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模拟 119 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90.00)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的二类区是_。(分数:3.00)A.特定工业区B.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D.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2.下列关于环境标准说法错误的是_。(分数:3.00)A.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B.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C.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D.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3.环境标准实施的监督可分为自我
2、监督和管理性监督,其中管理性监督主要由_承担。(分数:3.00)A.排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B.环境保护部门C.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D.环境监测部门4.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的标准值分为_。(分数:3.00)A.类B.类C.类D.类5.声环境功能区的分类分为_。(分数:3.00)A.类B.类C.类D.类6.声环境功能区的 4b 类是指_。(分数:3.00)A.铁路干线两侧区域B.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C.内河航道两侧区域D.城市主干道7._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分数:3.00)A.市级B.县级C.地级D.国家级8.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保部门在向_人民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
3、汇报环保工作时,应将标准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分数:3.00)A.上级B.同级C.地级D.市级9.自我监督主要由排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承担,其基本出发点主要是_。(分数:3.00)A.达到法律法规要求B.达到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C.达到标准规定要求D.达到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与标准要求10.对环境质量标准的实施监督,一般为_以相应标准进行质量评定。对排放标准的实施监督,往往采用抽样测试检查制度,对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以相应标准进行判定。(分数:3.00)A.临时采样点B.固定采样点位、固定频率的例行监测C.固定频率检测D.固定采样点定位11.对于非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特别是事故排放时可能出现
4、的环境风险问题,应提出_。(分数:3.00)A.管理措施B.整改措施C.预防与应急处理预案D.环境保护措施12.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要_。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评价内容非常必要。(分数:3.00)A.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依法限制新建能耗物耗大、污染严重的项目B.预防为主C.节能减排D.依法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13.环境影响评价要根据_的实际情况及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分析情况,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和满足指标要求的环境保护措施。(分数:3.00)A.国家和地方总量控制要求和区域总量控制B.环境污染物种类的变化C.污
5、染物排放总量D.有毒有害物质总量1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纳入_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分数:3.00)A.国家级B.省级C.市级D.所在地区15.进行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应从建设项目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环境影响,以_,估算建设项目所引起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并将其纳入建设项目的费用一效益分析中,作为判断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依据之一。(分数:3.00)A.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B.定性描述C.定量分析D.定性分析16.对于同一建设项目多个建设方案从_进行比选。(分数:3.00)A.环境保护角度B.经济效益C.环境防护措施D.依法行政17.对于不同比选方案,必要时应根据建设项目_进行同等深度的评
6、价。(分数:3.00)A.建设阶段B.施工阶段C.进展阶段D.运行阶段18.在方案比选时,若给出推荐方案,要结合比选结果提出_。(分数:3.00)A.整改措施B.环境保护方案C.环境评价的结果D.优化调整建议19.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明确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社会环境影响,定量预测或定性描述社会环境影响_的变化情况,提出降低影响的对策与措施。(分数:3.00)A.评价因子B.危险因素C.社会变化因素D.评价标准20.环境风险评价中应根据建设项目_,给出环境风险评估后果、环境风险的可接受程度,从环境风险角度论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提出具体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分数:3.00)A.环境影响因素
7、B.环境风险识别、分析情况C.环境保护措施D.环境敏感程度21.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中应明确_。(分数:3.00)A.建设项目拟采取的具体环境保护措施B.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C.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具体实施范围D.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具体影响范围2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中,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_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分数:3.00)A.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B.评价因子影响C.污染源的分类D.大气环境气候条件23.对于大气一级评价项目,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规定,其现状监测不得少于二期,其监测季节分别为_。(分数:3.00)A
8、.夏季、冬季B.夏季、秋季C.春季、夏季D.春季、秋季2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_的共同影响。(分数:3.00)A.气象条件B.污染源C.气候条件D.评价范围25.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需要分析的因素是_。(分数:3.00)A.超标B.超标程度C.超标位置D.超标范围26.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分析小时浓度超标概率和_,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分数:3.00)A.最大浓度B.最大持续发生时间
9、C.最大浓度发生时间D.最大持续浓度值27.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_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分数:3.00)A.平均气温最大值B.平均风速最大值C.平均浓度最大值持续时间D.平均浓度最大值时2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_要求。(分数:3.00)A.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B.有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C.无组织排放平均浓度值D.有组织排放平均浓度值29.根据大气环境影响_,评价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分数:3.00)A.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评价范围B.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措施C.
