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讲义新人教必修4.doc

    • 资源ID:1223856       资源大小:3.99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讲义新人教必修4.doc

    1、1苏轼词两首(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祐二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 ,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作品东坡全集 东坡乐府 东坡志林等。名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 赤壁赋 后赤壁赋等。评价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

    2、家、诗人,豪放词派的代表,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二)人物轶事东坡赤壁苏轼被赦免后,遭贬至黄州。靠朋友资助住在东坡上的一间茅屋里(“东坡居士”有此而来),这时的苏轼有了大量清闲时间,就到处题赋游玩,大量绝世名词如临江仙 卜算子等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出来的。其在游黄州赤壁时所写念奴娇更成了千古名篇。不过苏轼虽然博学多才,但在地理上却犯了致命错误,三国赤壁在武汉上游,而黄州赤壁在武汉下游,此赤壁非彼赤壁。不过将错就错,苏轼题词的这个赤壁现在就被称为东坡赤壁。(一)背景链接

    3、1 念奴娇 赤壁怀古1080 年,苏轼被贬黄州。他经常到赤鼻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 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念奴娇 赤壁怀古 。22 定风波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被贬黄州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的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很困窘,但他很坦然乐观,对人生路途中的沉浮有了深刻的领悟,并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那年春天他到黄州城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独有苏轼从容不迫。事后他写作这首词记述了这次经历,也表达了他从中悟出的有

    4、关人生的哲理。(二)常识整理文学常识豪 放 派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称为宋词两大词派。豪放派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汪洋恣肆,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文化常识1三国周郎赤壁赤壁: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 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遗址。文中的“赤壁”是作者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而后人称黄冈赤鼻矶为文赤壁。2羽扇

    5、纶巾羽扇:用鸟类羽毛做成的扇子。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羽扇是扇子家族中最早出现的,已有 2000 多年历史。汉末盛行于江东,晋陆机、傅咸皆有羽扇赋 ,传蜀诸葛亮、晋顾荣皆有捉白羽扇指挥众军之事。纶巾: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又称“诸葛巾” 。后被视作儒将的装束。3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和芒鞋: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芒鞋,草鞋。这些都是古人外出漫游的常备用具。也指到处漫游。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 江 东 去 , 浪 淘长 江 滚 滚 向 东 奔 流 而 去 , 千 百 年 来 , 奔 腾 不 息 的 波 浪 淘尽 , 千 古 风 流 人 物 。 故

    6、垒 西 边 , 人 道 是 ,尽 了 多 少 杰 出 的 英 雄 人 物 。 旧 时 营 垒 的 西 边 , 有 人 说 , 那 儿3三 国 周 郎 赤 壁 。是 三 国 时 周 郎 大 破 曹 军 的 赤 壁 。 大 江 : 长 江 。 淘 : 冲 洗 。 千 古 : 指 久 远 的 年 代 。 故 垒 : 古 时 军队 营 垒 的 遗 迹 。 这 里 指 黄 州 古 老 的 城 堡 。 三 国 : 指 东 汉 以 后 的 魏 、 蜀 、 吴 三 国 鼎 立 的 时 代 。 周 郎 : 即 周 瑜 , 字 公 瑾 。 为 吴 中 郎 将 时 年 仅 24岁 , 军 中称 他 为 “周 郎 ”

    7、。 赤 壁 : 三 国 时 “赤 壁 之 战 ”的 战 场 , 在 现 在 湖 北 蒲 圻 。 苏 轼 这 里 所 说 “赤 壁 ”, 实 为 今 黄 冈 城 外 的 赤 鼻 矶 。乱 石 穿 空 , 惊 涛 拍 岸 ,只 见 陡 峭 纷 乱 的 石 壁 直 插 云 霄 , 汹 涌 澎 湃 的 巨 浪 拍 打 云 岸 ,卷 起 千 堆 雪 。 江 山 如 画 , 一 时 多 少卷 起 无 数 堆 雪 白 的 浪 花 。 江 山 壮 美 如 画 , 一 时 间 涌 现 了 多 少 豪 杰 。英 雄 豪 杰 角 逐 争 雄 。 涛 : 巨 浪 。 拍 岸 : 拍 打 江 岸 。 雪 : 比 喻 浪

