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doc

    • 资源ID:1226923       资源大小:2.59M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doc

    1、1第 4讲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全国卷 5年考情分析 试题来源 引文出处 设问方式 关键词 命题特征分析2018全国卷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 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认识类、背景类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2018全国卷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内容类、原因类中国在联合国创建中的作用2018全国卷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措施类、作用类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2017全国卷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内容类、影响 (意义)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开罗会议中美政府首脑会晤2017全国卷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背景类、原因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欧洲衰落与“欧

    2、洲联邦”设想的提出2017全国卷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说明类、分析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日本侵略口号的变化2016全国卷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原因类越南战争,中美避免直接军事冲突(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2)从设问方式看,以比较类、作用类为主,除结合材料外,比较注重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时代背景分析战争的原因、影响。(3)从时间上看,以现代史为主,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4)从内容上看,涉及战争背景、战争结果及影响。(5)从与教材的关联度看,与选修三教材中第二、三、五单元密切相关,与其他章节内容有一定的关联;与必2等2016全国卷杨晓明欣悦的灵魂

    3、:罗曼罗兰比较类、原因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曼罗兰、反战活动2016全国卷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背景类、原因类1918年威尔逊、“十四点”计划2015全国卷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原因类、归纳类二战,戴高乐、法国抗战与复兴2015全国卷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背景类、说明类、作用类现代,苏联、原子武器2014全国卷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比较类、原因类、作用类二战后,联合国、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14全国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比较类、作用(意义)类二战,中国远征军修一教材中国际关系格局部分有一定联系3从评价的角度考查经济政策对战争的影响例 1 (2018全国卷)材料

    4、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 年 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 1940年 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 43%。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5、等(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6 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 “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根据材料“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得出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根据材料“英法两国海军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得出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第(2)问,根据材料“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得出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根据材料“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 43%”得出减少了德国的战略物资供应。答案

    6、(1)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2)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从和平与发展的角度考查二战中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例 2 (2018全国卷)材料 1943 年 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 年 810 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 。10月 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7、 ,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 年 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 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 月 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4宪章 ,次日,与会的 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943 年

    8、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得出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根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 ”得出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 ;根据“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得出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根据“1945 年 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中国代表团

    9、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得出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第(2)问,首先根据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的贡献回答,然后总括材料答出中国在创建联合国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答案 (1)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 ;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 ;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从合作与协作的角度考查二战中有关中国领土主权的法律文件例 3 (2017全国卷)材料 1943 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

    10、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11、5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7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8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等回答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为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依据等方面回答意义。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 “对日本的军事管制” “中美双方同意”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处置日本、中美合作、以美国为主导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 (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意义

    12、: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从现象和本质角度考查中国共产党对二战性质的认识例 4 (2018全国卷)材料一 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 年 9月)材料二 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

    13、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年 12月)(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4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11 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得出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根据材料二信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6放的战争举行侵

    14、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得出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第(2)问,材料一认识产生的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得出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然后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法对德国法西斯的政策以及苏德间的条约回答。材料二认识产生的背景,根据时间“1941 年” ,联系当时的重大事件,从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反法西斯同盟即将形成等角度回答。答案 (1)认识: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2)背景:帝国主义战争: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

    15、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一、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1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4)在战争还没有消失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

    16、面的作用。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从至今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7人类在付出两

    17、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开始学会了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一种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所希望得到东西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

    18、权政治。妥协是斗争结果的另一种形式。二战后的 70多年来,这种妥协的实例比比皆是,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缓和与合作代替战争或“冷战”的新局面。这是人类社会在经过 20世纪的战争风云之后,进一步走向文明与成熟的标志。二、对战争的分析认识1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争发动者的一方,战争发动者的社会状况、国家实力、统治政策等都对战争的爆发产生影响。2战争的性质:战争的性质是由战争发动者的目的决定的,而目的又受战争发动者所处的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利益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战争性质的认识涉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目的的多样性又促使我们必须分清其优劣是非,凡是只为自

