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2012年山东省德州市事业单位招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试卷(精选)及答案解析.doc

    • 资源ID:1291830       资源大小:103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2012年山东省德州市事业单位招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试卷(精选)及答案解析.doc

    1、2012 年山东省德州市事业单位招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试卷(精选)及答案解析 (总分: 176.00,做题时间: 90 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67,分数: 134.00) 1.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 )。(分数: 2.00)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学记 2.班级授课制是 ( )首先提出来的。(分数: 2.00)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巴班斯基 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表明孔子强调 ( )。(分数: 2.00) A.因材施教 B.知行统一 C.学思结合 D.启发教学 4.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和教材获

    2、得知识的方法是 ( )。(分数: 2.00) A.自学法 B.读书指导法 C.练习法 D.参观法 5.“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违背了 ( )。(分数: 2.00)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C.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6.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及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 弗抑,开而弗达”等,这些观点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分数: 2.00) A.启发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7.学生对背诵枯燥乏味的英文单词没兴趣,但对学好外语后可

    3、以帮助考研或涉猎更多的外文资料感兴趣。这种间接兴趣会引起和维持其学习外语的高度 ( )。(分数: 2.00) A.无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8.“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所针对的情绪状态是 ( )。(分数: 2.00) A.心境 B.激情 C.应急 D.应激 9.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凯洛夫的 ( )。(分数: 2.00) A.教育与发展 B.教育学 C.帕夫雷什中学 D.塔上旗 10.“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 )特点(分数: 2.00) A.复杂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主体性 11.按照课程呈现的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

    4、( )。(分数: 2.00) A.单一课程和综合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分数: 2.00) A.知与行的矛盾 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D.学生的上进心与惰性之间的矛盾 1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所学知识向学生进行提问属于 ( )。(分数: 2.00)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14.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 ( )。(分数: 2.00) A.一种认识活动 B.一种主体活动 C.一种文化活动 D.

    5、一种实践活动 15.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 质是意志的 ( )。(分数: 2.00) A.自制性 B.坚韧性 C.果断性 D.自觉性 16.做笔记时用红线标出是运用了知觉的 ( )。(分数: 2.00) A.理解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17.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 ( )。(分数: 2.00)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紧张性与集中性 D.紧张性与选择性 18.当一个人外表充满魅力时,那么他 (她 )的其他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个是印象形成中的 ( )。(分数: 2.00) A.晕轮效应 B.近因效

    6、应 C.首因效应 D.投射效应 19.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 ( )。(分数: 2.00) A.能力 B.气质 C.兴趣 D.性格 20.考试时,小张因为监考老师在身旁,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这种现象被称作 ( )。(分数: 2.00) A.社会助长 B.社会抑制 C.社会堕化 D.责任分散效应 21.“关键期”的存在表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的特征。(分数: 2.00) A.差异性 B.连续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22.埃里克 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指出, 4 5 岁的儿童面临的发展任务是 ( )。(分数: 2.00) A.培养自主性 B.培

    7、养主动性 C.培养信任感 D.培养勤奋感 23.学习时,学习者利用一定的记忆术帮助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分数: 2.00)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24.下面说法属于学习负迁移类型的是 ( )。(分数: 2.00) A.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B.将所学的原理应用于现实问题解决 C.两种学习材料有相似,学了后一种,巩固了前面的学习 D.总是把 英语字母念成汉语拼音 25.儿童在知道“芹菜”“萝卜”和“土豆”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 )。(分数:2.00)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 D.归属学习 26.品德的

    8、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 )。(分数: 2.00) A.道德体验 B.道德形象 C.道德行为 D.道德品质 27.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学者是 ( )。(分数: 2.00)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 巴特 28.某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 )。(分数: 2.00)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语言直 D.虚拟直观 29.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学会调适,二是 ( )。(分数: 2.00) A.学会学

    9、习 B.行为矫正 C.寻求发展 D.克服障碍 30.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的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 ( )日内,作出处理。(分数: 2.00) A.15 B.20 C.30 D.60 31.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 ( )规定。(分数: 2.00) A.县级教育行政部门 B.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 C.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D.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32.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 ( )起开始实行。(分数: 2.00) A.1986 年 9 月 1 日 B.2006 年 6 月

