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11 T 316-2005 Beij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urveying the underground pipelines and cables《北京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230468       资源大小:1.89MB        全文页数:8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11 T 316-2005 Beij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urveying the underground pipelines and cables《北京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pdf

    1、ICS 93.020P 1317422-2005DB.。-一1一、J月-IJ ,.币.州卫7丁形下护下E氰匕核dDB11/T 316-2005北京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Beij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for surveying the underground pipelines and cables2005-10-0发布2005-11-01实施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11/7 316-2005目次前言.III引言.V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地下管线类别名称与代号.25基本规定.,35. 1参考系统。.35.2地下管线探测的基本内容.。.4

    2、5.3地下管线探测的精度要求.,二45.4工程项目设计书编制. .55.5地下管线探侧的取舍要求.,.,.55.6地下管线探侧的基本程序,.55.7质量监控. .65.8成果归档.65.9地下管线数据更新的基本要求.66地下管线资料调绘66. 1一般规定66. 2工作内容66.3技术要求67地下管线探查。67. 1一般规定.,. .67.2技术准备77.3地下管线实地调查87.4地下管线仪器探查 .,.97.5成果记录,107.6质量检查.118地下管线测量。128. 1一般规定.128.2控制测量. .128. 3地下管线测量.148. 4地下管线竣工测量.148. 5测量成果质量检查与检验

    3、. 149地下管线数据处理与管线图编绘巧9. 1一般规定.159.2地下管线数据处理.169.3综合地下管线图编绘,179.4专业地下管线图编绘., .17DB11/T 316-20059.5横断面图编绘.179.6地下管线成果表编制.189.7地下管线图的质量检验. 1810地下管线信息系统的建立,.1810. 1一般规定1810.2地下管线要素的分类与编码 1810.3元数据I V,10.4地下管线数据交换1910.5数据库设计与数据组织,.1910.6数据入库前检查。.04,10.7系统功能要求,.2011成果资料的验收与提交2111.1一般规定2111.2成果验收2111.3质量评定0

    4、911.4成果提交。.,0*1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下管线的要素分类与代码表.24附录B(规范性附录)地下管线成果表,.64附录C(规范性附录)地下管线探查遗留问题记录表.65附录D(规范性附录)地下管线探测安全保护规定.。.66附录E(规范性附录)地下管线探测仪一致性校验表.67附录F(规范性附录)地下管线探查记录表.68附录G(规范性附录)地下管线探查质量检查表.69附录H(资料性附录)地下管线图样图.70附录I(规范性附录)地下管线元数据格式76附录J(规范性附录)地下管线数据属性结构.77附录K(规范性附录)地下管线数据交换格式.78附录L(规范性附录)地下管线探测工程验收申请表.81

    5、附录M(规范性附录)检验报告格式.82DB11 /T 316-2005flIJ胃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I,附录J.附录K,附录L和附录M为规范性附录,附录H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北京市勘察设计与测绘管理办公室归口。本标准由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时正兴测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市热力工程设计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伯钥、王磊、江贻芳、洪立波、刘博文、王金坡、孟武、龙家恒、孟志义、陈悼、李兆平、张凤

    6、录、刘志样、黄小平、孙乐兵、李海明、马海志、邹积亭、张自立、郭忠志、李节严、曹景龙.D611 /T 316-2005引言为了统一北京市地下管线资料整合、探查、测量、地下管线数据处理与管线图编绘、信息系统建设和地下管线数据动态更新的技术要求,及时、准确地为城市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管理提供各种地下管线资料,保证其成果的质量,推进地下管线信息资源共享,以适应北京市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现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北京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作为北京市地方测绘技术系列标准之一。D811/T 316-2005北京市地下

    7、管线探测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北京市地下管线资料调绘、探查、测量、数据处理与管线图编绘、信息系统建立以及成果资料验收与提交的内容和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种不同用途的金属、非金属管道及电缆等地下管线的资料整合、探查、测量、信息系统建设和探测后地下管线数据的动态更新等工作。小区和施工场地地下管线探测工作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

    8、于本标准。CJJ 8城市测量规范CJJ 6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 73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100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H 1002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1地下管线探测surveying the underground pipelines and cables获取地下管线走向、空间位置、附属设施及其有关属性信息,编绘地下管线图、建立地下管线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包括地下管线资料调绘、探查、侧量、数据处理与管线图编绘、信息系统建立等。3.2历史数据historical data指在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中存储的、因改建、

