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含解析).doc

    • 资源ID:1227310       资源大小:3.37M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含解析).doc

    1、1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 1 课时 基础落实练(2017全国卷)19 世纪 50 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 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 1999 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据此完成 13 题。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3进入 21

    2、 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C资金 D交通解析:1.C 2.D 3.D 第 1 题,秦岭淮河线为我国自然地理区域划分界线。淮河流入洪泽湖之后,没有继续向东流入海洋,而是向南流入长江,故在洪泽湖以东地区虽然存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但没有具体的、可参照的地理实体作为区域划分界线的标志,所以 A 项错误、C 项正确;据图可知,在洪泽湖以东地区,无自然河道,故 B 项错误;自然地理界线具有模糊性特点,是由一种自然地理环境向另一种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带,在界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不显著。第 2 题,据材料可知,苏南、苏北的划分是以长江为界的,显然长江是造成苏

    3、南、苏北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导因素,故长江对苏南、苏北两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起到阻隔作用。第 3 题,据题中信息可知,1968 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 1999 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交通促进了苏南、苏北两个经济区的联系,减弱了长江的阻隔作用。“地坑院”是古代人们的一种穴居建筑,至今仍有留存。在我国的关中平原,人们在平地上挖出一个方形的深坑,然后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2高大的树,树冠冒出地面。读关中平原“地坑院”景观图,完成 46 题。4人们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大树,其主要作用是( )A遮挡风沙 B遮阳挡雨C防外人跌入 D美化建筑5

    4、建造“地坑院”的自然条件是( )A土质黏重,不易挖掘B土壤直立性好,不易坍塌C地下水浅,易挖出水D夏季降水多,地坑易蓄水6图示“地坑院”分布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为( )A黄梅戏 B沪剧C闽剧 D秦腔解析:4.C 5.B 6.D 第 4 题,在“地坑院”的正中央栽种一棵大树,树冠露出地面可防外人跌入;地坑中的树并不能遮阳挡雨、遮挡风沙,对美化建筑作用也很小。第 5 题,“地坑院”是一种穴居建筑,人们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应选择在土层深厚,土壤直立性好,不易坍塌,地下水不易出露,降水较少的地区。第 6 题, “地坑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的代表性剧种是秦腔。如图为世界两著

    5、名岛屿分布简图。据此完成 79 题。7读图可知( )A甲是大陆岛,乙是火山岛B都处在板块的消亡边界C两岛屿人口密度都比较大D两岛屿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8甲岛屿优质乳品生产基地集中于岛屿北部的主要原因是北部地区( )地价便宜 港口众多,海运便利 接近消费市场 劳动力成本低A BC D9乙岛屿西部和南部无遮蔽地带,仅有矮木和苔藓,其主要原因是该地( )受沿岸寒流影响,气温低 受沿海西风影响,多大风天气 受高纬度大陆气团3控制,气温低 土壤贫瘠A BC D解析:7.D 8.D 9.A 第 7 题,结合经纬度可以判断出甲岛屿为塔斯马尼亚岛,乙岛屿为火地岛,两岛屿都是大陆岛,所以 A 错;塔斯马尼亚岛位

    6、于印度洋板块的内部,并不处于消亡边界,所以 B 错;两岛屿人口稀少,所以 C 错;结合纬度来看,两岛屿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故选 D。第 8 题,甲岛屿优质乳品生产基地集中于岛屿北部的主要原因是北部地区港口众多,海运便利,此外,北部地区距离本土消费市场近。第 9 题,乙岛屿西部和南部受沿岸寒流影响,气温低;且受沿海西风影响,多大风天气,所以无遮蔽地带,仅有矮木和苔藓。平潭是福建省一个岛县,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如下图所示的石头房屋,名为石头厝。其独特的造型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据此回答 1011

    7、题。10石头屋的特征及其对应功能正确的是( )A房屋低矮便于保温B屋顶缓防暴雨C窗户小防外敌D石头压瓦防大风11结合平潭的地理特征,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地降水少主要是由于沿岸寒流降温减湿B该地适宜发展的产业有渔业、风电、旅游业C该地主要房屋建材是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而形成的D由于台湾山脉的阻挡,该地夏秋免遭台风灾害解析:10.D 11.B 第 10 题,福建位于东南沿海,海岛多台风灾害,则石头压瓦、窗户小等特征,目的都是防大风危害;福建位于亚热带,一般不需要保温;屋顶缓,不利于防暴雨。第 11 题,该地降水较少,主要是因为台湾山脉阻挡夏季风;亚热带海岛利于发展渔业、旅游业,风力强而可发展风

    8、电产业;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台湾山脉对台风阻挡作用较弱,该地夏秋易遭台风灾害。(2016浙江高考)人均 GDP 和人均 GDP 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4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如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 GDP 和人均 GDP 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 X 轴表示人均 GDP 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 轴表示人均GDP 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 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 1213 题。12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

    9、于江苏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13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解析:12.B 13.A 第 12 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坐标轴的含义。读图可知,山西人均 GDP 低于湖北,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选项 A 错误。上海人均 GDP 增长率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选项 B 正确。湖北人均 GDP 低于江苏,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选项 C 错误。广西人均 GDP 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故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选项 D 错误。第 13 题,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应与当地产业结构和资源状况相适应。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万元产值能耗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选项 A 正确。广西万元产值能耗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也不合适,选项 B 错误。上海和江苏经济技术水平较高,资源和能源都比较缺乏,应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工业,选项 C 错误。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不利于降低能耗,选项 D 错误。5


    注意事项

    本文((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基础落实练(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inwarn12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