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84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9,分数:100.00)1.在_情况下的河流流动可视为恒定均匀流。(分数:2.00)A.河道均匀,流量基本不随时间变化B.河道中沿程的水流要素变化剧烈C.上游来流有一座日调节水库控制D.河道断面形态、底坡基本不变2.对于可简化为完全混合的中型湖泊、水库,方程 Vdc/dt=QC E -Qc-KcV(其中 V 为湖泊体积,Q 为流入与流出湖泊的流量,c E 为流入湖(库)水量中的水质浓度,K 为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c 为湖(库)中水质浓度)是描述完全混合状态的湖、库_。(分数:2.00)A
2、.水质基本方程B.处于平衡状态时的水质基本方程C.预测逐日水质变化的水质数学模型D.预测逐时水质变化的水质数学模式3.某种易溶性化学物质因偶尔事故排入河道,在排入点下游 15km 处有一城市供水厂取水口,己知河流平均流速为每小时 3km。预计_。(分数:2.00)A.不须经过 5h 就已经对城市供水厂取水口产生影响B.至少 5h 才会对城市供水厂取水口产生影响C.经过 5h 后将会消除对城市供水厂取水口产生的影响D.发生影响最为显著的时段,只能采用水质数学模型来确定4.跨流域或跨省界调水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一般_。(分数:2.00)A.视工程规模和投资额度而定B.根据调水量的多少来定C.属于
3、一级D.属于二级5.排入宽浅河流的废水与河水混合时,一般是_。(分数:2.00)A.先完成横向混合B.先完成垂向混合,再发生横向混合C.先发生横向混合,再发生垂向混合D.先完成垂向混合,再同时完成横向和纵向混合某河流执行 V 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BOD 5 10mg/L),流速 0.1m/s。充分混合过渡段长度为 6km。(分数:8.00)(1).已知某排放口 BOD 5 排放浓度为 30mg/L,排入河流与河水完全混合后的 BOD 5 浓度为 10.0mg/L BOD 5 耗氧系数 0.1(1/d),充分混合后经 12km 河段衰减,河流 BOD 5 浓度为_。(分数:2.00)A.8.7
4、mg/LB.8.3mg/LC.7.5mg/LD.8.5mg/L(2).按上述条件和上题计算结果,可知_。(分数:2.00)A.排放口下游河段 BOD5 浓度完全达标B.排放口至下游 6km 河段部分水体 BOD 浓度超标C.排放口至下游河段 18km 河段 BOD 浓度超标D.排放 15 下游 18km 以下河段 BOD 浓度超标(3).在上题的条件下,已知临界氧亏点发生在排放 15 下游 12km 处,若将 BOD 5 排放浓度从 30mg/L 改为20mg/L,则_。 注:S-P 模式中临界氧亏点位置 X c =86400u/(k 2 -k 1 )lnk 2 /k 1 (1-D 0 /C
5、0 (k 2 -k 1 )/k 1 ) 当 k 1 =k 2 时,X c =86400u/k 1 (1-D 0 /C 0 )(分数:2.00)A.临界氧亏点位置不变B.临界氧亏点位置上移C.临界氧亏点位置下移动D.在临界氧亏值不变的情况下临界氧亏点位置不变(4).在临界氧亏点下游河段,_。(分数:2.00)A.BOD 耗氧量小于大气复氧量B.BOD 耗氧量大于大气复氧量C.BOD 耗氧量与大气复氧量持平D.BOD 耗氧量可大于或小于大气复氧量,视河流大气复氧能力而定6.某种易溶性化学品(1)因偶然事故排入河道,在排入点下游的溶解态化学品浓度可用公式 表达。在距离排点下游 10km 处的污染物峰
6、值浓度可表达为_。 A B C D (分数:2.00)A.B.C.D.7.湖泊零维水质模型表述为 (分数:2.00)A.污染物滞留时间B.水力停留时间C.时间平均尺度D.污染物持续进入湖泊的时间8.天然河流中的耗氧速率常数值_。(分数:2.00)A.恒定不变B.受温度影响C.受温度影响,但一般可以忽略D.受河流复氧能力的影响9.采用两点法对河流进行耗氧系数 K 1 估值时,对 A、B 两点的选择要求是_。(分数:2.00)A.AB 河段间必须有一点污染源B.AB 河段间没有支流汇入C.A、B 两点间的距离大于混合过程段长度D.A 点与上游污染源距离小于混合过程段长度10.已知某河段长 10km