    19、己国家考虑、对他国构成伤害的目的都是需要谴责的,其战争性质必然是非正义的。反之则为正义的。3战争的胜负: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从根本上说是国家的实力,而实力能否充分发挥、能否由弱变强,又受制于社会制度、统治政策、战争性质等各种因素。其次从战争的进程来看,指挥员的素质、军队的战斗力、战役谋略得当与否、战场各部分的配合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战争的结果。4战争的影响:任何战争都会造成对人类自身的巨大破坏,造成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损失。但是,有些战争在客观上会产生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积极作用要比其损害大得多。有无这种积极作用、积极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规模。三、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1原

    20、因(1)从历史上看,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民族、宗教信仰或领土、边界纠纷。其中有一些矛盾和纠纷,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有意制造而形成的历史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的崩溃,新兴的独立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种种矛盾和纠纷开始表面化、尖锐化,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2)从现实情况看,地区霸权主义的抬头也是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频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82教训(1)发生冲突的国家往往两败俱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遭受灾难性的破坏。(2)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应成为各国的共同目标;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国与国的争端,应当遵循

    21、国际关系准则,本着友好协商的精神加以解决,而不应当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四、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局部战争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热战”的原因(1)根本原因:在美苏“冷战”的重点地区欧洲,两国没有直接发生战争,但在亚洲,美国控制能力较低,苏联的势力也不能直接控制,于是为了确保在该地区的利益,在“冷战”中出现了“热战” 。局部“热战”是“冷战”格局在某一具体地区的集中体现,地区上的矛盾被双方所利用,导致局部战争发生。美国对华“扶蒋反共”失败后,对东亚、东南亚特别戒备。(2)直接原因:在朝鲜,美国一直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眼中钉,希望能有机会铲除朝鲜半岛的社会主义力量。朝鲜内战一爆发,美国政

    22、府出于“冷战”意识,认为这是社会主义阵营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于是立即做出反应。在越南,美国担心越南革命会在东南亚引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普遍增长,故在法国撤出越南后,立即开始向越南渗透。(3)结果:中国和苏联在这两场战争中,都给予朝鲜、越南人民以大力支持。美国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表明:称霸世界的政策不得人心;侵略他国,干预他国内政是行不通的。2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局部战争的原因(1)地区资源及其种族、宗教、领土纷争等矛盾交织在一起。(2)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的影响,争夺世界霸权、大国插手、干涉别国内政。(3)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加深了这些地区的

    23、矛盾和冲突。(时间:45 分钟 满分:90 分)1(2019广东六校联考)材料一 对于战争,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德军参谋总长毛奇认为:“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战争是上帝安排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 ”而中国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军司马穰苴则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正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是故杀人9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 材料二 1995 年,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决策人物之一、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评价这场战争说:“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

    24、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利,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 ” (1)试对材料一中毛奇与司马穰苴不同的战争观做简要归纳与点评。(10 分)(2)材料二中麦克纳马拉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仍重复着类似的错误”产生的原因。(5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二人的言论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毛奇的观点美化战争,有军国主义倾向;司马穰苴认为战争为权宜之计,且主张以战止战,较为中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可知,反对美国利用自己的理想和制

    25、度去塑造别国,干涉别国内政,发动战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可知,二战后,美国意图独霸世界,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答案:(1)毛奇认为:战争揭示人类的高尚品德;战争能消除人类的自私自利;战争能重新安排世界秩序。点评:这是美化战争,宣扬军国主义的错误观点。司马穰苴认为:战争不是治国正途,只是权宜之举;“以战止战”的战争才是正义的战争;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点评:这比较客观中肯地看清了战争的本质。(2)观点:反对美国用自己的理想和制度去改造别国,发动干涉战争(或人权干预战争)。原因:冷战后美国仍推行霸权主义,企图凭

    26、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建立单极世界。2材料一 战争之初,中国政府宣布了中立的立场。但此后协约国在争取盟邦的斗争中,曾敦促中国参战,日本却竭力阻挠。日本阻挠的原因是,惧怕中国在战后的和会上,以战胜国资格收回山东的权利。1919 年 4月 30日,威尔逊(美)、劳合乔治(英)和克里孟梭(法)举行“三巨头”会议,最后一次讨论山东问题,日本代表被邀出席,中国代表团被摒除在外。会议决定把日本继承在山东的权益的要求写入对德和约。 摘编自董继民、董俊霞论一战外交与中国 材料二 1943 年 3月,罗斯福会见英国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时坚持“在解决世界问题时,需要把中国和其他世界强国联合在一起” 。尽管英国当局

