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21 T 1571-2008 《CL结构体系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230735       资源大小:1.84M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21 T 1571-2008 《CL结构体系技术规程》.pdf

    1、 1 辽宁省地方标准 CL 结构体系 技术 规 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L Structure System DB21/T 1571 2008 主编单位:辽宁省建设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批准部门:辽 宁 省 建 设 厅 施行日期: 2008 年 4 月 3 日 2008 沈阳 2 辽宁省建设厅文件 辽建发 200820 号 关于发布辽宁省地方标准 CL 结构体系 技术规程 的通知 各市建委、有关单位: 由辽宁省建设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会同有关单位编制的 CL结构体系技术规程 ,业经审定,批准为辽宁省地方标准,编号为 DB21/T1571-2008,现予以发布,自

    2、2008 年 4 月 3 日起施行。 本规程由辽宁省建设厅负责管理,辽宁省建设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负责解释。 辽宁省建设厅 二 八 年 三 月五日 3 前 言 CL( Composite Lightweight) 结构体系是一种新型的保温隔热复合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由 CL 墙板、实体剪力墙等组成。该体系具有保温节能、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等优点。 为了加速建设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建筑工 程质量,促进我省节能、省地、绿色环保型建筑的发展,辽宁省建设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石家庄晶达建筑体系有限公司等单位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借鉴 已建工程的 设计与施工经验,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了辽宁省地

    3、方标准 CL 结构体系技术规程。 本规程主要包括:总则、术语、符号、材料、基本规定、结构设计、构造措施、节能设计、施工 技术 及 工程 验收等内容,较系统地对该项技术做了具体的要求和规定 。 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及时将修改意见寄送至辽宁省建设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沈阳市皇姑区昆山中路 19-1 甲,邮编 110031,联系电话: 024-86274743) ,以便今后修改。 主编单位:辽宁省建设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参编单位: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石家庄晶达建筑体系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员:邓明厚 赵亚明 张晶廷 陈德龙 李云峰 刘 策 李冬菊 林万鑫 夏秋菊 金 川 王

    4、 强 王 毅 李建勋 徐 宁 崔秋月 4 目 次 1 总则 1 2 术语、符号 2 2.1 主要术语 2 2.2 主要符号 3 3 材料 4 4 基本规定 6 4.1 一般规定 6 4.2 结构布置 7 4.3 抗震等级 7 5 结构设计 9 5.1 一般规定 9 5.2 截面设计 10 6 构造措施 14 6.1 一般规定 14 6.2 CL 墙板、连梁构造要求 18 7 节能设计 21 5 8 施工 技术 22 8.1 施工 准备 22 8.2 施工 24 9 工程验收 29 9.1 CL 网架板验收分项工程 29 9.2 CL 墙板验收分项工程 30 9.3 CL 网架板( CL 预制板

    5、)安装分项 工 程 32 附录 A 各类型 CL 墙板构造 34 附录 B CL 复合剪力墙体热工性能 38 附录 C 各分项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 记 录 39 附录 D 本 规程用词说明 42 条文说明 43 6 1 总 则 1.0.1 为了在 CL 结构体系的设计与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和我省建筑节能和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CL 结构 体系 属于复合剪力墙结构,是由 CL 结构墙体、现浇混凝土楼(屋)盖、现浇混凝土边缘构件组合而成的现浇混凝土结构体系。 1.0.3 CL 结构适用于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的建筑,可用于 8 度和 8 度以

    6、下抗震设防地区的居住建筑和 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 的公共建筑。 1.0.4 CL 结构的设计、施工、验收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有关现行国家规范、规程及标准的规定。 7 2 术语、符号 2.1 主要术语 2.1.1 CL 网架板 CL net-frame panel 由两层或两层以上钢筋网片,中间夹以保温板(聚苯乙烯泡沫板等),用三维立体或水平斜插钢筋(腹筋)焊接成的空间骨架。 2.1.2 CL 预制板 CL core panel CL 网架板预先水平放置,浇筑一侧混凝土(一般 为较薄一侧)形成的墙板。 2.1.3 CL 墙板 CL wall panel CL 网架板两侧浇筑混凝土后构成的复合

