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93.080 P 10 DB14 山西省 地方标准 DB 14/ T6702012 高速公路勘察设计指南 2012 - 09 - 20 发布 2012 - 10 - 20 实施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4/ T6702012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体设计 2 5 路线 6 6 路基 7 7 路面 . 10 8 桥梁涵洞 . 12 9 隧道 . 15 10 路线交叉 17 11 工程造价 17 12 工程地质勘察 18 13 外业验收 20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采空区调查表 . 23 DB 14/T 670-
2、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山西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郜玉兰、李贵顺、李英杰、聂承凯、马健中、帖智武、高新文、黄仰收、 梅拥军、张明欣、李德贵、何新平、姜杰、田志忠、石秋侠、马钢、曹学强、马桂苗、何中科、王亚伟、贾计林、崔兰、刘小健、许志刚、桑明泰、孙雅洁、王溥慧、雷晓锋、胡晋川。 DB 14/T 670-2012 1 高速公路勘察 设计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 规定了山西省高速公路勘察设计的范围、术语和定义以及总体
3、设计等相关专业的设计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 山西省境内高速公路 主体工程 勘察设计 ,不适用于 房建工程、交通工程。 山西 省 境内其 它等级公路可参照 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0476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JTG B0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J 004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G/T B02-01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 JTG B04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JTG B06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预算编制办法 JT
4、G C10 公路勘测规范 JTG/T C10 公路勘测细则 JTG C30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JTG D20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3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T D31-03 采空区公路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 JTG D40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J 018 公路排 水设计规范 JTG D6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3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T D65-04 公路涵洞设计细则 JTG D70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T D70 公路隧道设计细则 JTG C20
5、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T B07 01 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DB 14/T 670-2012 2 3.1 项目总体设计 协调公路工程项目外部与内部及内部各专业间的关系,确定本项目及其各分项的技术标准、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指标和设计方案,使之成为完整的系统工程的统筹设 计工作。 3.2 设计界面 公路勘察设计中主体工程、交通工程、房建工程之间勘察设计内容、范围以及相互衔接的界定。 3.3 特重交通 标准轴载 BZZ-100累计当量轴次 Ne(次 /车道 )2.5x107或日均大型客车及中型以上的各种货车交通量 辆 /( d车道)
