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 / GDW 11133 2013 I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 / GDW11133 2013输电线路桩板基础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pile-board foundation in transmission line projects 2014-04-15发布 2014-04-15实 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 Q/GDW ICS 备案号:CEC 8242013 Q / GDW 11133 2013 1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 术语和定义 3 4 符号 4 5 总则 6 6 基本设计规定 6 6.1 一般规定 6 6.2
2、 桩板基础构造 7 7 桩板基础的计算 8 7.1 基桩作用效应计算 8 7.2 下压承载力计算 9 7.3 上拔承载力计算 10 7.4 水平承载力与位移计算 11 7.5 倾覆稳定计算 12 8 桩板基础的施工 12 8.1 施工准备 12 8.2 基桩的施工操作要点 13 8.3 底板及立柱的施工操作要点 13 8.4 施工质量控制 13 8.5 施工环保要求 14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基础型式图 15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考虑底板、基桩协同工作和土的弹性抗力作用的桩板基础计算 16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单桩基础及群桩基础的计算公式 20 编制说明 25 Q / GDW 11
3、133 2013 2 前 言 为充分发挥基础承载能力,考虑桩板共同作用,制定输电线路桩板基础技术导则 (以下简称本标准) 。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有:基本设计规定,桩板基础的计算,桩板基础的施工及有关附录。第 6 章对桩板基础的构造作出了规定;第 7 章对桩板基础的基桩效应计算、上拔承载力计算、下压承载力计算、水平承载力计算和倾覆稳定计算提出了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并且对构件承载力计算提出了要求,上拔承载力计算重点考虑了桩板基础的底板上部土体抗拔作用。第 8 章对桩板基础的主要施工工艺要求作出了规定。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提出并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北
4、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湖南大学、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汉生、邹丹、何勇、涂长庚、金李、易黎明、陈永宏、李振柱、贺怀建、殷建刚、刘首文、向文祥; 本标准首次发布。 Q / GDW 11133 2013 3 输电线路桩板基础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架空输电线路杆塔桩板基础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方法,施工要点。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的 110kV 及以上交流、直流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的桩板基础设计和施工。其它电压等级和通信杆塔的桩板基础设计和施工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架空输电线路改造和临时线路的杆塔基础,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已有线路运行经验
5、,参照本标准进行验算、设计和施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007 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46 2008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 5020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33 2005 110 500kV 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545 2010
6、110kV 750kV 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DL/T 5219 2005 架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定 JGJ 94 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桩板基础 pile-board foundation 由基础立柱、钢筋混凝土底板和基桩(单桩或群桩)组成,考虑桩板共同作用联合承载的一种基础型式。适用于非岩石类地基。 3.2 荷载标准值 characteristic value/nominal value 荷载的基本代表值,为设计基准期内最大荷载统计分布的特征值(例如均值、众值、中值或某个分位值) 。 3.3 荷载设计值 design valu
