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城市道路工程(三)及答案解析(总分:4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0,分数:20.00)1.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面层的施工工艺中目前我国采用( )。(分数:1.00)A.普通(素)混凝土板B.钢筋混凝土板C.连续配筋混凝土板D.预应力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板2.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可分为按( )原则构成和按密实级配原则构成的两大结构类型。(分数:1.00)A.矿物骨架结构B.矿物材料C.嵌挤D.沥青相互作用3.在基层下设置垫层的条件中,垫层的宽度应与路基宽度相同,其最小厚度为( )mm。(分数:1.00)A.100B.150C.200D
2、.3004.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面层的技术要求中,一次铺筑宽度大于( )m 时,应设置带拉杆的假缝形式的纵向缩缝,纵缝应与线路中线平行。(分数:1.00)A.4.0B.4.5C.5.0D.5.55.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普通混凝土搅拌的技术要求中规定,单立轴式搅拌机总拌和时间宜为( )s,全部材料到齐后的最短纯拌和时间不宜短于 40s。(分数:1.00)A.80120B.5090C.90130D.601006.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工程的施工技术规定,缝料灌注深度宜为 1520mm,热天施工时缝料宜与板面平,冷天缝料应填为凹液面,中心宜低于板面( )mm。(分数:1.00)A.13B.23C.12D
3、.347.在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中,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中下层宜采用钢丝绳或铝合金导轨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铺筑改性沥青或 SMA 路面时宜采用( )。(分数:1.00)A.接触式平衡梁B.非接触式平衡梁C.履带式摊铺机D.间歇式拌和生产设备8.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的规定,并按统计数据得出的变异系数、试验样本的标准差,保证率系数确定配制( )d 弯拉强度值。(分数:1.00)A.26B.27C.28D.299.在路基设计标高受限制,未能达到中湿状态的路基临界高度时,应选用( )作路基填料。(分数:1.00)A.高液限粘土B.高液限粉土C.
4、粗粒土D.含有机质细粒土10.沥青路面施工时,高等级道路的气温不得低于( )。(分数:1.00)A.7B.8C.9D.1011.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施工技术规定,养护时间应根据混凝土弯拉强度增长情况而定,不宜小于设计弯拉强度的 80%,一般宜为( )d。(分数:1.00)A.1118B.1219C.1320D.142112.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面层的施工技术要求中,关于各交通等级要求的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的表述错误的是( )。(分数:1.00)A.特重交通路段不低于 5.0B.重交通路段不低于 4.5C.中等交通路段不低于 4.5D.轻交通路段不低于 4.513.由沥青、粗集料、细集料、矿粉组成
5、的复合材料是( ),有的还加入外掺剂。(分数:1.00)A.改性沥青混合料B.沥青混凝土(混合料)C.SMA 混合料D.热拌沥青混合料14.在沥青混凝土对填料的技术要求中,矿粉应具有较大的表观密度,如适用于高等级道路的矿粉表观密度不小于( )t/m 3。(分数:1.00)A.1.5B.2.5C.3.5D.5.515.现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以( )d 龄期的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控制面层混凝土的强度。(分数:1.00)A.25B.26C.27D.2816.在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中铺筑普通沥青混合料,下卧层的表面温度为 1520,铺筑层厚度在50mm、5080mm、80mm 三种情况下,最低摊铺温度
6、分别是( )。(分数:1.00)A.140、135、130B.135、140、130C.130、135、140D.135、130、14017.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再生利用技术中,当沥青混凝土中的旧沥青的黏度高于( )Pas 或针入度小于40(0.1mm)Pas 时,应在旧沥青中加入低黏度的胶结料再生剂,调节过高的黏度并使脆硬的旧沥青混合料软化,便于充分分散和新料均匀混合。(分数:1.00)A.106B.20C.60D.12018.在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工艺中,再生剂用量的确定不应考虑的因素是( )。(分数:1.00)A.旧沥青的黏度B.再生沥青的黏度C.再生剂的黏度D.再生沥青的生产条件19.在
7、沥青混凝土对粗集料的技术要求中,高等级道路表面层粗集料压碎值不大于( )、吸水率不大于2.0%。(分数:1.00)A.60%B.30%C.26%D.75%20.在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和成型中改性沥青 SMA 路面宜采用( )碾压。(分数:1.00)A.履带式摊铺机和振动压路机B.振动压路机和钢筒式压路机C.轮胎式摊铺机和振动压路机D.轮胎式摊铺机和钢筒式压路机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10,分数:20.00)21.普通混凝土路面的胀缝应设置( )。(分数:2.00)A.胀缝补强钢筋支架B.胀缝板C.传力杆D.保温膜E.土工毡22.下列有关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分
