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备案号: 18625-2006 江西省地方标准DB36/T 4902006稻鸭共育生产绿色大米技术规程 2006-01-10 发布 2006-02-01 实施DB36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6/T 4902006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一般要求 1 5 大米生产 1 6 鸭子饲养 4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稻鸭共育模式中鸭子养殖技术 . 5 A.1 品种选择 5 A.2 雏鸭期管理技术 5 A.3 鸭子下田饲养的管理 5 A.4 后期管理 5 DB36/T 4902006 II 前 言 本标标准由江西省农业厅提出。
2、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奉新县农业局、上高县农业局。 本标准起草人:彭春瑞、罗奇祥、关贤交、涂田华、黄彩鹏、张洪星、黎红志、李思亮。 DB36/T 4902006 1 稻鸭共育生产绿色大米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稻鸭共育模式生产绿色大米的相关定义、一般要求及其生产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稻田稻鸭共育生态模式中 A 级绿色大米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3、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404.1-1996 粮食作物种子 禾谷类 GB/T 17891-1999 优质稻谷 NY/T 391-2000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393-2000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2000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T 419-2000 绿色食品 大米 NY/T 5190-2002 无公害食品 稻米加工技术规范 3 术语与定义 3.1 稻鸭共育 系指水稻移(抛)栽返青后,将雏鸭放入稻田,一直到水稻开始抽穗灌浆,鸭子都生活在稻田里,形成以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稻鸭共育综合生态模式。 4 一般要求 4.1 产地环境要求 产
4、地要远离污染源、生态条件良好,生物多样性保持较好。产地环境应符合NY/T391-2000的要求。 4.2 肥料使用 4.2.1 肥料的使用应符合 NY/T 394-2000 的规定 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肥料和生物肥料。 4.2.2 禁止使用重金属超标的肥料(有机肥料及矿质肥料)。 4.3 农药使用 4.3.1 农药使用应符合 NY/T 393-2000 的要求。 4.3.2 严格控制农药施用量和安全间隔期。 4.3.3 合理混用、轮换交替药剂,克服或推迟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5 大米生产 5.1 基地选择 符合产地环境一般要求外,还应尽量选择有独立的生态小流域、防治污
5、染隔离条件较好的区域,稻田地势应相对平坦,排灌方便、旱涝保收、不易受水旱灾害、土传病害较少,而且集中连片。 DB36/T 4902006 2 5.2 品种选择 选用的品种必须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并在当地示范成功,米质达到GB/T 17891中三级米标准以上, 品种综合抗性好,特别是对当地易发的主要病 虫害的抗性强;种子质量符合GB 4404.1的要求;做到定期更换品种。 5.3 耕作制度 大力推广肥一稻一稻、肥一稻等种地养地耕作制度,提倡稻田养萍。 5.4 育秧技术 5.4.1 育秧方式 双季早稻和一季稻宜采用旱床育秧或塑盘育秧,双季晚稻宜采用湿润育秧。 5.4.2 种子处理 播种前晒种12天,
6、清水选种后,再用3中生菌 素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或4%抗霉菌素120水剂200倍液或1石灰水浸种进行种子消毒,种子消毒与间隙浸种相结合,先预浸8h12h,提起晾干后再用药剂间隙浸种24h36h进行种子消毒,然后洗净再用清水浸种8h12h,再催芽播种或直接播种。提倡用沼液浸种或用生物种衣剂包衣。 5.4.3 播种期 双季早稻一般当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时,即可抢晴播种并盖膜保温,旱床育秧可提早35天;一季稻根据品种生育期以使其抽穗期避开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高温季节为原则来安排播种期; 双季晚稻根据品种生育期以确保在秋季寒露风来临前安全齐穗为原则来安排播种期。 5.4.4 播种量 每667m