    9、拆除等原因造成实际已经废弃的管线的数据。3. 3质里特性quality character产品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基本特征和特性。3.4轻缺陷slight defect指单位产品的一般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对用户使用有轻微影响。3.5重缺陷heavy defect指单位产品的较重要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对用户使用有较重大影响。OB11/T 316-20053.6次严!缺陷hypo-severe defect指单位产品的重要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严重不符合规定,对用户使用有重大影响。3.7严,缺陷severe defect指单位产品的极重要

    10、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或单位产品的质量特性严重不符合规定,以至不经返工或处理不能提供用户使用。3.8简单随机抽样simplicity random sampling随意从检验批中抽取样本,抽样时,使每一个单位产品都以相同概率构成样本,可采用查随机数表等方法。3.9分层随机抽样.tratification random sampling指将产品按作业工序或生产时间段、困难类别、作业方法分层后再从各层中随机抽取一个或若干个样本组成子样的活动。3.10GPS RTK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Real Time Kinematic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时差分定位测量。3.11RG

    11、B Red, Green, Blue红、绿、蓝,显示器等主动设各使用的三原色,其他颜色是通过此三种颜色调和而成.4地下管线类别名称与代号各种地下管线类别名称与代号宜按表1执行.表1各类地下管线类别名称与代号表大类代号小类代号电力DL供电CD服明D2电车工义:信号灯DH广告灯DG直流专用线路DY其它电信DX市话HX长途cx广播CX有践电视1丫宽带KX专用ZX通讯1飞其它DB11/T 31尽一1d.I1;:表1(续)大类代号小类代号给水Is上水T循环水XS消防FS绿化LS中水is其它排水PS雨水丫S污水WS合流HS其它姗气RQ煤气MQ天然气TQ液化气YQ其它热力RL供热GR热水RS燕汽ZQ温泉WQ

    12、冷气LQ其它工业G丫红气QY氧气GY乙炔GQ石油SH航油GH油料GL排渣GP乙烯YX柴油CC其它综合管启(沟)ZH管廊ZL管沟2G其它不明管线WM5基本规定5.1参考系统5.1.1北京市地下管线探测的平面坐标系统应采用北京地方坐标系,高程系统应采用北京地方高程系,并应与国家坐标系统、国家高程系统建立联系。5.1.2特殊地区地下管线探测采用非北京市统一的坐标和高程系统时。应与北京市地方坐标系统和高3DB11/T 316-2005程系统建立联系。5.1.3地下管线探测中使用的地形图比例尺、图幅分幅和编号应与北京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相一致;沿城市道路或进行带状地下管线探测时,宜使用带状地形图,比例尺宜

    13、与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一致,图幅设计应与管线走向协调一致,编号以总带状图幅数为分母,某条带状图为分子的分式表示:特殊地区地下管线探测使用的地形图比例尺可按实际情况而定,其分幅和编号应具有规律性.5.2地下管线探测的荃本内容5.2.1地下管线探侧工作内容包括现有地下管线资料调绘、地下管线探查、地下管线测量、地下管线数据处理与管线图编绘、地下管线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成果资料的验收与提交。5. 2. 2地下管线探测的对象包括埋设于城市规划区内的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燃气、热力、工业等各种管线以及地下综合管廊(沟)和不明管线等。5.2.3地下管线探测时应查明地下管线的类别、平面位置、走向、埋深、高

    14、程、偏距、规格、材质、传翰物体特征(压力、流向、电压)、建设年代、权属单位以及管线的附属物等,编绘综合地下管线图、专业地下管线图,井宜津立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查明的属性项目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地下营线探测应查明的属性项目l埋赢规格管径I宽高电统根孔压力I流向建设年代权月单位.-.-.-.-.-.一.-.-.一.-.-.-.-.-.-.-.-.-.-.-.-.一.-.-.-.一.些-偏距-一-一附属物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材质-数-.-.一.-深外顶电力一挂未-一电信一一一-管块沟道直埋管块沟道直埋水管道沟道气管道沟道压力自流沟道一给一水-溯-力 -排一-热工业综合管启(沟)不明管线(

