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2.11_5的认识教案冀教版.doc

    • 资源ID:1227010       资源大小:2.46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2.11_5的认识教案冀教版.doc

    1、1第二单元 10 以内数的认识教材分析认识 10 以内的数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内容之一,是学生系统学习数的开始。本单元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符号感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根据刚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本单元教学,要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重点进行书写练习,以及用数表示和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再安排、=、或= 1 课时0 的认识和读写 1 课时10 的认识和读写 1 课时几个和第几个 1 课时10 以内数的顺序和位置 1 课时总计 8 课时3第一课时 1-5

    2、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 89 页 认、读、写 5 以内各数教学提示学生已经认读了这 5 个数。本课时主要学习执笔的方法、写字的姿势以及规范书写这5 个字。教学时充分利用情境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嘴描述,体会数字的笔画顺序,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从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中抽象出 1-5 各数的过程。过程与方法:能认、读、写 1-5 各数,会用 1-5 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看图说话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重点、难点重点:认、 读、 写 1-5 各数。难点:用 1-5 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感受数的意义。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数字卡片

    3、、课件等。学具准备:圆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喜欢去动物园吗?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生:我特别喜欢去动物园。动物园里有熊猫、小鸭子、小白兔师:现在同学们就来看一看这些可爱的动物。除了看动物之外,我们还要从中学习数学知识,1-5 的认识,我们比一比看谁学得又快又好。(板书:1-5 的认识)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提供情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探求新知。(一)认识数的基数含义,认、读数。课件出示情境图示意图。师:认真观察,从这幅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先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观察,再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最后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师:谁能说说它们分

    4、别是谁?它们在干什么?4生 1:5 只小鸟在天空飞翔。生 2:1 只乌龟在水池里爬。生 3:3 只兔子在玩跷跷板。师:同学们组织数学语言能力可真强,回答问题真完整!但是同学们一会儿说 5 只小鸟在天空飞翔,一会儿说 1 只乌龟在水池里爬,一会儿说 3 只兔子在玩跷跷板我们听了有什么感受?仔细想一想,如果你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说,就能让别人听清楚、听明白?设计意图:一方面引导学生完整回答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看图也是有方法的,只有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才能不重不漏。生 1:可以先说数量最少的小动物,再说数量多的小动物。生 2:先说数量最多的小动物,再说数量少的小动物。师:有这么多让别人听清楚的办法,

    5、你们可真聪明!这节课,我们暂时用先说数量最少的小动物的这种办法,课下同学们彼此之间可以再用其他的顺序说说。图中事物最少的数量是几个?生:图中事物最少的数量是 1。师:你说出图中分别是数量“1”的事物吗?生 1:1 只熊猫在吹 1 只口琴。生 2:1 只乌龟。师:像 1 只熊猫、1 只口琴、1 只乌龟等这样数量是 1 的物体,都可以用数“1”来表示。(同时在熊猫、口琴、乌龟的下面贴上“ ”。继续看,你又看到了谁?它们在干什么?生 1:天空有 2 朵白云。生 2:池塘里有 2 只青蛙。生 3:树丛旁边有 2 只蝴蝶在飞舞。师:这些事物的数量都是几?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生:这些事物的数量都是 2,可

    6、以用数字 2 表示。(师在白云、青蛙、蝴蝶图片的下面贴上“ ”) 。(以小组为单位,依次找出图中数量为 3、 4、 5 的事物,最后分别贴上相应的数字卡片)5(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指着示意图说说描述不清的给予指导)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内交流,并且老师参与到个别小组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按不同事物类型分类数数,并且进行有序观察。(二)巩固数的基数含义。师:刚才我们认识了 1-5 这几个数。现在我要考验一下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谁能举出数量是 1 的圆片。(学生纷纷拿出 1 个小棒圆片)(继续让学生拿出 2 个、3 个、4 个、5 个圆片,也可以用相应的圆片个数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

    7、一方面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上课的效率;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数字表示物体个数的理解。(三)教学 1-5 的写法。师:现在我们对 1-5 这几个数都比较熟悉了。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怎么写这些数。同样我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书写这些数字,我们先一起看看书上是怎么写 1 的,1从哪儿起笔,又是在哪儿收笔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出示教材范例)学生观察示意图,交流 1 的起笔以及收笔处。生:1 从右上角起笔,左下角收笔。(先请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书写,再书空)设计意图:重点要教学生执笔的方法和写字的姿势,教师可以示范书写;同时让学生自己在田字格中描红和书空 1,达到既能正确用笔写字的同时,又能规范书写。师:看看

    8、“1”像什么?数字 1 除了可以表示 1 只熊猫、1 只口琴之外,还可以表示什么?(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描述不清的给予指导)师(小结):看来数量是 1 的物体我们都可以用 1 来表示。现在我们继续看看书上是怎么写 2 的?(课件动画播放 2 的写法)2 是几笔完成的?从哪起笔,哪收笔,你是怎么知道的?(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描述不清的给予指导,重点强调书写 2 的拐弯要圆滑)(引导学生先在田字格中描红数字,再书空数字 2,说一说 2 像什么,最后列举生活中还可以用数字 2 表示的物体)(同样的教学方法教授 3、 4、 5 的书写)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背景下,

