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人和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夫环而攻之(f) 2.商贾()3一朝之患(zho) 4.惛(hn)5罔民(wn)二、通假字1攻亲戚之所畔 通叛,背叛2其横逆由是也 同犹,还是3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同无,没有4刑于寡妻 通型,楷模,这里指做榜样5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通途,道路6则盍反其本矣 通返,返回,回归7无失其时 通毋,不要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斑三、古今异义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能够凭借 今义:能够2亲戚畔之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3爱人者,人恒爱之古义:关爱别人今义: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男女的一方4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2、 2 -古义:比这 今义:表示一事紧接前一事5然后从而刑之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6君子所以异于人者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以之及”的省略,把它推广到今义: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8刑于寡妻,至于弟兄古义:推广到 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9然后从而刑之古义:接着就 今义:表目的,因果关系的连词四、一词多义1如Error!2治Error!3以Error!4至Error!5刑Error!6于Error!五、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事:侍奉2树之以桑 树:种植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穿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5礼人不答
3、 礼:用礼对待6刑于寡妻 刑:做榜样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8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威慑9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刑:惩罚(二)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老人- 3 -(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幼:孩子(3)然后驱而之善 善:善道2形容词作动词(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尊重(2)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幼:爱护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使坚固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舜,人也;我,亦人也(“也”表判断)(二)被动句凶年免于死亡 (“于”表被动)(三)状语后置句1树之以桑 (“以桑”作状语,后置)2天下可运于掌 (“于掌”作状语,后置)3申之以孝悌之义 (“
4、以孝悌之义”作状语, 后置)(四)宾语前置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之”作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孟 子 曰 : “天 时 不 如 地孟 子 说 : “ 带 兵 打 仗 时 天 气 、 时 令 比 不 上 地 理 方 面利 ,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的 有 利 条 件 , 地 理 方 面 的 有 利 条 件 比 不 上 上 下 一 心 、 团 结 一 致 。三 里 之 城 , 七 里 之 郭 , 环 而 攻 譬 如 有 座 内 城 边 长 三 里 、 外 城 边 长 七 里 的 小 城 , 包 围 着 攻 打Error!之 而 不 胜 。它 却 不 能 取 胜 。Error!夫 环 而