    10、1 日 C.2006 年 9 月 1 日 D.2007 年 9 月 1 日 33.人们常说的“少年得志”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 的 ( )。(分数: 2.00) A.个别差异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34.“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 ( )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分数: 2.00) A.自觉积极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35.在某次测验中,高水平学生得到了高分,低水平学生得到了低分,说明该测验的哪种质量指标高 ?( )(分数: 2.00)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36.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

    11、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这种构建知识 的方式是 ( )。(分数: 2.00)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平衡 37.某学生在英语测验中取得了高分,他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这种归因具有的特征是 ( )。(分数: 2.00) A.外部、稳定、可控的 B.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C.内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D.内部、稳定、可控的 38.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做到 ( )。(分数: 2.00) A.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充分传授知识 39.普通中小学经常组 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 )。(分数

    12、: 2.00) 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40.教师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 ( )。(分数: 2.00) A.逻辑思维 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41.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言行进行评价以促进其品德成长的方法是 ( )。(分数: 2.00) A.自我教育法 B.形象感染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42.主张教学是促 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或改组,而不是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形成或改变的教学理论是 ( )。(分数: 2.00) A.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B.认知教学理论 C.情感主义教

    13、学理论 D.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43.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思想指导下,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个别化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是 ( )。(分数: 2.00) 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 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D.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44.认知结构是指 ( )。(分数: 2.00) A.学科的知识结构 B.学科知识发展的顺序 C.教材编排的结构 D.个人已有知识的内容和组织 45.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考上大学,就会增强自己考上大学的信心。这种自我效能感源自 ( )。(分数: 2.00) A.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B.替代性经验 C.言语说服 D.情绪唤起 46.考试时

    14、由于情绪过分紧张,致使学过的一些内容怎么也想不起来。对这种遗忘现象最合适的解释是 ( )。(分数: 2.00) A.衰退说 B.干扰说 C.压抑说 D.提取失败 47.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分数: 2.00) A.知识、智 力和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48.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 )。(分数: 2.00)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高速度原则 D.高难度原则 49.下列不属于教师上课前的“三备”内容的是 ( )。(分数:

    15、 2.00) A.备教案 B.备教材 C.备学生 D.备教法 50.下列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是 ( )。(分数: 2.00) A.信息技术教育 B.德育 C.研究性学习 D.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51.一个人面对问题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 ( )。(分数: 2.00)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52.观察法是学校教育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以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观察对象的活动为标准,可以将观察法分为( )。(分数: 2.00) A.定量观察与定性观察 B.开放式观察与封闭式观察 C.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

    16、观察 D.参与式观察与非参与式观察 53.智商 也叫智力商数,常用 IQ 表示,计算智商的公式为 ( )。(分数: 2.00) A.智商 (智龄实龄 ) 100 B.智商 (实龄智龄 ) 100 C.智商 (智龄实龄 ) 100 D.智商 (实龄智龄 ) 100 54.学习骑自行车后不利于学习骑三轮车。这种迁移属于 ( )。(分数: 2.00)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5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明确规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 ( )。(分数: 2.00) A.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素质教育 B.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

    17、教育 C.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D.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56.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 )。(分数: 2.00)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意志力 D.思维力 57.“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 ( )。(分数: 2.00) A.意志对认识的影响 B.情感对认识的依赖 C.意志对情感的作用 D.情感对意志的作用 58.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 ( )。(分数: 2.00) A.引导法 B.榜样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59.某学生违反校规校纪,受到一个处分,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发现该生表现越来越好,为了巩固其良好行为,学校撤销了处分,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

    18、叫 ( )。(分数: 2.00) A.消退 B.抑制 C.负强化 D.正强化 60.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是 ( )。(分数: 2.00) A.独白言语 B.内部言语 C.书面言语 D.对话言语 61.义务感、责任感、是非感、善恶感属于 ( )。(分数: 2.00) A.成就感 B.美感 C.理智感 D.道德感 62.学生边听讲边记笔记属于 ( )。( 分数: 2.00) A.注意的分散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动摇 D.注意的转移 6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分数: 2.00) A.夸美纽斯 B.赞科夫 C.苏霍姆林斯基 D

