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14 T 676-2012 《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规范》.pdf

    • 资源ID:1230679       资源大小:941.59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14 T 676-2012 《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规范》.pdf

    1、 ICS 93.080 E43 DB14 山西省 地方标准 DB 14/T 676 2012 嵌挤密实型 沥青混合料 组成 设计 规程 2012 - 11 - 26 发布 2012 - 12 - 26 实施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 14/T 6762012 I 目 次 前言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符号及代号 1 4 材料 2 5 沥青混合料设计要求 4 6 配合比设计方法 6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PG 性能分级规范 11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PG 性能分级选择示例 13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CEI、 TDI计算 14

    2、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低温弯曲应变能密度试验及计算 . 16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试验 . 18 附录 F(资料性 附录) 贝雷法计算示例 . 22 附录 G(资料性附录) 沥青混合料成型和指标计算 . 28 参考文献 32 DB 14/T 676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2009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 山西省交通厅提出并归口 。 本 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黄土地区 公路 建设与养护 技术交通行业 重点实验室。 本 标准主要起草人: 张晓燕 、 李文良 、 赵国珠 、 兰建丽 、 赵凯 、 孔繁盛 、 杜蓉华 、 张亚娟 、

    3、王志强 、冯银富 、 任秉龙 、 苏 强 、 毕红艳 。 DB 14/T 6762012 III 引 言 山西省 气候冬寒 夏热 ,昼夜温差大 ,暴雨多;主要地形地貌为山岭重丘区,长陡纵坡多, 公路运输以 煤炭等资源输出为主,特重车辆多。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具有高的抗高温永久变形能力和耐久性,但该类型混合料至今未得到普遍应用。 为适应山西省 超重交通荷载、气候温差变化大、极端气温持续时间长的地区 交通条件,提高路 面使用性能,为山西省长寿命重载沥青路面结构层设计、施工提供依据,有必要制定 嵌挤密实型 沥青混合料 组成 设计 规程 的山西省地方性技术规范和标准 。 DB 14/T 6762012

    4、 1 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嵌挤密实型 沥青 混合料 的术语和定义 、 符号及代号、 材料、沥青混合料 设计 要求 、 配合比设计方法 。 本标准适用于 山西省境内沥青路面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的组成 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所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JTG 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E2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JTG E4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D

    5、B14/T 160 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3 术语 和定义、符号及代号 3.1 术语 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1 嵌挤密实型 沥青混合料 按照嵌挤原则设计 , 含有足够的粗集料 并 经沥青胶浆和细集料填充空隙 形成的稳定 结构。 3.2 符号及代号 下列符号及 代号 适用于本标准 。 LSAM: 密级配型大粒径沥青混合料 (Large-Stone Asphalt Mixes)简称。 LTPP:长期使用性能 研究 ( Long Time Pavement Performance)简称。 Ne: 设计累计 当量 轴载作用次数, 考虑车道系数后,一个车道上的当量轴次总和

    6、, 交通增长率按照15年计算 。 PG:美国沥青路用性能分级规范 (Performance Graded)简称。 SGC:沥青混合料旋转压实试验机 (Superpave Gyratory Compactor)简称。 AC : 级配空隙率和抗离析水平控制参数,控制粗集料 组成结构。 cFA : 级配空隙率控制参数,控制 2.36mm集料含量 。 DB 14/T 6762012 2 fFA : 级配空隙率控制参数 ,控制 0.6mm集料含量 。 CEI: 压实能量指数,反映了混合料在在铺筑过程中的可压实性 。 TDI: 密实能量指数,反映开放交通后混合料在交通荷载下的抗压密变形能力 。 Nini:

    7、 初始旋转压实次数 ,次 。 Ndes: 设计旋转压实次数 ,次 。 Nmax: 最大旋转压实次数 ,次 。 GmmN初始 : N初始 次数时旋转压实试验的沥青混合料压实度 。 DA : 有效沥青膜厚度, m。 FB: 粉胶比 。 4 材料 4.1 沥青 4.1.1 沥青 的选择与评价 优先 采用 PG性能分级评价体系。条件缺乏时 宜 采用 DB14/T 160或 JTG F40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4.1.2 采用 PG 性能分级评价体系 时, 沥青 的选择 应根据工程建设所在区域的 路面设计温度 、交通量和交通速度 进行。 4.1.2.1 应选择工程建设区域不少于 20年温度信息。 4.1.

