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75.060 E 24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15482011 天然气泄漏处置导则 Guidelines for Disposal of Compressed Natural Gas Leak 文稿版次选择2011 - 11 - 15 发布 2011 - 12 - 15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4/T 15482011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特种设备安全标准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安徽省特种设备检测院马鞍山分院、马鞍山港华燃气有限公司。 本标准
2、主要起草人:查正发、周海潮、朱峻、江平、陈习文、古朝平。 DB34/T 15482011 1 天然气泄漏处置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压缩天然气发生泄漏时的应急处置程序、方法、处置装备器材及一般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气态天然气输气管道、天然气加气站储气井、储气瓶组、天然气气瓶(含车用)、压缩天然气汽车(含长管拖车)、天然气门站、储备站等厂站的压力容器、调压站等工艺设备和设施发生泄漏时的应急处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Z 1 工业
3、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 2811 安全帽 GB 2890 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GB/T 3608 高处作业分级 GB 3836(所有部分)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GB 12014 防静电服 GB 21146 个体防护装备 职业鞋 CJJ 51 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 TSG R6003-2006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带压密封作业人员考核大纲 TSG Z6001-2005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规则 国务院2009年第549号令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3 一般要求 3.1 压缩天然气设备、设施发生泄漏事故时,设备、设施产权单位必须依据天然气贮存量、泄漏情况、泄漏量大小及
4、现场环境,启动相应的天然气泄漏事故应急预案。当设备、设施产权单位不能控制时,报告当地政府。当地政府按照规定,启动救援预案,实施泄漏处置。 3.2 实施泄漏处置作业前,作业单位必须进行泄漏现场的勘测和泄漏检测,判断泄漏类型、判定泄漏部位,制定现场处置方案。 3.3 天然气一般泄漏事故可由设备、设施所有权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处置。设备、设施所有权单位无法处置时必须选择取得相应资格的专业泄漏处置单位(队伍)进行处置。 3.4 事故发生单位必须提供现场作业的必备的安全保证条件。现场作业处置时,使用单位安全部门应有专人现场监督,并配合专业泄漏处置单位(队伍)(队伍)做好安全监护工作。 3.5 事故发生单位必
5、须对专业泄漏处置单位(队伍)进行事故情况介绍,并协助专业泄漏处置单位(队伍)进行泄漏现场的勘测。 DB34/T 15482011 2 3.6 专业泄漏处置单位(队伍)必须取得省级以上相应特种设备作业许可资质或省级安全管理部门确认。 3.7 现场专业泄漏处置作业人员须满足以下条件: 具有中专以上(含中专)文化程度; 身体健康,无恐高、癫痫、残疾等影响本岗位正常工作的病症; 从事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设备检修、维修工作 3 年以上(含 3 年)。 3.8 泄漏处置过程中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应当按照 TSG Z6001-2005 要求,经考核合格并持有有效期内及合格项目特种设备作业证。 带压堵漏作业人员
6、应按 TSG R6003-2006 要求进行培训考核, 持证上岗。 3.9 泄漏处置作业时计量器具及用于泄漏处置作业时的特种设备必须在法定检(校)验合格期内,且处于完好状态。现场处置、通讯、照明、检测等器材工具和设备设施防爆等级应达到 GB 3836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规定的 A 级要求。带压堵漏密封注剂及注剂工器具必须具有产品质量证明书、出厂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并应具有省级以上质量检测部门出具的合格的质量检测报告。 3.10 处置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应立即控制气源、消灭消除火种、切断电源、驱散积聚的燃气,严禁启闭电器开关及使用电话。地下管道泄漏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排除聚积在地下和构筑物空间内