    15、中心)-一一注is表示应查明的项目二表示宜查明的项目.汪z:个明百颐四理裸渭附足官绷甲心理珠。5.2.4地下管线探测的范围应根据工程需求确定.5.2.5地下管线探测采集的数据应符合统一的数据格式要求,地下管线数据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导入地下管线信息系统.5.3地下管线探测的精度要求5.3. 1本标准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探测精度的标准,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5.3.2隐蔽管线点的探查精度:平面位置限差J,,应为0. lOh;埋深限差a:,应为0. 15h. h为地下管线的中心埋深,单位为厘米(cm),当h300mm或方沟340OX400mm姗气全测热力全测工业全侧综合管鹰(沟)全侧不明管线全测5.6地

    16、下管线探测的基本程序地下管线探测的基本程序宜包括任务委托、资料搜集、现场踏勘、仪器校验、编写工程项目设计书、实地调查与仪器探查、控制测量、地下管线点测量、地下管线数据处理与管线图编绘、地下管线数据库或信息系统建立、编写技术总结报告和成果验收.D811六316-200557质盆监控地下管线探测应实行二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并应按CJJ 61的规定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5.8成果归档地下管线探测成果资料经验收后应及时归档,归档应采用统一的载体和装订规格以及执行统一的组卷要求。5.9地下管线数据更新的基本要求5.9. 1对已拆除、变更或新建的地下管线应及时进行数据更新。5.9.2地下管线数据更新也应

    17、符合5. 1至5. 8的规定.5.9.3应珠立她下普步信息萦给.并对她下管步教抿讲行动杰管抑。6地下管线资料调绘6.1一般规定6.1.1现有地下管线资料的调绘应对已埋设的各种地下管线资料进行搜集、分类、整理,并转绘到北京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上,作为地下管线探查时作业参考的依据.6.1.2现有地下管线资料的调绘工作应在测区地下管线探查工作开展前完成。6.1.3现有地下管线资料调绘应根据工程范围和要求进行,工作完成后应提交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和地下管线成果表.6.2工作内容6.2. 1资料调绘程序现有地下管线资料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a)搜集已有地下管线资料。b)分类、整理所搜集的已有地下管线资料;c)

    18、编绘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6.2.2资料搜集内容地下管线资料搜集宜包括下列内容:a)地下管线设计图、施工图、竣工图、栓点图、示意图、竣工铡量成果或外业探查成果:b)技术说明资料及成果表:c)报批的红线图。d)现有基本比例尺地形图。6.3技术要求6. 3. 1对所搜集的资料应进行整理、分类,将管线位置、连接关系、管线构筑物或附属物、规格(管径或断面宽高)、材质、电缆根(孔数、压力(电压、建设年代等管线属性数据转绘到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上,编制成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6. 3.2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应根据管线竣工图、竣工测量成果或外业探查成果编制,无竣工图、竣工测量成果或外业探查成果时,可根据施工图及有关资

    19、料,按管线与邻近的建(构)筑物、明显地物点、现有路边线的相互关系编制,在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上应注明管线资料来源。6.3.3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应按附录A所规定的图式和颜色绘制.6.3.4采用竣工侧量成果或外业探查成果编制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时,应按附录B的规定编制地下管线成果表。7地下曾线探查7.1一般规定7.1.1地下管线探查应在现有地下管线资料调绘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与仪器探测相结合的方法,在实地查明各种地下管线的敷设状况,即地下管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和埋深、管线类别、走向、DB11/7 316-2005连接关系、偏距、规格、材质、压力(电压)、电缆条数、管块孔数、权属单位、建设年代以及

    20、附属设施等,绘制探查草图,并在地面上设置管线点标志。7.1.2地下管线探查所使用的仪器应是经过一致性校验合格的仪器,所使用的钢卷尺等计量器具应具有标识.7.1.3管线点包括线路特征点和附属设施(附属物)中心点,可分为明显管线点和隐蔽管线点。明显管线点应进行实地调查和量测有关数据,隐蔽管线点应利用仪器探测、开挖或通过打样洞方法探查其位置及埋深。7.1.4管线点点位应设置在线路特征点或附属设施中心点上,在无特征点的直线段上也应设置管线点,其设置间距建成区不应大于loom,郊区不应大于200m。特征点包括分支点、转折点、起讫点、变坡点、变材点、变径点、上杆、下杆等.附属设施包括:各种容井、闸井、仪表

