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82 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在河流水体影响评价因子筛选公式 Q h 的含义是_。公式 ISE=C p Q p /(C s -C h )Q h(分数:2.00)A.废水排放量(m3/s)B.河流上游来水量(m3/s)C.废水中污染物浓度(mg/L)D.河流水体污染物浓度(mg/L)2.某隧道工程穿越石灰岩地区,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特别重视_。(分数:2.00)A.水文地质条件B.隧道长度C.出渣量D.爆破方式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识别中,必须包括的阶段是_。(分数:2.00)A.项目选址期B.建
2、设期和运营期C.项目初步设计期D.产业链规划期4.铅酸蓄电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的特征因子是_。(分数:2.00)A.二氧化硫B.镍尘C.氟化物D.铅尘5.矩阵法环境影响识别表中,建设项目各建设阶段与环境要素交叉的格点,表示的是_。(分数:2.00)A.影响因子B.影响范围C.影响要素D.影响程度6.已知项目污染因子及河流特征指数如下表,污染因子 ISE 指数从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_。 污染因子 河流水质目标/ (mg/L) 设计径流量/ (m 3 /s) 污水量/ (m 3 /s) 背景浓度/ (mg/L) 排放浓度/ (mg/L) COD 20 10 1 18 100 总磷 0
3、.2 10 1 0.1 2.5 氨氮 1.0 10 1 0.5 15 (分数:2.00)A.COD、氨氮、总磷B.氨氮、COD、总磷C.氨氮、总磷、CODD.COD、总磷、氨氮7.采用定向钻方法进行穿越河流的天然气管线施工,需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分数:2.00)A.施工对河流底栖生物的影响B.泥浆产生的环境影响C.施工爆破产生的振动影响D.施工产生的噪声影响8.在进行面源计算时,通常采用后退点源方法即虚点源方法处理。此方法先假定面源排放的污染物都集中于面源中心,然后向_后退一个距离 X 0 ,变成一个虚点源,使点源排放的污染物经过 X 0 距离扩散后与面源具有相同的扩散幅。(分数:2.0
4、0)A.正北方向B.正南方向C.上风向D.下风向9.某工厂位于农村地区,其污染物由高烟囱排入大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当大气稳定度为 D 类且无实测值时,计算污染物排放高度处风速的公式建议采用_。式中,Z 1 指地面高度;Z 2 为污染物排放处高度。 A. B. C. D. (分数:2.00)A.B.C.D.10.计算污染源地面 SO 2 轴线浓度的公式为_。 A. B. C. D. (分数:2.00)A.B.C.D.11.烟气抬升高度肯定增加的条件是_。(分数:2.00)A.风速增加、排气速率增加、烟气温度降低B.风速增加、排气速率降低、烟气温度增加C.风速降低、排气速率增加、
5、烟气温度降低D.风速降低、排气速率增加、烟气温度增加12.用熏烟模式计算地面浓度适用的气象状况是_。(分数:2.00)A.沿海热内边界层B.A 类稳定度天气C.贴地逆温层D.日出后贴地逆温层从下面消失而形成的混合层13.某发电厂位于海边滩涂区域,其主要大气污染物 SO 2 排放量为 0.656t/h(环境质量二级标准:0.5mg/m 3 ),该项目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_。(分数:2.00)A.一级B.二级C.三级D.简要分析1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烟气抬升高度公式 (分数:2.00)A.地面平均风速B.排气筒出口处平均风速C.有效源高处的平均风速D.排气筒口至终极抬升高度间的平均风速15.贮煤
6、场扬尘地面浓度计算采用_。(分数:2.00)A.烟团扩散模式B.气体扩散模式C.倾斜烟羽扩散模式D.小风点源扩散模式16.有风点源扩散模式中,排气筒有效高度 H e 是指_。(分数:2.00)A.混合层高度B.烟气抬升高度C.排气筒高度与烟气抬升高度之和D.排气筒高度17.某工厂无组织排放源含两种有害气体,根据计算,这两种有害气体所需的卫生防护距离分别为 305m和 345m,则该工厂的卫生防护距离应至少为_。(分数:2.00)A.350mB.400mC.500mD.600m18.有风点源高斯烟羽扩散模式中,与所预测的地面浓度 C 呈线性关系的是_。(分数:2.00)A.单位时间排放量B.排气
7、筒出口处风速C.大气稳定度D.源距下风向距离19.应用点源烟羽扩散模式计算 1h 平均浓度时,需对_进行时间修正。(分数:2.00)A.垂直扩散参数B.横向扩散参数C.风速D.混合层高度20.应采用小风模式进行预测的地面风速条件是_。(分数:2.00)A.U0.5m/sB.0.5m/sU1.5m/sC.0.5m/sU1.5m/sD.1.6m/sU1.9m/s21.相同风速条件下,最大落地浓度位置与源距离最小的情况出现在_稳定度时。(分数:2.00)A.A 类B.B 类C.C 类D.D 类22.已知排气筒出口内径 6m,环境温度 15,出口烟温 45,环境风速 5m/s,排烟速率 580m 3
