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民为贵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社稷(j) 2.粢盛(z chn) 3.桀(ji)4纣(zhu) 5.走圹(kun) 6.水獭(t)7鹯(zhn) 8.谆谆(zhn) 9.朝觐(jn)10讼狱(sn)二、通假字1为丛驱爵者 通雀2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通蓄,积聚3舜相尧二十有八载 通又三、古今异义1得乎诸侯为大夫古义: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今义:对医生的称呼2牺牲既成古义:祭祀用的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3以陷于死亡古义:被诛杀或逃亡 今义:死去4夫然后之中国古义:古称中原地区,这里指国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5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古义:这样却 今义:转折连词四、
2、一词多义- 2 -1危Error!2相Error!3与Error!4于Error!5之Error!五、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贼仁者谓之贼 贼:损害2终身忧辱 辱:遭受耻辱3苟不志于仁 志:立下志向4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王:成就王业(二)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民为贵 贵:最重要的力量(2)君为轻 轻:不重要的力量(3)其何能淑 淑:善,好结果2形容词使动用法诸侯危社稷 危:使危险、危害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为渊驱鱼者,獭也(者,也,表判断)2为丛驱爵者,鹯也 (者,也,表判断)3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 (者,也,表判断)4是民受之也 (也,表判断)5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 (也,
3、表判断)(二)状语后置句1祭祀以时(状语后置,应为“以时祭祀”)2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状语后置,应为“尧于天荐舜而天受之”)(三)宾语前置句此之谓也 (宾语前置,应为“谓此也”)课文译注(1)孟 子 曰 : “民 为 贵 , 社 稷 次 之 ,孟 子 说 : “百 姓 是 最 重 要 的 力 量 , 国 家 居 第 二 位 ,君 为 轻 。国 君 是 不 重 要 的 力 量 。 为 : 是 。 贵 、 轻 : 均为 形 容 词 作 名 词 。 是 故 得 乎因 此 赢 得 了- 3 -丘 民 而 为 天 子 , 得 乎 天 子 为 诸 侯 , 得 乎 诸 侯 为 大 夫 。百 姓 就 做 天
4、子 , 赢 得 了 天 子 就 做 诸 侯 , 赢 得 了 诸 侯 就 做 大 夫 。是 故 : 因 此 。 丘 民 : 平 民 ,百 姓 。 而 : 就 。 为 : 做 。 诸 侯 危 社 稷 ,诸 侯 国 的 国 君 如 果 使 国 家 受 到 损 害 ,则 变 置 。就 重 新 立 一 个 贤 君 。 危 : 形 容 词 使 动 用 法 , 使 危 险 。 则 : 就 。 变 置 : 改 立 。 牺 牲用 来 祭 祀既 成 , 粢 盛 既社 稷 土 神 、 谷 神 的 牲 畜 已 经 是 合 格 的 祭 品 了 , 用 来 祭 祀 的 谷 物 已 经洁 , 祭 祀 以 时 , 然 而 旱
5、 干很 干 净 了 , 而 且 按 时 举 行 祭 祀 , 如 果 这 样 却 仍 然 遭 受 旱 灾Error!水 溢 , 则 变 置 社 稷 。 ”或 者 水 灾 , 那 么 就 要 重 立 新 的 社 稷 。 ”Error!(2)齐 宣 王 问 曰 : “汤 放 桀 , 武 王 伐 纣 , 有齐 宣 王 问 道 : “商 汤 流 放 夏 桀 , 周 武 王 讨 伐 殷 纣 , 有 这诸 ? ”事 吗 ? ”放 : 流 放 。诸 : 之 乎 。 孟 子 对 曰 : “于 传 有 之 。 ”孟 子 回 答 道 : “在 记 载 中 有 这 些 事 。 ”于 : 在 。 传 : 传 记 。 之
6、 : 代词 , 代 汤 伐 桀 、 武 王 伐 纣 。 曰 : “臣 弑 其 君 , 可 乎 ? ” 齐 宣 王 说 : “臣 子 杀 害 自 己 的 国 君 , 可 以 吗 ? ”曰 : “贼 仁 者 谓 之 贼 , 贼 义 者 谓 之 残 。 孟 子 说 : “损 害 仁 的 人 叫 他 贼 , 损 害 义 的 人 叫 他 残 ,残 贼 之 人 谓 之 一 夫 。残 害 仁 和 义 的 人 叫 他 独 夫 。 贼 仁 、 贼 义 : 害 仁 、 害 义 。贼 , 损 害 。 之 : 均 为 代 词 。 闻 我 只 听 说诛 一 夫 纣 矣 , 未 闻 弑 君 也 。 ”周 武 王 杀 了