6、 3000的交通流量。 3.4 采空区 地下固体矿床开采后的空间及其围岩失稳而产生位移、开裂、破碎垮落,直到上覆岩层整体下沉、弯曲所引起的地表变形和破坏的地区或范围。狭义的采空区指开采空间。 3.5 外业验收 交通主管部门对高速公路外业勘察资料、成果等内容进行检查 验收的过程,使外业勘察深度满足设计的要求。 4 总体设计 4.1 设计原则 4.1.1 坚持生态环保选线原则,在满足规范标准的前提下,路线尽量与地形相拟合,尽可能避免高填深挖,隧道尽可能实现“零开挖进洞”,以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路线在经过水源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敏感区时,按照环境影响、水土保持评价及批复要
7、求,采取避让和保护措施。 4.1.2 在路线设计中要最大限度地保证视觉的连续性和空间的立体效果,体现人文、环保理念。平纵面设计力求做到指标均衡,平纵横的协调。 4.1.3 坚持地形地质选线和安全选线原则,掌握地质状况,对不 良地质灾害体(采空区、滑坡等)要尽量予以绕避,做好路线方案比选。 4.1.4 在设计中应统筹利用线位资源,减少土地占用,减少矿产资源压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减少对土地的分隔,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合理设置取(弃)土场,尽量复耕还田。 DB 14/T 670-2012 3 4.1.5 按照发展循环和低碳经济的要求,在沿线房屋设施、隧道照明等供配电设计中
8、,积极推广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节能设备;在改扩建项目设计中,积极采用沥青、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技术。 4.1.6 坚持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提高工程耐久性设计,尽可能减少后期维护费用,延长使用寿命,有效 控制工程成本。注重精细化设计,最大限度减少设计变更,降低工程造价。 4.1.7 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公路桥梁、隧道以及高边坡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应满足交通运输部和山西省交通运输厅的相关规定。 4.2 一般要求 4.2.1 路线布设要兼顾特大桥梁、特长隧道的选址、设计和施工因素,特大桥梁、特长隧道应作为路线控制点。 4.2.2 路基排水结合路线、桥涵设计,在充分调查沿线地形、
9、地质、水文条件、排灌系统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保证路基稳定,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环境。 4.2.3 合理确定路基填土高度,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展布线位,尽量避免出现长大纵坡;严格控制填挖高度 ,尽量避免大填大挖;做好路基与桥梁方案、路基与隧道方案的比选论证,合理确定工程方案。 4.2.4 路基防护以生物防护为主,尽可能采取经济、多样化的设计。路基防护、排水在路面施工前要进行符合性设计。 4.2.5 重视取(弃)土场的勘察,做好防护和排水设计,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在设计阶段要重视研究路基、隧道挖余弃方的综合利用,可与当地政府协调,用于造地或其它工程建设,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4.2.6 桥梁、涵洞的结构
10、型式应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材料来源、地基情况、施工特点和使用要求进行设计。设计时遵循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注意桥型美观与周围 景观协调。 4.2.7 注重隧道选址和洞口位置的选择,做好深挖与短隧道的综合论证。 4.2.8 注重立交设置位置的总体规划,方便主要交通源的交通转换。互通立交需预留时,路线布设要预留互通的建设条件。 4.2.9 综合考虑互通立交布设区域的地形地物和交通量、收费制式等因素,合理选定互通立交型式,确定相应的匝道行车速度及其它技术指标。 4.2.10 高速公路与国省道、县道、乡道交叉时,分离式立交、通道布设要与国省道、县道、乡道远期规划相结合,预留净空(净宽和净高)要满
11、足新建、改扩建的技术要求,并适留余量。 4.2.11 重视土工试验结果,做好建筑材料的合理选择、混合料的级配 组合。 4.3 其它规定 4.3.1 一个项目由多家设计单位承担时,牵头单位负责总体设计的指导思想、技术标准制定,组织参与设计的单位编制全线勘测、设计大纲和指导书,做好各合同段和专业间的相互协调及衔接,设计单位应与咨询单位做好咨询协调。 4.3.2 牵头单位应协调全线技术指标的采用,统一全线图表格式,统一全线设计参数及方案,控制建设规模和标准,与前一阶段批复有效衔接。 4.3.3 通道、天桥、取(弃)土场有关协议,初步设计阶段可与乡镇政府签订;施工图设计阶段应逐村签订。通道、天桥签订协