7、e of a load 荷载代表值与荷载分项系数的乘积。 3.4 基本组合 fundamental combination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组合。 Q / GDW 11133 2013 4 3.5 标准组合 characteristic combination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采用标准值或组合值为荷载代表值的组合。 3.6 准永久组合 quasi-permanent combination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对可变荷载采用准永久值为荷载代表值的组合。 4 符号 4.1 作用和作用效应 bG 底板以上的基础自重设计值,对稳定的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除水的浮
8、力; bkG 立柱和底板自重标准值,对稳定的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除水的浮力; gpG群桩基础所包围体积的桩土总自重除以总桩数,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pG基桩自重,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sG 底板正上方的土体自重设计值,对稳定的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除水的浮力; skG 底板顶面以上土体自重标准值,对稳定的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除水的浮力; H 基础顶面的水平力设计值; 2211TtRRTt+=+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底板底面的水平力; pH下部桩基承担水平合力; pkiH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基桩 i 桩顶处的水平力; xH ,yH x 方向, y 方向水平力, kN; xM、 yM
9、作用于底板底面的 X 方向和方向的力矩设计值; xkM 、ykM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底板底面,绕通过桩群形心的 x、 y 主轴的力矩; xpiM, ypiM第 i 根基桩桩顶所承担的弯矩设计值; pM下部桩基承担的合弯矩; N 基础顶面的竖向压力设计值; kN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立柱顶面的竖向下压力; pN下部桩基承担下压力; piN第 i 根基桩承担下压力设计值; pkiN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下压力作用下,第 i 基桩的竖向下压力; pkN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下压力作用下,基桩的平均竖向下压力; maxpkN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桩顶最大竖向力; skN 下
10、压工况下,底板底面地基土承担的下压力; p底板底面处的平均压力设计值; maxp 基础底面边缘最大压力设计值; minp 基础底面边缘最小压力设计值; hR 单桩基础或群桩中基桩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pR基桩的竖向下压承载力特征值; T 基础顶面上拔力设计值; bT 未达极限承载力时底板及以上土体提供的抗拔力; kT 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立柱顶面的竖向上拔力; pT未达极限承载力时下部桩基提供的抗拔力; pkT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上拔力作用下,基桩的平均竖向上拔力; Q / GDW 11133 2013 5 pkiT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上拔力作用下,第 i 基桩的竖向上拔力; s
11、kT 上拔工况下,底板上部地基土提供的抗拔力; gkT群桩呈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ukT 群桩呈非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EukT 群桩呈非整体破坏时,桩基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y桩侧土压应力。 w、底板水平位移、转角; pw、 p低桩承台基础计算公式得到的桩顶水平位移、转角。 4.2 材料性能 af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 C 桩周土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 桩侧土的有效容重,取计算深度至设计地面各土层的加权平均值; s 基础底板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地下水位以上土体按浮重度计算; 4.3 几何参数 A 底板的计算域面积; beA 底板底面积扣除基桩