    7、墙板。 2.1.4 CL 结构墙体 CL structural wall CL墙板加构造措施构成的墙体或 CL墙板加上构造措施与实体剪力墙组合的墙体。 2.1.5 短肢剪力墙 short-limb shear-wall 墙肢截面高度与计算厚度之比为 5 8 的剪力墙。 2.1.6 构造墙框柱 constructional wall-frame column 纵横墙交接处设置的约束墙体并起 连接作用的柱。 2.1.7 构造墙中柱 constructional inner-column 为保证墙板两侧混凝土层整体协同工作性能,在较长 CL 墙板中部设置的连接两侧混凝土层的构造柱。 2.1.8 边缘

    8、构件 fringing member CL 墙板周边的钢筋混凝土加强构件(暗梁、暗柱等)。 主要有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 8 2.2 主要符号 2.2.1 材料性能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fy边缘构件内纵向钢筋抗拉(压)强度设计值; fywCL 墙板 内纵(横)向钢筋抗拉(压)强度设计值。 2.2.2 作用和作用效应 N轴向力设计值; V剪力设计值; VGb考虑地震作用的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剪力设计值; M弯矩设计值; Mb梁端截面弯矩设计值; F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S荷载效应组合设计值;

    9、R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值。 2.2.3 几何参数 eo组合偏心距; h楼层层高; hwCL 墙板截面高度; la纵向钢筋锚固长度; bCL 墙板总厚度; bwCL 墙板计算混凝土截面厚 度或实体剪力墙厚度; u楼层层间弹性水平位移; AwCL 墙板计算混凝土水平截面面积; AvwCL 墙板竖向钢筋总截面面积 。 2.2.4 计算系数 RE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m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CL 结构地震作用放大系数; 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 9 3 材 料 3.0.1 CL 墙板现浇部分,应采用自密性混凝土。 3.0.2 CL 墙板预制及现浇侧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 C25,不宜高于 C4

    10、0。 3.0.3 CL 墙板边缘构件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 HRB400 及HRB335 级钢筋; CL 网架板内配筋应按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14 相关规定采用。 当采用冷拔光面钢筋时,其抗拉强度不应小于 550N/mm2, 180弯曲试验不应小于 4 次。 3.0.4 CL 墙板中的保温板可采用阻燃型,密度不小于 20kg/m的聚苯乙烯泡沫板,其性能指标应满足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GB/T10801.1 要求;也可采用阻燃型、密度为 28-32kg/m的挤塑板,其性能指标应满足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10801.2 的要求。 3.0.5 混凝土与钢筋的物理力学性

    11、能 指标应分别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轻骨料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 JGJ12、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114 采用。 3.0.6 CL 网架板的材质应符合如下要求: 1 CL网架板的 CPB钢筋网片材料力学性能应符合表 3.0.6-1的要求。 表 3.0.6-1 CL 网架板的钢筋网片材料力学性能 直径( mm) 抗拉强度( N/mm2) 180弯曲试验(次) 3.00.05 550 4 4.00.05 550 4 5.00.05 550 4 注:其余性能符合钢 筋混凝土用钢筋焊接网 GB/T1499.3 的要求。 10 2 CL网架板腹丝所用镀锌钢丝性能指标应符合表

    12、 3.0.6-2的要求。 表 3.0.6-2 镀锌钢丝力学性能 直径( mm) 抗拉强度( N/mm2) 180弯曲试验(次) 3.00.06 550 4 3.50.06 550 4 3 保温层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要求,采用聚苯乙烯泡沫板时按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GB/T10801.1 选用,性能指标采用 II 类标准,密度不小于 20kg/m,燃烧性能氧指数 30%,其余应符合绝热用模塑聚 苯乙烯泡沫塑料 GB/T10801.1 的规定。 3.0.7 CL 网架板的力学性能应符合如下规定: 1 CPB 钢筋网片焊点拉伸试验的结果应不小于 550N/mm2。 2 每组抗剪试件抗剪力的平均值

    13、应符合下式计算的结果: F 0.3Afy 式中: F抗剪力( N); A钢筋的横截面面积,若不同直径钢筋焊接,取较小直径钢筋横截面面积( mm2); fy该级别钢筋规定的屈服强度, CPB 钢筋一般为360N/mm2。 11 4 基本规定 4.1 一般规定 4.1.1 CL 结构宜采用全部落地的 CL 结构墙体或普通剪力墙承重, CL 结构墙体间距不应大于 12m;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时,框支层不应超过两层。 4.1.2 CL 结构房屋适用高度应满足表 4.1.2 的要求: 表 4.1.2 CL 结构房屋 最大 高度 限值 设防烈度 6 度 7 度 8 度 非抗震设防 适用高度 ( m) 4