5、 攻 之 , 必 有 得包 围 着 攻 打 它 , 一 定 拥 有 适 合 攻 打Error!天 时 者 矣 ;的 天 气 和 时 令 等 条 件 ;Error!然 而 不 胜 者 , 是 天 时 不 如 地 利 也 。 城这 样 却 不 能 取 胜 , 这 是 因 为 天 时 不 如 地 利 。 城 墙非 不 高 也 , 池 非 不 深 也 , 兵 革 非 不 坚 利 也 ,不 是 不 高 , 护 城 河 不 是 不 深 , 兵 器 和 甲 胄 不 是 不 锋 利 和 坚 固 ,米 粟 非 不 多 也 ; 委 而 去 之 ,粮 食 不 是 不 多 ; 可 一 打 起 仗 来 , 守 城 的
6、人 放 弃 它 并 离 开 它 ,- 4 -Error!是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也 。这 是 因 为 地 利 不 如 人 和 。Error!故 曰 : 域 民 不 以所 以 说 : 限 制 百 姓 不 靠封 疆 之 界 , 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 , 威 天 下 不 以国 家 的 疆 界 , 使 国 家 坚 固 不 靠 山 河 的 险 要 , 威 慑 天 下 不 靠Error!兵 革 之 利 。兵 器 甲 胄 的 锋 利 、 坚 固 。Error!得 道 者 多得 到 王 道 的 人 帮 助 、 支 持 他 的 人助 , 失 道 者 寡 助 。就 多 , 丧 失 王 道 的 人 帮
7、 助 、 支 持 他 的 人 就 少 。 道 : 王 道 , 即施 行 仁 政 。 寡 助 之 至 , 亲 戚 畔 之 ; 多帮 助 、 支 持 的 人 少 到 了 极 点 , 连 父 母 兄 弟 等 亲 属 都 背 叛 他 ; 帮 助 、Error!助 之 至 , 天 下 顺 之 。支 持 的 人 多 到 了 极 点 , 全 天 下 的 人 都 顺 从 他 。Error!以 天 下 之 所 顺 , 攻拿 天 下 都 顺 从 的 力 量 去 攻 打 连亲 戚 之 所 畔 , 故 君 子 有 不 战 ,父 母 兄 弟 等 亲 属 都 反 对 的 力 量 , 所 以 君 子 不 战 则 已 ,战
8、必 胜 矣 。 ”要 战 就 一 定 胜 利 。 ”以 : 介 词 , 用 、 拿 。 亲 戚 : 包 括 父 母 兄弟 在 内 的 亲 属 。 畔 : 通 “叛 ”, 背 叛 。 (2)孟 子 曰 : “君 子 所 以 异 于 人 者 , 以 其 存孟 子 说 : “君 子 跟 一 般 人 不 同 的 原 因 , 是 因 为 他 保 存Error!心 也 。本 心 的 方 法 不 同 。Error!君 子 以 仁 存 心 , 以 礼 存 心 。君 子 用 仁 来 保 存 本 心 , 用 礼 来 保 存 本 心 。 以 :用 。 仁 者 爱 人 , 有 礼 者 敬 人 。 爱 人 者 ,有 仁
9、 德 的 人 关 爱 别 人 , 有 礼 的 人 尊 敬 别 人 。 关 爱 别 人 的 人 ,人 恒 爱 之 。 敬 人 者 , 人 恒 敬 之 。别 人 常 常 关 爱 他 。 尊 敬 别 人 的 人 , 别 人 常 常 尊 敬 他 。 假 如 有 人 于 此 , 其 待 我 以 横 逆 , 则 君 子现 在 有 这 么 一 个 人 , 他 用 蛮 横 无 理 的 态 度 对 待 我 , 那 么 君 子Error!必 自 反 也 : 我 一 定 会 自 我 反 省 :Error!我 必 不 仁 也 , 必 无 礼 也 , 此 物我 一 定 是 不 仁 的 , 一 定 是 无 礼 的 , 这
10、 种 事奚 宜 至 哉 ?怎 么 会 到 我 身 上 呢 ? 物 : 态 度 、 事 情 。 奚 : 怎么 。 宜 : 应 该 、 会 。 至 : 到 。 其 自君 子 我 自- 5 -反 而 仁 矣 , 自 反 而 有 礼 矣 ,我 反 省 后 认 为 自 己 是 仁 的 , 自 我 反 省 后 认 为 自 己 是 有 礼 的 ,而 : 顺 承 连 词 。其 : 代 君 子 。 其 横 逆 由 是 也 ,可 那 人 的 蛮 横 无 理 的 态 度 还 是 老 样 子 ,君 子 必 自 反 也 : 我 必 不 忠 。 自 反君 子 一 定 又 会 自 我 反 省 : 我 一 定 没 有 尽 心
11、 尽 力 。 自 我 反 省而 忠 矣 , 其 横 逆后 认 为 自 己 是 竭 诚 尽 心 了 , 那 人 的 蛮 横 无 理 的 态 度Error!由 是 也 , 君 子 曰 : 此 亦 妄 人 也 已 矣 。还 是 老 样 子 , 君 子 就 说 : 这 人 不 过 是 个 狂 妄 之 徒 罢 了 。Error!如 此 ,像 这 样 的 人 ,则 与 禽 兽 奚 择 哉 ? 于 禽 兽 又 何 难 焉 ? 跟 禽 兽 有 什 么 分 别 呢 ? 对 禽 兽 又 有 什 么 可 责 备 的 呢 ? 与 : 介 词 , 跟 。 奚 : 疑 问 代 词 , 什 么 。 择 : 区 别 。 于