12、面积后的有效面积; beA 底板上部与地基土接触的面积; cA 立柱截面积; B 底板宽度; 0B 底板计算宽度; 0B 立柱侧面需扣除的计算宽度; 1cF 需扣除的侧向土水平抗力系数图形面积; 0h 基础立柱顶面露出地面的高度; th 底板以上的上拔深度; bh 底板高度; 1cI 单位宽度惯性矩; bI 底板上部与地基土接触部分的惯性矩; l 基桩桩长; n 桩基中的桩数; s基桩间距; tV th 深度内土和基础的体积; Vt 相邻基础影响的微体积; 0V th 深度内土和基础的体积; xW 、yW底板底面绕 X 方向和方向的抵抗矩; ix 、jx、iy 、jy第 i、 j 基桩至 y、
13、 x 轴的距离; 4.4 计算系数 m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0m 底板底面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0m 底板顶面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nC 底板侧面底部的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 bC 底板底部土体的竖向抗力系数; bC 上拔时,底板上部土体的竖向抗力系数; G 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Q / GDW 11133 2013 6 f基础附加分项系数; E 水平力影响系数,根据水平合力与上拔力的比值确定; rf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 1 基础底板上平面坡角影响系数; 桩的水平变形系数; c 下压工况底板的作用系数; 5 总则 5.1 桩板基础设计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
14、方法,用可靠度指标度量基础与地基的可靠度,在规定的各种荷载组合作用下或各种变形的限值条件下,满足线路安全运行的要求。 5.2 本标准制定了架空输电线路桩板基础设计原则和施工要点,提出了桩板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施工工艺要求。 5.3 桩板基础设计与施工,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地区特点,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广采用节能、降耗、环保的先进技术和产品。 5.4 如桩板基础采用新材料、新型式或新工艺,当缺乏实践经验时,应经过试验验证。 5.5 桩板基础设计和施工,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 基本设计规定 6.1 一般规定 6.1.1 桩板基础适用于粘性土、粉土、
15、砂土等非岩石类地基。 6.1.2 桩板基础(本规定仅包括钻、冲、挖孔桩)按结构布置分为单桩板式基础和群桩板式基础,选用时应根据杆塔设计荷载和地质、水文条件以及施工设备等条件确定。 6.1.3 桩板基础布置型式、桩直径及间距的要求如下: a) 按地面至地下的顺序,桩板基础一般应包括基础立柱、底板及基桩。 b) 立柱截面尺寸不应小于塔脚板尺寸或地脚法兰尺寸。 c) 基桩布置型式可采用对称或其它排列型式,应使其受水平力和力矩较大方向有较大的截面模量,其基本型式见附录 A。 d) 钻、冲孔桩的设计直径,宜根据施工钻具选定,一般采用 d=0.4m 1.2m。人工挖孔桩的直径,一般不小于 0.8m。 e)
16、 基桩的中心间距一般不小于其设计直径的 2.5 倍,但对排数不少于 3 排且桩数不少于 9 根的摩擦型钻(冲、挖)孔灌注桩,中心间距不小于其设计直径的 3.0 倍。对扩底钻(冲、挖)孔桩,同时要求中心间距不小于 2.0D(当 D 不大于 2.0m 时, D 为扩大端设计直径)或 D+2.0m(当D 大于 2.0m 时) 。 6.1.4 桩板基础应按两类极限状态设计: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6.1.5 桩板基础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计算内容包括: a) 根据桩板基础的使用功能和受力特征进行基础的竖向(抗压或抗拔)承载能力计算和水平承载能力计算; b) 对桩身、底板和立柱承载力进行计算;
17、对于桩侧为可液化土、极限承载力小于 50kPa(或不排水剪强度小于 10kPa)土层中的细长桩尚应进行桩身压屈验算; c) 当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 d) 对位于坡地、岸边的桩基应验算整体稳定性; e) 按 DL/T 50545 规定应进行抗震验算的桩基,应验算抗震承载力。 6.1.6 桩板基础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计算内容包括: Q / GDW 11133 2013 7 a) 对受水平荷载较大,或对水平位移有严格限制的桩板基础,应计算基础在设计地面处的水平位移。 b) 根据使用条件要求混凝土不得出现裂缝的桩板基础应进行抗裂验算;对使用上需限制裂缝宽度的桩基应进行
18、裂缝宽度验算。 c) 对某些有特殊变形要求的杆塔桩基,其地基的沉降量可按 GB 50007 2011 附录 R 计算,地基变形的倾斜允许值按表 6.3.8 取值,沉降量允许值可按 GB 50007 2011 表 5.3.4 中高耸结构基础的沉降量允许值取值。 6.1.7 桩板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组合应符合下列规定: a) 计算桩板基础沉降和水平位移时,应采用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计算水平地震作用、风载作用下的基础水平位移时,应采用水平地震作用、风载效应标准组合。 b) 验算坡地、岸边建筑桩基的整体稳定性时,应采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抗震设防区,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 c)