    14、0 35 28 40 注:房屋高度是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多层结构中局部突出的屋顶部分以及高层结构中突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水箱、构架等高度) 。 4.1.3 CL 结构房屋高宽比不宜超过表 4.1.3 要求。 表 4.1.3 CL 结构房屋高宽比限值 抗震设防烈度 6 度 7 度 8 度 高宽比 6 6 5 4.1.4 抗震设计时,房屋高度小于 28m 的 CL 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 ,且不小于房屋高度的 1/8; 房屋高度 大于 28m时 , 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两层的高度。对于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支层及其上一层,按加强部位设计。 4.1.5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应满

    15、足下列要求: 1 框支层内部剪力墙应采用实体剪力墙,外墙根据计算需要可采用 CL 结构墙体 ; 2 长矩形平面建筑落地剪力墙间距 L 1.5B 且 L 15m( B为楼盖宽度); 12 3 落 地剪力墙截面总面积不应小于上层剪力墙截面总面积的 50%; 4 转换层楼板厚度取值:一、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180mm,四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 150mm; 5 转换层楼板配筋及上下层刚度比等其它要求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的相关规定。 4.2 结构布置 4.2.1 建筑的平面和立面设计宜规则,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4.2.2 结构布置

    16、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结构平面布置宜使纵横向均符合规则、对称的要求,对 于竖向规则、平面不规则结构应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相关 规定采取抗震措施 ; 2 抗侧力结构沿竖向宜均匀变化,避免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4.2.3 应控制 CL 结构中 CL 墙板平面外的弯矩。当 CL 墙板与其平面外方向的楼面梁连接时,应至少采取以下措施中的一个,以减小梁端部弯矩对墙的不利影响: 1 沿梁轴线方向设置与梁相连接的剪力墙,抵抗该墙板平面外弯矩; 2 当不能设置与梁轴线方向相连的剪力墙时,宜在墙与梁相交处设置扶壁柱。扶壁柱应按计算确定截面及配筋; 3 当不能设置扶壁柱时,应在墙与梁相交处设置暗柱,

    17、并按计算确定配筋。 4.3 抗震等级 4.3.1 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的 CL 结构抗震等级应按表 4.3.1 确定 。 13 表 4.3.1 抗震等级 结构类型及高度 设 防 烈 度 6 度 7 度 8 度 房屋高度 ( m) 40 35 28 剪力墙 结构 剪力墙 四 三 二 部分框支 剪力墙 结构 剪力墙 三 二 一 框支框架 二 二 一 14 5 结构设计 5.1 一般规定 5.1.1 CL 结构的内力和位移可按弹性方法计算,楼层梁和连梁宜考虑局部塑性变形引 起的内力重分布。 5.1.2 CL 结构属于剪力墙结构,可采用平面结构空间协同、空间杆 墙板元等有限元计算模型。内力和位移计算时可

    18、假定楼板在其自身平面内为无限刚性,相应地设计时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楼板平面内的整体刚度。当楼板会产生明显的平面内变形时,计算应考虑其影响,或对按刚性假定的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5.1.3 CL 墙板进行承载力计算时,墙板计算厚度取值可根据判定原则采用 A、 B 两种方法。 A 方法:忽略较薄侧混凝土作用,取较厚侧混凝土截面厚度,但较薄侧混凝土自重应作为荷载计算;计算稳定系数 时取两侧混凝土厚 度之和。 B 方法:取两侧混凝土截面厚度之和。 判定原则:当边缘构件截面厚度与 CL 墙板同厚、按本规程5.2.8条设置构造墙中柱、保温层厚度不大于 80mm时采用 B方法,否则采用 A 方法。 5.1.4

    19、采用 B 方法时,当 CL 墙板外墙的层高大于 3.3m, 或开间尺寸大于 4.5m 时,应进行竖向荷载、风荷载组合作用下构件承载力计算。 5.1.5 采用 B 方法时, CL 墙板在竖向荷载和出平面水平荷载作用下,正截面受压承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N N0/1+1.2(e0/bw)+5(e0/bw)2 (5.1.5) 式 中: N轴心压力设计值; 15 N0 计 算 截 面 轴 心 受 压 承 载 力 设 计 值 ,N0=0.9(AWfc+AVWfyw); e0组合偏心距, e0=M/N; bwCL 墙板计算混凝土截面厚度; 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对于各层墙板顶面及底面,取值 =1; 对于墙