12、议时,应明确净空、净高等主要技术指标。改移工程应与物权单位签订协议 。 4.3.4 铁路上跨高速公路时,桥梁净空应满足高速公路改扩建的要求,桥下净高应不小于 5.5m,净宽与高速公路边沟外缘、边坡坡脚的净距应不小于 4.75m 或与路肩边缘的净距应不小于 8.0m。 DB 14/T 670-2012 4 4.3.5 原油管道、天然气输送管道、架空线路以及电讯线路等管线与高速公路交叉时,除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J B01-2003)交叉角度要求外,其跨越高速公路的空间位置应满足 4.3.4 条距离高速公路路面净空的规定 ,施工方案应进行风险评估。 4.3.6 高速公路的合理勘察设计周期:一
13、般项目,初步设计有效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 120 个工作日。有 5 公里以上 特长隧道的项目,初步设计有效工作周期一般不少于 150 个工作日;一般项目,施工图设计有效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 150 个工作日。有 8km 以上特长隧道的项目,施工图设计有效工作周期一般不少于 180 个工作日。 4.4 界面划分 4.4.1 主体工程与交通工程、房建工程设计界面 4.4.1.1 主体工程与交通工程(含机电工程)设计界面 4.4.1.1.1 路基防撞墙由主体工程设计单位设计,由交通工程设计单位提供防撞等级要求。 4.4.1.1.2 大中桥外侧及中央分隔带防撞设施采用混凝土构件时,由主体工程设计单位设计。
14、需在桥梁预留安全设施、通信设施等预埋件(含管道)时,交通工程设计单位向主体设计单 位提供相关技术资料,由主体工程设计单位完成预埋件的相关设计并计列工程数量。 4.4.1.1.3 主体设计单位要做好隧道的总体设计,除主体结构外应满足隧道通风、消防、供电照明、监控及紧急救援等附属设施的设置要求,交通工程设计单位配合提供相应资料。 4.4.1.1.4 隧道预留洞室,初步设计阶段由交通工程设计单位提供规模,主体设计单位计列工程量;施工图设计阶段由交通工程设计单位进行预留洞室位置、预埋管道的设计,主体设计单位进行结构和配筋设计。 4.4.1.1.5 隧道消防高低位水池由交通工程设计单位提供设计图纸,由主
15、体设计单位计列工程量。 4.4.1.1.6 构造物上设置防落物网由交通工程 设计单位提供设计图纸,由主体设计单位计列预埋工程量,交通工程设计单位计列其它工程量(含避雷电设施)。 4.4.1.1.7 隧道进出口处的联络道设计,由主体工程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并计列工程数量。 4.4.1.1.8 主体设计单位在隧道结构钢筋中预留接头或按照交通工程设计单位提供资料预留预埋件,便于与隧道机电接地系统连接。隧道洞内设置变电所时,交通工程设计单位提供变电所规模、位置等资料,由主体工程设计单位进行相应结构设计。 4.4.1.1.9 交通工程设计单位做好场外供电的现场调查工作,外电设计部分可由业主另行委托设计,交通
16、工程设计单位提供相关需求资料。 4.4.1.1.10 线外安全设施的设 计,由交通工程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及计列工程量 。 4.4.1.2 主体工程设计与房建工程设计界面 4.4.1.2.1 服务区、停车区、管理站、风机房等服务设施场区的用地、平整场地土石方、填挖边坡防护、排水设施(场区外)等工程,由主体工程设计单位设计并计列工程数量,房建工程设计单位提供场地拆迁资料和场地设计标高,拆迁工程量由主体工程设计单位计列。建设用地由主体工程设计单位计列。 4.4.1.2.2 场区排水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及计列工程量,场内、外排水系统的衔接,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与主体工程设计单位协商处理。 4.4.1
17、.2.3 服务区贯通车道路基、路面等主体部分由主体工程设计单位 完成,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由交通工程设计单位完成,路面与场区硬化、排水设施的衔接,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与主体工程设计单位协商处理。 4.4.1.2.4 场区范围内的绿化设计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提供,由主体工程设计单位计列。 DB 14/T 670-2012 5 4.4.2 交通工程设计与房建工程设计界面 4.4.2.1 收费设施 4.4.2.1.1 收费设施及土建设计由交通工程设计单位负责,其中土建内容包括收费岛、超限检测岛、岛上和岛间的预埋管道、各类机电设施基础等;管道设计界面划分在收费广场路肩人孔处,路肩人孔至站监控室、配电房的管
