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4 T 561-2012 The technical rules for producing F1 hybrid eggs of silkworm《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231516       资源大小:224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4 T 561-2012 The technical rules for producing F1 hybrid eggs of silkworm《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pdf

    1、ICS 65.020.30 B 44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5612012 代替 DB34/T 561-2005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The technical rules for producing F1 hybrid eggs of silkworm 文稿版次选择2012 - 03 - 14 发布 2012 - 04 - 14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4/T 5612012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蚕桑服务站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蚕桑服务站。

    2、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李庆宝、张虹、孙怀珍、陈斌、汪剑霞、江泽众、刘太荣。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34/T 5 61-2005。 DB34/T 5612012 1 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的术语和定义、 生产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的基本要求、 养蚕制种、茧质调查、蚕种保护、冷藏浸酸、质量标准等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34/

    3、T 560 桑蚕三级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DB34/T 669 桑蚕种茧育桑树栽培技术规程 DB34/ 907 桑蚕种 DB34/T 1158 桑蚕种质量检验规程 DB34/T 1159 蚕病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一代杂交种 按审定(或认定)的杂交组合进行繁制,供丝茧育生产的蚕种。 3.2 饲育批、制种批 在相同环境下同日收蚁的同一品种(或品系)同一批次的饲育区组成的群体,称为饲育批;种茧调查符合该品种性状的饲育批或饲育区组成的一个制种群体,称为制种批。 3.3 越年种 第一年生产、以滞育卵形式保护到第二年使用的蚕种,称为越年种。 3.4 即时浸酸

    4、种 DB34/T 5612012 2 产下的蚕卵在 2425温度中经 20 h30 h,滞育卵发育到胚胎形成期,用盐酸浸渍处理,促使蚕卵孵化的方法,为即时浸酸孵化法。经此方法处理的蚕种为即时浸酸种。 3.5 冷藏浸酸种 产下的蚕卵在 2425温度中经 44 h 60 h 左右,在滞 育卵胚胎发育的早期进行冷藏,经过一定时间后,出库浸酸促使蚕卵发育孵化的方法,为冷藏浸酸孵化法。经此方法处理的蚕种为冷藏浸酸种。 4 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 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见表 1)。 表1 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技术项目及主要内容 基本要求 养蚕制种 蚕种保护 冷藏浸酸 品种确定 饲育形式 生产条件 催青收蚁 原蚕饲

    5、养 种茧保护 制种袋蛾 养蚕消毒 保护要求 保护标准 浴消整理 越年冷藏 蚕种浸酸 5 基本要求 5.1 蚕品种 正式繁育的蚕品种, 应是通过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或认定的杂交组合, 并取得合格证书。选育单位应向繁育单位提供品种性状、主要经济指标和饲育技术要点等相关资料。 5.2 饲育形式 中、日系品种采用原种分批分区蚁量育。专业 蚕种场每批蚁量育不得少于 50 g;原蚕区以户为单位分批分区饲养,每区蚁蚕以每张原种的收蚁量为原则,每户饲养规模应适度。各区经预知检查无微粒子孢子后,方可同品种并区制种。 繁制一代杂交种应严格按审定或认定的杂交组合进行交配制种。 6 养蚕制种 6.1 生产条件

    6、 6.1.1 专业场基本条件 专业蚕种场区应大气环境洁净、交通方便、水电充足;布局合理,要求生产区与生活区分开;房屋结构及环境宜于药物消毒。 DB34/T 5612012 3 6.1.2 原蚕区基本条件 原蚕区要求桑园集中成片,有一定规模,应具备种茧育要求和防治微粒子病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原蚕户每户饲养规模应大于 10 g 蚁量,同时期内不能兼养一代杂交种。 6.1.3 生产用房配备 生产用房配备(见表 2)。 表2 每 100 g 蚁量生产用房配备 单位:m2蚕室 蔟室 贮桑室 附属室 100 70 50 70 蚕种场、原蚕区不论规模大小,均应配备相应的催青室、低温室和消毒灶等。蚕种保护室按生

