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14 T 573-2010 《太行山石灰岩区仁用杏栽培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230656       资源大小:488.52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14 T 573-2010 《太行山石灰岩区仁用杏栽培技术规程》.pdf

    1、 ICS 65.020.01 B 64 DB14 山西省 地方标准 DB 14/ T573 2010 太行山石灰岩区仁用杏栽培技术规程 2010 - 11 - 20 发布 2010 - 12 - 20 实施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4/ T573 2010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仁用杏栽培技术 1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仁用杏品种简介 9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主要整地方式 . 12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主要病虫害防治 . 15 DB14/ T573 201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 本

    2、标准由山西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 草单位: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平顺县林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李永生、吕皎、李新平、常建国、任庆福、王弟 、杨晓、张文中。 DB14/ T573 2010 1 太行山石灰岩区仁用杏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 标准 规定了 太行山石灰岩区 仁用杏 栽培 的园地选择,品种选择,整地方法,栽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及花果期管理,果实采收与贮藏,冻害和病虫害防治 。 本 标准 适用于太行山石灰岩区仁用杏 的 栽培与管理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 的引

    3、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558 2000 仁用杏丰产技术 DB14/ 134 2005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3 仁用杏栽培技术 3.1 园地选择 3.1.1 气象条件 年均 气 温 6 ,无霜期 140 d。 极端低温 -34 ,极端高温 43 。 大于等于 10 积温 2 700 以上 。 日照时数 2 180 h以上 。 年降雨量 350 mm。 3.1.2 立地条件 杏园选择在海拔 1 400 m以下,坡度 25以下,阳坡 、 半阳坡的中 上 部 。土壤 质地为壤土、沙壤土、轻黏壤土, pH值为 6 8.5。 3.1.3 其它条件 山地建园

    4、时,在杏园周围 设防风林带(为避免病害寄生,树种应以阔叶树为主) ,林带走向与主害风方向垂直 。 3.2 品种选择 主要品种 有: 龙王帽 、 一窝蜂、白玉扁、 优一、丰仁、国仁、超仁 等品种(参见附录 A)。 3.3 整地方法 DB14/ T573 2010 2 3.3.1 太行山石灰岩山地、丘陵发展仁用杏主要采用以下整地方法(参见附录 B)。 3.3.2 隔坡复式梯田 : 按 20 年一遇的 3 h 6 h 暴雨防 御标准 设计 。 由山坡下部 划定基线 , 按照主体梯田、 辅助梯田、隔坡长度由下至上依次定线,梯田沿等高线排列,梯田长度不小于 15 m,两组梯田之间间隔 2 m 3 m 做

    5、步道 , 步道上 下要通直 。 3.3.3 反坡梯田 : 适用于土层较厚的 15 25 的陡坡。 田面宽 1 m 3 m, 田面向内倾,反坡 25 ,内外埂 坡约 60,田面土层厚度 0.4 m。 3.3.4 水平沟 : 适用于土层较厚的 15 25 的陡坡。由半挖半填筑成,上口宽 0.5 m 1 m 。沟底宽 0.3 m 0.5 m,沟深不小于 0.4 m。沟间距 2 m 4 m。 3.3.5 鱼鳞坑 : 适用于地形破碎、土层较薄的地方。鱼鳞坑长径 1.0 m 1.5 m,短径 0.6 m 1.0 m,坑深不小于 0.4 m,外缘半环形土埂高不小于 0.1 m,各坑在坡面上沿等高线设置,上下

    6、两 行呈品字形错开排列。 3.4 栽植 3.4.1 栽植时期 春季栽植在土壤解冻后至苗木萌动前;秋季栽植在苗木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秋季栽植,苗木须越冬保护 。 3.4.2 苗木选择 选用优良品种 的 2 1 的嫁 接苗, 苗木质量达到 II 级以上,仁用杏嫁接苗苗木质量等级见表 1。 表 1 仁用杏 苗 木 质量等级表 项目 级别 I 级苗 II 级苗 苗高 , cm 110 90 地径(接口上 5cm 处) , cm 1.0 0.80 根系 主根长 度 , cm 25 20 侧根数 5 条以上 3 条以上 侧根基部粗度 , cm 0.5 0.4 侧根分布 均匀 基本均匀 侧根长度 , cm

    7、20 15 木质化程度 良好 良好 嫁接部位愈合程度 完全愈合 完全愈合 整形带芽饱满度 饱满 饱满 机械损伤 无 无 DB14/ T573 2010 3 3.4.3 苗木处理 3.4.3.1 苗木浸泡 剔除因运输、假植不慎造成折断、抽干的苗木,同时解除嫁接苗接口处的塑料绑扎物,用剪枝剪将主、侧根的的劈伤部分剪至新鲜处。将挑好的苗木根部置清水或流水中浸泡 12 h。 3.4.3.2 蘸根 栽植前,将泡好的苗木 (根部), 用 ABT 生根粉( 50 mg/l) 或保水剂、生根剂与粘土合成泥浆蘸根 。 3.4.4 栽植密度和方式 3.4.4.1 栽植密度 每 公顷栽植 495株、 660株、 8

