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下达标检测(二十四)生物的进化(含解析).doc

    • 资源ID:1228608       资源大小:2.25M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下达标检测(二十四)生物的进化(含解析).doc

    1、1课下达标检测(二十四)生物的进化一、选择题1(2019宜宾调研)下列有关种群及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B只有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被捕食种群的发展D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它们能否出现地理隔离和形成生殖隔离解析:选 C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很多,如突变、基因重组、迁入和迁出以及选择等;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被捕食种群的发展;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研究它

    2、们的种群特征。2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B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型频率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C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逐代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 的基因频率大于 a 的基因频率D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是生物发生进化的重要原因解析:选 D 基因频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都不能代表一个种群,两者无法比较基因频率的大小;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变化而非基因型频率的变化;Aa 个体逐代自交的过程中 A、a 传递给子代的概率相同,因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 A 和

    3、a基因频率相等;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通过突变产生大量的可遗传变异,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发生进化。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C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D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解析:选 C 黑色桦尺蠖与灰色桦尺蠖为同一物种,不能表现为共同进化;基因突变是自发的,环境只是对其起选择作用;持续选择条件下,决定某不良性状的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

    4、主要内容之一。4(2019郑州质检)鼠尾草的雄蕊高度特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当蜜蜂前来采蜜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由此无法推断出( )A雄蕊高度特化的鼠尾草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的概率更高2B鼠尾草属于自花传粉植物C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鼠尾草花的某些形态特征与传粉昆虫的某些形态特征相适应,属于共同进化解析:选 B 雄蕊高度特化的鼠尾草能够通过蜜蜂传粉,有利于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鼠尾草通过蜜蜂携带花粉并将花粉传授到其他的花上,这说明鼠尾草能进行异花传粉,从题中信息不能看出鼠尾草能进行自

    5、花传粉;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同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5(2017浙江 4 月选考)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发生抗药性变异B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C通过选择导致菜青虫抗药性变异不断积累D环境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解析:选 C 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抗药性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农药只是起到了选择作用;菜青虫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可以导致有利变异的积累,即农药的选择使菜青虫的抗药性(有利变异)不断积累;生存斗争是造成菜青虫抗药

    6、性不断增强的动力。6下列关于生物的变异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可遗传变异是生物发生进化的内因B猫叫综合征与红绿色盲产生的机理均为基因突变C人为因素可以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迁入与迁出、遗传漂变会影响生物进化解析:选 B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如果没有可遗传变异,就不可能发生进化;猫叫综合征的致病机理是人的第 5 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不属于基因突变;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选择某些特定性状的生物进行培育,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例如,人们选择矮秆作物进行培育从而使作物矮秆基因的频率增大等;迁入与迁出能够

    7、引起种群部分基因的增加或减少,遗传漂变会使少数个体携带的特有基因不能遗传给下一代而消失,两者都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都会影响生物的进化。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果蝇种群中 AAAa11,该种群自交和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一代基因频率不同B一个种群中 AA、Aa、a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30%、60%、10%,该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个体中雌雄比例为 11,所有个体自由交配,子代中基因型频率不变3C某学校的学生中某一相对性状的各基因型频率之比为XBXBX BXbX BYX bY44%6%42%8%,则 Xb的频率为 7%D人的 ABO 血型取决于 3 个等位基因 IA、I B、i。通过抽样调查

    8、发现某小岛上人的血型频率(基因型频率):A 型(I AIA,I Ai)0.45;B 型(I BIB,I Bi)0.13;AB 型(I AIB)0.06;O 型(ii)0.36。I A、I B的频率分别是 0.3、0.1解析:选 D 一个果蝇种群中 AAAa11,即 AA 占 1/2,Aa 占 1/2,AA 自交后代为AA,Aa 自交后代中 AA 占 1/4、Aa 占 1/2、aa 占 1/4,故自交后代基因型频率为 P(AA)5/8, P(Aa)1/4, P(aa)1/8,基因频率为 P(A)3/4, P(a)1/4;自由交配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子代中的基因频率与亲代中的相同,即 P(A)3/

    9、4, P(a)1/4。一个种群中 AA、Aa、a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30%、60%、10%,则 A 的基因频率为 60%,a 的基因频率为 40%,个体随机交配,后代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36%,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48%,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16%。当 XBXBX BXbX BYX bY44%6%42%8%时,X b的频率为(68)/(8812428)0.09,即 9%。由 O 型(ii)的基因型频率0.36 可知 i 的频率为 0.6,故 IAI B的频率为 0.4,假设 IA的频率为 p,则 IB的频率为(0.4 p),AB 型(I AIB)的基因型频率为 2p(0.4 p)0