    7、产越年种的数量以 150 张/m2 毛种配备。 6.1.4 桑园管理 参照 DB34/T 669 桑蚕种茧育桑树栽培技术规程。 6.2 催青收蚁 6.2.1 催青 6.2.1.1 出库日期 春期蚕种出库日期安排以本场桑品种的桑芽生长情况为主, 参考当季气象预报和本场历年出库日期等情况来确定。以中晚熟桑品种开放 4 叶5 叶为适期。确定出库日期时应分批,适当兼顾前后批开差。 早秋期原种出库日期应根据农村丝茧育晚秋期的用种时间来确定,以 7 月上旬为宜。 中秋期原种出库日期以 8 月上中旬为适期;也可依据桑园、空调设备等情况酌情提早。 6.2.1.2 催青标准及要点 参照 DB34/T 560 桑

    8、蚕三级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6.2.1.3 转青卵抑制 遇特殊情况需延迟收蚁时,可进行转青卵的冷藏抑制。抑制温度为 5,抑制时间以 2 d3 d 为限。进入抑制温度前和抑制结束都要经 3 h5 h 的中间温度过渡。 6.2.2 收蚁 6.2.2.1 收蚁准备 准备好收蚁用具;采好收蚁用叶;调节好蚕室温湿度,标准为温度 24,相对湿度 8085。收蚁结束调至 1 龄期目的温湿度。 6.2.2.2 收蚁时间 DB34/T 5612012 4 收蚁当日早晨 5 时左右感光,中系品种在盛孵化(50 左右孵化)后 2 h3 h 为收蚁适期,日系品种可适当提前。每批收蚁全过程尽量掌握在 2 h 内,上午

    9、 10 时前定座完毕。 6.2.2.3 收蚁方法 原蚕采用蛾区蚁量育,一般采用网收法,定量分区,每小区 4 g5 g 蚁量。收蚁后保留卵壳、残蚁、残卵作微粒子孢子补正检查。 6.3 原蚕饲养 6.3.1 饲养标准 原蚕饲养标准和各龄用叶标准参照 DB34/T 560 桑蚕三级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6.3.2 蚕体蚕座消毒普通药物及使用方法 参照 DB34/T 1159 蚕病防治技术规程 6.3.3 迟眠蚕检查 各龄期每个饲育区均须抽取迟眠蚕进行微粒子孢子预知检查,淘汰有微粒子孢子的饲育区。 6.4 种茧保护 6.4.1 上蔟 6.4.1.1 蔟中环境 上蔟初期温度为 25, 相对湿度 75以

    10、下为宜, 茧壳形成后保持温度 24, 相对湿度 70以下。 6.4.1.2 蔟具 蔟具以塑料折蔟为宜,蔟下垫吸水性强的材料。上蔟结束形成茧壳后,抽去下垫材料。 6.4.1.3 上蔟时期及密度 5 龄蚕出现前半身半透明,头胸昂起,左右摆动,寻找营茧场所时即为上蔟适期。 以饲育批为单位分批(时、段)上蔟。蚕儿随熟随上,适熟稀上,上蔟密度以 400 头/m2 为宜。 6.4.1.4 促进化蛾检查 每批取部分早熟和迟熟蚕单独上蔟,用 30、80 85相对湿度保护,促进提前化蛾,检查微粒子孢子并酌情决定是否并批制种。 6.4.2 采茧 种茧采用早采茧、平铺方法。以上蔟后在 2425保护下,60 h72

    11、h 左右为采茧适期。采茧前应剖茧观察,于化蛹前采茧平铺;若已开始化蛹应改为迟采茧,待全部化蛹后采茧。 6.4.3 种茧保护 保护温度以 24为标准,2325为适温,2127为发蛾调节的安全范围;相对湿度 7580为宜;见苗蛾后,相对湿度增至 80 85;羽化前 2 d3 d 光线应保持自然明暗,羽化前夜应保持黑暗。 DB34/T 5612012 5 6.4.4 选茧 剔除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的茧;淘汰各种不良下茧及裸蛹。并抽取部分选除的薄皮茧、烂茧进行微粒子孢子预知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酌情决定制种与否。 6.4.5 种茧检验 6.4.5.1 检验时间 从熟蚕大批上蔟算起,春期和晚秋期为 7 d10