    8、 花 。 遥 想 公 瑾 当 年 ,我 不 禁 想 起 当 年 的 周 公 瑾 ,小 乔 初 嫁 了 , 雄 姿 英 发 。 羽 扇美 丽 的 小 乔 才 嫁 与 他 , 他 英 气 勃 发 , 勇 武 刚 烈 。 手 摇 羽 扇 ,纶 巾 , 谈 笑 间 , 樯 橹 灰 飞 烟 灭 。头 戴 纶 巾 , 谈 笑 之 间 , 曹 军 的 战 船 便 被 烧 得 烟 焰 蔽 天 , 灰 飞 烟 灭 。遥 想 : 远 想 。 小 乔 : 东 吴 的 美 女 , 嫁 给 了 周 瑜 。 英 发 : 英 气 勃 发 。 形 容 周 瑜 的 气 概 。 羽 扇 纶 gun 巾 : 手 持 羽 扇 , 头

    9、 戴 纶 巾 。 这 是 儒 者 的装 束 , 形 容 周 瑜 有 儒 将 风 度 。 纶 巾 , 佩 有 青 丝 带 的 头 巾 。 樯 橹 : 挂 帆 的 桅 杆 和 一 种 摇 船 的 桨 。 这 里 代 指 曹 操 的 水 军 。 故 国我 神 游 于神 游 , 多 情 应 笑 我 , 早 生 华 发 。当 年 三 国 的 古 战 场 , 应 笑 我 多 愁 善 感 , 过 早 地 长 出 了 白 发 。人 生 如 梦 , 一 尊 还 酹 江 月 。人 生 在 世 犹 如 大 梦 一 场 , 还 是 洒 一 杯 酒 祭 献 给 江 中 伴 我 的 明 月 吧 。故 国 : 旧 地 ,

    10、这 里 指 当 年 赤 壁 战 场 。 神 游 : 忘 形 的 神 魂 之 游 , 这 里 指 神 游 于 古 战 场 。 华 发 : 花 白 的 头 发 。 尊 : 同 “樽 ”, 酒 杯 。 酹 li : 将酒 洒 在 地 上 , 以 表 示 凭 吊 。 江 月 : 倒 映 在 水 中 的 月 亮 。定 风 波三 月 七 日 , 沙 湖 道 中 遇 雨 。 雨 具三 月 七 日 , 在 去 沙 湖 的 路 上 碰 上 下 雨 。 避 雨 的 用 具先 去 , 同 行 皆 狼 狈 , 余 独 不 觉 。预 先 已 经 放 弃 了 , 同 行 的 人 都 狼 狈 不 堪 , 只 有 我 感 觉

    11、 不 到 。已 而 遂 晴 , 故 作 此 。不 久 天 就 晴 了 , 所 以 写 了 这 首 词 。 三 月 七 日 : 宋 神 宗 元 丰 五 年 1082的 三 月 七 日 。 时 苏 轼谪 居 黄 州 , 即 今 湖 北 黄 冈 。 沙 湖 : 地 名 , 在 黄 州 城 东 南 30里 。莫 听 穿 林 打 叶 声 , 何 妨 吟不 要 在 意 穿 透 树 林 、 击 打 树 叶 沙 沙 作 响 的 雨 , 不 妨 吟 啸 且 徐 行 。咏 长 啸 着 缓 步 前 行 。 莫 听 : 不 要 听 , 意 思 是 不 要 在 意 。 何 妨 : 不 妨 。 吟 啸 : 吟 咏 长 啸