18、道设计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完成,交通工程设计单位提供所需管道的数量和敷设要求,一般 情况下收费系统需要电力管道 6 孔、信号管道 6 孔。 4.4.2.1.2 收费广场雨棚、地下横通道、广场照明及相关线路的设计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设计。 4.4.2.1.3 收费广场接地网及场区接地网设计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完成,站内界面划分在监控室接地汇流排处;电源室接地设计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提供接口。 4.4.2.1.4 治超检测设施设计由交通工程设计单位完成,灯杆照明设计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完成 。 4.4.2.1.5 若收费站入口情报板需安装在雨棚立柱上,则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负责雨 棚的结构加强和安装预留等相应
19、设计,交通工程设计单位负责提出需求。 4.4.2.1.6 收费设施用电界面划分在收费站电源室总配电箱处,房 建工程设计单位负责相关线路和电源接引设计,交通工程设计单位负责提供相关用电负荷需求,收费负荷为一级负荷;广场照明、亭内空调和普通照明、站内生活等非收费专用设施用电设计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完成;各收费站、停车区、服务区和管养工区的外电接引、增容设计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负责。 4.4.2.1.7 监控室、通信机房和电源室的尺寸、高度、静电地板等技术要求由交通工程设计单位提出,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在房建设计时统一考虑。 4.4.2.1.8 一层电源室内人井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设计,电源室与楼上监控室之
20、间的楼板需预留约200 150mm 预留孔,楼层间电缆桥架由交 通工程设计单位计列。 4.4.2.2 通信设施 4.4.2.2.1 房建工程设计单位负责提供电源引至通信机房配电箱相应设计资料,通信专用高频开关电源和至配电箱电缆设计由交通工程设计单位负责。 4.4.2.2.2 机房内预留预埋管线、孔洞、沟槽电源插座以及屋内装修、照明、空调、静电地板、接地网等设计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完成;机房防静电地板下电缆槽设计由交通工程设计单位负责设计。 4.4.2.2.3 场区内各建筑的总电话配电箱至用户终端设计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负责,交通工程设计单位负责通信站 MDF 至各楼内总电话配电箱的相关线缆计量,管
21、道路由相关资料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提供。 4.4.2.2.4 停车区、服务区 、管理养护工区处通信管道界面:主线通信管道分歧至路侧,其界面划分在路肩人(手)孔,由交通工程设计单位负责设计;场区内和房间内管道设计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统一考虑;若隧道管理站单独设置在主线路侧,交通工程设计单位提供接入口的路肩人(手)孔的位置及线路走向,厂区内管道敷设的要求和数量,其余设计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负责。 4.4.2.2.5 收费站处通信管道设计界面:通信管道沿匝道敷设至收费广场路肩人孔,通信管道接口设计由交通工程设计单位负责。 4.4.2.3 隧道管理站 4.4.2.3.1 交通工程设计单位负责提供所需监控大厅
22、、机房的尺寸、高度、静电地板等要求,由房建工 程设计单位统一计量。 4.4.2.3.2 监控室用电电源界面划分在电源室配电箱处,房建工程设计单位负责相关线路和从总配电箱分配到各个用电处的设计及计量,交通工程设计单位负责提供相关用电负荷要求,监控负荷为一级负荷。 DB 14/T 670-2012 6 4.4.2.3.3 防静电地板、空调、电源室的电缆爬架等由房建设计单位负责计量;进隧道管理站监控的通信管道设计、场区内和房间内管道设计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统一设计,交通工程设计单位负责计列房建工程设计单位提供相关设计的工程量。交通工程设计单位提供入口的路肩人(手)孔的位置及线路走向、场区内管道敷设的要
23、求和数量。监控室内电缆槽、接地汇流排 由机电单位负责计量。 4.4.2.3.4 监控室净空层高应满足不小于 3.5m,监控大厅中央不得有遮挡视线的立柱;如有吊顶等特殊要求,应相互通知。 4.4.2.4 水泵房和变电所 4.4.2.4.1 水泵房和变电所结构形式、各房屋开间尺寸、电缆沟布局由交通工程设计单位提供要求,房建工程设计单位完成设计。 4.4.2.4.2 机电单位提供的图纸中,房间开间均为最小要求尺寸,房建工程设计单位可根据相关规范以不得小于设计图纸中的要求尺寸为原则做相应调整。各房间的设计布局应保证设备安放要求,净空应满足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门、窗及朝向等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拟定。 4.
