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公共科目(政治)模拟试卷 2 及答案解析 (总分: 62.00,做题时间: 90 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31,分数: 62.00) 1.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引用中国谚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祝福两国,放眼未来。下列名言与该谚语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分数: 2.00) A. B. C. D. 2.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 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 ( )。(分数:2.00) A.人既具有
2、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 B.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 C.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 D.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 3.“守株待兔”的故事中农夫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 ( )。(分数: 2.00) 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没有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 D.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联系当作了必然联系 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 定性是因为 ( )。(分数: 2.00) A.实践主体的素质的差异 B.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C.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实践受到实践主体的认识水平的制约 5.堵车现象并非只存在于
3、个别国家,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对策,德国消除“高峰”时段,以色列让自行车取代汽车,西班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这种现象说明 (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分数: 2.00) A. B. C. D. 6.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是 ( )。(分数: 2.00) A.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C.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 D.区分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标准 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4、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分数: 2.00)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8.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分数: 2.00)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9.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是 ( )。(分数: 2.00)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
5、根本上说在于它 ( )。(分数: 2.00)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 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1.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许多地方政府开始在经济发展中引入绿色 GDP 的理念,改变一味追求GDP 数量的做法,在追求 GDP 数量的同时提升 GDP 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地方政府对 GDP 的认识转变体现了 ( )。(分数: 2.00) A.矛盾的对立统一 B.辩证的否定观 C.量变导致质变 D.矛盾的普遍性 12.“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6、( )。(分数: 2.00)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3.投入某种物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 ( )。(分数: 2.00) 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 14.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少 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 )。(分数:
7、 2.00)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 15.各个企业都各自独立进行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这种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是 ( )。(分数: 2.00) A.单个资本 B.社会总资本 C.社会资本 D.独立资本 16.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特点不包括 ( )。(分数: 2.00) A.土地所有权同土地经营权分离 B.以雇佣劳动为基础 C.形成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D.不存在剥削的关系 17.地租,一般地说都是土地所有者凭借 ( )获得的 ( )收入。(分数: 2.00) A.土地所有权剥削 B.土地经营权经营 C.土地使用权商品买卖 D.土地
8、所有权商品买卖 18.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 )。(分数: 2.00)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1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 )。(分数: 2.00) A.劳动的价值 B.劳动的价格 C.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D.劳动的报酬 20.资本的有机构成是 ( )。(分数: 2.00) A.资本的价值构成 B.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C.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D.资
9、本的技术构成 21.产业资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划分,若将其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则这种划分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 )。(分数: 2.00)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的方式不同 C.存在的 物质形态不同 D.在资本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2.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 ( )。(分数: 2.00) A.商品贱买贵卖的差额 B.从事商品销售的劳动创造的价值 C.商品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之间的差额 D.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3.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 ( )。(分数: 2.00) 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 B.农业工人所创
10、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24.增加国民收入的主要途 径是 ( )。(分数: 2.00) A.增加劳动者劳动数量 B.延长劳动时间 C.提高劳动强度 D.提高劳动生产率 25.关于商品的价值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分数: 2.00) A.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B.劳动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D.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是个别劳动时间
11、26.商店里的货品有标价,如一支钢笔标 价为 6 元。在这里,货币执行的是 ( )的职能。(分数: 2.00)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27.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分数: 2.00) A.货币是商品具有交换职能 B.货币是金银贵金属 C.货币本身有使用价值 D.货币本身有价值 28.网上团购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购物方式,受到消费者的热捧。网上团购的盛行 ( )。(分数: 2.00) A.使货币职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B.使商品交换的本质发生了改变 C.使商品交换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D.表明纸币已经由电子货币取代 29.在生产资料所有
12、制所包含的诸方面经济关系中,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最基本的经济关系是生产资料的 ( )。(分数: 2.00) A.归属关系 B.占有关系 C.支配关系 D.使用关系 30.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 ( )。(分数: 2.00) A.经济体制 B.经济制度 C.正式的制度安排 D.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3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区分不同经济体制的根本标志是 ( )。(分数: 2.00) A.降低交易费用 B.制度 需求和制度供给之间达到平衡 C.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D.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公共科目(政治)模拟试卷 2 答案解
13、析 (总分: 62.00,做题时间: 90 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31,分数: 62.00) 1.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引用中国谚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祝福两国,放眼未来。下列名言与该谚语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解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是管子权修中的经典名言,意思是种粮食是为当年打算(一年的打算,就种粮食);种树是为十年后打算(十年的打算,就种树);培养人
