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40 B 61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15122012 云南松林计划烧除技术规程 2012 - 12 - 20 发布 2013 - 09 - 01 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51/T 15122012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适宜计划 烧除的条件 2 5 计划烧除技术 . . 2 6 作业设计 . . 3 7 组织管理 . . 3 8 总结报告的编制 4 附录 A(规范 性附录) 作业设计说明书 5 DB51/T 1512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
2、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林业厅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金锡、徐惠、王海沁、梁颇、何家秀、吴宗兴 、吴万波。DB51/T 15122012 1 云南松林计划烧除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云南松林( Yunnan pine forests)计划烧除技术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境内的云南松林林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172一19
3、95 全国森林火险天气等级 3 术语和定义、 3.1 计划烧除 选择有利的天气条件,不同森林类型及其不同层次可燃物含水量适宜差值,采用低强度烧除的烧除技术,将云南松林下的有害可燃物清除,从而减少森林火灾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 3.2 有害可燃物 指最容易导致森林火灾的森林可燃物部分。森林可燃物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四部分可燃物,其中,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可燃物是最容易导致森林火灾的可燃物部分,故称作有害可燃物。 3.3 低强度烧除 一般通行标准规定火强度为700千瓦/小时为高强度烧除,火强度为350-700千瓦/小时为中强度烧除,火强度低于350千瓦/小时为低强度烧除。火强度(I
4、)的简易计算公式: I=300H2式中:I为火强度; H为林火蔓延时火焰平均高度 根据公式计算,计划烧除时火焰高度控制在1.1米以下均为低强度烧除。 3.4 不同层次可燃物含水量适宜差值 DB51/T 15122012 2 森林林分结构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不同季节各层次可燃物含水量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值,不同层次可燃物含水量适宜差值指在一定 的季节时段有害可燃物含水量低于20%,灌木层和乔木层可燃物含水量高于20%, 此时实施计划烧除仅烧除地表有害可燃物而能较好保存乔灌层植物。 4 适宜计划烧除的条件 4.1 计划烧除时段选择 计划烧除的最佳时段是12月中旬到次年元月中旬,此
5、时乔木层和灌木层含水量较高,有害可燃物的含水量低于20,同时,气候因素的各项指标都达到计划烧除的要求。 4.2 气象指标 适宜计划烧除的气候条件必须满足如下气候指标,方可进行计划烧除。 风速 6m/s 空气湿度 30-50% 空气温度 -5-10 有害可燃物含水量 7-20% 大气气团相对稳定 4.3 林分条件 本项技术仅适宜于云南松林,林分状况必须是已作过抚育间伐,或自然稀疏的中龄林以上的林分,林分密度应低于1110株/hm2。 4.4 烧除技术的选择 在实施计划烧除期间,根据地形地貌、坡度坡向、森林结构、有害可燃物的载量、含水量和分布状况、天气状况等条件,选择不同的烧除技术。 5 计划烧除
6、技术 5.1 上山火烧除 在计划烧除施业区范围,先在山体上部点烧一条防火控制线,并由此向山下部蔓延烧除;然后,从山脚呈带状向上实施烧除,带宽 3-5m 即可。此种烧除技术适宜于湿度较大的阴坡或海拔较高的云南松林分,此技术危险性较大,难以控制,一般情况下不采用,或慎用。 5.2 下山火烧除 在计划烧除施业区范围, 先在山体下部点烧一条防火控制线, 从山体上部向山下部蔓延烧除; 然后,从山体上部呈带状向下实施烧除,带宽 6-7m 即可。此技术适宜于阳坡干燥的林分或林分密度较小的疏林,此项技术是最安全的烧除方法,不足之处就是耗时耗工,成本较高,烧除不彻底,有时效果欠佳。 5.3 带状烧除 结合上述两
7、种技术优点的烧除方法。 即横山将施业区划为若干带, 先在山体上部向山下部蔓延烧除,形成一条防火控制带;当第一带林火向下顺利蔓延后,接着开始实施第二带的带状烧除,当第二带林火顺利向上方和向下方蔓延后,即可开始实施第三带带状烧除,第四带、第五带余此类推,最后一带是点DB51/T 15122012 3 烧上山火,熄灭下山火。带宽根据地形和林分状况而定,以 3-5m 为宜。此种烧除技术适宜于不同坡度坡向的各类林分,也是较为安全的烧除方法,节约工时,烧除效果好。不足之处就是技术难度较大,关键技术在于计划烧除设计时烧除带的宽度,应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 6 作业设计 6.1 作业设计的准备 开展设计之前应充