    12、 d,早、中秋期为 6 d7 d。毛脚茧不超过 1时进行。 6.4.5.2 克蚁收茧量 原蚕种茧除薄皮茧、烂茧外,其余均计算收茧量。以批为单位计算收茧量,推算出克蚁收茧量。克蚁收茧量春期低于 2600 g、秋期低于 1800 g 标准应淘汰,不得制种。 克蚁收茧量合格的制种批,应选除不良茧。一般选除茧率春期不应低于 3;秋期不应低于 4。 6.4.5.3 死笼茧率 原蚕种茧饲育批,随机 抽取检验 400 颗种茧,按下列公式计算死笼茧率。死笼茧率春期大于 10、秋期大于 15标准,该饲育批应淘汰。 死笼茧率()(死笼茧颗数/调查总颗数)100 原蚕种茧的双宫茧单独检验死笼茧率,每批随机抽检 20

    13、 0 颗双宫茧,如超过死笼茧标准应淘汰,不得制种。符合标准的双宫茧可制种,但双宫茧内有一个蛹是死的,则另一个活蛹也应淘汰,不得制种。 凡茧内病死蚕、病蛹、半脱皮以及不脱皮蛹、尾部有三环节是黑色的蛹,均属死笼茧。 僵蚕僵蛹、蝇蛆蚕蛹、虫鼠害蛹及创伤出血蛹均不作死笼茧计数。 6.4.6 削茧、鉴蛹 削茧、鉴蛹应在蛹体复眼着色后进行,于发蛾前结束。削茧要做到“一削、二倒、三轻放”,并妥善处理病死蛹。 鉴蛹前先选出病死蛹、出血蛹、半脱皮蛹等不良蛹。初鉴后必须进行复鉴,及时分开摊放雌雄蛹。 6.5 制种袋蛾 6.5.1 发蛾调节 种茧期观察蛹体发育程度,及时做好温湿度调节,并根据品种发蛾习性,做好“提头

    14、、留尾、对大批”,确保对交品种雌雄蛾数量基本平衡。 从上蔟至发蛾期间,在 2226范围内,每升、降 1,可提前或延迟 1 d 发蛾(上蔟前期调节最佳);从蛹体复眼着色至发蛾期间,每升、降 2,亦可提前或延迟 1 d 发蛾。 6.5.2 发蛾、捉蛾、选蛾 6.5.2.1 发蛾 发蛾当日,春期可在早晨 3 时左右感光;中晚秋期在 4 时5 时感光。 6.5.2.2 捉蛾 DB34/T 5612012 6 掌握在蚕蛾鳞毛充分干燥,蛾翅展开,蛾体收 缩后进行。上午 5 时7 时开始,先中系品种,后日系品种;先雌后雄,自上而下逐匾进行。捉出的蚕蛾均匀置于蚕匾中。雌蛾放置 200 只/m2250 只/m2

    15、。 6.5.2.3 选蛾 在捉蛾、投蛾、交配过程中,及时选除纯对蛾、病态蛾、黑节蛾、鳞毛脱落蛾等不良蛾。 6.5.3 交配、理对、拆对 6.5.3.1 交配 发蛾后 3 h4 h 进行。将雄蛾均匀撒在雌蛾匾内,数量多于雌蛾 510。新鲜雄蛾与再交雄蛾要分别使用。雄蛾交配次数中系以 2 次为限,日系以 3 次为限,交配时间 3 h5 h。交配室内应无风、弱光、安静。交配室温度为 2325,相对湿度 75。 6.5.3.2 理对 交配 15 min30 min 后进行。捉出单只雌、雄蛾,另行交配。交配对间隔以蛾翅不相碰为宜。 6.5.3.3 拆对 按交配时间先后进行,注意动作轻巧。拆对后轻轻震动雌