8、/s(标态),Q h =14890kJ/s,则计算的烟气抬升高度 H 为_。(分数:2.00)A.103mB.132mC.146mD.232m23.某工厂无组织排放源含两种有害气体,根据计算,这两种有害气体所需的卫生防护距离分别为 285m和 345m,则该工厂的卫生防护距离应为_。(分数:2.00)A.350mB.400mC.500mD.550m24.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所选取的典型小时气象条件是指采用长期气象资料_。(分数:2.00)A.逐次计算出污染最严重时对应的小时气象条件B.不同季节的代表性小时气象条件C.选取的逆温气象条件D.选取的静风气象条件25.大气颗粒物源项按气态考虑时,
9、其粒径应_。(分数:2.00)A.小于 15mB.小于 30mC.小于 50mD.小于 100m26.某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某一环境敏感点的相关资料如下表,该点的 NO 2 小时平均浓度影响叠加值为_。 NO 2 小时平均浓度数据表 单位:mg/m 3 (标态)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现状监测值 0.036 0.014 0.028 预测值 0.020 0.007 0.010 (分数:2.00)A.0.038mg/m3B.0.046mg/m3C.0.048mg/m3D.0.056mg/m327.某大气二级评价项目,在敏感目标甲小区的 SO 2 小时平均浓度现状监测值和预测贡献值见下表。甲小
10、区的 SO 2 小时平均浓度影响叠加值是_。 指标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现状监测值/(mg/m 3 ) 0.050 0.008 0.020 预测贡献值/(mg/m 3 ) 0.030 0.003 0.018 (分数:2.00)A.0.038mg/m3B.0.050mg/m3C.0.068mg/m3D.0.080mg/m328.某拟建项目的 SO 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见下表。典型日气象条件的对应日期是_。 预测点 所有计算点 学校 邻近同类工厂 SO 2 最大日均浓度出现日期 5 月 4 日 7 月 2 日 2 月 20 日 (分数:2.00)A.5 月 4 日、7 月 2 日B.7 月
11、 2 日、2 月 20 日C.2 月 20 日、5 月 4 日D.2 月 20 日、5 月 4 日、7 月 2 日29.某铜冶炼企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非正常工况应预测_。(分数:2.00)A.小时平均浓度B.日平均浓度C.植物生长季平均浓度D.年平均浓度30.大气污染源调查中,不应列入点源调查清单的是_。(分数:2.00)A.点源坐标B.排气筒出口内径C.排放工况D.环境温度二、不定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31.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建成后,判别其环境影响的依据主要包括_。(分数:2.00)A.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标准及规范B.区域平均水平C.环境背景或本底值D.科学研
12、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32.在生态敏感保护目标识别中,应作为重要保护动植物的有_。(分数:2.00)A.列入国家和省保护名录的动植物B.列入“红皮书”的珍稀濒危动植物C.地方特有的和土著的动植物D.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动植物33.与拟建污染型项目环境影响程度有关的因素包括_。(分数:2.00)A.选址B.生产工艺C.生产规模D.原辅材料34.根据项目外排污水的污染因子进行河道水质预测因子排序,其排序指数 ISE 的可能值有_。(分数:2.00)A.0B.100C.-100D.-135.拟建于西北地区的煤化工项目,厂址为半固定沙地,在环境影响识别过程中,应识别可能受到不利影响的环境要素有_。
13、(分数:2.00)A.地下水B.植被C.大气D.土壤36.生态影响型项目影响源识别的内容有_。(分数:2.00)A.工程行为识别B.污染源识别C.重点工程识别D.敏感目标识别37.工业建设项目对附近景观和文物的影响方式主要有_。(分数:2.00)A.废气影响B.振动影响C.腐蚀影响D.游人污损38.在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选用公式 (分数:2.00)A.中性,不稳定条件B.Qh=2100kJ/sC.Qh=1500kJ/sD.T=35K39.P-T 法是判断大气稳定度的常用方法,它采用地面常规气象资料中的_来判断大气稳定度。(分数:2.00)A.风向B.风速C.太阳高度角D.云量(总云量、低云量)