    8、40株、 1320株 。 3.4.4.2 栽植方式与株行距 采用宽行密植的栽植方式 ,行距 4 m,株距 2 m 5 m;或行距 5 m,株距 1.5 m 4 m。 3.4.5 授粉树配置 3.4.5.1 授粉树品种选择 选择与主栽品种花期相遇,授粉亲和力强的品种。龙王帽、一窝峰及龙王帽优良无性系等主栽品种(品系),用白玉扁、优 1作授粉树。 3.4.5.2 配置方式 行间或株间配置, 授粉树与主栽品种的比例为 1 3 1 4; 采用隔 3行 4行 配置 1行授粉树。 3.4.6 栽植方法 3.4.6.1 施基肥 按规 划密度定点,按设计整地规格挖定植穴,每个定植穴内混施腐熟农家肥 10 kg

    9、 15 kg。 3.4.6.2 植苗 栽时将苗木置于穴的中央,扶正,然后回填土,将苗根埋 1/3后,轻提苗,踩实,使土壤与苗根密接,再埋土 1/3,轻踩使苗木固定,然后填土至穴面与地面相平,栽后立即修好树盘浇水,待水完全入渗后,树盘内覆盖一层虚土。栽植深度以苗木嫁接口露出地面为宜。特别干旱地区可适当深栽 3cm 5cm。 3.4.6.3 覆盖 栽后采用石块、地膜、秸杆等材料,覆盖栽植穴。 3.4.7 定干 3.4.7.1 定干时间 栽植 当年或第 2年进行。 DB14/ T573 2010 4 3.4.7.2 定干高度 定干高度 80 cm 100 cm。 3.4.7.3 定干方法 在定干高度

    10、处进行短截,剪口下至 20 cm范围内 留 3个 5个饱满芽, 用 作 培养 主枝。 3.4.8 套袋 春季干旱和食叶害虫多的地方,为防止苗干失水和食叶害虫危害,植苗后用塑料袋将苗干套上,下部扎紧。 3.4.9 防兔害 为防止野兔危害苗木,用废机油、石硫合剂、防啃剂涂抹树干;或在幼树基部捆绑秸杆防止啃食。 3.4.10 补植 建园后第 2年春季土壤解冻后,在缺株的地方用 2 1的级苗 进行补植。 3.5 土、肥、水管理 3.5.1 土壤管理 3.5.1.1 深翻 仁用杏幼树期,每年秋季落叶后至 翌 春萌动前,对杏园进行全园深翻,秋季深度 25 cm,春季深度20 cm,结果期的杏树, 每年的秋

    11、季结合施基肥还应进行扩穴。 3.5.1.2 树盘管理 树盘 外高里低,以利雨季蓄水。 每年春季、雨季结合锄草深翻树盘,深度 15 cm 20 cm。 3.5.1.3 中耕除草 每年 2次 3次,深度 5 cm以上。 3.5.2 施肥管理 3.5.2.1 基肥(农家肥) 每年秋季落叶后结合树盘土壤翻耕施基肥。以 农家 肥为主,适当混 施 磷钾肥。成龄树一般每株 8 kg 10 kg,过磷酸钙 0.5 kg 1.0 kg; 2年 4年生幼树每株施基 肥 1 kg 2 kg,过磷酸钙 0.5 kg 0.7 kg。 3.5.2.2 追肥 幼果膨大期进行第 1次追肥 ,以速效氮肥为主,成龄树每株施 0.

    12、5 kg 1.0 kg尿素;第 2次在硬核期,以速效氮肥为主,辅以磷、钾肥,成龄树每株施尿素 0.5 kg 1.0 kg,硫酸钾 1.0 kg、 过磷酸钙 1.0 kg。 3.5.2.3 施肥方法 3.5.2.3.1 环状沟施肥:以树干为中心,在树冠投影外缘内 50 cm 处,挖宽、深各 30 cm 左右的环状沟,将肥料与表土混合均匀施入沟内,然后用挖出的土将沟填平。 DB14/ T573 2010 5 3.5.2.3.2 穴状施肥:以树干为中心,从树干到冠幅投影边线的 1/2 处开始到树盘内缘,挖若干长度20 cm 20 cm,深 15 cm 的施肥穴,将肥料施入穴中,封土后灌水。 3.5.

    13、2.3.3 条沟施肥:在树行的两侧树冠投影外缘内 50 cm 处, 挖宽、深各 30 cm 的沟,株间也同样挖沟与树行两侧的沟相通,将肥料均匀地撒于沟内,回填土埋严。 3.5.2.4 根外追肥 3.5.2.4.1 追肥时期 :坐果期、果实迅速膨大期、开始硬核期。 3.5.2.4.2 追肥种类及浓度: 0.3 % 0.5 %的尿素或 0.3 % 0.5 %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3.5.2.4.3 追肥方法:用弥雾机在树冠上均匀喷施。 3.5.3 水分管理 3.5.3.1 灌水时间 开花前 7天 10天、硬核期、土壤结冻前。 3.5.3.2 灌水方式及补灌量 3.5.3.2.1 穴灌:在每株树周围挖