    8、2.2 采用连续 7天最热气温 , 按照公式( 1)换算路面设计基础计算高温;采用年最低极端气温,按照公式( 2)换算路面设计基础计算低温。 212102 6109251415002507803254 a i r.zHl o g.L a t.a i rTpavT . (1) 212102 52044252660040720561 a i rzHl o g.L a t.a i rTpavT . (2) 式中: pavT 表层以下位置路面温度, ; airT 空气高温或低温, ; Lat 项目所在地的 地理纬度, ; H 路表以下深度, mm; air 最热 7天平均气温或极端最低气温标准差, ;

    9、 z 保证率系数,当保证率为 98%时, z =2.055。 注 1: 美国 PG 分级按照当地的 7d 最高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道路等级、交通荷载作用速度调整,规范将沥青分为 7 个高温等级和 7 个低温等级,高温从 46 82 ,低温从 -10 -46 ,每 6 为一级,超出上述等级的也可按 6 延伸。 4.1.2.3 具有 50%可靠度的路面高温设计温度 Tmax at 50%和低温设计温 度 Tmin at 50%以 相应结构层 表 面 下 20mm处计算。 DB 14/T 6762012 3 4.1.2.4 当路面高温设计温度和低温设计温度的可靠度取 98%时,路面高温设计温度

    10、和低温设计温度按照 式( 3)和 式( 4)计算。 maxT at %98 = maxT at %50 + High2 Temp . (3) minT at %98 = minT at %50 - Low2 Temp . (4) 式中: maxT 20年以上年连续 7天路面平均最高温度的平均值, ; minT 20年以上年路面最低极端温度的平均值, ; High Temp 20年以上连续 7d平均最高气温的标准差, ; Low Temp 20年以上年最低极端气温标准差, 。 4.1.2.5 根据路面高温设计温度和低温 设计温度,按照附录 A、附录 B确定要求的沥青 PG等级。 4.1.2.6

    11、根据交通量的大小和交通速度,按照表 1调整要求的沥青 PG等级。 表 1 交通量和交通荷载速率对高温 PG 等级的调整 设计 累计 当量 轴载作用次数Nea(次) 沥青 PG 等级调整 b 交通荷载速率 停滞交通 20km/h 慢速交通 20 70km/h 标准交通 70km/h Ne 0.3 106 2c 0.3 106 Ne 3 106 2 1 3 106 Ne 10 106 2 1 10 106 Ne 30 106 3 2 1 Ne3 0 106 3 2 1 a 设计累计 当量 轴载作用次数 Ne是按当前 年 交通量增长率 15年计算; b 1 个调整等级为 6 ; c 交通 量和交通荷

    12、载速率 仅调整 深度少于 100mm 结构层的沥青 PG 高温等级 。 4.1.2.7 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用沥青 PG 高温等级建议不低于 PG 64。 4.2 矿料 4.2.1 矿料由粗集料、细集料 (石屑、机制砂或天然砂 )、填料 (矿粉 )组成 。 4.2.2 石屑是石料场加工粗集料时通过 4.75mm或 2.36mm的筛下部分,其规格应符合表 2中 S15 、S16 要求 ; 机制砂 选用优质碱性石料生产,其级配应符合 S16 的要求。 4.2.3 矿粉须采 用洁净的 4.75mm以上石 灰岩碎石磨细石粉,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规格 应符合表 3 的要求 ;其他填

    13、料技术要求见 JTG F40或 DB 14/T 160。 4.2.4 未提到的 矿料 规格、质量技术要求见 JTG F40和 DB 14/T 160的相关规定 。 DB 14/T 6762012 4 表 2 沥青混合料用机制砂和石屑 规格要求 规格 公称粒径 (mm) 水洗法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 (%)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S15 0 5 100 90 100 60 90 40 75 30 55 14 40 2 20 0 7 S16 0 3 100 80 100 50 80 35 60 15 45 0 25 0 10 表 3 矿粉 规格