    16、蛾匾使之充分排尿,同时选除不良蛾及雄蛾。 6.5.4 投蛾、巡蛾、产卵 6.5.4.1 投蛾 雌蛾充分排尿后迅速送产卵室,产卵室温度为 24、相对湿度 75,室内保持黑暗,注意换气,切忌闷热。 6.5.4.2 巡蛾、产卵 投蛾后应有专人巡蛾。捉出雄蛾,放正雌蛾,吸尽蛾尿。对产卵性差、残存卵多的品种,除适当迟交、长交外,产卵室温度可适当偏高。产附以产满一层卵为度。 6.5.5 雄蛾保护 新鲜雄蛾和再交雄蛾应分别冷藏保护。冷藏室温度为 5 10,保持黑暗。冷藏时间以 3 d 为限。 6.5.6 袋蛾、送种 6.5.6.1 袋蛾 投蛾产卵至袋蛾的时间,即时浸酸种在 10 h 以内,冷藏浸酸种在 12

    17、 h 以内,越年种在 16 h 以内。不受精卵多的品种应适当缩短时间。 袋蛾抽样方法、蛾盒干燥处理按 DB34/T 1158 桑蚕种质量检验规程的附录 A 规定进行。 6.5.6.2 送种 DB34/T 5612012 7 即时浸酸种在盛产卵后 14 h 内送达指定浸酸场所;冷藏浸酸种于产卵后 36 h 内送达指定冷库。高温时应尽量缩短送达时间。同一块产卵连纸 (布)上不得有分次产的卵,不得有 2 d 期别卵。不同批(段)次,不同产卵时间的蚕种必须分别放置,分别填写送种清单。送种途中防止日晒雨淋和接触有害物质,途中温度以 2127为安全。 春制或秋制越年种在收种后清点数量,送蚕种保护室保护。

    18、6.5.7 蚕种估产 以制种批(段)为单位进行称重,扣除散卵布或蚕连纸重量,即得毛卵重。再扣除后期损耗,除以该品种的盒种卵量,即为估产数。 6.6 养蚕消毒 6.6.1 清洁消毒 6.6.1.1 养蚕前清洁 养蚕前彻底打扫蚕室及周围环境,清洗生产用房及一切养蚕用具,做好消毒工作,确保养蚕安全。 6.6.1.2 蚕期中清洁 生产用具要经常清洁、消毒。进出蚕室、贮桑室要换鞋;蚁蚕、各龄起蚕、熟蚕必须进行蚕体消毒;定期除沙,各龄眠除、中除时进行蚕座消毒;养蚕环境、蚕室、贮藏室每龄消毒一次;杜绝病从口入,保持桑叶和生产用水清洁,防止污染;严格淘汰迟眠蚕、病小蚕。 6.6.1.3 养蚕后清洁 及时处理蚕

    19、沙及各种生产废物; 清扫环境, 集中处理污物; 用药剂对生产用房、 用具先进行 “毛消” ,再按养蚕前的清洁步骤进行清洗。 6.6.1.4 消毒要求 消毒要做到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确保蚕期前、中、后全程和蚕体、蚕座、蚕室、环境等全方位的彻底消毒。同时,要根据历年发病特点,有针对性地重点消毒。 6.6.1.5 消毒方法 消毒方法有日晒、煮沸、熏蒸和药物等。不同的消毒对象要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也可多种方法配合进行。各种方法都要确保剂量、温湿度及消毒作用时间等的准确,药物消毒要严格按照药剂规定的要求进行。 6.6.1.6 养蚕环境消毒普通药物及使用方法 参照 DB34/T 1159 蚕病防治技术规程。