19、 在计算桩板结构承载力、确定尺寸和配筋时,应采用传至底板顶面的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当进行底板和桩身裂缝控制验算时,应分别采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和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 d) 当桩基结构进行抗震验算时,其承载力调整系数 RE应按 GB 50011 的规定采用。 6.1.8 桩板基础的裂缝控制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根据环境类别及水土对钢筋的腐蚀、钢筋种类对腐蚀的敏感性和荷载作用时间等因素确定抗拔桩的裂缝控制等级; b) 对于严格要求不出现裂缝的一级裂缝控制等级,桩身应设置预应力筋;对于一般要求不出现裂缝的二级裂缝控制等级,桩身宜设置预应力筋; c) 对于三级裂缝控制等级,应进行桩身裂缝宽度计算。
20、 6.2 桩板基础构造 6.2.1 立柱和底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0,采用强度等级 400MPa 及以上的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C25。 6.2.2 基础钢筋混凝土中普通钢筋宜采用 HRB400、 HRB500、 HRBF400、 HRBF500 钢筋,也可采用HPB300、 HRB335、 HRBF335、 RRB400 级钢筋。 6.2.3 底板的台阶宽高比不小于 1.0,且不宜大于 2.5。底板的顶面埋深不宜小于 1500mm。 6.2.4 底板的厚度一般取为桩径的 1.0 2.0 倍,且不应小于 400mm。 6.2.5 板底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 70mm
21、,当有混凝土垫层时不应小于 50mm,此外不应小于桩顶嵌入底板内的长度。 6.2.6 底板位于软弱地层或地下水位以下时,应设置垫层。垫层厚度不宜小于 100mm,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C15。 6.2.7 板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板的纵向受力钢筋应通长配置,且宜按双向均匀布置。 b) 板的纵向受力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 12mm, 间距不应大于 200mm, 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 0.15%。 6.2.8 立柱与底板的连接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柱纵向主筋应锚入底板不小于 35 倍纵向主筋直径;当板高度不满足锚固要求时,竖向锚固长度不应小于 20 倍纵向主筋直径,并向柱轴线方向
22、呈 90 弯折。 b) 当有抗震设防要求时,对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柱,纵向主筋锚固长度应乘以 1.15 的系数;对三级抗震等级的柱,纵向主筋锚固长度应乘以 1.05 的系数。 6.2.9 桩与底板的连接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基桩嵌入底板内的长度对中等直径桩( 400mm( 4 10) d iuD d 注:il对于软土取低值,对于卵石、砾石取高值;il取值按内摩擦角增大而增加。 7.3.4 bT ,EukT 按附录 B 计算,gkT,ukT 按 DL/T 5219 规定计算。 7.4 水平承载力与位移计算 7.4.1 底部桩基的水平承载力可作为桩板基础的水平承载力。7.4.2 桩板基础中的单
23、桩和群桩中基桩应满足下式要求:Q / GDW 11133 2013 12 pki hHR( 16) 式中: pkiH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基桩 i 桩顶处的水平力; hR 单桩基础或群桩中基桩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对于单桩基础,可取单桩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haR 。 7.4.3 单桩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群桩中基桩的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应按DL/T 5219 规定计算。 7.4.4 计算水平荷载较大和水平地震作用、风载作用的桩基的水平位移时,可考虑底板、桩群、土共同作用,按附录 B 方法计算基桩内力和变位。 7.4.5 对于单桩或基桩,应按下式进行桩侧土稳定计算:()41.4 tancosyyC
24、+ ( 17) 式中: , C 桩周土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取计算深度至设计地面各土层的加权平均值; 桩侧土的有效容重,取计算深度至设计地面各土层的加权平均值; y桩侧土压应力,按按 DL/T 5219 规定计算。 注 1:当进行抗震验算时,上式右侧应乘增大系数 1.25; 注 2:对 h 2.5 的桩,可验算 y=h/3 和 y=h 处的 y;对 h 2.5 且 y,max发生在 y=h/3 处的桩,可验算该最大位置处的 y,max;对 h 2.5 且 y,max发生在 yh/3 处的桩,可验算 y=h/3 处的 y。 7.5 倾覆稳定计算 7.5.1 桩板基础应进行倾覆稳定计算和柱顶位移计算