    19、.杜威 64.学校工作的全面开展必须以 ( )为中心。(分数: 2.00) A.教育 B.德育 C.教学 D.智力开发 65.短时记忆的容量是 ( )个组块。(分数: 2.00) A.9 B.7 2 C.12 D.4 66.某数学老师为了维护课堂纪律,把 两个在课堂上随便讲话的学生赶出教室,该教师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 )。(分数: 2.00) A.人身权 B.受教育权 C.名誉权 D.人格尊严权 67.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的规定是 ( )。(分数: 2.00) A.收学费,不收杂费 B.收杂费,不收学费 C.不收学费、杂费 D.不收书本费、杂费 二、多项选择题

    20、 (总题数: 21,分数: 42.00) 68.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 ( )。(分数: 2.00) A.语言表达能力 B.教育教学能力 C.学科知识水平 D.组织管理能力 69.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 ( )。(分数: 2.00)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综合课程 70.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 ( )。(分数: 2.00) A.基础知识 B.基本技能 C.科学技术 D.生存本领 71.下列哪些选项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分数: 2.00)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孟母三迁 C.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D.出淤泥而不染 72.小组合作

    21、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 ( )。(分数: 2.00) A.组间 同质,组内异质 B.设立小组目标 C.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的机制 D.个人责任的明确和均等的成功机会 73.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 )。(分数: 2.00) A.家庭教育 B.班级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74.按学习的内容,我国学者一般将学习分为 ( )。(分数: 2.00) A.知识的学习 B.技能的学习 C.行为规范的学习 D.接受学习 75.美国教育学家卢布姆将教育目标分为 ( )。(分数: 2.00) A.认知 B.情感 C.智力技能 D.主动技能 76.数学学习中由

    22、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属于 ( )。(分数: 2.00) A.自上而下的迁移 B.自下而上的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77.下列属于学习策略的是 ( )。(分数: 2.00)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计划策略 78.头脑风暴训练的基本原则是 ( )。(分数: 2.00) A.参与者畅所欲言,不评价和判断方案 B.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 C.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 D.鼓励提出改进或补充意见 79.法国的卢梭在其著作 爱弥儿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由此可见,卢梭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 )。(分数: 2.00) A.个人本位

    23、论 B.社会本位论 C.内在目的论 D.外在目的论 80.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征主要包括 ( )。(分数: 2.00) A.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B.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C.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D.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8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是 ( )。(分数: 2.00) A.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 B.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C.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助学贷款、助学金 D.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8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

    24、机构应当履行 ( )。(分数: 2.00) A.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B.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C.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助 D.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83.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在学生观方面,新课程倡导的主要观点有 ( )。(分数: 2.00) A.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B.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C.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性 D.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84.讲授法是最古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优点在于 ( )。(分

    25、数: 2.00) A.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知识 B.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有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D.有利于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 划进行 85.下列属于学习的是 ( )。(分数: 2.00) A.儿童随着生长发育,其信息加工能力不断增强 B.酒精的摄入会引起个体行为水平的变化 C.通过看书、听故事、看电影懂得了一些道理 D.练习以后,打字熟练水平得到提高 86.下列属于情绪状态中应激的是 ( )。(分数: 2.00) A.某人失去亲人后长时间心情处于郁闷状态 B.正常行驶的汽车意外地遇到故障时紧急刹车 C.战士排除定时炸弹时紧张而又小心的行为 D.北京申奥成功后人们

    26、狂喜万分 87.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 ( )。(分数: 2.00)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C.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88.下列属于身心发展互补现象的是 ( )。(分数: 2.00) A.盲人一般听觉灵敏 B.聪明儿童常常学习不努力 C.坚强的人意志能战胜身体残缺的困难 D.失去双手的人能用口写字 2012 年山东省德州市事业单位招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试卷(精选)答案解析 (总分: 176.00,做题时间: 90 分钟 )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67,分数: 134.00) 1.中 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