    27、持否定观点,但还是和美国一道同国民政府签署了新条约,正式废除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1945 年 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美、英、苏三国均表示保证中国作为将建立的新联合国组织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国际地位的不同。(4 分) 10(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地位不同的原因。(11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国代表团被摒除在外。会议决定把日本继承在山东的权益的要求写入对德和约”得出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受到战败国的待遇;由材料二“在解决世界问题时,需要把中国和其他世界强

    28、国联合在一起”得出二战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 第(2)问,由材料一“战争之初,中国政府宣布了中立的立场。但此后协约国在争取盟邦的斗争中,曾敦促中国参战”得出一战时,中国参战时间较晚,对一战的进程和结局影响有限;由材料一“日本却竭力阻挠” “日本阻挠的原因”得出受日本压力的影响。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得出二战时,中国战场是开辟最早的反法西斯战场;由材料二“需要把中国和其他世界强国联合在一起”得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答案:(1)不同:中国作为一战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受到战败国的待遇;二战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2)原因:一战时

    29、,中国参战时间较晚,对一战的进程和结局影响有限;受日本压力的影响。二战时,中国战场是开辟最早的反法西斯战场;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3(2019张家口调研)材料 二战结束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奥地利。1954年初,在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上,苏联提出对奥和约的建议,美、英、法三国拒绝接受。但是苏联关于对奥和约的声明,却引起了奥地利国内的积极响应。 1955年 4月中旬,奥地利与苏联就缔结和约举行会谈。奥地利接受苏联倡议,保证奥地利国家中立化。苏联则表示无偿地签订对奥和约,并从奥地利撤回苏联军队,不必等到缔结对德和约,四国占领军队就可能撤

    30、出奥地利。1955 年 5月 15日,苏、美、英、法、奥五国外长在维也纳签订了对奥和约重建独立和民主奥地利的国家条约 ,同年 7月 27日生效。10 月 26日,奥地利国会通过关于中立的宪法条文,自愿宣布永久中立,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也不允许别国在自己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对奥和约签订的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对奥和约签订的影响。(7 分)解析:第(1)问,从苏联的外交政策,奥地利对倡议的态度,美、英、法三国外交态度转变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问,据材料“苏、美、英、法、奥五国外长

    31、在维也纳签订了对奥和约”可知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解决了二战遗留问题;据材料“奥地利国会通过关于中立的宪法条文,自愿宣布永久中立,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也不允许别国在自己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可知缓和了欧洲局势,奥地利永久中立带来了持久的政治稳定。11答案:(1)苏联在奥地利问题上调整外交策略,进行主动外交;奥地利积极响应并接受苏联的倡议,保证中立;美、英、法外交态度由拒绝到支持。(2)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解决了二战遗留的一大问题;对世界局势特别是欧洲局势的缓和起了积极作用;为奥地利带来了持久的政治稳定。4材料 1945 年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苏、英三国首脑达成了一份关于苏联参加对

    32、日战争条件的协定,它规定战后维持外蒙古现状、大连商港囯际化、苏联租用旅顺为海军基地、中苏共同经营中东与南满铁路等。 中国政府(国民党)在掌握了该协议的内容后, “邀请”美国介入未来中苏关系的外交活动。然而基于对苏联参战的需要,美国政府以“中立政策”拒绝了中国。美国代理国务卿格鲁提醒杜鲁门,苏联正在迫使中国政府和平接受中共,且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与美国的利益相违背,呼吁采取有关措施。中国政府也多次与美国谈判,积极鼓励和说服美国介入中苏关系波茨坦会议前夕,美国成功试爆原子弹,这迅即成为替代苏联参战的最佳途径,美国对中苏关系的态度发生巨变:美国政府不但一反一个月前拒绝介入中苏关系的立场,而且对中国表示