12、: 介 词 ,跟 。 何 : 什 么 。 难 nn : 责 备 , 计 较 。 焉 : 句 末 语 气 词 。 Error!是 故 君 子 有 终 身 之 忧 , 无 一 朝 之 患 也 。因 此 君 子 有 一 辈 子 的 忧 愁 , 却 没 有 一 时 的 担 心 。Error!乃 若 所 忧至 于 这 样 的 担 忧则 有 之 :是 有 的 : 乃 : 至 于 。 若 : 这 样 。忧 : 动 词 , 忧 虑 、 担 心 。 舜 , 人 也 ; 我 , 亦 人 也 。 舜 为舜 , 是 人 ; 我 , 也 是 人 。 舜 被Error!法 于 天 下 , 可 传 于 后 世 ,天 下 人
13、 当 作 榜 样 , 能 流 传 给 后 世 ,Error!我 由 未 免 为 乡 人 也 , 是 则 可我 还 不 免 是 个 乡 里 的 普 通 人 , 这 就 值 得Error!忧 也 。 忧 之 如 何 ? 如 舜 而 已 矣 。忧 虑 了 。 担 心 这 事 又 怎 么 办 呢 ? 像 舜 那 样 就 是 了 。Error! Error!若 夫 君 子 所 患 则 亡 矣 。至 于 君 子 忧 虑 的 其 他 事 情 就 没 有 了 。Error!非 仁 无 为 也 , 非 礼 无 行 也 。不 符 合 仁 的 事 不 做 , 不 符 合 礼 的 事 不 施 行 。Error!如 有
14、 一 朝 之 患 , 则 君 子 不 患 矣 。 ”如 果 有 一 时 的 担 心 , 那 么 君 子 也 不 会 担 心 了 。 ”Error!(3)孟 子 曰 : “爱 人 不 亲 , 反 其孟 子 说 : “关 爱 别 人 别 人 却 不 亲 近 自 己 , 就 要 反 省 自 己仁 ; 治 人 不 治 , 反 其 智 ; 礼的 仁 ; 治 理 别 人 别 人 没 被 治 理 好 , 就 要 反 省 自 己 的 智 ; 用 礼Error!人 不 答 , 反 其 敬 。对 待 别 人 别 人 却 不 回 报 , 就 要 反 省 自 己 的 敬 。- 6 -Error!行 有 不 得 者 ,
15、施 行 了 却 没 有 得 到 预 期 的 效 果 ,Error!皆 反 求 诸 己 。都 要 反 省 自 己 从 自 己 身 上 找 原 因 。Error!其 身 正 , 而 天 下 归 之 。 诗 自 己 持 身 端 正 , 因 而 天 下 的 人 都 归 附 自 己 。 诗 经 云 : 永 言 配 命 , 自 求 多 福 。 ”上 说 : 永 远 跟 天 意 相 合 , 自 己 就 会 追 求 到 更 多 的 幸 福 。 ”而 : 因 而 。 归 : 归 附 。 之 : 第 一 人 称 代 词 ,自 己 。 言 : 语 气 助 词 。 配 命 : 与 天 意 相 合 。 (4)孟 子 对
16、 齐 宣 王 曰 : “老 吾 老 以 孟 子 对 齐 宣 王 说 : “敬 重 我 自 己 的 老 人 并 把及 人 之 老 , 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它 推 广 到 别 人 的 老 人 , 爱 护 我 自 己 的 孩 子 并 把 它 推 广 到Error!幼 , 天 下 可 运 于 掌 。别 人 的 孩 子 , 天 下 就 可 以 运 转 于 手 掌 上 了 。后两个是形容词作名词,老人。以及:“以之及”的省略;以,介词,把;之,代对老人敬重的态度;及,涉及,推及,推广到。幼:第一个是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后两个是形容词作名词,小孩。天下可运于掌:Error! 诗 云 : 刑 于 寡 妻
17、 , 诗 经 上 说 : 给 自 己 的 妻 子 做 榜 样 ,Error!至 于 兄 弟 , 以 御 于 家 邦 。 再 推 广 到 兄 弟 , 最 后 用 这 种 方 法 把 国 家 治 理 好 。 名词作动词,做榜样。寡:国君的谦称。于:第一个为介词“给” ,第二个为介词“到” ,第三个为介词“把” 。以:介词“用” 。Error!言 举 斯 心 加 诸 彼 而 已 。这 就 是 说 拿 这 样 的 心 把 它 加 到 他 人 身 上 罢 了 。举 : 拿 。 斯 : 这 , 这 样 。 诸 :兼 词 “之 于 ”。 而 已 : 罢 了 。 故 推 恩 足 以 保所 以 推 广 恩 德