14、40.熏烟型扩散条件下,温度层结为_,原先聚集在逆温中的污染物迅速向地面扩散,形成高浓度污染。(分数:2.00)A.中性B.上稳下不稳C.上不稳下稳D.等温41.甲、乙两工厂和村庄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在出现正南、正北、正西、正东风的条件下,两工厂的大气污染源对村庄的影响状况可能为_。 (分数:2.00)A.两个工厂大气污染源都不影响B.两个工厂大气污染源共同影响C.甲厂大气污染源影响D.乙厂大气污染源影响42.引起低矮源及面源污染的不利气象条件有_。(分数:2.00)A.静风和小风B.山谷风C.白天混合层D.强贴地逆温层4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小风和静风扩散模式的适用条件包括_。(
15、分数:2.00)A.平坦地形、气态污染物B.颗粒物轻径小于 15mC.地面 10m 高处的平均风速小于 1.5m/sD.排放高度处平均风速小于 1.5m/sE.模拟的单元时间段里风向、风速、稳定度基本不变44.大气预测高斯模式 (分数:2.00)A.横向扩散参数与纵向扩散参数B.横向扩散参数与垂向扩散参数C.纵向与垂向浓度分布的标准差D.横向与垂向浓度分布的标准差45.某工程所在地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在其东北及东南方向各有一个重点环境保护目标,计算污染物日均浓度影响应考虑_。(分数:2.00)A.西南风时不利气象条件组合B.东北风时不利气象条件组合C.东南风时不利气象条件组合D.西北风时不利气象
16、条件组合46.大气污染预测时,理论上,线源通常采用点源求和法求取,即把线源划成无限多个点源,然后用点源扩散模式进行计算,最后对小点源进行积分。实际工作中,还需考虑的有_。(分数:2.00)A.线源与风向夹角B.线源本身弯曲状况及程度C.地面粗糙度D.地面风速4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联合频率可用于_地面浓度的计算。(分数:2.00)A.年平均B.季平均C.日平均D.小时平均48.影响排气筒烟气抬升高度的因素有_。(分数:2.00)A.烟气温度B.排烟率C.烟气中 SO2 含量D.环境温度E.烟囱出口内径49.某一连续排放高架点源主要排放污染物为 SO 2 。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三级评价时,需预测
17、 SO 2 _的情况。(分数:2.00)A.1h 平均浓度B.日平均浓度C.月平均浓度D.年平均浓度50.某燃煤企业建在工业区,用有风点源扩散模式进行计算时,需对扩散参数提级的稳定度类别是_。(分数:2.00)A.A 类B.B 类C.C 类D.D 类、E 类、F 类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82 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1.在河流水体影响评价因子筛选公式 Q h 的含义是_。公式 ISE=C p Q p /(C s -C h )Q h(分数:2.00)A.废水排放量(m3/s)B.河流上游来水量(m3/s) C.废水中污染
18、物浓度(mg/L)D.河流水体污染物浓度(mg/L)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体影响评价因子筛选公式中 Q h 的含义。Q h 的含义是河流上游来水量(m 3 /s)。考生务必对一些重要公式的参数的含义和量纲有所了解。2.某隧道工程穿越石灰岩地区,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特别重视_。(分数:2.00)A.水文地质条件 B.隧道长度C.出渣量D.爆破方式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隧道工程穿越石灰岩地区的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出题者特意强调石灰岩地区,即应特别重视水文地质条件。本题不严谨,在实际工作中隧道长度、出渣量和爆破方式也是应重视的,但不是“特别”而是“一般”。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识别中,必须包
19、括的阶段是_。(分数:2.00)A.项目选址期B.建设期和运营期 C.项目初步设计期D.产业链规划期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识别中必须包括的阶段。无论是污染型项目还是生态型项目,建设期和运营期必不可少。对于生态型项目,还包括项目选址期和项目初步设计期。产业链规划期是对于规划应包括的阶段。4.铅酸蓄电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的特征因子是_。(分数:2.00)A.二氧化硫B.镍尘C.氟化物D.铅尘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铅酸蓄电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特征因子的识别。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的所有生产工序均不同程度地产生以铅尘、铅烟为主的有害物质,少部分还有硫酸雾的溢散。5.矩阵