7、,规定的水环境功能为类,(DO5mg/L),现状废水排口下游 3km 和 10km 处枯水期的 DO 浓度值分别为 5.0mg/L。采用验证的水质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在该排放口下游 46km 处存在临界氧亏点,因此可判定该河段_。(分数:2.00)A.DO 浓度值满足水环境的功能要求B.部分河段 DO 浓度值未达标C.尚有一定的 DO 环境容量D.尚有一定的耗氧有机物容量11.湖泊、水库水质完全混合模式是_模型。(分数:2.00)A.三维B.二维C.一维D.零维12.单一河段处于恒定均匀流动条件下,假定某种可降解污染物符合一阶降解规律,降解速率 K 1 沿程不变。排放口下游 20km 处的该污染
8、物浓度较排放点下降 50%,在排放口下游 40km 范围内无其他污染源,则在下游 40km 处的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处浓度下降_。(分数:2.00)A.70%B.75%C.80%D.85%13.湖泊水库水质模型 (分数:2.00)A.一维稳态B.零维稳态C.零维动态D.一维动态14.河流一维稳态水质模型 C=C 0 e -kx/u 可以用于_的水质预测。(分数:2.00)A.密度小于或等于 1 的可溶性化学品B.吸附态有机物C.重金属D.密度小于 1 的化学品15.采用河流一维水质模型进行水质预测,至少需要调查_等水文、水力学特征值。(分数:2.00)A.流量、水面宽、粗糙系数B.流量、水深、坡
9、度C.水面宽、水深、坡度D.流量、水面宽、水深16.对某顺直、均匀河流的二维稳态水质模型进行验证,水质计算值与监测值见下表: 距左岸距离/m 0 20 50 100 200 BOD 计算值/(mg/L) 18.5 17.0 15.5 14.0 10.0 BOD 监测值/(mg/L) 20 19 18 14 7 由表可知,模拟计算采用的_。(分数:2.00)A.横向混合系数偏大B.横向混合系数偏小C.耗氧系数偏大D.耗氧系数偏小17.宽浅河流一维水质模拟中的纵向离散,主要是由_形成的。(分数:2.00)A.紊流B.对流C.垂向流速不均D.断面流速不均18.河流排污混合区内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主要过程
10、是_。(分数:2.00)A.物理过程B.化学过程C.生物过程D.降解过程19.已知干、支流汇流前的流量分别为 9m 3 /s、1m 3 /s,氨氮流度分别为 0.2mg/L、2.0mg/L,汇流混合后的氨氮平均浓度为_。(分数:2.00)A.1.10mg/LB.0.48mg/LC.0.42mg/LD.0.38mg/L20.某河流上游发生可溶性化学品泄漏事故,假设河流流量恒定,化学品一阶衰减系数 k=0.2/d,其下游x 处的该化学品浓度峰值可用 (分数:2.00)A.254mg/LB.264mg/LC.274mg/LD.284mg/L21.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排入河流,排放口下游临界氧亏点的溶解
11、氧浓度一般_该排放口断面的溶解氧浓度。(分数:2.00)A.高于B.低于C.略高于D.等于22.拟建项目正常排放某种污染物质(比重 p1)的一阶衰减系数 K=0,预测下游混合均匀断面的平均浓度时,应优选采用_模式。(分数:2.00)A.一维动态B.二维动态C.一维稳态D.零维稳态23.采用两点法进行某河段耗氧系数 K 1 估值时,应采用_。(分数:2.00)A.与设计枯水流量相应的该河段流速B.枯水期该河段平均流速C.采样期间上游水文站实测流速D.采样期间该河段平均流速24.天然河流中的耗氧系数_。(分数:2.00)A.恒定不变B.受河流复氧能力的影响C.受河宽影响D.受水温影响25.在沉降作
12、用明显的河流充分混合段,对排入河流的化学需氧量(COD)进行水质预测最适宜采用_。(分数:2.00)A.河流一维水质模式B.河流平面二维水质模式C.河流完全混合模式D.河流 S-P 模式26.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河流,其排放口下游临界氧亏点断面溶解氧浓度 C A 与排放口断面的溶解氧浓度 C 0 相比,_。(分数:2.00)A.CA 大于 C0B.CA 小于 C0C.CA 等于 C0D.不能确定高低27.稳定排放非保守物质的某排放口位于均匀感潮河段,其浓度增量预测采用一维潮平均模型。一维潮平均模型公式为 己知 O“Connor 数 (分数:2.00)A.37.5%B.25%C.12.5%D.
