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中牟一高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第十五次周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30 分)1 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A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C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2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 ,但都以失败告终。 “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A秦朝的焚书坑儒 B明朝的特务统治C唐朝设置节度使 D汉初分封同姓王3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
2、,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 ,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这表明隋代史官A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4某大臣因得到皇帝赏识,飞黄腾达,在六年内先任同知宣政院事,后迁同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等职,并最终做到了中书右丞相。这一史事发生在下列哪一时间段 A B C D5菲洛科罗斯曾描述:“广场的周围围起了栅栏,留出了十个入口,以让公民按照部落进入广场,公民将写有被放逐者名字的陶片放在一起,九位执政官和五百人会议监
3、督整个投票- 2 -过程。 ” 由此可见陶片放逐法A保证了投票时有良好的秩序 B确保了雅典公民权利的平等C正式建立起雅典的民主政治 D实现了对执政者的完全监督6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看到奴隶制命运岌岌可危,便采取措施,以图重振罗马帝国声威,维系其统治。一方面他发动了对西方的战争。另一方面他对罗马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编撰。这一论述主要旨在说明A罗马皇帝对罗马法贡献大 B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C法律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D 查士丁尼法缓和了社会矛盾7近代早期英国政府常常为战争债务所困扰。光荣革命后百年,英国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见下表),政府财政却从未崩溃,而且民众对购买国债欣喜若狂。这主要得
4、益于 16881689 年,英法九年战争 17011713 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 17181720 年,四国同盟战争 17401748 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 17561763 年,英法七年战争 17751783 年,北美独立战争 A宪政制度确立了政府的信用 B殖民掠夺扩张积累大量财富C工业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D议会改革使民众获得酱选权81701 年英国通过的王位继承法规定,天主教徒或与天主教徒结婚者丧失继承王位的资格;法国 1875 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些规定A结束了君主制政体 B违背了自由、平等的原则C巩固了民主政治 D维护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
5、益9表 2 美国总统的立法成功率 政党 总统 任期年份 提出议案数 通过数 百分比 195456 664 349 526 艾森豪威尔 195760 851 335 394 196972 669 243 384 共和党 尼克松 197374 280 90 321 - 3 -福特 197475 ? ? 315 肯尼迪 196163 1049 414 395 1964 217 125 576 民主党 约翰逊 196868 1685 575 401 表 2 的统计数字说明A民主党人长期控制国会 B权力制衡影响行政效率C党派权力斗争日趋激烈 D立法程序更加严谨完善10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
6、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 。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A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B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C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D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11恩格斯评价德意志帝国时说:“德国牢不可破的统一是摆脱它目前的贫困和创造国家财富的首要条件,统一使它走向了经济现代化、军事现代化,却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 。下列最能体现德国“将政治现代化抛之脑后”的是A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元首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皇帝C帝国议会
7、由公民普选产生 D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12下表为 19 世纪 40-60 年代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人数的统计。导致下表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时间 满人 汉人 1840 年 7 人 8 人 18641866 年 0 人 15 人 A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 B清政府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 D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13下图是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示意图,对此战役叙述正确的是 - 4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14民国时期人士指出:“共和改创,孙不得不让位于袁以完成统一,而孙氏之党恐袁专擅,乃假
8、手法约,设种种规定以束缚之,行政之权务求减削,立法之权事事扩张立法又多属己党,孙此时以为可以制袁之死命矣。 ”对材料理解错误的是A看到了限制袁世凯专权的意图 B觉察到此举犯了因人设法之忌C认为这是双向互动的权力制衡 D对孙中山的评述基本符合史实15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A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 B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D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16. 1927 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 ”由此可知,当时A工农
9、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17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图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 5 -A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C “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8把握历史主干知识和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右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应该填写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国共对峙,走向抗战C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D抗日救亡,民族复兴19某时期中共的宣传口号先后包括:“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
10、、 “保护喇嘛,信教自由” 、 “抗日反蒋,保护回民” 、 “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等。这些口号A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条件 B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C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0右侧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21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材料充分体现了- 6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C空想社会
11、主义的内涵 D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22长期以来,俄国二月革命被严重低估了。尤其是 1938 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更是千方百计贬低二月革命的作用和意义。这主要是因为二月革命A不符合俄国历史发展规律 B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C建立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制度23下图是 1949 年反映一届政协的漫画步步高升 。寓意各阶层人民代表通过人民政协的大门,沿着一级级阶梯走向顶端即将诞生的新中国。下列内容不属于此次“人民政协”会议的是 A确立首都、国旗、国徽、国歌 B成立首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C决定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D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24新华网发表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