18、足 够 用 来 安 定Error!四 海 , 不 推 恩 无 以 保 妻 子 。天 下 , 不 推 广 恩 德 就 没 有 用 来 安 抚 妻 子 儿 子 的 办 法 。Error!古 之 人 所 以 大 过 人 者 ,古 代 的 圣 贤 大 大 超 过 一 般 人 的无 他 焉 , 善 推 其 所 为 而 已 矣 ”原 因 , 没 有 别 的 , 只 是 善 于 推 广 自 己 做 的 好 事 罢 了 ”所 以 : 的 原 因 。过 : 超 过 。 善 : 善 于 。 曰 : “今 王 发 政 施 仁 , 使 天 下 仕 者 孟 子 说 : “如 果 大 王 发 布 政 令 施 行 仁 政
19、, 使 天 下 做 官 的 人- 7 -皆 欲 立 于 王 之 朝 , 耕 者 皆 欲 耕 于 王 之 野 ,都 想 站 在 大 王 的 朝 廷 上 , 耕 田 的 人 都 想 在 大 王 的 田 野 里 耕 种 ,商 贾 皆 欲 藏 于 王 之 市 , 行 旅 皆 欲商 人 都 想 把 货 物 贮 存 在 大 王 的 集 市 上 , 天 下 往 来 的 人 都 想 走出 于 王 之 涂 , 天 下 之 欲 疾 其 君 者 皆 欲 赴在 大 王 的 道 路 上 , 天 下 的 痛 恨 他 们 本 国 国 君 的 人 都 想 跑 来Error!诉 于 王 。向 大 王 申 诉 。Error!其
20、若 是 , 孰 能 御 之 ? ”如 果 像 这 样 , 谁 能 抵 挡 大 王 呢 ? ”其 : 假 设 连 词 , 如 果 。 若 : 像 。 是 : 这样 。 孰 : 谁 。 御 : 抵 挡 。 之 : 代 大 王 。 王 曰 : “吾 惛 , 不 能 进 于齐 宣 王 说 : “我 头 脑 昏 乱 , 对 你 说 的 这 些 不 能 有 进 一 步 的是 矣 。 愿 夫 子 辅 吾 志 , 明 以 教 我 。 我 虽体 会 。 希 望 先 生 辅 助 实 现 我 的 志 愿 , 明 白 地 教 导 我 。 我 虽 然Error!不 敏 , 请 尝 试 之 。 ”不 聪 明 , 请 让
21、我 尝 试 着 去 实 践 它 。 ”Error!曰 : “无 恒 产 而 有 恒 心 者 , 惟 士孟 子 说 : “没 有 固 定 的 产 业 却 有 稳 定 的 心 , 只 有 士为 能 。 若 民 , 则 无 恒 产 , 因 无才 能 做 到 。 至 于 一 般 百 姓 , 那 么 没 有 固 定 的 产 业 , 于 是 就 没 有恒 心 。稳 定 的 心 。 恒 : 固 定 , 稳 定 。 若 :至 于 。 因 : 于 是 , 就 。 苟 无 恒 心 ,如 果 没 有 稳 定 的 心 ,放 辟 邪 侈 , 无 不 为 已 。 及就 会 举 止 放 荡 , 行 为 不 正 作 奸 犯
22、法 , 没 有 什 么 不 做 的 。 等 到Error!陷 于 罪 , 然 后 从 而 刑 之 , 是 罔 民 也 。他 们 陷 到 罪 网 里 , 就 跟 着 去 惩 罚 他 们 , 这 是 欺 骗 陷 害 百 姓 。Error!焉 有 仁 人 在 位 罔 民哪 里 会 有 有 仁 德 的 人 执 政而 可 为 也 ?却 能 做 出 陷 害 百 姓 的 事 呢 ? 焉 : 疑 问 代 词 , 哪 里 。 在 位 : 处 在 君王 的 地 位 , 执 政 。 而 : 却 。 为 : 做 。 是 故 明 君 制 民 之 产 , 必 使 仰 足 以因 此 圣 明 的 国 君 规 定 百 姓 的
23、产 业 , 一 定 使 他 们 向 上 足 够 用 来事 父 母 , 俯 足 以 畜 妻 子 , 乐 岁 终 身赡 养 父 母 , 向 下 足 够 用 来 养 活 妻 儿 , 好 年 成 一 年 到 头 都 能 吃 饱Error!饱 , 凶 年 免 于 死 亡 ; 然 后 驱 而 之 善 ,肚 子 , 收 成 不 好 的 年 头 不 被 饿 死 ; 然 后 再 引 导 他 们 走 向 善 道 ,事:侍奉,赡养。俯:向下。畜(x):供养,养活。乐岁:好年成,丰年。凶年:荒年,坏年成。驱:驱使,督促。之:动词,到Error! Error!故 民 之 从 之 也 轻 。所 以 百 姓 顺 从 国 君
24、 就 很 容 易 了 。- 8 -Error!今 也 制 民 之 产 , 仰 不 足 以现 在 规 定 百 姓 的 产 业 , 向 上 不 能 足 够 用 来事 父 母 , 俯 不 足 以 畜 妻 子 ; 乐 岁 终赡 养 父 母 , 向 下 不 能 足 够 用 来 养 活 妻 儿 ; 好 年 成 一 年 到 头身 苦 , 凶 年 不 免 于 死 亡 。 此 惟 救 死 而 恐艰 难 困 苦 , 坏 年 成 不 能 避 免 被 饿 死 。 这 样 只 仅 仅 保 全 性 命 恐 怕Error!不 赡 , 奚 暇 治 礼 义 哉 ?都 来 不 及 , 怎 么 有 工 夫 学 习 礼 义 呢 ?E
25、rror!王 欲 行 之 , 则 盍 反 其 本 矣 :大 王 要 施 行 仁 政 , 为 什 么 不 回 到 仁 政 的 根 本 上 来 呢 :五 亩 之 宅 , 树 之 以 桑 , 五 十 者 可 以 衣 帛 矣 。五 亩 大 的 宅 地 , 种 上 桑 树 , 五 十 岁 的 人 可 以 穿 丝 织 的 衣 服 了 。行 : 施 行 。 之 : 第 一 个 代 仁 政 , 第 二 个 为 结 构 助 词 “的 ”, 第 三 个为 音 节 助 词 , 凑 足 音 节 。 盍 : 何 不 。 反 : 通 “返 ”。 其 : 代 仁 政 。 鸡 豚 狗 彘 之 畜 , 无 失 其 时 , 七