25、。7.5.2 桩板基础的倾覆稳定计算应考虑底板和桩群的相互作用,可按附录B 方法计算。 7.6 构件承载力计算 7.6.1 桩板基础构件承载力计算应包括立柱承载力计算,底板承载力计算和基桩承载力计算。7.6.2 立柱的承载力计算应包括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可按DL/T 5219 规定执行。 7.6.3 底板承载力计算应包括:正截面受弯计算,受冲切计算和斜截面受剪计算,可参照JGJ 94 2008中 5.9 节要求进行计算。 7.6.4 基桩承载力计算应包括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可参照JGJ 94 2008 中 5.8 节要求进行计算。 8 桩板基础的施工 8.1
26、施工准备 8.1.1 桩板基础施工应具备下列资料:a) 建筑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b) 基础工程施工图及图纸会审纪要; c) 建筑场地和邻近区域内的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等的调查资料; d) 主要施工机械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资料; e) 基础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 f) 水泥、砂、石、钢筋等原材料及其制品的质检报告; g) 有关荷载、施工工艺的试验参考资料; h) 施工应具备的其它资料。 8.1.2 施工机具和工艺选择时,应结合基础尺寸和现场地质情况综合确定。8.1.3 施工现场准备Q / GDW 11133 2013 13 a) 按设计图纸分坑测量,并在不受影响的地点设置桩基轴线和高程控制桩
27、,做好记录。 b) 布置钢筋笼加工棚、水泥储放棚,砂石堆放场地及出渣场所,设置备用电源。 c) 施工质量检测仪表、器具的性能指标,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 d) 根据工程特点,制定保证工程质量、安全施工和季节性施工的技术措施。 8.2 基桩的施工操作要点 8.2.1 桩位及高程:在场地平整的基础上,依据建筑物测量控制网的资料和基础平面图,测定桩位轴线方格控制网和高程基准点。根据桩位进行孔口定位。 8.2.2 桩、柱轴线的控制点和水准点位置应不受施工影响。8.2.3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的护筒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a) 护筒直径应大于钻头直径,用旋转钻机时,宜大于 100mm;用冲击钻机时,宜大于 200
28、mm。 b) 护筒应埋设稳定,护筒与坑壁之间宜用粘土填实,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偏差不得大于 50mm。 c) 护筒埋设深度在粘土中不宜小于 1.0m,在砂土中不宜小于 1.5m,并应保持孔内泥浆面高出地下水位 1.0m 以上。 8.2.4 基桩钢筋笼较长时可采用多段连接,钢筋接头数按50%错开。钢筋笼入孔前,需经施工技术人员及监理进行检查验收、填写隐蔽工程验收单后方可吊放钢筋笼。 8.2.5 基桩钢筋笼放入前应先绑好垫块,垫块厚度一般不小于70mm。 8.2.6 桩顶超灌高度为0.5m,以保证在剔除浮浆后,桩顶标高符合设计要求,基桩充盈系数不小于 1.0。 8.2.7 凿除桩头时不应对桩身主体混
29、凝土造成破坏。8.2.8 灌注桩施工注意事项:a) 灌注混凝土应连续进行,不应中断。 b) 在灌注过程中,导管内混凝土中含有空腔时,后续混凝土宜通过导流槽流入漏斗及导管,严禁将混凝土整斗倾入管内。 c) 在导管提升时要人工施加外力使导管旋转,边旋转边提升,以防止钢筋笼卡住导管。 8.3 底板及立柱的施工操作要点 8.3.1 基坑开挖 8.3.1.1 基坑开挖时,边坡坡度值可按GB 50007 2011 确定,必要时采取相应支护措施。 8.3.1.2 基坑开挖后,弃土堆放应远离坑口,并适时对弃土作转场处理。8.3.1.3 地下水水位较高时基坑处理措施:a) 宜选择机械挖土,缩短基坑开挖时间。 b
30、) 开挖到基坑设计标高后,铺设不小于 100mm 厚碎石反滤垫层,以保持地基稳定。 c) 采取合理排水方式,避免基坑积水。 8.3.1.4 混凝土垫层施工时,应保证无泥土等杂质混入垫层中。8.3.2 板与立柱混凝土浇筑a) 垫层养护完成后应尽快进行板与立柱的施工。 b) 钢筋制作应满足设计施工图要求及构造要求。 c) 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应根据国家标准进行试配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 d) 预埋地脚螺栓时,应核对基础根开和地脚螺栓间距。 e) 基础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基坑回填,回填土质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8.4 施工质量控制 8.4.1 基础施工应遵循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31、 50202) 、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GB 50204)以及 110 500kV 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 GB 50233)相关标准要求,基桩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成桩质量检测,检测应满足 DL/T 5219 2005 的 11.8 节相关要求。 8.4.2 基桩施工质量要求:Q / GDW 11133 2013 14 a) 基桩成孔施工允许偏差应满足表 3 要求。 b) 基桩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应满足表 4 要求。 8.4.3 基础立柱及底板施工允许偏差应满足表5 要求。 8.4.4 现场浇筑混凝土强度应以试块强度为依据,试块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表 3 基桩成孔施工允许偏差