7、个 独 夫 殷 纣 王 , 却 没 听 说 过 是 臣 子 杀 死 了 国 君 。 ”(3)孟 子 曰 : “桀 、 纣 之 失 天 下 也 , 失 其孟 子 说 : “夏 桀 、 殷 纣 丧 失 天 下 , 是 因 为 失 去 了 天 下 的民 也 ;百 姓 ; 之 : 用 在 主 谓 之间 。 其 : 代 天 下 。 失 其 民 者 , 失 其 心 也 。失 去 了 天 下 的 百 姓 , 是 因 为 失 去 了 民 心 。其 : 前 一 个 代 天下 , 后 一 个 代 民 。 得 天 下 有 道 : 得 其 民 , 斯 得得 到 天 下 有 办 法 : 得 到 天 下 的 百 姓 ,
8、就 得天 下 矣 ; 得 其 民 有 道 : 得 其 心 , 斯 得 民 矣 ;到 天 下 了 ; 得 到 天 下 的 百 姓 有 办 法 : 得 到 民 心 , 就 得 到 了 百 姓 ;得 其 心 有 道 : 所 欲 与 之 聚 之 , 所 恶得 到 民 心 有 办 法 : 百 姓 想 要 的 东 西 替 他 们 积 聚 , 百 姓 厌 恶 的 东 西Error!勿 施 , 尔 也 。就 不 要 强 加 给 他 们 , 就 这 样 罢 了 。Error!民 之 归 仁 也 , 犹 水 之百 姓 归 附 有 仁 德 的 国 君 , 就 像 大 水 流 向- 4 -Error!就 下 、 兽
9、之 走 圹 也 。低 处 、 野 兽 跑 向 旷 野 。Error!故 为 渊 驱 鱼 者 , 獭 也 ; 为 丛 驱 爵 者 ,所 以 给 深 水 赶 鱼 来 的 , 是 水 獭 ; 给 丛 林 赶 鸟 雀 来 的 ,鹯 也 ; 为 汤 、 武 驱 民 者 , 桀 与 纣 也 。是 鹯 鸟 ; 给 商 汤 、 周 武 王 驱 赶 百 姓 来 的 , 是 夏 桀 和 殷 纣 。为 wi : 介 词 , 替 , 给 。 獭 t : 水 獭 , 一 种 食 鱼 动 物 。爵 : 通 “雀 ”。 鹯 zhn : 一 种 吃 小 的 鸟 禽 的 猛 禽 。 今 天 下现 在 天 下之 君 有 好 仁
10、者 , 则 诸 侯 皆 为 之 驱 矣 。的 国 君 有 喜 欢 仁 政 的 , 那 么 诸 侯 都 替 他 驱 赶 百 姓 来 了 , 这 样虽 欲 无 王 , 不 可 得 已 。的 国 君 即 使 不 想 称 王 , 也 是 不 可 能 的 。 虽 : 即 使 。 王 wn : 名 词作 动 词 , 称 王 。 得 : 能 够 。 今 之 欲 王 者 , 犹 七 年 之 病 求 三现 在 的 想 称 王 的 人 , 就 像 患 了 七 年 的 病 仓 促 间 要 找 干 了 三年 之 艾 也 。 苟 为 不 畜 , 终 身 不 得 。年 的 艾 草 一 样 。 如 果 平 时 不 积 聚
11、, 一 辈 子 也 不 能 得 到 。王 wn : 称 王 。 苟 : 如 果 。 畜 x :积 聚 。 也 写 作 “蓄 ”。 得 : 得 到 。 苟 不 志 于 仁 ,如 果 平 时 不 致 力 于 施 行 仁 政 ,终 身 忧 辱 , 以 陷 于 死 亡 。就 会 终 身 忧 愁 并 蒙 受 耻 辱 , 甚 至 陷 入 到 被 诛 杀 或 逃 亡 的 境 地 。志 : 名 词 作 动 词 , 立 下 志 向 。 于 : 前 一 个 为 介 词 “在 ”,后 一 个 为 介 词 “到 ”。 死 亡 : 死 或 亡 , 被 诛 杀 或 逃 亡 。 诗 云 : 其 何 能 淑 ? 载 胥 及
12、溺 。 诗 经 上 说 : 这 样 怎 么 能 有 好 结 果 呢 ? 只 能 全 部 陷 入 困 境 。 Error!此 之 谓 也 。 ”说 的 就 是 这 个 道 理 啊 。 ”Error!(4) Error!万 章 曰 : “尧 以 天 下 与 舜 , 有 诸 ? ”万 章 说 : “尧 把 天 下 给 了 舜 , 有 这 事 吗 ? ”Error!孟 子 曰 : “否 。 天 子 不 能 以 天 下 与 人 。 ”孟 子 说 : “不 。 天 子 不 能 把 天 下 给 别 人 。 ”“然 则 舜 有 天 下 也 , 孰 与 之 ? ” 万 章 说 : “既 然 这 样 , 那 么
13、舜 拥 有 天 下 , 谁 给 他 的 ? ”然 则 : 既 然 这 样 , 那 么 。 有 : 占有 , 拥 有 。 孰 : 谁 。 之 : 代 舜 。 曰 : “天 与 之 。 ” 孟 子 说 : “是 天 给 他 的 。 ”“天 与 之 者 , 谆 谆 然 万 章 说 : “天 给 他 的 时 候 , 耐 心 恳 切 地 命 令 他 、命 之 乎 ? ”告 诫 他 了 吗 ? ”谆 谆 : 耐 心 引 导 、 恳 切 教 诲 。 然 : 形 容 词词 尾 , 的 样 子 。 命 : 任 命 , 告 诫 。 - 5 -曰 : “否 。 天 不 言 , 以 行 与 事 示 孟 子 说 : “