24、4.2.4.3 隧道变电所和水泵房具体位置由房建 工程设计单位根据地形及外电路走向进行详细设计,并及时与交通工程设计单位联系确认,交通工程设计单位应提供初步的推荐位置供房建单位参考,位置应满足相关防洪、防震规范及交通工程设计单位提出的特殊要求。 4.4.2.4.4 变电所和水泵房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绘制占地图(不含消防高位水池),并由主体工程设计单位负责平整场地、边坡防护设计,并计列用地面积、土石方等工程数量。 4.4.2.4.5 各变电所内的监控、火灾检测系统已纳入隧道监控部分,由交通工程设计单位负责相关设计;房间内各类监控和火灾检测系统穿线采用暗埋穿线管,由交通工程设计单位提供资料,房建工程
25、设计单位负责设计和计量。 4.4.2.4.6 变电所和水泵房用电划分在低压出线柜处,房建工程设计单位根据需要完成站房自身照明、暖通、消防等设计。 4.4.2.4.7 隧道至变电所、水泵房的电力管道和通信管道计入交通工程设计部分,界面划分在变电所、水泵房院墙处的局前人井,局前人井位置及局前人井至变电所、水泵房的路由设计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完成。 4.4.2.4.8 变电所内电缆沟的设计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完成,并应满足交通工程设计单位提供的尺寸要求。 4.4.2.4.9 变电所和水泵房均需进行围墙和联络道设计 ,以保证机电设施不被破坏和维修方便;同时,为满足消防安全需要,可设计简易的职守人员生活 设
26、施,由房建工程设计单位负责相应设计,交通工程设计单位向房建工程设计单位提供职守人员的数量和生活要求。 5 路线 5.1 公路转角值 路线转角宜控制在 7至 30之间,相邻曲线的转角差值不宜过大。 5.2 直线 最大 长度 5.2.1 长直线的最大长度宜按照设计速度行驶 3min 行程长考虑。 5.2.2 如不可避免采用长直线时,宜进行路旁装饰性绿化、人工构造物,加强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可增加长直线段落纵面变坡点,消除长直线的单调性,避免驾驶疲劳。 5.2.3 长直线的尽头不应接小于一般最小半径的圆曲线。 DB 14/T 670-2012 7 5.3 圆曲线最小半径 圆曲线最小半径宜按超高 4控制
27、 , 山岭区高速公路 不宜 小于 600m。 5.4 避险车道 避险车道 平面 线形应 采用 直线。 5.5 路线纵坡 5.5.1 设计速度为 80km/h,当重车比例高时,纵坡值不 宜 大于 4%。 5.5.2 积雪冰冻 地区,阴坡 路 段纵坡值不宜大于 3.5%。 5.5.3 一般桥梁纵坡不宜大于 3.5%,特大桥和桥长 500m 以上的大桥纵坡不宜大于 3%。 5.5.4 隧道内纵坡 宜控制在 0.5 至 3 之间, 一般情况下,特长隧道纵坡不宜大于 2.0%,长隧道纵坡不宜大于 2.5%。 5.5.5 对于连续下坡路段,缓坡坡度不宜大于 2.5%,其有效长度应满足最小坡长要求。 5.6
28、 隧道洞口线形 隧道洞口内外 3s设计速度行程长度范围的平纵面线形应保持一 致,有条件时 5s范围的平纵面线形宜保持一致。隧道洞口不宜设置在缓和曲线上。 5.7 下坡路段的安全设施 对于平均纵坡大于 2.5%,长度大于 7km的下坡路段, 宜 设置避险车道 ,有条件时设 降温池 、 临时停车 区。 6 路基 6.1 边坡坡率 6.1.1 路堑边坡坡率 6.1.1.1 土质边坡 均质黄土挖方边坡, 单级坡率 不 宜 缓于 1: 0.75;挖方深度小于 10m的路段,边坡坡率可采用 1: 0.5,单级 坡高 为 8 m,平台最 小 宽度 为 2 m;当挖方深度大于 20 m时,平台宽度 应根据 C
29、、值参数, 经稳定性计算确定,其稳定安全系数取 1.2 1.25。 6.1.1.2 岩质边坡 6.1.1.2.1 微 弱风化硬质岩石 (无构造影响) 采用不陡于 1: 0.5 的边坡坡率; 挖方深度小于 10m的路段,边坡坡率可采用 1: 0.3; 强风化、全风化岩石,边坡坡率一般可采用 1: 0.75 1:1.5。 6.1.1.2.2 挖深大于 30m 的深挖方 和有构造影响的其他挖方, 应单独进行稳定性计算。 6.2 填料选择 6.2.1 路基填料 液限大于 50的粘土或 CBR值不满足要求的其它土质,应采用砂砾 及其它透水性材料换填或 掺灰处理,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择优选取。 当采用粉煤
30、灰、矿渣、隧道弃渣作为填料时,应进行专项设计。 在确DB 14/T 670-2012 8 定处治方案时,应重点对 0 30cm的 路床 进行 处理 ,必要时对 0 80cm路床 进 行换填处理。当 路基掺灰处理时,其掺石灰剂量 宜 为 6%(掺水泥剂量 宜 为 3%)。 6.2.2 桥涵台背填料 土质地基(湿陷性黄土)采用灰土(或其它半刚性材料)填筑;对其它地基可采用砂砾 等透水性材料 填筑,其填筑长度为:台高 +台背底宽( 4 6m)。为防止桥面水冲刷台后路堤,应沿路堤方向设 5m 长的浆砌防护工程,并应设急流槽将地表水引离桥路交接处 。为方便养护,宜在路堤的适当位置设阶梯砌体。 6.2.3