7、的燃气。 3.11 专业泄漏处置单位(队伍)须服从应急救援现场指挥部指挥。除专业泄漏处置单位(队伍)负责人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指挥、调度泄漏处置作业人员。 3.12 泄漏处置作业现场应划定警戒区、设置警戒线,严禁无关人员、机动车辆进入警戒区。 4 泄漏处置一般程序 4.1 泄漏现场勘测和泄漏检测 4.1.1 用燃气泄漏检测仪器设备按照国家、主管部门的相关规范检测定位,并做标记,设置警戒区。 4.1.2 现场勘查检测前应现场清除影响勘测的杂物、保温层、附着物等污物,地下管道泄漏可使用探孔法、开挖法进行检测定位。 4.1.3 专业泄漏处置单位(队伍)现场勘查检测人员必须由 2 名作业人员进行
8、,并按规定正确穿戴安全防护用品,配备专业设备和器材。事故单位应派安全人员和技术人员配合现场勘查,向专业泄漏处置单位(队伍)介绍泄漏部位设计参数、工况条件、运行参数及状况、事故情况。 4.1.4 事故单位应配合专业泄漏处置单位(队伍)进行现场泄漏检测,查明泄漏容器和管道的储量、泄漏部位、泄漏强度、扩散范围、设施等情况,现场勘查检测的数据采集应以文字形式记录。主要内容应包括:泄漏部位设备运行状况、密封型式、相关尺寸、泄漏状况及周边腐蚀减薄情况、施工条件及障碍物位置。 4.2 泄漏现场勘查和泄漏检测的范围: 4.2.1 通过询问、勘查、检测、监测等方法,掌握泄漏区域天然气浓度、扩散方向、风力、风向等
9、情况。 4.2.2 查明天然气总储存量、泄漏设备、管道的储存量以及邻近设备、管道的储存量、管线、沟渠、下水道等情况。 4.2.3 了解事故单位已经采取的处置措施、内部消防设施配备及运行等情况。 4.2.4 查明拟定警戒区内的单位情况、人员数量、地形、附属物、电源、火源、交通道路等情况。 4.2.5 掌握现场及周边的消防水源位置、储量和给水方式。 4.2.6 初步分析评估泄漏扩散的范围、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危险因素及其后果等情况。 4.3 警戒疏散 DB34/T 15482011 3 4.3.1 疏散泄漏区域和扩散可能波及范围的无关人员,无关人员应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4.3.2 根据泄漏
10、勘查和泄漏检测,确定警戒范围,并划分重危区、轻危区、安全区,设置警戒标志和出入口。严格控制进入警戒区特别是重危区的人员、车辆和物资,进行安全检查,做好记录。 4.3.3 根据动态实时泄漏检测情况,适时调整警戒范围。 4.4 禁绝火源 4.4.1 切断泄漏事故区域内的强弱电源,熄灭火源,停止高热设备,消除警戒区内一切可能引起爆炸燃烧的条件。 4.4.2 进入警戒区人员严禁携带、使用移动电话和非防爆通信、照明设备,严禁穿戴化纤类服装和带金属物件的鞋,严禁携带、使用非防爆工具。 4.4.3 禁止机动车辆(包括无防爆炸装置的救援车辆)和非机动车辆随意进入警戒区。 4.5 安全防护 4.5.1 进入重危
11、区的人员必须实施二级防护(全身、封闭式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全防型滤毒罐。)。现场作业人员防护等级不得低于二级 。 4.5.2 个体防护 处置人员佩带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隔热服,在处理天然气泄漏时佩戴防护用品,禁止使用非防爆型电气和工具。现场操作人员必须有消防水幕作掩护。 4.5.3 伤员处置 吸入中毒后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及时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及时就医。 4.5.4 现场实时检测 使用专业燃气检测仪器设备,科学布置警戒点,实时监视检测重危区、轻危区、警戒区内的天然气浓度,人员(含救援、处置人员)随时做好撤离
12、准备。 4.5.5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迅速果断地撤出相应区域内的所有人员至安全地带,并重新评估,确定重危区、轻危区、警戒区。 当警戒点燃气检测仪器设备检测报警或天然气浓度超过爆炸下限的 20时; 在火焰体积因气体的扩大而加速增大,火势(尤其是燃烧的储罐或设施)的噪音不断增大,燃烧火焰由红到白,光芒耀眼,从燃烧处发出刺耳的哨声,罐体抖动,储罐变色,安全阀发出声响时。 4.5.6 对警戒区、轻危区、重危区进出工作人员实行登记制度。 4.6 生命救助 组成救助小组,在处置单位(队伍)人员陪同下携带救生器材进入重危区和轻危区。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遇险人员疏散、转移至安全区。将伤情较重的人员送交
13、医疗急救部门。 4.7 技术支持 出现重大泄漏且情况无法控制时,应组织事故单位和质监、建设、安监、消防、供气、供水、气象、环保、医疗急救等单位和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判断事故状况,提供技术支持,联合制订抢险救援方案,并配合抢险救援行动。 DB34/T 15482011 4 4.8 现场供水 制订供水方案,选定水源,选用可靠高效的供水车辆和装备,采取合理的供水方式和方法,保证消防用水量。 4.9 稀释驱散 4.9.1 启用事故单位消防泵、喷淋泵、水枪、水炮等固定、半固定自动消防设施,或者启用消防车。 4.9.2 以泄漏点为中心,在储罐、容器、管道周围设置开花、喷雾水枪、水炮进行稀释驱散。 4.