14、才则是为长远打算(一辈子的打算,就培养人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多用来形容善于谋划未来的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指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只有这两句与其蕴含的哲理相同。故本题答案选 B。 2.人生价值之所以是 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 ( )。(分数:2.00) A.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 B.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 C.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 D.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 解析:解析: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就是由于“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
15、即 B 项正确。人作为个体存在,他具有自我价值;人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他必须具有社会价值。人作为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体,决定了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 值的统一。 3.“守株待兔”的故事中农夫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 ( )。(分数: 2.00) 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没有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 D.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联系当作了必然联系 解析: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区别的,不能把二者混同;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守株待兔”中农夫没有正确地掌握必然性,而
16、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性当作了必然联系,因此是错误的。 4.实践作 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分数: 2.00) A.实践主体的素质的差异 B.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C.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实践受到实践主体的认识水平的制约 解析:解析: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就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无条件性。它强调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不移的,凡是在实践中被证明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凡是被实践推翻的见解就是谬误。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条件性,它强调的是辩证的理解实践标准,不能把它绝对化。一定历史 阶段上的具体实践,由于受到历史
17、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完全证实或推翻现存的一切思想和理论。因为客观世界是变动发展的,实践也在随之不断发展,因而实践的检验不是一次性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5.堵车现象并非只存在于个别国家,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对策,德国消除“高峰”时段,以色列让自行车取代汽车,西班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这种现象说明 (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分数: 2.00) A. B. C. D. 解析: 6.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是 ( )。(分数: 2.00) A.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 B.区分
18、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C.区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标准 D.区分一元论与二元论的标准 解析:解析:如何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是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是否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是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分标准。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标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 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分数: 2.00)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
19、.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解析: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题干引用的材料在中国佛学里是人们熟知的掌故。这一掌故生动地说明了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本质特点。“仁者心动”中的“心”是中国哲学的一个范畴,心即精神,这里把物质的运动理解为精神的运动,否认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D。 8.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分数: 2.00)
20、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解析:解析:把握事物的度这一范畴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度是判断事物是质变还是量变的根本标准。事物在度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就属于质变。其次,度又是实际工作中“适度原则”方法的理论依据,通常所说的“过犹不及”,“过”与“不及”的问题,就属于没有正确把握度的问题。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 9.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是 ( )。(分数: 2.00) A.生产方式、地理 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
21、上层建筑的统一 解析:解析: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其中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前提,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的主体: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10.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 )。(分数: 2.00)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 整的理论体系 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为:它以事实为依据,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和凝固化,通过概括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成果揭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22、。选项 A、 C、 D 观点正确,但是与题干连接起来就不是正确的命题了,故排除。 11.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许多地方政府开始在经济发展中引入绿色 GDP 的理念,改变一味追求GDP 数量的做法,在追求 GDP 数量的同时提升 GDP 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地方政府对 GDP 的认识转变体现了 ( )。(分数: 2.00) A.矛盾的对立统一 B.辩证的否定观 C.量变导致质变 D.矛盾的普遍性 解析: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它是事物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事物的发展
23、表现出周期性,即每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新的否定,似乎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即完成了一个周期。在这一周期中,事物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否定,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把前阶段发展的一切成果中有用的成分保留了下来。因此,在事物发 展的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并不是简单地再现原事物,简单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而是形式的回复、内容的发展,是一个前进和上升的发展过程。地方政府对 GDP 发展的认识即经历了这样一个曲折和前进的过程,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 12.“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恩格斯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分数: 2.00) A.矛盾双方相互
24、排斥 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解析:解析:恩格斯这句话表明的是历史灾难和历史的进步作为矛 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3.投入某种物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 ( )。(分数: 2.00) 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 解析:解析: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
