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备案号: 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DB21 DB21/T 1670 2008 水稻机械插秧作业技术规程 2008-10-28 发布 2008-11-01 实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21/T 1670 2008 I 前 言 本标准由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农业机械鉴定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书权、王荣祥、李文英、马 兴、杨丽华、王瑞林。 DB21/T 1670 2008 1 水稻机械插秧作业技术规程 1 范围 标准规定了水稻机械插秧的作业条件、作业前的准备、插秧机操作规程、插秧机的保养及作业性能。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机械插秧作业。 2 规
2、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 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5262 农业机械试验条件 测定方法的一般规定 GB/T6243 水稻插秧机 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带土苗 根部带有土层的块状水稻秧苗。 3.2 苗高 秧苗最高生根处至叶尖的最大长度。 3.3 苗茎宽 水稻秧苗生根处上方 1cm处的宽度。 3.4 伤秧 指茎基部有折伤、刺伤和切
3、断现象的秧苗。 3.5 漂秧 水稻秧苗栽插后,秧根未栽入土内,漂浮于水面的秧苗。 3.6 漏插 水稻秧苗栽插后,无水稻秧苗 的插穴。 3.7 插秧深度 栽插后,水稻秧苗生根处距泥面的深度。 3.8 翻倒秧 带土苗栽插时,苗块倒翻于田中,叶鞘与泥面接触的秧苗。 3.9 DB21/T 1670 2008 2 泥脚深度 从水田泥表面到硬底层的深度。 3.10 取秧深度 栽植臂取秧时秧爪尖进入秧块(秧门内侧)的最大深度。 4 作业条件 4.1 水田田块 4.1.1 水田泥脚深度应在 10cm 30cm 之间 。 4.1.2 水田水深应保持在 2cm 4cm 之间。 4.1.3 水田耙后应经过 12h
4、以上的沉淀,使水田的硬度保证插秧机前进时少壅泥,不影响靠行作业,保证秧插后的直立性。 4.1.4 水田纵向和横向坡度应小于等于 0.5,保证泥碎田平,作业田面上应无石块及杂 物。 4.2 育秧秧苗 4.2.1 插秧机适用的秧苗床土厚度应在 2cm 2.5cm 之间,秧苗床土应保证土层均匀,土层内无杂物,水分适宜。 4.2.2 秧苗粗壮不徒长、无病害、呈深绿色;秧苗长势均匀,无过密或稀疏处;干种每平方米播种量应为 0.6kg 0.7kg;催芽种每平方米播种量应为 0.7kg 0.8kg。 4.2.3 秧苗高度应为 10cm 20cm,每株秧苗的叶片数量应为 3 片 4 片,秧片宽度应为 28cm
5、,秧片形状整齐,无残缺。 5 作业前的准备 5.1 插秧机检查 5.1.1 插秧机检查必须在发动机静止(不起动)状态下进行 。 5.1.2 机械插秧作业前必须检查插秧机的所有紧固件,特 别是固定发动机、动力架、牵引架前端转向座机工作部分的联接件不许有松动和脱扣现象。 5.1.3 插秧机各加油处按相应型号插秧机的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标准检查油量,缺少时应按规定的油品加至标准油量。 5.1.4 插秧机栽植臂左右不应有明显的串动,分离针运转不碰撞秧门,分离针与秧门两侧间隙应符合相应插秧机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5.1.5 按照相应使用说明书规定检查插秧机的离合器、 栽植臂、秧箱等部件。 5.2 插秧机的试车
6、 5.2.1 插秧机试车前离合器必须处于 “ 离 ” 的状态,变速箱必须处于空档状态。 5.2.2 插秧机试车时,除操作者外其余人员不得靠近机器,特别是机器前方不得有人。 5.2.3 插秧 机试车时,只准驾驶员一人上机。 5.2.4 驾驶员上机后按照相应的使用说明书规定进行试车。 5.3 插秧机的调整 5.3.1 插秧机的调整必须在发动机熄火的状态下进行。 5.3.2 按照插秧机说明书的规定调整传动皮带的松紧度、离合器位置。 5.3.3 按照插秧机说明书的规定调整分离针与秧门两侧间隙,调整后必须检查分离针取秧量是否符合要求。 5.3.4 按照插秧机说明书的规定调整分离针与秧箱隔板头的间隙,调整
