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01 B 05 DB64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方标准 DB 64/T 8092012 土石山区水源涵养林的多功能经营 技术规程 2012 - 10 - 30发布 2012 - 10 - 30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64/ T 8092012 I 前 言 本标准的编写格式符合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局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宁夏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彦辉、熊 伟、王緖芳、郭泉水、于澎
2、涛、徐丽宏、韩彩萍、左海军、余治 家、程晓福、樊亚鹏、胡永强、余杨春、田瑛、杨民益、苏延刚、殷小慧。 DB64/ T 8092012 1 土石山区水源涵养林的多功能经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土石山区水源涵养林多功能经营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总则、立地类型划分和水源涵养 林的多功能定位、山地多功能水源涵养林的近自然构建技术、山地多功能水源涵养林的经营技术,以及 规范性和资料性附录等方面的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宁夏六盘山及其外围土石山区的水源涵养林经营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3、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8337.1-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 导则 GB/T 18337.2-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 规划设计通则 GB/T 18337.3-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 技术规程 LY/T 1607-2003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LY/T 1721-2008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DB64/T 203-1998 宁夏六盘山土石山区造林技术规程 DB64/T 423-2006 宁夏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DB64/T 612-86 林木育苗技术规程 DB64/T 613-86 造林技术规程
4、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水源涵养林 Water-retention forest 防护林的一种,指设置在河川、水库的上游等水源地,以涵养水源、调节水文、防止水体淤塞以及 改善和保护水质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 3.2 混交林及混交比 Mixed stand and mixing ratio of tree species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树种组成的森林,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总断面积或 总蓄积量的比例在65%(含)以下。混交比是指在人工造林中,常根据配置设计把组成混交林的各树种 在单位面积上的株数百分比称混交比,以确定各造林树种的苗木需求量。
5、DB64/ T 8092012 2 3.3 森林经营 Forest management 各种森林培育措施的总称,是森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从宜林地上形成森林起到采伐更新时止 的整个经营周期的培育管理措施,包括森林抚育、林分改造、护林防火、病虫防治、林副产品利用、采 伐更新等各项生产活动。 3.4 多功能林业 Multifunctional forestry or Multipurpose forestry 在林业的发展规划、恢复和培育、经营和利用等过程中,从局地、区域、国家到全球的角度,在容 许依据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正确选择利用一个或多个主导功能且不危及其他生态系统的条件下, 合理保 护、