    20、板中部 1/3 高区段,按表5.1.5 采用,其它截面按上述 值线性插值采用; AWCL 墙板计算混凝土水平截面面积; AVWCL 墙板竖向钢筋截面面积;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fywCL 墙板内纵 (横 )向钢丝抗拉 (压 )强度设计值。 表 5.1.5 CL 墙板 轴心受压稳定系数 值 高厚比 h/b 6 8 10 12 14 16 18 CL 墙板 1.00 1.00 0.98 0.95 0.92 0.87 0.81 高厚比 h/b 20 22 24 26 28 30 CL 墙板 0.75 0.70 0.65 0.60 0.56 0.52 5.2 截面设计 5.2.1 CL 结

    21、构中外墙、分户墙、楼电梯间墙等有保温隔热或隔声要求部位的墙体应采用 CL 墙板,其它内承重墙可采用实体混凝土剪力墙。 CL 结构墙体截面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保温层厚度按本规程第 7 章节能设 计相关规定执行。 2 较薄侧混凝土厚度,采用预制时不宜小于 40mm, 采用现浇时不应小于 50mm。 3 CL 墙板混凝土截面厚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一、二级抗震等级 的房屋高度大于 21m,三、四级抗震等级的房屋高度大于 24m 时 ,保温层两侧混凝土厚度之和, CL墙板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16, 且不应小于190mm, CL 墙板主承重侧墙厚不应小于 140mm; 其

    22、它部位不应16 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20, 且不宜小于 150mm, CL 墙板主承重侧墙厚不应小于 100mm。 2) 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房屋高度不大于 21m,三、四级抗震等级的房屋高度不大于 24m 时,保温层 两侧混凝土厚度之和,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20, 且不应小于150mm; 其它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22, 且不应小于140mm; CL 墙板主承重侧墙厚不应小于 100mm。 4 实体剪力墙厚度应满足下列要求:一、二级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 1/16, 且不应小于 200mm;其它部位不应小于层高的 1/20, 且不应

    23、小于 160mm; 三 、四 级抗震等级 的房屋高度大于 24m 时, 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层高的1/20, 且不应小于 160mm, 其它部位不应小于层高的 1/25, 且不应小于 140mm; 三、 四级抗震等级 的房屋高度不大于 24m 时 ,不应小于层高 1/25, 且不应小于 120mm。 不满足上述要求,或虽满足上述要求但轴压比大于 0.4 的墙肢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 附录 D 验算稳定性。 5.2.2 CL 墙板受剪截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无地震作用组合时: V 0.25fcbwhwo (5.2.2-1) 2 有地震组合时: 剪跨比 大于 2.5 时 V 1

    24、/RE( 0.20fcbwhwo) (5.2.2-2) 剪跨比 不大于 2.5 时 V 1/RE( 0.15fcbwhwo) (5.2.2-3) 式中: V截面剪力设计值,应按 5.2.4 进行调整后的值采用; bw截面计算混凝土厚度; hwo截面有效高度; fc混凝土受压强度设计值; 计算截面处的剪跨比,即 Mc/( Vchwo), 其中 Mc、Vc分别取与 Vw同一组组合的、未进行内力调整的弯矩和剪力设计值。 17 5.2.3 矩形截面独立实体剪力墙肢截面高度 hw不宜小于截面厚度 bw的 5 倍。当 hw/bw 8 时,其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轴压比限值应比表 5.2.7 中 实体剪

    25、力墙的墙肢轴压比限值减小0.1。 5.2.4 截面内力应进行以下调整: CL 结构墙体底部加强部位墙肢截面的剪力设计值,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时按下式调整,四级抗震等级及无地震作用组合时不调整。 V=vwVw ( 5.2.4) 式中: V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墙肢底部加强部位截面剪力设计值; Vw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墙肢底部加强部位截面剪力计算值; vw剪力增大系数,一级为 1.6, 二级为 1.4, 三级为1.2。 5.2.5 CL 墙板及实体剪力墙偏心受压、偏心受拉、正截 面承截力、斜截面受剪力计算均可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的有关公式进行。 5.2.6 CL 结构高层建筑的连梁截面