8、数:2.00)A.不同摊铺方式混凝土最佳工作性范围及最大用水量、混凝土含气量、混凝土最大水灰比和最小单位水泥用量应符合规范要求B.严寒地区路面混凝土抗冻等级不宜小于 F240,寒冷地区不宜小于 F200C.高温施工时,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凝时间不得小于 2h,低温施工时,终凝时间不得大于 10hD.外加剂的掺量应由混凝土试配试验确定E.当引气剂与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等外加剂复配在同一水溶液中时,不得发生絮凝现象23.按级配原则构成的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其结构组成通常包括( )等形式。(分数:2.00)A.悬浮密实结构B.骨架空隙结构C.矿物骨架结构D.骨架密实结构E.悬浮空隙结构24.在再生沥青混
9、合料的生产工艺中,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指标包括( )。(分数:2.00)A.空隙率B.矿料间隙率C.饱和度D.流值E.车辙试验动稳定度25.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的底基层可采用( )等。(分数:2.00)A.级配粒料B.水泥稳定粒料C.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D.水泥稳定细粒土E.粗粒土26.沥青混凝土对沥青的技术要求包括( )。(分数:2.00)A.感温性B.经济性C.耐久性D.塑性E.安全性27.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结构取决于( )因素。(分数:2.00)A.矿物骨架结构B.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和运输C.矿物材料与沥青相互作用的特点D.沥青混合料的密实度E.沥青的密度28.在水泥混凝土的路面施工要求
10、中,应根据( ),选配车型和车辆总数。(分数:2.00)A.施工进度B.运量C.运距D.路况E.视密度29.在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中,有关接缝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分数:2.00)A.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铺完待自然冷却至温度低于 50时,方可开放交通B.终压应紧接在复压后进行C.沥青混凝土中面接缝必须紧密、平顺D.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 150mm(热接缝)或 300400mm(冷接缝)以上E.平接缝宜采用机械切割或人工刨除层厚不足部分,使工作缝成直角连接30.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在兼顾技术经济性的同时应满足( )三项指标要求。(分数:2.00)A.安全性B.抗弯强度C.工作性D.耐久性
11、E.塑性市政公用工程管理与实务-城市道路工程(三)答案解析(总分:4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0,分数:20.00)1.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面层的施工工艺中目前我国采用( )。(分数:1.00)A.普通(素)混凝土板 B.钢筋混凝土板C.连续配筋混凝土板D.预应力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板解析:2.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可分为按( )原则构成和按密实级配原则构成的两大结构类型。(分数:1.00)A.矿物骨架结构B.矿物材料C.嵌挤 D.沥青相互作用解析:3.在基层下设置垫层的条件中,垫层的宽度应与路基宽度相同,其最小厚度为( )mm。(分数:1.00)A.100
12、B.150 C.200D.300解析:4.在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面层的技术要求中,一次铺筑宽度大于( )m 时,应设置带拉杆的假缝形式的纵向缩缝,纵缝应与线路中线平行。(分数:1.00)A.4.0B.4.5 C.5.0D.5.5解析:5.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普通混凝土搅拌的技术要求中规定,单立轴式搅拌机总拌和时间宜为( )s,全部材料到齐后的最短纯拌和时间不宜短于 40s。(分数:1.00)A.80120 B.5090C.90130D.60100解析:6.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工程的施工技术规定,缝料灌注深度宜为 1520mm,热天施工时缝料宜与板面平,冷天缝料应填为凹液面,中心宜低于板面( )mm
13、。(分数:1.00)A.13B.23C.12 D.34解析:7.在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中,摊铺机应采用自动找平方式,中下层宜采用钢丝绳或铝合金导轨引导的高程控制方式,铺筑改性沥青或 SMA 路面时宜采用( )。(分数:1.00)A.接触式平衡梁B.非接触式平衡梁 C.履带式摊铺机D.间歇式拌和生产设备解析:8.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根据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的规定,并按统计数据得出的变异系数、试验样本的标准差,保证率系数确定配制( )d 弯拉强度值。(分数:1.00)A.26B.27C.28 D.29解析:9.在路基设计标高受限制,未能达到中湿状态的路基临界高度时,应选
14、用( )作路基填料。(分数:1.00)A.高液限粘土B.高液限粉土C.粗粒土 D.含有机质细粒土解析:10.沥青路面施工时,高等级道路的气温不得低于( )。(分数:1.00)A.7B.8C.9D.10 解析:11.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施工技术规定,养护时间应根据混凝土弯拉强度增长情况而定,不宜小于设计弯拉强度的 80%,一般宜为( )d。(分数:1.00)A.1118B.1219C.1320D.1421 解析:12.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面层的施工技术要求中,关于各交通等级要求的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的表述错误的是( )。(分数:1.00)A.特重交通路段不低于 5.0B.重交通路段不低于 4.5C