6、不断提升和持续利用客观存在的林木和林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所有功能,以最大限度地持久满 足不断增加的林业多功能需求,使林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达到持续最优。 3.5 近自然森林经营 Close-to-nature forest management 以效法天然林的生态系统结构与演替过程为准则,通过对现有林的合理改造、利用与经营,不断优 化森林的结构,并在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努力减少和降低人工经营对森林结构的破坏,在提高森林生产 优质大径材和充分利用森林提供优质足量林产品功能的同时, 还能通过维持森林的良好结构来维持和提 高森林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固碳释氧、涵养水源等其他功能。 3.6 常规目标
7、树 Normal target trees 长期保留生长达到目标直径后才利用的林木。 注:一般选择指标为:1)实生;2)木材生产价值高;3)处于主林冠层;4)生活力旺盛,生长健康;5)树干通 直饱满且全株无损伤。 3.7 特殊目标树 Special target trees 为了维持和优化林分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现在和将来的林分树种组成、保持水土或提高林 分景观价值等目标,需特别保护的林木。 注:一般选择指标为:1)相对于所在林分而言个体数量少的树种、母树及对森林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林木;2)有鸟 巢的林木;3)能为微生物、昆虫和鸟类提供栖息生境的濒死木和枯立木;4)具有观赏价值和能提高景观
8、异质 性的林木。 3.8 预留目标树 Preserved target trees 林分中天然更新的、生长发育优良和有望未来成为目标树的幼树,一般为实生乡土树种。 3.9 DB64/ T 8092012 3 干扰树 Disturbance trees 林分中生长发育不良并干扰常规、特殊或预留目标树生长的林木(如树冠相互接触)。 4 总则 4.1 为了指导和规范宁夏六盘山及其外围土石质山区的水源涵养林多功能经营,提高其经营技术水平 和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贡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 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制定本技术标准。 4.2 营造土石山
9、区多功能水源涵养林应合理划分立地类型,并根据其主导功能、主要功能和一般功能 选择适宜树种,满足不同立地类型对多功能林业建设的要求。 4.3 经营土石山区多功能水源涵养林要依据森林不同发育阶段面向多功能水源涵养林理想的结构要 求,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促使形成符合多功能要求的森林植被结构,确保充分发挥土石山区水源涵养 林的多功能效益。 5 立地类型划分和水源涵养林的多功能定位 5.1 立地类型划分 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森林多功能经营需求,依据海拔、坡向、土壤厚度等立地因子,将宁夏六盘山 地区的宜林地划分为11个基本立地类型,详见附录A。 5.2 不同立地的多种功能定位 5.2.1 在六盘山海拔 25
10、00m 以上,把生产木材作为主导功能;同时要注意形成节水型森林植被结构, 维持山地流域的产水功能,即把产水作为重要功能或与木材生产并列的主导功能。 5.2.2 在六盘山海拔 2000m2500m 范围内,在阳坡半阳坡立地,其主导功能是保护土壤免遭侵蚀;但 也要充分发挥此类立地的产水功能以及地形较缓、土壤较厚的一些半阳坡立地的木材生产能力。在阴坡 半阴坡立地,把生产木材作为主导功能,把保护土壤、控制侵蚀作为主要功能,并注意通过建设节水型 森林植被而维持一定的产水功能。 5.2.3 在海拔 2000m 以下,在阳坡、半阳坡和半阴坡立地,要把保护土壤免遭侵蚀作为主导功能,把 产水作为重要功能或并列的
11、主导功能。在土壤水分和土层厚度条件相对较好的阴坡立地,可把生产木材 作为主导功能,把产水功能降为一般功能。 5.2.4 在不同海拔区段的沟谷地带,森林可以同时承载美化景观、休闲旅游、净化水质和生产木材等 多种主导功能。 把土壤保护、 物种保存、 固碳释氧等其他生态功能和就业增收等社会功能作为一般功能。 6 多功能水源涵养林的近自然构建技术 6.1 造林树种选择与配置 6.1.1 树种选择原则 树种选择必需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a) 优先利用多功能树种原则; b) 优先选择具较强抗旱能力的树种原则; c) 尽可能选用节水树种,减少林木生态耗水原则; DB64/ T 8092012 4 d)优先选用
