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15792011 优 52 水稻高产生产技术规程 文稿版次选择2011 - 12 - 16 发布 2012 - 01 - 16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4/T 15792011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志祥、施伏芝、阮新民、王文相、王开堂。 DB34/T 15792011 1 优 52 水稻高产生产技术规
2、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优 52 生产产地环境、产量结构、育秧、大田管理、病虫草防治及收获。 本标准适用于 优 52 在沿江及江淮地区高产优质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NY 5116 无公害食品 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NY/T 5117 无公害食品 水稻生产技术规程 3 产地环境 土地平整,独立灌排; 土壤基础肥力达到中上等田; 环境质量条件符合 NY 5116 的规定。 4 产量结
3、构指标 每 667m2 产量 600 kg 以上。 产量结构指标:有效穗 16 万17 万,每穗总粒数 170 粒190 粒,结实率 85以上,千粒重 27.528.5 g。 5 育秧 根据最佳抽穗期确定适宜播种期,采用肥床旱育秧,提高秧苗素质,培育多蘖壮秧。 5.1 播种期 冬闲田 4 月上中旬播种,7 月下旬抽穗,接小麦茬在在 5 月上中旬播种,抽穗扬花期在 8 月13日20 日。 5.2 秧龄及壮秧标准 秧龄 30 d35 d,叶龄 6 叶7 叶,苗高 20 cm 左右,要求苗挺叶绿,矮、壮、齐,无病虫害。单株带大蘖 2 个3 个,根系短、白、粗、多。 5.3 育秧技术 DB34/T 1
4、5792011 2 5.3.1 苗床 选择肥沃、疏松、深厚的菜园或旱作地作苗床。冬季每 667m2 施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 2000 kg,播种前 20 d 施 45三元复合肥 50 kg、氧化钾 5 kg、尿素 10 kg15 kg 培肥苗床。 5.3.2 种子选用与播种量 选用质量符合 GB 4404.1 二级以上的种子,每 m2 净苗床播种芽谷 50 g75 g,每 667m2 大田约需 15 m220 m2 苗床。 5.3.3 浸种与催芽 浸种前进行选种和晒种 12 d,用 4.2浸丰乳油或 25咪鲜胺 2 ml 对水 5 kg 10 kg 浸种 45 kg,时间 24 h36 h。破
5、胸露白即可摊晾备播。 5.3.4 播种 先将苗床整平,再喷洒清水,使 0 cm15 cm 土层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将芽谷均匀撒播在床面上,用木板轻压入土;将预先准备好的过筛床土均匀撒盖在床面上,盖种厚度以不见芽谷为度,一般为 0.5 cm1.0 cm。在苗床上直接盖薄膜或起拱覆膜促齐苗,当膜内温度达到 35 时要及时揭膜通风,或在膜上加盖麦草等遮荫降温。 5.3.5 水分管理 齐苗前保持床土相对含水量在 7080; 齐苗后,根据天气适时揭去苗床上的覆盖物并喷一次透水; 齐苗至移栽前以控水控苗为主,中午出现卷叶时需补水,可于傍晚一次补足。 如在秧苗期降雨,则需盖膜并及时排干沟中积水,以防苗床进水。
6、 5.3.6 追肥 以缺肥补肥为主,叶色褪淡时每 m2 用 5 g10 g 尿素对水 500 g1000 g 喷浇,喷后淋水洗苗。 5.3.7 秧苗期病虫防治 秧苗 2 叶3 叶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每 667m2 用 25吡呀酮 20 g 对水 20 kg 均匀喷雾; 移栽前 3 d5 d,每 667 m2 秧田,用 90杀虫单 WP 50 g 对水 30 kg 均匀喷雾,或 8000(IU)Bt WP 100 g 带药下田。 6 移栽 6.1 移栽密度 采取宽行窄株栽插,株行距 13.3 cm16.7 cm 25 cm30.0 cm,栽 1.6 万1.8 万穴/667m2,每穴 4 个
7、5 个茎蘖苗,基本苗 6 万8 万/667m2。 7 大田管理 7.1 肥料施用原则 DB34/T 15792011 3 有机无机配合,氮、磷、钾平衡;重施基肥、减少分蘖肥、增施穗粒肥。 7.1.1 施肥量 大田每 667m2 总施氮量 12 kg14 kg,五氧化二磷 6 kg,氧化钾 10 kg,硫酸锌 0.5 kg。氮肥中基蘖肥与穗肥之比为 7:3。 7.1.2 基肥 中等肥力田块耕田前每 667m2 施经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 1500 kg。化学肥料纯氮 6 kg,五氧化二磷 6 kg,氧化钾 6 kg ,硫酸锌 0.5 kg。 7.1.3 分蘖肥 栽后 3 d5 d,每 667m2 施