    21、井、接线箱、变压箱、人孔、手孔等。7.1.5管线点的地面标志在管线探测成果验收前不宜毁失、不应移位、易于识别.不易设置地面标志的管线点应在实地栓点或作点之记。7.1.6当地下管线弯曲时,应在圆弧起讫点和中点上设置管线点。当回弧较大时,宜增加管线点,以保证地下管线的弯曲特征.7.1.7管线点外业编号宜采用“工程号+管线代号+线号+顺序号”组成,管线代号应按表1的规定执行,顺序号用阿拉伯数字标记.管线点外业编号在测区内应是唯一的.7.1.8采用现行的探查技术手段不能查明地下管线的空间位置时,宜进行开挖或钎探探查。现场条件不允许开挖或钎探时,应将问题记录在附录C所示的记录表中。7.1.9地下管线探测

    22、安全保护作业应按附录D的规定执行。7.2技术准备7.2. 1探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内容探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应包括资料搜集、现场踏勘和仪器一致性校验。7.2.2资料搜集探查前应搜集下列资料:a)测区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b)测区基本比例尺地形图;c)测区测量控制点成果资料。7.2.3现场赌勘现场踏勘应核查下列内容:a)核查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与实地是否一致;b)核查测区内测量控制点的位置和保存情况。c)察看侧区地物、地貌、交通情况、地球物理条件及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7.2.4仪器一致性校验7.2.4. 1地下管线探测仪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一致性校验,校验要选择在测区内已知的地下管线上进行。探侧仪一致性校

    23、验应包括定位一致性校验和定深一致性校验。7.2.4.2地下管线探测仪一致性校验应按下列方法进行:a)在一已知单管线上,选择一种信号施加方式,以相近的工作频率、发射功率和收发距,用接收机探测地下管线的平面位置和埋深;b)用钢卷尺量侧仪器探测的平面位置与地下管线实际平面位置间的差值,计算仪器探测的深度与地下管线实际深度间的差值,将结果记录在附录E规定的表中;c)变换接收机,重新进行上述工作.直至所有投入使用的地下管线探测仪均进行了校验.7.2.4.3投入生产使用的地下管线探测仪,其定位均方差不应大于几的1/3,定深均方差不应大于几的1/3.DB11/T 316-20057.2.4.4不能满足要求的

    24、地下管线探测仪.不应投入生产应用。对分批投入生产使用的地下管线探测仪,每投入一批(台)时,均应进行一致性校验。7.3地下借经实地调查7.3.1甚本要求实地调查应在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所标示各类地下管线位置的基础上,通过对所出露的地下管线及附属设施进行实地详细调查、量测和记录。7.3.2点位设11管线点点位设置应按下列要求进行:a)检查井:在检查井中心位置设置管线点,当井位中心偏离管线中心线距离大于0.2m时,应量侧和记录偏心距,偏心距的单位为米(m):b)地下管线管廊(沟)应在地下管线管廊(沟)的几何中心设置管线点;c)地下管线小室:在检查井中心设置管线点,并以检查井中心为参考点,量测小室地下空

    25、间的实际范围:d)对于同种类双管或多管并行的直埋管道,当两最外侧管线的中心间距小于或等于lm时,应在管线几何中心位置设置管线点:大于lm时,应分别在各管线的中心位置设置管线点。7.3.3埋深t测管线点埋深量测应按下列要求进行:a)管线点埋深宜采用经检验的钢尺直接开井量测,不能用钢尺直接量测时,应采用L尺在地面进行量测,L尺的长轴方向应保持与地面线垂直,读数时应在地面拉水平线,水平线与L尺长轴方向的交点即为读数起始位置:b)管线点深度的计量单位为米(m),读数时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埋深量测的位置应按表2执行;c)当检查井被掩埋物、淤泥等攫盖(包括给水管线的阀门手孔、煤气管线的抽水缸等),不能直接

    26、量测埋深时,应采用仪器探侧、打样洞等方法查明地下管线的埋深,同时应在附录F规定的记录表中注明定深方法。7.3.4偏距,测偏距量侧宜用十字形井中器套卡在打开井盖的井口上,十字交叉点即为井口中心,交叉点挂钩悬一垂球,用尺量出垂球至管道中心线的水平垂距,即为偏距(见图1)。赞践申心1_井盖中心-2产梦7777TH不夕7了/ /f叮一几仑厂,一匕勺一图1偏距里测示惫图7.3.5规格t测管线规格量侧应按下列要求进行:a)管线规格用钥卷尺下井量测。电缆管块或管组的计量单位用厘米(cm)表示:其它用毫米(mm表示;b)回形断面量测其内径;排水管沟量侧矩形断面内壁的宽和高;电缆沟道量测沟道断面内壁的宽和高:电