    27、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 )。(分数: 2.00)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学记 解析:解析: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学记。 2.班级授课制是 ( )首先提出来的。(分数: 2.00)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巴班斯基 解析:解析:班级授课制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先提出来的。 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表明孔子强调 ( )。(分数: 2.00) A.因材施教 B.知行统一 C.学 思结合 D.启发教学 解析:解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表明孔子强调学思结合的思想。 4.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和教材获得知识的方

    28、法是 ( )。(分数: 2.00) A.自学法 B.读书指导法 C.练习法 D.参观法 解析:解析: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 5.“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违背了 ( )。(分数: 2.00)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 统一的规律 C.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解析:解析:“儿童中心主义”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儿童为中心,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违背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6.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

    29、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及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这些观点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分数: 2.00) A.启发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解析:解析:“产婆术”体现了苏格拉底启发诱导的 教学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诱导的时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说“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强调了在学

    30、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这些观点均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7.学生对背诵枯燥乏味的英文单词没兴趣,但对学好外语后可以帮助考研或涉猎更多的外文资料感兴趣。这种间 接兴趣会引起和维持其学习外语的高度 ( )。(分数: 2.00) A.无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解析:解析: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第一,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第二,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第三,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目的或活动的最后结果的兴趣。题目中的注意类型属于有意注意。 8.“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所针对的情绪状态是 (

    31、)。(分数: 2.00) A.心境 B.激情 C.应急 D.应激 解析:解析:心境又叫心情,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因此,“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所针对的情绪状态是心境。 9.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凯洛夫的 ( )。(分数: 2.00) A.教育与发展 B.教育学 C.帕夫雷什中学 D.塔上旗 解析:解析: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0.“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 )特点(分数: 2.00) A.复杂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主体性 解析

    32、:解析:四个选项均属于教师劳动的特点,但题干中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体现的是教师劳动的长期性特点。 11.按照课程呈现的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 ( )。(分数: 2.00) A.单一课程和综合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解析:解析:按照课程呈现的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分为单一课程和综合课程;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 的要求,可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根据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管理的主体,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2.德育

    33、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分数: 2.00) A.知与行的矛盾 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D.学生的上进心与惰性之间的矛盾 解析: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1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所学知识向学生进行提问属于 ( )。(分数: 2.00)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解析: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题干中老师在课堂上就所学知识向学生进行提问属于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一

    34、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诊断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 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14.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 ( )。(分数: 2.00) A.一种认识活动 B.一种主体活动 C.一种文化活动 D.一种实践活动 解析:解析: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15.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是意志的 ( )。(分数: 2

    35、.00) A.自制性 B.坚韧性 C.果断性 D.自觉性 解析:解析:意志的坚韧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 的的品质;意志的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质。 16.做笔记时用红线标出是运用了知觉的 ( )。(分数: 2.00) A.理解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解析:解析: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

    36、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 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17.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 ( )。(分数: 2.00)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紧张性与集中性 D.紧张性与选择性 解析:解析: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8.当一个人外表充满魅力时,那么他 (她 )的其他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个是印象形成中的 ( )。(分数: 2.00) A.晕轮效应 B.近因效应 C.首因效应 D.投射效应 解析:解析:当一个人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 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题目中

    37、由外表充满魅力得出别的特征也有更好的评价属于晕轮效应。 19.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 ( )。(分数: 2.00) A.能力 B.气质 C.兴趣 D.性格 解析:解析: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20.考试时,小张因为监考老师在身旁,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这种现象被称作 ( )。(分数: 2.00) A.社会助长 B.社会抑制 C.社会堕化 D.责任分散效应 解析: 解析:社会抑制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活动的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考试时小张受到老师的影响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属于社会抑制现象。社会助长

    38、也称“社会促进”,是人们在完成简单任务或熟练任务时,如果有观察者在场 (观众效应 ),或者有竞争者 (合作者效应 ),将会激发起优于独处时的表现的倾向;社会堕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要求 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21.“关键期”的存在表明了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 )的特征。(分数: 2.00) A.差异性 B.连续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解析:

    39、解析: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启示我们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2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指出, 4 5 岁的儿童面临的发展任务是 ( )。(分数: 2.00) A.培养自主性 B.培养主动性 C.培养信任感 D.培养勤奋感 解析:解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指出, 3 6 岁的儿童面临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克服内疚感。 23.学习时,学习者利用一定的记忆术帮助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分数: 2.00)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

    40、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解析:解析:精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 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等。 24.下面说法属于学习负迁移类型的是 ( )。(分数: 2.00) A.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B.将所学的原理应用于现实问题解决 C.两种学习材料有相似,学了后一种,巩固了前面的学习 D.总是把英语字母念成汉语拼音 解析:解析: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题目中只有 D 符合。 25.儿童在知道“芹菜”“萝卜”和“土豆”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 )。(分数:2.