10、评价分析方案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D.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30.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确定_。(分数:3.00)A.污染物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B.排放源排放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C.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D.有规划的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二、不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60.00)31.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包括_两种形式。(分数:6.00)A.环境要素B.专题C.环境风险评价D.行业建设环境影响评价32.国家环境标准分为_标准。(分数:6.00)A.规范性B.强制性C.推荐性D.可行性33.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
11、为_排放标准。(分数:6.00)A.跨行业综合性B.行业性C.国家性D.地方性34._的建设项目应提出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具体要求。(分数:6.00)A.建设周期长B.施工周期长C.服务周期长D.影响范围广35.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应设置_等影响专题。(分数:6.00)A.施工期B.环境敏感区C.珍稀动植物D.社会36.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总则中,应包括_等内容。(分数:6.00)A.编制依据B.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C.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D.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区37.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应给出_,并根据环境质量标准或评价指标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分数:6.00)A.预测时段B.预
12、测内容C.预测范围D.预测方法及预测结果38.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附录和附件中,将建设项目_等必要的有关文件、资料附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分数:6.00)A.依据文件B.评价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批复文件C.引用文献资料D.原燃料品质39.工业炉窑是指在工业生产中用燃料燃烧或电能转换产生的热量,将物料或工件进行冶炼、_等工序的热工设备。(分数:6.00)A.陆烧B.烧结C.熔化D.加热40.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在一类区内,除_临时用沥青加热炉外,禁止新建各种工业炉窑,原有的工业炉窑改建时不得增加污染负荷。(分数:6.00)A.企业B.市政C.建筑施工D.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模
13、拟 119 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90.00)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的二类区是_。(分数:3.00)A.特定工业区B.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D.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解析:解析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2.下列关于环境标准说法错误的是_。(分数:3.00)A.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B.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
14、绳C.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D.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 解析:解析 环境标准的作用: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3.环境标准实施的监督可分为自我监督和管理性监督,其中管理性监督主要由_承担。(分数:3.00)A.排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B.环境保护部门C.各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D.环境监测部门解析:解析 在环境标准实施过程中,管理性监督主要由各级环保行政部门负责,体现对标准实施的监察与督导。其基本
15、出发点是“达标”,采用的手段一般为监督性监测和检查、抽查。对环境质量标准的实施监督,一般为固定采样点位、固定频率的例行监测,以相应标准进行质量评定。对排放标准实施监督,往往采用抽样测试检查制度,对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以相应标准进行判定。4.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的标准值分为_。(分数:3.00)A.类B.类C.类D.类 解析:解析 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值:功能区分类:五类。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
16、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同一水域兼有多功能的,依最高功能划分类别。标准值:五类。5.声环境功能区的分类分为_。(分数:3.00)A.类B.类C.类D.类 解析:解析 声环境功能区的分类和标准值:功能区分类:五类。0 类: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1 类: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2 类:指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3 类:指以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4 类:指交通干线两侧一
17、定距离之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包括 4a 类和4b 类两种类型。6.声环境功能区的 4b 类是指_。(分数:3.00)A.铁路干线两侧区域 B.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C.内河航道两侧区域D.城市主干道解析:解析 4b 类为铁路干线两侧区域。7._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分数:3.00)A.市级B.县级 C.地级D.国家级解析:解析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8.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保部门在向_人民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汇报环保工作时,应将标准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分数:3.00)A.上级B.同级 C.地级D
18、.市级解析:解析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保部门在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环保部门汇报环保工作时,应将标准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9.自我监督主要由排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承担,其基本出发点主要是_。(分数:3.00)A.达到法律法规要求B.达到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C.达到标准规定要求 D.达到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与标准要求解析:解析 自我监督主要由排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承担,其基本出发点主要是“达到标准规定要求”。10.对环境质量标准的实施监督,一般为_以相应标准进行质量评定。对排放标准的实施监督,往往采用抽样测试检查制度,对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以相应标准进行判定。(分数:3.00)A.临时采样点B.固