8、纯氮 2.3 kg3.5 kg 左右(尿素 5 kg)。 7.1.4 促花肥 晒田复水后倒 4 叶伸长期,每 667m2 施纯氮 2.3 kg3.5 kg,施氧化钾 3 kg。 7.1.5 保花肥 倒 2 叶期根据苗情,每 667m2 施氮 2.0 kg2.5 kg 左右。 7.2 水浆管理 水浆管理采取“薄水移栽,浅水促蘖,提前烤田;干湿交替间歇灌溉,活熟到老 ”的原则。 前期薄水促蘖,保持水深 3 cm 左右,促进低位分蘖的发生; 中期全田总苗数达到预期穗数 90时及时烤田,将最高苗控制在预计穗数的 1.2 倍1.4 倍,控制无效分蘖; 拔节后及时复水,此后干湿交替间歇灌溉,活熟到老,收割
9、前 7 d 左右自然断水。 7.3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7.3.1 主要病虫草害 生育期间可能发生的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等; 可能发生的虫害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蓟马等; 主要杂草有稗草、眼子菜、慈菇、莎草、空心莲子草等。 7.3.2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在农业、生物、物理综合防治的基础上,加强病虫的预测预报,严格科学地使用农药,在农药的选用上,遵循无公害原则,参照 NY/T 5117 执行,优先使用生物或生物 化学复配农药;预防秧田期,放宽分蘖期,重点孕穗抽穗期。 7.3.3 病虫害防治 7.3.3.1 生物防治 选择对天敌杀伤
10、力小的中、低毒性农药,避开自然天敌对农药的敏感时期,创造适宜自然天敌繁殖的环境等措施保护天敌,利用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DB34/T 15792011 4 7.3.3.2 物理防治 大面积生产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鳞翅目、同翅目等害虫。 7.3.3.3 药剂防治 根据预报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药剂防治,具体防治措施见附录 A。 7.3.4 杂草防治 7.3.4.1 农业防治 施用的有机肥应经高温沤制杀死草籽;结合拔秧、栽秧、中耕等农事操作,拔除杂草。及时清除田埂及周边杂草,杜绝田外杂草、草籽带入田内。 7.3.4.2 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见附录 A。 8 收获 黄熟末期收获,及时晾晒,勿在砂石和
11、沥青等路面晒谷,避免在水泥晒场长时间摊薄曝晒,使水分下降到 13.5后贮藏。 DB34/T 15792011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优 52 高产生产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 表A.1 优 52 高产生产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 关键时期 关键病虫 防治指标 关键技术 播种前至抛栽后7 天 种传病虫: 如恶苗病、 稻干尖线虫病、 稻蓟马、 稻水象甲等 二化螟 三化螟 细菌性条斑病或白叶枯 稻飞虱 预防措施 秧田防治 1种子处理:浸种前晒种 2 d,用 4.2%二硫氰基甲烷 2 ml 加水 5 kg10 kg,浸种 36 小时,秧苗 2 叶3 叶期注意查治稻蓟马,每 667m2 用 10%
12、吡虫啉 10 g,对水 20 kg 均匀喷雾。 2秧田预防(治):移栽前 5 d7 d,每 667m2 用 90%杀虫单 60 g 加 20%叶枯宁 100 g 对水 30 kg 均匀喷雾。3化学除草:以稗草、莎草为主的常规移栽田,水稻移栽后 4 d6 d,每 667m2 用 50%苯噻草胺WP 30 g40 g,拌毒土撒施。以稗草、莎草、阔叶草混生的稻田,水稻移栽后 5 d7 d,亩用 14%乙苄可湿性粉剂 50 g 拌细土撒施。分蘖期 (6 月下旬末7 月上旬) 稻飞虱 稻纵卷叶螟 细菌性条斑病或白叶枯病 1000 头/百丛幼虫 100 头/百丛 始见中心病株每 667m2 用 8000
13、国际单位 Bt 粉剂 200 g300 g 加25%扑虱灵粉剂 100 g 或对水 40 kg 均匀喷雾。 细菌性条斑病或白叶枯病始见中心病株田,同时加 20%噻菌酮或 20%叶枯宁 100 g 均匀喷雾。 穗期 (孕穗期灌浆期) 稻纵卷叶螟 二化螟 稻飞虱 纹枯病 稻曲病 幼虫60头/百丛 根据病虫预报卵孵高峰期 1500 头/百丛病丛率 30% 预防措施 水稻破口前 10 d15 d,每 667m2 用 25%噻嗪酮 100 g加 40%丙溴磷 100 ml 加 10%井蜡芽水剂 150 ml 对水 40 kg 均匀喷雾; 稻曲病重发年份, 第 1 次防治 7 d 后每 667m2再用 10%井蜡芽水剂 150 ml 对水 40 kg 补治 1 次。 8 月中旬查治稻飞虱,每 667m2 用 25%吡蚜酮 20-30 g 对水 40 kg 进行中下部均匀喷雾。 注: 机动喷雾器 667m2 用水量视水稻群体大小掌握在 11 kg22 kg(12 背包水)。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