    14、 4 个 6 个深约 30 cm 穴 ,向穴内灌满水,待水渗后将穴填平。开花前灌水量 45 kg/株左右,硬核期灌水量 30 kg/株左右,土壤结冻 前灌水 40 kg/株左右。 3.5.3.2.2 滴灌: 3 次灌水量均为 25 kg/m2左右。 3.5.4 旱地增肥节水技术 3.5.4.1 穴面压青 3.5.4.1.1 压青时间: 初夏时 。 3.5.4.1.2 压青厚度 : 10 cm 20 cm。 3.5.4.1.3 压青方法:在树冠外缘以内,将青草或绿肥压于穴面,上面点状压土, 经夏季高温腐熟后,深翻入土壤中。 3.5.4.2 地膜覆盖 3.5.4.2.1 覆膜时间:春季萌芽前。 3

    15、.5.4.2.2 覆膜宽度: 1 m。 3.5.4.2.3 覆膜方法:沿树行进行冠下覆盖,在树干处将塑料薄膜剪一切口,套过树干,平铺于树盘地面上,四周与切口处用土压实。 3.6 整形修剪及花果期管理 3.6.1 树形 3.6.1.1 疏散分层形 干高 60 cm左右,有明显中心干。树高 4 m,全株 8个 9个主枝,分三层错落排列在中心干上。第一层 3个 4个主枝,向行间伸展。第二层 2个 3个主枝,第三层 1个 2个主枝。第二层与第一 层主枝的层间距离 80 cm左右,第三层主枝与第二层主枝的层间距离 60 cm左右。第一层每个主枝上配备 3个侧枝,第二层每个主枝上配备 2个侧枝,第三层每个

    16、主枝上配备 1个侧枝。第三层主枝形成后,去掉中心枝头,树冠顶部呈小开心状。 DB14/ T573 2010 6 3.6.1.2 自然圆头形 干高 60 cm左右 ,无明显中心干。树高 3.0 m 3.5 m,全株 5个 8个主枝,在主干上错开排列。每个主枝上配置 2个 3个侧枝或结果枝组。 3.6.1.3 自然 开心形 干高 60 cm 左右,树高 2.0 m 2.5 m,无中心干,全株 3 个 5 个主株,错落均匀分布,基角 50左右,主枝上配备侧枝 2 个 3 个,侧枝上着生 结果枝组和结果枝。 3.6.2 修剪 3.6.2.1 修剪时期 主要分为休眠期修剪(冬剪)和生长季修剪(春剪、夏剪

    17、、秋剪)。冬剪以培养树形和培养结果枝为主,夏剪调节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矛盾,疏截过密枝。 3.6.2.2 修剪方法 3.6.2.2.1 冬剪:落叶后至发芽前进行,特别寒冷地区应避开严寒期。幼树冬剪任务是短截各种骨干枝的延长头,疏除过密枝和背上直立旺枝,培养结果枝组。结果大树任务是更新和修剪结果枝组,回缩长弱枝和 下垂枝。 3.6.2.2.2 春剪:对多余无用的小嫩枝进行抹芽除萌,对过多的花芽在花蕾期疏除。 3.6.2.2.3 夏剪:春季萌芽后至秋季落叶前随时进行。调整幼树骨干枝的角度,及早控制和改造不规则枝条,对过多的果实及早疏除。 3.6.2.2.4 秋剪:为避免早春霜害,利用秋梢结果时,应在

    18、秋末对其进行摘心,促使秋梢花芽分化充实。 3.6.3 仁用杏不同生育期修剪技术要点 3.6.3.1 幼树和结果初期树的修剪 3.6.3.1.1 栽植当年定干,第 2 年至成形前,每年对选留的主、侧枝和中心枝的延长枝进行短截,剪去新梢长度的 1/3 2/5,促其发生分枝和继续延伸。同时采用“里芽外蹬”和支、撑、拉等方法开张角度,使主枝 基角达到 50 60。 3.6.3.1.2 对于辅养枝,根据生长空间大小,分别对其进行短截、摘心、甩放,也可采用扭梢、环剥、圈枝、别枝等办法,削弱生长势,使其形成结果枝或结果枝组。 3.6.3.1.3 成形后的树体,每年对主、侧枝的延长枝上产生的分枝,从基部剪掉,

    19、抑前促后,防止结果部位外移。同时,采用先放后缩或先缩后放的办法培养结果枝组。 3.6.3.2 盛果期树的修剪 3.6.3.2.1 对主、侧枝的延长枝每年进行短截,剪去新梢长度的 1/3 1/2。 3.6.3.2.2 对短果枝和中果枝进行短截,分别剪去新梢长度的 1/2 和 1/3。 3.6.3.2.3 对衰弱的枝头,回缩到强枝以上 1/3 处 1/5 处。对冗长、开张角 度过大的大枝回缩到1/2 2/3 处,对过密的多年外围枝进行疏枝。衰弱的结果枝组和结果枝要回缩到健壮部位。 3.6.3.2.4 对树冠内膛和主枝上抽生的徒长枝进行短截或夏季新梢长出 20 cm 30 cm 时摘心 2 次 3次