    33、支持,正式出面试图影响干预中苏谈判。 摘编自张振江波茨坦会议与美国中苏政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期美国政府对中苏关系的基本立场。(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对中苏关系立场转变的原因。(6 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对比分析其基本立场。第(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国民政府、苏联对中国的态度、美国军事实力的变化等方面概括其立场转变的原因。答案:(1)立场:与苏联签署雅尔塔协议 ,损害中国权益;在中苏交涉中拒绝支持中国政府维护主权;原子弹的成功试爆后转而支持中国政府对苏斗争,维护中国权益。(2)原因:利用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中国国民政

    34、府软弱;原子弹实验成功后,美国选择支持中国,遏制苏联和中国共产党。5(2019唐山摸底)材料 1903 年,美国以武力为后盾,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巴拿马运河的权利。美国由此重兵进驻运河区,把持了运河区的行政、司法、警察、铁路、财政等一切大权,使运河区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 “殖民飞地” 。 1973年召开的不结盟国家的政府首脑会议以及拉美国家波哥大会议坚决支持巴拿马政府和人民对运河区的主权要求。1974 年美国终于不得不同意“迅速结束”它对运河的管辖权。经过时断时续艰难曲折的谈判,1977 年 9月 7日,巴拿马和美国在华盛顿签订了新巴拿马运河条约与关于巴拿马运河

    35、的永久中立和经营的条约 ,废除 1903年的美巴条约,1999 年 12月 14日,巴拿马正式收回运河主权,美国结束了对巴拿马运河的长期控12制。 摘编自百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攫取巴拿马运河的历史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77年巴拿马和美国签订新条约的原因。(9 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美国以武力为后盾,通过不平等条约”得出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大增;结合巴拿马运河的地理位置得出巴拿马运河的开通,使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程大大缩短,极具战略和经济价值;由材料“美国由此重兵进驻运河区,把持了运河区的行政、司法、警察、

    36、铁路、财政等一切大权”得出美国积极向亚太地区扩张。第(2)问,由材料“巴拿马政府和人民对运河区的主权要求”得出巴拿马人民的长期抗争;由材料“1973 年召开的不结盟国家的政府首脑会议以及拉美国家波哥大会议坚决支持”得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由“1974 年”和“迅速结束”并结合当时的背景可知石油危机及欧日崛起对美国造成了冲击。答案:(1)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大增;巴拿马运河的开通,使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航程大大缩短,极具战略和经济价值;美国积极向亚太地区扩张。(2)巴拿马人民的长期抗争;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及欧日的竞争,使美国经济实力下降。6(20

    37、19永州一模)材料 20 世纪 80年代末,由于苏联、东欧局势的变化、德国统一提上日程以及欧共体影响日增,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为防止具有地缘优势的苏联在影响欧洲未来的进程中取得主动权,美国提出大西洋主义,以图建立一个在美国领导下的欧洲。其主要构想是:北约仍将是大西洋两岸共同的军事组织,并将进一步扩大其职能,使之成为肩负欧洲防务、政治和经济事务的超级机构;要求欧共体向其他国家开放,用条约的形式把美国同欧共体连结起来,使欧共体在促进苏联和东欧转化方面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 。新大西洋主义表明了美国对西欧政策的基本点,即政治上维持盟主地位、适当“卸除军事包袱” 、与欧共体在经济上共同分享。 摘编

    38、自刘昌明、姚仕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欧亚一体化战略与大西洋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西洋主义出台的背景和目的。(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西洋主义出台的影响。(9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第一句话分析;第二小问,据材料“为防止具有地缘优势的苏联在影响欧洲未来的进程中取得主动权,美国提出大西洋主义,以图建立一个在美国领导下的欧洲”可知美国遏制苏联进一步在欧洲获得主动权,建立一个美国领导下的欧洲。第(2)问,据材料中其“构想”的相关内容归纳总结。答案:(1)背景:东欧发生剧变的严峻形势、苏联即将解体,两极格局即将结束,世界13多极化趋势增强;德国统一趋势明显;欧共体实力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增。(任答两点)目的:继续挤压苏联的战略空间,建立一个美国领导下的欧洲。(2)影响:加速了东欧与苏联的解体与剧变,推动两极格局的结束;增强了美国对北约的控制力和在欧洲的影响力,为冷战后的美国单边主义外交战略提供了政策构想;使北约职能扩大,促进了欧共体的进一步发展。14


    注意事项

    本文(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doc)为本站会员(proposalcash35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