31、 填石路基 6.2.3.1 采用 软质岩石填料 时 ,用 2.0m 宽的粘性土对边坡进行 包边 封闭,路床采用 100cm 厚满足 CBR的粘性土填筑 ,在施工中,应采取防排水措施, 严防地基水进入路基 。 6.2.3.2 采用 硬质岩石填料 时 ,路堤边坡应培 50cm 厚(不计入路基宽度范围内)的粘质土或种植土,以利植物生长。 6.2.3.3 填石路堤的压实质量,通过铺筑试验路段,获取施工参数,同时应根据岩石的软硬程度,分别采用压实沉降差和孔隙率进行检测。 6.2.3.4 填石的最大粒径应满足规范要求。 6.3 地基处理 6.3.1 填方路基 一般土质地基进行填前压实,压实度 应 达到 9
32、0%。对填土高度大于 10m的黄土地基或承载力不够的其它地基 及半填半挖的填方地基 应 采取换填、垫层、 重夯、强夯、灰土挤密桩等措施提高地基的压实度和承载力。 6.3.2 陡坡路基 当地面横坡陡于 1: 2.5时,应进行堤土的稳定性验算;当地基存在软弱结构层时,应验算堤土与地基的整体稳定性。 6.3.3 低填浅挖地基 一般当地基 天然 含水量小于 19%或饱和度小于 65%时,宜采取超挖 、晾晒、 碾压或掺灰处理;当含水量大于 19%或饱和度大于 65%时,宜采取透水性材料 (砂砾、硬质石渣、矿渣) 进行 路床铺(路槽) 处理,处理深度为 50 80cm。 6.3.4 软弱土地基 6.3.4
33、.1 软弱土地基的处治 , 应根据地基的软弱层厚度 、 软弱程度(软塑、硬塑和流塑) 、 地下水位高度 、 硬壳厚度 、 路堤填土高度及施工工期等综合因素确定。 6.3.4.2 当路基稳定性和沉降验算结果 能 满足设计要求时, 可进行浅表层处理,一般采用砂砾垫层、硬质 石碴垫层;对含水量大于 塑限含水量时 可考虑设置片石( 硬质 石渣)与砂砾垫层的组合处治方案 ,必要时加设土工格栅或土工格室。 6.3.4.3 当路堤稳定性及沉降验算结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采用深层处理措施,如粉喷桩、碎石桩 、砂砾桩、 塑料插板 和堆载预压 等。 DB 14/T 670-2012 9 6.3.4.4 位于桥头
34、路段的软弱地基宜 采用 深层处治 措施 。对砂性土地基宜采用振动碎石桩;对粘性土地基宜采用粉喷桩。处置深度根据填土高度及软弱程度经计算确定。 6.3.5 湿陷性黄土地基 对湿 陷 性黄土 路基 ,应根据路堤受水浸湿的可能性和湿陷后造成的危害程度,修复的难易程 度,并结合地形条件、施工条件和材料供应情况,综合确定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深度和处治措施 ,见表 1。 表 1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措施 特征 季节性流水影响 湿陷等级 非自重、级 自重级 自重级 自重级 自重级 处理深度( m) 0.8 1 2 3 5 处治措施 冲击碾压 冲击碾压 重夯( 300KN.m) 强夯( 1000KN.m) 强夯(
35、2000KN.m) 注: 对有可能长时间积水时,应单独进行处治设计。 当无法实施上述措施时,对级自重或、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可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后设置 30cm灰土垫层,石灰剂量为 10%,处理范围为占地界。对级及以上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可采用灰土垫层,厚度为 50cm 80cm,并在距坡脚外 2m 3m处设灰土隔水墙。 位于 湿陷性黄土地 段的 挡土墙 应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前提下,均应设置不小于 50cm厚的灰土垫层,石灰剂量为 10%。 高度大于 6m的挡土墙地基和桥头 黄土 地基应采用强夯措施, 夯击能为 2000KN.m, 并设50cm厚灰土垫层(石灰剂量 10%), 如无法实施强夯
36、时,可采用灰土桩或水泥土桩处理,桩长采用 6m。 6.3.6 挖方路槽 6.3.6.1 对土质路段的 挖方路槽应视路基含水量大小 和腐植土厚度 , 采取换填砂砾或掺灰(水泥)处理。一般当 天然 含水量大于 19%时,采用换填 80cm 厚 砂砾或石碴 (最大粒径不得超过 10cm) ;当含水量小于 19%时,超 挖 80cm 经凉晒 后先分层压实 50cm,再填筑 30cm 灰土 或砂砾, 掺灰量 宜 控制在 6%内 。 6.3.6.2 路床压实度应满足规范要求,路基压实时的含水量应较最佳含水量高 2%。 对全 强风化的软质岩石路槽应换填 50cm 80cm 厚透水性砂石材料,对膨胀性土应换填
37、 50cm 石灰土或水泥土。 6.3.7 填挖交界地基 半填半挖路基的交界处, 当地面横(纵)坡陡于 1: 5 1: 2.5时,应 挖不小于 2.0 m宽 的 错台,并设 2-5层土工格栅;对因在陡坡处设置错台 使 开挖工程量大时,可在交界处填方侧 3 m范围内的路堤,每填高 3 m高后,用重 夯 进行增强补压。 6.3.8 防护工程 6.3.9 填方边坡防护 填土高度大于 5m的路堤边坡采用拱型骨架防护,并在骨架内种草;填土高度小于或等于 5m的路堤边坡全部采用植草防护。 6.3.10 挖方边坡防护 6.3.10.1 土质边坡 DB 14/T 670-2012 10 对土质边坡宜 采用植草(