14、不 。 天 并 不 说 话 , 只 用 行 动 和 事 件 来 显 示Error!之 而 已 矣 。 ”把 天 下 给 了 他 罢 了 。 ”Error! 曰 : “以 行 与 事 示 之 者 , 如 万 章 说 : “用 行 动 和 事 件 来 显 示 把 天 下 给 了 他 , 是 怎 么Error!之 何 ? ”一 回 事 呢 ? ”曰 : “天 子 能 荐 人 于 天 , 不 能 使 天 与 之 天 下 ; 孟 子 说 : “天 子 能 向 天 推 荐 人 , 但 不 能 让 天 给 这 个 人 天 下 ;于 : 向 。 之 : 代 天子 推 荐 的 这 个 人 。 诸 侯 能 荐 人
15、 于 天 子 , 不 能 使 天 子诸 侯 能 向 天 子 推 荐 人 , 却 不 能 让 天 子 把 诸 侯 的与 之 诸 侯 ;封 国 和 百 姓 给 这 个 人 ; 之 : 代 诸 侯推 荐 的 人 。 大 夫 能 荐 人 于 诸 侯 ,大 夫 能 向 诸 侯 推 荐 人 ,不 能 使 诸 侯 与 之 大 夫 。却 不 能 让 诸 侯 把 大 夫 的 封 地 和 百 姓 给 这 个 人 。 之 : 代 大 夫推 荐 的 人 。 昔 者 , 尧 荐 舜 于 天 而 天 受 之 , 暴 之 于 民 而 民从 前 , 尧 向 天 推 荐 舜 后 , 天 接 受 了 舜 , 天 向 百 姓 显
16、示 舜 后 , 百 姓受 之 。接 受 了 舜 。 于 : 向 。 而 :顺 承 连 词 。 故 曰 , 天 不 言 , 以 行 与 事所 以 说 , 天 不 说 话 , 只 用 行 动 和 事 件示 之 而 已 矣 。 ”来 显 示 把 天 下 给 了 舜 罢 了 。 ”曰 : “敢 问 : 荐 之 于 天 而 天 受 之 , 万 章 说 : “冒 昧 地 问 : 尧 向 天 推 荐 舜 后 , 天 接 受 了 舜 ,暴 之 于 民 而 民 受 之 , 如 何 ? ”天 向 百 姓 显 示 舜 后 , 百 姓 接 受 了 舜 , 这 是 怎 么 回 事 ? ”曰 : “使 之 主 祭 而 百
17、 神 享 之 , 是 天 孟 子 说 : “让 他 主 持 祭 祀 , 百 神 都 享 用 了 祭 祀 , 这 是 天受 之 ; 使 之 主 事 而 事 治 , 百 姓 安接 受 了 他 ; 让 他 主 持 政 事 , 政 事 治 理 得 好 , 百 姓 习 惯 于 他 主 持Error!之 , 是 民 受 之 也 。政 事 , 这 是 百 姓 接 受 了 他 。Error!天 与 之 , 人 与 之 , 故 这 是 天 亲 附 、 帮 助 他 , 百 姓 亲 附 他 、 帮 助 他 , 所 以曰 , 天 子 不 能 以 天 下 与 人 。 舜 相 尧 二 十 有 八 载 , 非 人说 , 天
18、 子 不 能 把 天 下 给 别 人 。 舜 辅 佐 尧 二 十 八 年 , 不 是 靠 人 力之 所 能 为 也 , 天 也 。能 够 做 到 的 , 是 天 意 。 相 xin : 辅 佐 。有 yu : 通 “又 ”。 尧 崩 , 三 年 之尧 去 世 了 , 三 年 的丧 毕 , 舜 避 尧 之 子 于 南 河丧 期 结 束 , 舜 为 了 让 尧 的 儿 子 登 上 王 位 , 就 跑 到 南 河 的 南 面 躲 避- 6 -之 南 。 天 下 诸 侯 朝 觐 者 不 之 尧 之 子 而起 来 。 但 天 下 朝 见 君 主 的 诸 侯 不 到 尧 的 儿 子 那 里 去 却 到之
19、舜 ,舜 那 里 去 , 崩 : 指 帝 王 死 。 天 下 诸 侯 朝 觐 者 :即 “天 下 朝 觐 之 诸 侯 ”, 定 语 后 置 。 讼 狱 者 不打 官 司 的 人 不Error!之 尧 之 子 而 之 舜 ,到 尧 的 儿 子 那 里 去 却 到 舜 那 里 去 ,Error!讴 歌 者 不 讴 歌 尧 之 子 而 讴 歌赞 美 的 人 不 赞 美 尧 的 儿 子 却 赞 美舜 , 故 曰 天 也 。 夫 然 后 之 中 国 , 践 天 子 位 焉 。舜 , 所 以 说 是 天 意 。 然 后 舜 回 到 了 都 城 , 登 上 了 天 子 的 宝 座 。夫 f : 句 首 发
20、语 词 , 提 示 下 文 。 之 : 到 。中 国 : 都 城 , 国 都 。 践 : 登 上 , 承 袭 。 而 居 尧 之 宫 ,如 果 舜 强 行 住 进 尧 的 宫 室 ,逼 尧 之 子 , 是 篡 也 , 非 天 与 也 。 泰 誓 硬 要 逼 迫 尧 的 儿 子 让 位 , 这 就 是 篡 位 , 而 不 是 天 把 天 下 给 了 他 。 泰 誓 曰 : 天 视 自 我 民 视 , 天 听 自 我 民 听 。 上 说 : 上 天 所 见 来 自 百 姓 所 见 , 上 天 所 听 来 自 百 姓 所 听 。 此 之 谓 也 。 ”说 的 就 是 这 个 道 理 啊 。 ”而 :