    14、 要求 粒度范围 通过率( %) 试验方法 0.6mm 0.15mm 0.075mm 100 90 100 85 100 JTG E42 T 0351 5 沥青混合料 设计 要求 5.1 矿料级配 5.1.1 嵌挤密实型 沥青混合料 矿料级 配 应符合表 4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设计控制关键点和 表 5合成级配检验 技术 要求。 表 4 嵌挤密实型 沥青 混合料 设计控制关键点 级配 类型 下列筛孔的通过率( %)(方孔筛) 37.5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AC-13 Superpave12.5 上控

    15、制点 100 100 73 46 8 下控制点 100 90 17 12 8 5 AC-16 上控制点 100 100 73 46 8 下控制点 100 90 17 12 8 5 LSAM-20 或 AC-20 上控制点 100 100 55 40 8 下控制点 100 90 16 12 8 5 LSAM-25 细型 上控制点 100 100 46 34 7 下控制点 100 90 13 10 7 4 LSAM-25 粗型 上控制点 100 100 73 46 34 7 下控制点 100 90 13 10 7 4 LSAM-20作为抗疲劳结构层。 DB 14/T 6762012 5 表 5 合

    16、成级配检验 技术 要求 混合料类型 技术要求 AC cFA fFA AC-13 Superpave12.5 AC-16 - 0.50 0.68 0.50 0.68 LSAM-20 AC-20 - 0.50 0.68 0.50 0.68 LSAM-25 1.8 0.50 0.68 0.50 0.68 195919100 PPPAC . ; 59362 c PPFA ; 362 60f PPFA ; P 为各筛孔对应通过百分 率。 5.2 技术要求 5.2.1 沥青混合料设计要求 嵌挤密实型 沥青混合料 宜 采用旋转压实法成型试件, 配合比设计指标 符合表 6技术要求。 表 6 嵌挤密实型 沥青混

    17、合料 配合比 设计 技术 要求 GmmN (最大理论密度 %) 矿料间隙率 VMA,( %) 有效沥青 饱和度 VFA,( %) 有效沥青膜 厚度 DA ( m ) 粉胶比 FB 密实能量 指数 CEI 交通密实 指数 TDI Nini=8 Ndes=100 Nmax=160 89 96 98 Sup12.5、 AC-13、 AC-16: 14 16 65 75 7 1.0 1.6 选用 较小 值 选用 较 大值 LSAM-25: 11 13 LSAM-20 或 AC-20: 12 14 注 1: CEI和 TDI计算见 附录 C。 5.2.2 配合比验证技术要求 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应满足表

    18、 7沥青混合料配合 比验证技术要求。 表 7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验证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马歇尔试验 (最佳沥青用量 时 ) 空隙率、矿料间隙率、饱和度、稳定度、流值 / 符合 JTG F40 和 DB14/T 160 相关技术要求 JTG E20 T 0702 T 0704 T 0709 车辙试验 动稳定度 次 /mm 符合 JTG F40 和 DB14/T 160 相关技术要求 JTG E20 T 0719 DB 14/T 6762012 6 表 7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验证技术要求 (续)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低温弯曲试验 弯曲应变能密度 kPa PG

    19、低温等级 10 16 22 28 34 附录 D 试验温度() 0 -6 -12 -18 -24 6 水稳定性试验 干湿间接抗拉强度比 % 80 附录 E 渗水试验 渗水系数 ml/min 符合 JTG F40 和 DB14/T 160 相关技术要求 JTG E20 T 0730 6 配合比设计 方法 6.1 配合比设计 步骤 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 的配合比设计应通过 目标配合比设计 、生产配合比设计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确定沥青混合料的材料品种及配合比、矿料级配、最佳沥青用量、毛体积密度。本规范目标配合比 流程图 见图 1,应按本规范规定进行 最佳沥青用量条件下 马歇尔试验及各项配合比设

