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裴迪书斋玩月之作钱 起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注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注】 谢公楼:谢公,指曾作月赋的南朝诗人谢庄;谢公楼,在此借指裴迪书斋。(1)与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比,两首诗词都描写了_,不同点是李词写的是_,钱诗写的是_。答案:秋月 钩月 满月或近于满月(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主要有哪些特色?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以动衬静,颔联写静景,颈联写动景,描绘了夜中月影的静谧与清寂等;侧面衬托,两联从“重门静” “鹊惊” “叶散” “萤”等来侧面烘托夜月。传达
2、出作者心底泛起的淡淡情愁。2(2019台州市高三质量评估)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渔歌子(其五)张志和 注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注】 张志和(约 730约 810):字子同,唐代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少年有才学,擅长音乐和书画,后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 。鹊 桥 仙 陆 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 ,我自是无名渔父。【注】 该词是作者晚年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夭折以后,回到故乡山阴时所作。严光:东汉著名隐士,以高风亮节闻名于天下。(1)这两首词都借_(
3、形象)来咏怀。解析:首先勾画两首词的意象,然后比对分析。答案:渔父(2)简要分析这两首词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差异。2答: 解析:诗歌感情的分析,要全面分析题目、意象、意境、手法,结合作者和注释,知人论世。 “表现手法”考生要通过题干分析,明确是从抒情手法方面选择术语。答案:张词通过圆月、棹歌、钓车子、橛头船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自由自在、其乐无穷的隐居画面, “乐”字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的隐士心情。陆词通过描写渔父顺应自然的生活状态,运用反问手法突出其不肯追逐名利的清高,运用典故和对比手法来表现自己晚年英雄失路、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3(2019金丽衢十二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4、塞 下 曲唐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塞下曲四首(其一)唐李益蕃州部落 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 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注】 蕃州部落: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结束:戎装打扮。燕歌:戍边将士所唱的燕歌行 。(1)“牧马群嘶边草绿”这句诗在展现西北边地的景色方面,可以与北朝民歌敕勒歌里所描绘的“_”景象相媲美,都描绘了_的边地风光。解析:抓住“牧马”和“草”这两个词来找答案。 “边草绿”与“牧马群嘶” ,意味悠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答案:风吹草低见牛羊 雄壮苍凉(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答: 解
5、析:揭示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情感,可从题目、意象、注释、作者际遇等方面解读诗歌。答案:许诗用白描手法(或细节刻画“寄寒衣”),选择典型事件,简单勾勒:桑乾河北一场夜战,半数战士丧生未归;次日清晨,亲人犹寄家信,告知御寒衣物已经寄出。寥寥几笔,就把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表现了出来。李诗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后两句描写了西北高原生气勃勃的景色:大雁群飞,歌声飘荡,马群在绿草地上驰骋。表达了戍边将士深沉的思乡之情,也包含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4(2019绍兴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2)题。如 梦 令3宋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
6、武陵微醉。卜 算 子宋严蕊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 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注】 严蕊:台州人。出身低微,自小习乐礼诗书,后沦落风尘,曾因被诬而入狱,受严刑拷打但宁死不认,后无罪释放。 如梦令 卜算子为其表白心迹之作。东君:司春之神。(1)如梦令一词所咏之物为花,前四句皆是空际着笔,末句的“武陵”二字则暗示了此花为_。解析:从“红红白白”的颜色,从“东风”所示季节,从“武陵”联想到“桃花源”典故,可断定其花当为“桃花” 。答案:桃花(2)在如梦令 卜算子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表白自己的心迹的?请联系具体词句作简要赏析。答: 解析:仔
