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练习新人教版.doc
-
资源ID:1226830
资源大小:1.31M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练习新人教版.doc
1、13.短诗五首一、课内阅读训练阅读卞之琳的断章 ,回答以下问题。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1935 年 10 月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是“风景” (即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 ,才会有灵气、更生动。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C全诗共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中创造意象,
2、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D在“楼上人”的眼里, “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 “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 。全诗虽无一个“美”字,但“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 中凸显出来。2.下面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 深沉的人生悲哀。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贵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 哲理。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 ,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祖国谷禾小小的祖国2掌心上的祖 国舌尖上的祖国糖
3、的蜜的一只河蚌里吐蕊的祖国花的草的千万树鸟鸣飘香的祖国黑眼睛黄皮肤的祖国编花篮的祖国山高路远的祖国云的风的打马向西的祖国河的海的碧波荡漾的祖国哈哈笑的祖国长不大的祖国秋风里挂红灯的祖国歌的舞的城楼上挥手的祖国不夜的无眠的火树银花的祖国比天大比地大比笔管里的墨水 大的祖国比父亲的瓷碗大比母亲的乳房大比你的苦难大比我的欢笑大比每天升起的太阳大的我的小小的呵在心跳里的3亲亲的祖国啊1.仔细品读诗歌,说说诗歌的前三节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描绘了祖 国。_2.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歌中第三节的情景吗?_3.诗歌第四节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所抒发的感情是怎样的?请你简要谈谈。_三、自主探究1.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4、( )A “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戏曲四行当”是指生、旦、净、丑。B “三”在古汉语中往往泛指多次。 “吾日三省吾身”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三”都是这个意思。C启事首行正中写启事 的名称,如“征文启事 ”“寻物启事”等。日期要写在署名的下面,靠右写。D在沈尹默的月夜中,与大树“并排立着”的“我” ,让人感受到一个 寂寞而又独立自主的形象。2.综合性学习。宏远初中九年级(1)班打算举行“漫步诗苑”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1)为了了解同学们对诗词的感兴趣程度,班级进行了一次调查。下面是调查的数据,请你阅读这张表格,归纳出结论。类型年级不够感兴趣 比较感兴 趣 很感兴
5、趣七年级 47.2% 34.7% 18.1%八年级 42.8% 37.5% 19.7%九年级 32.7% 43% 24.3%结论:_ _4(2)在 诗歌朗诵活动中,如果你是主持人,请你写一 段富有诗意的开场白。 (100 字左右)_5参考答案一、1. B2. A 解析: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并 没有流露出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悲哀之情。二、1.弥足珍贵的祖国;幅员辽阔的祖国;庆祝丰收的祖国。2.示例:秋风传送着丰收的气息;幸福的人们奏起优美的曲子,跳起欢快的舞步;我们古老的祖国,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一个个不眠的夜晚啊,那是幸福的人儿在向他的祖国倾诉衷肠。3.诗人笔下的祖国是伟大的,他无法用笔墨来形容,也不能用亲情来衡量。但同时,在他的心里祖国又是小巧玲珑的,可以让爱她的人把她珍藏在心里,和自己的心跳融为一体。这一节内容真切地表达出诗人对 祖国的热爱。三、1.B 解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三”是“第三次”的意思。2.(1)多数初中学生对诗词感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诗词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多。(2)略。解析:要有称呼,主题明确,语言尽量有文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