    20、计检验。生产配合比设计可参照本方法进行。 6.2 目标配合比设计 6.2.1 一般规定 6.2.1.1 混合料拌和应 采用小型沥 青混合料拌和机进行。 6.2.1.2 配合比设计从工程实际使用的 材料中取代表性样品。 6.2.2 初选 级配 6.2.2.1 沥青混合料设计级配 宜 根据 表 8路面结构型式选择 。 表 8 推荐的沥青面层结构形式 结 构 层 厚度 (cm) 三层式 双层式 磨耗层 4 AC-13 AC-13 Superpave12.5 Superpave12.5 SMA-13 SMA-13 5 AC-16 AC-16 SMA-16 SMA-16 中间层 8 10 LSAM-25

    21、 抗疲劳层 6 8 LSAM-20 LSAM-20 AC-20 AC-20 DB 14/T 6762012 7 目标配合比设计流程图 6.2.2.2 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在工程设计级配范围内计算 3组粗细不同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绘制设计级配曲线 , 按 表 4、 表 5和附录 F初选级配。当反复调整不能满意时,宜更换材料设计。 6.2.2.3 如大体相当的工程使用情况有地方经验可循,可据此 初步拟定级配,然后 按表 4、 表 5和附录 F调整 确定 级配 。 6.2.3 选定级配预估沥青用量试拌 根据当地的实践经验为 3种不同配合比的 沥青混合料 预估适宜的沥青用量,分别制作 3种级配的

    22、SGC试件。 6.2.4 设计级配确定 6.2.4.1 采用 式 ( 5) 确定试拌混合料空隙率为 4%时 的预估沥青 含量。 如选定级配不合理重新拟定 评估 VV, VMA, VFA、有效沥青膜厚度、粉胶比、 CEI、 TDI,优选级配 等体积指标 评估 VV, VMA, VFA、有效沥青膜厚度、粉胶比、最大压实次数检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对选定级配以 4 组沥青用量成型 SGC 试件 沥青混合料的类型 规范规定的矿料级配关键控制点 根据级配关键控制点和 CA 、FAc 、 FAf 选用 3组不同级配 进行马氏、车辙、低温弯曲、水稳定性试验完成配合比设计检验 材料选择、取样 其他材料、外掺剂等

    23、 材料试验 粗集料、细集料、矿粉 沥青或改性沥青结合料 确定试验温度 对选择的每一设计级配,初选沥青用量,拌和混合料,分别制作 SGC 试件 测定试件毛体积相对密度 确定理论最大相 对密度 普通沥青用真空法 改性沥青用计算法 或 提交材料品种、矿料级配、标准配合比、最佳沥青用量等 DB 14/T 6762012 8 VVPP bib 44.0预估 (5) 式中: 预估bP 预估沥青用量, %; biP 初始试拌沥青用量, %; VV N设计 次数 下 的 空隙率, %。 6.2.4.2 依据表 6,在 预估bP 条件下(即 各级配沥青混合料达到 4%空隙率 条件 时 ) 评估 N 初始 次数

    24、时压实度 GmmN 初始 ( 见式( 6) ) ,矿料间隙率 VMA(见式( 7) ,饱和度 VFA(见式( 8) ,有效沥青膜厚度 DA(见 JTG F40) ,粉胶比 FB(见式( 9) ,密实能量指数 CEI和交通密实指数 TDI(见附录 C)选择级配。 Gmm预估 N初始 = Gmm试验 N初始 -(4-VV) . (6) 式中: Gmm预估 N初始 换算为 4%空隙率 条件 下 N初始 次数 时 的 压实度 GmmN初始 , %; C 如果 VV大于 4.0%, C = 0.2;如果 VV小于 4.0%, C = 0.1。 VMA预估 = VMA + C (4-VV) . (7) 式

    25、中: VMA预估 换算为 4%空隙率 条件 时试件 矿料间隙 率 , %; VMA 试拌试验试件矿料间隙率 , %; C 如果 VV大于 4.0%, C = 0.2;如果 VV小于 4.0%, C = 0.1。 预估预估预估 V M A ).V M A(%V F A 04100 (8) 式中: VFA预估 换算为 4%空隙率 条件 时试件饱和度 , %。 预估 be.PPFB 0750 . (9) 式中: FB 粉胶比,沥青混合料的矿料中 0.075mm筛孔 通过率与有效沥青用量的比值,无量纲; P0.075 矿料级配中 0.075mm的通过率(水洗法), %; Pbe 有效沥青用量, %。

