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B 05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14562011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制种技术操作规程 Three-line hybrid seeds production technique regulation of recessive epistatical genic male sterility system in Brassica napus L. 2011 - 07 - 07 发布 2011 - 08 - 07 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34/T 14562011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
2、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提出,安徽省农业标准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凤祥、胡宝成、吴新杰、李强生、侯树敏、费维新。 DB34/T 14562011 1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制种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杂交油菜制种时制种田及隔离区选择、育苗、大田耕整、施肥、移栽、管理、去杂保纯、辅助授粉、收获、质量检验等全过程的条件要求和技术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油菜产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3、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543.1-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总则 GB/T 3543.2-1995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扦样 NY 414-2000 低芥酸低硫苷油菜种子 3 制种田及隔离区的选择要求 3.1 制种田块要求 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肥力均匀、排灌方便、旱涝保收的田块。 水稻田近一年内没有种过油菜或十字花科蔬菜;旱地近两年内未种过油菜或十字花科蔬菜。 3.2 隔离区(带)要求 制种田周围空间隔离距离 1000 m 以上。制种田油菜开花后隔离区(带)内不能存在除了制种父本以外的近缘十字花科植物。 隔离区可种植父本
4、作为缓冲区,父本种子质量要与制种田相同,且与制种田采取同样的去杂管理措施,不得沿用上年制种田收获的越代父本种子。 4 育苗 4.1 苗床 4.1.1 苗床要求 土壤肥沃,地势平坦,肥力均匀,水源条件好,并且近两年内未种过油菜或十字花科蔬菜地块。 4.1.2 苗床面积 育苗地与本田比为 1:5,父母本的苗床面积比例根据移栽行比确定。 4.1.3 苗床耕整与基肥 DB34/T 14562011 2 播前一周内耕整,要求达到土壤细碎疏松,表土平整,上虚下实,干湿适宜,并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 667m2施纯氮 12.5 kg,五氧化二磷 8 kg,氧 化钾 10 kg,硼肥 1.0 kg。 不能施用油
5、菜等十字花科作物秸秆沤制的农家肥。 4.2 播种 4.2.1 播期 较当地甘蓝型油菜适宜播期早 5 天7 天。江淮地区 9 月中旬播种,淮北和江南地区可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前和推迟 5 天左右。 4.2.2 播量 每 667m2 苗床播量 400 g500 g。 4.2.3 播种方法 父本与母本苗床分开。苗床足墒播种。 播种时按厢定量分 2 次3 次均匀撒播,播后用细灰粪土覆盖 2 cm 左右。 4.3 病虫防治 4.3.1 蚜虫、菜青虫和跳甲防治 蚜虫用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 667m2 用 30 g40 g 兑水 60 kg 喷洒,或 2.5敌杀死乳油每 667m2 用 10 ml13 ml
6、 兑水 60 kg 喷洒; 菜青虫和跳甲用 90晶体敌百虫每 667m2 用 50 g75 g 兑水 60 kg 喷洒。 4.3.2 猝倒病和霜霉病防治 于发病初期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每 667 m2 用 100 g 兑水 60 kg 喷洒。 4.4 及时间、定苗 齐苗后要拔除丛生苗;一片真叶期间成苗距 3 cm5 cm 的单苗; 3 叶期定苗,苗距 9 cm 左右,每 m2 留苗 120 株左右,并拔除混杂苗、异生苗、弱小苗。 干旱时要及时浇水补墒。 4.5 化学调控,培育壮苗 苗床三叶期视苗情状况喷施 40 mg/kg 的烯效唑溶液或 150 mg/kg 多效唑溶液防止高脚苗。 4.6