20、法环境影响识别表中,建设项目各建设阶段与环境要素交叉的格点,表示的是_。(分数:2.00)A.影响因子B.影响范围C.影响要素D.影响程度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矩阵法环境影响识别表的内容。在矩阵法环境识别表中,如果认为某项“活动”可能对某一环境要素产生影响,则在矩阵相应交叉的格点将环境影响程度定性标注出来。因此,格点代表的是影响程度。6.已知项目污染因子及河流特征指数如下表,污染因子 ISE 指数从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_。 污染因子 河流水质目标/ (mg/L) 设计径流量/ (m 3 /s) 污水量/ (m 3 背景浓度/ (mg/L) 排放浓度/ (mg/L) /s) COD 20 10
21、 1 18 100 总磷 0.2 10 1 0.1 2.5 氨氮 1.0 10 1 0.5 15 (分数:2.00)A.COD、氨氮、总磷 B.氨氮、COD、总磷C.氨氮、总磷、CODD.COD、总磷、氨氮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污染因子 ISE 指数计算。污染因子 IES=c pi Q pi /(C si -C hi )Q hi ,式中,c pi 为水污染物 i 的排放浓度,mg/L;Q pi 为含水污染物 i 的废水排放量,m 3 /s;C si 为水污染物 i的地表水水质标准,mg/L;C hi 为评价河段水污染物 i 的浓度,mg/L;Q hi 为评价河段的流量,m 3 /s。将题中数
22、据代入计算,ISE(COD)=5,ISE(总磷)=2.5,ISE(氨氮)=3。因此,污染因子 ISE 指数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 COD、氨氮、总磷。7.采用定向钻方法进行穿越河流的天然气管线施工,需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分数:2.00)A.施工对河流底栖生物的影响 B.泥浆产生的环境影响C.施工爆破产生的振动影响D.施工产生的噪声影响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天然气管线施工需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因为该天然气管线施工穿越河流,所以首先要考虑是否会造成水体污染,以及影响的重要环境敏感对象。因为定向钻方法进行穿越河流,一般是从河流底部穿越,所以需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施工对河流底栖生物的影响。泥浆产生
23、的环境影响主要在岸边,施工产生的噪声影响主要是对居民,定向钻方法无施工爆破。8.在进行面源计算时,通常采用后退点源方法即虚点源方法处理。此方法先假定面源排放的污染物都集中于面源中心,然后向_后退一个距离 X 0 ,变成一个虚点源,使点源排放的污染物经过 X 0 距离扩散后与面源具有相同的扩散幅。(分数:2.00)A.正北方向B.正南方向C.上风向 D.下风向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面源计算的方法。当时考 1993 年版大气导则,目前 2008 年版大气导则已不作要求。向上风向后退一个距离。9.某工厂位于农村地区,其污染物由高烟囱排入大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当大气稳定度为 D 类
24、且无实测值时,计算污染物排放高度处风速的公式建议采用_。式中,Z 1 指地面高度;Z 2 为污染物排放处高度。 A. B. C. D. (分数:2.00)A.B. C.D.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高烟囱的风速 U 的计算公式。其关键是要知道 U 2 U 1 ,U 2 =U 1 (Z 2 /Z 1 ) p 。当时考 1993 年版大气导则,目前执行的 2008 年版大气导则已不作要求。10.计算污染源地面 SO 2 轴线浓度的公式为_。 A. B. C. D. (分数:2.00)A. B.C.D.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污染源地面 SO 2 轴线浓度的公式。其关键是要知道 exp 正态项参数为负
25、数,轴线 Y 为零。当时考 1993 年版大气导则,目前 2008 年版大气导则已不作要求。11.烟气抬升高度肯定增加的条件是_。(分数:2.00)A.风速增加、排气速率增加、烟气温度降低B.风速增加、排气速率降低、烟气温度增加C.风速降低、排气速率增加、烟气温度降低D.风速降低、排气速率增加、烟气温度增加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烟气抬升高度公式的理解。其关键是要知道其物理意义,风速降低、排气速率增加、烟气温度增加则烟气抬升高度增加。其公式12.用熏烟模式计算地面浓度适用的气象状况是_。(分数:2.00)A.沿海热内边界层B.A 类稳定度天气C.贴地逆温层D.日出后贴地逆温层从下面消失而形