    12、 。 徐 行 : 慢 步 走 。竹 杖 芒 鞋 轻 胜 马 , 谁 怕 ? 一 蓑 烟 雨拄 着 竹 杖 , 穿 着 草 鞋 , 轻 松 得 胜 过 骑 马 , 怕 什 么 ? 任 凭 一 生 中任 平 生 。遭 遇 风 雨 烟 波 。 竹 杖 : 作 动 词 , 拿 着 拐 杖 。 芒 鞋 : 作 动 词 , 穿 着 草 鞋 。 轻 : 轻 松 。 马 : 作 动 词 , 骑 马 。 谁 怕 : 意 思 是怕 什 么 。 一 蓑 烟 雨 : 喻 指 人 世 的 风 雨 烟 波 。 一 蓑 , 满 蓑 衣 。 一 , “满 ”的 意 思 。 任 : 任 凭 。 平 生 : 一 生 , 终 生

    13、。 “一 蓑 烟 雨 任 平 生 ”的 正 常 语 序 是 :4任 平 生 一 蓑 烟 雨 。 料 峭 春 风 吹 酒 醒 , 微 冷 , 山 头 斜 照微 寒 的 春 风 吹 得 酒 醒 , 感 到 一 点 寒 冷 , 这 时 , 山 头 的 斜 阳 却 相 迎 。却 照 了 过 来 。 料 峭 : 形 容 微 寒 , 多 指 春 寒 。 斜 照 : 斜 阳 。 迎 : 迎 照 , 带 喜 悦 意 。 回 首 向 来 萧 瑟回 头 看 刚 才 充 满 风 吹 雨 落处 , 归 去 , 也 无 风 雨 也 无 晴 。声 音 的 地 方 , 风 雨 去 了 , 风 雨 天 气 和 晴 朗 的 天

    14、 气 是 一 样 的 , 没 有 差 别 。 回 首 : 回 头 。 向 来 : 刚 才 。(一)读准字音1浪淘尽(to) 2故垒(li)3公瑾(jn) 4酹江月(li)5吟啸(yn xio) 6芒鞋(mng)7一蓑烟雨(su) 8萧瑟(xio s)(二)写准字形1Error! 2Error!3Error! 4Error!(三)词语解释1风流:杰出的。2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3乱石穿空: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4羽扇纶巾:(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儒者的装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5樯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6华发:白发。7多情:多愁善感。8何妨:不妨。9吟啸:吟咏长啸。10料峭:微微

    15、寒冷。11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四)名句默写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5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5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学 习 目 标 1整体把握和理解两首词,赏析两首词中重点词句在词的结构上的作用。2学会运用词中的表现手法,分析描写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在词作中寄寓的思想情感。3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一)研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词,思考并完成下面问题。1整体感知这首词的

    16、内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内容概括 具体所写(用原文词语)所见:上片:吟咏赤壁、怀想古人所想:所忆:下片:仰慕英雄、感叹自己所慨:明确: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 雄姿英发、樯橹灰飞烟灭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答: 明确:(1)“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的出场造声势。(2)词的开篇“大江东去” ,即将一条

    17、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3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哪些词的运用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答: 6明确:“穿” “拍” “卷”三个动词,非常富有表现力,形象地传达了赤壁两岸悬崖绝壁、直插云霄的形态,惊涛拍岸所发出的巨大的涛声,以及像千堆雪一样汹涌的波涛的情状。寥寥 13 字,绘声、绘形、绘色,写出了赤壁壮丽的景色。4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答: 明确:过渡。 “江山如画”承上, “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

    18、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 “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 ,又为下片写周瑜做了铺垫。5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答: 明确:诗人以“人生如梦”自慰,并不甘于消极。他“遥想公瑾当年” ,感叹壮志难酬,表现他不忘世情的入世精神。6与赤壁相关的英雄人物很多,苏轼为什么突出地写了周瑜?为什么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答: 明确:(1)周瑜青春年少,春风得意,又是赤壁大战击败曹操的主要指挥员,这正与自己青壮岁月已逝,却屡遭贬谪、功业无成的遭遇形成鲜明对照,作者写周瑜其用意在于借周瑜的形象反衬自己,抒发自己的悲壮情怀。(2)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一方

