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 T 640-2000 客车门窗用植绒密封条.doc
-
资源ID:126433
资源大小:38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QC T 640-2000 客车门窗用植绒密封条.doc
1、QC/T 640-2000(2000-04-20 批准,2000-04-20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客车门窗用植绒密封条 QC/T 640-2000代替 GB/T 12422-19901 主题内容与运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植绒密封条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客车门窗用植绒密封条,也适用于其他车辆门窗用植绒密封条(以下简称绒条)。2 引用标准GB/T 12421 客车门窗用橡胶密封条GB/T 12423 客车门窗用塑料密封条GB/T 12424 车辆用植绒密封条的磨损试验方法3 技术要求3.1 工作温度绒条工作温度为-4070。3.2 绒条成品应符合
2、本标准,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3.3 植绒前的基体制品要求:以塑料为基体制品的按 GB/T 12423 标准要求,以橡胶为基体制品的按 GB/T 12421 标准要求。3.4 绒毛的材料为锦纶,其规格应符合表 1 要求。表 1规格类型长度,mm 细度,D长绒 3.00.2 3.00.80.1短绒0.50.1 1.5注:“D”即 denier旦尼尔,符号 D 或 d,以“旦尼尔制”表示纤维纱线细度的名称,为 9000 m 长纤维纱线重量以克表示的数值。3.5 成品性能要求3.5.1 植绒面的性能按表 2 要求。表 2项目 指标 注干磨法 1010 3耐磨损负荷500g 湿磨法
3、1010 3经磨损试验后,植绒面不应有明显的毛束脱落部位,不允许露出制品基体面干、湿磨损试验不在统一试样上进行3.5.2 外观要求3.5.2.1 绒条形状要保持良好,不允许有影响使用的扭转变形和压扁变形。3.5.2.2 植绒面应植绒均匀,中央区域不允许有无绒毛部位。、3.5.2.3 植线面应保持洁净,不允许有脏污。3.5.2.4 绒条的缺陷不允许超过下列规定:a)绒条尖边处有宽度不大于 0.5mm、长度不大于 15 mm 的无绒毛部位,且在每 100 mm 长度内不多于一处;b)绒条尖边处有胶粘剂流淌而造成的突出部位,宽度不大于 0.5 mm、长度不大于 10 mm,且在每 100 mm 长度
4、内不多于一处;c)植绒面边缘有胶粘剂涂布不均匀而造成的无绒毛部位(不包括尖边部位),宽度不大于 1.5 mm、长度不大于 10 mm,且在每 100 mm 长度内不多于一处;d)绒条非植绒面有胶粘剂流淌而造成的局部植绒区域,其宽度不大于 3 mm、长度不大于 15 mm,且在每 100 mm 内不多于一处。4 试验方法4.1 绒毛的规格,用 510 倍投影放大仪投影检查。4.2 成品外观质量,用目测和精度为 0.05 mm 的量具检查。4.3 绒条植绒面的耐磨损试验按 GB/T 12424 规定。5 检验规则5.1 基体制品应 100符合本标准 3.3 条的规定。5.2 绒毛的规格按图样和本标
5、准 3.4 条的规定,从每批绒毛重量的 5中抽样检查。5.3 相同批号的材料、同一规格、连续生产的绒条为一批。5.4 成品绒条的外观质量应 100进行检查,生产中每 30 min 至少抽查一次。5.5 绒条的耐磨损性能试验每周不少于一次,每次随机抽取两件;每使用一批新的胶粘剂或绒毛应对绒条进行耐磨损试验。如试验不合格,应再取双倍试样进行复验,复验后仍不合格,则为不合格品。6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6.1 绒条每箱每批均应附有标签,标签上应标明:制造厂名、商标、制造日期、规格型号、批号、数量及检验员代号;在包装箱外应标明:制造厂名、产品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外形尺寸(长宽高)、总质量、收发货单位名称、地址及“怕湿”、“怕热”字样或图示标志(按 GB 191 规定)。6.2 绒条应按规格型号分别成箱包装,分层装箱,每层间用纸或板隔开。每箱质量一般不大于 30 kg,箱长不大于 3 m。6.3 绒条运输时,应防止重压及机械损伤,并避免日晒、雨淋。6.4 成箱包装的绒条在常温下贮存,不允许露天存放,应离热源 3 m 处,并不受日光直射,注意通风,防潮防霉。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客车标准联合工作组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航空航天工业部红阳机械厂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儒超、马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