26、十 者 可 以鸡 猪 狗 的 饲 养 , 不 错 过 它 们 繁 殖 的 时 机 , 七 十 岁 的 人 就 可 以食 肉 矣 。 百 亩 之 田 , 勿 夺 其 时 , 八 口吃 肉 了 。 一 百 亩 的 田 地 , 不 要 耽 误 农 作 的 时 令 , 一 个 八 口 人之 家 可 以 无 饥 矣 。 谨 庠 序 之 教 , 申 之 以 孝的 家 庭 就 可 以 不 挨 饿 了 。 认 真 办 好 学 校 教 育 , 把 尊 敬 父 母悌 之 义 , 颁 白 者 不 负 戴敬 爱 兄 长 的 道 义 反 复 宣 讲 , 须 发 花 白 的 人 就 不 会 背 负 或 头 顶 着于 道
27、路 矣 。 老 者 衣 帛 食 肉 , 黎 民东 西 在 道 路 上 行 走 了 。 年 老 的 人 穿 丝 织 的 衣 服 , 吃 肉 , 百 姓不 饥 不 寒 , 然 而 不 王 者 , 未 之 有 也 ! ”不 挨 饿 受 冻 , 这 样 却 不 能 称 王 的 , 还 不 曾 有 过 !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评析 关爱别人的人,人们常常关爱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常常尊敬他。孟子强调,统治者要秉仁心爱人,以智慧治人,以恭敬礼人。做到这些,一定会得到百姓的拥护、爱戴。而就社会成员个体而言,也应互敬互爱。如果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百姓与百姓之间相互爱护(以仁存心),相互敬重(
28、以礼存心),一定会达到“人和”的局面。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评析 国家疆界不能限制人民,使国家坚固不靠山河的险要,威行天下不靠兵器、甲胄的精良。孟子认为,所谓的“爱民” ,并不是在“我”的地域内的人民“我”才爱护,不在“我”的地域内的人民“我”就不爱护, “爱民”是不分疆界的,就像强固国家不能靠山川的险峻,- 9 -威震天下不能靠兵器的坚利一样。只有得到人民的爱戴,尤其是域外人民的爱戴,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关系,国家方能稳固。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评析 这是孟子总结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提出的著名主张。他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认为在
29、战争中有利的天气、时令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的内部团结,这就强调了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民心。孟子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激励着一切为正义而斗争的人们。问题 1 孟子喜欢用“推己及人”来劝导统治者,如对于齐宣王自称“好乐” ,他马上加以肯定,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还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你怎样看待孟子的这种劝说方式?明确 孟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其实是继承发展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学思想。齐宣王跟他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他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齐宣王
30、跟他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他说:“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这两个“与百姓同之” ,意思不是说百姓好什么王自己就好什么,或者王自己好什么就让百姓好什么,而是说在王自己的“好”的基础上体会到百姓的“好” ,并且成全百姓的“好” 。此外,齐宣王说自己好乐,他就引导齐宣王“与百姓同乐” ,等等。孔子说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意思就是说,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是实践仁的方法。孟子推己及人的劝导方式也是“近取譬” ,能够给人合情合理的感觉,易于打动人心。问题 2 孟子在本文中提到的施政纲领有哪些?明确 孟子一整套的施政纲领要点有二:一是“制民之产” ,即规定百
