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5.020.20 DB51B16 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 8902009桑螟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 2009-03-05 发布 2009-03-10 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51/T 890200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1 2 术语和定义 1 3 越冬调查 1 4 化蛹羽化进度调查 1 5 发育进度调查 1 6 成虫诱测 2 7 螟害率调查 2 8 预测预报方法 2 9 防治适期与指标 2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桑螟幼虫、蛹分
2、级特征 . 4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各代桑螟各虫态发生期及发育历期 . 5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桑螟调查资料表册 . 6 DB51/T 8902009 II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 、B 、C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厅植保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丽、封传红、马利、伍亚琼、罗晓莲、肖连康、王世刚。 DB51/T 8902009 1 桑螟测报调查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桑螟越冬调查、化蛹羽化进度、发育进度、成虫消长和螟害率的调查时间、调查方法和调查数据记载的要求,提出了预测预报方法、防治适期与指
3、标。 本规范适用于桑螟测报调查。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 世代 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能够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简称一代。 2.2 发育进度 是指经历由卵发育至幼虫、蛹、成虫各个虫态的发育过程。 2.3 发生期 是指各个世代(或各个虫态)所经历的时期。 3 越冬调查 3.1 调查时间 冬前越冬调查在9 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行;冬后越冬调查在翌年桑螟化蛹前进行。调查每10d 进行1次。 3.2 调查方法 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桑园类型各1 块,每块桑园要求可查面积在667 m2以上。用随机取样方法每类型田标记桑树不少于20 株,记载越冬虫量。
4、若虫口少于50 头,则调查株数在50株以上,并做好标记,将树隙、蛀孔、株际表土、枯枝等处的活虫记数。待越冬后,对有标记的桑树进行冬后虫量调查。冬前以每次调查中,查到老熟幼虫的最高虫量定越冬基数;冬后以查到的最高虫量定越冬存活头数。调查结果记录于附录C 表C1 中。 4 化蛹羽化进度调查 4.1 调查时间 越冬结束后(一般自3 月下旬起),每2d调查1 次。 4.2 调查方法 越冬代的调查可结合越冬调查进行。冬前、冬后分别分批从调查桑园中采回桑螟越冬老熟幼虫各200头,分数个培养皿安放,置于养虫室内常温下进行观察。自翌年3 月下旬起,每2d 调查1 次,将化蛹数、羽化数、寄生虫数和分级蛹量分别记
5、载于附录C 表C2 中。发生代调查从每代桑螟幼虫为害高峰日开始,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桑园类型,分批采回桑螟老熟幼虫各200头,调查办法、记载方法同越冬代调查的室内观察。 5 发育进度调查 5.1 调查时间 自越冬代产卵开始,每5d调查一次,直至10月底。 DB51/T 8902009 2 5.2 调查方法 选择桑螟为害严重和当地有代表性的桑园类型,越冬代从4 月初桑螟化蛹前,一般世代从幼虫孵化盛期到成虫羽化盛末期结束,每5d调查一次。调查桑树不少于10 株,如虫量少于60头,则增加调查株数。分株调查各龄幼虫数量,并记录各龄幼虫数。调查结果记录在附录C 表C3 中。桑螟各龄幼虫分级特征及蛹分级特征
6、见附录A 。 6 成虫诱测 6.1 诱测时间 自室内越冬代蛹羽化后开始。 6.2 诱测工具 采用黑光灯或200W 白炽灯,每天黄昏时开始全夜点灯诱蛾,次日早晨按雌、雄分别记载诱得蛾数,同时记载当晚的气候状况。结果记入附录C 表C4 中。 7 螟害率调查 7.1 调查时间 在每代次危害高峰期后进行。 7.2 调查方法 桑园类型按照防治、未防治两种情况,各选择一个面积667m2左右的桑园,作为被害情况调查园。在每个被害情况调查园中,采用平行跳跃取样法,取样数量不少于20株。检查桑树被害梢数和被害叶数,调查结果记录到附录C 表C5 中。 8 预测预报方法 8.1 发生期预测 8.1.1 发蛾高峰期预