    26、要求及承载力计算均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 进行,连梁剪力设计值按下列规定调整: 1 无地震作用组合及有地震作用组合的四级抗震等级不调整。 2 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按下式调整: Vb=vb( Mlb+Mrb) /Ln+VGb ( 5.2.6) 式中: Mlb、 Mrb分别为梁左、右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对一级抗震等级且两端均为 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一端的弯矩应取零。 18 Ln连梁净跨; VGb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 vb剪力增大系数,一级为 1.3, 二级为 1.2, 三级为1.1。 5.2.7 抗震设计的 CL 结

    27、构墙体底部加强部位,其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不宜超过表 5.2.7 的限值。 表 5.2.7 CL 结构墙体轴压比限值 轴压比 抗震等级墙类型 一级 二级 三、四级 N/fcAw CL 墙板 0.3 0.4 0.5 实体剪力墙 0.5 0.6 0.7 注 1: N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 下 CL 结构墙体墙肢底部轴向压力设计值;AwCL 结构墙体混凝土实有面积;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2: CL 墙体当仅计算较厚一侧混凝土时, Aw 取较厚侧混凝土截面面积,轴压比限值按实体剪力墙考虑。 5.2.8 CL结构墙体两端及洞口两侧应按 6.1.5 条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28、 1 一级抗震等级及二级抗震等级墙底轴压比 N/fcAw0.3 时,墙体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墙肢端部,应设约束边缘构件;二级抗震等级墙底轴压比 N/fcAw 0.3 时的墙肢端部和三 、四 级抗震等级房屋 高度大于 24m 时, 墙肢 端部应设构造边缘构件;非抗震设防及 三、 四级抗震等级 房屋高度不大于 24m 时, 墙肢端部应设置构造墙框柱及加强边框。 2 若考虑保温板两侧混凝土墙协同工作, 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 CL 墙板大于 3m 时,墙中部应设置构造墙中柱;四级抗震等级的 CL 墙板横墙中部宜设置构造墙中柱。对 于 山墙,为减少热桥,亦可采取增加内侧墙厚配双层筋代替构造墙中柱的

    29、做法。 19 6 构造措施 6.1 一般规定 6.1.1 钢筋锚固长度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执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相应要求。 6.1.2 CL 墙板的连接构造 1 水平向连接:可采用墙板水平钢筋直接锚入边缘构件或另设带肋锚筋或搭接锚片与边缘构件连接,其锚入边缘构件内锚固长度及与焊网搭接长度均应满足相应规范要求。 2 竖向连接 1) 墙板在楼层及地梁处连接应满足等强度要求。内外侧一般均应采用预留插筋方式,插筋间距不应大于 150mm, 且宜采用带肋钢筋。也可采用埋件焊接与销键结合等其它方式连接。 2) 插筋与墙板竖向钢筋搭接时,搭接长度应取插筋与钢筋二者直径中的较小值按 100%接

    30、头面积率进行计算,且不应小于400mm。 当插筋贯穿暗梁与上下层墙板竖向钢丝搭接时,暗梁箍筋最 小直径 6mm, 最大间距 200mm。 3) 当下层墙体竖向钢筋及插筋均锚于暗梁时,钢筋及插筋的锚入长度均应满足锚固要求。 3 墙板钢筋锚入边缘构件或暗梁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250mm, 且端部宜带直弯钩,长度不应小于 10d。 当弯后直段长度不小于 20d 及 80mm 时,其弯前段长度可减小为 30d, 但不应小于 120mm。 当墙板网片与边缘构件连接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200mm, 且不少于两根横向钢筋。 6.1.3 实体剪力墙的竖向、横向分布钢筋应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6.1.4 边缘构

    31、件 20 1 约束边缘构件 约束边缘构 件的范围应取图 6.1.4-1 中阴影面积。箍筋的配箍特征值 v 取 0.2, 箍筋直径不宜小于 8 ,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其体积配箍率 v应满足 v vfc/fyv。 其纵向钢筋最小截面积,一、二级抗震等级应分别不小于 1.2%和 1.0%, 且不应小于 6 16, 6 14。 6.1.4-1 约束边缘构件 21 2 构造边缘构件 1) 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应取下图 6.1.4 2 中阴影面积 ; 2) 构造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应满足受弯承载力要求 , 其最小配筋应满足表 6.1.4 的要求。 表 6.1.4 构造边缘构件配筋要求 底部加强部位