7、细读词,从词句中发现两词各自所使用的“手法” 。尤其不要忽视“直抒胸臆”的手法。答案:如梦令一词中, “武陵”一句,为用典,有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之意。 卜算子一词中,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句直抒胸臆,抒写自己沦落风尘、俯仰随人的痛苦与无奈;“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句借自然现象比喻自身命运,表达的是心中的哀伤与期望;“若得山花插满头”句则用借代手法,表达自己对平淡生活的向往。5(2019浙江名校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题。渔 家 傲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 ,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8、。清 平 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 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注】 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挼(ru):揉搓。4(1)这两首李清照的词都以_为题材, 渔家傲也可以看作是对清平乐中“_,_”句的注释。解析:渔家傲上阕写寒梅初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阕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写梅即写人,赏梅亦自赏,旨在赞颂梅花超尘脱俗的洁美素质和不畏霜雪、秀拔独立的坚强品格。 清平乐中词人截取自己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写出了词
9、人的心路历程,对自己一生的哀乐作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答案:咏梅(梅花)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2)阅读清平乐 ,说说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词人的人生感受,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答: 解析:先明确艺术手法;再结合词人的心路历程具体赏析该手法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作用。答案: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词人依次描写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或: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昔衬今,以早年赏梅时的欢快闲适衬托晚年赏梅时的落寞孤寂,表现出词人
10、当时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或“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6(2019台州市高三调研)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云安阻雨唐戎昱日长巴峡雨漾漾,又说归舟路未通。游人不及西江水,先得东流到渚宫 注 。江陵愁望有寄唐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注】 渚宫:春秋楚国的王富,故址在湖北荆州,作者用来代指他的家乡。(1)这两首诗的前两句都通过_这一意象来暗示作者的感情。5解析:比较鉴赏题意象分析重在比对。答案:船(2)两首诗在运用“西江水”意象上有何异同?答: 解析:两首诗的第三句是答题的关键,西江水都带有诗人的情感,前一首写思乡,后一首写
11、思念远方之人。答案:两首诗都围绕西江水东流的特点,借景抒情。其中前一首使用比较的手法,表达了归家的渴望和急迫。后一首使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永无止歇。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西 湖 梅元冯子振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昌谷北园新笋(其一)唐李贺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1)这两首诗都使用了_的抒情手法。解析:冯诗前两句不仅点明了如白玉般美丽的西湖梅所盛放的地点,而且“六桥风月是知音”一句,还暗合着下一联的意蕴,暗示和证明梅花的不争观赏、甘于静寂的高尚品格。三、四两句是对梅花这一品格的进一步阐述。同时,这
12、里似乎还由花及人,隐含着诗人自述志向的意蕴。李诗中的新笋有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是托物咏志,这新笋就是诗人李贺。诗人李贺虽然命途多舛,但没有泯灭雄心壮志。他总希望实现自己拔地上青云的志愿,这首咏笋的绝句正是他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答案:托物言志(借物抒情)(2)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赏析。答: 解析:情感把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歌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歌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情感;借助典故,探寻诗歌的情感;关注题目和注释。答案:冯诗用对比手法,将梅花与桃李进行对比,表达了对梅花淡泊品性的赞美之情,借以表达自身坚守本心、固守节操的决心。李诗
13、用比喻、夸张手法,将新笋比喻成“削玉” ,“一夜抽千尺”则是用了夸张手法。诗人以新笋自喻,表达了高洁的志向:希望能做辅佐君王治国安邦的龙材。(答“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哀怨之情”亦可)68(2019宁波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白 燕袁 凯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应见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 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归 燕 诗 张九龄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注】 袁凯: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在明太祖的严酷统治下随时有罹祸丧命的危险,最后以装疯免死。赵家姊妹:
14、指赵飞燕和其妹赵合德,汉成帝时,两人专宠十余年。本诗写于诗人因李林甫等人的毁谤被罢免宰相之后。(1)两诗中的燕子形象有所不同。 白燕一诗借助_(写出 2 个)等意象来衬托白燕之白洁。而归燕诗通过_等词语直接表明燕子的身份。解析: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是解题的关键。填空题题干提示较多,审题要仔细。答案:明月、白雪、汉水、梁园(任选其二) 微眇、泥滓贱(2)两首诗的尾联借燕子这一形象分别寄寓了作者什么情感?答: 解析:两首诗手法均为托物言志,尾联借燕子表达了自己的心志。答案:袁诗尾联叮咛白燕:赵氏姐妹多忌,不要进宫去。寄寓了作者要保持自己高洁品质而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情怀。张诗尾联归燕告诫鹰隼:自知微贱不会
15、久留与之竞争,请不要再加猜忌。借此寄寓自己无心名利即将退隐的情怀。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酒楼秋望华 岳 注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花摇舞帽枝犹软,7酒入诗肠句不寒。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注】 华岳:南宋爱国诗人,写作此诗时正处于南宋国势衰危之际。(1)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三点简要分析。答: 答案: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色彩鲜明艳丽。以“碧” “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2)与过零丁洋尾
16、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不同,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古代诗歌专题综合提能练1(2019杭州高级中学学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高阳台和周草窗 注王沂孙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怎得银笺,殷勤说与年华。如今处处
17、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更消他,几度东风,几度飞花。【注】 周草窗:南宋著名词人周密,字公谨,号草窗。宋亡后周密湖州故家毁于兵火,终身寄寓杭州。作高阳台词寄越中诸友。(1)“满树幽香,满地横斜”化用了隐居西湖的著名诗人林逋的名句“_,_” ,体现了这一经典意象的特点。解析:这道题对文化积累的要求较高,要能熟背一些非必背课文的名句。从词的“幽香” “横斜”两词联想起隐居西湖的著名诗人林逋的诗句,即山园小梅中的一联名句。答案: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2)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评论此词“结笔低徊掩抑,荡气回肠” ,结合全词,简要赏析。答: 解析:本题着眼点在“结笔”即结尾句,但分析要扣全词。思路
18、宽阔些,诗词欣赏中8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呼应、情景关系等)都要熟练运用。分析时与全词的思想情感相吻合。本题要求较高,难度较大,故要多个角度分析。答案:反复,以乐景衬哀情,抒发春光无主,好景不常的感伤,年华已老,故国不见的忧思。与“不知春在谁家”呼应,抒发家国破亡,怀乡念友之情怀。与“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呼应,暗寓家破国亡,无家可归的隐痛。以景结情,亡国的伤感蕴藏在胸中,却无所依托,只好写出离愁别绪。2(2019杭州五校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春 远唐杜甫肃肃 花絮晚,菲菲 红素轻。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
19、【注】 肃肃:花落的声音。菲菲:花落的样子。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1)颈联和尾联中,诗人是借关中数乱、剑外未清和_三件典型事例寄托深切之情的。解析:这是一首律诗,首联和颔联描写暮春之景,颈联和尾联抒春日感怀。从题目看,应从颈联和尾联中寻找答案。关中数乱,谓吐蕃、党项入寇。剑外未清,谓吐蕃近在西山。故乡尚有军营,即欲归不得。答案:故乡有军营(或故乡归不得)(2)前人评价此诗前四句写景,说“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长(指超出众人)” 。请结合颔联评析杜甫写无景之景的独特之处。答: 解析:“无景之景”意为“别人看来是无景可取的,看似平常没有异样的景” 。一枝一叶总关情,或许
20、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的高明之处,使自己真正融入景中。答案:杜甫善于从别人看来无景可取之处寻找独特的景致,赋予它们独特的主观情意,使“无景”之处有独特意蕴。颔联诗人选取“鸟雀” “柴荆”两个最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可谓“无景” 。但着以“惟” “独”二字,却有独特意蕴。 “惟鸟雀” ,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 ,可见村居之僻。这二字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3(2019宁波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9五夜飕飗 注 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 飕飗(su li):
21、风声。(1)首联中的“君”是指_, “我”是指_,紧扣诗题的意象有_。解析:本题颇有难度。诗题为“始闻秋风” ,但“闻”的主体则应是诗人。首联可看作是用了从对面写起的手法,秋风曾经看着黄菊与“我”相别,现在又听着蝉声回来了。体现“秋”的意象是“黄菊”和“玄蝉” 。答案:诗人 秋风 黄菊、玄蝉(2)有人评价:此诗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请结合三、四两联简析诗歌的这一特点。答: 解析:答此题需要有一定文化知识基础。一般古代文人都有悲秋情怀。而此诗虽也不免有悲的情愫,但是一些词语的选用,如“动” “开” “望”等,又包含昂扬之气、不服之音。答案:骏马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拳