7、测。根据室内观察和诱蛾记载确定发蛾高峰期。当室内调查到桑螟羽化虫数达60%,且灯光诱蛾量有较快增长时,此时可定为发蛾高峰日,加上常年桑螟同期各发育阶段的历期,即可推算出以后各世代的发生期。 8.1.2 分龄分级预测。根据田间幼虫发育进度和室内化蛹进度调查结果,参考气象预报,加上相应的虫态历期,即可预测发蛾期或防治适期。方法是根据记载各龄幼虫、各级蛹占其总数的百分率,然后从最高发育级向下依次逐级(龄)累加,计算百分率。调查日期加上累加百分率达 15%20% 、 45%50% 、80% 85%的蛹级(或虫龄)至羽化尚需的发育天数,即为发蛾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推算得到发蛾高峰日再加上至下代二龄幼
8、虫历期即为防治适期。 8.2 发生量预测 根据田间幼虫发育进度调查,计算化蛹高峰日的田间虫口基数;根据室内化蛹进度观察,统计蛹的存活率和成虫羽化率,预测当代发生蛾量;根据灯光诱蛾,调查蛾的性比,参考各代蛾产卵量,根据当时气候条件下的卵孵化率、天敌数量和桑树生长状况预测下代幼虫的发生数量。 8.3 发生趋势分析 根据各代灯下蛾量和幼虫虫量,结合当时气象条件、桑树生长状况、天敌数量以及历年桑螟发生消长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桑螟在当地的未来发生趋势。 9 防治适期与指标 9.1 防治适期 二龄幼虫高峰期即为防治适期。 9.2 防治指标 大田随机调查20株桑树,当折合每667m2虫量达800100
9、0头的桑园定为防治对象田。 DB51/T 8902009 3 DB51/T 8902009 4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桑螟幼虫、蛹分级特征 A.1 桑螟各龄幼虫特征 一龄:体长2-3mm ,各胸腹节无黑色毛片。 二龄:体长5mm, 各胸节和第1 腹节气门上线各出现一对毛片。 三龄:体长8mm ,胸腹节气门上线各一对称明显毛片外。原毛片上下,又出现一点对称毛片。 四龄:体长13mm ,各胸腹节均出现毛片。 五龄:体长24mm ,各节毛片与四龄相同,但体长明显增长。 A.2 桑螟蛹分级特征 1级:初蜕皮化蛹,整个蛹体青绿色。 2级:复眼混浊透明状,腹面观,胸和附肢部分青绿色。 3级:复眼棕色
10、,腹面观,除附肢外,其他青绿色。 4级:复眼深褐色,附肢间沟纹色加深,附肢部分呈棕褐色,腹节间棕褐色。 5级:复眼黑色,翅点(翅纹)明显。 DB51/T 8902009 5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各代桑螟各虫态发生期及发育历期 B.1 各代桑螟各虫态发生期 (单位:天) 世代/ 虫态 卵 幼虫 蛹 成虫 全代 一代 4下5上 5上5下 5下6上 6上6上 4下6上 二代 6上6中 6中6下 6下7上 7上7上 6上7上 三代 7上7中 7中7下 7下7下 7下8上 7上8上 四代 下8上 8上8中 8中8下 8下8下 7下8下 五代 下8下 8下9中 9中9下 9下9下 8下9下 六代
11、9下9下 9下10中(越冬) 4上4下(翌年) 4下4下 9下4下 注:四川,资中 B.2 各代桑螟各虫态发育历期 (单位:天) 幼虫期 世代/ 历期 卵期 一龄 二龄 三龄 四龄 五龄 全龄 蛹期 产卵前期 全代 一代 6 3 2 2 3 5 15 79 1.22 29.232 二代 5 2.2 2 2 3 4 13.2 910 2 2930 三代 4 2.5 2 2.5 3 4 14 78 1.5 26.527.5四代 4 2 2 2 2.5 4 12.5 78 1.5 2526 五代 5 3 2.5 2.5 3 4 15 1416 2 256 注:江苏 DB51/T 8902009 6
12、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桑螟调查资料表册 (200 年) 测报站名: 盖章: 测报站编号: 站址: (北纬: 东经: 海拔: ) 测报员: 负责人: 四川省农业厅植保站编制 DB51/T 8902009 7 C.1 桑螟越冬基数调查表 单位: 地点: 调查人: 年 份: 调查时间 活虫量(头) 死虫量(头) 月 日 调查地点 桑树类型 调查株数 低龄 老熟 低龄 老熟 存活率 (%) 备注DB51/T 8902009 8 C.2 室内桑螟羽化进度记载表 单位: 地点: 调查人: 年份: 采虫日期 月 日 月 日 月 日 虫量 头 头 头 羽化数 羽化数 羽化数 日期 (月 日) 化蛹(头)
13、 雌 雄 寄生(头)化蛹(头) 雌 雄寄生(头)化蛹(头) 雌 雄 寄生(头)DB51/T 8902009 9 C.3 类型田间桑螟发育进度调查表 单位: 地点: 调查人: 年份: 幼虫数(头) 蛹(头) 调查日期 (月 日) 株号 有卵叶数 卵粒总数 一龄 二龄 三龄 四龄 五龄 老熟 预蛹 成蛹 寄生总计(头)DB51/T 8902009 10 C.4 灯下成虫消长记载表 单位: 地点: 调查人: 年份 : 其中 日期 (月 日) 总计(蛾) 雌(头) 雄(头) 合计(头)温度()湿度()风力(级) 雨量(mm)天气实况DB51/T 8902009 11 C.5 螟害率调查表 单位: 地点: 调查人: 年份: 被害情况调查 调查时间 (月日) 虫口密度(头/ 亩)桑园类型调查梢数 被害梢数被害梢率() 调查叶数被害叶率() 被害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