    32、 其它部位 抗震 等级 纵向钢筋最小量 (取较大值 ) 箍 筋 纵向钢筋 最小量 箍筋或拉筋 最小直径 ( mm) 最大间距 ( mm) 最小直径 ( mm) 最大间距 ( mm) 二级 0.008Ac,6 14 8 150 6 12 8 200 三级 0.005Ac,4 12 6 150 4 12 6 200 四级 0.005Ac,4 12 6 200 4 12 6 250 注 : Ac 为图 6.1.4 2 中阴影面积。 图 6.1.4-2 构造边缘构件 22 3 构造墙框柱 适用于 三、 四级抗震等级 ,房屋高度不大于 24m, 构造墙框柱截面如图 6.1.4 3。 当位于房屋四角时,其

    33、纵向钢筋不应小于4 14, 其它部位不应小于 4 12。 箍筋直径不宜小于 6, 间距不应大于 150。 图 6.1.4-3 构造墙框柱 4 构造墙中柱 若考虑保温板两侧混凝土墙协同工作 ,应按规定设构造墙中柱,截面如图 6.1.4 4。 其厚度同墙厚,宽度不宜小于 200mm,间距不宜大于 3m。 柱内纵向钢筋不应小于 4 12, 箍筋不应小于 6200。 图 6.1.4-4 构造墙中柱 23 6.1.5 地下室墙体及配筋构造 对于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房屋高度大于 24m 时,与上部CL 结构墙体相对应部位均应设置实体混凝土墙,墙厚不应小于上部墙体厚度,墙体截面设计除应满足承载力要求外,尚

    34、应考虑变形、抗裂及防渗要求。墙体内应设置双层双向钢筋绑扎网或焊网,竖向和水平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10mm, 间距不应大于 250mm。 6.2 CL 墙板、连梁构造要求 6.2.1 CL 墙板截面尺寸、配筋应满足图 6.2.1 及 5.2.1 条相关要求。 ( a)型 CL 墙板 ( b)型 CL 墙板 图 6.2.1 CL 墙板构造 6.2.2 暗梁 CL 墙板在楼面及屋面处均宜设置暗梁,截面高度不宜小于1.5 倍墙板计算厚度。当层数较低时,可适当减小。纵筋配筋率对于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房屋高度大于 24m 时,不应小于4 14, 其余不应小于 4 12。 箍筋直径不宜小于 6mm, 间距不

    35、应大于 200mm。 6.2.3 CL 墙板连梁 1 连梁计算高度可按下列两种方式考虑。一般宜按下列第一种计算,当截面不满足计算要求时,应按下列第二种高度重新计24 算,此时对受力较大连梁应采取加强措施。 1) 按墙体开大洞口(将洞口开至楼板顶面)考虑(图 6.2.3a)。 2) 按墙体开实际洞口考虑(图 6.2.3b)。 图 6.2.3 连梁截面示意图 2 当按第一种连梁高度计算时,连梁的纵筋及箍筋均应满足计算配筋要求,此时窗台下墙体与边缘构件或相邻墙板的连接,应满足抗裂要求。 当按第二种连梁高度计算时,楼层梁及窗台下墙板作为整体连梁考虑并应可靠连接。其墙板的竖向钢筋应满足连梁计算抗剪箍筋要

    36、求(等强度),整体连梁纵向钢筋,应配置在楼层梁底部及窗台下墙板顶 面。对楼层梁顶部钢筋可按构造要求设置,对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房屋高度大于 24m 时不应小于 2 14, 其余不应小于 2 12。 3 构造要求 1) 连梁顶面、底面纵向钢筋伸入墙内锚固长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相关规范中抗震锚固长度。 2) 连梁箍筋宜按相应抗震等级框架梁端箍筋加密区构造要求执行。 3) 顶层连梁纵向钢筋伸入墙体的长度范围内,应配置间距不大于 150mm 的构造箍筋,其直径同连梁箍筋直径。 25 4) 连梁高度大于 700mm 时,两侧沿梁高范围内应设置纵向构造钢筋(腰筋),其直径不应小于 10, 间距不应大于