12、具较强抗灾能力的乡土树种原则; e) 优先选择枯落物丰富且易于分解、改善土壤结构功能强的树种原则。 六盘山地区常见的造林树种和植物名录见附录F。 6.1.2 树种选择与配置 6.1.2.1 在海拔 2500m 以上,阴坡、半阴坡主要选择云杉、红桦、白桦等;阳坡、半阳坡选择云杉、 华山松、沙棘、野李子、糙皮桦等。 6.1.2.2 在海拔 2000m2500m 范围内,土层较厚,水分养分条件相对较好,尤其是阴坡半阴坡立地, 可培育优质大径材,适宜多栽植产材性能好的云杉、华山松、华北落叶松、红桦、白桦、辽东栎、元宝 枫等主要造林树种;适生的非主要造林树种也较多,详见附录 A。 6.1.2.3 在海拔
13、 2000m 以下,立地干旱瘠薄,不同坡向的水分条件、生产能力、产水能力和适宜树种 都差别较大,一般只能在沟底和阴坡造林,适宜栽植的主要树种较少,主要有桦树、辽东栎、华北落叶 松、油松、椴树、华山松等;在水分不足的立地,应多采用非主要造林树种,尤其是抗旱性、节水性强 的灌木,详见附录 A。 6.2 造林密度与混交比 6.2.1 在确定造林密度(以及林分经营密度)时,除像常规造林中考虑培育树木干形和抑制灌草竞争 对密度的要求以外,还要依据不同立地土壤水分的植被承载力和对坡面的产水要求来计算确定,具体见 附录 B。造林密度一般为 2500 株/ha3333 株/ha。 6.2.2 造林一般为混交造
14、林,针阔叶树种的混交比通常为 1:1。 6.3 种植点配置 6.3.1 配置原则 按照立地类型和确定的树种组成及造林密度,进行种植点配置,并灵活考虑微地形对林木生长条件 (土壤厚度、水分条件等)的影响。此外,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天然更新形成的各种幼树。 6.3.2 种植行的走向 在平地造林时,种植行宜南北走向;在坡地造林时,种植行宜选择沿等高线走向;在风害严重地区, 种植行宜与主风向垂直。 6.3.3 配置方式 6.3.3.1 品字形配置 品字形配置时,相邻两行的各株相对位置错开,排列成品字形,或等腰三角形,种植点位于等腰三 角形的顶点。 6.3.3.2 群状配置 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丛状分
15、布,群丛内植株密集(3株20株),群丛间距离较大。此种 配置方式适宜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营造近自然混交林。 6.3.3.3 自然配置 在造林地上随机地配置种植点,恰似天然林中的林木分布。 DB64/ T 8092012 5 6.4 整地 6.4.1 地表覆盖维持 整地时要保留造林地上的原有枯落物和植被等地表覆盖,不要把枯枝落叶及采伐剩余物移出林地, 以避免导致土壤侵蚀和养分损失。确需清理,则将采伐剩余的树枝等沿等高线集中放置,或放置在坡面 上的沟道内用于拦截泥沙,枯枝落叶仅在造林整地挖坑时进行局部清理,并在植苗后回填覆盖栽植坑。 6.4.2 整地方式与规格 6.4.2.1 穴状整地 穴状整地适
16、用于各林种、各树种的平坦立地条件,尤其是河滩、平台地带的造林地整地。穴状整地 采用圆形或方形坑穴, 其大小因林种和立地条件而异。 在平台造林时, 穴径 (宽) 和穴深均在30cm50cm; 对大苗造林、经济林、培育大径材的用材林及速生丰产用材林,整地规格要大些,穴径(宽)和穴深分 别在50cm和40cm以上。在河滩或者缓坡地穴状整地时,规格为圆形,穴径为60cm,穴深为30cm。 6.4.2.2 鱼鳞坑整地 鱼鳞坑整地适用于退耕还林区的坡地及需蓄水保土的石质山地的造林地整地。 整地时挖掘近似半月 形的坑穴,排列呈“品”字形。挖坑时先把表土堆放在坑的上方;把生土堆放在坑的下方,按要求规格 挖好后
17、,再把熟土垫入坑内,用生土围成半环状高30cm35cm的土埂,并在上方左右两角各斜开一道引 蓄雨水的小沟。坑的大小和距离,因小地形和栽植树种的不同而有变化,鱼鳞坑一般长60cm,宽40cm, 深30cm。 6.4.3 整地时间 在造林前一个月或雨季前整地。在有冻拔害的地区和土壤质地较好的湿润地区,随整随造。 6.5 植苗造林 6.5.1 裸根苗栽植技术 6.5.1.1 穴植,用于栽植各种裸根苗。穴的大小和深度应略大于苗木根系。苗干要竖直,根系要舒展, 深浅适当,填土一半后提苗踩实,再填土踩实,然后覆上虚土,最后覆盖枯落物(和石砾)。 6.5.1.2 缝植,一般用于在新采伐迹地、沙地上栽植松柏类
18、小苗。在已整地的造林地上用锄或锹开缝, 放入苗木,深浅适当,不窝根,拔出工具,踏实土壤。 6.5.2 容器苗栽植技术 容器苗采用穴植法。穴的大小和深度应适当大于容器,以便容器苗植入。栽植时要去掉苗木根系不 易穿透或不易分解的容器,回填土时一次性填满踩实,并保护好根团,不得踩碎跟团并提苗。 6.5.3 植苗造林时间 裸根苗以春季造林为主,容器苗以雨季造林为佳。 6.6 抚育管理与保护 6.6.1 补植 造林后的第2年和第3年, 对成活率和保存率达不到标准的地块, 用同等规格的合格苗及时进行补植。 DB64/ T 8092012 6 6.6.2 抚育 连续3年,第1年抚育2次,第2年抚育1次,第3