    20、。促其当年形成花芽,培养新的结果枝组,使之新、旧轮流更新,交替结果。 3.6.4 花果管理 DB14/ T573 2010 7 3.6.4.1 喷施激素 盛花期喷施 50 mg/kg 100 mg/kg的赤霉素;坐果期、果实膨大期、硬核期树冠均匀喷施 0.3 %硫酸锌或硼酸钠水溶液;早一年 8月 9月或新梢旺盛生长期,喷施 0.3 %浓度的 B9或 促花激素 PBO,控制秋梢过分生长。 3.6.4.2 人工辅助授粉 3.6.4.2.1 花粉的准备:开花前 1 天 2 天,采集授粉品种的花粉,放入装有以氯化钙为干燥剂的瓶内密封,置 0 5 条件下保存。 3.6.4.2.2 授粉:将花粉与滑石粉或

    21、淀粉按体积比 1 100 混合均匀后,用喷粉器喷粉;花粉、葡萄糖、尿素、硼酸、水按 1 1 1 1 500 的比例配制成花粉液,加少量豆浆,混合均匀后盛入经清洗的喷雾器药箱内用以喷雾。授粉在盛花期无风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喷粉或喷雾要随配随喷,喷布要均匀周到。 3.6.4.2.3 花期放蜂:于开花前 2 天 3 天,每公顷杏园放蜜蜂 15 箱。 3.7 果实采收与贮藏 3.7.1 果实的采收 果面变黄,部分杏果缝合线开 裂,果核落地即开始采收。采用摇枝振落、手摘等方式。 3.7.2 扒核与晾晒 杏果采收后及时扒核 晾晒。脱去果肉的杏核进行晾晒,经常翻动,直至核壳干透。 3.7.3 果核贮藏 3.7

    22、.3.1 在贮藏杏仁前要先检查,确保杏仁干燥。 3.7.3.2 杏仁的贮藏有码垛和散堆两种方法,以装包码垛存放较好。若仓库内散堆时,应用窄条长席围囤存放。 3.7.3.3 贮存杏仁的仓库,库内要求干燥、通风、阴凉。存放时不应就地或靠墙,垛底应在地面垫 0.3m高木楞,木楞上铺 1 层 2 层席子,以免受潮变质。库房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清洁。在墙壁刷石灰水,地面撒石灰粉,以防虫卵及鼠害。 3.7.3.4 杏仁易生虫,且繁殖很快, 要经常检查,一经发现,应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消灭。 3.7.3.5 杏仁不能与其他有异味的物品或腐蚀性物品放一起,更不能与带毒性物品靠近放置 。 3.8 冻害防治 3.8.

    23、1 幼树冻害防治 3.8.1.1 适当增施磷钾肥,培育强壮的树势。 3.8.1.2 早春在主干、主枝上涂白,或用 10 %石灰水喷树干。 3.8.2 花果期冻害防治 3.8.2.1 熏烟 花期和幼果期防止气温降到引起冻害的临界温度。根据霜冻预报,及时准备好熏烟堆,或烟雾剂,熏烟堆应堆放在园地的上风头,堆间距 30 m左右,每 667 m2放置 6堆 10堆。当夜间 零 点以后距地面 2 m高处的气温降至 0 时,半小时内温度仍继续下降,要立即点火放烟。 DB14/ T573 2010 8 3.8.2.2 灌水法 在大风降温寒潮来临前 ,进行树下灌水。增加空气湿度和提高露点温度,减轻冻害。 3.

    24、8.2.3 喷抑制保湿剂 花蕾期和幼果期喷布浓度为 1 60的叶面增温剂或磷脂钠等。 3.9 病虫害防治 3.9.1 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防治 3.9.2 清除病虫源,保护利用好天敌。 3.9.3 防治原则 :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3.9.4 防治方法 : 加强树体管理,提高抗病虫能力,采用人工、生物、物理、化学综合防治的方法 ( 主要病虫害防治要点见附录 C) 。 DB14/ T573 2010 9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仁用杏品种简介 A.1 龙王帽 树冠自然圆头形,树姿半开张。主干较粗糙,老树干皮黑褐色,有宽而浅的丝状纵裂,幼树树皮灰褐色。多年生枝紫黑色; 1年生枝较

    25、粗壮,斜生,阳面红褐色;皮孔圆形,小而密。花 5 6瓣,白色;雌蕊高于雄蕊的花占 43 %,雌蕊与雄蕊等高的花占 47 %,雌蕊低于雄蕊的花占 5 %,雌蕊退化的花占 5%。叶片圆形:基部圆形,先端短尾尖;叶片长 8.4 cm,宽 7.5 cm,叶柄长 3.6 cm;叶色浓绿,有 光泽;叶片平展,叶缘锯齿粗而钝,主脉黄绿色。 果实卵圆形。平均单果 重 l7.4 g,大果重 24.0 g。果顶圆 ;缝合线浅而广,明显,片肉对称;梗洼浅而窄。果皮橙黄色,果面有茸毛。果肉橙黄色;肉质硬,纤维多而粗,汁极少,味 酸涩,不宜生食。成熟时果肉自行开裂:含总糖 3.9 %,总酸 2.1 %。离核;核卵圆形,