    37、200mm。对跨高比不大于 2.5 的连梁,梁两侧纵向构造的钢筋(腰筋)的总面积配筋率不应小于 0.3%。 6.2.4 外墙墙肢长度不超过 1.8m 时,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洞边构造边缘构件截面高度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 200mm。 对于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房屋其纵筋不应小于 4 16; 三级抗震等级房屋高度大于 24m 时不应小于 4 14。 箍筋直径均不宜小于 6,间距不应大于 150mm。 四级抗震等级房屋高度不大于 24m 时,洞边可仅设置不小于100mm 宽的混凝土边框,内侧应设水平和竖向钢筋 1 14, 分别锚入楼层梁及柱内,外侧配 1 10, 并在角部与相应水平筋搭接200mm,

    38、 边框部分应设不小于 4100 的 U 形箍筋(或采用墙内的水平钢丝弯折形成)。 26 7 节能设计 7.0.1 CL 结构 节能设计 ,除应符合本规程相关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和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的 相关规定。 7.0.2 CL 结构体系住宅的外墙、不采暖楼梯间墙均应采用 CL 墙板 。在建筑的体型系数及窗墙比满足节能要求的前提下, CL 墙板的平均 传热系数不应超过表 7.0.2 规定的限值。当不能满足本限值时,应按辽宁省地方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标准DB21/T1476-2006 第 4.3.2 条或 4.3.3 条规定进行建筑节能设计判定。 表 7.0.2 C

    39、L 墙板作为居住建筑围护墙体时的平均传热系数 K 限值 W/( m2 K) 城市 外墙 不采暖楼 (电 )梯间墙 10 层 7-9 层 4-6 层 3 层 I(C) 沈阳、建昌、盘锦、大洼、凌源、岫岩、凤城、北镇、北票、喀左、台安、鞍山、海城、黑山、辽中、辽阳、义县、新民、宽甸、本溪、阜新县、阜新、彰武、铁岭、康平、法库、桓仁、昌图、建平、本溪县、抚顺、开原 0.5 0.5 0.5 0.4 1.0 I(B) 清源、新宾、西丰 0.45 0.45 0.45 0.4 0.8 II(A) 大连、金州、长海、旅顺、普兰店、瓦房店、庄河、绥中、盖县、东港、丹东、熊岳、兴城、锦州、朝阳、营口、营口县、葫芦

    40、岛、凌海 0.5 0.5 0.5 0.45 1.2 7.0.3 CL 墙板的边缘构件(暗柱、暗梁)等易出现热桥 的 部位,应采取保温措施,其内表面温度不 应 低于室内设计温 湿 度条件下的露点温度。 7.0.4 CL 墙板传热系数按 附录 B 表 B-1 采用。 27 8 施工 技术 8.1 施工 准备 8.1.1 技术准备工作 熟 悉 CL 结构体系特点及施工工艺和相关标准。熟悉施工图纸,组织施工图纸的自审、会审和现场签证。准备自密 性 混凝土的试配工作。首次参与 CL 结构体系工程施工的主要技术人员要进行 技术培训并 考核 合格。 8.1.2 场地准备工作 CL 结构体系施工中,预制 CL

    41、 网架板混凝土垫块及存放 CL网架板均需要一定面积的场地。场地 大小要 根据 CL 网架板的数量、施工进度及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8.1.3 CL 网架板的 准备工作 1 CL 网架板的提料 CL 网架板为非标准块,需要根据施工图中 CL 复合剪力墙的布置情况,依据施工图中的节点详图和相关 技术规程结合施工缝留设情况对 CL 复合剪力墙进行分解。详细表述出 CL 网架板的规格、尺寸、周边节点特征、数量、位置等情况,通过定单形式提前与专业生产厂家沟通生产及供货计划。 2 CL 网架板的进场 及存放 CL 网架板应根据使用进度提前进场。 在运输和装卸 时严禁碰撞、摔震 、踩踏。 CL 网架板应按使用

    42、顺序存放在干燥 、 平整的场地,搭设临时护架,并采用斜立式存放。当存放时间较长时应作好 防火、 防雨、防潮、防风 吹倒 的防护措施。 8.1.4 混凝土垫块的制作 1 材料 为了减小垫块的干缩和缩短模具的使用周期,应采用低塌落度细石 混凝土。混凝土 强度等级 应比设计要求提高一个等级。因28 为制作垫块的混凝土用量很少,而且使用较慢,因此建议采用现场随用随拌的原则。 2 模具 采用 PVC 管或马口铁皮等材料卷制,并根据 CL 网架板钢筋距离留设豁口。模具之间应尽量避免误差。模具的数量根据使用周期和完成任务量确定。 3 形状 为了便于浇筑时墙体混凝土的通过和避免出现因应力集中而产生干缩裂缝,垫