19、年抚育1次,包括松土、除草、培土等。松土除草一 般在造林后的雨季进行,应做到里浅外深,不伤害幼树根系,深度5cm10cm。种植穴外影响幼树生长 的杂草也应及时割除。 6.6.3 有害生物防治 造林后三年内,采用投毒和人工捕打等方式,加强鼠免等有害生物防治,确保造林成果。 6.6.4 防火护林 在规划区建护林点,设置专职护林员,实行轮流不间断看守,严禁牲畜践踏及人为破坏,杜绝火灾 等各种毁林案件发生。 7 多功能水源涵养林经营技术 7.1 多功能水源涵养林的理想结构 在遵从常规提倡的多树种、多世代、多层次的稳定高效森林结构要求的同时,从充分发挥森林多种 功能的角度出发,考虑六盘山作为干旱地区山地
20、森林的特殊性和对维持山地流域产水功能的刚性需求, 确定多功能水源涵养林的理想结构特征为:林冠郁闭度维持在0.7左右,林地覆盖度(包括灌草和枯落 物)维持在0.7以上,林木的高径比(m/cm)维持在0.7左右。不论在任何森林发育演替阶段,采取的经 营措施都要以加快形成和很好维持这个多功能水源涵养林的理想结构为目标。 六盘山地区目前主要森林 类型的具体经营措施见附录D。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和年度作业设计的框架指南见附录E。 7.2 水源涵养林的演替阶段划分及经营措施 7.2.1 建群阶段 7.2.1.1 划分依据及特征 从天然灌丛或草地或采伐迹地通过自然恢复或人工造林发展至尚未郁闭的小乔木林或幼林的演
21、替 阶段。此阶段主要特征如下: a)林冠尚未郁闭,尚未形成森林小气候; b)自然恢复林木的优势木主要是阳性、先锋树种(如山杨、白桦等)或灌木; c)75%以上的优势木树高小于4m,胸径小于5cm,还未形成具足长度的优良树干。 7.2.1.2 经营措施和经营目标 7.2.1.2.1 加强林分的人工管护,在有条件时进行松土除草,减少灌草对目标树种的过度竞争,保障 目标林木个体生长,促使幼林尽快郁闭。 7.2.1.2.2 如果植被覆盖还是以灌丛为主, 目标乔木的数量和质量还难以满足要求, 则要稀疏种植 (造 林密度在 750 株1500株之间,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油松等目标乔木树种,改善林地树种组
22、成, 促进形成乔灌复层结构,加快正向演替。选择土层较厚和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局地,进行带状、小块状 或单株混交造林。开展鱼鳞坑整地时,适当砍除少量灌丛,形成利于新栽苗木生长的小环境,但整地面 积不要过大,以尽量少破坏原有植被覆盖,并充分利用现有灌木对新栽苗木的庇荫来促进其高生长和自 然整枝,形成良好树干。 DB64/ T 8092012 7 7.2.1.2.3 如已存在大量目标乔木树种的幼树和苗木,但林冠尚未郁闭、林木尚未分化、良好干材尚 未形成,则要加强人工管护,避免牲畜啃食和人为破坏,保障目标林木个体生长,促进冠层尽快郁闭。 避免不必要的择伐、修枝、间伐,充分利用林木竞争和自然整枝,加快形成
23、通直、圆满、无节疤的良好 树干。 7.2.2 郁闭阶段 7.2.2.1 划分依据及特征 从林冠基本郁闭到林分出现显著分化的演替阶段。 建群树种为了充分利用阳光, 进行竞争性高生长。 林下的灌木和草本开始死亡或转为耐荫物种,天然更新的耐荫树种开始在林下出现和生长。此阶段主要 特征如下: a)林冠已基本郁闭(郁闭度0.60.8),初步形成了森林小气候; b)大部分优势木高于4m,胸径大于5cm; c)林木出现自然整枝,不同树木的树高和树干质量开始分化; d)林冠下的灌木和草本开始死亡、减少或被更耐荫物种替代,一些耐荫树种(如栎类和椴树)在 林下开始天然更新; e)尚未出现明显的林木竞争分化,还难以
24、确定具优质大径材培养前途的目标树。 7.2.2.2 经营措施和经营目标 加强人工管护,避免牲畜啃食和人为破坏,保障林木个体生长,促进林冠尽快郁闭和林分尽快进入 分化阶段;避免不必要的择伐、修枝、间伐,充分利用林木间竞争和自然整枝作用,维持目标树种的林 木高生长,促进形成通直、圆满、无节疤的目标树的良好树干,初步培养出足够多的具高木材生产价值 的潜在优势木。 7.2.3 分化阶段 7.2.3.1 划分依据及特征 指林分出现明显的多层分化至森林成熟的演替阶段。在这一阶段,生活力弱或质量不良的树木生长 显著滞后于生活力强的林木,树种以及林木个体的分化差异日渐明显,甚至出现自然死亡淘汰;林下植 被变为
25、典型的耐荫草本植物,灌木减少和生长发育缓慢。此阶段主要特征如下: a)林冠已经郁闭(随着林木生长,林冠郁闭度可大于0.8),形成了森林小气候; b)优势木高度达到6m以上,胸径达到10cm左右; c)树木的胸径和高度生长分化日渐明显,上层优势树呈单株或群状分布; d)中林层和下林层开始发育,耐荫树种开始生长; e)明显出现具有4m以上的通直、圆满、无节疤的主干和经济价值较高的目标树。 7.2.3.2 经营措施和经营目标 7.2.3.2.1 注意保护主要乔木树种的幼苗和幼树,促进形成混交异龄复层结构。 7.2.3.2.2 选择并标记目标树,包括常规目标树(栎类、椴树等乡土树种)、特殊目标树和预留