19、定采样点位、固定频率的例行监测 C.固定频率检测D.固定采样点定位解析:解析 对环境质量标准的实施监督,一般为固定采样点位、固定频率的例行监测,以相应标准进行质量评定。对排放标准的实施监督,往往采用抽样测试检查制度,对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以相应标准进行判定。11.对于非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特别是事故排放时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问题,应提出_。(分数:3.00)A.管理措施B.整改措施C.预防与应急处理预案 D.环境保护措施解析:解析 对于非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特别是事故排放时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问题,应提出预防与应急处理预案。12.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要_。因此,在环
20、境影响评价中开展“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评价内容非常必要。(分数:3.00)A.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依法限制新建能耗物耗大、污染严重的项目 B.预防为主C.节能减排D.依法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解析:解析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要“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依法限制新建能耗物耗大、污染严重的项目”。因此,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开展“清洁生产分析和循环经济”评价内容非常必要。13.环境影响评价要根据_的实际情况及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分析情况,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和满足指标要求的环境保护措施。(分数:3.00)A.国家和地方总量控制要求和区域总量控制
21、B.环境污染物种类的变化C.污染物排放总量D.有毒有害物质总量解析:解析 环境影响评价要根据国家和地方总量控制要求、区域总量控制的实际情况及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分析情况,提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建议和满足指标要求的环境保护措施。1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纳入_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分数:3.00)A.国家级B.省级C.市级D.所在地区 解析:解析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纳入所在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15.进行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应从建设项目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环境影响,以_,估算建设项目所引起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并将其纳入建设项目的费用一效益分析中,作为判断建设项目环境可行
22、性的依据之一。(分数:3.00)A.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B.定性描述C.定量分析D.定性分析解析:解析 进行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应从建设项目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环境影响,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估算建设项目所引起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并将其纳入建设项目的费用一效益分析中,作为判断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依据之一。16.对于同一建设项目多个建设方案从_进行比选。(分数:3.00)A.环境保护角度 B.经济效益C.环境防护措施D.依法行政解析:解析 对于同一建设项目多个建设方案从环境保护角度进行比选。17.对于不同比选方案,必要时应根据建设项目_进行同等深度的评价。(分数:3.00)A.建设阶段B.施
23、工阶段C.进展阶段 D.运行阶段解析:解析 对于不同比选方案,必要时应根据建设项目进展阶段进行同等深度的评价。18.在方案比选时,若给出推荐方案,要结合比选结果提出_。(分数:3.00)A.整改措施B.环境保护方案C.环境评价的结果D.优化调整建议 解析:解析 在方案比选时,若给出推荐方案,要结合比选结果提出优化调整建议。19.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明确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社会环境影响,定量预测或定性描述社会环境影响_的变化情况,提出降低影响的对策与措施。(分数:3.00)A.评价因子 B.危险因素C.社会变化因素D.评价标准解析:解析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明确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社会环境影响,定量预
24、测或定性描述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变化情况,提出降低影响的对策与措施。20.环境风险评价中应根据建设项目_,给出环境风险评估后果、环境风险的可接受程度,从环境风险角度论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提出具体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分数:3.00)A.环境影响因素B.环境风险识别、分析情况 C.环境保护措施D.环境敏感程度解析:解析 环境风险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识别、分析情况,给出环境风险评估后果、环境风险的可接受程度,从环境风险角度论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提出具体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21.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中应明确_。(分数:3.00)A.建设项目拟采取的具体环境保护措
25、施 B.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C.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具体实施范围D.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具体影响范围解析:解析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明确建设项目拟采取的具体环境保护措施。2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中,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_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分数:3.00)A.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 B.评价因子影响C.污染源的分类D.大气环境气候条件解析:解析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中,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23.对于大气一级评价项目,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规