13、7.5%28.采用二维稳态模式 (分数:2.00)A.1.11mg/LB.2.22mg/LC.3.33mg/LD.4.44mg/L29.某河流的水质监测断面如右图所示。选用两点法测定河流的耗氧系数 K 1 时,应采用_断面平均水质监测数据。 (分数:2.00)A.2、1B.2、3C.3、4D.5、330.一般认为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_的增加。(分数:2.00)A.氮、磷B.pH、叶绿素 aC.水温、水体透明度D.藻类数量31.某流域枯水期为 12 月到次年 2 月,4 月份河流水质有机物浓度全年最高,8 月份 DO 全年最低,6 月份盐度最低。拟建项目废水排入该河道,常年排放污染物有
14、BOD 5 、氨氮等。有机污染物水质影响预测需选择的评价时段为_。(分数:2.00)A.枯水期、6 月、8 月B.枯水期、4 月、6 月C.枯水期、4 月、8 月D.4 月、6 月、8 月32.在宽浅河流中,对于间歇性排放的污染物,其输移混合的主要物理过程是_。(分数:2.00)A.移流(或推流)、横向和纵向混合B.移流(或推流)、垂向和横向混合C.横向、纵向和垂向混合D.移流(或推流)、垂向和纵向混合33.河流干流流量为 9m 3 /s,氨氮浓度为 1.0mg/L;支流流量为 1m 3 /s,氨氮浓度为 9.0mg/L。支流汇入干流混合后,氨氮平均浓度为_。(分数:2.00)A.10.0mg
15、/LB.8.2mg/LC.5.0mg/LD.1.8mg/L34.某企业排放甲污染物为持久性污染物。受纳水体功能为类,下游相邻功能区为类。受纳水体的设计径流量加污水量为 10.0m 3 /s,排放点以下无区间径流及该污染物排放源。该污染物的标准限值见下表。功能区类别 标准限值/(mg/L) 0.00005 0.0001 假设河流上游来水背景浓度为零,采用河流零维模型计算,同时满足两个功能区要求的甲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为_。(分数:2.00)A.0.50mg/sB.0.75mg/sC.1.00mg/sD.1.25mg/s35.某河段溶解氧标准限值为 5mg/L。已知河流水温为 20.4,饱和溶解氧
16、 DO f 为 9mg/L。利用标准指数等于 1 的条件计算出的溶解氧上限浓度为_。(分数:2.00)A.11mg/LB.12mg/LC.13mg/LD.14mg/L36.湖泊水质模型 (分数:2.00)A.一维稳态模型B.零维稳态模型C.一维动态模型D.零维动态模型37.已知设计水文条件下排污河段排放口断面径污比为 4.0,排放口上游氨氮背景浓度为 0.5mg/L,排放口氨氮排放量为 86.4kg/d,平均排放浓度 10mg/L,则排放口断面完全混合后氨氮的平均浓度为_。(分数:2.00)A.5.25mg/LB.3.00mg/LC.2.50mg/LD.2.40mg/L38.某评价项目排污河段
17、下游的省控断面 COD 水质目标为 20mg/L,河段枯水期设计流量 50m 3 /s 条件下,预测省控断面处现有 COD 占标率达 70%,项目排污断面到省控断面的 COD 衰减率为 20%。在忽略项目污水量的情况下,项目 COD 最大可能允许排污量为_。(分数:2.00)A.25.92t/dB.31.10t/dC.32.40t/dD.86.40t/d39.设计流量 Q 条件下的河段水动力参数,一般根据实测水文资料率定的 1 、 1 、 2 、 2 、 3 、 3 参数,按下列经验公式估计: 断面平均流速: 断面平均水深: 断面水面宽: (分数:2.00)A.0 个、2 个、4 个B.1 个
18、、2 个、4 个C.1 个、3 个、5 个D.2 个、4 个、6 个40.已知湖泊出湖水量 2 亿 m 3 /a,年均库容 3 亿 m 3 ,入库总磷负荷量为 50t/a,出湖总磷量 20t/a,湖泊年均浓度 0.1mg/L,据此采用湖泊稳态零维模型率定的总磷综合衰减系数为_。(分数:2.00)A.1/aB.2/aC.3/aD.5/a41.根据河流排污混合过程段的长度公式 (分数:2.00)A.0.25B.0.5C.2.0D.4.042.采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解析预测河口氨氮浓度纵向分布无需输入的参数是_。(分数:2.00)A.余流量或余流速B.一阶衰减系数C.纵向离散系数D.横向混合系数43.