21、 假 设 连词 , 如 果 。 (5)孟 子 曰 : “仁 言 不 如 仁 声 之 入孟 子 说 : “宣 扬 仁 的 言 论 比 不 上 具 备 仁 德 而 产 生 的 声 望 更 深 入人 深 也 ,人 心 , 仁 言 : 宣 扬 仁 的 言 论 。 仁 声 : 具 备 仁 德 而 产 生的 声 望 。 之 : 用 在 主 谓 之 间 。 不 如 : 比 不 上 。 善 政好 的 政 治不 如 善 教 之 得 民 也 。 善 政 民 畏 之 ,比 不 上 好 的 教 化 更 能 赢 得 民 心 。 好 的 政 治 百 姓 害 怕 它 ,善 教 民 爱 之 。 善 政 得 民 财 ,但 好
22、的 教 化 百 姓 喜 欢 它 。 因 为 好 的 政 治 赢 得 了 百 姓 的 财 ,善 教 得 民 心 。 ”好 的 教 化 赢 得 了 百 姓 的 心 。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评析 庶民是最重要的力量,国家居第二位,国君是不重要的力量。这是孟子的著名主张。他认为,民心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安危、存亡和天下的得失,把民放在第一位,社稷放在第二位,国君放在第三位。首先,国君轻于民。这是因为获得民心,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信任,才能成为诸侯;得到诸侯信任,才能成为大夫;否则,失去民心,就不能成为天子。所以,民是国家的根本。君与民相比,君轻于民。其次,国君还轻于社稷,这是因为,诸侯无
23、道,危害国家利益,就要改立贤君,所以君又轻于社稷。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积极的影- 7 -响。2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评析 久病者如果不事先积攒下一些治病的艾草,总是猝然间去找三年的陈艾,那么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国君如果平时不施行仁政,来博取民心,而总是临时抱佛脚,那么一辈子都不会得到民心,终身有丧失天下人民的隐忧,以致陷于被诛杀或者逃亡的境地。孟子认为,民心向背是兴亡的关键。而要获得民心,必须与民众息息相通、忧乐与共。而且,这个效应并非一时可得的,而是有待于日常的积累蓄存,这就好比是医治积年老病的“三年之艾” ,如不
24、事先积攒就一辈子也得不到。问题 1 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明确 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问题 2 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明确 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予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予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问题 3 选文 5的文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阐明了什么道理?明确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阐明了要想得民心,施行仁政固然重要,但它比不上深入人心的仁义道德教化的观点。问题 4 “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明确
25、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问题 5 孟子的“民为贵”与现在国家所提倡“以人为本”是否相同?明确 孟子的“民为贵”即以民为最贵重的资本,而“以人为本”是以老百姓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即以民为根本。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以民为根本是把人民利益置于一切利益之上,一切利益服从人民利益。以民为资本是把人民作为争取利益的工具,最终还是服务于自身利益。孟子的思想是一个进步,但绝非现代意义上的民本思想。他的思想还是为统治集团、剥削阶级服务的。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代桀、纣)B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代天下)C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代舜)