26、定,其现状监测不得少于二期,其监测季节分别为_。(分数:3.00)A.夏季、冬季 B.夏季、秋季C.春季、夏季D.春季、秋季解析:解析 进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时,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级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 7 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24.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_的共同影响。(分数:3.00)A.气象条件B.污染源C.气候条件D.评价范围 解析:解析 若评
27、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共同影响。25.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需要分析的因素是_。(分数:3.00)A.超标B.超标程度C.超标位置D.超标范围 解析:解析 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26.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分析小时浓度超标概率和_,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分数:3.00)A.最大浓度B.最大持续发生时间 C.最大浓度发生时间D.最大持续
28、浓度值解析:解析 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分析小时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27.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_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分数:3.00)A.平均气温最大值B.平均风速最大值C.平均浓度最大值持续时间D.平均浓度最大值时 解析:解析 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28.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_要求。(分数:3.00)A.无组织排放监
29、控浓度限值 B.有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C.无组织排放平均浓度值D.有组织排放平均浓度值解析:解析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要求。29.根据大气环境影响_,评价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分数:3.00)A.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评价范围B.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措施C.评价分析方案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D.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 解析:解析 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评价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30.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
30、,此模式主要用于确定_。(分数:3.00)A.污染物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B.排放源排放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C.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D.有规划的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解析:解析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此模式主要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二、不定项选择题(总题数:10,分数:60.00)31.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包括_两种形式。(分数:6.00)A.环境要素 B.专题 C.环境风险评价D.行业建设环境影响评价解析:解析 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包括环境要素和专题两种形式。32.国家环境标准分为_标准。(分数:6.00)A.规范性B.
31、强制性 C.推荐性 D.可行性解析:解析 国家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33.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_排放标准。(分数:6.00)A.跨行业综合性 B.行业性 C.国家性D.地方性解析:解析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跨行业综合性排放标准(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如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34._的建设项目应提出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具体要求。(分数:6.00)A.建设周期长B.施工周期长 C.服务周期长D.影响范围广 解析:解析 施工周期长、影响范围广的建设项目还应提出施工期环境监理的具体要求。35
32、.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应设置_等影响专题。(分数:6.00)A.施工期 B.环境敏感区 C.珍稀动植物 D.社会 解析:解析 生态影响为主的建设项目还应设置施工期、环境敏感区、珍稀动植物、社会等影响专题。36.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总则中,应包括_等内容。(分数:6.00)A.编制依据 B.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 C.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 D.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区 解析:解析 编制内容总则包括编制依据、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区、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37.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应给出_,并根据环境质量标准或评价指标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分数:
33、6.00)A.预测时段 B.预测内容 C.预测范围 D.预测方法及预测结果 解析:解析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应给出预测时段、预测内容、预测范围、预测方法及预测结果,并根据环境质量标准或评价指标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38.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附录和附件中,将建设项目_等必要的有关文件、资料附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分数:6.00)A.依据文件 B.评价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批复文件 C.引用文献资料 D.原燃料品质 解析:解析 附录和附件。将建设项目依据文件、评价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批复文件、引用文献资料、原燃料品质等必要的有关文件、资料附在环境影响报告书后。39.工业炉窑是指在工业生产中用燃料燃烧或电能转换产生的热量,将物料或工件进行冶炼、_等工序的热工设备。(分数:6.00)A.陆烧 B.烧结 C.熔化 D.加热 解析:解析 工业炉窑是指在工业生产中用燃料燃烧或电能转换产生的热量,将物料或工件进行冶炼、陆烧、烧结、熔化、加热等工序的热工设备。40.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在一类区内,除_临时用沥青加热炉外,禁止新建各种工业炉窑,原有的工业炉窑改建时不得增加污染负荷。(分数:6.00)A.企业B.市政 C.建筑施工 D.矿山解析:解析 在一类区内,除市政、建筑施工临时用沥青加热炉外,禁止新建各种工业炉窑,原有的工业炉窑改建时不得增加污染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