    43、块应作成圆台形状或圆柱形状。垫块厚度(圆台高度)与该侧混凝土层保持一致(一般宜略小 5mm 左右)。较厚 一侧垫块外表面(圆台上底)直径宜在 5060mm 之间;与苯板接触面(圆台下底)直径宜在 8090mm 之间。较薄一侧垫块外表面(圆台上底)直径宜在 4050mm 之间;与苯板接触面(圆台下底)直径宜在 6070mm 之间(见图 8.1.4)。 4 位置及间距 垫块应位于钢筋网片网格及斜插筋交叉焊点处;垫块呈矩形或梅花形均匀分布,中心行距及列距均不宜大于 500mm;宽度在800mm 以下的 CL 网架板,可以只制作一列垫块;网架板两侧的垫块中心宜相互对正,误差不应大于 50mm(见图 8

    44、.1.4)。当两侧垫块不能位于斜插筋焊点处时,可另插与 CL 复合剪力墙墙体总厚度相等的 5 钢筋将两 侧垫块连为一体。 图 8.1.4 CL 网架板混凝土垫块详图 29 5 制作 制作垫块时,先将 CL 网架板水平放置在场地中,将模具按要求扣放在网架板上,模具的豁口与钢丝相吻合,模具与苯板接触紧密混凝土垫块宜份两次填加和捣实。完毕后刮去多余混凝土,使垫块高度和模具高度一致,并将顶面抹平。一侧混凝土垫块预制完成后 ,在 水平放置硬化 期间 ,可适当浇水养护。至少两天后方可进行另一侧垫块的制作。另一侧垫块制作完成后 , 硬化亦不少于两天方可开始网架板的安装支模。以上时间可根据施工现场气温及外加剂

    45、填加情况进行调整。 6 存放 垫块制作完毕后,如果不急于使用,可将网架板按使用顺序斜立或水平码放。码放时应加方木衬垫,注意保护好混凝土垫块,不得出现网架板架空。 8.2 施工 8.2.1 施工 工艺流程 1 一侧预制一侧现浇施工工艺流程: 预制场地的平整、硬化 CL 网架板混凝土较薄一侧向上,水平置于预制场地中 保温层衬垫(防止保温层位移)的放置和边模的支设 混凝土浇注、养护(混凝土边界面应避免光面) CL墙板边缘构件钢筋绑扎和安装 CL 预制板的吊装、就位、节点连接、锚筋绑扎 现浇侧模板的支设与预制侧的加固 CL 墙板现浇侧 及其边缘构件自密性混凝土的浇注、拆模、养护及试块留置。 2 两侧同

    46、时现浇施工工艺流程: CL 网架板两侧用以固定保温层位置的卡具的制作与安装 CL 墙板边缘构件钢筋绑扎和安装 CL 网架板的吊装、就位、节点连接、锚筋绑扎 模板支设 CL 墙板两侧及其边缘构件自密性混凝土的浇注、拆模、养护及试块留置。 8.2.2 CL 网架板的安装与就位 30 1 CL 网架板安装 应根据施工段划分安装顺序、 CL 网架板编号对应施工图轴线位置安装。安装采用塔吊吊装方式进行。在 CL 网架板吊装的过程中,采用在 CL 墙板上部较厚一侧一排垫块下穿 50 钢管或方木作为扁担,吊索吊起扁担使 CL 墙板就位,如图 8.2.2 所示。也可根据塔吊工作性能采用架箱成批吊装。 图 8.2.2 CL 网架板吊装 CL 墙板的吊装一般采用逐间封闭式吊装或双间封闭式吊装。 根据引测到施工平面的水平和垂直控制线,用墨线放出 CL复合剪力墙及内隔墙的轴线和边线及门窗洞口位置线、暗柱等边缘构件结点线等,并在相应位置标注墙板编号。 起吊应垂直、平稳,绳索与墙板水平夹角不宜小于 45 度。各吊点要受力均匀。 2 CL 网架板 的 就位 墙板就位时,应对准墙板边线,尽量一次就位 ,以减少撬动。如果就位误差较大,应将墙板重新吊起调整。校正墙板垂直度时,可以采用在墙板底部垫铁楔或木楔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水平螺栓调节。


    注意事项

    本文(DB21 T 1571-2008 《CL结构体系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王申宇)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