26、目标 树。在杨桦次生林,由于桦树大径材日渐缺乏和价格上升,也可选择桦树为目标树;但不能选择短寿的 山杨。 7.2.3.2.3 对林冠郁闭度较大的林分(在 0.8以上),选择并标记干扰树,及时适当间伐,促进形成 和维持理想的森林结构,促进目标树又好又快地生长。间伐强度的控制原则为间伐后的林冠郁闭度控制 在 0.7 左右。 DB64/ T 8092012 8 7.2.3.2.4 把枝丫等间伐剩余物保留在林地,用于覆盖地表防止土壤侵蚀和维持林地养分循环。在集 材作业时尽可能不破坏地表覆盖,在容易形成汇水沟并造成土壤侵蚀的集材道上,每隔一段距离打 1 个土埂,并挖 1 条把径流导入林地的横向导水沟;还
27、可把采伐剩余物堆积在集材道上。 7.2.3.2.5 对于华北落叶松等人工纯林,要形成或保留面积比例在 10%的林窗(面积约 20m2),促进 其他树种天然更新或人工引入乡土树种。 7.2.3.2.6 在有条件时,可对所选目标树开展抚育,如贴近主干修枝(通常仅修剪死枝;若修剪活枝, 修枝强度不能过大)。 7.2.4 恒续阶段 7.2.4.1 划分依据及特征 森林满足成熟标准后的阶段。此时,森林发展演替为异龄、多层和以顶级群落树种占优势的林分结 构, 能通过天然更新来补偿因自然死亡和合理采伐而减少的林木数量和林分蓄积。 此阶段主要特征如下: a)林冠已郁闭(随着林木生长,林冠郁闭度可大于0.8),
28、形成了森林小气候; b)林木的垂直分层结构基本形成,形成了良好的多层结构,林木分化和林分结构达到了与自然立 地条件相适应的动态平衡; c)树种多样性丰富,主林层优势木数量足、生长好,胸径都在30cm以上; d)林分中出现光照条件较好的林窗,开始有较好的天然更新; e)林冠下更新树种为耐荫树种,仅在自然干扰或采伐后形成的开阔区域出现先锋树种; f)林地植被以典型的林下草本植物占优势。 7.2.4.2 经营措施和经营目标 7.2.4.2.1 应用近自然林业的经营原则和技术,保持林分的多树种、多层次、多世代的良好结构,把 经营对森林结构的影响降到最小, 防止过度采伐造成逆向演替, 增强森林抵抗各种自
29、然灾害干扰的能力。 7.2.4.2.2 选择并标记目标树,包括常规目标树(华山松、椴树、辽东栎等乡土树种)、特殊目标树 和预留目标树。采取的经营措施主要是围绕目标树而开展近自然林业经营,即进行径级成熟(针叶树的 目标胸径为 40cm 以上,阔叶树的目标直径为 50cm以上)目标树的单株采伐利用,采伐时注意保护主要 乔木树种的幼苗和幼树,注意培育足够数量的各世代的目标树。 7.2.4.2.3 对林冠郁闭度较大的林分(在 0.8以上),选择并标记干扰树,进行间伐。间伐强度的控 制原则为间伐后林冠郁闭度控制在 0.6 左右; 保留和新形成面积比例在 10%15%的林窗 (面积约 20m 2 ) ,
30、促进其他树种天然更新,确保主要通过天然更新来有效恢复因林木采伐或自然干扰对森林结构的影响; 如确有必要,人工引入乡土树种。对因过去一些年内缺乏经营管理而造成的过密林分可以 2年3 年的 间隔分 2 次进行间伐。 7.2.4.2.4 要把枝丫等间伐剩余物保留在林地;在集材作业时尽可能不破坏地表覆盖;在集材道上每 隔一段距离打一个土埂,并挖一条把径流导入林地的横向导水沟;也可把采伐剩余物堆积在集材道上。 7.2.4.2.5 在有条件时,对所选目标树开展抚育,如贴近主干修枝(通常仅修剪死枝;若修剪活枝, 修枝强度不能过大)。 DB64/ T 8092012 9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宁
31、夏六盘山宜林区主要立地类型及其主要功能确定和适宜造林树种 A.1 宁夏六盘山宜林区主要立地类型及其主要功能确定和适宜造林树种见表A.1。 表 A.1 宁夏六盘山宜林区主要立地类型及其主要功能确定和适宜造林树种 土壤 现有植被 适宜造林树种 立地 类型 海拔 m 坡向 类型 厚度 cm 主要功能要求 灌木优势 种 草本优势 种 主要树种 非主要树种 1 阴坡、 半阴坡 亚高山 草甸土 3550 生产木材、 产水、 保护土壤、物种 多样性保护、固 碳释氧 绣线菊、 糙 皮桦、 中华 柳 鹅冠草、 苔草 云杉、红桦、 白桦等 2 2500 阳坡、 半阳坡 亚高山 草甸土 3045 生产木材、 产水、
32、 保护土壤、物种 多样性保护、固 碳释氧 绣线菊、 栒 子、 峨嵋蔷 薇 本氏羽茅 云杉、华山 松、红桦、沙 棘等 3 阴坡 淋溶灰 褐土 4050 生产木材、保护 土壤、产水、物 种多样性保护、 固碳释氧 茶镳子、 忍 冬 艾蒿、针 茅 华北落叶松、 油松、白桦、 红桦、元宝 枫、辽东栎、 云杉 陕甘花楸、糙 皮桦、暴马丁 香、少脉椴、 毛梾、栒子、 球花荚蒾 4 半阴坡 山地灰 褐土 3550 生产木材、保护 土壤、产水、物 种多样性保护、 固碳释氧 小叶柳、 栒 子 蕨类、苔 草、铁杆 蒿 华北落叶松、 华山松、油 松、红桦、辽 东栎、云杉 陕甘花楸、糙 皮桦、 少脉椴、 暴马丁香、毛