19、某拟建项目排污口对岸现有一个污水排放量为 3.6 万 t/d 的排污口,COD 排放浓度为 100mg/L。河流上游枯水期设计流量为 10m 3 /s,COD 背景浓度 15mg/L。该项目设计污水量为 10.0 万 t/d,COD 排放浓度为50mg/L。则采用一维稳态水质模型计算得到的排放断面 COD 起始浓度为_。(分数:2.00)A.21.56mg/LB.24.95mg/LC.42.80mg/LD.55.00mg/L44.采用两点法估算河道的一阶耗氧系数。上游断面 COD 实测浓度 30mg/L,下游断面 COD 实测浓度25mg/L,上游断面来水到达下游断面时间为 1d,则耗氧系数估
20、值为_。(分数:2.00)A.0.10/dB.0.18/dC.0.21/dD.0.83/d45.采用二维稳态水质模型预测入河排污口岸边污染带的范围,根据多次现场实测验证得到的 (分数:1.00)A.0.28m2/sB.0.35m2/sC.0.40m2/sD.0.56m2/s46.某河流控制断面溶解氧标准限值为 5mg/L,若实测水温条件下饱和溶解氧浓度为 8mg/L,溶解氧标准指数为 1.0,则实测溶解氧浓度为_。(分数:1.00)A.6mg/LB.7mg/LC.8mg/LD.11mg/L47.顺直均匀对称河道,采用忽略对岸反射作用的岸边排放预测模式 (分数:1.00)A.1.73%B.36.
21、8%C.50.0%D.63.2%48.常用湖泊稳态水质模型 (分数:1.00)A.年出湖径流量/湖泊容积B.年入湖径流量/湖泊容积C.湖泊容积/年入湖径流量D.年反推入湖径流量/湖泊容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84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49,分数:100.00)1.在_情况下的河流流动可视为恒定均匀流。(分数:2.00)A.河道均匀,流量基本不随时间变化B.河道中沿程的水流要素变化剧烈C.上游来流有一座日调节水库控制D.河道断面形态、底坡基本不变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恒定均匀流的概念。关键要抓住流速 v 应是恒定的,只有断面形态不变、底
22、坡基本不变,即横断面面积不变,v 才可能恒定。2.对于可简化为完全混合的中型湖泊、水库,方程 Vdc/dt=QC E -Qc-KcV(其中 V 为湖泊体积,Q 为流入与流出湖泊的流量,c E 为流入湖(库)水量中的水质浓度,K 为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c 为湖(库)中水质浓度)是描述完全混合状态的湖、库_。(分数:2.00)A.水质基本方程B.处于平衡状态时的水质基本方程 C.预测逐日水质变化的水质数学模型D.预测逐时水质变化的水质数学模式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湖泊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关键是 Q 的单位为 m 3 /a,故为平衡状态。该方程是描述完全混合状态的湖、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水质基本方程
23、。湖泊、水库水质箱模式: 以年为时间单位来研究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过程中,往往可以把湖泊看作一个完全混合反应器,其水质基本方程为: 3.某种易溶性化学物质因偶尔事故排入河道,在排入点下游 15km 处有一城市供水厂取水口,己知河流平均流速为每小时 3km。预计_。(分数:2.00)A.不须经过 5h 就已经对城市供水厂取水口产生影响 B.至少 5h 才会对城市供水厂取水口产生影响C.经过 5h 后将会消除对城市供水厂取水口产生的影响D.发生影响最为显著的时段,只能采用水质数学模型来确定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质预测模式的理解。水质运移扩散主要有对流和弥散作用,即边对流边弥散,故小于 5h
24、,即不须经过 5h 就已经对城市供水厂取水口产生影响。见下公式说明: 利用 (t)函数的特性和拉氏变换,得到方程的解: 在距离瞬时点源下游 x 处的污染物浓度峰值为: 4.跨流域或跨省界调水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一般_。(分数:2.00)A.视工程规模和投资额度而定B.根据调水量的多少来定C.属于一级 D.属于二级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跨流域或跨省界调水建设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由于跨流域或跨省界调水建设项目涉及面广,生态影响较大,一般均为一级。5.排入宽浅河流的废水与河水混合时,一般是_。(分数:2.00)A.先完成横向混合B.先完成垂向混合,再发生横向混合C.先发生横向混合,再发生垂向混合
