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51 T 988-2010 《地震报警器》.pdf

    • 资源ID:1233333       资源大小:190.82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51 T 988-2010 《地震报警器》.pdf

    1、 ICS: 91.120.25 DB51P 15 备案号: 27197-2010 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 9882010地震报警器 Earthquake alarm 2010-02-10 发布 2010-03-01 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51/T 9882010 I DB51/T 9882010 II 目 次 前 言 . 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要求 1 5 试验方法 3 6 检验规则 5 7 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 5 8 包装、运输、贮存 6 DB51/T 9882010 III DB51/T 9882010 IV 前 言 本标准主

    2、要的技术指标是根据GB/T 17742-2 008中国地震烈度表的规定并结合这类产品的技术特性和用户的需求来确定的。 本标准是按照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 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册第一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要求编制和表述的。 本标准由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成都市美幻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归口。 起草单位: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成都市美幻科技有限公司。 起草人:王暾、熊兰、王涛、杨路、朱利民、杨玲、侯超华、肖平、岳立。 本标准首次发布。 D

    3、B51/T 9882010 1 地震报警器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震报警器(以下简称“报警器”)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包装、运输、存贮。 本标准适用于以加速度为检测对象,由电源、检测装置、语音装置和无线电发射装置等组成的地震报警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479

    4、3.1-2007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 第1 部分:通用要求 GB/T 5080.7-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 恒定失效率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试验方案 GB/T 9813-2000 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 GB/T 18268-2000 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的电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 GB/T 17742-2008 中国地震烈度表 3 术语和定义 3.1 地震 earthquake 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 震波 ,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3.2 地震烈度 earthquake intensity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注:

    5、 早期的烈度表完全以地震造成的宏观后果为依据来划分烈度等级。为避免人为因素影响,中国现行的烈度表已经利用加速度峰值来表征烈度。 3.3 地震报警器 earthquake alarm 当遭受的地震烈度大于预设的烈度值时,能给人提示的装置。 3.4 地震峰值加速度 earthquake peak acceleration 地震发生时,在被关心的地方所测量到的峰值加速度。 4 要求 4.1 工作条件 温度:-1050 DB51/T 9882010 2 湿度:90 大气压:86 kPa106 kPa 电源:AC180 V240 V,50 Hz;也可用内置电池供电。 4.2 外观与结构 4.2.1 外观

    6、 表面不应有凹凸痕、划伤、裂缝、毛刺、霉斑、龟裂、脱落和磨损等缺陷,金属零部件不应有锈蚀及其它机械损伤,文字和图形的标志应正确、清晰、端正、牢固。 4.2.2 结构 开关、按键的操作应灵活可靠,零部件应紧固无松动。 4.3 性能 4.3.1 报警烈度阀值 报警器烈度阀值的烈度范围包括5度烈度或以上。 4.3.2 报警器的加速度误差最大值 报警器的加速度误差最大值为13。若该误差小于13,则可以认定烈度的误差不大于0.2度。 4.3.3 误报警 4.3.3.1 漏报率:1。 4.3.3.2 虚警率:1。 4.3.4 报警器响应时间:1 s。 4.3.4.1 报警声强度:115 dB。 4.4 功

    7、能 4.4.1 对地震纵波的报警。 4.4.2 对地震横波的报警。 4.4.3 电池欠压指示功能。 4.5 安全 4.5.1 绝缘电阻 应符合GB 4793.1-20 07中3.6的规定。 4.5.2 对地漏电流 应符合GB 4793.1-20 07中9.19.3的规定。 4.5.3 抗电强度 应符合GB 4793.1-2007中6.6 和 6.7的规定。 4.6 电磁兼容性 4.6.1 无线电干扰限值 应符合GB/T 18268-2 000中的7的规定。 4.6.2 抗扰度 应符合GB/T 18268-2 000中的6的规定。 4.7 环境适应性 4.7.1 气候环境适应性 气候环境适应性符

    8、合表1规定。 DB51/T 9882010 3 表1 气候环境适应性 序号 试验项目 试验条件 持续时间 状态 技术要求 1 高温工作 温度:50 16 h 工作状态 能持续正常工作16 h 2 高温贮存 温度:55 2 h 非工作状态 通电正常工作 3 低温工作 温度:-10 2 h 工作状态 能持续正常工作1 h 4 低温贮存 温度:-30 2 h 非工作状态 通电正常工作 5 恒定湿热 温度:4045 湿度:9093 96 h 非工作状态 通电正常工作 4.7.2 机械环境适应性 机械环境适应性应符合表2规定。 表2 机械环境适应性 序号 试验项目 试验条件 状态 检验项目 1 振动(非

    9、包装状态) 振动方向为X、Y、Z三方向,频率循环范围为5 Hz55 Hz,振幅0.15 ,每方向扫描频循环次数为10次,每方向3 min扫描循环1次 非工作状态 通电正常工作 2 冲击(非包装状态) 6个面每面3 次,以300 每2次方秒的加速度冲击(半正弦) 非工作状态 通电正常工作 注:通电正常工作是指开机后,地震报警器能正常地进行对地震纵波报警和对地震横波报警。 4.8 可靠性 采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衡量系统的可靠性水平。产品的平均无故障时间的值应不少于5000 h。报警器按照4.4功能检查进行失效判定。 5 试验方法 5.1 试验条件 a) 温度:1535; b) 相对湿度:4