    26、大而扁,基部宽,较平,有沟纹,顶端尖,棕黄色;干核平均重 2.3 g;核纵径为 2.9 cm,横径为 2.1 cm,侧径为 1.1 cm;出核率为 17.3 %。仁皮黄褐色,仁肉乳白色;仁甜,略有余苦,饱满,扁平肥大,呈扁圆锥形,基部平整;单仁平均干重 0.84 g,含粗脂肪 57.8 %,蛋白质 26.6 %;出仁率为 37.6 %。 树势强。2年 3年生树开 始结果, 7年 10年生树进入盛果期,以短果枝和花束状果枝结果为主,大小年现象不明显。成熟期遇 雨 易裂果。坐果率为 20 %;萌芽率为 64 %,成枝率为 26 %。 该品种较丰产,杏仁品质上等 , 为珍贵的仁用杏优良品种。除杏 仁

    27、 可加工外,果肉可加工杏脯、杏酱与杏酒等多种食品和饮料 。 该品种适应性强,较抗寒,抗旱,耐瘠薄。适宜在 太行山石灰岩区大量栽培。 用白玉扁和优一作为授粉品种。 整形修剪,采用自然开心形、疏散分层形。 A.2 一窝峰 树冠自然圆头形,树姿半开张。主干褐紫色,表面粗糙。枝条细而密,节间短,稍弯曲,易形成串状枝组,结果多而密集;枝条灰 白色,较平滑;皮孔少而大,椭圆形,横裂;新梢紫褐色。花 5瓣,白色;雌蕊高于雄蕊的花占 26 %,雌蕊与雄蕊等高的花占 33 %,雌蕊低于雄蕊的花占 39 %。 雌蕊退化花占2 %。叶片心脏形,基部圆形,叶尖渐尖;叶片长 8.0 cm,宽 7.0 cm,叶柄长 3.

    28、0 cm;叶色深绿,叶片平展 ;叶缘锯齿小而浅。 果实卵圆形。平均单果重 14.5 g,大果重 18.0 g。果顶圆;缝合线明 显 ,较深,片肉对称;梗洼圆形,狭而浅。果皮橙黄色;果实成熟时沿缝合线自然裂开。果肉橙黄色;肉质硬,纤维多,汁少,味酸涩。离核;核小而鼓凸,基部狭 ,多沟纹,顶端稍尖, 核 壳深棕黄色,丰收年表面常出现白斑;棱纵径为 2.3 cm,横径为 1.8 cm, 侧径为 13 cm;干核重 1.8 g,出核率 20.5 %。仁香甜;底端稍斜,呈长心脏形,仁平均干重 0.6 g,出仁率为 36.0 %,仁含粗脂肪 59.5 %。树势中庸。 3年生树开始结果 。 7年生树进入盛果

    29、期;以花束状果枝和短果 枝结果为主。萌芽 率 为 94 %,成枝率为 16 %。 杏仁品质 上 等,经济价值高,果肉可加 工 杏脯、杏酱等,是优良的仁用品种 。 该品种适应性强,抗寒,抗旱,抗风,耐瘠薄。 适宜在太行山石灰岩区大量栽培。以 成熟 的西伯利亚杏或山杏作为砧木。白玉扁 、三 杆旗作授粉树。 A.3 白玉扁 树冠圆头形,树姿开张。主干灰褐色,纵裂。多年生枝灰褐 色,皮面平滑,皮孔大,椭圆形;当年生枝阳面红褐色,背面淡褐色,节间长 1.3 cm,皮孔较密,白色,凸起,圆形。花芽鳞片紫红色, 花蕾白色;花白色, 5 瓣,雌蕊 l 枚,雄蕊 29 枚 30 枚,花药黄色。雌 蕊高于雄蕊的花

    30、与雄蕊等高的花DB14/ T573 2010 10 共占 76 %,雌蕊退化的花占 24 %。叶片圆形,基部圆或平,叶尖短尾尖;叶片长 8.7 cm,宽 7.8 cm;叶柄紫红色,长 3.5 cm;叶色深绿;叶缘锯齿细;主脉黄绿色 。 果实扁 圆形。平均单果重 20.5 g。果实纵径为 3.9 cm,横 径为 3.8 cm,侧径为 2.8 cm。果顶圆;缝合线深而明显,片肉 对称;梗洼窄而浅。果实基部偏斜。果皮绿黄色,无红晕和斑点。果肉绿黄色;肉质硬,纤维多,汁少,味酸涩, 成熟时果肉自行开裂,种 核脱落。离核;核近圆形。干核平均重 2.6 g;纵径 2.5 cm,横径 2.3 cm,侧径 1

    31、.3 cm;出核率为 20 %。 种仁心脏形,端正,皮黄白色, 纵径为 1.8 cm,横径为 1.4 cm,侧径为 0.6 cm, 单果仁重 0.77 0.8 g,仁肉细,品质佳,味香甜可口, 出 仁率为 30%。树势中庸。 3年 生树开始结果, 10年生树进入盛果期。以花 束状果枝和短果枝结果为主。萌芽力强,成枝力弱。 果实除 可加工 杏仁 产品外,果肉还可加工杏脯、杏酱和 杏酒 等 多种食品和饮料。 该品种适应性强,耐 干 旱瘠薄,能早产丰产。大小年现象不 明显。 A.4 优一 树冠半圆形。主干多条状裂。多年生枝灰褐色。 1年生枝紫红色,皮孔稀密不等。花粉红色。叶片长圆形,较光滑,中大;叶

