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试题精选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294909       资源大小:66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试题精选及答案解析.doc

    1、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试题精选及答案解析 (总分: 56.00,做题时间: 90 分钟 ) 1.哲学是( )。 (分数: 1.00)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分数: 1.00)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 (分数: 1.00) A.哲 学是世界观 ,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B.哲学是绝对的 ,具体科学是相对的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 ,具体

    2、科学揭示特殊规律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4.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 (分数: 1.00) A.一般方法 B.经验材料 C.理论结论 D.具体方法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分数: 1.00)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 )。 (分数: 1.00) A.古希 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分数: 1.00)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

    3、顶峰 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分数: 1.00)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和灵魂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分数: 1.00)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10.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 (分数: 1.00)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1.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

    4、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 (分数: 1.00)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随具体 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D.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12. 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 (分数: 1.00)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13. 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 (分数: 1.00) 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

    5、( )。 (分数: 1.00)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开放性 1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 (分数: 1.00)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B.辩论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16.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分数: 1.00)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7.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 能曰:“不是风动,不是

    6、幡动,仁者心动。”慧能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 )。 (分数: 1.00) A.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否认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C.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18.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为( )。 (分数: 1.00) A.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仅把运动和某些具体物质形态联系起来 D.把物质和运动完全割裂开来 19. 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 )观点。 (分数: 1.00) A.唯物主义的 B.主观唯心主义的 C.唯物主义经验论 D.客观唯心主义的 20.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唯一的标准是( )。

    7、(分数: 1.00)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 D.是否承认世界统一的问题 21.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是( )。 (分数: 1.00) A.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 22. “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观点是( )。 (分数: 1.00)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2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界定的。 (分数: 1.0

    8、0)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2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 (分数: 1.00) A.运动的绝对性 B.存在性 C.客观实在性 D.实物性 2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 质上是( )。 (分数: 1.00) A.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C.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D.主观与客体的统一 26.认为正确或错误的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是( )的观点。 (分数: 1.00) A.诡辩论 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唯物主义 27. “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 (分数: 1.00)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9、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 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8.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分数: 1.00) A.存在性 B.物质性 C.意识性 D.真理性 29.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 (分数: 1.00) A.唯心主义 B.二元论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0. 相对主义运动观认为( )。 (分数: 1.00)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D.只存在绝对运动而无静止 31. “司马光破缸”的故事是说司马光小时侯看到一小孩掉进水缸后,他没有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尽快让水脱离人

    10、。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 (分数: 1.00) A.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抓主要矛盾 B.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C.只要打破常规,有创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D.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2. 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和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的哲学依据是( )辩证关系的原理。 (分数: 1.00)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同一性和斗争性 D.内因和外因 33.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 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产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

    11、体现了( )。 (分数: 1.00)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 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 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34.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 (分数: 1.00)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观点 D.不可知论 35.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施、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 果关系来看,这是( )。 (分数: 1.00) A.异因同果 B.同因异果 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 36.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 (分

    12、数: 1.00)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7. “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 (分数: 1.00)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3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 )。 (分数: 1.00) 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 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 C.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 D.时间、空

    13、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39.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体现的哲理是( )。 (分数: 1.00) A.要重视外因的作用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重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要重视外因通过内因作用 40. 公孙龙的 “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 (分数: 1.00)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41. “一个地区的发展会产生全国效益”强调的是( )。 (分数: 1.00) A.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 B.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 C.整体的性能状态与及变化会影响部分 D.部分的性能状态及

    14、其变化会影响整体 42.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 (分数: 1.00) A.是否整体 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质变 43.事物发展的源泉在于( )。 (分数: 1.00) A.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事物的内部矛盾 D.外力的推动 44. 唯物辩证法否定的“扬弃”是指( )。 (分数: 1.00) A.全盘抛弃 B.绝对否认 C.全盘肯定 D.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 45.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 )。 (分数: 1.00) A.保守和进步关系 B.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C.主要与次

    15、要的关系 D.对立统一的关系 46.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 )。 (分数: 1.00)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一 C.连续性和阶段性(飞跃性)的统一 D.直线性和循环性的统一 47. 否定方面是指( )。 (分数: 1.00) A.保持事物自己存在的方面 B.促使事物走向死亡的方面 C.事物内部好的方面 D.事物内部坏的方面 48. 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错误是由于忽视了事物的( )。 (分数: 1.00)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 特殊性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49.联系是指一切现象、事物( )。 (分数: 1.00) A.都

    16、有共同点 B.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C.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都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50.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 (分数: 1.00) A.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系统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51.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问题上,结果是指( )。 (分数: 1.00) A.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B.先于某种现 象的现象 C.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D.后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52.事物的质是指( )。 (分数: 1.00)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

    17、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53. 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 (分数: 1.00) A.辩证统一的关系 B.因果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等同关系 54.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于揭示( )。 (分数: 1.00) A.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联系的根 本内容 C.事物发展的状态 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5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分数: 1.00)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56.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 (分数: 1.00) A

    18、.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试题精选答案解析 (总分: 56.00,做题时间: 90 分钟 ) 1.哲学是( )。 (分数: 1.00) A.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解析: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分数: 1.00)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解析: 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 (分数: 1.00)

    19、A.哲学是世界观 ,具体科学是方法论 B.哲学是绝对的 ,具体科学是相对的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 ,具体科学揭示特殊规律 D.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解析: 4.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 (分数: 1.00) A.一般方法 B.经验材料 C.理论结论 D.具体方法 解析: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分数: 1.00) A.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代替和被代替的关系 D.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解析: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 )。 (分数: 1.00)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 世纪法国唯物主