    10、.06,A 型(I AIA,I Ai)的基因型频率为p22 p0.60.45,故 p0.3,I A、I B的频率分别是 0.3、0.1。8(2019益阳高三调研)达尔文明确指出人类可能与黑猩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但从染色体数目看,人类 23 对、黑猩猩 24 对,让人对达尔文的学说产生怀疑。生物学家研究发现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 和 2B)经拼接与人类 2 号染色体相似,据此提出融合假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若融合假说成立,在共同原始祖先进化成人类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B人和黑猩猩的形态差异较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融合假说说明染色体变化是新物种形成的直接原因DDNA 分子杂交能为融合

    11、假说提供证据解析:选 C 根据题意分析,若融合假说成立,则在进化过程中,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 和 2B)经拼接和人类 2 号染色体相似,说明发生了染色体变异;达尔文明确指出人类可能与黑猩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则两者的形态差异较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黑猩猩的两条染色体(2A 和 2B)经拼接和人类 2 号染色体相似,因此 DNA 分子杂交能为融合假说提供证据。9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 Aa 的频率是 0.32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若该

    12、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说明该种生物进化了4D若该种群中 A 基因频率为 0.4,A 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 40%解析:选 A 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 0.36,则隐性性状 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0.64,则 a 的基因频率为 0.8,A 的基因频率为 0.2,繁殖一代后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80.32;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0.2,小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 的基因频率为 0.4,则显性个体在种群中的比例为 1(0.6) 20.64,即 64%。10如图所示为某种群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

    13、情况,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A19501980 年该种群始终没有发生进化B1990 年该生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C1960 年该种群 Aa 基因型的频率为 48%D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解析:选 D 分析图形可知,19501980 年,A 基因的频率先减小后增大,a 基因的频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到 1990 年,该种群中 A 基因的频率增大到 90%,a 基因的频率减小到 10%,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这些数据不能说明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因此不能说明该生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如果该种群的个体之间能自由交配,则 1960

    14、年时种群基因频率为 A40%,a60%,根据遗传平衡公式,Aa 基因型的频率为 240%60%48%,由题图可知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处于不断变化中,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因此该种群 Aa 基因型的频率不一定为 48%;19301970 年,A 基因的频率逐渐减小,说明 A 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利于生物适应当时的环境,19701990年,A 基因的频率逐渐增大,说明 A 基因控制的性状有利于生物适应当时的环境,所以变异是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11.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 a 因为地理隔离分隔为两个种群 a1和 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 b 和 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

    15、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 a2同域分布,向 d 方向进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b 和 d 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 和 d 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 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 b 和 d 是同一物种5Da 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 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 c 和 d 是不同物种解析:选 B 根据题图,通过地理隔离形成 a1和 a2两个种群,又分别演化出 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由于 d 是由 a1演变而来,所以c 与 d 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a 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

    16、是 b和 d 由于地理隔离存在,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所以 b 和 d 可能不是同一物种;即使 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 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 c 和 d 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12某随机受粉植物,其高茎(H)与矮茎(h)、绿茎(G)与紫茎(g)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对一个处于遗传平衡中的该植物种群进行调查,获得的结果如下表:表现型 高绿茎 高紫茎 矮绿茎 矮紫茎比例 63% 21% 12% 4%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种群内基因 h 和基因 g 的频率分别为 0.4、0.5B在该种群内基因组成为 Gg 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50%CHh 和 Gg 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

    17、同源染色体上D继续随机受粉,该种群内矮紫茎个体所占比例不变解析:选 C 由表格数据可知,矮茎(hh)个体的比例为 16%,则 h 基因频率0.4,同理可知 g 基因频率0.5;在该种群内基因组成为 Gg 的频率20.50.50.5,即该基因型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50%;根据题意可知,该种群四种表现型的比例6321124,这种理论比例无法推测出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遵循遗传平衡定律的种群中,只要是个体之间随机交配,其产生的后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各种基因型的频率都保持不变,所以该种群继续随机受粉,种群内矮紫茎个体所占比例不变。二、非选择题13(2019宝鸡检测)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

    18、性寄生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种数量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 1 所示,请回答:(1)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图 1 中杀虫剂处理后群体中的个体数逐渐增加的原因:螺旋蛆蝇中存在_,杀虫剂起到了选择作用,通过选择使_增大,逐渐形成了抗药的新类型。(2)在电离辐射后,会产生图 2 所示的基因突变。请阐述你从图 2 获得的基因突变的有6关信息:_。(3)用电离辐射促使螺旋蛆蝇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消灭螺旋蛆蝇,但所需时间较长,原因是_。(4)在对螺旋蛆蝇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 AA 和 aa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10%和 7

    19、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 AA 和 aa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4%和 64%,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理由是_。解析:(1)螺旋蛆蝇中存在抗药性基因突变,图 1 中杀虫剂处理后,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大,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逐渐形成抗药性新类型,因此群体中具有抗药的个体数逐渐上升。(2)由图 2 可知,A 可突变成 a1、a 2、a 3,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 与 a1、a 2、a 3互为等位基因,它们为复等位基因,A 可突变成 a1,a 1也可突变成 A,说明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等。(3)由于基因