    26、6.2.4.3 当 三种级配 反复调整不能满意时,宜重新调整级配或更换材料设计。 6.2.5 最佳沥青用量 确定 6.2.5.1 试件成型 选定设计集料结构后,依据 JTG E20中“ T 0736 沥青混合料旋转压实试件制作方法( SGC方法)”,按预估 沥青含量 、预估沥青含量 0.5%、预估沥青含量 +1.0%制作 SGC试件,每组试件至少 2个,控制压 实成型试件高度 115mm 5mm。 另需准备预 估沥青含 量 -0.5%试样用于 确定最大理论相对密度 , 试件的准备和试验 方法与 附录 G相同 ; 改性沥青混合料 采用计算法确定最大理论相对密度 。 DB 14/T 6762012

    27、 9 2345673.8 4.3 4.8 5.3 5.8 6.3沥青胶结料含量( % )空隙率(%)50607080901003.8 4.3 4.8 5.3 5.8 6.3沥青胶结料含量( % )VFA(%)12.012.513.013.514.014.53.8 4.3 4.8 5.3 5.8 6.3沥青胶结料含量( % )VMA(%)1.01.21.41.61.83.8 4.3 4.8 5.3 5.8 6.3沥青胶结料含量( % )FB8384858687883.8 4.3 4.8 5.3 5.8 6.3沥青胶结料含量( % )%GmmNini(%)5.06.07.08.03.8 4.3 4

    28、.8 5.3 5.8 6.3沥青胶结料含量( % )DA(m)6.2.5.2 体积特性和力学特性评价 依据每个试拌沥青用量的设计旋转次数( N设计 ), 以沥青用量为横坐标,以 VV、 VMA、 VFA、 DA、 FB、GmmN初始 为纵坐标, 绘制 SGC试验结果 (见 图 2) 。设计最佳沥青含量建立在 VV为 4.0%条件下,在此条件下评估沥青混合料体积特性和力学特性,验证其是否满足表 7技术要求。 若试验结果未能满足体积特性和力学特性要 求,须重新拟定 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 再次试验。 SGC 试验结果 6.2.6 配合比 验证 6.2.6.1 用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29、需在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各种使用性能的检验,不符合要求的沥青混合料,必须更换材料或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其他等级公路的沥青混合料可参照 此要求 执行。 6.2.6.2 配合比设计检验按计算确定的设计最佳沥青用量在规定条件 下进行。 6.2.6.3 马歇尔试验检验。 按规定方法 以最佳沥青用 量 进行马歇尔试验,应符合表 8的 要求 。 6.2.6.4 高温稳定性检验。 按规定方法进行车辙试验 , 动稳定度必须 符合 表 8的 要求 。 DB 14/T 6762012 10 6.2.6.5 低温抗裂性能检验。 按规定方法进行沥青混合料 低温 弯曲试验 ,按照 附录 D方法 计算 低温弯曲应变能密

    30、度 ,应在相应结构层路面设计低温温度条件下 符合 表 8的 要求 。 6.2.6.6 水稳定性检验。 按附录 E方法 进行水稳定性试验, 干湿 间接拉伸 强度比 须符合表 8的 要求。 6.2.6.7 渗水系数检验。 按规定方法 利用轮碾机成型的车辙试件进行渗水试验 , 检验的渗水系数宜符合JTG F40或 DB14/T 160的 相关 要求 。 6.3 生产配合比设计及验证 6.3.1 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 根据目标配合比试验的冷料仓供料比例试拌,测试拌和机各 热料仓 的材料级配,确定适宜 的筛孔尺寸、安装角度和各热料仓的配合比,尽量 达到供料均衡。并 对由生产配合比确定的矿质混合料 取目标