7、紧固后必须再次检查间隙是否符合说明书规定。 DB21/T 1670 2008 3 5.3.5 按照插秧机说明书的规定调整插秧机的栽植臂、送秧皮带、弯臂支撑高度、纵向送秧量、插秧深度和取秧量,调整后必须将防护罩按原样装好, 且不要将取秧量标准块遗忘在秧门上。 6 插秧机操作规程 6.1 装秧操作 6.1.1 空车装秧前必须先将插秧机的压秧杆翻起,必须将插秧机秧箱移动至最左端或者最右端,否则将会导致秧门堵塞、漏插等故障,甚至机器损坏。 6.1.2 在取用盘育秧苗时,应用手轻轻提起秧片一头后将取秧插板插入秧盘和秧片间取出秧片。秧片取出后,将带秧片的取秧插板平端到插秧机秧箱上并轻轻放入秧箱后抽出取秧插
8、板。 6.1.3 装秧时秧片底面要紧贴插秧机箱底,下端紧靠秧门,不要拱起在秧门上。 6.1.4 当秧苗插剩到插秧机秧箱内的送秧皮带露出一半时应及时加秧,加秧后两秧片接头处要对齐、靠紧,不要有缝隙 。 6.1.5 加秧时不能全部装入插秧机秧箱的秧片可卷起来,不要随意撕断。 6.2 装秧操作注意事项 6.2.1 取用或运输秧苗过程中不要把秧片弄碎或折断秧苗,以免造成空穴和减产。 6.2.2 装秧时要让秧片自由滑下,不要过于用力推压秧片,以免秧片变形影响栽植质量。 6.2.3 作业中休息时间过长时,应将插秧机秧箱内剩余秧苗拿出来并清除插秧机秧门和送秧皮带等处的泥土。 6.3 驾驶操作 6.3.1 插
9、秧机在到达作业地点后应先更换水田轮。对于独轮驱动的插秧机,应在水田轮安装妥当后再卸下尾轮,然后用插秧档将插秧机缓慢驶入水田。 6.3.2 插秧机驶入水田后要根据地块形状选择开行位置,考虑插秧机作业 行走路线和插完秧后的出田位置,应尽可能减少空驶行程和人工补苗作业量。 6.3.3 将插秧机停在开行位置后,应将发动机调整到小油门状态,然后按照使用说明书规定进行装秧,装完秧后可稍微加大发动机油门,操作插秧机进行插秧作业,插秧机在作业 2 3m 后应停车观察已插秧苗的穴距、每穴株数及插秧深度等是否符合农艺要求,如有不符合应及时进行调整,确定符合农艺要求后再加大发动机油门进行正常插秧作业。 6.3.4
10、插秧作业时插秧机行走要直,第一趟插秧机边与插秧机侧向紧邻田边的距离应符合该插秧机说明书的要求。 6.3.5 插秧作业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冲倒、掩盖已插秧苗 现象时,插秧机驾驶员应适当放慢作业速度或停机并排放掉田块中多余水分后再继续作业。 6.3.6 插秧作业到地头时,插秧机驾驶员应通过工作离合器停止插秧作业后再转向,转向时不准插秧,待转向后并与前趟秧苗平齐位置后再继续插秧作业。 6.3.7 每块水田插秧作业到最后还剩 1 2 趟作业幅宽时,应在转弯后及时取出靠边若干个秧箱内的秧苗,以使最后一趟正好插满空田。取出的秧苗在下一趟作业时可再加入秧箱。 6.4 驾驶操作注意事项 6.4.1 独轮驱动的插秧
11、机通过水渠或高埂时,驾驶员应用脚踩下插秧机的过埂器脚踏板,使秧船前端翘起,必要时可搭上木板,不要强行通过;两轮或 两轮以上驱动的插秧机通过水渠或高埂时,驾驶员应将插秧机整体抬升至合适的高度后再通过。 6.4.2 插秧作业中如休息时间较长时驾驶员应将发动机熄火。 6.4.3 围边作业时插秧机不要离田埂太近,以免秧门与田埂碰撞。 7 插秧机的保养 DB21/T 1670 2008 4 7.1 每次作业结束后应及时清洗和保养插秧机,使用后必须在当天用水将粘在插秧机各部,特别是秧箱、送秧皮带、秧门和栽植臂上的泥水和脏物冲洗干净,然后将水擦干并将插秧机放置在通风处。 7.2 每季插秧作业结束后,用水将整个插秧机冲洗干净并擦干,然后用沾有煤油或轻柴油的布仔细擦拭插秧机的各个部位,擦拭完后的插秧机前端应支起并保持 平稳。 7.3 插秧机禁止存放在易受风吹雨淋和阳光暴晒的室外且不准将杂物特别是重物放置在插秧机上,以避免机体老化或变形。插秧机的随机工具及备件要妥善保管。 8 作业性能 8.1 水稻机械插秧的作业性能指标值由有关各方结合作业条件以及具体的农艺要求共同协商确定。 8.2 水稻机械插秧作业性能至少应包括伤秧率、漂秧率、漏插率、翻倒率、插秧深度、均匀度合格率和相对均匀度合格率等指标。 8.3 水稻插秧机作业性能的测定按照 GB/T 5262 和 GB/T 6243 的规定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