    20、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所以采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所需时间较长。(4)根据题意分析,第一年,AA、Aa、aa 分别占10%、20%、70%,则 A 的基因频率10%1/220%20%,a 的基因频率为 80%;第二年,AA、Aa、aa 分别占 4%、32%、64%,则 A 的基因频率4%1/232%20%,a 的基因频率为 80%。可见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进化。答案:(1)抗药性基因突变 抗药性基因频率 (2)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产生等位基因、基因突变是可逆的、基因突变可产生复等位基

    21、因 (3)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或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 (4)没有 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14遗传现象与基因的传递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频率是指_。进化的实质是_。(2)现有基因型为 Aa 的小麦,A 和 a 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且不考虑基因突变,若进行连续多代自交,A 的基因频率_(填“上升” “下降”或“不变”)。若进行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F 3中 Aa 占_。(3)果蝇细眼(C)对粗眼(c)为显性,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个体繁殖力相同,一个由纯合果蝇组成的大种群,自由交配得到 F1个体 5 000 只,其中粗眼果蝇约 450 只。则亲本果蝇细眼和粗眼个体的比例为_。

    22、(4)某病是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正常人群中每 40 人有 1 人是该病携带者。现有一正常男性(其父母都正常,但妹妹是该病患者)与一名正常女性婚配,生下正常孩子的概率是_(用分数表示)。7解析:(1)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根据题意分析,现有基因型为 Aa 的小麦,A 和a 不影响个体生活力,且没有发生基因突变,则在自交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若进行随机交配,并且连续淘汰隐性基因纯合的个体 aa,则子一代 AAAa12,子二代 AAAa(2/32/3)(21/32/3)11,子三代 AAAa(

    23、3/43/4)(23/41/4)32,因此子三代中 Aa 占 2/5。(3)根据题意分析,果蝇自由交配后 cc占 4505 0009%,则 c 基因频率为 30%,而自由交配后代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即亲本种群的 c 基因频率也是 30%,又因为亲本都是纯合子,因此亲本果蝇细眼 CC 和粗眼cc 个体的比例为(130%)30%73。(4)根据题意分析,该遗传病在正常人群中,携带者的概率为 1/40,一正常男人的父母正常,妹妹携带,说明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该男人是携带者的概率为 2/3,则该男人与一名正常女性婚配,后代发病率1/402/31/41/240,因此后代正常的概率为

    24、239/240。答案:(1)在种群基因库中某种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不变 2/5 (3)73 (4)239/24015草本植物报春花多数为二型花柱,少数为同型花柱(如图 1 所示)。花药的位置明显低于柱头的为长柱型花;柱头位置明显低于花药的为短柱型花。同型花柱的花中,花药与柱头高度相近。(1)熊蜂、蝴蝶和天蛾等昆虫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它们的喙细而长,在吸食花筒底部花蜜的同时,也起到帮助报春花传粉的作用,这是长期_的结果。(2)研究发现,随着海拔高度增加,高山上环境温度降低,传粉昆虫减少,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为研究上述现象,科研人员进行模拟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

    25、2 所示。本实验中,套袋处理可以防止_,模拟了高山上_的条8件。据图可知,套袋处理后_,推测同型花柱报春花传粉方式主要为_(填“自花传粉”或“异花传粉”)。(3)结合图 1 和图 2 分析,二型花柱的花主要传粉方式为_,这种传粉方式虽然有利于增加报春花的_多样性,但_,因而高海拔环境下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解析:(1)熊蜂、蝴蝶和天蛾等昆虫都直接以植物为食,所以它们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熊蜂、蝴蝶和天蛾等昆虫的喙细而长,在吸食花筒底部花蜜的同时,也起到帮助报春花传粉的作用,这是长期自然选择(或协同进化或者共同进化)的结果。(2)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套袋处理,模拟高山上无昆虫传粉或传粉昆虫减少的

    26、环境条件,探究外来昆虫传粉对结实率(因变量)的影响,所以套袋处理是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模拟高山上无传粉者的环境条件。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套袋处理后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较高,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明显低或不结实,推测同型花柱报春花传粉方式主要为自花传粉。 (3)结合图 1和图 2 分析,二型花柱的花主要传粉方式为异花传粉。异花传粉即有性杂交,有利于增加报春花的遗传(或基因)多样性,但同型花柱报春花主要为自花传粉,在传粉昆虫减少条件下结实率更高,有利于繁殖,因而高海拔环境下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答案:(1)消费者 自然选择(或协同进化) (2)外来花粉的干扰 无传粉者(或传粉昆虫减少) 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较高,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明显低或不结实 自花传粉 (3)异花传粉 遗传(或基因) 同型花柱报春花主要为自花传粉,在传粉昆虫减少条件下结实率更高,有利于繁殖9


    注意事项

    本文((通用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下达标检测(二十四)生物的进化(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吴艺期)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