25、D.先完成垂向混合,再同时完成横向和纵向混合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混合。排入宽浅河流的废水与河水混合时,一般是先完成垂向混合,再同时完成横向和纵向混合。 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混合: 废水进入河流水体后,不是立即就能在整个河流断面上与河流水体完全混合。虽然在垂向方向上一般都能很快地混合,但往往需要经过很长一段纵向距离才能达到横向完全混合。这段距离通常称为横向完全混合距离(x 1 )。纵向距离(x)小于 x 1 的区域称为横向混合区,大于 x 的区域称为断面完全混合区。见下图。某河流执行 V 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BOD 5 10mg/L),流速 0.1m/
26、s。充分混合过渡段长度为 6km。(分数:8.00)(1).已知某排放口 BOD 5 排放浓度为 30mg/L,排入河流与河水完全混合后的 BOD 5 浓度为 10.0mg/L BOD 5 耗氧系数 0.1(1/d),充分混合后经 12km 河段衰减,河流 BOD 5 浓度为_。(分数:2.00)A.8.7mg/L B.8.3mg/LC.7.5mg/LD.8.5mg/L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 BOD 5 浓度的衰减计算公式。河流 BOD 5 浓度为: C 0 exp(-kt)=10exp(-0.11/86 4001210 3 /0.1)=8.7(mg/L)。其关键是量纲换算。(2).按上述条
27、件和上题计算结果,可知_。(分数:2.00)A.排放口下游河段 BOD5 浓度完全达标B.排放口至下游 6km 河段部分水体 BOD 浓度超标 C.排放口至下游河段 18km 河段 BOD 浓度超标D.排放 15 下游 18km 以下河段 BOD 浓度超标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中 BOD 5 浓度的达标与否。混合过程段是超标的,但衰减段是达标的。(3).在上题的条件下,已知临界氧亏点发生在排放 15 下游 12km 处,若将 BOD 5 排放浓度从 30mg/L 改为20mg/L,则_。 注:S-P 模式中临界氧亏点位置 X c =86400u/(k 2 -k 1 )lnk 2 /k 1
28、 (1-D 0 /C 0 (k 2 -k 1 )/k 1 ) 当 k 1 =k 2 时,X c =86400u/k 1 (1-D 0 /C 0 )(分数:2.00)A.临界氧亏点位置不变B.临界氧亏点位置上移 C.临界氧亏点位置下移动D.在临界氧亏值不变的情况下临界氧亏点位置不变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 S-P 模式中临界氧亏点位置。C 0 变小,X c 也变小,则临界氧亏点位置上移。关键要理解 S-P 模式。(4).在临界氧亏点下游河段,_。(分数:2.00)A.BOD 耗氧量小于大气复氧量 B.BOD 耗氧量大于大气复氧量C.BOD 耗氧量与大气复氧量持平D.BOD 耗氧量可大于或小于大气
29、复氧量,视河流大气复氧能力而定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 S-P 模式中 BOD 耗氧量与大气复氧量的关系问题。很显然,在临界氧亏点下游河段,BOD 耗氧量小于大气复氧量,河流才能持续有降解能力,否则会发黑发臭。关键要理解 S-P 模式,见下说明。 氧垂曲线所示氧垂曲线的最低点 C 称为临界氧亏点,临界氧亏点的亏氧量称为最大亏氧值。在临界氧亏点左侧,耗氧大于复氧,水中的溶解氧逐渐减少;污染物浓度因生物净化作用而逐渐减少。达到临界氧亏点时,耗氧和复氧平衡;临界氧亏点右侧,耗氧量因污染物浓度减少而减少,复氧量相对增加,水中溶解氧增多,水质逐渐恢复。如排入的耗氧污染物过多将溶解氧耗尽,则有机物受到厌氧
30、菌的还原作用生成甲烷气体,同时水中存在的硫酸根离子将由于硫酸还原菌的作用而成为硫化氢。引起河水发臭,水质严重恶化。临界氧亏点 X c 位置为: 6.某种易溶性化学品(1)因偶然事故排入河道,在排入点下游的溶解态化学品浓度可用公式 表达。在距离排点下游 10km 处的污染物峰值浓度可表达为_。 A B C D (分数:2.00)A.B.C. D.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污水事故排放预测模式。由于污染物浓度在纵向上为正态分布,污染物峰值浓度表明正态项为 1,但衰减项仍有。考生务必理解。7.湖泊零维水质模型表述为 (分数:2.00)A.污染物滞留时间B.水力停留时间 C.时间平均尺度D.污染物持续进
31、入湖泊的时间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湖泊零维水质模型的参数。由于湖泊的水量交换,一般均以水力停留时间来表述,考生最好理解。见下公式说明: 式中:K一级反应速率常数,1/t。当反应器处于稳定状态时,dc/dt=0,有下式: 8.天然河流中的耗氧速率常数值_。(分数:2.00)A.恒定不变B.受温度影响 C.受温度影响,但一般可以忽略D.受河流复氧能力的影响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耗氧系数的概念与测定。天然河流中的耗氧速率常数值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生化菌活力越强,降解能力越强,耗氧速率常数越大。K 1 、K 2 的温度校正: 9.采用两点法对河流进行耗氧系数 K 1 估值时,对 A、B 两点的选