32、表 成孔方法 桩径允许偏差 ( mm)垂直度允许偏差( %) 桩位允许偏差( mm) 基础中的边桩条形桩基沿轴线方向和群桩基础的中间桩d 1000mm 50 d/6 且不大于 条形桩基沿轴线方向和群桩基础的中间桩 钻、挖、冲孔桩 d 1000mm 50 1 d/6 且不大于 100 d/4 且不大于 100 d 1000mm 50 100+0.01H 150+0.01H 螺旋钻、 机动洛阳铲干作业成孔 -20 1 70 150 人工挖孔桩 现浇混凝土护壁 50 0.5 50 150 长钢套管 护壁 50 1 100 200 表 4 基桩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表 项次 项 目 允许偏差( mm) 1
33、 钢筋笼主筋间距 10 2 钢筋笼箍筋间距 20 3 钢筋笼直径 10 4 钢筋笼长度 100 表 5 立柱及底板施工允许偏差表 项 目 允许偏差 立柱及底板保护层厚度 5mm 立柱及底板断面尺寸 1% 8.5 施工环保要求 8.5.1 施工现场的道路应指定专人定期洒水清扫,形成制度,防止道路扬尘,车辆进出工地要做到不带泥砂,基本做到不扬尘,减少对周边环境污染。 8.5.2 泥浆护壁钻孔桩开钻前应安排专人检查泥浆管的密实性,挖设泥浆池时,确保泥浆池四周的土体牢固,防止泥浆外流污染环境;施工完成后,应通过沉淀池先对泥浆进行沉淀,再通过密封性良好的运输车将沉渣运至弃渣场。 8.5.3 基础施工完成
34、后,及时进行现场清理,尽快恢复场地环境。Q / GDW 11133 2013 15 附 录 A ( 规范性附录 ) 基 础 型 式 图 图 A.1 单桩一阶桩板基础 图 A.2 单桩二阶桩板基础 图 A.3 群桩一阶桩板基础 图 A.4 群桩二阶桩板基础 Q / GDW 11133 2013 16 附 录 B ( 规范性附录 ) 考虑底板、基桩协同工作和土的弹性抗力作用的桩板基础计算 B.1 基本假定: a) 将桩基周围土体视为弹性变形介质,其水平抗力系数随深度线性增加( m 法) ,假定桩顶标高处的水平抗力系数为零并随深度增长。 b) 在水平力和竖向力作用下,基桩、底板表面上任一点的接触应力
35、(法向弹性抗力)与该点的法向位移 成正比。 c) 忽略桩身、底板侧面与土之间的黏着力和摩擦力对抵抗水平力的作用。 d) 桩顶与底板刚性连接(固接) ,底板的刚度视为无穷大。因此,只有当底板的刚度较大才适于采用此种方法计算。 B.2 基本计算参数: B.2.1 底部地基土(原状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按 DL/T 5219 要求采用。 B.2.2 底板侧面底部的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nC ,按 DL/T 5219 要求采用。 B.2.3 原状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C0、 Cb和原状地基土竖向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m,按 DL/T 5219 要求采用。 B.3 下压工况计算 B.3.1 计算模型见图B
36、.1。 Hhthbh0BmaxminNGbNpGsHpMpXY回填土CnEI1 2 nXYhiNpMHpp原状土图 B.1 桩板基础下压计算模型 B.3.2 下压平衡状态下,对底板中心O 点取弯矩,则桩板基础的底板及以上部分平衡方程按式( B.1)确定 p010010()()( )0bscpctb pNG G NHHBFwHh h h M BI + = =+ =(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 Q / GDW 11133 2013 17 式中: N 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压力设计值, kN; H 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水平力设计值, kN; bG ,sG 底板及以上的基础自重,底板正上方的
37、土重, kN; pN下部桩基承担下压力, kN; pH下部桩基承担水平力, kN; pM下部桩基承担的弯矩, kNm。 0h 基础立柱顶面露出地面的高度, m; th 底板以上的上拔深度, m; bh 底板高度, m; 0B 计算宽度, m,01BB=+( B 为垂直于力作用面方向的底板宽) ; 0B 计算宽度, m,01BBb=+( b 为主柱宽度或直径) ; 1cF 需扣除的侧向土水平抗力系数图形面积,12c ntChF = ; 1cI 惯性矩,3112c ntChI = ; w底板水平位移, m; 底板转角, rad(弧度) 。 B.3.3 下压时, 由节点荷载 pN, pH, pM引起桩基底板在平衡状态下变形 (水平位移 pw、 竖直位移 p、转角 p)的计算,按 DL/T 5219 单桩或群桩基础计算要求执行。 B.3.4 桩板基础的底板及以上部分平衡方程式(B.2)求解完成应满足的变形协调的要求如下 ppww=(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 式中: w、依据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