    31、配合比 设计 的最佳沥青用量、 最佳沥青用量 0.3%进行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 ,满足 JTG F40和 DB14/T 160 技术要求, 确定生产配合比的最佳沥青用量,由此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与目标配合比设计结果的差值不宜超出 0.2%范围 。 6.3.2 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 按拌和机生产配合比结果 试拌、试铺 试验段,并在现场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水稳定性试验及其它施工过程控制指标检验, 最终确认生产用的标准 配合比,用以作为生产控制和质量 检测的依据。 6.3.3 确定施工级配允许波动范围。依据标准配合比及施工质量管 理要求,施工允许波动范围 满足 JTG F40或 DB14/T

    32、 160技术 要求 。 6.3.4 经设计确定的标准配合比在施工过程中不得随意变更。生产中若材料变化或经抽检材料级配、马歇尔技术指标 、车辙试验技术指标及其他相关施工过程控制指标不符合要求时,应 及时调整配合比,使沥青混合料的质量符合要求并保持相对稳定,必要时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 6.4 配合比设计报告 配合比设计报告应包括工程设计级配范围选择说明、材料品 种选择与原材料质量试验结果、矿料级配、最佳沥青用量,以及 其他 各项 配合比设计 技术指标要求和 检验结果等。 DB 14/T 6762012 11 A A 附 录 A (规范 性附录) PG 性能分级 规范 表 A.1 沥青性能等级 规范

    33、 AASHTO M320 03 性能等级 PG64 PG70 PG76 PG82 试验方法 -10 -16 -22 -28 -34 -40 -10 -16 -22 -28 -34 -40 -10 -16 -22 -28 -34 -10 -16 -22 -28 -34 平均 7 天最高路面设计温度 a( ) 64 70 76 82 最低路面设计温度 a( , ) -10 -16 -22 -28 -34 -40 -10 -16 -22 -28 -34 -40 -10 -16 -22 -28 -34 -10 -16 -22 -28 -34 原样 沥青 - 闪点温度(, ) 230 T 0611 粘度

    34、 b() ( 试验温度为 135时, 3Pas) 135 T 0625 动态剪切 c() (相应试验温度且目标应变约 10 rad/s时, G*/sin d 1.00kPa) 64 70 76 82 T 0628 旋转薄膜烘箱残留物 T 0610 质量改变( , %) 1.00 T 0610 动态剪切 () (相应试验温度且目标应变约 10 rad/s时, G*/sin d 2.20kPa) 64 70 76 82 T 0628 DB 14/T 6762012 12 表 A.1 沥青性能等级 规范 AASHTO M320 03( 续 ) 压力老化容器残留物 T 0630 PAV 老化温度 e(

    35、 ) 100 100( 110) 100( 110) 100( 110) - 动态剪切 () (相应试验温度且目标应变约 10 rad/s时, G*/sin d 5000kPa) 31 28 25 22 19 16 34 31 28 25 22 19 37 34 31 28 25 40 37 34 31 28 T 0628 蠕变劲度 f() ( 相应试验温度且试验时间为 60s 时, S 300MPa 且 m 0.3) 0 -6 -12 -18 -24 -30 0 -6 -12 -18 -24 -30 0 -6 -12 -18 -24 0 -6 -12 -18 -24 T 0627 直接拉伸

    36、f() ( 相应试验温度且试验 拉伸速度为1.0mm/min 时, 破坏应变 1.0%) 0 -6 -12 -18 -24 -30 0 -6 -12 -18 -24 -30 0 -6 -12 -18 -24 0 -6 -12 -18 -24 T 0629 a 路面 设计 温度从气温、交通量条件转换而得 ; b 如证实 沥青 在拌和温度范围有足够的泵送能力并 具备安全性 , 可不采用该技术要求 ; c 非改性沥青的 粘度测量也可用试验温度时的 G*/sin来代替 ; d 车辙因子 G*/sin为高温劲度检验指标, 疲劳因子 G*sin为中等温度劲度检验指标 ; e PAV 老化温度为模拟气候条件