    41、00) A.上 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 D.归属学习 解析:解析: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儿童在知道“芹菜”、“萝卜”和“土豆”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上位学习。 26.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 )。(分数: 2.00) A.道德体验 B.道德形象 C.道德行为 D.道德品质 解析:解析:品德的心理结 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27.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

    42、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学者是 ( )。(分数: 2.00)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解析:解析: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28.某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 )。(分数: 2.00)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语言直 D.虚拟直 观 解析:解析:模象直观是直观教学类型之一,指通过对实际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的感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模仿下雪的场景,属于制造模拟形象加深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的做法。 29.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

    43、个,一个是学会调适,二是 ( )。(分数: 2.00) A.学会学习 B.行为矫正 C.寻求发展 D.克服障碍 解析:解析: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学会调适,二是寻求发展。 30.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的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 当在接到申诉的 ( )日内,作出处理。(分数: 2.00) A.15 B.20 C.30 D.60 解析:解析: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31.

    44、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 ( )规定。(分数: 2.00) A.县级教育行政部门 B.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 C.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D.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解析:解析: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 的审定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32.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 ( )起开始实行。(分数: 2.00) A.1986 年 9 月 1 日 B.2006 年 6 月 1 日 C.2006 年 9 月 1 日 D.2007 年 9 月 1 日 解析:解析: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从 2006 年 9 月 1 日起开始实行。 33.人们常说的“少年得志”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

    45、发展的 ( )。(分数: 2.00) A.个别差异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解析:解析:“少年得志”或“大器晚成”体现了人的能力表现有早晚 的差异,属于个别差异性的表现。故选 A。 34.“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 ( )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分数: 2.00) A.自觉积极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解析:解析: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故选 D。 35.在某次测验中,高水平学生得到了高分,低水平学生得到了低分,说明

    46、该测验的哪种质量指标高 ?( )(分数: 2.00)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解析:解析: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故选C。 36.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 ( )。(分数: 2.00)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平衡 解析:解析: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是儿童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月亮纳入到这种认知结构中从而形成了月 亮有生命这一认识,属于同化的表现。故选

    47、 A。 37.某学生在英语测验中取得了高分,他将成功归因于运气好,这种归因具有的特征是 ( )。(分数: 2.00) A.外部、稳定、可控的 B.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C.内部、不稳定、不可控的 D.内部、稳定、可控的 解析:解析: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运气属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 38.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做到 ( )。(分数: 2.00) A.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充分传授知识 解析:解析: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39.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

    48、、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 ( )。(分数: 2.00) 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解析:解析:中小学组织兴趣小组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特长,是因材施教的方式之一。 40.教师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 ( )。(分数: 2.00) A.逻辑思维 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解析:解析: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正是发散思维的表现。故选 C。 41.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言行进行评价以促进其品德成长的方法是 ( )。

    49、(分数: 2.00) A.自我教育法 B.形象感染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解析:解析: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言行进行评价以促进其品德成长的方法是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积极引导下,在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为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而自己要求自 己、自觉实现思想转化和行为调节的活动;实际锻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42.主张教学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或改组,而不是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形成或改变的教学理论是 ( )。(分数: 2.00) A.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B.认知教学理论 C.情感主义教学理论 D.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解析:解析:认知教学理论主张,教学不是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形成或改变,而是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或改组。 43.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思想指导下,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个别化帮助,每 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是 ( )。(分数: 2.00) 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 C.掌握


    注意事项

    本文(【公务员类职业资格】2012年山东省德州市事业单位招录(教育基础知识)真题试卷(精选)及答案解析.doc)为本站会员(cleanass30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