “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说明,人类历史的发展的曲折性不会改变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一些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式不能否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人们对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的认识不能代替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但是,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是有相异之处的,社会规律是人有意识的能动活动,自然规律是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 BCD。 25.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 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_
40、。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A、 B、 D 三项是明显的正确选项。 C 是错误选项,因为自然界不可能利 用人,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26.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_。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
41、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本题 的要求是指出关于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正确选项是 CD。 2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_。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主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作为主体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对于主体活动的方向性、选择性以及对活动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28.认识运动之所以要经过“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
42、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 _。 A.事物矛盾的暴 露有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D.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由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其矛盾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又由于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以及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的局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 2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_。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 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43、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本题实际上是考查新事物的含义及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趋势和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这是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新事物从出现的时间来看产生于旧事物之后。但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有些 事物本质上是旧事物。如辛亥革命是新事物,之后出现的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原因是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
44、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此,答案是 BCD。 30.传习录记载,先生 (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 )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 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_。 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 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 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 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分数: 3.00) A. B. C
45、. D. 解析: 解析 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31.列宁说:实践高于 (理论的 )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 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是说实践之所以高于认识是因为 _。 A.实践包含着认识,而认识不能包含实践 B.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实践的产物 D.实践可以离开理论认识的指导 (分数: 3.00) A. B. C. D. 解析: 解析 题干的“直接现实性”是实践区别于理论的特点,正是这一特点决定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成为可能。“直接现实性”的含义是双重的:第一,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是直接存在的客观物质性活动;第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 活动,能使主观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