33、梾、栒子、球 花荚蒾 5 20002500 半阳坡 山地灰 褐土 3545 保护土壤、 产水、 生产木材、物种 多样性保护、固 碳释氧 虎榛子、 小 叶柳 蕨类、苔 草、铁杆 蒿 华北落叶松、 云杉、油松、 白桦、红桦、 元宝枫、华山 松 野李子、陕甘 花楸、球花荚 蒾、 暴马丁香、 栒子、山桃、 沙棘 DB64/ T 8092012 10 表A.1 (续) 土壤 现有植被 适宜造林树种 立地 类型 海拔 m 坡向 类型 厚度 cm 主要功能要求 灌木优势 种 草本优势 种 主要树种 非主要树种 6 2000 2500 阳坡 山地灰 褐土 3045 保护土壤、 产水、 物种多样性保 护、固碳释
34、氧 秦岭小 檗、栒子、 沙棘 铁杆蒿、 针茅 华北落叶松、 樟子松、油 松、云杉、白 桦、元宝枫 沙棘、山杏、 暴马丁香、山 桃、 沙棘、野李子 7 阴坡 山地灰 褐土 4050 生产木材、保护 土壤、产水、物 种多样性保护、 固碳释氧 虎榛子、 沙 棘、蔷薇 苔草、艾 蒿、针茅 华北落叶松、 云杉、桦树、 辽东栎、油 松、椴树 毛梾、稠李、 陕甘花楸、卫 茅 8 半阴坡 山地灰 褐土 3045 保护土壤、 产水、 生产木材、物种 多样性保护、固 碳释氧 暴马丁香、 秦岭小檗、 蔷薇 艾蒿、针 茅 辽东栎、 华北 落叶松、油 松、云杉、椴 树 野李子、陕甘 花楸、球花荚 蒾、暴马丁 香、栒子、
35、 沙棘、甘肃山 楂 9 半阳坡 山地灰 褐土 3040 保护土壤、 产水、 物种多样性保 护、固碳释氧 暴马丁香、 蔷薇、 秦岭 小檗 艾蒿、针 茅 樟子松、油 松、 云杉 少脉椴、花 楸、稠李、暴 马丁香、栒 子、山桃、沙 棘 10 1500 2000 阳坡 山地灰 褐土 1030 保护土壤、 产水、 物种多样性保 护、固碳释氧 山桃、 野李 子 长芒草、 针茅 华山松、油 松、 云杉 野李子、山 桃、 球花荚蒾、暴 马丁香、栒 子、沙棘 11 沟谷 新积土 50 美化景观、净化 水质、 生产木材、 保护土壤、物种 多样性保护、固 碳释氧 栒子、 甘肃 山楂、忍 冬、 珍珠梅 长芒草、 针茅
36、铁杆 蒿 华山松、油 松、 云杉 桦树 野李子、陕甘 花楸、栒子、 甘肃山楂、球 花荚蒾、暴马 丁香 DB64/ T 8092012 11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概念及计算案例 B.1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概念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是限制植物生长和影响森林植被恢复与管理的重要指标, 它是指某一区域或地 块上的某种植物在生命期内,以现有条件下维护水文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当地土壤水分 中的雨水补给量可支撑的植物群落健康生产或生长的最大数量。可以参考植被承载力,定量确定造林密 度和林分保留密度。 B.2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表达方法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大小
37、多用植株密度、生物量(产量)或叶面积指数表示。由于密度并不是一个 通用的植被结构指标,再加上森林生态系统中树种组成的多样性及垂直结构的多层性,用叶面积指数或 叶量在评价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及植被蒸散耗水需求时更好一些。但在生产实际应用时,还需将叶面积 指数转化为某一物种在具体年龄阶段的密度或盖度。 B.3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以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例 基于在宁夏南部六盘山土石山区的退耕还林区(叠叠沟小流域)多年开展的典型植被样地的生态水 文过程和样地水量平衡的研究结果,初步提出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下面是六盘山北侧叠 叠沟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计
38、算实例。 B.3.1 基于叠叠沟阴坡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样地水量平衡数据,建立了生长季群落总蒸散量(Y1,mm) 与叶面积指数(LAI)的回归关系: Y 1 146.46Ln(LAI)+273.09(1) B.3.2 利用BROOK90模型的模拟结果,计算得到了华北落叶松林的年总蒸散量(Y2,mm)与年降水量(P, mm)的关系: Y 2 =0.7731P+86.971(2) B.3.3 假设式(2)也适合于生长季,并假设Y2=Y1,联立方程,得到基于生长季降水量计算立地水分植 被承载力(LAI)的公式: LAI = exp(0.7731P-186.12)/146.46) (3) B.3.4 对于