    20、 6.6.2 桑叶处理 养蚕环境易受到微粒子病污染的地区,为防止桑叶食下传染,蚕种场可采取桑叶叶面消毒的方法,以提高对微粒子病的防治效果。 桑叶叶面消毒使用含氯消毒药剂, 1 龄2 龄期, 使用有效氯含量为 0.3的消毒液,浸消 8 min10 min,用清水漂洗除去残留在桑叶表面的消毒液,再经脱水摊晾,即可使用;3 龄5 龄期,使用有效氯含量为 0.30.5的消毒液,浸消 10 min,经清水漂洗、脱水,摊晾后备用。 DB34/T 5612012 8 6.6.3 综合防病 6.6.3.1 控制病原传播 蚕沙、病毙蚕、蛹壳、垫料、已交配过的雄蛾、产卵后多余母蛾以及其他养蚕废弃物应及时焚毁、埋掉

    21、或作堆肥发酵,杜绝残留病原。养蚕过程中及时分批提青,淘汰弱小蚕并进行蚕体蚕座消毒。种茧期削茧、鉴蛹等工作动作要轻,防止蛹期创伤感染。 6.6.3.2 饲养管理 采用适熟良桑,确保桑叶新鲜、清洁、无虫害污染。春蚕期桑叶一定要摘芯,摘芯时间应在原蚕 3龄前全部完成。饲养过程保持适宜蚕座面积,及时扩座、匀座,提青分批,淘汰弱小蚕,防止蚕座感染。 7 蚕种保护 7.1 保护要求 7.1.1 基本要求 按标准做好温湿度调节,防霉、虫鼠害工作。 7.1.2 保护设施 有隔温性能良好的保护室,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冷暖空调、吸湿机、电扇等温湿度、空气调节设备。 7.1.3 蚕种安置 蚕种需用排笔逐张(块)掸去鳞毛

    22、灰尘后,分别按品种、批次与窗面垂直悬挂在蚕种保护室内,并离地、墙 1 m 以上;卵面间距:散卵布为 6 cm、蚕连纸为 1 cm。 7.2 滞育卵洗落保护 7.2.1 洗落适期 以产卵后 15 d20 d 为洗落适期。 7.2.2 洗落水温 滞育卵洗落最适温度为 25,避免 21以下和 28以上的温度。 7.2.3 洗落技术要点 洗落时按常规脱粒、过筛、漂洗后用含有效氯 0.2的漂白粉药液浸渍 5 min,脱药干燥后摊卵保护,保护标准与常规方法相同,冬季再按常规标准浴种。 7.3 保护标准 春制越年种和秋制越年种保护标准,参照 DB34/T 560 桑蚕三级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7.4 浴消

    23、整理 7.4.1 浴消前的准备 DB34/T 5612012 9 蚕种浴消前, 应将所有浴消用房及用具进行清洗消毒, 晾种室和蚕种保护室都要有降温、 防冻设施,准备好仪器、药品等。 安排浴种顺序,将解除滞育较慢的蚕品种先浴种处理。原则上先春制种、后秋制种,先日系品种、后中系品种,含多化性血统蚕品种最后进行。 7.4.2 浴种适期 以 12 月初为中心,平均气温稳定在 510,气温略低于水温时为适期。 7.4.3 蚕种浴消 7.4.3.1 取种 根据计划,在浴种前 1 d,核对品种、批(段)次、数量,注明标记。 7.4.3.2 浸种、脱粒、漂浆 蚕种在清水中浸渍 40 min60 min 至蚕卵

    24、易脱落,刮下蚕卵,用清水脱浆、漂洁、脱水(滞育卵洗落保护种免此程序)。 7.4.3.3 消毒、脱药 蚕卵漂洁后,以有效氯浓度 0.33为中心,0.300.35为范围;液温以 13为中心,1015为范围的漂白粉液浸渍消毒,消毒时间为 10 min(9 mi n 浸渍、1 min 滤液)。消毒后用清洁流水逐级漂洗脱药,脱药时间 40 min60 min,至药味脱净。消毒液不可重复使用。 7.4.3.4 比重、脱盐 脱药后的蚕卵在比重为 1.0751.090 的食盐溶液中进行比选,先轻比,后重比(反之亦可)。淘汰轻比浮游卵和重比下沉卵后,用清水脱盐至盐味脱净。 7.4.3.5 脱水、干燥 蚕卵脱盐后