7、2大田杂交稻用种量为:双季早稻1.5 kg2.0 kg,一季稻和双季晚稻1.0 kg1.5 kg;常规稻为:双季早稻3.0 kg5.0 kg,一季稻和双季晚稻 2.0 kg3. 0 kg。秧田面积湿润育秧的秧本田比为18,旱床育秧为140,塑盘育秧双季早稻为561孔的塑盘4550片,一季稻为434孔塑盘5060片。 5.4.5 秧田管理 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病虫危害轻的田地做秧田,施肥以有机基肥为主,少施或不施追肥,一般每667m2秧田施足腐熟的农家肥或绿肥1000 kg1500 kg作基肥,其它肥料施用应符合NY/T 394的要求。秧田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农业、生物、物
8、理技术综合防治的原则,在上述措施达不到防治效果时,可采用化学防治,但应符合NY/T 393的要求。其它管理措施参考不同育秧方式的要求进行。 5.5 移(抛)栽 5.5.1 移(抛)栽期 双季早稻当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5时,叶龄达到3.54.0时就可移(抛)栽,一季稻当叶龄达到3.54.0时移(抛)栽,双季晚稻在前茬收获后立即移栽。 5.5.2 移(抛)栽密度 移栽稻采用宽行窄株的种植方式。 一般双季早稻每667m2插足2.22.5万蔸, 每蔸杂交稻插2粒谷苗,常规稻插45粒谷苗;一季稻插足1.01.5万蔸,杂交稻每蔸插1粒谷苗,常规稻每蔸23粒谷苗;二季晚稻插足2.02.4万蔸,杂交稻每蔸插1
9、2粒谷苗,常规稻每蔸插34粒谷苗。抛栽稻的基本苗一般较不是稻鸭共育的稻田多10%左右。 5.5.3 移(抛)栽质量 要求薄水移(抛)栽,大风大雨天不栽禾,一季晚稻和二晚晴天应在下午4点钟后栽插,并且做到浅栽、匀栽。 5.6 大田施肥 5.6.1 施肥的原则 DB36/T 4902006 3 坚持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其中有机氮占总施氮量的50%以上,提倡与猪-沼-稻模式结合。一般建一个8 m3的沼气池,长年存栏45头猪,所产生的沼渣和沼液可满足2700 m23300 m2稻田的养分需求。 5.6.2 施肥量 5.6.2.1 施肥量 稻鸭共育模式较非稻鸭共育的稻田施肥量可减少5%10%。每
10、667m2大田双季早、晚稻每季施氮(N)8 kg10 kg,磷(P 2O5)4.0 kg5.0 kg,钾(K 2O)8 kg11 kg,一季稻第667 m2施氮(N)12 kg14 kg,磷(P 2O5)6 kg7 kg,钾(K 2O)12 kg14 kg。 5.6.2.2 施肥方法 施肥方法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结合根外追肥。有机肥和磷肥全部作基肥,氮肥和钾肥留总施肥量的30%35%作追肥,在栽(抛)后57天和孕穗期分次施用,也可采用一次性全层施肥,将全部肥料作基肥深施;可用沼肥作追肥,在返青后和孕穗期分两次施,每667m2大田每次施750kg;始穗期和灌浆初期用磷酸二氢钾或氨基酸类叶面肥加
11、天然芸苔素进行叶面喷施或用50%的沼液进行根外追肥12次。 5.7 大田灌溉 移(抛)栽期保持薄水,扎根返青后坚持浅水勤灌,水深以鸭脚刚好能踩到表土为宜,以后随着鸭子的长大可适当加深水层,抽穗起鸭后,干湿交替壮籽,收获前57天断水。当苗数达到计划穗数的90%时,开始晒田,可采用分片晒田的方法,即在一片田中间拉一尼龙网,其中一半保持水层,将鸭子赶过去,另一半晒田,晒好后灌水又将鸭子赶过来,再晒另一半,依次多次;或每667m2大田在补饲棚边挖一个深0.5m 以上,大小2m2左右的水池,并开几条宽30cm40cm,深30cm的丰产沟,晒田期保持沟里35cm水层,以利鸭子活动;或将鸭子赶到田边的河、塘
12、内过渡35天。在水源充足、而晒田不方便的地方,也可不晒田,而采用灌深水的办法来控制无效分蘖,即当苗数达到计划穗数的90%时,开始灌深水,水深以灌到最顶部完全叶的叶枕为宜,以后随着水稻长高逐步加深水层,直到无效分蘖终止期。 5.8 有害生物防治 5.8.1 防治的原则 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措施、生物措施、物理措施,在上述措施不能满足植保工作需要的情况下,才采用化学措施。 5.8.2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并定期轮换;灌水灭蛹,清明前灌水10cm以上,保持23天,灭杀螟虫的蛹;打捞菌核,减少纹枯病病源菌;合理轮作换茬,降低病虫源基数;提倡健身栽培,增强抗病