38、灌木)进行防护,为防止坡脚处形成直接冲刷和 考虑 路容美观 , 可设 40cm宽, 200 cm高(含 80cm基础)浆砌片石护墙。 6.3.10.2 岩质 边坡 6.3.10.2.1 当坡体不稳定时,应进行坡体加固防护,防护形式结合地质条件确 定。(一般采用框架锚杆,框架预应力锚索 、抗滑桩、锚固桩、 挡土墙 、 SNS 主动防护网或现浇拱型骨架等防护形式) 6.3.10.2.2 当坡体稳定时,仅需进行坡面防护,对强 全风化的软质岩石宜采用 挡土墙、 护面墙 、地梁 或锚杆框架加 30cm 砌石进行封闭式 或水泥混凝土预制块 防护 ; 对可能造成落石病害 的岩石坡面 ,可采用 SNS 防护
39、网进行防护。 边坡防护工程应跟踪施工,坚持实地动态设计原则,保证边坡防护的可靠性。 6.3.11 挡土墙 6.3.11.1 位于黄土地基的挡土墙,基底应设灰土或其它半刚性材料垫层,厚度 30cm 50cm,石灰剂量采用 10%。当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时,可 根据地形条件、施工难易程度 , 采用半刚性材料垫层、强夯、灰土桩和 CFG 桩等措施,以达到承载力要求。墙 后填料的压实度均应达到 96%。 6.3.11.2 受常水位影响的挡墙应按浸水墙设计,并考虑洪水位和冲刷的影响。 6.3.11.3 挡土墙后填料 可 与路基同步同料填筑, 根据地基地质情况,可采用砂砾碎石土、硬质石渣和灰土等半刚性材
40、料填筑,对 黄土路段 应 采用灰土 或其它半刚性材料填料 。 6.3.11.4 为便于路面铺筑,路肩墙顶部应做成企口状,企口深度为面层与基层深度之和。挡墙顶部宽度应与土路肩同宽。 6.3.11.5 路肩墙设计应考虑设置安全护栏的预埋件,预埋件应满足防撞要求,与挡墙形成整体 。为便于排水,可将路肩墙处的防撞墙每隔 3m 设一处排水孔。 6.3.12 砌体阶梯 为方便养护作业,应在挖方或填方的适当位置布设砌体阶梯。 6.3.13 填筑路基余宽 当路基填土高度大于 30m时,填筑余宽可增大至 75cm。 7 路面 7.1 沥青类路面 7.1.1 面层 7.1.1.1 沥青路面宜采用 70#A 级沥青
41、。改性基层沥青采用 90#A 或 70#A 级沥青。 7.1.1.2 对特重交通 (累计当量轴次大于 2500 万次或日均大货车达到 3000 辆时) 路段的上、中面层和重交通路段的上面层以及纵坡大于 2.5%的中面层,匝道的上中面层应采用改性沥青 混凝土 。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 层 采用改性沥青 。 下封层及粘层 应 采用改性乳化沥青。 7.1.1.3 路面面层厚度及结构计算时,按照治理超限运输的有关规定考虑 车辆超载因素 。 7.1.1.4 沥青路面面层厚度:对特重交通 累计当量轴次达到 2500 万次以上,面层厚度 宜 采用 20cm22cm。 其上面层可采用 SMA 沥青玛蹄脂碎石或改性
42、沥青混凝土,或上中面层均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结构。对重交通累 计当量轴次 小于 2500 万次 时,沥青路面面层厚度宜采用 16cm 18cm,且 厚度应符合最大公称粒径的 2.5 3 倍。 一般 匝道 路面 面层采用 10cm 厚 沥青砼 ;枢纽 匝道 路面 面层采用 重车道的 面层 厚度。 7.1.1.5 上面层采用 抗滑石料 时, 对 4.75mm 以下 粒径 碎石采用石灰岩加工。 DB 14/T 670-2012 11 7.1.1.6 沥青混合料所用的集料 为 酸性石料 时 ,应掺 消 石灰, 增强其粘附性,掺入量为混合料的 2%;对细集料应优先采用机制砂,并满足机制砂技术要求,当采用天
43、然砂时,必须满足各项技术指标,方可使用 。 7.1.2 基层 采用水稳碎石结构时, 7d无侧限抗压强度应达到 3.5Mpa(重交通)和 4.0Mpa(特重交通) , 其水泥含量应控制在 5.5%以下 ,并满足强度要求 。硬质岩路段的路面基层可采用 20cm。 7.1.3 底基层 7.1.3.1 应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优先选用二灰砂砾、水泥稳定砂砾、二灰土 、 综合稳定土 、砂砾 等结构,并通过试验和调查确定 合理的配合比。 7.1.3.2 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或砂砾时,水泥用量宜控制在 4%以下 ,并满足强度要求 。 7.1.4 粘层及封层 7.1.4.1 粘层:粘层油可采用改性乳化沥青,其规格及
44、用量可采用 JTG F40 表 9.2.3。 7.1.4.2 下封层: 半刚性基层顶面应设 下封层 ,下封层宜 采用 8mm 的改性乳化沥青 或热沥青同步碎石封层 。 碎石规格采用 4.75mm 9.5mm,沥青 洒布量为 1.2kg/m2,碎石用量为 5m3 8m3/1000m2。 7.1.5 土路肩加固 土路肩面层宜采用 6cm 厚的现浇水泥混凝土,垫层采用 20cm厚级配碎(砾)石。 7.2 水泥混凝土路面 7.2.1.1 收费广场采用水泥砼路面,面层厚度宜取 28 30cm。 其中, 主线收费站采用 30cm 厚钢筋混凝土板,匝道收费站采用 28 cm 钢筋混凝土板。 7.2.1.2