26、成的混合层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熏烟型污染的气象状况。虽然 2008 年版大气导则对此并无要求,实为大气的基本概念,考生最好理解。日出后贴地逆温层从下面消失而形成的混合层即为熏烟状态。13.某发电厂位于海边滩涂区域,其主要大气污染物 SO 2 排放量为 0.656t/h(环境质量二级标准:0.5mg/m 3 ),该项目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_。(分数:2.00)A.一级B.二级 C.三级D.简要分析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项目大气环境评价等级的确定。其关键是要知道等标排放量:P i =0.656/0.510 9 =1.31210 9 ,根据等级判据,海边滩涂区域为复杂地形,应为二级。当时考 1
27、993年版大气导则,目前 2008 年版大气导则已重新定义。1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烟气抬升高度公式 (分数:2.00)A.地面平均风速B.排气筒出口处平均风速 C.有效源高处的平均风速D.排气筒口至终极抬升高度间的平均风速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烟气抬升高度公式中的风速 U 的含义。当时考 1993 年版大气导则,目前2008 年版大气导则已不作要求。15.贮煤场扬尘地面浓度计算采用_。(分数:2.00)A.烟团扩散模式B.气体扩散模式C.倾斜烟羽扩散模式 D.小风点源扩散模式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贮煤场扬尘地面浓度计算采用的大气模式。由于扬尘为颗粒物,考虑其质量,因此要采用倾斜烟羽扩散
28、模式。当时考 1993 年版大气导则,目前 2008 年版大气导则已不作要求。16.有风点源扩散模式中,排气筒有效高度 H e 是指_。(分数:2.00)A.混合层高度B.烟气抬升高度C.排气筒高度与烟气抬升高度之和 D.排气筒高度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排气筒有效高度 H e 的概念。显然,为排气筒几何高度与烟气抬升高度之和。当时考 1993 年版大气导则,目前 2008 年版大气导则已不作要求。17.某工厂无组织排放源含两种有害气体,根据计算,这两种有害气体所需的卫生防护距离分别为 305m和 345m,则该工厂的卫生防护距离应至少为_。(分数:2.00)A.350mB.400mC.500
29、m D.600m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含两种有害气体,卫生防护距离取整并提一级 100m,则为 500m。18.有风点源高斯烟羽扩散模式中,与所预测的地面浓度 C 呈线性关系的是_。(分数:2.00)A.单位时间排放量 B.排气筒出口处风速C.大气稳定度D.源距下风向距离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有风高斯烟羽模式的参数关系。虽然当时考 1993 年版大气导则,目前 2008年版大气导则已不作要求,但考生仍然要理解此基本概念,在 2009 年案例分析考试中出现过此知识点。与所预测的地面浓度 C 呈线性关系的是单位时间排放量。19.应用点源烟羽扩散模式计算 1h 平均浓度时,需
30、对_进行时间修正。(分数:2.00)A.垂直扩散参数B.横向扩散参数 C.风速D.混合层高度解析: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点源烟羽扩散模式计算的扩散参数修正。当时考 1993 年版大气导则,需对横向扩散参数进行时间修正。目前大气 2008 年版大气导则已不作要求。20.应采用小风模式进行预测的地面风速条件是_。(分数:2.00)A.U0.5m/sB.0.5m/sU1.5m/s C.0.5m/sU1.5m/sD.1.6m/sU1.9m/s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小风模式进行预测的地面风速条件。U0.5m/s 为静风,0.5m/sU1.5m/s为小风,1.5m/sU 为有风,关键注意区间的包含性与否。当
31、时考 1993 年版大气导则,目前 2008 年版大气导则已不作要求。21.相同风速条件下,最大落地浓度位置与源距离最小的情况出现在_稳定度时。(分数:2.00)A.A 类B.B 类C.C 类D.D 类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模式的最大落地浓度位置。由于 D 类为中性,相对稳定。当时考 1993 年版大气导则,目前 2008 年版大气导则已不作要求。22.已知排气筒出口内径 6m,环境温度 15,出口烟温 45,环境风速 5m/s,排烟速率 580m 3 /s(标态),Q h =14890kJ/s,则计算的烟气抬升高度 H 为_。(分数:2.00)A.103m B.132mC.146mD
32、.232m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烟气抬升高度 H 的计算。当时考 1993 年版大气导则,目前 2008 年版大气导则已不作要求。23.某工厂无组织排放源含两种有害气体,根据计算,这两种有害气体所需的卫生防护距离分别为 285m和 345m,则该工厂的卫生防护距离应为_。(分数:2.00)A.350mB.400m C.500mD.550m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含两种有害气体,卫生防护距离取整不在同一级别,取最高级别,则为 400m。24.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所选取的典型小时气象条件是指采用长期气象资料_。(分数:2.00)A.逐次计算出污染最严重时对应的小时气象条件