    19、面要表现周瑜年轻有为;另一方面是以美女衬英雄,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潇洒儒雅的风采,更便于抒写自己的情怀。(二)研习定风波一词,思考并完成下面问题。7 定风波一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试完成下表。词序的内容 对应词中的原句沙湖道中遇雨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已而遂晴 明确: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山头斜照却相迎8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几句话描写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答: 明确:(1)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

    20、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7(2)“莫听” “何妨” “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时其“独不觉” ,仍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9 定风波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小事,深刻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 明确:作者出游,归途遇雨,从自然界的风雨进而联系到人生的风雨,以小见大,借题发挥。于日常生活小事的描写中表现出深邃的人生哲理,表达出旷达潇洒的人生态度。这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写法。10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 明确:这句话的表层含意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

    21、含意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指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的双写)直抒胸臆(超旷的气度和潇洒的人格),从生活小事中见出人生大哲理,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福祸不惊、任天而动的自我形象。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认识自我1从教材中积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引起了苏轼无限的向往。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想到周瑜惊天动地的功业,再联想到自己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屡遭贬斥,因“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志向难以实现的苏轼,只好“一尊还酹江月” ,寄托壮志难酬的苦

    22、闷心情。一连串的打击、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反而让他更加认识自我,明白人生应该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即使在最落魄的日子里,也要“何妨吟啸且徐行” “一蓑烟雨任平生” 。2从自然中积累小鹿认识到自己身体虽弱小但有长长的腿,因此遇到老虎时它们拼命奔跑,从而保住性命;乌龟认识到自己虽然爬得慢但很执着,所以敢与兔子赛跑并最终赢了兔子;野兔认8识到自己体小力弱,因此,给自己造三个洞来藏身。3从历史中积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有智慧的人。为此,他的弟子专门跑去问德尔斐神庙的女预言家皮提亚,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富有智慧,神的回答是否定的。然而

    23、苏格拉底本人却认为自己很“无知” 。有一次,他去考察那些自信在某一方面很有智慧的人,不久他就发现他本人至少有一点是超过他们的,即他不为自己的愚昧所蒙蔽,知道自己的“无知” 。他明白神的意思是能认识自己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4从现实中积累李小双曾两次被国家队拒之门外。从专业角度来看,他体型并不理想,且力量也不足,而美和力是选拔体操苗子的基本条件。但小双并没有向定论低头,没有向权威让步。 他凭借对自己优势的分析和判断,迎难而上。 他认识到自己气质好、训练刻苦、意志坚强, 相信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经过艰苦训练,小双终于用实力敲开了国家队的大门,并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凭借 “团身后空翻三周”这一高难动

    24、作,成为当之无愧的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金牌得主。5从名言中积累(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2)一个真认识自己的人,就没法不谦虚。谦虚使人的心缩小,像一个小石卵,虽然小,而极结实。结实才能诚实。老舍(3)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得多么高,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巴甫洛夫(4)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卢梭(二)这样运用素材精 彩 片 段 “蛰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

    25、光处,履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任平生,踏雪飞鸿。 ”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 ,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 ,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放、淡

    26、泊、豁达、开明的苏轼。9领悟 作文片段开篇以苏轼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词作串联而成,以词的形式加以概述,颇富文采。接下来详细叙述苏轼命运多舛,让他对社会、对人生、对自身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并引用其词句印证这种对自我的正确认识。结尾一句点题,指出“认识自我”成就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轼”的中心论点。这段文字语言优美,辞藻华丽,对素材的深刻领悟和灵活引用是突出的亮点,这是运用课本素材的最高境界,值得学习。精 彩 范 文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冈,一壶清酒伴