31、姓的产业;二是“谨庠序之教” 。先使民“仰事俯畜”无虞,达到温饱水平,这是“王道之始” ;再使民懂得礼义,这是“王道之成” 。在孟子看来,除士之外,一般百姓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 ,也就无法讲求仁义,即“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这已经初步接触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一种进步的结论。问题 3 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的?明确 孟子是很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地进行说理的。孟子首先告诉齐宣王要有仁爱之心,并学会推恩以及推恩的好处,然后又用一连串的排比句从正面为宣王描绘了一幅“发政施仁”以后的美好图景,打动了齐宣王的好大喜功之心,宣王说了一番诚恳请教的话,表示愿意
32、试行“王道” 。最后,孟子完全取得胜利,向宣王阐述了“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说得宣王心服口服。问题 4 本文的对比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明确 孟子的论辩多采用对比手法。第一章在论证时用事实论证(以作战为例)和道- 10 -理论证(“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对比,得出的结论仍然是一组对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再进一步展开论述,仍然用对比“寡助之至”和“多助之至” ,这样,对比鲜明,很有说服力。第二章以“君子”和“常人”对比,突出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第四章则以描绘的理想社会和齐宣王现在的所作所为作对比,何去何从,观点鲜明,齐宣王自然也易于接受。一、基
33、础知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 B.Error!C.Error! D.Error!解析:A 项,如果;他。B 项,表修饰;表因果。C 项,被;在。D 项,均为介词,拿,用。答案:D2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B我由未免为乡人也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解析:A 项,亡无;B 项,由犹;D 项,畔叛。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C吾惛,不能进于是矣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解析:A.古义:包括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跟自己
34、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B.古义:“以之及”的省略,把它推广到。今义: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C.古义:比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由前一事引起。答案:D4下列各句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解析:A.第一个“老” ,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第二、第三个“老” ,形容词作名词,老- 11 -人。B.“刑”通“型” ,名词作动词,做榜样。C.“树”名词作动词,种植。答案:D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郭,内城和外城,泛指城或城市。城,指外城的墙;郭,指内城的墙。B兵革,兵器