22、曲的毛,大雕盼顾万里青云而睁开双眼,一“动”一“开” ,蕴涵着生气和力量。正是美妙神奇的秋赋予万物活跃饱满的神韵,也同样唤起了诗人的激情。辽阔江天,山明水净,诗人就是抱病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君”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诗人不仅描绘了秋风带来的生机和力量,也展现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的精神。4(2019嘉兴一中 5 月适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蜀中春暮唐郑谷所向明知是暗投,两行清泪语前流。云横新塞遮秦甸,花落空山入阆州。不忿黄鹂惊晓梦,唯应杜宇信春愁。梅黄麦绿无归处,可得漂漂爱浪游。(1)第三联中的“杜宇”这一意象常蕴含着悲苦之情,如李白蜀道难中的“_”和
2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_” 。解析:本题考查课文默写,属于情景默写题的类型。但又要求对古诗重点意象有较好的把握,答题需要扣住“杜宇”这个意象联想到相应古诗句。答案: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杜鹃啼血猿哀鸣(2)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春愁”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0答: 解析:所谓“怎样” ,即是要求具体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内容指向很明确,写春愁,那么就要从每一联诗句中搜寻写春愁的信息,从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答案:首联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表达了明珠暗投的悲伤;第二联借景抒情,新塞云漫不见长安(秦甸),花落空山,脚踏阆州,表达了仕途阻塞、怀才不遇的愁苦;尾联写长年漂泊,仿佛偏爱浪游在外,反语自嘲
24、,表达了羁旅无归的无奈之情。5(2019镇海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渔 家 傲 王安石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 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注】 本词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隐居金陵时所写。朝鸡:上朝时的鸡鸣声。邯郸道:唐人小说枕中记写卢生在邯郸道上说的话:“建功树名,出将入相。 ”(1)词的结尾两句用了_和_两种表现手法。解析:由尾句结合注释可知, “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之道路,亦指仕途。来自于唐人小说,也是用典。答案:比喻 用典(2)王安石在词中写道“闻语鸟”好似“听朝鸡” ,有人
25、据此说他“虽然归隐,但仍想积极用世” 。你认为这种理解正确吗?请联系全词具体分析。答: 解析:从诗歌整体看,从内容上写的是隐居环境的幽静和隐居生活的闲适,所以表现的是对仕途感到厌倦的心情。特别是结尾句,卒章显志,集中体现了词人的情感。答案:不正确。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隐居环境的幽静和隐居生活的闲适,词中反映出词人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闲适心情,对仕途感到厌倦,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午枕”一句表现出词人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欹眠”句,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听朝鸡” ,给人恍如隔世之感。 “忽忆故人今总老”衬托自己已老。 “茫然忘了邯郸道”运用了典故,表明自己对建功立业已生
26、茫然之情。6(2019金华十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渔 家 傲宋朱服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 注 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注】 金龟: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龟。贺知章有金龟换酒之举。(1)词的上片借用春雨中的杨柳和_意象,描绘暮春时节的景色,营造一种11_的氛围。解析:考生要仔细审题,题目第一空要求是“暮春时节的景色” ,所以只能回答“湿花”;第二空的意境氛围结合“愁”字可以分析得出。答案:湿花 凄凉(低沉)(2)简析这首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答: 解析:分析诗词感情,既要抓住意象、意境,又
27、要能通过诗中关键词(冷暖色调、直抒胸臆的词)体悟情感。词中凄凉低沉的暮春意境暗示了作者的愁情,下片“九十光阴能有几”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流逝的无奈;结尾典故暗示了人生的失意。答案:这首词借春景抒情。上片寄情于景,无数春色,无际春愁,湿花恋树,流水无情,具有浓郁的惜春伤春之情。下片感叹抒情,春光短暂,纵金龟换酒,豪举买醉,也留春不住,抒发了岁月流逝、人生失意的无奈之情。7(2019金华高三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金缕曲闻杜鹃宋刘辰翁 少日都门路。听长亭、青山落日,不如归去。十八年间来往断,白首人间今古。又惊绝、五更一句。道是流离蜀天子,甚当初、一似吴儿语。臣再拜,泪如雨
28、。画堂客馆真无数。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风雨断魂苏季子 ,春梦家山何处?谁不愿、封侯万户?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啼尽血,向谁诉?【注】 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苏季子:即苏秦,曾游说六国抗秦。(1)这首词中蕴藉着词人情感,贯串全词的意象是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此词题为“闻杜鹃” ,全篇紧紧围绕“闻杜鹃”而发生变换,在羁旅者的耳中,杜鹃声声勾起乡愁无限,而遗民却从杜鹃声声中忆起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悲。答案:杜鹃(子规)(2)下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说明。答: 解析:本词涉及手法较多,至少指明两种以上手法,必须结合诗歌具体、准确分析。答案:“画堂客馆真无