14、9.3 稀释驱散时不宜使用直流水,以节约用水、增强稀释效果。 4.10 关阀堵漏 专业处置单位(队伍)协助泄漏设备设施产权单位技术人员关闭上下游供气、输气阀门,罐体、管道、阀门、法兰泄漏,采取相应的堵漏封漏方法实施封堵。 4.11 输转倒罐 不能有效封堵漏时,应控制减少泄漏量,可采取 “输转倒罐 ”的方法将其导入其他容器、管道、储罐或长管拖车。实施倒罐作业时,管线、设备必须良好接地;也可以就近在安全区域,在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如加装阻火器)后,进行事故段管道、设备的天然气引出点火放散。 4.12 现场清理 4.12.1 用喷雾水、水蒸汽或惰性气体清扫现场内事故罐、管道以及低洼地、下水道、沟渠等处
15、,并进行燃气检测,确保不留残气。 4.12.2 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 4.12.3 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 5 泄漏处置 5.1 泄漏处置方法 分为:关阀断气、堵塞漏点、倒罐、转移、引流点燃、善后测试。 5.2 天然气泄漏事故处置 一般应首先进行关阀断气处置。 5.3 泄漏处置方案编制 5.3.1 泄漏处置方案由专业泄漏处置单位(队伍)编制。 5.3.2 泄漏处置方案内容应包括泄漏处置的方法及技术要点、安全防护措施,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5.3.3 泄漏处置方案的执行必须经事故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或按照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规定的现场应急救援现场指挥机构负责人批准。 5.4 泄
16、漏处置实施 5.4.1 确认安全防护和消防设施应齐备,安全监护及监测人员已全部到位。 5.4.2 按泄漏处置方案要求准备好封堵漏器材和器具。 5.4.3 测定处置周边天然气浓度及风向,正确选择个人防护用品及施工人员所处方位。 DB34/T 15482011 5 5.4.4 泄漏处置实施过程中,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5.5 带压堵漏 5.5.1 带压堵漏的方法分为: 注剂法密封(夹具法密封、钢带捆扎法密封、金属丝围堵法密封), 紧固法密封(钢带捆扎法、卡箍紧固法和缠绕法), 填料函泄漏密封法。 5.5.2 下述情况严禁使用带压堵漏方法: 设备器壁主要受压元件及管道因裂纹(并且未
17、采取止裂措施)产生的泄漏; 管道因腐蚀、冲刷成蜂窝状或者减薄严重的泄漏点; 自紧式密封的人孔、手孔;现场不具备安全施工要求的泄漏部位。 5.5.3 带压堵漏作业人员的安全与防护 5.5.3.1 高处作业的安全防护 凡坠落高空基准面 2 m(含 2 m)以上,有可能发生坠落的作业,属高空作业。除遵守 GB/T 3608高处作业分级规定外,还应遵守以下规定: a) 进入现场配戴好个人劳动保护用品,并配备必要的专用工具。 b) 作业前禁止饮酒。 c) 搭建带有安全护栏的防滑操作平台,并必须设有作业人员能迅速撤离的通道。 d) 不准上下抛掷工具及其他物品。 e)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病及恐高症的人
18、员,严禁从事高空作业。 f) 在专设带有防护栏的作业平台上从事带压密封操作时,不宜系安全带。 5.5.3.2 呼吸器官的防护 在天然气介质中,必须佩戴呼吸器官保护器。 a) 对有毒有害介质,应佩戴隔离式(自给氧式或长管式)呼吸保护器。 b) 对施工作业中,应依据要求佩戴导管式防毒面具或直接式防毒面具。其质量应符合 GBZ 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 GB 2890过滤式防毒面具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 c) 对各种类型的呼吸器官保护器, 在使用前必须仔细阅读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一定按要求使用。 5.5.3.3 静电的防护 在易燃易爆的环境中作业,应防止静电的产生、积聚、放电和电击。 a) 带压密封
19、作业应防止静电的产生和积聚。 b) 作业人员应穿防静电服和防静电鞋、防静电服应符合 GB 12014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鞋应符合 GB 21146 个体防护装备 职业鞋的规定。 c) 不穿带钉的鞋和在易燃易爆场合脱换衣服。 d) 头、眼、手、足、身的防护 头部的防护,应根据泄漏介质压力、温度及其化学性质选用和佩戴不同种类的安全帽或头盔,其质量应满足 GB 2811安全帽的规定。 眼的防护,应依据泄漏介质、温度和压力的高低,选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其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 DB34/T 15482011 6 手、足部的防护,应根据接触天然气的化学性质及温度的高低,应选戴不同材料和性能的手
