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7.080.20 B 16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7142007 水稻抗稻瘟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范 Rule of Field-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for Pyricularia oryza 2007 - 11 - 01 发布 2007 - 12 - 01 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51/T 7142007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田间抗性鉴定方法 . 2 5 抗病性评价 .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A.1 叶瘟抗性评价分级标准 . 4 附录B(资料
2、性附录)B.1 穗颈瘟病穗率评价分级标准 . 5 DB51/T 7142007 II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四川省农业厅植保站、四川省农业厅种子站、四川省蒲江县植保站、四川省营山县植保站、四川省资中县植保站、四川省雅安市植保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卢代华、叶慧丽、龚学书、廖华明、马晖、王黎明、赵忠、卢远全、杨力DB51/T 7142007 1 水稻抗稻瘟病性田间鉴定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水稻抗稻瘟病( Pyricularia oryza )性田间鉴定技术规
3、范,包括水稻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和水稻品种(系)抗性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水稻品种(系)对稻瘟病的田间抗性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5970 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 ISBN/S 1676 农作物抗病虫性鉴定方法 ISBN/S 1441 粮食作物种质资源抗病虫性鉴定方法 水稻栽培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3.1 人工接种鉴定 artificial inoculation for identification 用人工繁殖或收集的病原物,仿照自然情况,创造发病条件,按一定量接种,根据接种对象抗性表现和发病程度确定品种抗性强弱的鉴定方法。 3.2 接种体 inoculum 指用于人工接种鉴定用的稻瘟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适用范围为 ZA 、 ZB 、 ZC 、 ZD 、 ZE 、 ZF 、 ZG 群小种。 3.3 喷雾接种 spray inoculation 用弥雾(雾滴的体积中值直径 50 m100m) 喷雾器将接种体喷洒于稻苗上的接种方法。 3.4 对照品种 control variety 在抗性
5、鉴定时附加抗病和感病品种作为对照的品种。 3.5 诱发品种 induced variety 在田间鉴定时,鉴定品种之间种植的通过人工接种的高感病品种。 DB51/T 7142007 2 4 田间抗性鉴定方法 4.1 病圃设置 病圃应设在稻瘟病重发区或常发区,选择雨日较多、排灌方便、肥力均匀的田块。 4.2 水稻品种(系)的播种方式及田间排布 参鉴品种(系)经常规浸种催芽后,条播或移栽;湿润育苗,厢高20 cm,宽115 cm,厢沟40 cm。参鉴品种(系)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参试 品种(系)种植1行-3行,行距5寸,每行播种20粒-40粒左右。病圃四周设保护行,保护行品种采用诱发品种。在厢边
6、播1行诱发品种,每两个鉴定材料之间插播1行诱发品种。 4.3 栽培技术及管理 4.3.1 重施底肥 做到N、P、K三要素合理搭配使用,做到化学肥料与有机肥料兼用,施肥均匀。 4.3.2 播种前除草 翻耕后于播种前25 d,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灭生性农药除草。 4.3.3 播种时期 按病区当地常规进行,对生育期偏早或偏迟的供鉴材料,可适当调整播期,以确保品种感病期与病区病害流行期相吻合。 4.3.4 追肥 播种15 d -20 d(揭膜后)和分蘖盛期各追施尿素1次。 4.3.5 除草 播种15 d -20 d即揭膜后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除草。 4.3.6 施药 参鉴品种(系)在全生育期内
7、避免使用杀菌剂,杀虫剂的使用根据病圃内害虫发生种类和程度而定。 4.3.7 保水 参鉴品种(系)在全生育期内尽量保水,保证田间小气候的湿度要求,利于发病。 4.4 接种 4.4.1 接种体准备 选择当地致病性较强、致病频率较高的菌株制作成浓度为2 105cfu/ml的孢子悬浮液接种体。 4.4.2 接种时间 苗期和分蘖盛期。 4.4.3 接种方法 DB51/T 7142007 3 苗期喷雾接种,接种量以所有叶片上布满孢子液为限;分蘖中期在心叶上注射接种,接种量以孢子液从心叶中流出为止。接种后清水喷雾保湿,8-10 d后,待感染病苗发病充分后,将活体菌株均匀移栽至病圃诱发行内,并适时追肥、人工增
8、湿(水稻全生育期田间保水3-5 cm,发病初期每天早、晚各人工喷雾1次),人工控制病圃田间小气候,使病圃发病均匀、充分。 4.4.4 其它按水稻栽培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 4.5 病情调查 4.5.1 调查时间 4.5.1.1 叶瘟调查时间 在水稻分蘖中、后期,病圃叶瘟进入发病盛期进行调查,一周后复查一次。 4.5.1.2 颈瘟调查时间 稻谷黄熟期,颈瘟病情稳定后进行调查,一周后复查一次。 4.5.2 调查方法 4.5.2.1 叶瘟调查方法 对参鉴品种(系)逐叶调查,按附录A水稻稻瘟病叶瘟症状进行描述。 4.5.2.2 颈瘟调查方法 对参鉴品种(系)每穗进行调查,记载总穗数、病穗数,计算出病穗率
9、。 5 抗病性评价 5.1 叶瘟 按附录A叶瘟抗性评价分级标准评价该品种(系)的对稻瘟病叶瘟抗性级别。 5.2 颈瘟 按附录B水稻稻瘟病穗颈瘟病穗率评价分级标准评价该品种(系)的对稻瘟病颈瘟抗性级别。 DB51/T 7142007 4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A.1 叶瘟抗性评价分级标准 病级 受害情况 抗性水平级 叶片上无病斑; 免疫(IM)级 病斑为针头状大小褐点; 高抗(HR)级 稍大褐点; 抗(R) 级 圆形至椭圆形的灰色病斑,边缘褐色,病斑直径约 1毫米; 抗(R) 级 典型纺锤形病斑,长厘米,通常局限在二条叶脉之间, 为害面积不超过叶面积的 2%; 中抗(MR)级 典型纺锤形病
10、斑,为害面积不超过叶面积的 10%; 中感(MS)级 典型纺锤形病斑,为害面积 10.1%; 中感(MS)级 典型纺锤形病斑,为害面积 25.10%; 感(S) 级 典型纺锤形病斑,为害面积 50.17%; 高感(HS)级 全叶枯死。 高感(HS)DB51/T 7142007 5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B.1 穗颈瘟病穗率评价分级标准 病级 受害情况 抗性水平 0 级 无病; 高抗(HR) 1 级 病穗率低于 1- 5; 抗(R) 3 级 病穗率在 5.110; 中抗(MR) 5 级 病穗率在 10.125; 中感(MS) 7 级 病穗率在 25.150; 感(S) 9 级 病穗率在 50.1100。 高感(HS)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