    27、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这里,他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好看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见她凭栏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他的呼唤,他的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这是怎样的悲痛!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自己形单影只,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坚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他残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鬂如霜”这是

    28、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起对亡妻的思念。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策马奔腾,锦衣华服,骑匹高头大马,浩浩荡荡踏过平冈,他挽弓射箭,呼啸声间射透天边云朵,霞光万丈,那是他对豪迈忠义的褒奖。他在军帐中端起一碗酒,二话不说干脆饮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满酒。他的裣衽微张,全然忘了鬓角的银丝,他口出豪言誓将大宋一统于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撑起报效祖国的铁胆丹心,用肩膀承担统一大宋的豪情壮志,一杯酒,映着发红的双颊,将忠心与道义用肩挑!他泼墨写下: 佳作赏析文章侧重引用苏轼的三首诗,表现苏轼的三个不同时期肩负的不同使命,同时文章又能将苏轼与众多的历史名人进行横向对比,突出苏轼的肩膀厚实、宽大,能够承担个人和历史的

    29、大任。 写作借鉴1学排比采用排比句的方式开篇,一方面增强了气势,更有力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另一方面,突显了苏轼的“至情” “真我” “挚意”等特点。2学引用引用苏轼的诗句,一则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二则使苏轼的肩膀更具真实感人的力量。3学对比把苏轼与陶渊明、杜甫、辛弃疾等人进行10“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祖国的忠心。他满腔的报效祖国的热血被群小破坏殆尽,他被一贬再贬,从京城到黄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凉的海南,他却执着地挂念天下苍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有苏堤

    30、,惠州有苏公祠,朝廷待他不好,但他却从来不压迫百姓,他把民生扛在肩膀上,兴修水利,解缓灾疫,他如此坦荡的胸怀,没有装下半分钩心斗角的邪气,却将社稷与百姓放在比得失宠辱还重要的位置。他用他的肩膀,撑起热爱生命、关怀百姓的爱民之心,用他的肩膀担起“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豪言壮志。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国计民生的大任。古代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很多,但拥有如此厚实肩膀的人只有苏轼一个。陶渊明只愿躲进精神的桃花源,却把一片污浊留给世间,自己独享清闲;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慨叹的确沉重,但却放弃了用肩膀承担为民造福的重任;陆游和辛弃疾却把挫折放在第一位,不免惆怅满怀,壮志未酬鬂发先白,给人的感

    31、觉是肩膀弱不禁风只有苏轼有如此厚实的肩膀,上关百姓国家,下系骨肉情怀。仰望苏轼的肩膀,那是一座山对比,凸显苏轼肩膀的宽大、厚实、不可逾越:有情有义,有忠有信,有仁有爱。4学结构从全文看,作者采用三个并列式分论点的方式“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来进行论证。这种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礼记曲礼上翻译 那些能博闻强识而且能礼让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称之为君子。明理知义 做一个高尚的人,不仅要学问高深,而要品德高尚,这样的人,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在强调君子必须具备德才学识修养的同时,我们不妨从反面试想一下,如果一个

    32、缺乏学问道德修养的人,妄尊自大,没有礼貌,不懂礼仪,言行随心所欲,没有约束,他还能被社会接纳吗?不能,他肯定无法在社会上立身处世。所以君子只有博学识广,以礼制欲,循礼而行,才能称之为君子。闵仲叔辞侯霸11太原闵仲叔者,世称节士 ,虽周党之洁清 ,自以弗及也。党见其含菽 饮水,遗 以生蒜,受而不食。建武中 ,应司徒侯霸之辟 。既至,霸不及政事 ,徒劳苦而已 。仲叔恨 曰:“始蒙嘉命,且喜且惧;今见明公 ,喜惧皆去。以仲叔为不足问邪,不当辟也。辟而不问,是失人 也。 ”遂辞出,投劾 而去。注 节士:有节操的人。虽周党之洁清:即使是周党那样洁身自好的人。含菽:吃豆类食品。遗:送。建武中:建武年间。建