25、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 数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减少。故本题答案选 C。 14.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 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 )。(分数: 2.00)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 解析:解析: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 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26、。故本题答案选 A。 15.各个企业都各自独立进行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这种独立发挥职能的资本是 ( )。(分数: 2.00) A.单个资本 B.社会总资本 C.社会资本 D.独立资本 解析:解析:单个资本又称个别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即每个企业的资本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都能够独立地进行循环和周转,并实现价值增殖。同时,单个资本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这种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又独立发挥作用的单个资本的有机总和就是社会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 16.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特点不包括 ( )。(分数: 2.00) A.土地所有权同土地经营权分离 B.以雇佣劳动为基
27、础 C.形成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D.不存在剥削的关系 解析:解析: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将土地所有者与土地经营者明确分开,土地所有者不靠自己的劳动来取得收入,而是靠剥削农业工人的劳动并凭借其所有的土地获得剩余价值来过活,因此这里存在着典型的剥削关系。 17.地租,一般地说都是土地所有者凭借 ( )获得的 ( )收入。(分数: 2.00) A.土地所有权剥削 B.土地经营权经营 C.土地使用权商品买卖 D.土地所有权商品买卖 解析:解析: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剥削收入,土地所有者以自己所有的土地为基础,通过出让土地的使用权给他人,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剩余价值的方
28、式来取得剥削收入。 18.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 )。(分数: 2.00)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解析: 解析: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它不仅能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剩余价值。资本家的货币只要和劳动力进
29、行交换,就能够使其带来剩余价值。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 )。(分数: 2.00) A.劳动的价值 B.劳动的价格 C.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D.劳动的报酬 解析:解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在本质上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0.资本的有机构成是 ( )。(分数: 2.00) A.资本的价值构成 B.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C.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D.资本的技术构成 解析:解析: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0、21.产业资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划分,若将其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则 这种划分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 )。(分数: 2.00)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的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资本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解析:解析:产业资本根据资本循环分别经过三个阶段:购买、生产、销售,发挥三种不同的职能,即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实现价值与剩余价值,因而相应地形成了三种职能形态,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2.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 ( )。(分数: 2.00) A.商品贱买贵卖的差额 B.从事商品销售的劳动创造的价值 C.
31、商品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之间的差额 D.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解析:解析:商业利润的源泉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品资本家的,由产业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3.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 ( )。(分数: 2.00) 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 B.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解析:解析: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 剩余价值。因为农产品是按照农业工人的劳动所创造价值出售的。 24.增加国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 ( )。(分数:
32、 2.00) A.增加劳动者劳动数量 B.延长劳动时间 C.提高劳动强度 D.提高劳动生产率 解析:解析: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增加国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25.关于商品的价值量,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分数: 2.00) A.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B.劳动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 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D.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是个别劳动时间 解析:解析: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6.商店里的货品有标价
33、,如一支钢笔标价为 6 元。在这里,货币执行的是 ( )的职能。(分数: 2.00)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解析:解析:价值尺度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指货币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它的表现形式为价格标签。 27.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价值 尺度,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分数: 2.00) A.货币是商品具有交换职能 B.货币是金银贵金属 C.货币本身有使用价值 D.货币本身有价值 解析:解析:货币之所以能够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所以才能用来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28.网上团购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购物方式
34、,受到消费者的热捧。网上团购的盛行 ( )。(分数: 2.00) A.使货币职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B.使商品交换的本质发生了改变 C.使商品交换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D.表明纸币已经由电子货币取代 解析:解析:货币是交换商品的媒介,网络团购仍然需要货币的参与,所以 A 项错误。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交换的本质是所属权和使用权的移交,所以 B 项错误。网络购物只是购物的一种特殊方式,在现实生活的商品交换中,纸币仍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媒介,所以 D 项错误。故本题答案选 C。 29.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包含的诸方面经济关系中,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最基本的经济关系是生产资料的 ( )。(分数:
35、 2.00) A.归属关系 B.占有关系 C.支配关系 D.使用关系 解析:解析: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 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作为所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但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期限内他实际上占有生产资料,并且具有排他性;“支配”是指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30.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 ( )。(分 数: 2.00) A.经济体制 B.经济制度 C.正式的制度安排 D.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解析:解析: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范畴出发研究经济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形态,或经济制度。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与特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的国家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等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3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区分不同经济体制的根本标志是 ( )。(分数: 2.00) A.降低交易费用 B.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之间达到平衡 C.劳动者与生产资料 的结合方式 D.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