39、阴坡华北落叶松林,在生长季内降水量分别为400、450、500、550、600 mm时,可计算得 到能承载的华北落叶松林叶面积指数分别为2.32、3.02、3.93、5.12、6.66。在得到不同年龄的林分叶 面积指数与密度的关系后,可进一步推求出对应密度,以便于指导林业生产。如上述叶面积指数对应的 10年生华北落叶松的密度分别约为101、131、171、223、290 株/667,20年生时分别约为69、90、1 17、152、198 株/667。 B.3.5 如需考虑维持和调控特定立地的产水量,则需要利用年降水量-叶面积指数-年径流量之间的数 量关系来确定保证一定产水量前提下的叶面积指数表
40、示的植被承载力。 也可以利用相关的生态水文模型 来进行不同情景的模拟计算,从而确定不同水资源管理要求下的植被承载力,实现林水协调管理。 DB64/ T 8092012 12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宁夏六盘山宜林区近自然混交造林整地模式 C.1 宁夏六盘山宜林区近自然混交造林整地模式见图C.1。 鱼鳞坑整地纵断面、平面图 0. 3m 0.4m 0. 6m 0.1 0. 4m 0. 3m 穴状整地纵断面、平面图图C.1 宁夏六盘山宜林区近自然混交造林整地模式 DB64/ T 8092012 13 D D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各主要森林类型的经营措施 在满足国家森林经营技术要求
41、的基础上,考虑六盘山水源涵养林的目前生长状况和多功能经营特 点,提出如下的六盘山主要森林类型的多功能经营技术措施。 D.1 华北落叶松等人工针叶纯林的多功能经营技术 D.1.1 范围 针对已进入分化阶段的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也适合于油松、云杉等占优势的人工纯林。 D.1.2 目标 逐步改造现有的缺乏自然更新能力的大面积华北落叶松人工同龄纯林,引入乡土树种,加快形成多 树种、多层次、多世代、多功能、更稳定的近自然森林结构,在促进生产优质大径材的同时,提高森林 的水源涵养等其他多种功能。 D.1.3 具体措施 D.1.3.1 选择并标记目标树,包括常规目标树、特殊目标树和预留目标树。 D.1.3.
42、2 对林冠郁闭度较大的林分(在0.8以上) ,选择并标记干扰树,进行间伐,尤其是伐除干扰树。 间伐强度的控制原则为间伐后林冠郁闭度控制在0.6左右;形成或保留面积比例在10%15%的林窗(面 积约20 m2) , 促使其他树种天然更新和便于人工引入乡土树种。 如需要的间伐强度过大 (例如超过30%) , 可以23年的间隔分2次进行间伐。 D.1.3.3 要尽可能地把枝丫等间伐剩余物保留在林地;在集材作业时尽可能不破坏地表覆盖;如果有 集材道,则在集材道上每隔一段距离打一个土埂,并挖一条把横向导水沟;还可把采伐剩余物堆积在集 材道上。 D.1.3.4 根据具体立地条件,在阳坡林冠下可栽植油松、云
43、杉、华山松、稠李、白桦、花楸、野李子 等;在半阳半阴坡森林的林冠下可栽植樟子松、云杉、油松、山桃、元宝枫、椴树、辽东栎、野李子等; 在阴坡森林的林冠下可栽植油松、白桦、红桦、元宝枫、椴树、辽东栎、云杉、华山松等。 D.2 天然灌木林的多功能经营 D.2.1 范围 针对在阳坡、半阳坡分布的天然灌丛(如野李子)等低功能的植被群落。 D.2.2 目标 在阳坡、半阳坡的灌丛中,可以选择土壤和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或局部地点,稀植比较耐荫的 乔木树种,在尽量维持现有灌丛覆盖的的同时,充分利用局部立地的木材生产潜力,从而使林地充分发 挥保土、固碳、节水、调水、改善景观、木材生产等多种功能。但在因土层瘠薄和
44、干旱胁迫而不能生长 乔木林的立地,则仅对现有灌丛进行保护,不进行经营改造。 DB64/ T 8092012 14 D.2.3 具体措施 D.2.3.1 通过适当砍除少量灌丛,形成便于新栽苗木生长的小环境。 D.2.3.2 选择土层较厚和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局地,进行鱼鳞坑整地,尽量少破坏原有植被覆盖,整 地面积不要过大,充分利用现有灌木对新栽苗木的庇荫促进高生长和自然整枝,形成良好的树干。 D.2.3.3 稀疏种植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油松等乔木树种,形成乔灌复层结构,提高灌丛生产能力。 D.2.3.4 可以带状、小块状或单株混交造林,造林密度不高于50株100株/667。 D.3 杨桦次生林的