7、 追好 “送嫁肥 ” 移栽前 5 天7 天每 667 m2 施 2.5 kg 尿素,兑水浇施。 4.7 苗床除杂 移栽前清除苗床内非本品种亲本形态苗。 4.8 苗龄 一般不超过 35 天,做到早栽早管。 DB34/T 14562011 3 5 大田耕整、施肥与移栽 5.1 大田耕整 要求精细耕作,达到土细土爽,开沟分厢,沟直厢平,三沟(厢沟、腰沟、围沟)配套,沟沟相通,排灌方便。 5.2 科学施肥 5.2.1 配方施肥 氮、磷、钾三要素按 1:0.5:0.5 的比例配方施肥。 5.2.2 施肥量 按中上肥力水平,施纯氮 15 kg,五氧化二磷 7.5 kg,氧化钾 7.5 kg。 5.2.3
8、施肥方法 磷、钾肥全部作基肥施用,氮肥以总肥量的 50作基肥,30 作年前苗肥,分 23 次施用,20作蕾苔肥,在年后抽薹前施用。 切忌苔期偏施化学氮肥。基肥的 60在耕整时洒施, 40作压根肥(最好用复合肥)在栽前施入移栽沟内。 缺硼土壤要增施硼肥, 每 667m2 底施 0.75 kg1.0 kg, 如遇长期干旱天气, 还要在蕾苔期喷施 0.2硼砂溶液。 5.3 移栽 5.3.1 父母本移栽行比 父本和母本按 1:4 至 1:6 的行比相间种植,行向与当地油菜花期风向垂直,父本行种植于母本行的上风。 确定适宜行比的原则如下: (1)制种区面积越大,行比越大。 (2)花期雨水越少,行比越大。
9、 (3)放蜂较不放蜂的行比大。 5.3.2 移栽密度 母本适当密植,花期集中;父本适当稀植,分枝多,花蕾分化多,花期长,有利授粉,提高制种纯度。 母本移栽行株距为 33 cm 16 cm,每 667 m2 留苗 1.0 万株左右。 父本移栽行株距为 33 cm 20 cm,每 667 m2 留苗 0.2 万株左右。 5.3.3 移栽方式 父母本不得同时混栽,先栽父本,待父本栽完,清理完田间的弃苗后再栽母本。 父本行两头点播一窝蚕豆或小麦作标志作物。 5.3.4 移栽时期 DB34/T 14562011 4 67 片真叶移栽,早栽早管,10 月底应移栽完毕。 5.3.5 栽植方法 开沟移栽; 适
10、墒起苗,多带土,不伤根;大小苗分栽不混栽,高脚苗栽深至根颈; 栽后浇足定根水。 6 大田管理 6.1 中耕培土 油菜移栽返青活棵后,结合越冬腊肥的施用,中耕培土壅根,以利安全越冬。 6.2 及时清沟,排水防渍,灌水抗旱 6.3 除草防病 6.3.1 杂草防除 单子叶杂草每 667 m2 用 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高效盖草能)30 ml 兑水 30 kg 或者 6.9精恶唑禾草灵乳油(威霸)40 ml50 ml 兑水 30 kg 喷雾处理。 油菜返青后,杂草 23 叶期每 667m2 用 50草除灵悬浮剂(高特克)30 ml40 ml 防除双子叶杂草,再结合中耕,清除田间杂草。 6.3.2
11、 菌核病防治 在初花期用 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每 667 m2 用 100 g 兑 40 kg 水喷施。结合防病,喷施 12 的硼砂和 3 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提高结实率。 6.4 精管父本、强父栽培 本标准采取父母本大行比,应对父本采取强父栽培措施,精细管理,保证父本提供足够的花粉量。 移栽时,父本移栽沟压根肥每 100 m 偏施尿素 0.25 kg。 抽薹期,可采取浇化肥水或开沟条施,对父本行酌情偏施氮肥,延长父本开花期。 6.5 促使花期相遇 对于早开花 5 天以上的亲本进行打苔、偏施氮肥等措施,促使父母本花期相遇。 7 去杂保纯 7.1 母本 抽薹 20 cm 前,去除母本行中杂株,在
12、初花期再清除少量漏拔的弱小杂株。 7.2 父本 拔除行内明显的混杂株、变异株和优势株,初花前应除尽。 7.3 方法 DB34/T 14562011 5 杂株应连根拔除,去除的杂株及时运出制种区,或折断晒死。 7.4 隔离区(带)的清理 在母本开花前彻底清除除父本以外的近缘十字花科植物。 8 辅助授粉 8.1 时间 初花期到盛花期,晴天上午 10 时至下午 2 时进行。 8.2 方式 用机动喷雾器吹风或用绳子平行于行向拖动赶粉。 9 收获 9.1 父本收割 终花后砍除父本,并将残留的漏株、漏枝清理干净。 9.2 母本收割前的去杂除劣 清除母本行中的萝卜角株、劣株及少量漏拔的杂株。 9.3 母本收割、脱粒 母本角果黄熟达 80左右时收割。收割后摊薄 放置于制种田,干后就地脱粒。分户分田块单脱、单晒、单藏,并加附种子标签。 10 质量检验 按 GB/T 3543.2 -1995 对杂交种扦样质检,根据 NY 414-2000 分级。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