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六章 学习评定 一、学习评定及其重要性 (一)学习评定 学习评定主要指教师通过搜集学生在课堂中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判断和决策,并制订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测量的各种手段都是学习评定,如小测验、作文、周记等。 (二)学习评定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评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提供反馈、提供信息、作为诱因、衡量教学。 1.提供反馈 学习评定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教师通过学习评定的反馈,了解教学效果。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评定,能明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评定信息越明确,越具体 ( 只要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反馈的作用越有效。 2.提供信息
2、 学习评定为家长了解学习情况、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提供信息。 3.作为诱因 评定结果作为诱因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首先 ,评定对学生实现有价值的目标要起关键作用或者有影响,否则分数就成不了诱因;其次,评定要公平、客观 ;再次,要有清晰的评估标准;第四,对评估要有合理的解释,根据情景不同而不同;第五 ,评估应该具有经常性和挑战性,给予频繁而短小的测验比偶尔的大测验更能促进学生学习,并能够根据学生进步和改善的程度进行评估。 4.衡量教学 学习评定和教学的关系决定了评定一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学习评定与教学活动是密切联系的,学习评定与教学的关系越密切,教学过程就越有效。 二、学习评定的模式 (一)传统模
3、式 传统评定在指导思想上更多地受到了行为主义和早期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它经常使用的测验是标准化常模参照测验。 (二)动态评定 教师使用动态评定的目的是评价学生在教学情境下进行学习的能力水平,而不是确定学生已经学会了 什么。非正式评定可以由学生自己进行,例如,学生就自己完成某一学习目标所做的活动以及活动的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学生对他人学习进步的思考等。教师采用的非正式评定,对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且评定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 (三)课程本位评定 课程本位评定是以课程内容为依据、使用标准参照测验进行的评定,是特殊教育领域里使用得最为广泛的评定模式。标准参照评定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
4、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由于标准参照评定不考虑其他个体对任务的完成情况,故有时又叫自我参照评定。 课程本位评定针对的是学生的掌握情况,而不考虑与常模团体的比较,是传统评定方式的有效补充。与传统评定相比,评定的内容一般经过了良好的界定,提供的信息也比较详细,有助于描述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课程本位评定要求教师首先制定课程范围或个体教育计划的目标,即希望学生学会什么内容、掌握到何种程度。教育计划的目标应该详细,甚至可以具体到个别学生。 三、学习评定的方法 (一)诊断性评定、形成性评定和总结性评定 1.诊断性评价 教师要想制订适合每个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有效教学策略,也必须
5、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 的技能和能力水平,了解他们对所要学习的学科的态度和抱负水平,了解引导学生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等。了解学生的手段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测试。不过,教育中的“诊断”涵义较广,它不限于查明、辨认和确定学生的不足和“病症”,它也包括对学生优点和特殊才能的识别。 学年或课程开始之前的诊断性评价,主要用来确定学生的入学准备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安置;教学进程中的诊断性评价,则主要用来确定妨碍学生学习的原因。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之中,为引导该项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这类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测试,注重测试结果对学生和教
6、师的反馈并注重经常进行的检查。其目的主要是利用各种反馈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使教学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修正或改进过程中趋于完善,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这类评价就是“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定等级或作证明,而是改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必备的主客观条件。形成性评价的测试次数比较频繁,主要在一个单元、课题或新观念、新技能的初步教学完成后进 行。正是这一点,才使之能及时为师生提供必要的反馈。就形成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来看,最重要的是“反馈一定要伴随有各项改正程序”,以便使学生“为今后的学习任务做好充分准备”。这些改正程序包括:给学生提供内容相同但编写形式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参考
7、书;由几个学生互相讨论和复习有关的教材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以及由家长对子女进行辅导等等。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的首要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并为学生作证明或提供关于某个教学方案是否有效的证明。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在某门课程或其某个重要部分上所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 全面的确定,以便对学生成绩予以评定或为安置学生提供依据。总结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对某门课程整个内容的掌握,注重于测量学生达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因此,总结性评价进行的次数或频率不多,一般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两三次。期中、期末考査或考试以及毕业会考等均属此类。总结性评价的概括性水平一般较高,考试或测验内容包括的范围较广,且
8、每个题目都包括了许多构成该课题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 (二)常模参照评定与标准参照评定 1.常模参照评定 常模参照评定是指以学生团体测验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说明某一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 ,将学生分类排队。重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比较,主要用于选拔或编组、编班,要求试题难度适中,尽量对所有学生都有较强的鉴别力和区分度。 常模参照评定以鉴别学生个别差异为指导思想,目的是为了测得学生在所处团体中的相对水平。常模实际上即是该团体在测验中的平均成绩,学生成绩便是以常模为参照标准来确定的。这一测验衡量的是学生的相对水平,故其评分属相对评价范畴。 2.标准参照评定 标准参照评定又称目标参照测验,标准参照
9、评定是用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测验。测验将个人分数与特定的标准相比较,评价学生是否合格,而不考虑 学生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故常用绝对评分方式记分。 标准参照评定是指以体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标准作业为准,看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到标准的程度。它主要不是用于比较个人之间的差异。如我国高中会考及教师自编测验。利用它可具体了解学生对某单元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标准参照评定,它是指依据某种特定操作标准可以直接解释测量结果的测验。操作标准一般可以通过界定个体所应该完成的任务确定。对标准参照测验来说,他的分数解释是以界定良圩的任务或行为领域为基础的,是与预先设计的特定标准相对照所确定的,有了
10、这个条件,我们便可以 从较少的有代表性的测验题目的反应情况,推断出被试的真实水平。用目标表示领域,并且题目是该领域中行为的有代表性样本,这时目标参照测验就是标准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主要用于鉴定的目的。 (三)正式评定与非正式评定 学习评定按照其严谨程度可以分为正式评定与非正式评定。 正式评定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定工具比较客观,如测验、问卷等。 非正式评定则是针对个别学生,且评定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如观察、谈话等。 (四)团体评定与个体评定 在同一时间对一定数量的学生(例如,一个班、一个年 级等 ) 的评定,叫做团体评定。大部分教师事先准备好试卷、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作答的形式就属于这种类型的评定。团体测验的标准既可能是标准参照的,也可能是常模参照的。 在同一时间对一个学生进行的评定叫做个体评定。如一个学生接受一位导师的指导,这位导师将全面地考査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观察来的信息主观地评定其学业成就,这就是个体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