26、- 8 -D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 (代天子推荐的人)解析:A 项, “其”代天下;B 项“之”代舜;C 项“之”代天把天下给了舜。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 B.Error!C.Error! D.Error!解析:A 项,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 项,连词,和;介词,给。C 项,均为介词“在” 。D 项,表顺承;表假设。答案:C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为丛驱爵者,鹯也B女闻六言六蔽矣乎C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解析:A 项, “爵”通“雀” ;B 项, “女”通“汝” ;D 项
27、, “蚤”通“早” , “施”通“迤” 。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苟为不畜,终身不得D牺牲既成,粢盛既洁解析:C 项古今意义相同,一辈子。A 项,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这里指国都;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B 项,非常:古义指意外的变故;今义是表程度的副词。D 项,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答案:C5下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是( )A其何能淑 B虽欲无王,不可得已C不远千里而来 D贼仁者谓之贼解析:A 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好的结果;B 项,名词活用为动词
28、,称王;C 项,意动用法,以为远。答案:D二、阅读理解- 9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610 题。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29、是( )A得天下有道 (办法)B所恶勿施,尔也 (这样)C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原野)D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虽然)解析:D 项中的“虽”意为“即使” 。答案:D7与“苟不志于仁”中“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子妻之 B秦师遂车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不知膝之前于席也解析:例句与 A、B、D 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C 项为名词作状语。答案:C8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代词,指百姓)B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C则诸侯皆为之驱矣(代词,指百姓)D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都是“的”的意思)解析:C
30、 项中“之”代指“好仁者” 。答案:C9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仁者无敌。B孟子认为,得民心是有方法的,只要己所不欲,勿施于民就可以了。C孟子用“獭” “鹯”的比喻指出,天下暴虐无道的诸侯不可能得民心,想在天下称王,也是不可能的。D孟子认为当今想称王的人,平时不施行仁政,没做过多少赢得民心的事,而想成就王业,那也是不可能的。- 10 -解析:B 项“只要己所不欲,勿施于民就可以了”错。得民心是“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答案:B10如何理解“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答:_答案:孟子运用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百姓
31、对“仁” “义”的渴望和拥戴,即施仁政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 1114 题。邹与鲁哄 。穆公 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 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 而残 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 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下)注 哄:交战。穆公:即邹穆公。转:弃尸的意思。慢:轻慢。残:残害。尤:责备、归罪。