35、和甲胄的总称,泛指武器军备。兵,戈、矛、弓、箭等武器;革,皮革,指甲胄。C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有海,所以称中国为海内,称外国为海外,称天下为四海。D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解析: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610 题。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36、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 (包围)B委而去之 (放弃)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守)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慑)解析:C 项中“固”意为“使坚固” 。答案:C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Error! Error!A相同,不同 B不同,不同C相同,相同 D不同,相同解析:句中“而”连词,表修饰。句中“而”连词,表递进。句中“以”介词,用。句中“以”介词,用。答案:D8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12 -A然而不胜者,
37、是天时不如地利也B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C舜,人也D则君子必自反也解析:A、B、C 都是判断句,D 项为宾语前置句。答案:D9下列关于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阐明了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这样就高度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B孟子从实际战争结果和政治道理两方面来论证观点,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C孟子的论辩采用对比手法,以事实论证与道理论证进行对比,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论证很有说服力。D孟子认为:只要天下人都顺从了,再去攻打那些不顺从的,就一定能取得胜利。解析:孟子的观点是得道(施行仁政),就
38、会无敌于天下。答案:D10为什么“人和”比“天时” “地利”更重要?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_答案:“天时” “地利”是客观的、外在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人和”是主观的、内在的,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人和”比“天时” “地利”更重要。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顺应民意,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得施行仁政。(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114 题。谢迁,字于乔,余姚人。成化十年乡试第一。明年举进士,复第一。授修撰,累迁左庶子。弘治元年春,中官郭镛请豫选妃嫔备六宫。迁上言:“山陵未毕,礼当有待。祥禫 之期,岁亦不远。陛下富于春秋,请俟谅阴 既终,徐议未
39、晚。 ”尚书周洪谟等如迁议,从之。帝居东宫时,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八年,诏同李东阳入内阁参与机务。迁时居忧,力辞,服除始拜命。进詹事兼官如故,皇太子出阁,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上疏劝太子亲贤远佞,勤学问,戒逸豫,- 13 -帝嘉之。尚书马文升以大同边警,饷馈不足,请加南方两税折银。迁曰:“先朝以南方赋重,故折银以宽之。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尚书倪岳亦争之,议遂寝。孝宗晚年慨然欲厘弊政。而内府诸库及仓场、马坊中官作奸骫法,不可究诘。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禁军不隶兵部,率空名支饷,其弊尤甚。迁乘