8、分学习相关文件,收集施业区的林地资料及生态环境信息资料,收集计划烧除时段的天气预报资料,并到现场进行野外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施业区的地形地貌、林分状况、乔木、灌木的可燃物,尤其是有害可燃物的分布、载量及其含水量状况等。 6.2 作业设计说明书的编制 施业区概况:作业设计要落实施业区的地点、范围、面积,内部及周边的河流、溪流、道路、地形状况等。利用道路、山脊和溪流建立单元隔离区,在易于跑火或危险地段还应人工割草割灌或翻土,开辟防火控制线。 防火隔离带的划分:根据林分状况预估计划烧除时林火蔓延的速度、方向、高度等因素,在可能导致林火失控的地段,利用溪流、道路、山脊等天然障碍物建立防火隔离带,如若没有
9、天然障碍物的地区,必须开挖人工防火带,建立人工防火隔离带。 作业单元的划分:根据林火点烧和林火控制的需求,根据道路、山脊、溪流和林分状况,将施业区划分为作业单元,每个作业单元由以一个或几个林班构成,最好在一个坡面,面积大小适中,能一次独立完成计划烧除。对每个作业单元要标明林分状况、有害可燃物的分布、载量及含水量等状况,上次点烧的间隔期、点烧效果。 点烧方案:根据近期气象预报的天气条件、施业区的林分状况,以及现场的地形地貌等因素,确定作业单元的点烧方案、烧除技术,预期林火高度、火强度等火行为,预测林地可燃物、有害可燃物烧除程度等。详见附录A 作业设计说明书。 危机处理预案:组建应急扑火队,对现场
10、跑火现象及时进行扑救处理,对于更大规模的林火失控,应有健全的应急组织机构,随时能调动充足的人员、扑火机具、交通车辆,满足应急扑火的需求。 7 组织管理 7.1 成立领导小组 为加强计划烧除监管管理责任制,要成立领导小组、落实现场总负责人、点烧队、应急扑火队负责人、现场实施人员数量与分工。 7.2 计划烧除点烧队的组建 点烧队成员由 3-4 人组成,严格按照计划任务书的要求执行点烧,点烧队队长一名,由具有计划烧除实践经验和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人员担任,并接受过气象学知识、林学、森林防火,以及计划烧除等技术培训。点烧队队员应配备 GPS全球定位仪,通讯工具,点火器和灭火器材,以及保持林区通行和控制林
11、火蔓延的器材机具。 7.3 应急扑火队的组建 DB51/T 15122012 4 根据施业区的大小,地形和林分复杂程度等状况组建应急扑火队,人员一般需要20-30人,最好是县级专业扑火队成员构成,并受过专业林火扑救培训。计划烧除实施前,扑火队应到施业区现场踏勘,对施业区的地形、林分状况、道路、水系等有充分了解;计划烧除实施过程中,在防火控制线容易失控跑火的地段要确定专人守护观察,遇到林火失控跑火,要及时报告,以最快速度扑灭失控火。 8 总结报告的编制 计划烧除结束后要进行现场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两部分,即计划烧除过程中,记录实施现场的风速风向、相对湿度、温度、最后一次降水、草本含水量、枯枝落叶含
12、水量、土壤湿度、火焰高度、林火蔓延速度等因素;其次,计划烧除结束后,调查乔木树皮炭化程度(烧焦高度与伤害程度)、灌木烧失量、草本烧失量、枯枝落叶烧失量、腐殖质层烧失量、矿质土壤烧失量(土壤暴露百分比)等。根据现场评估情况,对照计划烧除计划任务书,对本次计划烧除进行技术、烧除效果,以及组织管理进行总结,逐步完善计划烧除工作,并编写总结报告。 DB51/T 15122012 5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作业设计说明书 施业区编号: 县 - 乡(镇) - 林场 - 工段 - 施业区范围: -GPS坐标范围: - 施业区总面积: - 林地净面积: - 上次烧除记录:日期 -类型 -效果 -
13、 林分状况: 乔木:林分类型 -密度 -高度 - 枝下高 - 灌木:主要种类 - 密度 -高度 -盖度 - 草本:主要种类 - 高度 -盖度 -分布 -枯死程度 - 枯枝落叶:未分解层厚度 -盖度 -分布 -干湿度 - 预期的气候条件: 气流稳定性 -风速 -风向 -温度 - 相对湿度 -下雨后的天数 -土壤湿度 - 草本层含水量 -枯枝落叶层含水量 - 预期火行为: 火强度(林火高度) -烧除后有害可燃物的百分比(%) - 乔木伤害程度 -灌木烧毁量 - 其他 - 施业区交通状况: 内部道路状况:河流、溪流数量 -平均长度 - 人行便道数量 -平均长度 - 机耕道(林区公路)数量 -平均长度
14、 - 外部道路状况:河流、溪流数量 -平均长度 - 机耕道(公路)数量 -平均长度 - 烧除技术确定:点烧技术 -烧除林带宽度 - 组织管理: 领导小组组长 - -成员 - 现场总负责人 -现场总人数 - 点烧队负责人 -点烧队人数 - 应急扑火队 -现场巡护及扑救人数 - 计划烧除评价(实施期间现场分析): 风速风向 -相对湿度 -温度 -最后一次降水 - 草本含水量 -枯枝落叶含水量 -土壤湿度 - 点烧方法 -林火高度 -林火蔓延速度 - 烧除后评价: DB51/T 15122012 6 树皮炭化程度(烧焦高度与伤害程度) -灌木烧失量(%) - 草本烧失量(%) -枯枝落叶烧失量(%) - 腐殖质层烧失量(%) -矿质土壤烧失量(土壤暴露%) - _ DB51/T 1512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