    33、武,东汉光武帝年号。辟:征召。大官以个人名义聘请。不及政事:不谈治国正事。徒劳苦而已:仅仅说些寒暄慰问的话。劳苦:慰劳(闵仲叔一路上)辛苦。恨:遗憾。明公:对侯霸的敬称。失人:对人认识不清。投劾: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是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以仲叔为不足问邪,不当辟也。译文: 参考答案:如果您觉得仲叔才智不足以来谈论政事,您就不应该征召我来做官。参考译文:太原有个叫闵仲叔的人,世人都说他是有气节的人,即使是周党那样廉洁清高的人也自以为不如闵仲叔。周党见到闵仲叔口中含着豆类食品来喝水,给他生蒜,闵仲叔接受了却没有吃。建武年中,闵仲叔受司徒侯霸的征召做了官。等到他上任,司

    34、徒侯霸不用政事来问他,只是慰劳他(说些寒暄慰问的话)罢了。仲叔遗憾地说:“开始受到您的任命时,我又高兴又害怕,现在见到了您,我既没了兴奋也没了恐惧。如果您觉得仲叔才智不足以来谈论政事,您就不应该征召我来做官。征召我来却又不用我,是对人认识不清。 ”于是他辞去官职,扔下一封离职信走了。“有请主持人蒋昌建!”灯光、音乐、欢呼声,演播室里一片欢腾。站在舞台中心,蒋昌建操着流利的英文和来自意大利的“神眼”嘉宾互动,逗得老外哈哈大笑。 “智慧、中年、男性、有气场、有幽默感、有谈话功底。 ”制片人桑洁一口气抛出 6 个关键词,来描述导演组对最强大脑主持人的最初定位。而“智慧男神” “性感大叔”蒋昌建,将这

    35、 6 个词表现得淋漓尽致。12“做适合自己的事”是蒋昌建做人的准则。因主持最强大脑而家喻户晓,晋升为“智慧男神”后,身为大学教授的他照常上课,照常到学校食堂吃饭。走在校园里,偶尔也会有学生跑过来说“想和蒋老师合个影” 。他往往态度友好,礼貌配合。这种淡定,来自20 多年前那次“一夜成名”后的修炼。1993 年,蒋昌建在国际大专辩论赛中,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去寻找光明”结束了他完美的总结陈词。才华横溢的他自此一夜成名,荣升为大学男生的偶像和大学女生的梦中情人。20 多年来,参加比赛、出书、做报告他说:“当时是有很多选择,其中一些超出自己的预期。 ”但是,他还是很坚定地按既定道路走

    36、继续读博,留美做博士后,回国留校任教。在复旦校园里,他教书写书,过了 20 多年“平淡得如同白开水”的生活。至于别人之前为他设想的可能性做外交官、下海经商,他却说:“我对自己比较了解,我喜欢自由自在,如果你个性上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要给人添麻烦,也不要为难自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红大紫之后,有谁能够做到宠辱不惊、淡定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起伏波折?“最佳辩论员” “智慧男神”这些称呼,并没有如糖衣炮弹般腐蚀他的心,他依然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做着适合自己的事,做着有意义的事。浮华背后,最可贵的是那一颗依然纯粹可爱的心。人生教益理性对待名利。名利是把双刃剑,当我们幸运地被它砸中时,要理性对待,审视自己,明确自己内心的追求,了解自己擅长的事物,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最佳辩论员” “智慧男神”这些称呼,并没有如糖衣炮弹般腐蚀他的心,他依然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做着适合自己的事,做着有意义的事。浮华背后,最可贵的是他那一颗依然纯粹可爱的心。


    注意事项

    本文(2019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讲义新人教必修4.doc)为本站会员(diecharacter3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