    27、缆管块或电缆管组量测其外包络尺寸的宽和高:地下综合管廊(沟)量测矩形断面内壁的宽和高;直埋电缆的管线规格用条数表示:DB11/T 316-2005c)量测结果应与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进行对照,当两者不一致时,应以实地量测内容为准;d)同一规格的地下管线其管线规格记录应统一e)埋设于地下管沟或管组、管块中的电力或电信电缆,宜查明电缆的根数或管组、管块孔数。7.3.6材质调查地下管道和以管块、管组形式埋设的电力、电信电缆应查明管道或管块、套管的材质。材质的记录应采用统一、规范的名称。7.3.7建(构)筑物和附月设施调查在明显管线点上,应按表4的规定查明各种管线上的建(构)筑物和附属设施。表4各种管线

    28、上的建(构)筑物和附属设施管线类别建(构)筑物附 属 设施给水水源井、给水泵站、水塔、清水池、净化池阀门、水表、消火栓、排气阀、排泥阀、预留接头、阀门井排水排水泵站、沉淀池、化粪池、净化构筑物、暗沟地面出口检查井、跌水井、水封井、冲洗井、沉泥井、进出水口、污水蓖、排污装置姗气、热力及工业管道调压房、煤气站、锅炉房、动力站、储气柜、冷却塔涨缩器、排气(排水、排污)装置、凝水井、各种容井、阀门电力变电所(站)、配电室、电缆检修井、各种塔(杆)杆上变压器、礴天地面变压墨、各种容井、人孔井电信变换站、控制室、电缆梭修井、各种塔(杆)、增音站交接箱、分线箱、各种害井、检修井7.3. 8其它属性调贾压力、

    29、电压、建设年代和权属单位等调查内容应根据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填写。7.4地下管线仪器探查7.4. 1探查原则仪器探查是在现况调绘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地球物理条件,可采用物探方法、打样洞探测或直接开挖的方法.探查地下管线应符合下列原则:a)应从已知到未知:b)应从简单到复杂:c)应优先采用轻便、有效、快速、成本低的方法。d)复杂条件下宜采用多种探查方法相互验证。7.4. 2探查方法选用7.4.2.1物探方法可选用电磁法、电磁波法(地质雷达)和地震波法等.选用的物探方法应具备下列条件:a)被探查的地下管线与其周围介质之间应有明显的物性差异;b)被探查的地下管线所产生的异常场有足够的强度,应

    30、能在地面上用仪器观测到:c)应能从干扰背景中清楚地分辨出被查地下管线所产生的异常;d)探查精度应符合5. 3的规定。7.4.2.2对良性传导管线宜采用有源法探测,探测方法可选择感应法、夹钳法、单端连接法或双端连接法,在管线密集地段,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进行验证,以及在不同的地点采用不同的信号加载方式进行验证:对非良性传导管线宜采用电磁波法、示踪电磁法、打样洞法或开挖法探测。软土地面宜采用机械探针法探测:排水沟渠宜采用电磁波法或示踪电磁法探测。硬质路面宜采用电磁波法或打样洞法探侧;上述方法都不适用时可采用开挖方法.7.4.2.3被查地下管线邻近有平行管线或管线分布情况较复杂时,宜采用直接法、

    31、夹钳感应法、压线法或选择激发法等方式进行探查。7.4.3探测仪器选用探测仪器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DB11/T 316-2005a)有较高的分辨率、较强的抗千扰能力:b)探查精度应符合5.3的规定:c)有足够大的发射功率(或磁矩);d)有多种发射频率可供选择:e)轻便、性能稳定、重复性好,操作简便,应有良好的显示功能.非电磁感应类专用地下管线探测仪应符合相应物探技术标准;f)应有快速定位、定深的操作功能:9)结构坚固、应有良好的密封性能。7.4.4探测技术要求7.4.4.1采用探侧仪器探查地下管线时,应进行重复扫描以确保管线无遗漏。7.4.4.2采用直接法时,应把信号施加点上的绝缘层刮千净,保