32、择要求是_。(分数:2.00)A.AB 河段间必须有一点污染源B.AB 河段间没有支流汇入 C.A、B 两点间的距离大于混合过程段长度D.A 点与上游污染源距离小于混合过程段长度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耗氧系数 K 1 估值两点法的选择要求。有一点污染源和支流汇入则不能反映河流实际衰减情况,增加耗氧和复氧。另外,A、B 两点必须在混合过程段之外,即充分混合段。考生务必理解,此为高频考点。10.已知某河段长 10km,规定的水环境功能为类,(DO5mg/L),现状废水排口下游 3km 和 10km 处枯水期的 DO 浓度值分别为 5.0mg/L。采用验证的水质模型进行分析,发现在该排放口下游 4
33、6km 处存在临界氧亏点,因此可判定该河段_。(分数:2.00)A.DO 浓度值满足水环境的功能要求B.部分河段 DO 浓度值未达标 C.尚有一定的 DO 环境容量D.尚有一定的耗氧有机物容量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临界氧亏点的概念。排放口下游 46km 处存在临界氧亏点,则临界氧亏点DO 浓度值小于 5.0mg/L,部分河段 DO 浓度值未达标。关键要理解 S-P 模式。11.湖泊、水库水质完全混合模式是_模型。(分数:2.00)A.三维B.二维C.一维D.零维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湖泊、水库水质完全混合模式的含义。湖泊、水库水质完全混合模式是零维模型。河流水质完全混合模式同样属于零维。
34、12.单一河段处于恒定均匀流动条件下,假定某种可降解污染物符合一阶降解规律,降解速率 K 1 沿程不变。排放口下游 20km 处的该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下降 50%,在排放口下游 40km 范围内无其他污染源,则在下游 40km 处的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处浓度下降_。(分数:2.00)A.70%B.75% C.80%D.85%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一维衰减水质预测模式的运用。关键是头脑清楚,列对公式,在下游 40km 处的污染物浓度较排放点处浓度下降 100%-50%50%=75%。13.湖泊水库水质模型 (分数:2.00)A.一维稳态B.零维稳态C.零维动态 D.一维动态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
35、查对湖泊水库水质箱模型的理解。dc/dt 表示动态,一般以年为时间尺度;另外,该式将湖泊水库视为完全混合反应器,无维数,即零维。14.河流一维稳态水质模型 C=C 0 e -kx/u 可以用于_的水质预测。(分数:2.00)A.密度小于或等于 1 的可溶性化学品 B.吸附态有机物C.重金属D.密度小于 1 的化学品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河流一维稳态水质模型 C=C 0 e -kx/u 的理解。k 表示污染物是可以生化降解的,只有密度小于或等于 1 的可溶性化学品才具此特性。15.采用河流一维水质模型进行水质预测,至少需要调查_等水文、水力学特征值。(分数:2.00)A.流量、水面宽、粗糙系
36、数B.流量、水深、坡度C.水面宽、水深、坡度D.流量、水面宽、水深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河流一维水质模型的理解。其关键是必须知道流速 u。有了流量、水面宽、水深等特征值,才能得到 u。16.对某顺直、均匀河流的二维稳态水质模型进行验证,水质计算值与监测值见下表: 距左岸距离/m 0 20 50 100 200 BOD 计算值/(mg/L) 18.5 17.0 15.5 14.0 10.0 BOD 监测值/(mg/L) 20 19 18 14 7 由表可知,模拟计算采用的_。(分数:2.00)A.横向混合系数偏大 B.横向混合系数偏小C.耗氧系数偏大D.耗氧系数偏小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
37、对河流的二维稳态水质模型的理解。距左岸距离差值分别为20m、30m、50m、100m;BOD 监测值在横向上差值为 1mg/L、1mg/L、4mg/L、3mg/L,而 BOD 计算值在横向上差值为 1.5mg/L、1.5mg/L、1.5mg/L、4mg/L,BOD 监测值与 BOD 计算值的差值为1.5mg/L、2mg/L、2.5mg/L、0mg/L、3mg/L,均表现出偏大的趋势。由于横向浓度差异主要是横向混合系数起主导作用,耗氧系数起一定作用,因而横向混合系数偏大。17.宽浅河流一维水质模拟中的纵向离散,主要是由_形成的。(分数:2.00)A.紊流B.对流C.垂向流速不均D.断面流速不均