45、当 隧道 长大于 1500m 时,洞口内 300m 范围采用 复合式路面 ,中间采用 水泥砼路面 。 7.2.1.3 当 隧道采用复合式路面 时 ,特重交通采用 28cm 厚砼板,重交通采用 26cm 砼板, 沥青面层厚度应不小于 10cm, 基层采用贫砼 或碾压贫混凝土 ,厚度为 15cm(有仰拱)或 20cm(无仰拱); 层间应采用改性乳化沥青粘结层。隧道路面也可采用抗裂钢纤维水泥混凝土路面或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 7.2.2 当桥隧间距小于 100m 时,可采用隧道路面结构,必要时可 增 设级配碎石底基层。 7.3 排水工程 7.3.1 一般路段排水 7.3.1.1 挖方路段的边沟 一
46、般 设置为矩形 (无盖板), 并在边沟一侧设防护栏。也可根据地形条件设置浅碟形边沟。 7.3.1.2 挖方段的土质路堑平台应设矩形截水沟 和急流槽 ,为防止截水沟的偶然渗水,应在沟底设防渗 水 土工布。 7.3.1.3 凡未对路堤坡面进行 砌体 防护的路段,均应 在土路肩处 设置拦水带 和急流槽 ,以避免 雨 水冲刷边坡,即使是植草路段 和拱型骨架植草路段 ,由于短时植草未能覆盖,也易形成冲刷,需设拦水带。 7.3.2 中央分隔带 DB 14/T 670-2012 12 中央分隔带原则上 宜 采用植草绿化方案,具体根据地区降水条 件 和经济比较后 确定,当采用植草方案时应铺设防渗土工布或采取其
47、它防渗措施。 7.3.3 渗沟设置条件 对挖方路段的土质地层、严重风化破碎的硬质岩石地层及风化较严重的软质岩石地层,均应在边沟下部设置纵向盲沟。路槽内有地下水出露时,应增设横向排水盲沟。 8 桥梁涵洞 8.1 桥梁设计一般规定 8.1.1 桥梁设计应遵循“安全、经济、适用、美观和有利环保”的原则,结合项目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情况以及施工要求和使用效果等因素,常规大、中桥以中小跨径为主,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并尽量做到标准化、系列化和施工机械化。桥孔布设结合桥位处的地形特点、地质情况 、施工条件、施工工期及水文计算结果等因素进行。 选用技术可靠 、 经济合理的工程方案 。 8.1.2 充分利用
48、我国桥梁建设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和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 不断提升我省桥梁建设水平。 8.1.3 特大桥、大桥桥位在服从路线走向的前提下,作为路线的控制点,进行路桥综合考虑。中、小桥、涵洞位置服从路线布设的要求。 8.1.4 桥梁上、下部结 构在满足预定功能的条件下, 要充分考虑结构的安全性、整体性和耐久性。 对于重载交通条件下的桥梁,还应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 8.1.5 重视桥梁的总体造型 和 景观设计,使桥梁和周围的山水风貌融为一体 , 不因建桥而破坏自然环境。 8.1.6 在跨越深沟时,应根据沟底纵坡、填土高度以及工程地质等因素具体分析。路基填土高度较高,沟底地质条件较差时,采用桥梁跨
49、越;沟底纵坡较陡,路基放坡侵占下游农田、林地或主河道且路基挡墙设置困难时,采用桥梁跨越;当高路堤占用农田较多,且需大量借方或远运填料时,桥梁与路堤方案进行比较后,择优采用。 8.2 常用结构的适用条件 8.2.1 桥型方案选择时,应充分考虑施工场地、施工工艺及工期,避免设计与施工脱节。应结合路线线形、地形、地质、材料来源、材料运输、周围环境等条件综合考虑。在构件预制场地许可的条件下,常规大、中桥上部结构应首选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下部结构采用圆柱式桥墩、空心、薄壁桥墩 。 8.2.2 现行 2007 年交通部专家委员会等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公路桥梁通用图 中拟定的结构形式,原则适用各类桥梁,但在选用时应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其中装配式简支空心板的单跨跨径不宜超过 16m,并不宜在重交通条件下的大中型桥梁中使用。 8.2.3 现浇连续梁桥适用于一般交叉工程中的桥梁,为提高结构的耐久性,除位于分叉变宽段和小半径平曲线上因为配束困难而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情况外,应尽量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时桥梁单跨跨径不宜大于 20m, 曲线桥应注意验算扭转受力,并处理好支座的布设。 8.2.4 连续刚构桥适用于有通航要求的河流或深沟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