33、 B.不同季节的代表性小时气象条件C.选取的逆温气象条件D.选取的静风气象条件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典型小时气象条件的选取。由于预测小时浓度一定要选取最大,故采用长期气象资料逐次计算出污染最严重时对应的小时气象条件。逆温、静风只能代表一方面的不利情况,污染最严重时对应的小时气象条件是反映综合情况。25.大气颗粒物源项按气态考虑时,其粒径应_。(分数:2.00)A.小于 15m B.小于 30mC.小于 50mD.小于 100m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类。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 15m 的污染物按气态考虑;否则,按固态颗粒物
34、污染物考虑。26.某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某一环境敏感点的相关资料如下表,该点的 NO 2 小时平均浓度影响叠加值为_。 NO 2 小时平均浓度数据表 单位:mg/m 3 (标态)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现状监测值 0.036 0.014 0.028 预测值 0.020 0.007 0.010 (分数:2.00)A.0.038mg/m3B.0.046mg/m3C.0.048mg/m3D.0.056mg/m3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浓度的叠加问题。见下说明。考生务必理解记忆,在历年的案例分析考试中曾出现过。该点的 NO 2 小时平均浓度影响叠加值为 0.036+0.020
35、=0.056(mg/m 3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1)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质量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2)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即: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共同影响。27.某大气二级评价项目,在敏感目标甲小区的 SO 2 小时平均浓度现
36、状监测值和预测贡献值见下表。甲小区的 SO 2 小时平均浓度影响叠加值是_。 指标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现状监测值/(mg/m 3 ) 0.050 0.008 0.020 预测贡献值/(mg/m 3 ) 0.030 0.003 0.018 (分数:2.00)A.0.038mg/m3B.0.050mg/m3C.0.068mg/m3D.0.080mg/m3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预测值的叠加。由于需要知道敏感目标的最大影响,从而应叠加环境背景值的最大值,甲小区的 SO 2 小时平均浓度影响叠加值=0.05+0.03=0.08(mg/m 3 )。而对于最大地面质量浓度点,已是最大影响,从而
37、叠加环境背景值的平均值。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质量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28.某拟建项目的 SO 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见下表。典型日气象条件的对应日期是_。 预测点 所有计算点 学校 邻近同类工厂 SO 2 最大日均浓度出现日期 5月4 日 7月2 日 2月20日 (分数:2.00)A.5 月 4 日、7 月 2 日 B.7 月 2 日、2 月 20 日C.2 月 20 日、5 月 4 日D.2 月 20 日、5 月 4 日、7 月 2 日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典型日
38、气象条件的概念。所有计算点和学校的最大日均浓度出现日期为典型日气象条件的对应日期,工厂不是环境敏感点。29.某铜冶炼企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二级,非正常工况应预测_。(分数:2.00)A.小时平均浓度 B.日平均浓度C.植物生长季平均浓度D.年平均浓度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非正常工况大气预测的内容。由于时间短,非正常工况只预测小时平均浓度。30.大气污染源调查中,不应列入点源调查清单的是_。(分数:2.00)A.点源坐标B.排气筒出口内径C.排放工况D.环境温度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污染源点源调查清单。大气污染源调查中,点源调查内容包括: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