    32、柄紫红色;叶缘锯齿细锐而浅,为单锯齿。树势中强。成枝力强。以中短果枝、花束状果枝结果为主。果实卵圆形。单果重 9.6 g。离核,核壳薄,平均单核重 1.7g,出核率 17.9 %;杏仁长圆形,味香甜,单仁平均重 0.70 g,出仁率 43.8 %。花瓣粉红色,花型较小。花期和果实成熟期较龙王帽迟 2天 3天 ,花期可短期耐 -6 的低温,幼果可耐 -2 -2.5 的低温,丰产性好,有大小年结果现象。 A.5 丰仁 树冠自然圆头形,树姿半开张。主干租糙,灰褐色。 1年生枝粗壮,红褐色,有光泽;皮孔小而少,圆形;节间长 1 5 cm。花 5 6瓣,白色,花冠直径为 3.0 cm。叶片阔卵圆形至圆形

    33、,叶基圆形,先端短突尖; 叶片长 7.1 cm,宽 5.4 cm,叶柄长 3.1 cm,叶幅小; 叶 面平展,绿色;叶缘单锯齿整齐,锐而小,叶基锯齿较密。 树势中庸偏强。栽后第二年见果 。 5 6年生树开始进入盛果期, 5年生树平均每 667 m2产杏仁 50 kg以上,盛果期树 (8 11年生 )平均每 667 m2产杏仁 150 kg以上,株产果 实 69.2 kg,株产杏仁 4.4 kg,比龙王帽增产 38.5 %。以花束状果枝和短果枝结果为主。萌芽率为 73.4 %,成枝 率 为 42.6 %;白花结实率为 2.4 %,自然结实率为 39.8 %。 果实除作为仁用加工外,其果肉还可加

    34、工 杏脯、杏酱和杏酒等多种食品和饮料 。 品种适应性强,抗 寒,抗旱,抗风,耐瘠薄。 可在太行山石灰岩区大量栽培。 授粉品种以白玉扁为最佳 ; 树形以杯状形为宜 。 初果期修剪时应去弱留强,去平斜留直 立 ,少短截,多轻 剪 缓放。 A.6 国仁 树冠自然圆头形,树姿半开张。主干粗糙,灰褐色。 1年生枝 红褐色,有光泽;皮孔小,中多,圆形;节间长 1.8 cm。花 5瓣 6瓣,白色,花冠直径为 2.7 cm。叶片卵圆形,叶基宽楔形,先端短 突尖;叶片长 8.1 cm,宽 6.4 cm,叶柄长 3.0 cm;叶片平展,绿 色,叶柄紫红色;叶缘锯齿整齐,为单锯齿,锯齿宽而锐,基部密。 果实侧扁卵圆

    35、形。平均单果熏 14.1 g,大果重 16.5 g。果 顶圆凸,缝合线浅而窄,明显,片肉对称;梗洼窄而浅,圆形。果皮橙黄色。果肉橙黄色,极薄,肉质松软,纤维多,汁极少,味酸涩,不宜鲜食。成熟时果肉沿缝合线自然开裂。果肉含可溶性固形物 7.0 %,总糖 4.2 %,总酸 31 %,维生素 C 17.8 mg/100 g果 肉。 离核,核卵圆形。干核重 2.4 g,出核率为 21.3 %。仁甜,饱满,单 仁干重 0.88 g,出仁率为 37.2 %;杏仁含粗脂肪 56.2 %,蛋白质 27.5 %。 树势中庸。栽后 2 3年见果, 6 7年生树开始进入盛果期 。 以花束状 果枝和 短果枝结果为主。

    36、萌芽率为 55 %,成枝率为 50 %,坐果率为30 %。 自花不结实。 该品种丰产,仁大,果实维生素 C含量高,可作药用,是晚熟优良仁用兼加工品种。DB14/ T573 2010 11 该品种适应性强,抗寒,抗旱,抗风,耐 瘠 薄,抗病虫能力较强。 可在太行山石灰岩大理栽培。 白玉扁为 国仁的 最 佳授粉品种 。 A.7 超仁 主干粗糙,灰褐色。 1年生枝红褐色,有光泽,皮孔小而密,圆 形,节间长 2.6 cm。花白色, 5 6瓣;雌蕊高于雄蕊的花占 61 %,雌蕊低于雄蕊的花占 39 %。叶片圆形,叶基楔形,先端短突 尖:叶片长8.3 cm,宽 6.7 cm,叶柄长 3.8 cm;叶面平展