29、数。记画桥、黄竹歌声,桃花前度。 ”虚实相生(答“对比”也可):“真无数” “画桥” “前度”所写乃是临安失陷前的繁华景象,这是虚写;而“黄竹歌声” ,才是眼前所见宋亡后故都的凄惨悲凉,这是实写。词人将昔日之繁华和今日之败落相互对照,虚实相映,伤怀倍添。“风雨断魂苏季子,春梦家山何处?谁不愿、封侯万户?”用典:以“苏季子”喻抗元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志士们抗击元军,英勇献身,梦12回家山,得到人们的普遍崇敬和深刻铭记,却无法封侯。(答设问、反问也可:感慨于英雄们的英勇献身,却只能魂归故里被人铭记的情感。)“寂寞江南轮四角,问长安、道上无人住。 ”借景抒情:描写临安陷后,京都道上,人烟萧瑟,一路寂
30、寥难行,词人触景生情,抒发家国破亡之痛。“啼尽血,向谁诉?”拟人:结句重又回到“杜鹃”上,用拟人化的语气,说杜鹃终日啼鸣,但纵然啼尽鲜血,也不能诉说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悲。(答设问和直抒胸臆也可)8(2019温州十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小 重 山元好问酒冷灯青夜不眠。寸肠千万缕,两相牵。鸳鸯秋雨半池莲。分飞苦,红泪晓风前。天远雁翩翩。雁来人北去,远如天。安排心事待明年。无情月,看待几时圆!(1)这是一首摇曳多姿的恋情词,上片结句“分飞苦,红泪晓风前”与柳永词中的名句“_”有异曲同工之妙。解析:抓住“红泪”和“晓风”这两个意象来找答案。答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填“执手相看泪
31、眼,竟无语凝噎”亦可)(2)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答: 解析:答题思路为:明确表现手法;找出与表现手法相关的词句;具体赏析该手法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作用。答案:烘托,以“酒冷” “灯青”烘托其内心的悲凉。寓情于景,鸳鸯、秋雨、半池莲都同在池塘中。秋雨入池,池莲带雨,若含红泪,为鸳鸯分飞而苦。池莲滴雨摇风,可怜又可爱,以此表达女主人公送别时内心的愁苦与悲伤。虚实结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离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上片实写一对恋人由不忍分离到终于分离的过程。下片由实到虚,由眼前的分离而转写盼望团圆之期,是虚写。着意描绘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寂寞。9(2019绍兴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
32、回答问题。鹊桥仙夜闻杜鹃南宋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1)词中出现的意象“杜宇”常被赋予_的情感。解析:“杜宇”即杜鹃,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答案:悲惋(近义词皆可)(2)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上阕所用的表现手法。13答: 解析:上阕为写景,考生可以从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角度考虑表现手法。答案: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表达词人对时政的忧虑和对身世的感慨,都极为深郁。衬托(或:对比)。通过林莺巢燕的静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并勾起了作者家国变故之思,游子羁旅
33、之愁,壮志难酬之叹。10(2019宁波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明月何皎皎东汉无名氏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_诗,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_诗。解析:古体诗也叫古风。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严格的规定。答案:古体 闺怨(或思乡)(2)诗歌刻画的是思归的游子形象,还是盼归的闺中女子形象?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答: 解析:首先找出细节描写;再看这些细节描写刻画了怎样的形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然后品味情感,包括这种情感的情绪反映与
34、思想内容。答案:(示例 1)全诗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前四句写皎皎明月引起了他的乡愁,辗转难眠,索性“揽衣”而“起” ,在室内“徘徊” 。游子“看月” “失眠” “揽衣” “起床” “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也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五、六句“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点明愁因:他乡作客,无乐而言;归而不得,无可奈何。后四句再通过一系列动作描绘出细腻的情感变化。由“室内徘徊”到“出户彷徨” ,再由“引领远望”到“入房泪下” ,这一系列动作进一步表现出作者内心烦闷无处排遣、故乡遥遥归而不得的孤独与痛苦之情。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两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这些行动一个紧接一个,细致地刻画了欲归不得的游子形象。(示例 2)诗中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深夜难寐、辗转徘徊的闺中女子形象。前四句写明月引起独守空闺的女子的愁思,她只好披衣而起,徘徊于闺中。五、六句“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是女子心头对“客行”在外游子的劝说,有抱怨,也有期许。满腹愁思无人14可诉,只好出户孤独地彷徨。引领远望,不见归人,愈添愁绪,不得不回房,止不住的泪水打湿了衣裳。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两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这些行动一个紧接一个,细致刻画了独守空闺、深夜难寐的女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