39、m);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烟气出口速度(m/s);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环境温度为气象资料调查内容。二、不定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31.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建成后,判别其环境影响的依据主要包括_。(分数:2.00)A.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标准及规范 B.区域平均水平C.环境背景或本底值 D.科学研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影响评价标准的来源。判别其环境影响的依据主要包括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标准及规范
40、,环境背景或本底值,科学研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区域平均水平不能作为依据,而是采用环境背景值或本底值。另外,还有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功能。32.在生态敏感保护目标识别中,应作为重要保护动植物的有_。(分数:2.00)A.列入国家和省保护名录的动植物 B.列入“红皮书”的珍稀濒危动植物 C.地方特有的和土著的动植物 D.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动植物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敏感保护目标识别。高频考点,考生务必理解记忆。一般生态敏感保护目标的判别指标: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具有美学意义的;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具有生态功能区和具有社会安全意义的;生态脆弱区;人类建立的各种具有生
41、态环境保护的对象;环境质量急剧退化或环境质量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域;人类社会特别关注的。33.与拟建污染型项目环境影响程度有关的因素包括_。(分数:2.00)A.选址 B.生产工艺 C.生产规模 D.原辅材料 解析: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与拟建污染型项目环境影响程度有关的因素。与拟建污染型项目环境影响程度有关的因素应为内外因素,包括选址、生产工艺、生产规模、原辅材料等。34.根据项目外排污水的污染因子进行河道水质预测因子排序,其排序指数 ISE 的可能值有_。(分数:2.00)A.0B.100 C.-100 D.-1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排序指数 ISE 的可能值。ISE 实际意义是项目
42、排污总量与剩余容量之比,不可能为 0,其他情况均有可能。如为 0,则不需要进行排序了。35.拟建于西北地区的煤化工项目,厂址为半固定沙地,在环境影响识别过程中,应识别可能受到不利影响的环境要素有_。(分数:2.00)A.地下水 B.植被 C.大气 D.土壤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环境影响识别。对于西北地区的煤化工项目,在环境影响识别过程中,应识别可能受到不利影响的环境要素有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生态环境(植被、野生动物等)、土壤等。36.生态影响型项目影响源识别的内容有_。(分数:2.00)A.工程行为识别 B.污染源识别 C.重点工程识别 D.敏感目标识别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影响型
43、项目影响源识别的内容。既然是影响源,只有工程行为和污染源,识别一般要全面。生态影响型项目影响源识别的内容有:工程行为识别、污染源识别、重点工程识别、原有工程识别。敏感目标识别属于影响对象识别。37.工业建设项目对附近景观和文物的影响方式主要有_。(分数:2.00)A.废气影响 B.振动影响 C.腐蚀影响 D.游人污损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建设项目对附近景观和文物的影响方式。显然,游人污损与工业建设项目无关。工业建设项目对附近景观和文物的影响方式主要有废气影响、振动影响、腐蚀影响。38.在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选用公式 (分数:2.00)A.中性,不稳定条件 B.Qh=2100kJ/s C.