    37、温度,从 90, 100和 110中选择, PG58 及以上等级为 100,在沙漠气候条件下, PG70 及以上等级为 110 ; f 如果 蠕变劲度低于 300MPa, 不再进行 直接拉伸试验;如果蠕变劲度在 300 600MPa 之间 且 m 0.3, 以 直接拉伸 试验得到 的破坏应变 作为低温性能要求的技术指标。 DB 14/T 6762012 13 B B (资料性附录) CEI、 TDI 计算示例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PG 性能分级选择示例 B.1.1 某 双向 4车道 沥青路面 高速公路, 设计参数如下,计算该工程表面层沥青 需要的 PG性能分级。 设计累计轴载作用次数为

    38、 ESALs为 1.41 107次 /车道 ,含较多 20km/h 70km/h交通荷载; 近 20年平均连续 7天最高温度为 33,标准差为 2; 近 20年平均极端最低极端气温为 -21,标准差为 3。 B.1.2 路面设计温度以表面以下 20mm处计算。 0586109251415002507803254 212102 zHl o g.L a t.a i rT,pavT a i r 高温 - 1 9 . 8zHl o g.L a t.a i rT,pavT a i r 212102 52044252660040720561 低温 B.1.3 考虑可靠度调整 路面设计温度调整 。 maxT

    39、 at %98 = maxT at %50 + High2 Temp =58.0+2 2=62 minT at %98 = minT at %50 - Low2 Temp =-19.8-2 3=-25.8 由上面计算,可知: 低可靠度( 50%)时: PG58-22(设计高温 58,设计低温 -22) 高可靠度( 98%)时: PG64-28(设计高温 64,设计低温 -28) B.1.4 根据表 2, 考虑交通荷载和交通速率调整 PG性能分级 , 慢速 交通需增加 2个 PG高温等级,因此该公路采用高可靠度表面层沥青 需要的 PG性能分级确定为: PG76-28。 C DB 14/T 676

    40、2012 14 C D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CEI、 TDI 计算 C.1 目的与适用范围 C.1.1 本方法适用于 测定 沥青混合料在规定温度范围内旋转 压实成型试件的可压实性 。 C.1.2 本方 法适用于依据 JTG E20中 “ T 0736 沥青混合料旋转压实试件制作方法( SGC方法)”成型的SGC试件,相应计算见附录 G。 C.1.3 CEI和 TDI为回归得到的网络线下面积。 CEI:由 Nini=8至密实度 93%的密实曲线面积,反映混合料在摊铺、碾压阶段的可压实性,宜小 ; TDI:由密实度 93%至设计密实度 %Ndes( 96%)时密实曲线下的面积,表征通车后抗

    41、交通荷载密实能力,宜大 。 图 C.1 CEI 和 TDI C.2 CEI、 TDI计算 成型沥青混合料 SGC试件得到旋转压实曲线后, 按 式 C.1、 C.2计算 CEI、 TDI,保留为整数 。 CEI= 93%8xx dxxf(C.1) TDI= 96%93xx dxxf(C.2) 式中: xf 旋转压实曲线函数,通过积分求得 ,无量纲 ; x 旋转压实次数 ,次 。 C.3 报告 C.3.1 以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C.3.2 试验结果应注明试件尺寸、试验温度和老化时间。 DB 14/T 6762012 15 C.4 CEI、 TDI计算示例 图 C.2为某压实试件压实度与旋

    42、转压实曲线,回归为对数曲线,通过积分计算得到 CEI与 TDI。 图 C.2 压实度与旋转压实次数曲线 CEI= 6577dx26.76)l n (791.3 9 3 %8 9 3 %8 xdxxfxxTDI= 9561dx26.76)l n (791.3 9 6 %x 9 3 % 9 6 %93 xdxxfxxDB 14/T 6762012 16 D E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低温弯曲应变能密度试验及计算 D.1 目的与适用范围 D.1.1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沥青混合料的 低温抗裂性能 。本 方法所测得的低温弯曲 应变能密度可用于评价沥青混合料材料性能,也可 作为沥青混合料设计、沥青路面