20、套和足部保护用品。 身体的防护,在泄漏处置过程中,应穿防静电 服。其质量应符合 GB 12014防静电工作服的规定。 5.5.3.4 燃烧与爆炸的防护 a) 严格禁止明火、防静电的产生、电击和放电。 b) 采用通风换气,降低天然气的浓度,使之处于天然气爆炸下限的 20范围之下。 c) 采用惰性气体、水蒸汽保护法,冲淡天然气气体的浓度,使之保持在爆炸下限的 20范围之下。 d) 采用防爆工具,如风镐、风钻、铜改锥、铜手锤等。 6 泄漏处置技术 6.1 罐体泄漏 6.1.1 砂眼泄漏螺丝加粘合剂旋进堵漏 6.1.2 孔洞泄漏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金属堵漏锥堵漏。
21、6.2 法兰泄漏 6.2.1 首先选用降压和放空,采用重新拧紧螺栓的方法进行处理。 6.2.2 当可以停输时,采用关闭泄漏处两边阀门,进行放空置换后更换新垫片,重新拧紧。 6.2.3 当不可停输时,则要及时采用法兰堵漏技术进行处理,宜选择夹具法密封、钢带捆扎密封法和金属丝围堵法密封。 6.3 管道泄漏 6.3.1 公称直径300 mm,泄漏系统压力2 Mpa 的管道泄漏宜采用钢带捆扎法、卡箍紧固法及缠绕法带压堵漏密封。 6.3.2 砂眼泄漏采用使用螺丝加粘合剂旋进堵漏。 6.3.3 孔洞泄漏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堵漏、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 6.4 阀门泄漏 6.4.1 阀体泄漏可采用
22、夹具密封法、顶压法和顶压桥板法实施堵漏。 6.4.2 阀门填料函泄漏采用填料函密封法实施堵漏。填料函厚度大于 10 mm 时应采用钻孔注剂,薄壁填料 函应借助 G 形卡兰实施注剂密封作业。 6.4.3 使用阀门堵漏工具组、注入式堵漏胶、堵漏夹具堵漏。 6.5 螺纹泄漏 仪表根部、管箍、及活接头等螺纹连接泄漏可借助 G 形卡兰实施注剂密封作业。 7 泄漏处置验收 DB34/T 15482011 7 7.1 泄漏处置施工结束后,连续 24 小时燃气泄漏检测无泄漏为合格,在 1 周内再进行一次燃气泄漏复检。 7.2 燃气泄漏检测,可用宏观法、皂液法、仪器检测法等,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验收标准由特种设备
23、产权单位和处置单位(队伍)商定明确。 7.3 泄漏处置后,如为临时处置,则产权单位与处置单位(队伍)协商确定永久性处置方案并另行实施。如为永久性处置,则质保期为半年,原泄漏部位在质保期内出现再次泄漏,泄漏处置单位(队伍)负责保修处置。或由泄漏事故单位与泄漏处置单位根据泄漏结构特点在工程协议中商定保质期 7.4 泄漏处置结果验收技术资料由处置单位(队伍)和事故单位存档。 7.5 清点人员,收集、整理器材装备。 7.6 撤除警戒,做好移交,安全撤离。 DB34/T 15482011 8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泄漏现场勘查和检测用设备、器材、工具 表A.1 泄漏现场勘查和检测用设备、器
24、材、工具 工具名称 单位 数量 可燃气体检测仪 台 若干 氧气检测仪 台 若干 一氧化碳检测仪 台 若干 硫化氢检测仪 台 若干 防电探杆 台 若干 防爆工具 套 若干 防爆鼓风机 台 若干 防爆照明 套 若干 普通超声波测厚仪 台 1 内外卡钳 套 1 大外钳500 件 1 游标卡尺 0150 把 1 钢尺 0300 把 1 钢卷尺 2 m,5 m 个 各1 半径规 套 1 长改锥 把 1 小榔头 0.5 磅 把 1 记录夹 个 1 计算器 个 1 记录本 个 1 记录纸(A4) 张 若干 记录笔 支 1 工具袋 个 1 光警示标志及反光衣 套 若干 DB34/T 15482011 9 B
25、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泄漏现场处置设备、器材、工具 表B.1 现场泄漏处置设备、器材、工具 工具名称 单位 数量 手动自动复位液压注射工具 套 2 气动连续加料液压注射工具 套 1 注剂阀 个 100 换向接头 个 20 螺栓接头 个 100 紧带器 件 2 C 形卡具 套 4 气钻 套 2 充电钻 套 1 加长钻头 3.54150250 件 50 普通扳手 套 2 防爆扳手 套 1 普通榔头 个 1 铜制榔头 个 1 改锥 套 1 钢带卡和钢带 套 按实际需要 管道修复器和卡箍 件 按实际需要 专用堵漏工具 套 按实际需要 磁压堵漏系统 套 按实际需要 粘贴式堵漏装备 套 按实际需要 外封式堵漏袋 套 按实际需要 捆绑式堵漏带 套 按实际需要 DB34/T 15482011 10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警戒区域划分图 C.1 警戒区域划分图 在警戒边界要实施不间断的检测,以确保警戒区的有效性。 图C.1 警戒区域划分图 注: 一般情况下重危区为 50 m、轻危区为 100 m、警戒区为 200 m。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