    37、,绿 色;叶缘单锯齿,整齐,锐而密。 果实扁卵圆形。平均单果重 16.7 g,大果重 24.0 g。果顶 圆凸;缝合线深,明显,片肉对称;梗洼中深。果皮橙黄色,着绿色;果皮较厚,难与果肉剥离。果肉橙黄色;肉薄,肉质粗,汁极少,味酸涩,成熟时果肉自然开裂;含总酸 2.1 %, 维生素 C 2.2 mg/100 g 果肉。离核;核卵圆形。核面光滑,壳薄,出核率为 18.5 %,干核平均重 2.2 g。仁甜,饱满,干仁平均重 0.96 g,含蛋白质 26.0 %,脂肪 57.7 %。出 仁 率为 40.O %。树势中庸:栽后 2年见果 。 5年 6年生树开始进入盛果期,以花束状果枝和短果枝结果为主。

    38、自花结 实率为 4 %,自然结实率为 33 %。萌芽率为 55 %,成枝率为 20 %。该品种极丰产,仁大,味甜,是优质的仁用 杏 加工良种 。果肉还可加工杏脯、杏酱与杏酒等多种食品和饮料。 该品种适应性强,抗寒,抗旱,抗风,耐瘠薄。适宜在 太行山石灰岩 大量栽培。授粉品种以白玉扁 、 丰仁 为 较好授粉品种。 树形以四主枝开心形或自然圆头形 为宜。 DB14/ T573 2010 12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主要整地方式 B.1 隔坡复式梯田 B.1.1 基本模式 由主体梯田和辅助梯田构成的,辅助梯田位于主体梯田下侧,主梯田 用于栽植经济林木,辅助梯田用于种植牧草等给主体梯田压

    39、青。两者结合起来构成复式梯田( 图 B.1)。 图 B.1 隔坡 复式梯田示意图 B.1.2 规格 主体梯田 : 梯田石坎高 1 m 1.5 m,田面宽 1.5 m。 辅助梯田 : 梯田石坎高 0.3 m 0.5 m,田面宽 1 m 左右。 隔坡长度 : 4 m 6 m。 主体梯田的田面呈反坡状,田面宽 2.5 m 5 m 梯田外侧坎高 1.0 m 1.5 m;辅助梯田田面宽1m 1.5 m 左右,外侧坎高 0.6 m,复式梯田与复式梯田 之间的间隔距离一般为 4 m 6 m。 B.1.3 修筑方法 按 20 年一遇的 3 h 6 h 暴雨防御标准设计 。 由山坡下部划定基线,按照主体梯田、辅

    40、助梯田、隔坡长度由下至上依次定线,梯田沿等高线排列,梯田长度 不小于 15 m,两组梯田之间间隔 2 m 3 m 用做步道,步道上下要通直。 B.2 反坡梯田 B.2.1 基本模式 田面坡向与山坡坡向相反,田面微向内倾斜形成 3 5的反坡的梯田。 (图 B.2) DB14/ T573 2010 13 图 B.2 反坡梯田示意图 B.2.2 规格 田面宽 1 m 4 m,长 5 m 6 m,中间留出 0.5 m宽的土埂,田面向内倾 2 5,两组梯田上下间距 2 m 4 m,内外埂坡约 60。 B.2.3 修筑方法 按 10年一遇 24 h暴雨防御标准设计。沿等高线自下而上里切外垫,表土逐台下翻,

    41、最后 1台可就近取表土覆盖台面。 B.3 隔坡水平沟 B.3.1 基本模式 由沿等高线挖掘的集蓄径流水平沟和隔坡组成,水平沟用于蓄积坡面径 流和栽植苗木,隔坡地段用于产生地表径流,富足集蓄水平沟内的土壤水分。 见图 B.3。 图 B.3 隔坡集蓄径流水平沟示意图 DB14/ T573 2010 14 B.3.2 规格 集蓄径流水平沟, 最小截面积, 深 0.8 m 1.0 m,宽 1.0 m 1.2 m,回填整地后,埂高 不小于 0.1 m。隔坡长度 为 6 m 7 m。 B.3.3 修筑方法 根据当地 20年一遇暴雨量设计;按照坡面总体布局,由沟坡下部 划定基线,按照集蓄径流水平沟和隔坡长度

    42、,由下至上依次定基线,沿等高线排列,视坡面情况确定集蓄径流水平沟长度。 基线划定后,沿规划线开挖宽 1.0 m,深 0.8 m的沟。开沟时表土层 0 cm 20 cm的熟土层,上翻在坡面,沟内 20 cm以 下 生土下翻垒埂,所翻熟土连同表土混施有机肥回填入沟,并整成里低外高沿等高线分布的水平沟,外埂砸实拍光,埂高 10 cm。同一条沟尽量等高。 不等高时,要隔一定距离在沟内打土楞作横档 ,保持局部水平。 B.4 鱼鳞坑 B.4.1 基本模式 随自然坡形,沿等高线,按一定的株距挖近似半月形的坑,坑底低于原坡面,保持水平或向内倾斜凹入。 ( 图 B.4) 图 B.4 鱼鳞 坑示意图 B.4.2