15、.中等交通路段不低于 4.5D.轻交通路段不低于 4.5 解析:13.由沥青、粗集料、细集料、矿粉组成的复合材料是( ),有的还加入外掺剂。(分数:1.00)A.改性沥青混合料B.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C.SMA 混合料D.热拌沥青混合料解析:14.在沥青混凝土对填料的技术要求中,矿粉应具有较大的表观密度,如适用于高等级道路的矿粉表观密度不小于( )t/m 3。(分数:1.00)A.1.5B.2.5 C.3.5D.5.5解析:15.现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以( )d 龄期的水泥混凝土弯拉强度控制面层混凝土的强度。(分数:1.00)A.25B.26C.27D.28 解析:16.在沥青混凝土面层
16、施工中铺筑普通沥青混合料,下卧层的表面温度为 1520,铺筑层厚度在50mm、5080mm、80mm 三种情况下,最低摊铺温度分别是( )。(分数:1.00)A.140、135、130 B.135、140、130C.130、135、140D.135、130、140解析:17.在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再生利用技术中,当沥青混凝土中的旧沥青的黏度高于( )Pas 或针入度小于40(0.1mm)Pas 时,应在旧沥青中加入低黏度的胶结料再生剂,调节过高的黏度并使脆硬的旧沥青混合料软化,便于充分分散和新料均匀混合。(分数:1.00)A.106 B.20C.60D.120解析:18.在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工艺
17、中,再生剂用量的确定不应考虑的因素是( )。(分数:1.00)A.旧沥青的黏度B.再生沥青的黏度C.再生剂的黏度D.再生沥青的生产条件 解析:19.在沥青混凝土对粗集料的技术要求中,高等级道路表面层粗集料压碎值不大于( )、吸水率不大于2.0%。(分数:1.00)A.60%B.30%C.26% D.75%解析:20.在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和成型中改性沥青 SMA 路面宜采用( )碾压。(分数:1.00)A.履带式摊铺机和振动压路机B.振动压路机和钢筒式压路机 C.轮胎式摊铺机和振动压路机D.轮胎式摊铺机和钢筒式压路机解析: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10,分数:20.00)21.普通混凝土路
18、面的胀缝应设置( )。(分数:2.00)A.胀缝补强钢筋支架 B.胀缝板 C.传力杆 D.保温膜E.土工毡解析:22.下列有关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分数:2.00)A.不同摊铺方式混凝土最佳工作性范围及最大用水量、混凝土含气量、混凝土最大水灰比和最小单位水泥用量应符合规范要求B.严寒地区路面混凝土抗冻等级不宜小于 F240,寒冷地区不宜小于 F200 C.高温施工时,混凝土拌合物的初凝时间不得小于 2h,低温施工时,终凝时间不得大于 10h D.外加剂的掺量应由混凝土试配试验确定E.当引气剂与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等外加剂复配在同一水溶液中时,不得发生絮凝现象解析:23
19、.按级配原则构成的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其结构组成通常包括( )等形式。(分数:2.00)A.悬浮密实结构 B.骨架空隙结构 C.矿物骨架结构D.骨架密实结构 E.悬浮空隙结构解析:24.在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工艺中,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指标包括( )。(分数:2.00)A.空隙率 B.矿料间隙率 C.饱和度 D.流值 E.车辙试验动稳定度解析:25.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的底基层可采用( )等。(分数:2.00)A.级配粒料 B.水泥稳定粒料 C.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 D.水泥稳定细粒土E.粗粒土解析:26.沥青混凝土对沥青的技术要求包括( )。(分数:2.00)A.感温性 B.经济性C.耐久性
20、 D.塑性 E.安全性 解析:27.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结构取决于( )因素。(分数:2.00)A.矿物骨架结构 B.改性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和运输C.矿物材料与沥青相互作用的特点 D.沥青混合料的密实度 E.沥青的密度解析:28.在水泥混凝土的路面施工要求中,应根据( ),选配车型和车辆总数。(分数:2.00)A.施工进度 B.运量 C.运距 D.路况 E.视密度解析:29.在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中,有关接缝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分数:2.00)A.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铺完待自然冷却至温度低于 50时,方可开放交通B.终压应紧接在复压后进行C.沥青混凝土中面接缝必须紧密、平顺 D.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 150mm(热接缝)或 300400mm(冷接缝)以上 E.平接缝宜采用机械切割或人工刨除层厚不足部分,使工作缝成直角连接 解析:30.普通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在兼顾技术经济性的同时应满足( )三项指标要求。(分数:2.00)A.安全性B.抗弯强度 C.工作性 D.耐久性 E.塑性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