40、间言之,帝令拟旨禁约。迁曰:“虚言设禁无益,宜令曹司搜剔弊端,明白奏闻。然后严立条约,有犯必诛,庶积蠹可去。 ”帝允之。世宗即位,遣使存问,迁乃遣子正入谢。劝帝勤学、法祖、纳谏,优旨答之。嘉靖二年复诏有司存问。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迁年七十九矣,不得已拜命,居位数月,力求去。帝待迁愈厚,以天寒免朝参,除夕赐御制诗。及以病告,则遣医赐药饵,使者相望于道。迁竟以次年三月辞归。十年卒于家,年八十有三。赠太傅,谥文正。(明史列传七十二,有删改)注 祥禫(xing dn):丧祭名。谅阴:居丧时所住的房子。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迁已为讲官/及是/
41、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B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C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D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解析:迁已为讲官,及是,与日讲,务积诚开帝意。前夕必正衣冠习诵,及进讲,敷词详切。帝数称善。答案:C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在秋天举行,又叫“秋闱” 。考后发布正、副榜,被正榜录取的称“举人” ,第一名叫“
42、解元”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太子。因是国储所居,故又称“储宫” 。C服除,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守丧期满除去丧服。也称“服阕” 。D赠,是古代皇帝为在任或已故官员及其亲属赐予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荣。解析:赠,是针对已故的官员及其亲属而言。答案:D- 14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迁奉守礼法。因先皇陵墓尚未完工,居丧期限未满,他建议孝宗居丧期满后再商议选妃嫔充实六宫。B谢迁关心百姓疾苦。大同发生战事,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遭谢迁和尚书倪岳反对而作罢。C谢迁有政治才干。孝宗晚年想刷
43、新朝政,治理弊政。谢迁向孝宗报告并提出治理弊端的策略,得到皇帝同意,收效明显。D谢迁晚年宠命优渥。天寒时不用上朝参见,除夕赐诗,生病派医送药,死后赠谥,可谓极尽荣耀。解析:“收效明显”有误,无中生有。答案:C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复议加,恐民不堪命。且足国在节用,用度无节,虽加赋奚益?译文:_(2)六年,大学士费宏举迁自代。帝乃遣人赍诏书即家起之。译文:_答案:(1)假如又增加,恐怕百姓不能忍受。况且富国在于节省费用,如果花费无节制,即使增加赋税又有什么用?(2)六年,大学士费宏推举谢迁代替自己。世宗于是派人带着诏书到谢迁家去起用他。参考译文:谢迁,字于乔,是余姚人。成
44、化十年乡试第一名。第二年考中进士,又是第一名。授修撰一职,连续升迁至左庶子。弘治元年春,宦官郭镛提出预选妃嫔以充实六宫。谢迁上言道:“先帝陵墓未完工,理应等待。除服之期也不远了。陛下年轻,请等居丧期满后,再慢慢地商议也不晚。 ”尚书周洪谟等人也同谢迁意见一致,孝宗同意了。孝宗为太子时,谢迁已是讲官,到这时,参加日讲,致力于竭诚启发开导皇帝。日讲前天晚上,他必定衣冠整齐地练习背诵,到为皇帝讲解经史时,对词的讲解详细准确。孝宗多次称赞他。八年,朝廷下诏书命谢迁同李东阳进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时逢谢迁居丧期间,他极力推辞,直到守丧期满才接受任命。升任詹事兼任原来官职,皇太子前往封地,加封谢迁为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上疏鼓励太子亲近贤人疏远小人,勤于学习,力戒一味享乐,孝宗很赞赏他。因为大同发生战事,满足不了供应,尚书马文升请求增加南方两税折合的银两。谢迁说:“先朝因为南方的赋税重,所以用折银的办法解决。假如又增加,恐怕百姓不能忍受。况且富国在于节省费用,如果花费无节制,即使增加赋税又有什么用?”尚书倪岳坚决反对,此- 15 -议于是搁置下来。孝宗晚年感慨地要治理弊政。而内府诸库及粮仓、马坊的宦官行奸枉法,不能深入追究。御马监、腾骧四卫勇士自以为禁军不隶属兵部,一律以空名领取粮饷,其弊尤为厉害。谢迁趁此机会向孝宗提出来,孝宗命令草拟旨文禁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