    32、持良好的电性接触,接地电极应布设合理.接地点应有良好的接地条件;采用夹钳法时.夹钳应套在被查管线上,夹钳接头应保持通路。用电磁感应法探查地下管线时.应选择最佳激发位置、收发距离和发射频率。7.4.4.3电磁感应类地下管线探测仪探查地下管线平面位置时,首先应采用扫描方式探测出管线的大致位置,再进行追踪定位,并运用峰值法进行管线定位,无千扰时宜采用零值法加以验证.7.4.4.4转折点、分支点应采用交会法定位.定位前应先查明管线走向和连接关系,在管线走向的各个方向上均应至少测三个点,且三个点位于一条直线上,然后通过交会定出特征点的具体位置。7.4.4.5电磁感应类地下管线探测仪探查地下管线埋深时,应

    33、符合下列要求:a)根据实际条件可选择使用直读法、百分比法、450法或综合方法等;b)定深应在对管线进行精确定位之后进行,在管线走向变化的各个方向均应测量地下管线的埋深.定深点的位置宜选择在管线点附近至少3至4倍埋深范围内是单一的直管线,中间无分支或弯曲,且相邻管线之间距离较大的地方;c)在管线走向的各个方向用同一方法至少应对管线的埋深进行两次探测,当两次探测的结果较差在。.05h (h为管线的中心埋深)之内.采用其均值作为管线的埋深值:当两次探测的结果较差大于0.05h时,应重新进行探测。当被测管线周围存在千扰时,应采用其它适宜的方法确定管线的埋深。7.4.4.6采用地质雷达探测非金属管线时,

    34、应符合下列要求:a)要在探测点附近的已知管线上作雷达剖面以确定介电常数和波速;b)选用与探测对象的埋深和管径相匹配的发射频率和相应的接收天线;c)在一个探测点应作两次以上的往返探测,如探测对象无明显异常,应改变参数重新探测:d)对不规整的管线异常应进行验证。e)地质雷达探测工作结束后,应单独编写地质雷达工作总结报告,并附每条地质雷达剖面图记录和成果表,成果表内容包括波速、双程走时、地下管线平面位置和埋深以及同等地电条件已知地下管线的实验数据.7.5成果记录7.5. 1探查成果应在实地记录在附录F的记录表中,同时应将管线的连接关系绘制在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上。7.5.2探查原始记录字迹应清楚、整齐,

    35、不得涂改、擦改和转抄。7.5.3附录F中各数据项和记事项都应根据实地探查的实际结果记录清楚,填写齐全,不得伪造数据。对隐蔽管线的规格、材质不能确认时,可根据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填写,但应在“备注栏”中注明数据来源。7.5.4更正错误时应将错误数字、文字整齐划去,在上方另记正确数字和文字;更正埋深错误时,应在另行重新记录。DB11 /T 316-20057. 5. 5探查草图应根据实地探查的结果绘制在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上。绘制内容应包括管线连接关系、管线点编号、必要的管线注记和放大示意图等。图式应按附录A的规定执行,管线点与周围地物的相对位置宜准确。探查草图上的文字和数字注记应整齐、完整,图例、文字

    36、和数字注记内容应与探查记录一致。7.5. 6各探测工区应对探查草图进行接边工作,不得在未接边的情况下,将管线画至内图廓线。接边内容应包括管线空间位置接边和管线属性接边。7.5.了 探查原始记录资料应按作业工区、管线类别分别进行编目、组卷。7. 6质量检查7. 6. 1地下管线探查应进行质量检查工作.各级检查工作应独立进行,不应省略或代替,应按附录G规定的格式填写探查质量检查结果。7.6.2每一个工区应在隐蔽管线点和明显管线点中分别抽取不少于各自总点数的5%,通过重复探查进行质量检查,检查取样应分布均匀,随机抽取,在不同时间、由不同的操作员进行.质量检查应包括管线点的几何精度检查和属性调查结果检

    37、查.7.6.3管线点的几何精度检查应包括隐蔽管线点和明显管线点的检查,对隐蔽管线点应复查地下管线的水平位置和埋深,对明显管线点应复查地下管线的埋深。根据重复探查结果,按公式(1)、(2)和(3)分别计算隐蔽管线点平面位置中误差二。、埋深中误差nhm和明显管线点的量测埋深中误差mme、和m,;,不应大于0.56。和0. 5 6,w, mm不应大于士2.5cme。和。分别按公式“)和(5)计算。m。=士厚二一2n,mw赓=0.10 I.,- h,n,=0.15 h,n, ;-;(1)(2)(3)(4)(5)式中:dsd-隐蔽管线点的平面位置偏差(cm);dh,r-隐蔽管线点的埋深偏差(cm);乙d