38、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宽浅河流一维水质模型的纵向离散理解。其关键是流速 u。正因为断面流速不均,才形成剪切流,造成纵向离散。18.河流排污混合区内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主要过程是_。(分数:2.00)A.物理过程 B.化学过程C.生物过程D.降解过程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排污混合区内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主要过程。考生务必理解。由于河流排污混合区内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主要过程是“混合”,即以物理过程为主。完全混合后,才以生物降解过程为主。19.已知干、支流汇流前的流量分别为 9m 3 /s、1m 3 /s,氨氮流度分别为 0.2mg/L、2.0mg/L,汇流混合后的氨氮平均浓度为_。(分数:2.00
39、)A.1.10mg/LB.0.48mg/LC.0.42mg/LD.0.38mg/L 解析: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水质零维模式(混合)计算。汇流混合后的氨氮平均浓度为:(90.2+12)/(9+1)=0.38(mg/L)。20.某河流上游发生可溶性化学品泄漏事故,假设河流流量恒定,化学品一阶衰减系数 k=0.2/d,其下游x 处的该化学品浓度峰值可用 (分数:2.00)A.254mg/LB.264mg/LC.274mg/L D.284mg/L解析: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瞬时点源排放预测模式的计算。再经 72h 到达下游某断面峰值浓度为:C max =1/(4) 1/2 exp(-40.2)/exp(-1
40、0.2)1000=500exp(-30.2)=274(mg/L)。其解题的关键是将事故发生 24h 视为 t 1 ,再经 72h 的时间为 t 1 +3t 1 =4t 1 。21.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排入河流,排放口下游临界氧亏点的溶解氧浓度一般_该排放口断面的溶解氧浓度。(分数:2.00)A.高于B.低于 C.略高于D.等于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临界氧亏点的概念。排放口下游存在临界氧亏点,则临界氧亏点 DO 浓度值小于该排放口断面的溶解氧浓度。关键要理解 S-P 模式。22.拟建项目正常排放某种污染物质(比重 p1)的一阶衰减系数 K=0,预测下游混合均匀断面的平均浓度时,应优选采用_模式。
41、(分数:2.00)A.一维动态B.二维动态C.一维稳态D.零维稳态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质预测模式的选择。由于一阶衰减系数 K=0,故选择零维稳态水质模型。如果 K 不为零,则选择一维稳态水质模型。23.采用两点法进行某河段耗氧系数 K 1 估值时,应采用_。(分数:2.00)A.与设计枯水流量相应的该河段流速B.枯水期该河段平均流速C.采样期间上游水文站实测流速D.采样期间该河段平均流速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两点法进行耗氧系数 K 1 估值。显而易见,应采用采样期间该河段平均流速,表明是现场实测。24.天然河流中的耗氧系数_。(分数:2.00)A.恒定不变B.受河流复氧能力的影响C
42、.受河宽影响D.受水温影响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天然河流中的耗氧系数 K 1 的概念。其受水温影响,温度越高耗氧系数越大,其按温度修正式见 K 1 ,K 2 的温度校正。 K 1 或 2(t) =K 1 或 2(20) (t20) 温度常数 的取值范围:对 K 1 ,=1.021.06,一般取 1.047;对 K 2 ,=1.0151.047,一般取1.024。25.在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流充分混合段,对排入河流的化学需氧量(COD)进行水质预测最适宜采用_。(分数:2.00)A.河流一维水质模式 B.河流平面二维水质模式C.河流完全混合模式D.河流 S-P 模式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