    43、设计和评价分析的参数。 D.1.2 本试验依据 JTG E20中 “ T 0715 沥青混合料弯曲试验”方法进行,适用于试验室制备长 250mm 2mm、宽 40mm 2.0mm、高 40mm 2.0mm的沥青混合料棱柱体小梁,且沥青混合料 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大于 37.5mm。 D.2 低温弯曲应变能密度 计算 D.2.1 按照 JTG E20中 T 0715方法 完成试验后,将图 T 0715-1中的荷载 变形 曲线 按 该图所示方法延长与横坐标相交作为曲线的原点,修正 得到新的应力 应变曲线 。 沥青混合料低温弯曲试验的 荷载 变 形 曲线如图 D.1。 图 D.1 弯曲试验应力应变曲线示

    44、意图 图 D.2为修正得到的沥青混合料梁弯曲试件应力 应变曲线图: DB 14/T 6762012 17 图 D.2 沥青混合料梁弯曲应力应变曲线图 D.2.2 对修正 得到的 应力一 应变关系曲线按二次抛物线回归 , 求得 应力达到最大值 曲线下方的包络面积,即为沥青混合料的弯曲应变能密度的临界值 MB,见式( D.1) 。 MB= ii df0 . (D.1) 式中: MB 弯曲应变能密度 , kPa; f 应力函数,通过积分求得 , kPa; 应变 ,无量纲 。 D.3 报告 D.3.1 当一组测定值中某个数据与平均值之差大于标准差的 k倍时,该测定值应予舍弃,并以其余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

    45、试验结果。当试验数目 n为 3、 4、 5、 6时, k值分别为 1.15、 1.46、 1.67、 1.82。 D.3.2 试验结果 保留 均应注明试件尺寸、成型方 法、试验温度及加载速率 。 D.4 计算示例 依据 T 0715方法对图 D.1荷载 变形曲 线修正得到图 D.2应力 应变曲线, 回归得到曲线公式为: 511.0007.0000001.0 2 通过积分计算初始至破坏时曲线下面积: k P a101 1 . 8 7 5d0 . 5 1 10 . 0 0 70 . 0 0 0 0 0 1 3-15790 2 弯曲应变能密度 DB 14/T 6762012 18 E F 附 录 E

    46、 (规范性附录)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试验 E.1 目的与适用 范围 E.1.1 该试验方法包括试件的成型、压实混合料的饱水和冻融循环加速水损坏 ,测定混合料试件在受到水损害前后劈裂破坏的 干湿 间接拉伸 强度比,以 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长期水敏感性、液体抗剥落剂的效果、粉状矿料添加剂的效果( 如消石灰或水泥 ) 。 E.1.2 该方法可以用来测试 室内拌和、压实的沥青混 合料水稳定性 ,以及 现场拌和、取样压实的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 。 E.1.3 该方法 使用国际单位。 E.2 仪器设备 E.2.1 用来制备试样 的设备 :旋转压实机、钻芯机 、烘箱。 E.2.2 恒温水槽:用于试件保温, 保持温

    47、度在 60 1 范围内 E.2.3 恒温冰箱: 能保持温度在 -18 2的冰箱 E.2.4 试验机 : 能够准确控制竖向变形 速率 50mm/min的材料试验机,试验机负荷应满足最大测定荷载不超过其量程的 80%且不小于其量程的 20%的要求 。 E.2.5 金属加载压条 :上下各一根。试件 直径为 100mm时,压条宽度 为 12.7mm;直径为 150mm时,压条宽度 为 19.05mm。 E.2.6 其他: 真空负压装置; 装试件的塑料膜; 天平; 10ml的量筒 ; 面积 48400mm2 64500mm2、 深度约25mm的盘子。 E.3 室内试件的制备 E.3.1 每 1次试验 至少 要准备 8个试件。 2个试件 用于确定标准压实 次数 和真空饱水水平 ,其余 6个分为 2组, 1组在干燥条件下测试,另 1组在饱水冻融条件下测试。 E.3.2 试件尺寸为 : 直径 100mm,高度 63.5mm 2.5mm;或 直径 150mm,高度 95mm 5mm。 后者适用于 公称最大粒径 大于 26.5mm的 沥青 混合料。 E.3.3 拌和 后,将 沥青 混合料放入面积不小于 48400mm2 64500mm2、 深度约 25mm


    注意事项

    本文(DB14 T 676-2012 《嵌挤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规范》.pdf)为本站会员(explodesoak29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