12、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A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苏联解体25 “这次会议的召开,推动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实现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这次会议”召开的初衷是A实现中国与邻近国家友好发展 B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C推动广大亚非国家间加强联系 D谋求国家不结盟对抗美苏控制26国务院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
13、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核安全峰会、亚欧首脑会议等重大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突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C韬光养晦、区域合作、有所作为 D多边外交,求和平、求合作、求发展27如表是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由 21 个国家的外长或大使在开罗为即将召开的大型国际会议拟定的人会条件(部分) - 7 -1该国应一贯支持民族独立运动 2该国不该参加与大国争夺有牵连的多边军事联盟 3如该国已将军事基地租让给外国,则此种租让不应与大国争夺有任何牵连 4该国应奉行与不同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 据此可知,这
14、次即将召开的国际会议A引发战后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浪潮 B冲击超级大国主导国际事务的局面C促进世界各国联合反对新殖民主义 D主导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秩序28从西欧六国到十二国,再扩展到包括东欧的二十七国,欧洲联合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宏伟历程,右图中国家中是欧洲煤钢共同体创始国的是 A B C D29下面是 21 世纪初较为流行的一幅漫画。该漫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多极化格局遭遇挑战 B美国仍未放弃“冷战”思维C欧洲国际地位的衰落 D美国与欧盟军事对抗激烈30关于冷战起源,20 世纪 40、50 年代主流学者认为是苏联寻求世界霸权导致冷战;60 年代后,随着美国霸权主义不断上升,主流学者认为美国应
15、负主要责任;进人 70 年代后,美苏争霸越演越烈,主流学者认为双方实用主义政策下的误判与误解,是冷战发生的原因,双- 8 -方都有责任;而到了 90 年代,随着苏联档案公开,学者又开始关注斯大林等个人因素,这表明A冷战发生真正的责任者无法探求 B苏联才是冷战发动的主要责任方C冷战导致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出现 D冷战学术研究体现时代不断变革二材料解析题(共 3 题,40 分)31.(10 分)民主政治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材料二 在现代社会
16、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百度网材料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问题:(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1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2 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是怎样确立的?(2 分)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又有哪些不同?试举例说明。(2 分)
17、(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是如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3 分)32.(17 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688 年 11 月,威廉率 1 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 12 月 10 日逃往法国。- 9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 (1688 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18、。 屈勒味林英国史材料三 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背景资料中国 清朝(16441912) ;中华民国(19121949)日本 明治天皇(18681912 在位) ;大正天皇(19121926 在位)印度 1849 年英国殖民者占领全境;1947 年成立印度自治领阿拉伯 16 世纪起为奥斯曼帝国统治;19 世纪英国侵入;20 世纪 2030 年代开始独立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14 世纪1922) ;土耳其共和国(1923)伊朗 卡扎尔王朝(17961925) ;巴列维王朝(19251979)据辞海等整理(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
19、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 (6 分)(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 。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 (5 分)(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 分)33.(13 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外交政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在这个
20、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于 1953 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 10 -材料二 更加有趣的是在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的态度。l972 年 2 月 28 日,上海联合公报发表,提出了双方解决“根本性分歧”的方案。国际争端的解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和威胁。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共同关系。加拿大罗伯特基斯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材料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
21、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65 周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3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两国实现和解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态度变化的自身原因。(4 分)(3)分析材料三,论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6 分)- 11 -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15CDACA 610BACBC 1115DD
22、DCA1620CCDCC 2125ACDDB 2630DBABD 31.(1)特点:直接民主。 (1 分)成因: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公民人数少,奴隶、外邦移民、妇女没有公民权,只有少数成年男子才有公民权。 (2 分) (其他合理亦给分)(2)确立:通过资产阶级的革命或斗争,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颁布宪法或法律文件的方式确立代议制的民主政治。 (2 分)不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共和制等。 (2 分)(3)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健全法制,实行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等。 (3 分)32【答案】 (1)美利坚合众国。 (1 分)其
23、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为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2 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 分)其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2 分)(2)斯图亚特复辟王朝倒行逆施。 (1 分)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军来英国,并成为国王。(1 分)詹姆斯二世逃亡。 (1 分)没有流血而政治制度发生变革(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 (2 分)(3)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
24、早的共和制大国。 革命中没有流很多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33.(1)国际:两极对峙;亚非出现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国内:大力发展民族经济。 (3 分)(2)中美两国都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之作为解决双方分歧和处理双边关系的基础。(1 分)美国变化的自身原因:经济“滞胀” (或 73 年经济危机) ;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泥潭。 (3 分)(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2 -理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体现了其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家主权”平等,这说明其有平等性;从适用范围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从容纳不同时代内容来看,具有开放性;(3 分)总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限制,以“革命外交”走向“国家和平外交”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