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32、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之,则不可胜诛 (尽)B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痛恨)C凶年饥岁 (年岁不好)D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造反)解析:D 项中“反”意为“反过来(对待)” 。答案:D12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而民莫之死也 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诛之,则不可胜诛 如之何则可也A相同,相同 B相同,不同C不同,相同 D不同,不同解析:中“而”为转折连词;中“之”为代词,代指“百姓” ;中“之”为代词,代指“这件事” 。答案:B13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11 -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
33、。孟子认为这根本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解析:原文没有“乘机巧取豪夺”的意思,而是强调官吏在灾年毫不体恤百姓,见死不救。答案:C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不诛,则疾视其长上
34、之死而不救。译文:_(2)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译文:_答案:(1)不杀吧,又痛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解救。(2)(如果)您施行仁政,百姓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效死了。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辗转饿死在荒山沟里,壮年人逃往四方,都快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
35、啊!你做出的事,后果会反加到你身上。 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效死了。” 三、语言表达15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故事的寓意。不超过 25个字。有个牙科医生,第一次给病人拔牙,非常紧张,他刚把牙齿拔下来,不料手发抖,牙齿掉进了病人的喉咙。- 12 -“非常抱歉, ”医生说, “你的病已经不属于我的职责范围,你找喉科医生去吧!”喉科医生检查过后,说:“牙齿落到胃里去了,你找胃病专家吧!”胃病专家用 X光给病人检查之后说:“牙齿落到肠子里去了,你找肠科教授吧!”最后,病人屁股朝天地出现在肛门科室,医生用内窥
36、镜一看,吃惊地叫道:“天呀!你的屁眼里怎么长了颗牙齿?快找牙科医生去吧!”答:_解析:本题属压缩语段题。要注意故事中的循环特点,围绕医生互相推诿责任来考虑,就能明了故事的寓意。答案:讽刺做事不负责任,互相推诿的现象。16根据下面的一句话,发挥想象,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创意地将其扩展成一段文字。70 个字左右。太阳照耀小城中的小溪。答:_解析:解答扩展语句题,要注意结合所给语句,对句子内容做适当的扩展。首先,应对所给句子划分句子成分,明确主、谓、宾结构,锁定扩展的关键词。然后,针对句子内容,描述出一种情景。就本题而言, “太阳” “照耀” “小溪”是扩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添加描写性语言,描述出
37、一种美好的画面。另外,要注意修辞手法和字数方面的要求。答案:(示例)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柔和的光线照耀在小溪的水面上,波光粼粼,远远望去,小溪就像一条金光闪闪的彩带,环绕在小城的周围,给小城增添了无限的生机。21世纪对孟子和谐思想的发扬光大刘瑾辉进入 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资源无序过度开发,贫富分化严重,区域、行业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凸显等许多不和谐现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时期研究孟子和谐思想成为热点。孟子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和谐思想理念,学者认为孟子和谐思想的核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认为强调经济和