    25、,脱水,防积压,快速干燥,保护在晾种室。保护温度为 37。 7.4.3.6 整理、装盒(箱) 蚕卵干燥后,按品种逐批调查卵质。合格后,按标准称量装盒、装箱,及早送冷库。 8 冷藏浸酸 8.1 蚕种冷藏 8.1.1 越年蚕种冷藏和浸酸种的冷藏标准 参照 DB34/T 560 桑蚕三级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8.2 蚕种浸酸 8.2.1 浸酸前的准备 浸酸前应将浸酸设施全部进行拆洗、检修。对浸酸场所、附属室、用具、环境等进行全面清洗消毒。配足浸酸所需的工具及消耗材料,并做好盐酸的生物试验。 DB34/T 5612012 10 8.2.2 浸酸适期 8.2.2.1 即时浸酸种的浸酸适期 产卵后,蚕种

    26、保护在 2425中,经过 20 h 左右,中系品种积温在 300左右、日系品种积温在 310左右,大部分卵色呈淡黄色,少数呈黄色,为浸酸适期。 8.2.2.2 冷藏浸酸种的浸酸适期 按预定时期出库蚕种,先在外库 1013中保护 2 h,然后移出外库,在自然温度下保护 2 h3 h,充分散冷后为浸酸适期。 8.2.3 浸酸标准 8.2.3.1 即时浸酸种标准 即时浸酸种的浸酸标准见表 3 。 表3 即时浸酸种的浸酸标准 品 种 盐酸比重 液 温() 浸渍时间(min) 中系品种 5.0 日系品种 1.075 46 5.5 8.2.3.2 冷藏浸酸种的浸酸标准 冷藏浸酸种的浸酸标准见表 4 。 表

    27、4 冷藏浸酸种的浸酸标准 品 种 盐酸比重 液 温() 浸渍时间(min) 中系品种 6.0 日系品种 1.092 47.8 6.5 8.2.4 浸酸程序和方法 8.2.4.1 插种 按场名、品种、批(段)次、一定数量,插种装笼。 8.2.4.2 浸酸 调节液温至基本稳定。浸酸前液温应比标准温度高 0.5 1。浸酸时应使酸液迅速、均匀与卵面接触。每隔 2 min 测液温 1 次,根据液温,适当调节浸酸时间。液温每升高或降低 0.5,浸酸时间则相应缩短或延长 10 s。温度偏差不得高于或低于目的温度 1。每浸 3 笼后,需测 1 次盐酸比重,及时补充酸液。 8.2.4.3 脱酸 在距到达浸酸时间

    28、前 30 s,应迅速提出浸酸笼滤液至目的时间,然后即用清水逐级脱酸,散卵蚕种需脱酸 20 min 至酸味脱尽。 8.2.4.4 脱粒、漂浆 DB34/T 5612012 11 在清水中浸渍后,抹下蚕卵,用清水脱浆、漂洁。 8.2.4.5 比重、脱盐、脱水、干燥 方法与 7.4.3.4 和 7.4.3.5 相同。 即时浸酸种可不进行比重,脱酸后直接进行干燥。 冷藏浸酸种不良卵较多时,应先干燥 12 h24 h 后再比重、脱盐、脱水、干燥。 蚕种干燥后,以 2425保护为宜。 8.2.4.6 整理、装盒(箱) 散卵经卵质调查合格后,按标准称量装盒。 9 质量标准、检验规程 按 DB34/ 907、DB3 4/T 1158 桑蚕种质量检验规程的规定执行。 _


    注意事项

    本文(DB34 T 561-2012 The technical rules for producing F1 hybrid eggs of silkworm《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explodesoak29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