    43、规格 坑长径 0.8 m 1.5 m,短径 0.6 m 1.0 m;深度不小于 0.4 m,外缘半环型土埂高不小于 0.1 m。 B.4.3 修筑方法 按 5年 10年一遇 24 h暴雨防御标准设计。沿等高线自上而下开挖,先将表土堆放在两侧,底土作埂,表土回填坑内。 DB14/ T573 2010 15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主要病虫 害防治 C.1 主要病害 C.1.1 杏疔病( palystigma deformans Syd) 防治方法:结合冬剪清除梢,深埋或用火烧掉。 春季 萌芽 前喷波美 5的石硫合剂。 展叶后喷波美 0.3石硫合剂或 1次 2次 1 1.5 200波尔

    44、多液。 C.1.2 细菌性穿孔病 ( Xanthomonas pruni (Smith) Dowson) 秋季落叶后,扫除落叶,集中烧掉。 萌芽前喷波美 5的石硫合剂。 展叶后喷波美 0.3 0.4石硫合剂或 65 %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硫酸锌石灰液(硫酸锌、石灰、水配置比例 1 4 240) 1次 2次。 C.1.3 流胶病 (Apricot fungal gummosis) 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通气性能。酸性土壤应适当施用石灰或过磷酸钙;盐碱地注意排盐。 合理修剪,减少枝干伤口,对枝干等伤口处用波美 4 5的石硫合剂或 30 %腐烂敌 30倍液消毒。用 5石硫合

    45、剂 +新鲜牛粪 +新鲜石灰涂刷主干。 在树体休眠期用胶体杀菌剂( 1 kg乳胶 +100 g 50 %退菌特)涂抹病斑,杀灭病原菌。或刮除病斑流胶后,用 波美 5石硫合剂进行伤口消毒,用涂蜡或煤焦油保护。 C.2 主要虫害 C.2.1 桑白蚧壳虫 ( Pseudaulacaspis pentagona Targioni) 保护或人工释放天敌黑缘红瓢虫。 早春发芽前,喷波美 5石硫合剂。 幼虫孵花前喷波美 0.3 0.5的石硫合剂、烟 参碱 1 000倍 液; 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1 500倍 液或20 %速 灭 杀丁 3 000倍液。 C.2.2 杏球坚蚧壳虫 ( Sphaerolecan

    46、ium prunastri (Fonsc)) 保护或人工释放 天敌 黑缘红瓢虫。 春季 发芽前 , 喷 波美 5石硫合剂 。 若虫孵化盛期喷 烟 参碱 1 000倍 液; 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1 500倍 液 或 20 %速灭杀丁 3 000倍液。 幼虫出蛰前,用钢丝刷刷掉枝干上的虫体,剪掉被害严重的枝条。 5月上旬,刮去树干上 10 cm宽的老皮,涂甲拌磷 5倍液,涂后用塑料薄膜包扎。 树冠喷 烟 参碱 1 000倍 液; 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1 500倍 液。 DB14/ T573 2010 16 C.2.3 桃小食心虫 ( Carposina niponensis Walsing

    47、ham) 捡拾落果深埋。 秋季深翻树盘,消灭越冬虫茧。 幼虫出土前,在树干周围覆盖 1 m2塑料薄膜,防止幼虫出土。 幼虫出土期,用 25 %辛硫磷胶囊,按药剂、水、细土 1 5 300的比例配成药土,均匀撒施在树下地面上,再轻耙 。也可用 50 %辛硫磷乳剂加水稀释为 300倍,均匀喷洒于树盘地面上,消灭出土幼虫。 成虫羽化期,喷 20 %速灭杀丁 3 000倍液。 成虫期用性信息素或糖醋液(红糖 5份、醋 20份、水 80份)诱杀。 C.2.4 天幕毛虫 ( Malacosoma neustria testacea Motschulsky)) 剪除枝条上的卵环用火烧掉。 人工捕杀群居幼虫。

    48、 幼虫开始分散危害后,喷 烟 参碱 1 000倍 液; 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1 500倍 液 或 20 %速灭杀丁 3 000倍液。 C.2.5 舟形毛虫 ( Phalera flavescens (Bremer et Grey)) 幼虫分散前剪除幼虫群栖的树枝,集中深埋。 危害严重期喷 烟 参碱 1 000倍 液 。 。 入冬前翻刨树盘,破坏入冬场所。 C.2.6 山楂粉蝶 (Aporia crataegl (Linnaeus) 晚秋或早春剪除幼虫越冬虫巢,集中烧毁。 幼虫危害期喷 烟 参碱 1 000倍 液; 5 %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1 500倍 液 。 C.2.7 桃红颈天牛 ( Aromia bungii (Faldermann)) 成虫产卵前树干涂白(用硫磺粉 1份、石灰 10份、水 40份拌成浆)。 幼虫期,用铁丝钩出排粪孔中粪便, 用磷化铝毒丸 1 g塞入 虫孔 。 成虫发生期在树干上喷施 1 %绿色威雷 2号微胶囊水悬剂 200倍液。 成虫出现期,每天中午至下午 3时,人工捕捉成虫。 C.2.8 杏仁蜂 ( Eurytoma samsonovi Wass) 捡拾落果、杏核、干杏集中烧掉。 成虫羽化期和落花后 20 %速灭杀丁 3 000倍液。 C.2.9 黑绒金龟子 (Maladera orientalis Mot


    注意事项

    本文(DB14 T 573-2010 《太行山石灰岩区仁用杏栽培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Iclinic17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