    9、顺势理解 1-5 数字的写法,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时间逐步探索出数字所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以及个数字的起笔与收笔处,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6三、巩固知新。1.练一练,第 2 题。(1)出示示意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从示意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2)指导学生先数出每个图形中物体的个数,再连线。(3)同学之间交流测量结果,并指名读出自己的答案。2. 练一练,第 3 题。(1)从左往右数第 1 幅图。学生观察示意图,画出相应的花,用花朵的数量来具体描述数字 3。(2)其他图学生独立完成。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对比练习,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能力,发展了学生

    10、学习数学的兴趣。4、达标反馈。1、认真看课本 8-9 页 1-5 这几个数,回答下面问题。数字 1 对应了 只熊猫;数字 2 对应了 只青蛙;数字 3 对应了 只兔子;数字 4 对应了 只小鸭子;数字 5 对应了 只小鸟。2、有几头大象?你还想数什么?3、看图连线。5 3 4 24、 (1)苹果的个数可以用 来表示。7(2)再摆一个苹果是 个苹果,可以用数字 来表示。答案:1. 1 2 3 4 5 2.有 3 头大象,答案不唯一,还想数长颈鹿,长颈鹿有 2 只 。 4.(1)3 (2)4 4五、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数字 1 到 5 表示物体的个数以及规范书写。谁能说说如何把物体的

    11、个数用数字来表示以及怎样做到规范书写这 5 个数字?不要求学生描述得特别准确,只要意思对就可以。最后,师生进行概括:1.数到物体的数量。2.物体的数量是几就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3.看清数字在田字格的占位(只占一个日子格),弄清楚在哪儿起笔,又在哪儿收笔。六、布置作业。1.看图写数。2.连一连。83.看数涂色。答案:1. 1 3 5 板书设计1-5 的认识1.用 1-5 表示物体的个数。1 只熊猫、1 个口琴等数量是 1 的物品,用数字“1”来表示。92 只青蛙、2 朵白云等数量是 2 的物品,用数字“2”来表示。.2.1-5 的书写。教学反思刚入学的孩子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孩子投

    12、入到数学活动的关键是调动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本节课利用课件把学生带到动物园,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动物园示意图开始,分别让学生指出分别有哪些动物,有几个。再结合数字动手操作摆一摆再写一写这些数字。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学生全员参加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资料包一、教学精彩片段。(一)师:动物园里小动物们准备跑步比赛,各自小动物站在自己

    13、的跑道上,你知道都是哪些小动物吗?它们又各自站在哪个跑道上?今天我们来学习用数字描述物体的数量。(板书:1-5 的认识)(二)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游戏,比赛看哪位同学的反应快。游戏的规则是我说数字几,你就要拿出相应数量的小棒。1.数字 4。2.数字 2。103.数字 5。4.数字 1。5.数字 3。有的同学反应不及时,与其他同学动作不同,让其表演一个小节目。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游戏,考查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加深了对数字表示相应数量的理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二、教学资源包物体数量如何用数字表示先数一数物体的数量2、物体有几个就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三、资料链接。(一)西安半坡

    14、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线符号(二) 数字常识与奥秘两种形式的中国数字我国古代使用的是“中国数字”,它有小写和大写两种,小写数字包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大写数字包括“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小写数字被普遍使用的时候,大写数字还没有出现。那么,大写数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现在的阿拉伯数字为何不能替代大写数字呢?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巩固江山,特别注重对官员的管理,针对可能出现的腐败问题,发布了一系列严查重办政策,在出现贪官污吏时,甚至不惜下杀手。当时,有一位名叫郭桓的大将,曾经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打下江山后,他当上户部尚书,

    15、掌管天下钱粮。郭桓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掠取国家财产。他所采用的贪污手段很简单,就是根据原先中国数字易于修改的缺陷,私自涂改钱粮账目,如将11“一”改成“二”、“三”、“十”,将“二”改成“三”,“三”改成“五”等。这样一来,数额巨大的钱粮轻而易举地被郭桓及其同伙侵吞瓜分。事后查明,在短短几年内,郭桓一伙贪污了近 2400 万石粮食和大量金银。朱元璋得知后大怒,下令把郭桓等六部 12名高管及左右侍郎以下同案犯数万人处死。他还制定了惩治经济犯罪的严格法令,并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技术防范,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不便修改的“壹、贰

    16、、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这就是所谓的大写数字。由于类似的原因,大写数字在我国某些特殊领域,如银行业、保险业等一直沿用至今。不过,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大写数字的真正制订者是武则天。据岱岳观造像记记载,在武则天掌权时所竖立的石碑上,已经出现了大写数字,这是目前年代最早可见的证物。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考据学家顾炎武对此碑进行考证后认为,“凡数字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可以作为佐证的还有当时的诗文。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中有这样的记述:“况其军一月之费,论实钱贰拾漆捌万贯”。其中的“贰”“ 拾”“漆”“捌”都是大写数字。这个“漆”字本应作“桼”,多的三点是后人妄自加凿的。“漆”后简为“柒”,又省作“七”,并沿用下来。大约到了宋代,官府文书计数都使用大写数字。由此可见,精明的武则天早就考虑到防止贪官污吏修改账目,发明并推广了大写数字。朱元璋只不过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完善,把其中的某些汉字作了修改,如将“漆”变成“柒”,“陌”变成“佰”,“阡”变成“仟”。12


    注意事项

    本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10以内数的认识2.11_5的认识教案冀教版.doc)为本站会员(syndromehi2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