    38、H一一明显管线点的埋深偏差(cm);几隐蔽管线点重复探查平面位置限差(cm);j招一隐蔽管线点重复探查埋深限差(cm);nj-隐蔽管线点检查点数:n一明显管线点检查点数、h一各检查点管线中心埋深(cm),当权 100cm时,取h; =100cmoOB11八316-20057.6.4地下管线探查除对管线点的平面位置和埋深进行检查外,还应对管线点的属性调查进行检查,发现遗漏、错误应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正.7.6.5对隐蔽管线点应进行开挖验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每一个工区应在隐蔽管线点中均匀分布、随机抽取不应少于隐蔽管线点总数的1%且不少于3个点进行开挖验证:b)当开挖管线与探查管线点之间的平面位里

    39、偏差和埋深偏差超过5.3规定限差的点数小于或等于开挖总点数的10%时,该工区的探查工作质量合格:c)当超差点数大于开挖总点数的10%,但小于或等于20%时,应再抽取不少于隐蔽管线点总数的1%开挖验证。两次抽取开挖验证点中超差点数小于或等于总点数的10%时,探查工作质量合格,否则不合格:d)当超差点数大于开挖总点数的20%,且开挖点数大于10个时,该工区探查工作质量不合格;e)当超差点数大于开挖总点数的20%,但开挖点数小于10个时,应增加开挖验证点数到10个以上,按上述原则再进行质量验证。7.6.6经质量检查不合格的工区,应分析造成不合格的原因,并针对不合格原因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对不合格工区

    40、应重新进行探查.在重新探查过程中,应验证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7.6.7各项质里检查工作应做好检查记录,并在检查工作结束后编写管线探查质量检查报告.质量检查报告内容宜包括工程概况、检查工作概述、问题及处理措施、精度统计和质量评价.8地下份线测,8. 1一般规定8.1.1地下管线测量工作内容应包括控制测量、已有地下管线测量、地下管线竣工测量和测量成果的检查验收。8.1.2地下管线测量前,应收集测区已有控制和基本比例尺地形图资料,对缺少控制点的测区,基本控制网建立以及对已有控制的检测,应按CJJ 8的有关规定执行。8.1.3地下管线点的平面位置测量宜采用解析法或GPS RTK进行,GPS RTK

    41、测量应符合CJJ 73的规定,其精度应符合5.3的规定。8.1.4地下管线点的高程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亦可采用电磁波三角高程测量,其精度应符合5.3的规定。8.1.5投入生产的测量仪器,在使用前应按CJJ 8的有关规定进行检验和校正,并且仪器应在检校有效期内。8.2控制测It8.2. 1平面控制测且8.2.1.1平面控制测量应在等级控制网的基础上布设三级导线或导线网,也可采用GPS测量;等级控制点密度不足时应按CJJ8的规定加密等级控制点。8.2.1.2三级导线或导线网的限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当导线短于表5规定长度的1/3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士0. 13m:导线的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宽至表5规

    42、定长度的1.5倍,但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士。.26m.控制点稀少地区测距导线可同级附合一次.裹5三级导线或导线网测f的限差8.2.1.3在三级导线或导线网的基础上布设图根导线,其主要限差应符合表6的规定:DB11/T 316-2005表6图根光电测距导线测t的限差附合导线长度m900注:。为侧站数平均边长m80导线相对闭合差测回数DJ.方位角闭合差1/4000140石仪器类型n测距方法与测回数单程观侧18.2.1.4因环境限制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不多于四条边的支导线。边长用测距仪测距时,总长不应超过表6规定长度的1/2,最大边长不应超过表6规定平均边长的两倍,前视边长不应超过后视边长的两倍.

    43、水平角观侧应左右角各测一测回,测站圆周角闭合差不应大于士40“。8.2.1.5采用GPS RTK测量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基准站宜选择观测条件好、距离测区近的地方,起算点应选用二级以上高等级控制点.对于使用不同等级的控制点,GPS RTK作业半径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 GPS RTK起茸点等级及作业半径b)点位宜选择视野开阔,远离高大的建筑楼群、树木,远离强电磁波发射源等干扰源.实地应设置点位标志,并绘制点之记:C)作业前应使用不同的控制点进行校核.点位误差不应大于5cm,控制点应是二级或二级以上的点;d)观测应满足下列条件:1) PDOP值小于6;2)卫星高度截止角应大于150;3)有效的观