38、谐是孟子社会和谐的思想基础,孔子首倡“仁” ,仁就是要求建- 13 -立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谐关系。孟子将仁上升到“政”的高度,提出了“仁政”理念。孟子和谐思想非常重视物质利益在“仁政”中的基础地位,认识到物质经济因素是政治统治及社会和谐的基础。认为要实现以人际和谐为实质的仁政,就必须有一个和谐的经济基础,没有一个和谐的经济基础,一个人人友爱和谐的仁政王道的统治秩序就不可能出现。因此,孟子非常重视构建人与人之间在物质利益和经济生活上的和谐关系。孟子强调三点,一是制民之产,二是发政施仁,三是通功易事,百业俱兴。认为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使每一个普通百姓拥有一份能供养全家所需的生活资料、能满足发展
39、需要的物质资料。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指出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生存所需,人们无以为生就易于违法犯罪,如此,人际和谐、社会稳定就是空话。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家有基本的生活所需,能满足人的基本生存发展需要,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孟子的经济和谐思想中,高度重视和关心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认为要实现社会各个阶层和谐相处,必须在物质生活上对社会底层百姓和弱势群体关心和抚恤。 “鳏、寡、独、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一个仁政化的社会,决不能忽视、歧视弱势群体及其生存状况,要“以不忍人之
40、心,行不忍人之政” 。另外,还要通功易事,百业俱兴。孟子和谐思想中还包含着一个独特的和谐观,重视行业和产业协调发展、均衡发展,认为这是“天下之通义” 。孟子认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要求充分认识到“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的必要性,认识到社会上有“或劳心,或劳力”的分工的合理性,反对那种“尊”一行“轻”一业的思想行为。若能“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朝”“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市” “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 “天下之农,皆悦而耕于其野” “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 “则无敌于天下” 。士、农、工、商“皆悦” ,各行各业协调
41、发展,才是真正的社会和谐。其二,认为强调道德和谐是孟子和谐思想的核心。孟子把物质经济条件视为和谐的王道仁政的基础,并没有把经济因素视为通往和谐社会的唯一大道。孟子认为经济因素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只是打下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和谐社会建设更为重要的是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和谐社会其本质是社会人际的和谐,主要内容是建立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关系并不会直接必然从物质经济因素中引申出来。孟子认为人们只有基于仁义道德,才能形成一种真正友爱和协作的人际关系,才能形成一种真正融洽和谐的社会状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仁,就是要人人对他人充满仁慈友好的爱心;义,就是要人人做正当合理的符合各自身份的事。人人依仁据义,社会必然和谐有序。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孟子的社会和谐论本质上是一种仁义和谐论。知识链接:- 14 -刘瑾辉,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孟学研究,特别倾力清代孟学研究。近年出版清代孟子学研究等专著两部,在北京大学学报 孔子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 求是学刊等刊物发表孟学研究论文近 20篇。