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级绿色食品早甘兰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ICS 65.020.20 B 05 黑 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23DB23/T 2922002 A级绿色食品 早甘兰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2002-07-11发布 2002-08-01实施前 言 本标准由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希良、马加林、周东红、闫书仁。 A级绿色食品早甘兰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A级绿色食品甘兰生产的产地条件选择、种子及其处理、轮作、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及产品质量等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全省A级绿色食品甘兰生产。 2 规范性引用
2、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3 产地环境条件 3.1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391的要求。 4 技术要求 4.1 品种选择 选用8398、中甘十一等早熟品种,种子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纯度95%以上。 4.2 培育壮苗 4.2.1 壮苗标
3、准 未通过春化阶段并具有6片8片叶的较大幼苗,下胚轴和节间短,叶片厚、色泽深、茎粗壮、根群发达,定植后缓苗和生长快,提早结球,对不良环境和病害抵抗能力强。苗龄50d左右。 4.2.2 育苗方式 采用温室内电热温床或架床育苗箱育籽苗,营养钵内移植的育苗方式。 4.2.3 播种前准备 4.2.3.1 营养土的配制 三年内没有种过十字花科蔬菜的肥沃园田土4份,加充分腐熟的马粪4份,腐熟猪粪2份,搅拌后过筛,每平方米床土加过石0.15kg。 4.2.3.2 营养钵准备 采用8cm8cm营养钵,移裁前装营养土到钵三分之二处,摆好备用。 4.2.4 播种 苗床铺好营养土10cm,打透底水后,撒播种子按每6
4、67m2下种量50g下种,覆盖细土1cm厚,立即盖小拱棚保温保湿,出苗20%30%时揭膜,播种时间在3月上旬。 4.2.5 苗期管理 4.2.5.1 分苗 在幼苗3片真叶时要及时分苗,移植到营养钵中。 4.2.5.2 温度管理 播种后温度2025,苗出齐后,白天1518,夜间10。第一片真叶期白天1820,夜间1015。定植前10d逐渐加大苗距,降低温度、练苗直至定植前昼夜温度同外温相同。 4.2.5.3 水分管理 苗出齐后撒一层干土,保持水份,降低空气温度,到分苗前,不用浇水。分苗后3d4d浇一次水,5d7d后再浇一次水,定植前6d7d再浇一次水。 4.3 定植前的准备 4.3.1 整地施肥
5、 秋翻耙,早春化冻后深松起垅夹肥,每667m2施7t8t腐熟农家肥,整平,耙细。 4.3.2 覆地膜 将地膜拉紧,铺严,两侧用土压实,地膜每667m2用5kg左右。 4.4 定植方式与密度 早春露地定植甘兰在5月上旬左右,垄作,垄距70cm80cm错开栽两行,株距40cm错开栽两行,亩保苗4 000株4 500株。 4.5 田间管理 定植后一周沟灌缓苗水,未覆膜地块第一次铲趟,蹲苗,10d后再灌一次水,可结合灌水667m2施无害化大粪稀10t左右,然后进行二遍铲趟,视情况10d左右再进行第三遍铲趟。地膜覆盖则不必铲趟,但须追肥。 早熟品种心叶开始,中熟品种拳头大小时,做为进入肥水管理的临界期。
6、 4.6 病虫害防治 4.6.1 防病 应使用符合NY/T393要求的农药,如72%农用链霉素208g416g/hm2或新植霉素166.7g216.6g/hm2等生物农药防治软腐病。 4.6.2 防虫 应使用符合NY/T393要求的农药,如用180mL240mL2.5%溴氰菊脂300g/hm2或用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防治菜青虫,2.5%溴氰菊醋施药距采收间隔15d以上。 5 收获 5.1 6月上旬即可开始陆续采收。 5.2 采收时应先将无病害叶球采收起来,手脚避免接触病株株体,凡病害植株单独采收。 5.3 采收时应保持着装洁静,不从其它植物地块转入,身上无农药气味。 6 包装 运输 6.1 包装容器(箱、袋)清洁干净、牢固、透气、美观、无污染、无异味、无虫蛀、腐烂、霉变现象。 6.2 包装有醒目的绿色食品标志。 6.3 运输时轻装、轻卸、严防机械损伤,运输工具清洁、卫生、无污染。 6.4 公路运输时严防日晒、雨淋,铁路运输注意通风散热。 7 其他 对绿色食品甘兰生产过程,要建立田间技术档案,搞好整个生产过程的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