44、Qh=1500kJ/sD.T=35K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烟气抬升高度的适用条件。当时考 1993 年版大气导则,目前 2008 年版大气导则已不作要求。39.P-T 法是判断大气稳定度的常用方法,它采用地面常规气象资料中的_来判断大气稳定度。(分数:2.00)A.风向B.风速 C.太阳高度角 D.云量(总云量、低云量)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稳定度的分类方法 P-T 法。虽然 2008 年版大气导则对此并无要求,实为大气的基本概念,考生最好理解。它采用地面常规气象资料中的风速、太阳高度角、云量(总云量、低云量)来判断大气稳定度。40.熏烟型扩散条件下,温度层结为_,原先聚集在逆温中
45、的污染物迅速向地面扩散,形成高浓度污染。(分数:2.00)A.中性B.上稳下不稳 C.上不稳下稳D.等温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熏烟型污染的形成条件。虽然 2008 年版大气导则对此并无要求,实为大气的基本概念,考生最好理解。另外,主要是形成逆温的稳定边界层。边界层演变:在晴朗的夜空,由于地表辐射,地面温度低于上覆的空气温度。形成逆温的稳定边界层,而白天混合层中的污染物残留在稳定边界层的上面。次日,又受太阳辐射的作用,混合层重新升起。由于边界层的生消演变,导致近地层的低矮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在夜间不易扩散,如夜间有连续的低矮污染源排放,则污染物浓度会持续增高:而日出后,夜间聚集在残留层内的中高污
46、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会向地面扩散,出现熏烟型污染(Furmgation)。 当局地气流以海陆风为主时,处于局地环流之中的污染物,就可能形成循环累积污染,造成地面高浓度区。当陆地温度比水温高很多时,多发生在春末夏初的白天,气流从水面吹向陆地时,低层空气很快增温,形成热力内边界层(TIBL),下层气流为不稳定层结,上层为稳定层结(Stable Layer),如果在岸边有高烟囱排放,则会发生岸边熏烟污染。41.甲、乙两工厂和村庄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在出现正南、正北、正西、正东风的条件下,两工厂的大气污染源对村庄的影响状况可能为_。 (分数:2.00)A.两个工厂大气污染源都不影响 B.两个工厂大气污染源
47、共同影响C.甲厂大气污染源影响 D.乙厂大气污染源影响 解析: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污染风向。在出现正西、正东风的条件下,两个工厂大气污染源都不影响;不可能出现两个工厂大气污染源共同影响;在出现正北风的条件下,甲厂大气污染源影响;在出现正南风的条件下,乙厂大气污染源影响。42.引起低矮源及面源污染的不利气象条件有_。(分数:2.00)A.静风和小风 B.山谷风C.白天混合层D.强贴地逆温层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引起低矮源及面源污染的不利气象条件。虽然 2008 年版大气导则对此并无要求,实为大气的基本概念,考生最好理解。山谷风也是局地不利气象条件,但不是引起低矮源及面源污染的不利气象条件。白天混合层为有利气象条件。4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中小风和静风扩散模式的适用条件包括_。(分数:2.00)A.平坦地形、气态污染物 B.颗粒物轻径小于 15m C.地面 10m 高处的平均风速小于 1.5m/s D.排放高度处平均风速小于 1.5m/sE.模拟的单元时间段里风向、风速、稳定度基本不变 解析: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小风和静风扩散模式的适用条件。排放高度处平均风速应小于 0.5m/s。当时考 1993 年版大气导则,目前 2008 年版大气导则已不作要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