    20、义哲学 D.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解析: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 (分数: 1.00)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B.科学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绝对真理的体现 D.人类优秀哲学思想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解析: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分数: 1.00)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和灵魂 解析: 9.马克思主义 哲学是( )。 (分数: 1.00) A.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 C.为全社会服务的世界观 D.新兴阶级的世界观 解析: 10.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 (分数:

    21、 1.00)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 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解析: 11.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从事地质学研究中,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立了地质力学的新理论,对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 (分数 : 1.00)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哲学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C.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D.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解析: 12. 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 (分数: 1.00)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22、 解析: 13. 我党一贯倡导并长期保持的优良学风是( )。 (分数: 1.00) A.艰苦奋斗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勤俭节约 解析: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最主要的特点表现在( )。 (分数: 1.00)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开放性 解析: 1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不存在( )。 (分数: 1.00) A.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B.辩论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解析: 16.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分数: 1.00)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

    23、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解析: 17.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 )。 (分数: 1.00) A.否认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否认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C.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意识的根源 解析: 18.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为( )。 (分数: 1.00) A.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仅把运动和某些具体物质形态联系起来 D.把物

    24、质和运动完全割裂开来 解析: 19. 把感觉、经验当成第一性的观点是( )观点。 (分数: 1.00) A.唯物主义的 B.主观唯心主义的 C.唯物主义经验论 D.客观唯心主义的 解析: 20.划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唯一的标准是( )。 (分数: 1.00) A.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C.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问题 D.是否承认世界统一的问题 解析: 21.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是( )。 (分数: 1.00) A.又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表现形式 C.从属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斗争,并同这种斗争交织在一起的 D.高于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

    25、的 解析: 22. “人的意志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观点是( )。 (分数: 1.00)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解析: 2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界定的。 (分数: 1.00)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解析: 2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 (分数: 1.00) A.运动的绝对性 B.存在性 C.客观实在性 D.实物性 解析: 2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 (分数: 1.00) A.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和精

    26、神的统一 C.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D.主观与客体的统一 解析: 26.认为正确或错误的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是( )的观点。 (分数: 1.00) A.诡辩论 B.唯心主义 C.不可知论 D.唯物主义 解析: 27. “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 (分数: 1.00)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 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解析: 28.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分数: 1.00) A.存在性 B.物质性 C.意识性 D.真理性 解析: 29.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 (分数: 1.00) A.唯心主义 B.二元论 C.辩证唯物

    27、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解析: 30. 相对主义运动观认 为( )。 (分数: 1.00)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D.只存在绝对运动而无静止 解析: 31. “司马光破缸”的故事是说司马光小时侯看到一小孩掉进水缸后,他没有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尽快让水脱离人。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分数: 1.00) A.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抓主要矛盾 B.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C.只要打破常规,有创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D.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析: 32. 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和争取

    28、外援为辅的方针的哲学依据是( )辩证关系的原理。 (分数: 1.00)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同一性和斗争性 D.内因和外因 解析: 33.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产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 )。 (分数: 1.00)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 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 统一的观点 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解析: 34.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 (分数: 1.00)

    29、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观点 D.不可知论 解析: 35.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施、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 (分数: 1.00) A.异因同果 B.同因异果 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 解析: 36.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 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 (分数: 1.00)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解析: 37. “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

    30、,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 (分数: 1.00)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解析: 3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揭示的是( )。 (分数: 1.00) 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 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 C.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 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解析: 39.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体现的哲理是( )。 (分数: 1.00) A.要重视外因的作用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重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要重视外因通过内因作用 解析: 40.

    31、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 (分数: 1.00)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解析: 41. “一个地区的发展会产生全国效益”强调的是( )。 (分数: 1.00) A.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 B.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 C.整体的性能状态与及变化会影响部分 D.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 解析: 42.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 (分数: 1.00) A.是否整体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动力 D.

    32、是否承认事物的质变 解析: 43.事物发展的源泉在于( )。 (分数: 1.00) A.人的主观能动性 B.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C.事物的内部矛盾 D.外力的推动 解析: 44. 唯物辩证法否定的“扬弃”是指( )。 (分数: 1.00) A.全盘抛弃 B.绝对否认 C.全盘肯定 D.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 解析: 45.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 )。 (分数: 1.00) A.保守和进步关系 B.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C.主要与次要的关系 D.对立统一的关系 解析: 46.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转化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 )。 (分数: 1.00)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前进性和重复性的统

    33、一 C.连续性和阶段性(飞跃性)的统一 D.直线性和循环性的统一 解析: 47. 否定方面是指( )。 (分数: 1.00) A.保持事物自己存在的方面 B.促使事物走向死亡的方面 C.事物内部好的方面 D.事物内部坏的方面 解析: 48. 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错误是由于忽视了事物的( )。 (分数: 1.00)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 殊性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解析: 49.联系是指一切现象、事物( )。 (分数: 1.00) A.都有共同点 B.都没有确定的界限 C.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都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 解析: 50.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34、( )。 (分数: 1.00) A.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系统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解析: 51.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问题上,结果是指( )。 (分数: 1.00) A.引 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B.先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C.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D.后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解析: 52.事物的质是指( )。 (分数: 1.00)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解析: 53. 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 (分数: 1

    35、.00) A.辩证统一的关系 B.因果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等同关系 解析: 54.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于揭示 ( )。 (分数: 1.00) A.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C.事物发展的状态 D.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解析: 5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分数: 1.00)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解析: 56.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 (分数: 1.00)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 义诡辩论观点 解析:


    注意事项

    本文(【公务员类职业资格】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试题精选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fatcommittee26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