45、多功能经营 D.3.1 范围 针对主林层为山杨、白桦等阳性先锋树种占优势的次生阔叶林。 D.3.2 目标 通过人工封禁、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加快其正向演替过程;通过目标树管理,提高林木生长及林 地生产力;通过加快形成良好的林分结构,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 D.3.3 具体措施 D.3.3.1 选择并标记目标树:包括常规目标树(栎类、椴树等乡土树种) ,特殊目标树和预留目标树。 由于桦树大径材日渐缺乏和价格上升,也可选择桦树为目标树,但不能选择短寿的山杨。要优先选择有 大径材生长潜力的实生幼树作为目标树,但在缺乏实生幼树的条件下也可选择萌蘖幼树。 D.3.3.2 对所选目标树开展抚育,如贴近主
46、干修枝(通常仅修剪死枝;若修剪活枝,修枝强度不能过 大) 。 D.3.3.3 对过密林分进行疏伐,及时清理林内枯立木,适当择伐部分长势不好的干扰树,将林冠郁闭 度控制在0.7左右。 D.3.3.4 经营作业保护主要乔木树种的幼苗和幼树;间伐作业中要形成或保留面积比例在10%的林窗 (面积约20m2) ,促进林木自然更新,增加乡土耐荫树种组成,形成异龄复层结构。 D.4 辽东栎、华山松林次生林的多功能经营 D.4.1 范围 针对主林层为辽东栎占优势的次生阔叶林和华山松占优势的次生针叶林。 D.4.2 目标 通过人工封禁、促进天然更新、目标树管理等措施,改进现有林分结构,提高林木生长及林地生产 力
47、,并促使森林多种功能的发挥。 D.4.3 具体措施 D.4.3.1 坚持全林抚育原则,对不同龄级森林采用不同培育措施。 D.4.3.2 选择并标记目标树,对所选目标树开展抚育,如贴近主干进行修枝。 D.4.3.3 对林冠郁闭度较大的林分(大于0.8) ,及时以合理的强度伐除干扰木,促进目标树的形成和 生长,间伐后林冠郁闭度不低于0.6。 DB64/ T 8092012 15 D.4.3.4 坚持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为主、人工更新为辅,经营作业中保护幼树和幼苗,形成 或保留面积比例在10%的林窗(面积约20m 2 ) ,促进自然更新。 DB64/ T 8092012 16 E E 附 录
48、E (资料性附录) 森林经营方案和年度作业设计的框架 针对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多功能经营要求,提出如下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及作业设计的框架。 E.1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 森林经营方案以林场(村)为单位,一般中期森林经营规划期为10年,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 经营林场(村)概况:包括自然环境概况、社会经济概况; b) 经营现状与分析:包括森林资源现状和特点、森林经营情况和面临的问题; c) 经营方针与目标:包括林场(村)的功能定位、经营方针、经营目标、具体目标; d) 经营类型及经营措施:包括经营原则与依据、经营类型划分、不同类型的经营措施; e) 经营计划:包括经营小班细化、年度经营计划、年度采伐计
49、划、经营效果监测计划; f) 林分经营管理措施制定步骤:首先初选需开展多功能经营的林分,然后进行立地特征调查,依 据立地特征以及其他条件确定该林分应发挥的主导功能和主要功能, 之后进行林分结构的调查 和描述,分析林分的结构与功能现状和其与理想状态的差距并进行原因诊断,确定需实施的林 分经营措施,然后进一步确定经营活动的强度和时间安排,并进行经营成本估算; g) 森林保护计划:包括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森林管护等; h) 资源利用计划:包括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 i) 投资与效益分析:包括投资预算,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预算。 E.2 年度作业设计编制 基于森林经营方案,进一步编制年度作业设计,用于指导年度森林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经营范围:在地形图上标出需要经营的范围,并计算出经营面积; b) 设计依据与原则:包括国家和本地有关森林政策和经营的规划,经营中需遵循的原则; c) 经营规划:包括经营区设计、组织与施工,以及林区经营道路的设计和施工; d) 技术措施:对不同森林类型,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包括采伐的技术措施; e) 经费预算: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