    10、575; c) 大气压力:86 kPa106 kPa; d) 电源:180 V240 V,50 Hz2 Hz。 5.2 外观与结构 5.2.1 外观 用目测法及手感法。 5.2.2 结构 用目测法及手感法。 5.3 性能 5.3.1 报警烈度阀值 按照GB/T 17742-2008, 地震烈度是以地震波的峰值加速度来确定的。报警器地震烈度阀值的验证即在地震模拟震动台上,将触发报警的加速度值与模拟震动台给出的加速度值进行比较来确定的。 5.3.2 报警器的加速度误差最大值 以标准加速度计测量结果为标准 , 计算测量所得的触发报警器的加速度值的相对误差。此误差即为报警烈度阀值误差。 5.3.3 误

    11、报警 5.3.3.1 漏报率 DB51/T 9882010 4 将地震模拟台的峰值加速度设定在指定阀值的13以上,查看报警器是否被触发。如报警器不触发,则记录一次漏报。重复以上试验次以上。若试验总次数为N次,记录到的漏报的数量为m次,则漏报率为m/N。 5.3.3.2 虚警率 将地震模拟台的峰值加速度设定在指定阀值的13以下,查看报警器是否触发。如报警器触发,则记录一次虚警。重复以上试验次以上。若试验总次数为N次,记录到的虚警的数量为m次,则虚警率为m/N。 5.3.4 报警器响应时间 将地震模拟台的峰值加速度设定在指定阀值13以上。以振动台达到设定加速度值为始,到报警器开始发出报警声音为止的

    12、这段时间定为报警器响应时间。 5.3.5 触发报警后,语音报警的持续时间 以报警器开始发出报警声音时为始,到报警声音停止时为止的这段时间定为语音报警的持续时间。 5.3.6 报警声强度 5.3.6.1 测量框图 如图1所示。 图1 报警声的级数测试 报警声 地震报警器 声级测试仪 5.3.6.2 测量方法 按图 1 所示,晃动报警器,让报警器发出声音。再把声级测试仪放在距离报警器的扬声器的中心处的正前方 10mm 处,测量报警器发出的声音强度。 5.4 功能 5.4.1 对地震纵波的报警 在报警器处于非报警状态时,任意方向振动报警器。报警器将检测到的振动波认定为地震纵波。若振动的加速度峰值大于

    13、设定值,则进行报警。报警时的声音内容或声级大小能区分加速度峰值的大小。 5.4.2 对地震横波的报警 在报警器处于对地震纵波报警时,将报警器在垂直于纵波振动方向振动。当该振动的加速度峰值大于设定值时,报警器对地震横波进行报警。报警时的声音内容或声级大小能区分加速度峰值的大小。 5.4.3 电池欠压指示功能 若报警器内置有电池,则当内置电池的电压低于设定值时,报警器可以用一定方式提醒用户更换电池。 5.5 安全 5.5.1 绝缘电阻 按GB 4793.1- 2007中3.6的规定进行。 5.5.2 对地漏电流 按GB 4793.1-2007 中9.19.3的规定进行。 5.5.3 抗电强度 按G

    14、B 4793.1-2007 中6.6 和 6.7的规定进行。 5.6 电磁兼容性 5.6.1 无线电干扰限值 DB51/T 9882010 5 按GB/T 18268-2000中的7的规定执行。 5.6.2 抗扰度 按GB/T 18268-2000中的6的规定执行。 5.7 环境适应能力 按GB/T 98132000中的5.8方法进行。 5.8 可靠性 按照GB/T 5080.7-1986标准选取定时(定数)结尾试验方案,检查功能是否正常。方案编号为5:7,标称值=20,Dm=3,截尾时间为1.46 m0,截尾失效数为3。 6 检验规则 6.1 出厂检验 6.1.1 设备须经生产厂商检验部门逐

    15、台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附上合格证方可出厂。 6.1.2 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包括4.2、4.3、4.4。 6.1.3 判定规则 检验项目全部合格,判该产品合格;检验中若出现不合格项,允许返工后重新检验。若仍有不合格项,则该产品不合格。 6.2 型式检验 6.2.1 产品正常生产三年时,应进行一次型式检验;若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亦应进行型式检验: a) 产品定型时; b) 当工艺条件及关键元器件、主要部件、材料来源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c) 停产一年以上重新恢复生产时; d)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e) 国家质量监督部门提出要求时。 6.2.2 抽样方案 样品从出

    16、厂检验合格品中按照3随机抽取(可靠性除外)。 6.2.3 判定规则 所检项目全部合格,判该批产品合格;检验中若出现不合格项(安全除外),允许从同批产品中两倍量抽样进行复检,复检仍不合格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7 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 7.1 标志 7.1.1 产品铭牌上应有以下内容: a) 产品名称、型号; b) 公司名称、商标; c) 工作电压。 7.1.2 销售包装上应有以下内容: a) 产品名称、型号; b) 公司名称、地址和邮编; c) 产品执行标准编号。 7.1.3 运输包装上应有以下内容: a) 净重、毛重(); b) 体积(长宽高); DB51/T 9882010 6 c) “易

    17、碎物品”、“向上”、“怕雨”、“堆码极限”等储运图示标志(并应符合GB/T 1912008的规定)。 7.2 标签 7.2.1 检验合格证上应有以下内容: a) 产品名称和型号; b) 检验员代码; c) 检验日期; d) 合格印章。 7.2.2 使用说明书应印有以下内容: a) 产品简介,用途; b) 主要参数; c) 使用方法; d) 注意事项; e) 产品执行标准编号。 8 包装、运输、贮存 8.1 包装 检验合格后的产品附上说明书和合格证,放入具有防震装置的纸箱。 8.2 运输 产品适用一般运输工具,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雨雪直接淋袭和避免与腐蚀性物质混运。 8.3 贮存 产品应放在通风、干燥的室内,并且勿与具有腐蚀性的物质贮放。


    注意事项

    本文(DB51 T 988-2010 《地震报警器》.pdf)为本站会员(hopesteam27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