13、虫能力。 5.8.3 生物防治 保护稻田天敌,利用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以鸭治虫和除草。 5.8.4 物理防治 每1hm2安装一盏25W的黑光灯或每4hm2安装一盏震频式杀虫灯,杀灭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的成虫;每667m2布放5个鼠夹,防治鼠害。 5.8.5 化学防治 在采用5.8.25.8.4的防治措施不能达到要求时,可采用化学防治措施。化学防治应优先采用生物农药,化学农药的使用应严格执行NY/T 393的规定。 5.9 收获、储运、加工 5.9.1 收获 成熟期要抢晴收获,并单收、单晒、单储,收获时要用木制的脱粒器械脱粒,严禁铺在地面上碾压脱粒,晒谷一律用竹晒垫,禁止在沥青或水泥地面上或黄泥
14、砂地面上晒谷,防止污染。 5.9.2 储运 DB36/T 4902006 4 原粮晒干后,宜立即包装并挂上标签,标明品种、产地、农户名、日期等,然后用单独的仓库储藏。仓库应避光、常温、干燥有防潮设施,贮藏设施应清洁、干燥、通风、无虫害和鼠害;可在贮藏仓布放鼠夹防治鼠害,并安装黑光灯诱杀害虫,严禁使用化学农药消毒;储运工具用竹木制品或棉麻制品,而且应清洁、干燥;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有异味的物品混运。 5.9.3 加工 加工环境、设施、人员、工艺、管理制度等加工质量控制过程执行NY/T 5190的规定,加工质量及大米的包装、运输、贮存应符合NY/T 419的要求。 5.9.4 副产品处理
15、秸秆、垄糠、米糠等副产品应综合开发利用,提倡稻草还田、稻糠稻作,严禁焚烧、胡乱堆放、丢弃和污染环境。 6 鸭子饲养 6.1 养殖方式 提倡采用围网式养殖,即用尼龙网将鸭子圈定在一定范围的稻田内活动。以2700 m24000 m2为一活动区域,在田的四周用三指尼龙网围成防逃圈,围网高60 cm ,每隔1.5 m2 m树一支撑杆,并在田的一角按10只鸭/m2的标准建立一个简易鸭舍,舍顶需遮盖,以避日晒雨淋,三面作档,并可在外墙加盖一层稻草,以便防寒保暖,但必须通风透气,舍底用木板或竹板平铺,并适当倾斜,以便排水和清除鸭。 6.2 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以每667 m2稻田15只左右为宜。 6.3 鸭子
16、管理 参见附录A。 DB36/T 4902006 5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稻鸭共育模式中鸭子养殖技术 A.1 品种选择 选择吉安红毛鸭、巢湖鸭、绍鸭等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广、耐粗饲、抗逆性好的中小型优良鸭种,要求雏鸭达到绒毛整洁、毛色正常、大小均匀、眼大有神、行动活泼、脐带愈合良好、体躯呈蛋形、体膘丰满、尾端不下垂的标准。 A.2 雏鸭期管理技术 A.2.1 雏鸭孵出后24 h之内,每羽鸭的嘴必须放入水中2 3次。 A.2.2 雏鸭第一次喂食在第一次放入水中后2小时左右进行,可用米饭或碎米,也可用全价小鸭饲料进行饲喂。食槽旁应设有饮水处,让雏鸭边吃食边饮水。雏鸭到3 5日龄后,要开始补喂
17、些浮萍、莴苣等青饲料和淡鱼粉、蚯蚓等动物性饲料,青饲料要新鲜,品质好,切碎后拌食或单独喂给。喂到每只鸭 100 g以上后可放人大田。 A.2.3 刚出壳的幼雏可用箩筐垫好干净无霉变的短稻草,放在背风保暖的室内饲养,室内气温低于20时,用大灯泡或红外线灯取暖,上面架膜保温,地面用谷壳、稻草等物铺垫并勤换;经常注意观察防止鸭子温度过低导致扎堆压死,同时又要防止温度过高导致鸭脱水死亡。 A.2.4 雏鸭孵出后在4天之内必须每天24小时都要有光照,因此在这段时间内,无论是春季育雏,还是夏季育雏都要在晚上开电灯。 A.2.5 饲养地面先用水冲洗,再用5-10%新鲜石灰水或2%烧碱喷洒,器具可用3% 5%
18、来苏尔或0.1%新洁尔灭、百毒杀等消毒,同时可在雏鸭饲料中添加50mg/kg的恩诺沙星。 A.2.6 雏鸭1日龄时,应预防接种小鸭病毒性肝炎疫苗,约2周时注射禽流感疫苗,雏鸭100 g125 g时(孵出2025天后)接种鸭瘟疫苗,提倡在当地兽医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抗体水平监测作出安排各种疫苗的接种时间。 A.3 鸭子下田饲养的管理 A.3.1 雏鸭孵出15 20天, 体重100 g以上, 水稻抛秧15天, 移栽12天以上, 可放人大田(成鸭应推迟2 3天)。最好每群放养5 %10 %大12周龄的幼鸭,以起预警和领头作用。 A.3.2 应根据鸭子的食量及稻田的食物丰度调节饲喂量, 平均每天每只
19、鸭用50 g 100 g稻谷或玉米及饲草等饲料补饲,注意定时定点饲喂,鸭子放入田间20天左右,可将预先繁殖好的绿萍放入稻田。 A.3.3 杜绝用发霉、变质的饲料或动物加工产品的副产品喂养,以防鸭子患肠胃性疾病。 A.3.4 水稻喷药前,把鸭子引诱在鸭舍圈住,喷药第二天才放鸭出来,喷施对鸭子损害大的农药,最好收鸭起田,待安全期过后,再下田放鸭。 A.4 后期管理 A.4.1 水稻齐穗期收鸭上岸,以防鸭吃稻穗。为方便收鸭,平时喂养时就应养成鸭子听到某种声音就集拢的习惯。 A.4.2 收回的鸭子可收回家中或围于田间舍内续养或转移场所放养。 A.4.3 围于田间舍内的鸭子在水稻收割后,及时回田放鸭,让鸭子啄食失落于水田中的谷子和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