43、质预测模式的选择。在沉降作用明显的河流充分混合段需考虑衰减作用,最适宜采用河流一维水质模式。26.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排入河流,其排放口下游临界氧亏点断面溶解氧浓度 C A 与排放口断面的溶解氧浓度 C 0 相比,_。(分数:2.00)A.CA 大于 C0B.CA 小于 C0 C.CA 等于 C0D.不能确定高低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临界氧亏点的概念。排放口下游存在临界氧亏点,则临界氧亏点 DO 浓度值小于该排放口断面的溶解氧浓度。关键要理解 S-P 模式。27.稳定排放非保守物质的某排放口位于均匀感潮河段,其浓度增量预测采用一维潮平均模型。一维潮平均模型公式为 己知 O“Connor 数 (
44、分数:2.00)A.37.5%B.25%C.12.5% D.7.5%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一维潮平均模型的理解。由于是均匀感潮河段,在一个潮周内,落潮降低50%,涨潮则降低 50%50%50%=12.5%。28.采用二维稳态模式 (分数:2.00)A.1.11mg/LB.2.22mg/LC.3.33mg/L D.4.44mg/L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质二维稳态模式的计算。其关键是浓度增量与 成反比,即29.某河流的水质监测断面如右图所示。选用两点法测定河流的耗氧系数 K 1 时,应采用_断面平均水质监测数据。 (分数:2.00)A.2、1 B.2、3C.3、4D.5、3解析:解析 本题
45、主要考查耗氧系数 K 1 估值两点法的选择要求。有一点污染源和支流汇入则不能反映河流实际衰减情况,增加耗氧和复氧。考生务必理解,此为高频考点。30.一般认为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_的增加。(分数:2.00)A.氮、磷 B.pH、叶绿素 aC.水温、水体透明度D.藻类数量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氮、磷增加是主要原因。此为基本常识。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指人为因素引起的湖泊、水库中氮、磷增加对其水生生态产生的不良影响。富营养化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一般认为,水体磷的增加是导致富营养化的主因,但富营养化也与氮含量、水温及水体特征(湖泊水面积、水源、形状、流速、水深等)有关
46、。31.某流域枯水期为 12 月到次年 2 月,4 月份河流水质有机物浓度全年最高,8 月份 DO 全年最低,6 月份盐度最低。拟建项目废水排入该河道,常年排放污染物有 BOD 5 、氨氮等。有机污染物水质影响预测需选择的评价时段为_。(分数:2.00)A.枯水期、6 月、8 月B.枯水期、4 月、6 月C.枯水期、4 月、8 月 D.4 月、6 月、8 月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质影响预测需选择的评价时段。由于是针对有机污染物,与盐度无关,故评价时段不需选择 6 月份,需选择的评价时段为枯水期、4 月、8 月。32.在宽浅河流中,对于间歇性排放的污染物,其输移混合的主要物理过程是_。(分数
47、:2.00)A.移流(或推流)、横向和纵向混合 B.移流(或推流)、垂向和横向混合C.横向、纵向和垂向混合D.移流(或推流)、垂向和纵向混合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瞬时排放污染物的输移、混合的主要物理过程。由于在宽浅河流中,垂向混合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了,不是主要物理过程。另外,从其浓度公式中也可知。考生务必理解。33.河流干流流量为 9m 3 /s,氨氮浓度为 1.0mg/L;支流流量为 1m 3 /s,氨氮浓度为 9.0mg/L。支流汇入干流混合后,氨氮平均浓度为_。(分数:2.00)A.10.0mg/LB.8.2mg/LC.5.0mg/LD.1.8mg/L 解析: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水质零维模
48、式(混合)计算。汇流混合后的氨氮平均浓度为:(91.0+19)/(9+1)=1.8(mg/L)。34.某企业排放甲污染物为持久性污染物。受纳水体功能为类,下游相邻功能区为类。受纳水体的设计径流量加污水量为 10.0m 3 /s,排放点以下无区间径流及该污染物排放源。该污染物的标准限值见下表。功能区类别 标准限值/(mg/L) 0.00005 0.0001 假设河流上游来水背景浓度为零,采用河流零维模型计算,同时满足两个功能区要求的甲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为_。(分数:2.00)A.0.50mg/s B.0.75mg/sC.1.00mg/sD.1.25mg/s解析: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最大允许负荷(总量)的计算。关键是要抓住下游相邻功能区为类最严要求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