    44、测卫星数)5颗;4) RTK固定解应在稳定收敛至毫米级稍度并且信号稳定后开始观测记录,观测不得少于两次,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两分钟,两次观测的坐标分量较差不应大于1Omm.e)每项工程不应少于3个已知点作为基准点:f)数据记录应包括原始数据和观测数据。8.2.2高程控制Rill8.2.2. 1高程控制测量应起算于等级控制点并布设附合水准线路,不应超过两次附合,水准路线闭合差不应超过土10石mm (n为测站数).局部水准点稀少地区首级线路总长不应超过818.2.2.2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应与导线测量同时进行.仪器高和棱镜高均应采用经检验的钢尺进行量测,取至毫米(mm)。其主要限差应符合表8

    45、的规定。表8三角高程测最的主要限差项目线路长度k口】侧距长度笼口高程闭合差mm限差4100士10石注:月为边数8.2.2.3垂直角观测测回数与限差应符合表9的规定.表8垂直角观测测回数与限差等级侧回数指标差垂直角互差一次附合DJ: 25“DJ. 二次附合D日 DB11/T 316-20058.3地下份找319#8.3. 1地下管线测量内容应包括对管线点的地面标志进行平面位置和高程连测、计算管线点的坐标和高程及编制管线点测量成果表。8.3. 2管线点的平面位置测量可采用GPS RTK、导线串连法或极坐标法。GPS RTK和串连法的作业方法和精度要求应按8.2的规定执行.采用极坐标法时,水平角观测

    46、一测回,钥尺量距应双次丈量,距离不宜超过50m,光电测距不宜超过150 M.8.3.3管线点的高程宜采用直接水准连测,站数不宜超过50站。单独线路每个管线测点宜作为转点.8.3.4同时铡定管线点坐标与高程时,水平角和垂直角均宜测一测回。若采用带有自动记录装置的仪器测绘时,可观测半测回,测距长度不应超过150 m,仪器高和棱镜高量至毫米.8.3.5管线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均应计算至毫米(mm),取位至厘米(cm).8.4地下管线竣工pill8.4. 1竣工测量宜在扭土前进行。当不能在扭土前施测时,应在覆土前,按7. 1.4和7.1.5的规定,用固定地物或临近控制点采用距离交会法准确拴点,量测管线点

    47、与固定地物点的高差,在实地做出标志和做好点之记,待以后还原点位再进行连测。8.4.2竣工侧量控制点布设应符合8.2的规定,当利用原定线的控制点时应进行边、角校核。8.4.3管线点坐标与高程施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8.3的规定。8.4.4竣工测量应按5. 2, 5. 3和附录F的规定,实地逐项填写地下管线探查记录表。8.4.5竣工测量采集的数据应符合数据入库的要求.8.5 xlj 2成果质It检查与检验8. 5. 1地下管线测it成果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a)各种原始手薄应齐整;b)各项计算应正确:c)坐标、高程测量的各项误差应符合5. 3的要求:d)展绘误差应在限差以内:e)管线连接关系应正确:

    48、f)成果表抄录应正确。8.5.2地下管线测量成果质量检查应做好质量检查记录,井进行质量评定。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作出标识、记录,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8.5.3地下管线的测量成果应进行成果质量检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应随机抽查测区管线点总数的5%进行复测;b)复测管线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应按公式(6)和(7)分别计算测量点位中误差M.和高程中误差m,.刀赴二二一(7)式中乙d-为重复测量的点位平面位置较差乙无亡一为重复测量的点位高程较差:刀一重复测里的点数。8.5.4侧量点位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mm不应超过5.3的规定.DB11 /T 316-20058.5.5各项质量检查工作应做好检查记录,并在检查工作结束后编写管线测量质量检查报告,质量检查报告内容宜包括工程概况、检查工作概述、问题及处理措施、精度统计和质量评价。9地下管线数据处理与管线图编绘9. 1一般规定9.1.1地下管线数据处理应在地下管线测量工作完成后并经检查合格的基础上进行;地下管线图应在地下管线数据处理工作完成并经检查合格的基础上编绘。编绘工作应按下列步骤进行:a)地下管线图比例尺的确定;b)地下管线图形数据的获取;c)地下管线图编辑;d)地下管线图输出等。9.1.2地下管线图应分为专业管线图、综合管线图和管线横断面图。9.1.3专业地下管线图及综合地下管线图的比例尺应为1:500至1:2000,图幅规格


    注意事项

    本文(DB11 T 316-2005 Beij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urveying the underground pipelines and cables《北京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花仙子)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